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6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六二卷)  2000/9/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62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阿修羅王長行,第七句:

      【堅固行妙莊嚴阿修羅王,得普集不可壞善根淨諸染著解脫門。】

      堅固行妙莊嚴菩薩,他修的法門對我們現前來講非常重要。名號裡面有『堅固行』,我們如何去學習。他學的法門是『普集不可壞善根淨諸染著』,什麼叫做「不可壞善根」?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萬善順理,普不可壞」,這是說出來了。理是法性理體,所有一切的善心、善行都要與性德相應,這樣就堅固,就是不壞的善根,在這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今天我們一般大眾起心動念、一切行為,違背理,隨順事。如果是隨順覺悟的人,諸佛菩薩的行事,這個沒有問題;隨順六道凡夫的行事,這裡面就有善有惡。我們怎樣辨別善惡?善惡的標準又在哪裡?我們要想來生不墮三途,來生不再搞六道輪迴,這些事情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有希望。這些事情不清楚、不明瞭,在佛法裡面就是愚痴、就是邪見。自己墮在邪見裡面,決定不承認自己是邪見,如果承認自己是邪見,已經轉過來了,總認為自己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

      我們在講經裡頭也提到過不少次,邪正的根本是妄想分別執著。諸位想想,我們有什麼能力斷妄想分別執著?執著裡頭最嚴重的執著是我執,見思煩惱裡面頭一條身見;邊見,這個麻煩大了;戒取見、見取見這兩種,我們一般人稱為「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戒取見是在因上的成見,見取見是在果上的成見,這個事情很麻煩。接受過聖賢人的教誨,在凡夫地沒有覺悟之前;換句話說,不懂得什麼叫性德,在這個階段隨順聖賢人的教誨,就是正知正見,他們所說的、他們所做的,順理。所以我們要曉得,我們斷惡,遠離十惡,這是講到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一直到不貪、不瞋、不痴,這屬於消極,是消極的善,遠離十惡。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消極的十善之後,依十善業,修六度、修四無量心、修四攝法、修三十七道品,積極的善,那就不是消極的。

      此地「萬善」,萬善的根是十善;以十善的心,修六度萬行,這就是萬善。修善重要的要順理,「理」這個字就難了,就不好懂。雖然難,雖然不好懂,它有個總原則,有個總的大前提。那是什麼?是慈悲,是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永遠都不會變的。無條件的愛心,幫助眾生脫離苦難。脫離苦難也要著重一個理,我們如果執著在事上,往往迷失了理,是好心做了壞事。這個壞事雖然不是罪,但是是過,比罪輕一等。

      怎樣能夠避免過失?不能不親近善知識。現在到哪裡去找善知識?真正善知識都是非常謙虛,都是自卑而尊人,我們肉眼凡夫怎麼會認得?古人教導我們,現在善知識我們不認識,實在講善知識並不多,很難遇到。諸佛菩薩,過去的這些祖師大德,那是我們的真善知識,我們可以親近。親近,他人不在了;人雖然不在,他的著述留在人間,我們多多的去讀、去研究、去理解,把你所理解的統統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親近善知識了,做古大德、做佛菩薩私淑弟子。真正肯學,這是真實弟子,佛經裡面講「第一弟子」,這不是假的。

      在世法裡面,從前孟子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孟子學孔子,孔子已經不在世,讀孔子的書,學孔子的為人,讀書有不明瞭的地方,向孔子的學生請教,他學成了。在中國歷史上,稱孔子為「至聖先師」,稱孟子為「亞聖」。學得很像,這都是找前人作老師。在佛門裡面也有典型的例子,蕅益大師私淑蓮池。那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他就專門讀蓮池大師的書,依蓮池大師教誨去修行。給諸位同修說,也都是一門深入,他並沒有學雜,他沒有學多,跟一個老師學。孟子專學孔子,蕅益專學蓮池,都學成功,學得太多太雜就不行,決定沒有好的成績。真正要好的成績,傑出的成就,必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才能成功。

      諸位今天如果真正發心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註解不多,尤其是會集本,註解只有一種,黃念祖老居士做的,我們有一個講記,這兩種東西可以做為基本的參考資料,一門深入。到一個階段之後,到純熟的時候,再去參考其他不同的譯本、會集本,會幫助你開悟。必須在一個本子裡頭扎根,然後再求貫通,其餘八個本子你能夠貫通。貫通之後,你再看五經一論,你再看《觀經》、《彌陀經》、《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往生論》,對於這一個宗派你就通達了。這個通達不難,扎根難。

      所以根本的教學比什麼都重要,然後你的思想、見解、言行,不但皆善,而且都能夠順理。順理就不可壞,不但你的因行不可壞,你的果德也不可壞。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你所獲得的福慧沒有能夠沮壞的。為什麼不可壞?順理,稱性。凡是稱性、順理,決定不可壞,道理在此地。「斯解脫處,何染不亡」,從這個地方證得解脫。「何染」就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我們今天講妄想、分別、執著。「亡」是滅了,這一些煩惱永遠斷掉了。實在說是轉煩惱成菩提,無量無邊的煩惱都轉變成智慧,轉變成四種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都轉了。「功歸正覺」,這一句話非常重要。這個功勞,這正是無比殊勝的功勞,因為你超凡入聖,轉迷為悟,超凡入聖。這個功勞歸誰?歸正覺。

      我們現在怎麼辦?我們現在有覺,但是不正。為什麼不正?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覺就不正。佛跟儒的教學,真正是所謂「一鼻孔出氣」,儒家講「正心」,佛法講「正覺」。正覺的根源是什麼?真誠。儒家的正心在誠意,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就是萬事順利。我們今天的大病就是沒有誠意;換句話說,總不免自欺欺人,這就是沒有誠意的現象。自己也知道,但是改不過來。為什麼改不過來?古人說得很好,你沒有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你那個意怎麼會誠?你的意,染污意,無量劫來被污染了。諸佛菩薩他們是清淨意,也就是我們常講,諸佛菩薩是清淨心,我們的心是染著心,這不一樣。

      修行講求的是從根本修,這個地方說到根本了。根本在致知格物,致知是求學,我們不肯學;格物是斷煩惱、斷習氣,我們沒有在這裡下功夫。我們的習氣染著非常嚴重,要克服自己這個毛病,一定要下一番功夫。這個功夫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忍耐,《金剛經》上佛說「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看到境緣裡面,順自己心意的不生貪愛,貪愛心起來你要忍,你不忍不行;見到不如意的,你就生瞋恚,你也要忍。真正能忍,才能不起貪心、不起瞋心,永遠保持清淨心、平等心,對待萬事萬物。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布施教你要放下,能不能放下關鍵在忍,你能忍,你才會放下。我們初學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決定不去隨順它,這是忍辱;反過來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也要有很大的忍耐。認真努力去做,在這裡面得定、得智慧,智慧開了,那就是正覺。

      清涼大師註子裡有這麼一句,我們就知道前面他老人家所講的「萬善順理」,這個「理」不是普通的理,是性理,也就是明心見性。這是什麼地位?這一看不就很明顯了嗎?圓教初住以上的地位,法身菩薩,「萬善順理,普不可壞」,「普」是普遍,也就是一切不可壞。所以這不是普通的境界,我們要想到在這個地方學習。「故偈云佛力」,偈頌裡面,第七首說「佛力能生普令淨」,清涼是引這一句。這個「佛力」是佛力加持,自己有正覺,這是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如是修者,堅固妙嚴」,「堅」就是不可壞,萬善順理就是「妙嚴」,妙莊嚴;對我們現行的修學很重要。再看底下這一句,第八句:

      【廣大因慧阿修羅王,得大悲力無疑惑主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裡給我們提示,「悲用智故,普令無疑。主斯事者,廣大因慧」。菩薩修學的法門,我們要細心體會。『大悲力』,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悲跟慧不能離開;有慈悲,沒有智慧,我們佛門裡面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是我們四眾同修耳熟的。可是佛家常常教導我們,「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佛如來自行化他離不開慈悲、智慧,所以慈悲跟方便都因智慧而能夠成為德行;如果沒有智慧,隨順自己的習氣煩惱,慈悲跟方便都成了禍害。這些事情我們稍微留意,常常在我們的身邊,可能我們自己都觸犯,實在是粗心大意,自己不能知覺。幫助人造作罪業,還以為自己是慈悲、是方便,這正是我們的愚痴,正是自己的邪見。

      做錯事情還不肯承認,為什麼?面子問題。永遠不能改過,這個過失累積就變成大惡,就變成重罪,「不通懺悔」。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們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這個問題要不能夠解決,決定障礙這一生往生淨土。由此可知,不懺悔,決定不行。懺悔不丟人!古德所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個能夠悔過、改過的人,諸佛菩薩讚歎,社會大眾尊敬;有過而不肯承認,不知道悔改,諸佛菩薩搖頭,社會大眾了解的時候迴避他。這裡頭的利害,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才能夠養成一個勇於改過的殊勝的行門。

      菩薩得法『大悲力無疑惑』,「無疑惑」是智慧,智能夠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大悲力」表現在事相上,廣度眾生,慈悲救濟。慈悲救濟裡面決定要有智慧,現在世間人做慈濟功德的很多,我們也曾經聽到有一些人說,他們做得不如法。為什麼會不如法?沒有智慧,感情用事,流弊無窮。我們要問,這個事情要不要做?還是要做。大家一定要明瞭,這個世間要做出一個十全十美的事情,完全沒有流弊的事情,佛都做不到。佛不是做不到,佛了解世間人、六道眾生決定做不到,所以他老人家示現做不到,我們要懂佛的意思。

      佛陀在世,僧團外面有六師外道,僧團本身有六群比丘,這些人在團體裡面無事生非。實際上六師外道跟六群比丘,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佛菩薩再來的,就跟唱戲一樣,唱反派的。他不是真的反派,他唱反派,讓我們凡夫覺悟,覺悟到凡是事情不可能有十全十美。明知道這裡面有弊病還是要做,譬如說救災,有很多人說我們這個錢拿去救災,結果都被那些救災的人吃掉了。這是難免的事情,他不會把救災錢全吃掉,他總還有一部分去救災。你聽到有這個事情,「好了,我們不救濟了」,你看那些人餓死嗎?這是錯誤的,不能因為有弊病我們就不做。弊病我們要想方法盡可能的避免,把它的幅度降低,不可以不做。不做就真的古人所謂是「因噎廢食」,這是大錯特錯。這個世間人,在家、出家,貪瞋痴都沒有斷,見財起貪心的,出家人不是沒有。

      新加坡談禪法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自己一生修苦行,在城隍廟賣香、賣蠟燭、賣紙錢,一塊、兩塊這樣收,在這裡攢積,攢積一筆錢送到大陸上,幫助大陸上恢復寺院。我聽說福建的西禪寺,他就捐了一百多萬美金;過去在美國,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當時買會所的時候,那個時候是美金七十萬,談禪法師捐了四十萬。他捐出去的錢,再也不過問它的用途,說得很明白,「我捐給你,因果你自己負」,就說這麼一句話。我的錢交給你,因果你負,這個態度正確的。各人有各人的因果,不能怕人家在當中圖利,我們好事就不做了,這個錯了,這把自己修福的緣斷掉了。

      所以肯修福的人,永遠是有福的。譬如你拿一百萬去做好事,如果當中真的有人在裡面他自己貪用、貪污,用了幾十萬,還有一些錢他也拿去做好事,你還是得福報。這些人貪污用你錢,他是負債的,將來他還要還你的債。「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布施的人不吃虧。那一邊修福,將來有報恩的,這邊還有一批還債的,你把事實真相都搞清楚,你就很安心的去做,不可能再有憂慮。受恩惠的一定會報恩,欠債的一定會還債,有什麼好顧慮?只問這個事情我們當做不當做,不要怕當中有一些弊病,不要怕這個。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因果通三世,慈悲濟世的工作才能做得圓滿。由此可知,真正要做慈悲救世的工作,不能不聞法。深入經藏,深解義趣,是修大悲濟世基本課程,才真正能做得如法,如理如法,才能得真實的功德利益。

      菩薩德號叫『廣大因慧』,這個名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清涼大師註解得很好,「主斯事者,廣大因慧」,主持慈悲濟世工作的這個人,他一定是具足廣大因慧。廣大的因就是大慈大悲,落實在事相上就是四攝六度,六度最後是般若波羅蜜,那是慧。沒有慧,前面的事都變成福報,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如果有智慧在裡面,福報就變成福德,智慧不多,有點小慧;如果有大智慧在裡面,福德就變成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出六道,能成佛道。

      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得到,諸佛菩薩所示現的,示現得最明顯、示現得最多的是教學。由此可知,慈悲濟世的根本,還是在辦教育。教人轉惡為善,得福報,得人天福報;再幫助你轉迷為悟,福報就轉變成功德。一開悟,全是功德,果報是超凡入聖,這叫真救濟;沒有把你救出六道,這個救濟不究竟。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才是真正的救濟,六道輪迴之苦你永遠離開了。再到六道裡面來,那是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那是乘願再來,不是業力來投胎;雖有種種苦行,示現的、表演的,不是真的受。

      四聖法界裡面,苦樂憂喜捨都沒有了,苦樂憂喜捨叫五種受,都沒有了。所以阿羅漢以上的這些聖者,到六道裡面來度化眾生,都是乘願再來的。我們凡夫看到,他有苦樂憂喜捨受,實際上沒有,他是像唱戲,舞台上表演的,不是真的。不像我們凡夫真有苦樂憂喜捨,他是表面上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的苦樂憂喜捨是內外都有,人家外表上裝著有,實際上沒有。那種種表演都是度眾生的方法,佛法裡頭稱之為「善巧方便」,不是真的有苦樂憂喜捨受。我們要是看阿羅漢還有五種受,那你就完全搞錯了。他要有五種受,他是凡夫,他是六道裡面的凡夫,沒有離開六道;離開六道,這五種受都沒有了。

      五種受裡面最高級的是「捨受」,捨的是什麼?內捨憂喜,外苦樂都捨了;身有苦樂受,心有憂喜受,這是凡夫。內外都捨,那叫「捨受」。為什麼不叫禪定?沒有出三界,是定功伏住了。在天道裡面,四禪天跟四空天,都是住在捨受裡頭。他會退轉,他會墮落,如果他要是不退,那就超越六道。四禪八定都是屬於捨受,捨受跟禪定的境界是相同的,就是不能夠持久。佛跟我們講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換句話說,他住捨受住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在我們聽起來是天文數字,時間太長了;但是比起無限的時空,八萬大劫是很小的、很短的一個時間,不是長時間。這就是說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都不是究竟的,時間到了,他的功夫失掉了,失掉了煩惱又起現行,還是要往下墮落。

      到第八定不錯了,所以楞嚴會上佛鼓勵這些人,還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達到第九定,第九定就出了三界。阿羅漢所證的禪定叫第九定,《楞嚴》上講「九次第定」,這是阿羅漢跟辟支佛所證得的,這是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會再退到六道輪迴裡面去。這個功夫相當不容易,不要說是九定、八定,說老實話,我們連個初禪、初定都得不到。這個東西很現實,你自己修修看,仔細想想看,你心裡面還有沒有憂喜?你身還有沒有苦樂?身還有苦樂,心還有憂喜,沒有在初禪,欲界。你搞得再高明,你還是欲界天人,你到不了初禪天。然後大家才知道,修禪定的難處,禪宗不容易。

      往年倓虛老法師常講,他一生當中看過許許多多修禪定的,一生當中從來沒有見到一個開悟的,一生當中也沒有聽到說有哪一個人開悟的。禪宗要開悟才管事,才了生死,才出三界。如果沒有開悟,他得定;得定,他的果報就是在四禪天、四空天。換句話說,不開悟是不能出三界,這是真難!近代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談過,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包括往後去,要想從禪宗、密宗裡面得解脫的,恐怕沒有人能做到。這個話是很客觀的話,他自己跟虛雲老和尚參過禪,跟貢噶活佛學過密,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這兩種法都修,不能成就,所以他還是遵照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他在晚年,每天十幾萬聲的佛號,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他是念佛往生的,這一條路是個穩當的道路。他也是表演給我們看,從禪、從密裡頭回過頭來,死心塌地念佛。註解《無量壽經》是夏老囑咐他的,這是叫尊師重道,不辜負老師的教誡,把這個任務完成了。完成之後,他全心全力念佛,念佛走的。這真正叫報師恩,孝親尊師從這個地方能看到。

      清涼在此地雖然言語不多,我們要體會他的深義,他的精義之所在。特別講到「主斯事者」,這一位菩薩是修慈濟功德而證果的,「廣大因慧阿修羅王」,廣大因慧菩薩,他是修這個法門。哪一個法門都能修行證果,我們現在明白了,不再執著,門門都好,門門都成無上道。「主斯事者」要有智慧,主持的人要沒有智慧,底下辦事的人就更沒有智慧了;主持的人有智慧,必定教導所有辦事的人都有智慧。這什麼意思?大家想想,用現代的話來說,辦培訓班。現在社會上的這些工商業,哪一個大的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大的財團,他們的幹部,一般講科長級以上的幹部,每年都培訓。我們以前住在美國常常聽到,同修當中他這兩個星期不見了,到哪兒?受訓去了,公司要培訓。反過來我們看佛教的,或者是其他宗教、許多慈善團體,做的這些事情流弊很多,原因在哪裡?這些工作幹部沒有培訓。培訓裡面最重要的是要培訓他的道心,是要讓他徹底了解因果的道理與事實,讓他有這個認知,他去做救濟的事業就會很認真去做,真能夠捨己為人,不敢從中貪圖絲毫利益,因為貪圖這個利益,果報太可怕了。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跟我講了一個故事,那個時候我很年輕,我才二十幾歲,他老人家七十歲了,常常講故事給我聽,都是真的事情。這事情好像寫在他的著作裡頭,他有一本《八大人覺經講記》,好像那裡面有寫,他寫了好幾本書。他說這是在民國初年,那個時候上海租界還很多,都是外國人的佔領區,當中有一位也是一個財主,在清朝時候做的官也不小,住在租界裡面。他有四個姨太太,那是叫四姨太,加上自己元配,五個太太。清朝亡了之後,他就住在租界念佛,做這些慈善事業,每一個人都稱他作善人,這大善人。過了幾年他死了,死了之後,四姨太太非常想念他,去找能夠通靈的人,希望把他找來問問他的狀況。結果正好在那個時候,有一個法國人通靈,他能夠把過世的人找回來,跟自己家親眷屬可以談話;就是能把這個人找回來,附在人身上談話,他有這個能力。

      當時在上海找這個人的人很多,她聽說了,找他來。找他來之後,那個時候要的錢很多,普通一般人是找不起的,好像一次,在那個時候還是用銀元,一千塊銀元,那是很大的數字。她家裡富有,這個錢對她還能夠拿得出來,錢就交了。交了過了三天都沒有消息,四姨太就找他,「你是不是騙我」?這個法國人說:「我絕對不是騙你,我確實去找,找了三天找不到。」然後他就說,你們家裡親戚朋友當中,如果有過世的,我再跟你找一個,證明我不是騙你的,我收費只收一半。正好他們家裡的大兒子過世也沒多久,那個大兒媳婦就講,「好,你去給我找找我的先生」,付一半的錢。在不到幾個小時之後,找到了,他附在人身上,聽聲音確實是他的大兒子,一點都沒錯。就問他死了以後的狀況,他跟家裡人談了。然後就問他:「你父親到哪裡去了?怎麼找不到?」他說:「父親墮地獄了。」他們家裡人很吃驚,他一生行善、積德,都做好事,天天拜佛念經,怎麼會墮地獄?

      他大兒子說,他在前清末年的時候,北方有災難,朝廷命令他去賑災,他把賑災的錢自己挪用了一大部分,所以災民得不到賑款,死的人很多,這個原因墮地獄。他說現在在上海,他的老朋友還有幾個人知道這個事情。於是這個四姨太太就找他先生的老朋友,幾個老朋友說,他不錯是做過欽差大臣,是去賑過災,但是究竟他有沒有吞沒災款,那就不得而知,這證實了。他自己於心有愧,他吞沒的那些錢,雖然後世拿去做好事,布施、修橋鋪路,天天拜佛誦經,還是抵不了罪過,還是要墮地獄。所以那法國人,他的本事在餓鬼道他找得到,地獄道他就沒有辦法。這跟我們《地藏經》上講的很相像,《地藏經》上說的,地獄只有兩種人可以去,一個是菩薩到地獄度眾生,另外就是有地獄罪業的人;除這兩種人之外,決定見不到地獄。所以這個法國人見不到地獄,找不到。

      朱老居士一生自己親自遇到這些事情很多,那時候跟我們講,業因果報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起心動念自己要知道約束。不要認為起個惡念沒有罪,那你就完全想錯了。大小乘裡面的結罪,經典講得很明白,小乘論事不論心,修小乘的人起心動念,那是什麼?起心動念做惡的念頭他不犯戒,不是沒有罪,他還是有罪,但是不算犯戒;大乘法裡面起心動念就犯戒,有罪又犯戒。絕對不是說小乘論事不論心,心裡頭起心動念做惡的念頭就沒事,那你就完全想錯了;動的惡念不算犯戒,但是他有罪。大乘裡面,起個惡念不但有罪,還破戒。

      修行,古大德一再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動念。我們回頭要從起心動念處回頭,務必把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塑造成純善的人,像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說的,晝夜常念善法。我們憶念經典上的教訓,善法。所以經一定要念得很熟,最好都能夠背誦,沒有事情就背誦經典,背誦經典就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研究討論是思惟善法;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是觀察善法。務必要念,要叫善法念念增長。末後佛還一再鄭重囑咐,「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才真正叫止於至善。這是佛菩薩的大道,我們為什麼不走大道?為什麼走妖魔鬼怪的小道?我們能夠遵守佛陀的教誨,不但走出六道,也走出十法界。自己要認識清楚,要認真努力去幹,別人怎麼看法與我不相干,別人怎麼個批評法與我也不相干。你要是個純善的人,不肯造惡,不肯說壞話,現在社會人說,你是迷信,你是個怪人、怪物,因為你跟他們不一樣。是不一樣,隨他怎麼講去,我們走我們的佛道、菩薩道,他走他的三惡道。我們沒有能力幫助他回頭,我們也不可以受他的影響。這些熟人跟自己總是有緣人,將來自己成佛了,再回過頭來幫助他們不算晚。我們自己不成就,跟他們一樣的墮落,這就真正的錯了。

      清涼大師註子裡頭講,「主斯事者,廣大因慧」,這兩句話語重心長。今天多少善心人,想做一點好事,都不能做圓滿,原因在哪裡?都是因為沒有真實智慧;換句話說,沒有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沒有機緣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育,問題出在這個地方。我們學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四眾弟子都有責任,不但佛經我們要講,要發心為大眾講;至少儒家的經典、道家的經典,我們也都要能夠通達、能夠講解。尤其在現前,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無論在哪個地區,居民都有很多不同的族群、很多不同的宗教,我們單單只說自己的經典,人家以為你就是佛教,我們不妨多講幾種東西。

      如果有這麼一個道場,一個星期有三天講佛經,兩天講道教的經典,兩天講儒家的經典,儒、釋、道可以圓融,在基本上都是勸人斷惡向善,都是幫助人破迷開悟。這樣合起來講,確實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這樣做比單一宣講佛經,我覺得更容易契機,法緣會更殊勝。因為有很多人他不相信佛的,你講儒家他來聽;他來聽久了,慢慢他也來聽佛經。像新加坡信道教的人很多,但是講道教經典的人很少,如果有這麼個地方常常講道教的經,我相信很多道教的信徒也都來聽。所以不必去分宗教、分派別,不必,一視同仁,平等的來弘揚,這樣子就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