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2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二七卷)  2000/7/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27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摩睺羅伽王偈頌,第四首:

      【無量諸佛現世間,普為眾生作福田,福海廣大深難測,妙目大王能悉見。】

      妙目主摩睺羅伽王,長行裡面他是「得了達一切無所著福德自在平等相」,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的。這裡頭最重要的是「了達一切無所著」,明瞭通達諸法實相,永離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稱性圓滿的福德就現前,福德顯示出來一定是自在平等。由此可知,如果不平等就沒有自在,那就不是福,所謂是罪不是福。我們看他的偈頌,偈頌跟長行一對照,這個境界非常鮮明。

      『無量諸佛現世間』,我們有沒有見到?我們沒有見到,為什麼沒有見到?你被煩惱、習氣、妄想、執著障礙了。實實在在,無量諸佛確確實實現前,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此地所說的「無量諸佛現世間」,可惜我們自己煩惱業障太重,見不到。有沒有聽說佛講過?決定有,只是聽了之後隨聽隨忘,忘失掉了。佛在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個話意思懂不懂?如果真的懂,三世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未來佛在哪裡?現在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佛怎麼不出現在世間?首先要肯定凡夫只有我一個人,除我一個人之外,全是諸佛如來。明明這是凡夫,而且是作惡的凡夫,他也是諸佛嗎?是的,一點都沒錯,《華嚴經》上所有的這些法身大士是這樣修成的,他們眼睛當中所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示現。不但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亦復如是,正是佛在此經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所作種種示現,目的都是為眾生做福田。此地眾生是我一個人,我是眾生,除我之外都是諸佛如來,我們的福德就在這裡修成了。一切眾生所做的善,這是諸佛如來正面的示現,讓我們生起歡喜讚歎,恭敬供養,學習就是供養;示現的反面,造作一切罪惡,是教我們反省懺悔,改過自新,全是福田。不但有情是福田,無情都是福田。由此可知,作凡夫或者作佛菩薩不在外境,就在自己起心動念。如果我們一念果然轉過來了,這是什麼世界?這是華藏世界,這是極樂世界,這是諸佛無比殊勝的報土。只要我們自己心裡頭不夾雜毫分不善,這個世界是諸佛報土,我們在這個世界裡頭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德,圓滿無量無邊的智慧,問題就是這一念能不能轉得過來?佛教給我們,「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兩個是在因地,果地上自自然然就「轉凡成聖」,總在一念之間。

      華嚴會上講到真正修行,真正的契入,佛陀很慈悲,用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一個榜樣。善財童子是凡夫、是眾生,善財童子心目之中,所有一切人事物,全是諸佛如來慈悲化現,來度他這一個眾生。所以學生只有自己一個,沒有同伴、沒有同學,如果有一個同學就不能入法界,為什麼?你跟我同學,你跟我差不多,恭敬心裡面就夾雜著毫分不善,不恭敬。你是我同學,你跟我是一樣,差不多,他就成不了佛,他就入不了法界,所以決定沒有同學。善財能夠契入法界,沒有別的,心目當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是諸佛如來,所以他的恭敬心圓滿。普賢十願圓滿,禮敬是圓滿的,稱讚是圓滿的,供養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圓滿,為什麼?他所接觸的全是諸佛如來,「無量諸佛現世間」,他見到是這個境界。

      如果見到還有不如自己的,不如自己,自己就生傲慢心,自己就生煩惱,生煩惱就往下墜、往下墮落。我們今天學道這麼樣的艱難,退轉那麼樣的快速,原因是在哪裡?我們沒有見到無量諸佛。是不是教我們把一切人事物「當作」諸佛看待?錯了!當作諸佛看待,你頂多是相似位,你不是真實的。佛在這個經跟《圓覺經》裡面講老實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怎麼講法?真正修行人,真正明理通達的人,他看一切眾生看什麼?看性,看法性,所謂是見性不著相。我們凡夫難,難在著相,《金剛經》上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人家的本事在哪裡?在不著相,見性不著相。性就是佛,佛就是性。

      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無情眾生皆有法性,菩薩在此地長行裡面講「了達一切」,他明瞭通達,所以他四相破了,不著相;不但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四見破了,就是分別執著的念頭不起,所以他見性,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見的是什麼?就是見「無量諸佛現世間」。什麼時候自己見到了,那就恭喜,你見性了,你已經成了法身大士。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明心見性。沒有入這個境界,就不能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把諸佛如來看作凡夫,都不如自己。哪一天見到一切凡夫皆是諸佛如來,你的清淨平等覺就現前,這裡頭沒有高下,這才能夠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所以要知道古大德給我們做的迴向偈,叫我們天天想著、天天念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上報四重恩,第一個是報佛恩,三寶恩,如果不是佛慈悲教誨,我們怎麼會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怎麼會知道一切眾生是諸佛如來示現?說諸佛如來示現,大家很不好懂,聽了也很茫然,我們用《華嚴經》上這個句子來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大家聽了都很舒服。諸位要曉得,心就是佛,「唯心所現」,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跟佛是一不是二。一切眾生既然是唯心所現,這一切芸芸眾生不是佛是什麼?絕對不能說能現的是佛,所現的不是佛,不可以這個說法。

      所現的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在覺悟的人,他知道十法界都是佛,十法界是平等的;迷的人把心現迷了,迷了「心現」,認定「識變」。識是什麼?識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能變。能變不是自性,能變是妄識,這是法相宗裡面講的阿賴耶,「唯識所變」講的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帶妄之真,也就是《十善業道經》裡面給我們講,夾雜不善在其中,他不是純善。如果我們的心是純善,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我們心裡頭有夾雜,於是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不是外頭境界真變,是我們的心變,我們的妄心變的。

      外面境界決定要曉得,蕅益大師講得好,蕅益大師給曇生方丈那一段開示,我們過去印了很多,印成小卡片,我們三樓飯廳桌子底下還有一張,「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這個意思就是說物質環境跟人事環境都是平等的,沒有善惡、沒有高下,它是清淨平等的。為什麼在清淨、平等裡產生不清淨、不平等?這個生於心,這個心是念頭。《十善業道經》一開頭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心想不同、造業不同,所以受報就不一樣。這就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是幻相,不是事實。《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不是真相,真相是清淨平等覺。

      真正把這一些大道理、大原則搞通,搞明白,掌握住了,然後才知道什麼是福田。情與無情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福田,而且是無上福田,我們在這裡面學習,一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實在講說一生,時間已經太長,真正覺悟,隨著他自己根性不相同,確確實實有頓悟,一剎那就回過頭來,真有頓悟的人。回過頭來之後,所有一切煩惱習氣統統斷盡,這在佛法講利根、頓斷、頓證,這是真的明白、真的清楚、真的回頭了。一般人為什麼達不到這個程度?沒有真搞清楚,天天在學習,半信半疑,雖然在修,總是夾雜一大堆的不善,過失在那裡。雖修福,福裡頭夾雜著禍害,老子所說的「福兮禍之所伏」,就夾雜在裡面。為什麼會夾雜?自己要好好想一想,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為什麼會夾雜?總離不開自私自利,總離不開貪瞋痴慢,這是根本;換句話說,依然沒有把我執放下,這是我們夾雜不善的根。所以大乘法裡面特別強調「永離我執」。

      《金剛經》上教菩薩法,「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菩薩標準是什麼?圓教初住菩薩。即非菩薩,你就不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真的覺悟、真的回頭、真的放下,他們入的是這個境界,心目當中無有一法不是諸佛如來慈悲示現,讓我們在這一切諸法裡面修真誠心、修清淨心。真誠是絲毫不欺,我們還有一絲毫欺瞞就不真誠,今天講透明化。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他說我們學佛,學佛的人頭腦要像水晶琉璃球一樣,透明的,一絲毫不沾染,八面玲瓏,決定不可以搞一個四方木頭頭腦,那就完了,那就轉不動了。我們從這個意思引伸,菩薩是什麼身?菩薩全身透明,一絲毫污染都沒有。我們能不能做得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人身是透明的,大地都是透明的,我們在經上讀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是琉璃地。他所說的琉璃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經裡面講七寶裡面的玻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水晶,古時候沒有人工造的玻璃,水晶,都是透明的。所以心清淨,心裡頭一絲毫不沾染,真誠清淨平等,感得的報身是透明的,感得的報土也是透明的,這正是佛在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

      那我們修行修什麼就知道了,修心,修念頭,把不善的念頭統統修成純善,修行人就在這裡下功夫。看到外面有不善,那個不善是佛菩薩示現的,你不要以為他真的不善,他是佛菩薩示現的,示現給我看,讓我反省我有沒有這個不善,我就得利益。不要把別人的不善放在心上,變成自己的不善,這個人就不會修行,這就完全顛倒了。要知道別人沒有不善,別人示現不善給我看的,讓我檢點反省我有沒有不善。永遠把這個世間看作是個舞台,他們是表演的,他們是演戲的,我一個人是看戲的,我們就會修了,這一生當中決定能夠修得成功、修得圓滿。

      第三句講,『福海廣大深難測』,那是真的,一點不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我們的福田,還不能講是我們的,是我的福田。「我們的」還牽涉一大堆,不可以,是「我自己的」福田,我自己要懂得去種這個福田,成就無量無邊的福報。『妙目大王能悉見』,這個看法才妙,妙觀。一般凡夫修行不能成就,搞了很長的時間,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像《無量壽經》佛說的,阿闍王子過去供養四百億佛,還不能成就,還在六道裡頭打滾,沒有「妙目」。目是一個代表,六根不利,不會看,不會聽,見聞覺知都不妙;只要你一樣妙,六根一樣妙,是門門都妙。《楞嚴經》上講,「一根還原,六根解脫」。再看底下這一首:

      【一切眾生憂畏苦,佛普現前而救護,法界虛空靡不周,此是燈幢所行境。】

      燈幢摩睺羅伽王,他得的是「開示一切眾生令離黑暗怖畏道解脫門」。黑暗是無明,用現在的話來講無知。無知是黑暗,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佛菩薩慈悲,覺悟的人慈悲,要為他們開示,幫助他們覺悟,轉迷為悟,所以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第一等的事業幫助眾生覺悟。覺悟裡面,真實究竟徹底圓滿的覺悟,幫助他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最究竟的。不是這個法門,不能令眾生在一生當中得到圓滿的覺悟,做不到。原因在哪裡?眾生無量劫來,惡的習氣太深太深。在理論上講,一念回頭,眾生成佛,理論上確實如此;但是什麼?他回不了頭來。他像個彈簧一樣,拉直了,手一鬆,它又縮回去了。從前章嘉大師做比喻,那個時候,這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將近五十年,他給我做比喻,那個時候他的客廳掛的鐘,那還是有擺的,鐘裡頭有發條,不是電動的,他給我做比喻,他說眾生是什麼?眾生就像那個發條一樣,發條捲的時間很久,那就是習氣很深,你把它拉直,手一鬆,它又回去了,他就舉這個比喻。拉直了,不再回去,才真正覺悟;拉直,手一鬆,又回去、又退轉、又墮落,煩惱習氣現行。

      由此可知,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不一定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裡面的一個方法。在生活裡頭,穿衣吃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誰明白了?《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明白了。《金剛經》一開端,你看到須菩提尊者極力讚歎釋迦牟尼佛,「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佛也沒有說過一句話,為什麼他這麼讚歎?他看出苗頭出來了,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做出那個樣子,都是讓人看到、聽到、接觸到開悟,這一天被須菩提看出來了。看出來什麼?須菩提開悟了,讚歎啟請。所有一切手段裡面,講經說法的手段幫助人很多,這個原因在哪裡?《楞嚴經》上文殊菩薩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講經說法為幫助眾生覺悟主要的手段,其他六根做為輔助的手段。佛是六根都說法,三輪教化,這三輪是身教、言教、意教。意教裡面,禪宗用得多,密宗用得多,密意,很細心的人能體會得到。我們這才能略略的知道,佛是怎樣出現在世間,幫助一切眾生覺悟。

      眾生的苦,憂、悲、苦、惱,是由於不覺。偈頌裡頭,『一切眾生憂畏苦』,憂是心憂,身苦,我們今天講憂患。『佛普現前而救護』,句子裡頭「普現」,跟前面妙目天王所說的意思完全相應,境界也相同。前面講的「福海廣大深難測」,這個地方所講的『法界虛空靡不周』,此地要細心體會,法界虛空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變現的,「唯心所現」,所以他才周遍。我們凡夫不能夠體現是不會觀察,不會觀察不是說眼,是你心眼,心眼太小了,也有人講心量太小。量是講能容,眼是講能見,《楞嚴經》裡面說得好,六根的作用都是心。

      佛說的,我們六根是工具,就好比現在我們用的電器,電器很多,都是工具。能,能是電源,像我們現在在這個攝像機前面,這個攝像能見,決不是這工具能見,是電。這才說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見、聞、覺、知是心,不是眼耳鼻舌,要懂這個道理,心是一個,工具不一樣,它的作用就不相同。就像我們現在電流是一樣的,在哪一個工具上產生不同的作用,你要認識清楚,不能搞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那是工具,電器不相同,心、識是相同的,是一個,決定沒有錯誤。

      宗門教下祖師大德教人從根本修,根本是心性。所以覺了,憂苦就永離;不覺,憂苦沒有辦法脫離。諸佛菩薩救度一切眾生,決不是臨時的,是永恆的,是徹底的,是究竟的,佛的恩德之大,我們永遠報不盡。不契入這個境界,你不知恩,知恩才會報恩。你今天不懂得報恩,忘恩負義,能不能怪你?不能怪你。為什麼?你不知道恩,你知道恩,你才會報恩。不知道恩是沒有人教你,你怎麼會懂?不可能天生你就會懂。《無量壽經》上就講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不能怪你,你沒有人教,所以才犯了許許多多的錯誤。佛菩薩現前,來教導你、勸導你,問題關鍵在我們肯不肯接受?

      這就是過去有人問印光法師的話,有人問他老人家,怎樣才能夠契入如來境界?要用通俗的話來說,怎樣才能入佛門?入佛門就是作佛。老和尚答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是真誠恭敬,你才能得益,這話真的,一點都不錯。也不是印光法師說的,這是真理,自古以來在中國幾千年傳道,世法、佛法都是建立在這個修學心態上。什麼人教你誠敬?父母,父母要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這是相輔相成。先人不善,不識道德,你父母沒教你誠敬,老師沒有教你孝順父母,所以你才會犯過,你才會做錯事情,諸佛菩薩清清楚楚不怪你,怪你的上一輩沒有好好教導你。如果上一輩曾經教過你,你還懂得一點,你要遇到善知識,你要遇到正法,我深深相信你會有相當程度的契入。因為你會愛好善法,你有能力辨別善惡,你有能力辨別善人,你知道那是一個真善知識,你知道應當如何向他學習,你懂。

      一個善知識,他在一生當中最大的願望,沒有別的,傳道,後繼有人,他的使命任務就圓滿,有人接棒;如果遇不到一個接棒的人,終身的遺憾。可是我們知道,自古以來遇到有接棒的人不多,一生遇不到的人很多很多,這是緣分的問題。在家父子兄弟是緣分,在學校師生是緣分,有緣就是學生懂得尊師重道。實在講尊師,絕對不是老師希望你尊重他,要求你尊重他,那錯了,那就完全錯了,那決定不是善知識,決定不是個好老師。老師並不要求,而是發自你內心的,你內心裡頭有尊敬,真誠尊敬,你是個法器;換句話說,你有資格,你有條件,接受大法,你能開悟。諸位不要把這兩個字看輕,普賢十大願王頭兩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從反面上來看,凡是背師叛道,決定沒有成就。可是在歷史上有很多人背師叛道也不錯,好像也挺有成就的,他所成就的在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這個他可能獲得,真實的智慧福德他完全沒有。世智辯聰在佛法裡是八難之一,這人遭了難,遭什麼難?永遠不會開悟,永遠不會積德,他的果報是在三途,他前途一片黑暗,他不是光明的,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怎樣使自己的道業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根本還是「孝敬」兩個字,還是在孝親尊師、知恩報恩。忘恩負義,如果他也有成就,那整個佛法被推翻掉了,古聖先賢的教誨,那真的像現在人說可以把它全盤否定。古聖先賢的教誨,屹立在世間永恆不變,它是真理,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古時候玄奘大師聰明,這是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本身有善根,他跟他哥哥學佛,他哥哥將佛法講解給他聽,他聽了很歡喜,下定決心跟古人走,走古人走過的道路,決定沒有疑惑,這是他的真實智慧。我們從小沒有受過這個教育,可以說我們當時在台灣,現在的年齡六十歲以下,都沒有接觸過這個教學。我接受這種教育的時候,那是邊緣,還有這麼一點印象,懂得親近善知識。於是在台中求學的時代,李炳南老居士將《五種遺規》定為學生的修身必讀,這個他沒有講解過,教我們自己去念,自己去看,做為補救。

      這一部書是前清陳弘謀居士編的,將自古以來古聖先賢教我們,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珍貴教訓統統編輯在一起,而且他還分類。這是人生必讀書,我們今天沒有時間,去遍讀儒家、道家、佛家的這些經論,一定要懂得前人真是慈悲到極處,把重要的教誨集成一個冊子,便利我們學習,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是採取中華書局印的,它有版權。我希望我們的同學能夠發個慈悲心,重新做一個版,因為它是古書,版權只是他排版的,你不能照他的印,我們重新編就行。最好能夠把它統統上網,在網路上傳遍全世界,這是無量功德。彌補佛在《無量壽經》上這四句偈,「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彌補這一首偈。我們能這樣做,這也是「佛普現前而救護」。真正有善根的人,從網路上讀到,網路是個緣,是個增上緣,幫助他奠定修學的根基,讓他明瞭孝親尊師的重要。佛跟儒的教學都是從這裡扎根,我講經的時候常說,不但從這裡扎根,也從這個地方圓滿。孝敬達到圓滿,這個人叫成佛。

      從佛法裡面來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真如自性裡面還夾雜分毫不善,那個生相無明是不善。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的心已經很善,已經不夾雜不善了」,這個話誰敢講?佛才敢講,等覺菩薩都不敢講。換句話說,菩薩從初發心到等覺,《華嚴經》上講的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個等級怎麼分的?夾雜不善多少不一樣,菩薩位次愈低,夾雜不善就愈多;品位愈高,夾雜不善愈少。完全不夾雜,這個人成佛了,圓滿的佛果。所以我們今天是夾雜,希望夾雜愈少愈好,粗的煩惱決定不能夾雜,微細的煩惱,那是沒法子,決定夾雜。為什麼?微細煩惱連自己都不知道,像佛家講的無明煩惱,誰知道?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自己覺察到自己有無明煩惱,七地菩薩還沒有發現。我們今天最嚴重的,這是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初學,殺、盜、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最明顯的、最粗重的,我們首先要把這個捨掉,永遠放下,絕不夾雜。這樣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把握,決定得生。夾雜這十種粗惡,這是極粗的十惡業,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這個道理總要懂。

      《華嚴經》普度法界一切眾生,不是別的,就是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切眾生才普度。普賢菩薩教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也是不夾雜分毫不善。他那個善的標準,就是他的十願。第一條禮敬,「禮敬諸佛」,諸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他所講的諸佛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沒有做到恭敬?今天我們所講的對人,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我們是不是用恭敬心對待?如果沒有禮敬,你這一條沒做到。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見到他善的有沒有稱讚?

      現在社會,中國、外國的風氣如此,不是隱惡揚善,而是隱善揚惡,看到別人的好處決定不提,看到別人稍微有一點過失的時候,盡量渲染擴大,今天是這個社會。所以許多宗教裡面講有世界末日,我們想想有沒有道理?真有道理!尤其是佛家講無根的謠言,無根就是現代話說沒有根據,惡意的毀謗人、侮辱人、陷害人。自己究竟得什麼好處?自己的好處將來是三途苦報,一定得到。縱然覺悟,學佛的人造惡業,有時候他也有一念清醒覺悟,覺悟怎麼樣?面子下不來,不能懺悔,也自己知道不對,想辦法多做一點好事來彌補,行不行?補不過來的。不是說懺悔補不過來,懺悔是能補得過來,他沒有誠意懺悔,還顧忌到自己面子,也就是說懺悔裡頭還夾雜著不善,所以他懺悔的效果達不到。

      真正懺悔是發露懺悔,你要向大眾宣布「我錯了」。發露是在大眾之中,承認自己的錯處,徹底改過自新,這個行。這個懺悔是真正懺悔,能夠滅罪。這樣的人少,這樣的人是大勇,他有勇氣,儒家講知恥近乎勇。我們前幾個月在報紙上看到,天主教的教宗向世人懺悔,這個了不起!承認天主教的教會、天主教的教友,過去一千年當中犯了許多的過失,特別是對於異教、不同其他宗教的輕視,他們祈求上帝赦他們的罪,在底下這一千年,新的一千年當中,務必把從前的錯誤改正過來,這叫真懺悔。做錯事情究竟怎樣彌補,這都需要智慧,沒有智慧不能夠避免惡的果報。

      佛菩薩救護一切眾生所用的方法,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我們細細體會,須菩提在金剛般若會上,對世尊日常生活、舉止言行,他那幾句讚歎話當中去體會、去領悟,才知道諸佛菩薩以及歷代的祖師大德是如何救護眾生。從這個地方真正有所領悟,然後我們回過頭來觀察現前的社會,芸芸眾生,不但包括一切人,包括一切動物,你有沒有看出門道出來?有沒有領悟?如果你真的深深契入,你必然在現前見色聞聲皆有悟處,這個時候你才會生起法喜充滿,你逐漸逐漸入佛境界,不再迷惑,不再顛倒了。最明顯的是你讀經,從前讀經都不懂,看註子也看不懂,現在讀經逐漸逐漸明瞭,字字句句裡頭含著無量深廣的妙義能體會到了,這就是佛家常講的煩惱輕、智慧長。你在字字句句裡頭看出真的是無量義,才知道經上講的字字句句老實話,沒有一句誇張,沒有一句不是事實。

      「佛普現身」是事實,佛的救護智慧能力周遍虛空法界也是事實,從來沒有間斷過還是事實,『此是燈幢所行境』。所以菩薩的名號取得很有意思,「燈幢」:燈是照明,幢是高顯,用這個意思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他這裡面,「一切眾生憂畏苦」,這是果,這非常明顯。「用智慧照破黑暗」,這個意思藏在裡頭,藏在哪裡?藏在「佛普現前而救護」,藏在普現前裡面。所以我們要學佛,學佛念念都要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不過現前迷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他不能回頭。什麼時候省悟,什麼時候懺悔,什麼時候改過,真正走佛菩薩的道路?

      十法界裡頭,走佛道,不要走鬼道。什麼是鬼道?貪欲是鬼道,嫉妒瞋恚是地獄道,不能走這個道。外國人說,貪婪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這是什麼社會?鬼道的社會,不是人道的社會,更不是佛道的社會。佛道的社會遠離貪瞋痴,什麼動力推動他?大慈大悲,是愛心在推動,勇猛精進。這個愛心,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力量在推動,這是佛道。貪瞋痴在推動,這是三惡道,這個社會我們要辨別清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