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086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八六卷)  2003/8/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086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第二大段,「鄰次十界,即為十段」。這一段經文比較長,我們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密訓世界」,就是娑婆世界的東方,東方世界很多,佛說法,十方每一方舉一個例子,我們看東方密訓世界,請看經文: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不出離。或名繫縛本。或名作所不應作。或名普鬥諍。或名分析悉無力。或名作所依。或名極苦。或名躁動。或名形狀物。】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苦集滅道」這個四大類,每一類名字都是無量無邊,佛在此地也是為我們略舉十個名稱作為代表,希望我們從這些名稱裡面能夠體會到佛陀的教誨,也能夠認識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開頭說,我們『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在娑婆世界的東方,『密訓世界』,那個地方或者它稱為『營求根』,這第一句講是「營求根」。營是經營,求是求取,根是根本。營求的根是什麼?諸位在這裡要看清楚,這是屬於「苦聖諦」,我們看到苦聖諦,苦諦,我們就會聯想到前面所說的八苦,八苦裡面有求不得苦,營求根就是求不得苦。

      可是佛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在世間果報上,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如果我們讀歷史,古今中外,求不得苦實在講是太普遍了。哪一個人沒有希求?今天最普遍的是求財富、求功名,現在不叫功名,現在叫學位。古時候叫功名,現在叫學位,像博士、碩士、學士,在古時候這是舉人、進士、狀元,這是屬於功名。求地位、求權力、求名聞利養、求榮華富貴,哪一個沒有求?做到皇帝了,像秦始皇他還有求,他求長生不老,但是誰又能求到?求不到,苦!求到了,當然就樂了。

      「四諦品」裡頭,在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開導說,每一個名號裡面都有因果,有的名號從因上說的,有的名號從果上說的。因此正如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講,如來的經典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前面我們在「十藏」這個名號裡頭,做了簡略的報告。這一句我們也不能夠含糊籠統的念過,既然講到營求了,營求的根是屬於貪,是貪煩惱裡面的一分。實在說,應當一切眾生有所希求都能夠滿願,這才叫事實真相,你要問那是為什麼?因為世出世間諸法實相,它確確實實是法性,法性本來具足。這個具足是究竟圓滿的具足,大經裡面告訴我們,它把一切法歸納為三大類,本來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智慧是一類;本來具足德能,我們今天講才藝、技巧、能力,究竟圓滿具足,你一樣都不缺;第三,本來具足究竟圓滿的相好,這個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福報。所以哪有求不得的?

      我們要問了,誰求得了?諸佛如來求得了,法身菩薩求得了,四聖法界裡面的大德們,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求得但是沒有圓滿,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他們求得。那要問我們今天想求能不能求得?答案是肯定的,不是否定的。這樁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說真的是有求必應。但是有求而不應,這事也挺多的!這是什麼原因?這是自己有業障,業障障礙了性德。要知道法性是當人自己,法性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宗門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法性。這個身不是我,法性才是真我,法性不生不滅,法性遍一切處!在《華嚴經》裡稱之為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無處不在。照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遍一切空間維次,不同維次的空間在理論上講無量無邊,事實上也是無量無邊。

      但是,法性遍一切,法性是自己,法性平等,佛法裡面講清淨、平等、慈悲,是從法性上說的。十法界眾生無有高下,平等!佛跟我們平等,佛跟蚊蟲螞蟻也平等,佛跟餓鬼、地獄眾生還是平等,只是我們凡夫看到不平等。但是,法身菩薩眼目當中是平等的,平等是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平,是九法界的事情,是六道裡面的事情,為什麼不平?迷了就不平等,覺悟了就平等了,總在迷悟之差!迷悟不是事實真相,這個總得要曉得。因此,世尊在《金剛經》上才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在佛法裡頭沒有一樣不平等的。

      有人曾經問我,怎樣叫做見性?也有人問,什麼叫不二法門?其實「不二法門」、「一真法界」、「明心見性」,這三個名詞不一樣,是一樁事情。這三個問題我們可以合起來答覆他,你一個明瞭了,一切就明瞭了。怎麼樣叫見性?你內心裡面的矛盾沒有了,你內心裡面的對立沒有了,你就見性了,你就入不二法門。如果你起心動念有對立、有矛盾,有人我,人我對立;有真妄,真妄對立;有佛、有眾生,則生佛對立;有生死,生跟死對立。你沒有入不二法門,你在二裡頭,你沒有入不二;換句話說,你就有障礙。所以老師告訴我,當我們求,求不到的時候,是自己有業障。我剛才所說的是業障的根,那個根要拔除了,那就恭喜你,你就證得一真法界,你就入不二法門,在《華嚴經》上說,你就是法身菩薩,天台大師所說的,你是分證即佛!雖然不是究竟圓滿的佛,是分證即佛,不但超越六道,你超越十法界了。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分別執著愈淡薄愈好;愈淡薄,分別心淡薄、執著心淡薄、營求的心淡薄,你就愈接近性德。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到本性,就是法性!佛在經上也常常講到佛性,這個順便提一提,佛性跟法性有什麼差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說,一切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的動物(牠有感情)皆有佛性,一切無情的眾生皆有法性。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也能夠融入法性,它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那佛性到底是什麼?佛性是法性本能裡面的一分,哪一分?般若,特別明顯,稱之為佛性。

      性,本來具足有能、有德,本具之能力,就是見聞覺知,這是自性的本能;它的德,我們從綱領上來說,就是覺正淨,就是戒定慧,所以它是自性本具的大德。中國古聖先賢講倫常八德,倫是五倫,常是五常,倫常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戒德,戒定慧三學裡頭的戒德。在大乘佛法裡頭,我們淨宗同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的綱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些年來我們把學習的綱領歸納為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都是自性本具的德目,不是哪個人發明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能夠與性德相應,那就有求必應;自性裡面的德能、相好,用現在的話來講才藝、福報,沒有一樣不現前。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跟性德相違背,那就有求不得苦了,你的心念、意念跟性德完全相違背,你的營求你也能夠得到,那是什麼?那是你累世所修的福報,世俗裡面常講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面有的,說實在話,你不求它也會現前,所謂是不是不報,它時節因緣沒到,時節因緣到了的時候,福報自然現前。

      世間人求財,實在講,真正是佛門裡面那種求,那是很少人知道的,真的不懂。世間人多半是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的相非常明顯,什麼樣子?自私自利。起心動念一定是我的利益,這就是迷,迷的樣子,他有我,把這個身當作我。覺悟的人,他絕對不把這個身當作我,他知道,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怎麼會執著身是我?怎麼會執著外面境界是實在的?不會。那就真正覺悟了。凡是執著外頭境界實有,執著身是我,迷!迷得深、迷得重!迷了,他的福報是多生多世自己修的,自己要修的是善業,他就得善果,種善因得善果;他要是累世心行不善,那他這一生就有苦頭受了,要受苦、要受罪,這是一定的道理。佛在經典裡面這個說法,在中國儒家、道家也是這個說法,西方宗教也不例外,也是這個說法。

      那怎樣突破我們命運的界限?這是社會上許許多多人都希望知道的。近代,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就是滿足世間人這個願望,我怎樣要改造自己的命運。《了凡四訓》就是改造命運最好的一個例子。命,每個人自己的命運,你一生際遇、一生受用,都是你過去生中修的。性德裡面的,你雖然有,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你在迷,你不覺,就不起作用。雖然在迷,迷的時候你能夠把你的思想、見解、行為端正,你能夠改造你現前的命運,也能夠有求必應,能做得到!所以學佛最重要的不是別的,改心!心怎麼改法?就是改念頭。把自私自利的念頭一定要改過來,常常想到世間還有許許多多苦難之人,起心動念我們怎樣去幫助這些人,這個念頭好。起心動念想到自己的利益,怎麼樣能賺別人一點便宜,那就壞了,那你就完全錯了。我們在講席裡也常常提醒同學們,希望大家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這事實真相搞明白,你才能夠改變你的命運。總的原則無非是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那個時候你就有求必應了。所以,了凡先生一生所做,是我們最好的榜樣。

      人,生在世間,祖師大德們說得好,確實有命運!命運不是假的,是真的。你個人有你個人的命運,連壽命的長短都是注定的,你的家庭有家運,這一個國家有國運,整個世界有世運。個人的命運是你自己過去生中,一世、二世、三世乃至於無量世累積的,善惡報應!家運、國運、世運是共業,我們居住在這一個地區,在這一個時段,大家的共業造成的。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別業、共業,這個道理很深!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的命運,這是我們學佛最低的成就。如果連這一點都沒有了,那你這一生學佛叫白學了。不知道這個道理,一昧的迷信,這個迷信是什麼?就是相信自己,給諸位說,相信自己是真正的迷信;相信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看法、相信自己的做法,那叫什麼?造業!

      世尊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這一句話說得好。在佛法教學裡頭,阿羅漢才能稱為正覺。他真的覺悟,他沒有錯誤,阿羅漢!為什麼說他沒有錯誤,他算得上正覺?他見思煩惱斷了。由此可知,我們見思煩惱沒斷,沒斷的時候,你起心動念都是錯誤的。在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佛菩薩大慈大悲,教我們一條道路,那就是要懂得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一定要知道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隨順經論的教誨。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用什麼樣的心態?佛在經上怎麼教我,我就怎樣學習,那就對了。

      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在經論上擷取五個科目,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都以這五個科目為準則,決定不違背,決定相應。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真能夠相應,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就會想到,佛是教我這樣做的,我一定要依教奉行。為什麼?佛所說的完全是性德,我沒有見性,見了性自然就相應了,那還用得著說嗎?沒有見性,我們要依見性人所說的,他說這個話是自性、是性德。與一切大眾相處,修六和敬、戒定慧三學。菩薩修學的六個綱目叫六度,六波羅蜜,一般大小乘菩薩所學的。華嚴會上法身菩薩所修學的綱目是普賢十大願王,大經裡面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圓是圓滿,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行,正科生是法身菩薩,當然不是我們。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常常記住這十條,「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努力去做,這是圓滿性德的流露,能斷我們無始劫來的煩惱。

      佛門裡面把煩惱排列,貪擺在第一,貪、瞋、痴、慢。基督教講的七大罪,我跟諸位說過,它第一條是傲慢,不是沒有道理。在我們中國儒家,諸位看《禮記》你就曉得了,《禮記》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這個書一開頭頭一句話「毋不敬」!毋不敬的意思就是一切恭敬,就是十大願王頭一條,「禮敬諸佛」!不能不修。這是什麼?這就是對治驕傲、對治傲慢。傲慢這個煩惱很重,自以為是,輕視別人,你只要有這個煩惱,無論是世法、佛法,你成功的機率少,失敗的機率多。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幫助你,你輕視別人,別人也輕視你,誰都不肯幫助你。所以,都把禮敬擺在第一條,普賢是把這個擺在第一條,那是法身菩薩修的,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對人對事要知道恭敬,自己要曉得謙卑。你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無論在什麼人面前,釋迦牟尼佛謙卑,都尊敬。你看看西洋宗教,耶穌一生謙卑,我過去講過《玫瑰經》,聖母瑪莉亞一生謙卑,他們都懂得禮敬諸佛,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頭一個就是要學謙卑。

      我跟諸位常講,我們學佛,進入佛門,正規的這些寺院庵堂,第一個建築物是天王殿,天王殿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就是教你謙卑、教你包容、教你笑面迎人!你想想看這個味道。你要是以這樣心態處事待人接物,那你的營求,你就會真的得到了。為什麼?許多人都歡喜幫助你,都歡喜成就你。你要是傲慢待人,目中無人,誰都不理你,誰看到你都迴避,你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聖賢經典的教誨是自性性德的流露,絕對不是說,釋迦牟尼佛說的,那是孔老夫子說的,不是,是性德。他們自己修養達到那個境界,所謂是發明而已,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哪個人的學說,不是哪個人的創作,沒有!孔老夫子一生述而不作,釋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就是古佛所說,自性流露。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

      儒家的倫常、道德統統是性德,絕對不是孔老夫子的教條,不是的,性德。只要你自己明心見性,你自自然然就是這樣的,用不著教、用不著學,自然就是這樣。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你真正懂得,你才歡歡喜喜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放在一邊,隨順聖賢教誨,真的是心服口服,你學習把它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你法喜充滿!

      這第二個名稱『或名不出離』。這個「不出離」很痛苦!不出離是講什麼?講三界六道,你沒有辦法出離。說個老實話,我們今天不要說三界,欲界都不能夠出離!出離欲界,你就能到色界;出離色界,你能到無色界,六道裡頭有三界,不一樣!欲界,為什麼稱為欲界?經典上講得很清楚,五欲,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你只要有一樣不能放下,你就出不了欲界。你修行再好、再勤奮、再努力,也依照經論、聖賢教誨去修,修得不錯,但是怎麼樣?財色名食睡淡了一些了,但是沒有放下。確實是比一般人淡薄,你的果報是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一層比一層淡薄。

      如果你真的修行有功夫,這個功夫我們通常講都是定功,能夠把這五種欲伏住了,它並沒有斷,但是它不起作用。在事上去觀察,好像真的都沒有了,那你就超越欲界到色界天去了。這就是你真的得禪定,你禪定的功夫,能夠把你這個欲念完全控制住了,起心動念決不會有這個念頭;財色名食睡的念頭決定沒有,你就會隨著你定功的淺深,你到哪裡去?你到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雖然是定功能夠伏住欲望了,可是沒有伏住分別,你還有分別心。如果分別也被定功控制住了,心裡頭只有一片清淨,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那恭喜你,你生無色界天!怎麼不是有求必應?真的是有求必應。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有求必應。有求不應,是你不懂得求的道理,不懂得求的方法,那就有求不得苦!你出不了欲界,我不講六道,我不講三界,你出不了欲界。

      如果對於這個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樁事情,有嚴重的執著,那個麻煩大了。佛在經上常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嚴重的執著的時候,你會犯極大的過失、罪過,這個罪過的果報在地獄,不能不知道。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這些話句句真實,沒有一句是妄語,也沒有一句話是誇大,句句是實話,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密訓世界「苦聖諦」的第三句:

      【或名繫縛本。】

      『繫縛』是從比喻上說的,好比我們一個人被繩索捆綁住了,「繫縛」就是捆綁。那什麼東西繫縛我們,讓我們出不了三界六道?苦報!這個苦報總不出三苦、八苦,前面說過了。由於苦報,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沒有辦法脫離十法界。世尊在《華嚴》、《圓覺》都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我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變成這麼苦?大經裡面佛說了,根本的原因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妄動!這才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於是愈迷愈深,每況愈下,沒有法子向上提升,只有往下墜落,愈墜愈深,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這就是繫縛的根本。

      三途、地獄所有一切苦報從哪兒來的?從往昔今生所做一切不善業感召來的。雖然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都是幻相,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我們知道夢不是真的,但是在夢中並不知道自己是在作夢,作惡夢的時候一樣感覺到非常恐怖。我們今天在三途六道裡頭,跟做惡夢沒有兩樣,不知道這是夢境,不知道這是幻相,在這裡面生大恐怖,受大苦難,酬償自己不善的果報!有因必有果,有果是必有因,因果決定相應,所以六道三途是「繫縛本」。第四句:

      【或名作所不應作。】

      這一句是從果上說到了因。現在我們在受苦報,受苦報有沒有作?有作。你所作的是『不應作』。為什麼?你作的是迷,你作的是罪業,不應當這樣作。換句話說,你這個苦沒有辦法離開,你將來的苦比這一生還要苦,現在在受苦又造苦因,這怎麼得了!因果相續、因果循環,麻煩可大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得舉例說明,不然的話,這一句也不太好懂。譬如,我們現前因為別人的誤會,因誤會造成別人對我的傷害,或者是毀謗、或者是侮辱、或者是其他的傷害。我們自己受到,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樣?照世間一般知見,我們一定要反駁、一定要抗拒,甚至於一定要報復,世間人常常有這個觀念,這個觀念就是此地講「不應作」。為什麼不應作?你要有前後眼,你就明白了。

      他誤會我,他為什麼不誤會別人?他毀謗我,為什麼不毀謗別人?即使是如佛法所說無根的謠言,無根的謠言就是決定沒有根據,決定沒有證據,是他假想的,是真正冤枉人,你要是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你就會心平氣和承受。為什麼?世間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因的。這個果不善,我們就會想到,因不善。今天他這樣的冤枉我,原來我過去生中曾經這樣的冤枉他,現在遇到了,果報還自受!原來這是酬償過去造的不善業,這是報應!我歡喜接受,我沒有怨恨,我也沒有一念報復心,接受下來了,好像這個帳了了、清了。下一次再遇到的時候就是好朋友、善知識了,這是要真實智慧。

      學佛的人、修道的人不能不知道,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為什麼?道學是清淨心。《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常常給同學們,有人來找我給他寫幾個字,我常常寫「淨生慧,善生福,純淨純善,福慧圓滿」。心地要清淨,行為要善良,行為決定遵循十善業道,心地一定要修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這是諸佛如來的心,法身菩薩的心,我們能這樣學習,那就真正在菩提道上,你才真正懂得什麼是應該作,什麼是不應該作。

      修行人常常吃虧,但是一般人不懂得,一般人看到不服!真正道人他懂得,他會點頭,對的,吃虧是福。為什麼?佛門裡頭有句話說「重罪輕報」,這個大家都懂,可是事情臨頭的時候,你就迷惑了。這就叫重罪輕報,本來這個罪業應該是要到三途、到地獄去受報,現在有人來欺負你、侮辱你、毀謗你,甚至於陷害你,報了!現在就報掉了。我這一生是好人,從來沒有害人的心,也沒有做過害人的事,前世、再前世,我們就不能保證了。許許多多的果報是過去生中造的,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心平氣和,知道我命裡有的,我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我想什麼方法求也求不來。

      我們受報,什麼地方受損失?還不就是名聞利養!名聞利養是假的,不是真的;身體受傷害,人家也沒打你,罵你也不痛,又沒有真的打你,那你氣得多少天氣都消不掉,氣出病出來了,那是什麼?那是你自己的過失,那就是「作所不應作」。這是什麼?這是你對於別人加諸你的毀謗,你的一種反應,這個反應是極端不善的反應。修行人的反應是感恩,感謝他消我的業障,感謝他,使我的重報變成輕報。所以,別人加於我們的毀謗,需不需要辯駁?不需要,一句話都不要說。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沈默,在沈默當中感恩,這樣子你生智慧不生煩惱,肯定把你的境界又向上提升一層。好事,不是壞事!

      你們看看《金剛經》上,忍辱仙人那是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修六度的菩薩。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語,歌利王要是把這個名字翻成中國話,就是暴君。遇到這麼一個人,真的不講理,把他殺害了,凌遲處死。他沒有過失,他真正是個善人,碰到這麼一個不講理的惡王,這樣加害於他。忍辱仙人一絲毫瞋恚都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都沒有,反而感恩。感什麼恩?經過這個挫折,這樣一個災難,證明他忍辱波羅蜜到家了,我們中國人講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持戒波羅蜜圓滿了。所以忍辱仙人發了個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為什麼?報你的恩。

      你看看,不但不懷恨,不但不記仇,報恩。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誰懂得?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他不懂。這個冤屈把他無量劫來的一切不善的業報總報了,所以忍辱仙人提前成佛。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原本成佛是在彌勒菩薩之後,我們都曉得現在這是賢劫,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應當是彌勒菩薩成佛,釋迦牟尼佛是在彌勒菩薩之後,這提前了,就是他忍辱波羅蜜到家了,這是歌利王幫他的忙。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得度的弟子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就是當年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說話沒有妄語,他說的話兌現,成佛第一個度你。果然憍陳如第一個證阿羅漢果。

      從這個地方諸位想「作所不應作」,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統統是作所不應作,都是造的罪業。那個罪業的根本,真的,基督教裡面所說的「自私,分別」,他說這兩句;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本,就是自私的念頭、分別的念頭。我常常在講席裡頭提醒大家,也是把自私自利放在最前面,自私自利的行為,從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總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控制這個念頭是迷惑;總想佔有,佔有就造業了,起惑造業,後面就受惡報,不善的果報!所以修行,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怎麼落實?就是把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要把它打掉,你能把這兩個念頭打掉,你智慧就開了,你業障就消了很多;這兩個念頭是很糟糕的念頭,很少人能夠放下。因此,他勤苦修行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他不知道。

      所以要放下,一般人為什麼不敢放下,怕放下自己沒有了,這個念頭是個錯誤念頭,這是完全沒有智慧。佛跟我們講的,愈是放下愈多,捨得!你能捨你就有得,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生活所需自自然然就來了,福報現前了。雖然福德現前,要記住,不能享受。為什麼?一享受人就迷了,迷了當然又造罪業。這是許許多多人前世今生修了一點善業,福報現前的時候,我看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迷了。真是可憐!佛在經典上常講可憐憫者,他不知道運用他的福報,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他不知道。手上有這麼一點權、有這麼一點力,他就利用他的權力去造罪業,這都是作所不應作,真的迷惑顛倒到所以然處。

      希望大家對這一句能夠理解,能夠記住,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總而言之,他為什麼做出他不應作的,就是隨順他自己的知見,隨順他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他就做錯了。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知見放下,我隨順佛陀的教誨,那你就不會錯了。

      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要記住,我能吃虧,我能上當,我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決定沒有瞋恚的念頭;養自己的真誠心、養自己的清淨心、養自己的平等心。要學著能夠包容,能夠原諒別人,別人做再多的過失,想想我也有很多過失,我希望別人原諒我,我首先要原諒別人。更應當要知道,我有過失,別人原諒我,好事情;還有一個不會原諒你的,什麼人?因果不會原諒你。這個事情怎麼辦?還是有辦法,不是沒有辦法,改過自新!佛家講的修懺悔法,認真修懺悔法門,後不再造,你的因果就轉變了。

      了凡先生能夠轉變他的命運,就是這麼一個祕訣,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把自己命運轉過來了。過去所造的這些惡業,是因為自己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真相。因此,聖人的教誨不能不學,你要不學,你這一生當中,永遠不知道因果報應,永遠不曉得作善得福,造罪得禍,你不知道,你不會相信。能夠認真接受聖賢教誨,聖賢教誨並不是聖賢說了這個話就是真的,你要相信聖賢所說句句都是真的,你的善根非常深厚。聽了聖賢教誨,我們打問號、存疑,我們小心依照他的方法、理論來修學,去求證,證明他所講的是真的,這個時候我們完全相信了。所以,沒有那樣深厚的善根,我們後天能夠補救,就是你認真學習,你去求證。佛法這一點高明,真的令人五體投地!你看清涼判《華嚴經》四分,信、解、行、證,佛法處處都是教你自己去求證,這就是今天所說的科學精神。

      愛因斯坦當年在世,對於宗教的批判,他是最讚歎佛教,他說佛教能夠跟科學結合。佛教求證!這就是說,佛、菩薩那麼謙虛,絕對不是說我說的話就是真理,實際上它真的是真理,但是他教你自己去求證。為什麼?你才真正得到,你自己沒有證實,你沒有得到;真實的智慧、德能、相好,你沒有得到,你要證得你才能得到。怎麼樣證得?依教奉行,你去試試看,完全隨順經論教誨。再看下面第五句:

      【或名普鬥諍。】

      這一句好懂,我想每個同學只要稍稍冷靜觀察,你就看到了,這個世界是鬥爭的世界,真的是普遍鬥爭,人怎麼不苦!人從生下來就要開始鬥爭,鬥到老死都沒有完了,來世還要接著幹,你說多苦!聖人教導我們,人性本善!在中國,小朋友念的課本《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真理。佛家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離開相對那才叫真正本善。儒家講的,止於至善,你要明瞭,至善那個善不是相對的,相對的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所謂「性相近,習相遠」,本性大家都一樣。所以,經教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當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都是從「本善」上講的。要從十法界裡面來講?那就是習相遠,最遠的是阿鼻地獄,最近的,這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

      所以習性,正因為習相遠,教育就非常重要,用這個手段把習性拉回來,回歸到本性,這是聖賢的教誨,聖賢教育的宗旨就在這個地方。聖賢教育的目標、宗旨就是教人轉凡成聖;換句話說,從習性回過頭來,回到你的本性,這個教育就圓滿了。《楞嚴經》上說得很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回到本性,你還有什麼得?一切是本性本有的,極樂世界是本性本有的,華藏世界是本性本有的,你將來生到極樂世界、生到華藏世界,你說你有什麼得的?沒有,你回家了。

      所以,離開了本性,你喪失的就太多太多了。這個失,佛說得好,不是真的失掉了,叫迷失;哪一天你覺悟回頭的時候,統統現前,不是真的失掉。佛法的平等觀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確實是平等,決定沒有說,我比你少一點,你比我多一點,沒有,絕對沒有!無論在哪一方面決定是平等。只是我們離開本性、離開本善太遠太遠了,迷失了自己,今天受這些苦難,受苦難還不算,還在造很多罪業,念念都是鬥爭的念頭,你說怎麼得了!

      現在的教學,我們講教育,教些什麼?小朋友從會說話、會走路,就開始教他競爭,樣樣都要跟別人爭,這個念頭就錯了,競爭再提升一級就是鬥爭。所以他這個鬥爭是從小養成的,中國諺語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性完全代替了本性。本性迷失了,是一絲毫都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習性,這還得了嗎?習性是念念都在造罪業,都在造「作所不應作」!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今天大家都知道,如果戰爭要是爆發,第三次大戰要是爆發,是核武戰爭、是生化戰爭,這種戰爭不爆發則已,一爆發就是西方人常說的世界末日。傷亡、破壞是空前的!一顆核子彈下來,傷亡的人數是以百萬計,不是十萬計。十萬計那是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子彈剛剛發明,像廣島、長崎,差不多死傷三十多萬人。現在的核武,它的威力是百萬計,這是世界末日!

      我們今天生活在現前這個環境,這個環境是激烈鬥爭的時代,不是一般的鬥爭,激烈鬥爭,甚至於是普遍鬥爭。怎麼說普遍?你仔細觀察,一個家庭,他一家人鬥爭,這很普遍的現象;一個團體,這個團體裡面鬥爭;一個國家,國家裡頭你仔細觀察,鬥爭。整個世界在鬥爭,『普鬥諍』,很可怕!你要果然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這個世間你就不值得留戀,你出離的這個念頭自然就生起來了。我要想離開六道輪迴,我要想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決定不再想在這個地方多住幾天,沒有這個必要!這個地方真的太苦了。

      十方諸佛剎土確實是不容易去,但是,十方一切諸佛給我們介紹西方彌陀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是很容易去的。古來大德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失,只要你肯修。修學的方法在淨土三經裡面,《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這三部經只要依其中任何一部,你就能去得了!試問問,你還想留戀這個「普鬥諍」的世界嗎?在這個世界裡頭你有鬥爭的意念,你要知道,你就天天在造業,換句話說,你脫離不了這個風暴。確確實實沒有鬥爭的念頭,你們不管怎麼鬥,我不跟你們鬥,我不鬥,我在這裡面修清淨心,我求生極樂世界;那你就完全正確了,你就對了。

      至於無量法門誓願學,到極樂世界再去學去;甚至於煩惱無盡誓願斷,也到極樂世界去斷去,在這個地方斷不了!你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都是增長煩惱,只要我們自己冷靜去思惟、觀察就知道了,見色聞聲增長貪瞋痴慢,增長我執、法執,麻煩可大了。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生在這個社會,要用什麼方法來防範外在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古來大德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這個示範就是迴避。所以從前修行的道場都建築在深山裡面,交通非常不便,人跡罕至之處,避免這個世間競爭、鬥爭,希望藉著環境幫助我們修清淨心。可是現在麻煩大了,科技發達,全世界點點滴滴的大事小事,都在高科技傳播媒體裡面,時時刻刻給你資訊,時時刻刻在誘導你起心動念,在誘導你分別執著,換句話說,幫助你造罪業!你怎麼辦?

      唯一的一個辦法,我當年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教我的方法。第一個是不准聽。我們學佛,總是喜歡聽人講經說法,他給我約法三章,第一就是不可以聽任何人講經說法,不管是出家在家,只聽他一個人的。第二,不准看。你每天看這些文字,沒有經過他許可的,不可以看,我們要想看經典也好,看書也好,都要向他報告,他不答應的就不能看。報章雜誌都不許看,我們在圖書館服務,閱覽室報章雜誌是給別人看的,老師禁止,我不可以看。第三條,我過去所學的(其實我過去只親近兩位大德,方東美先生跟章嘉大師),他說,你過去跟他們所學的我不承認,現在你跟我一切從頭學起,約法三章!

      但是,三個月之後我就生起歡喜心了,剛剛跟我說的時候,我心裡也很難過,好像老師太專制了、太跋扈了,目中無人;但是想想,我還是跟他學,跟他學就得接受。這樣三個月之後,我就感到心清淨了,為什麼?很多東西不能看、不能聽,心清淨,清淨心真的生智慧!老師指定的這些書籍,我看,我聽他講經,有領悟,就有悟處了,才知道這個方法妙!由勉強接受,到歡喜接受,老師給我約定的是五年,決定要遵守五年,五年之後可以開放。可是我到了五年,我自動的跟老師講,這個方法好,我還要守五年,他笑笑。我守他這個方法十年,這是我在佛法學習上的根,根就在這裡。

      跟我年齡差不多的,跟老師學習的,不少人,有好幾十個人,我今天能有這一點成就,沒有被淘汰,就是這個根深。我認識了這個根,從這個根上得到好處、得到利益了。這個事情說起來五十年了,五十年當中,中國、外國,外面強大的誘惑力量,我沒有被動搖,沒有被拖下水,得力於老師當年的教誨。這個教誨我們現在才體會到,這是佛門的善巧方便,這個方法太巧妙了。這個方法,以後我們明瞭不是李老師的發明,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傳統的教學理念,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師承。

      所以,我說我很幸運,還沾到師承的邊緣,以後恐怕再也不可能。為什麼?到哪裡去找一個學生,百分之百的服從你、聽你的話,依你的指導學習,找不到了!這是真實的教誨、真實的利益,可是不用這個方法非常非常困難,你用什麼方法克服你的煩惱?用什麼方法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確確實實,我們今天看到「普鬥諍」這三個字,無限的感慨!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