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2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二三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23

      請掀開經本,日天子偈頌第八首:

      【一切諸佛法如是。悉坐菩提樹王下。令非道者住於道。寶髻光明如是見。】

      這是寶髻普光明天子的讚頌,他修學的法門是「得大悲海現無邊境界種種色相寶解脫門」。我們將他的讚頌跟他得法合起來看,意思就很圓滿了,我們也知道從什麼地方學習。佛家常說「難行能行」,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深遠。凡夫,佛在經上常說「可憐憫者」,所以諸佛菩薩總是以憐憫心來看一切眾生。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可以說無微不至,全心全力的照顧,可是眾生並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佛菩薩的好處,往往還埋怨,造作種種的惡業,毀謗、侮辱、陷害;諸佛菩薩沒有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還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因為佛菩薩曉得,他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是他無知,是他愚昧,是他可憐。不能因為眾生造作不善,佛菩薩就終止幫助他,這就不是佛菩薩,這就不是大慈大悲,這個就不能稱之為仁者。所以佛菩薩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讚歎,也就在此地。『一切諸佛法如是』,沒有例外的。甚至於你殺害他,就像經上所說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這是傷害到極其嚴重的程度,把這個修行人,看不順眼,凌遲處死,用刀把身體一片一片割,割死,不是叫你很痛快死,佛菩薩沒有絲毫怨言,沒有絲毫怨恨的意思。不但沒有怨恨,還感恩,我們哪裡會知道?這種境界我們體會不到。感什麼恩?感謝他消除自己的業障,把自己無始以來的業障消盡了。怎麼知道消盡?沒有怨恨心,有感恩的心,這消盡了,這業障消盡了。如果還有一絲毫怨恨的心,縱然你有定功、有智慧,「佛菩薩教誨我不應該有這個念頭,我要把它壓住」,你還是不乾淨。所以仙人感激歌利王,幫助他成就忍辱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得到圓滿了。我們在《華嚴經》裡面懂得這個道理,六度,一度圓滿,其他統統圓滿,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不會說這一部分圓滿,那還有缺陷,沒這個道理!一圓一切圓,一缺一切都缺,這是真修行。讚頌第一句說得好,「一切諸佛法如是」,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是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的境界。「佛法如是」就是儒家講的止於至善,究竟圓滿的大善。

      『悉坐菩提樹王下』。這一句意思很深很廣,這是個比喻,不是叫你真的跑到菩提樹底下去坐,那有什麼用處?那你就是死在句下。「菩提樹王」,菩提是覺悟,樹是建樹、樹立,我們在這個地方建個道場,叫建樹,樹是這個意思;我們在那裡成立一個機構,這都是樹的意思。王比喻殊勝、自在、圓滿。什麼事情殊勝、自在、圓滿?菩提,菩提是覺,覺而不迷。只要得到覺而不迷,必定得到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沒有得到的時候有三個,給你說覺、正、淨,得到之後是一個。好像我們這個教室有三個門,你沒有進來的時候外面有三個,進來之後是一個。沒入門,法門無量無邊;入門之後,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一門。所以經上一再提醒我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外面是多,裡面是一。大雄寶殿的表法就表這個意思,在外面看大雄寶殿兩層,兩層是表多,進到裡面是一層,表一多不二。那個二是代表無量,無量是一,一即無量,這才是覺悟。一不是多,多不是一,沒覺悟,你只看到一面,你沒有看到兩面。看得不完整,看得不圓滿,就產生偏見,就生起分別執著,都是知見不圓。《華嚴》是圓教,圓信、圓解、圓行、圓證,無有一法不圓。佛菩薩在此地教我們,這個地方教我們什麼?要覺悟。覺悟你就有建樹,這個建樹有有形的、有無形的,有形的是事相,無形的是功德。我們在這裡建個道場,此地成立一個淨宗學會,這是建樹,有形的;這個道場裡面成就許許多多的佛門龍象,造就許許多多佛門弘護人才,那是功德,無形的,都是建樹。

      從這個例子我們要明瞭,在家學佛的同學家庭就是道場,你要懂得「一切諸佛法如是,悉坐菩提樹王下」,這兩句話如何落實到你家庭,你家庭就是菩提道場。你對於這個家,性相、理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跟這個處所有緣,你們家的房子建築那個土地上,跟土地有緣,跟房舍有緣,跟你的家親眷屬都有緣,佛不度無緣眾生,你在這裡行菩薩道,就要度這些眾生。家親眷屬這是有形的,你能見得到的,你要度他。房宅有房宅的神,土地有土地的神,你有沒有去度他?用什麼方法度他?最重要是讀經;讀經、念佛,為他們演說,做出來給他們看。做什麼?佛教給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要在家裡做出來,你就用這個教化你一家人。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是你做得不好,你做得好,哪有不接受的?你做得不像,所以才叫人起反感。果然能夠依教奉行,要曉得諸佛菩薩在一切族類當中都是最受歡迎的,為什麼?表現太好了,利益眾生,捨己為人。

      度眾生,「度」的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熱心服務。你為你家庭每一個分子熱心為他們服務,照顧無微不至,家裡人哪個不感激你?家裡面人照顧了,家裡面的宅舍鬼神也都照顧了。中國古禮裡說得多,宅有宅神,門有門神,灶還有灶神,不要以為現在我們不供灶神了,不供他就沒有?不供照樣有,灶神並沒有撤銷;你不供他,他照樣有。《感應篇》裡面就說得很多,就說得很詳細,《了凡四訓》後面附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不是假的。儒、佛都教我們「慎獨」,獨是什麼?沒有人看見,你一個人關在房子裡也不能隨便。人看不見,鬼神很多,你要是放逸,得罪於天地鬼神,你自己還不知道。人沒有得罪,鬼神得罪了,修行都產生了障礙;不但是證果有障礙,開悟都有障礙。所以印光大師教人,教得非常有道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要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不可以說這個地方可以誠敬,那個地方可以馬虎一點,不行,你這個學法錯誤了。無論對什麼人,無論對什麼事,一片真誠,這是「佛法如是」,這是覺心現前,你不迷,你真正覺悟了。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人知好歹了,這句話意思很深,知好歹就是他開悟了,他智慧現前了,他能夠明辨邪正,能夠明辨是非,能夠明辨利害得失。實在說這種人不多,不是說沒學的人,佛門裡已經學佛多年、受戒多年,幾個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就跟佛菩薩一樣,對於任何一個人歡喜接納,密切合作,成人之美,決定沒有障礙善事的事情。

      我們世間人難,難在哪裡?曉得這是個好人,是個好事,但是對我不利,決定要障礙,決定要破壞,這造業。學了佛的人,明知故犯,這個罪就重。這些念頭無非是嫉妒,好像看到別人得好處,自己心有不甘,想盡種種方法來障礙、來破壞,有意無意之中造這些罪業,錯了,大錯特錯!那是迷而不覺。自己起心動念,還是墮在迷邪染之中,我們沒有回頭。三皈白受了,三皈是教我們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三皈都沒有了,哪裡會有眾戒?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戒也沒有了。戒沒有了,哪來的定慧?所以你怎麼能不迷?你怎麼能不邪?你怎麼能不染?你的前途在哪裡?不是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靠念佛不能往生。古人說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心口不相應,「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怎樣念佛才能往生?彌陀第十八願告訴我們,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那是怎麼念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彌陀經》上說得更好,「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個一念都能往生。關鍵在一心,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三心二意不能往生,一心是真心,一心是至善。心裡面才起一個念頭,就二心了,就不是一心。淨宗雖然說易行道,我們也要搞清楚,易行道的標準究竟在哪裡?我們符不符合它的標準?不能不知道,不能夠錯會經義,不能夠曲解經義,自己耽誤了自己一生的大事。

      世法,純是虛假;不但六道,還包括十法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虛假的,覺悟的人就不會攀緣,覺悟的人隨緣度日,永遠保持清淨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就是世尊在一切經論裡面所說的「受持讀誦」,讀誦是親近諸佛如來。其他宗教沒有不注重讀誦的,伊斯蘭教他們的經典稱為《古蘭經》,古蘭的意思就是讀誦,他們的信徒稱穆斯林,伊斯蘭的意思是和平,所以讀誦是他們最重要的功課。天主教、基督教每天都要讀誦經文,尤其是天主教徒,他們非常認真努力在做。讀誦,佛法裡面講得透徹,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每天讀誦佛菩薩的教誨、聖賢的教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我們一些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行為自自然然就轉過來。不能夠勤於讀誦的人,轉過來很難!唯有勤於讀誦的人,有機會回頭,有機會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一直到最後轉凡成聖,所以不讀誦怎麼行?而讀誦的時間愈長愈好,讀誦的經文愈精要愈好,容易受持。像《華嚴經》分量很大,無論說理、說事都說得很詳細,幫助我們理解,可是行是愈簡單愈好。《華嚴經》的行門,實在上說只有二十條,簡單扼要。這二十條裡面,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二十條,行門。普賢菩薩的十願,大家都明瞭,常常讀誦;文殊菩薩十波羅蜜,前面就是通常講的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再開出來:方便、願、力、智,以般若波羅蜜為根本智,方便、願、力、智這四波羅蜜是後得智,也叫權智,般若波羅蜜叫實智,六度裡頭最後這一條沒有細說,《華嚴》把這一條細說了,所以總共開出十波羅蜜。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與這二十個修行綱領相應,這叫學《華嚴》。念佛人,聲聲佛號具足這二十個原則,這叫「華嚴念佛」。所以行門要抓住綱領,解門那當然愈廣愈細愈好,我們懂得透徹,這叫做「悉坐菩提樹王下」。

      佛菩薩給一切眾生表演,做示範,『令非道者住於道』;「非道」是哪些人?六道眾生。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性德相違背,這叫非道。哪些是性德?與十波羅蜜相違背,與十大願王相違背,乃至於與淨業三福相違背,與六和敬相違背,非道。這個道是佛道,非道不是成佛之道。相違背,我們就曉得,違背偏差的幅度小,是四聖法界、六道裡面的三善道;如果偏邪的幅度太大,就是三惡道;完全違背,地獄道。我們將來到哪一道去,現在住在哪一道,如果你要是通達明瞭,自己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瞭。我們現在在十道裡是住在哪一道,將來我們可能往哪一道去,肯定往哪一道去,都不需要問別人,自己比什麼人都清楚。這是佛法對我們的利益,佛法的慈悲,讓我們偏離佛道的人住於道。我們真正能信佛,相信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教誨,是真實的,是慈悲的,是對我們決定有利益的,不會騙我們,不會害我們,我們依教奉行就是住於道。《華嚴》是圓教的佛道,適合於二十世紀這個大時代,這個大時代民主自由開放,你看看《華嚴經》裡面是不是民主自由開放?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族群的和睦相處,我們在這個經上全都看到了。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回過頭來住於道。

      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們有一篇緣起,緣起裡的行門提出五門功課,便於修學。第一門「淨業三福」,第二門「六和敬」,第三門「三學」,第四門「六度」,第五門「普賢十願」,夠了。如果我們一生能奉行,時時刻刻對人、對事、對物都不違背這五個原則,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就是將佛陀對我們的教誨落實。以後我們又給淨宗同學編一個《修行守則》,還是以這五個科目為綱,擷取一些經文,重要的教誨做為輔助。守則是行經,經有四種:教、理、行、果,這是行,一定要做到!經典太長,如果不能背誦,守則一定要能背過,你不能背,你怎麼會做得到?記都記不住,如何能奉行?一定要背得很熟。「悉坐菩提樹王下」,這句是什麼意思?悉,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你都能夠提得起來,那就是坐菩提樹王下。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這五個科目相應,這就是菩提樹王下,這是真正修行,真正在用功夫。佛法修學重實質不重形式,真正做內功,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惡業自自然然就淘汰掉、消除掉了。寶髻光明天王從這個地方證道的、悟入的。我們再看底下一首:

      【眾生盲暗愚痴苦。佛欲令其生淨眼。是故為然智慧燈。善目於此深觀察。】

      光明眼天子,長行裡面得法是「淨治一切眾生眼令見法界藏解脫門」,這在前面跟諸位詳細說過,偈頌裡面意思就更明顯了。『眾生』,特別是六道眾生;『盲』,不是我們瞎眼睛,六道眾生眼睛好的人很多,此地是這個盲,心眼盲暗,不是肉眼。如來有五眼,我們現在只有肉眼,其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我們這四個眼盲暗。《華嚴經》上講十種眼,我們九個眼盲暗,所以才有『愚痴苦』。所有無量無邊的惡業、苦報,都是因為沒有智慧,都是從貪瞋痴起來的;換句話說,我們在此地要警覺、要省悟,我們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就是經上講的盲暗愚痴的眾生。我們要明瞭,首先自己要肯定自己、承認自己,是生死凡夫、業習深重的凡夫。換句話說,自己要曉得自己有病,曉得自己有重病,你才會求醫;自己有病而不知道,不肯求醫,等到病入膏肓就來不及,再好的醫生也救不了你。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有病。六道眾生有病,四聖法界的人也有病,六道眾生是重病,四聖法界的人病比我們輕,都是有病。什麼人沒有病?一真法界的人沒有病,超越十法界了。用《金剛經》做例子,四相、四見都破盡,這個人沒有病了。四相破了,四見猶存,不行,還是有病。諸位要知道,四相是執著,四見是分別,斷盡了,那你就脫離十法界,你就到一真法界去了,這是分證位的佛果,你沒有病了。所以我們自己肯定自己有病,求佛菩薩幫助,佛為大醫王,『欲令其生淨眼』;「淨眼」就是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可見得我們今天的盲暗,是淨眼沒有了。

      『是故為然智慧燈』。智慧燈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給我們說的一切法,就是智慧燈。釋迦牟尼佛在世,給我們所表演的,讓我們觀察,教我們學習,那是智慧燈。佛教我們看破、放下,看破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了解自己與自己生活的真相,這是看破;放下,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兩句話怎麼講?上,隨順佛陀的教誨,下,隨緣度日,就是下化眾生,決定沒有攀緣,決定沒有無事生非。佛法是以智慧為主,六波羅蜜是以般若波羅蜜為主,如果沒有真實智慧,前面的五條都不能稱波羅蜜,那前面五條是五種世間的善法,果報是世間的福報。布施得福,持戒得健康長壽,忍辱得圓滿的色相,精進、禪定得智慧,它是世間福報。般若是什麼?般若是離相,經上佛所說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一切善是歸納這五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一切善,般若是離一切相。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是功德,能斷煩惱,能破愚痴,能開智慧。離相就是離分別執著,離相的心是清淨心,離相的樣子是平等。離一切相,清淨平等覺才現前,清淨平等覺落實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諸佛菩薩為我們燃智慧燈,我們要能體會,要懂得學習。學習,實在說惠能大師講得最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還說,「若見他人非,自非卻相左」,左是什麼意思?左是降,往下降落。我們中國習俗是右面升,左面降。所以我們上講台,上去一定從右面,下來一定從左面,人家一看,你懂規矩,你學過的;你從左面上,從右面下,人家一看,你沒學過,你不懂規矩。戲台表演,現在新的舞台我不懂得,古時候舊的舞台,你看平劇、看昆劇、看地方戲劇,他出場一定從右面,入場一定從左面,他懂規矩。所以我們要曉得如何來學習。

      菩薩六度心、六度行,起心動念絕不違背這六條,再小的一樁事情都跟這六條相應,菩薩行,穿衣、吃飯都是。吃飯、喝茶也是布施波羅蜜,不是我們接受別人的布施,就是我們布施給別人,兩者的意思都圓滿。我們接受別人布施供養,養這個色身,養這個色身幹什麼?這個色身要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用內財布施,用我們的精神、用我們的體力來布施,布施供養大家。吃飯、喝茶要守規矩,守規矩就是持戒波羅蜜,幾個人能夠覺察出來?飲食裡有忍辱波羅蜜,細嚼慢嚥要忍耐,不可以狼吞虎嚥,那個吃法傷身體,所以要有耐心。連喝一杯水都要有耐心,中國你看一些讀書人品茗,一杯茶多大?酒杯那麼一點大,好半天他才喝完,他很有耐心,在這個地方看到人家的禪定功夫,看到一個人的修養。從普通喝水、吃飯,真的一舉一動人家都能看出來,你有沒有修養,你有沒有學過。你的言語,你的動作,你的神情表態,不能隱瞞人,全部都暴露了。你修行有沒有功夫,你修行到哪個程度,一接觸,一目了然。

      禪定是胸有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佛家常講八風吹不動,那是定。善利不起貪心,傷害也不會退心,無論處順境、處逆境,處善人、處惡人,以平等心相待,不會被境界所轉,這是禪定。在飲食裡面,你吃東西,好吃的多挑一點,不好吃的少吃一點,你禪定沒有,一看是你被境界轉。六波羅蜜在哪裡修?時時處處;不是說在這個地方修,那個地方就忘掉了,那你這個六波羅蜜沒有!修學的功夫決定不能中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佛如是,所有一切法,法法皆如是。我們功夫不能成就,功夫不得力,原因在什麼地方?太多的夾雜,太長的間斷,夾雜著煩惱習氣,所以不能成就。搞了這麼久,還是不能成就;將來再搞一生,搞到老死,都不能成就,原因在什麼地方?不會用功,不會修行。六度最後一條般若,般若是對於一切事理、一切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明瞭當然就不執著,前面五條就自在隨緣,你就得大自在。

      佛為我們燃智慧燈,我們要燈燈相續,我們要做個傳燈者。佛教給我們,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應該要教別人,輾轉化導。我們學多少就做多少、教多少,教學之中不斷的在進步,不肯教學就沒有進步,這個道理要懂。菩薩沒有一個不熱心教學,所以人家煩惱天天減輕,智慧天天增長。我們跟菩薩做個比較恰相反,我們智慧不增長,煩惱天天增長,習氣永遠主宰我們的念頭,主宰我們的行為,那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就是此地講的「眾生盲暗愚痴苦」。佛的智慧燈就是經教裡面的教誨,我們要恢復清淨眼,不能不仰仗佛的智慧燈。換句話說,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要肯定自己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我們要服,不能不服。為什麼是錯誤的?我們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你的想法看法就是錯誤的,不必去強辯。到什麼時候,我們的想法看法是正確而不是錯誤?佛給我們說了,最低的標準是阿羅漢果,你證得阿羅漢果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阿羅漢是正覺,何以說他是正覺?他見思煩惱斷了。佛講得有道理,我們聽了不能不服,見思煩惱沒斷,哪有不錯誤的?說見思煩惱,很多人不懂,我們說得粗淺一點,自私自利,這大家好懂;這個說得實在很淺,見思煩惱的意思深。就是這樣的粗相,自私自利,我們有。只要有自私自利就不行,我們的想法看法錯誤,為什麼?夾雜自私在裡頭。夾雜自私這個念頭愈是重、愈是多,你造的業也就重、也就大;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的少,你造的罪業也少,罪業也比較減輕。所以,不是正知正見。佛講話有道理、有標準,不是隨便亂說的。

      佛教給我們修學,也是斷見思煩惱,我們常常把它換句話來說,要放棄分別執著,執著就是煩惱,分別就是妄想,就是所知障。但是什麼人肯放棄自己的成見?這個難!修行證果不容易,原因在此地。我們在經上看到,善財一生成就,而且很快成就的,我們看他的參學一級一級向上提升。他參訪吉祥雲比丘,他是圓教初住菩薩;他訪問海雲比丘,他是二住菩薩;他參訪妙住比丘,他是三住菩薩;不斷向上提升,末後參訪普賢菩薩,他成等覺菩薩。為什麼別人能,我們不能?這裡頭只有一條,他沒有自己的成見,完全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所以他不斷的向上提升。我們為什麼升不上去?我們自己成見夾雜在裡頭,障礙住了。我想怎樣怎樣,我以為怎樣怎樣,壞了!永遠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特別是在初學,初學是根基,這就講到尊師重道,什麼是尊師?一切隨順老師。可是這個話,今天同學們,許多同學都會懷疑,那個老師知見錯誤了怎麼辦?所以求學要訪師,你親近哪個老師你要選擇,選擇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真有德行,真有學問,他肯不肯教我們?我求學的時候常常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我是一個善知識,有個真正肯學的人來找我,我一定教他;我今天想學,這是個真正善知識,我去找他,他一定肯教我,我就從這裡起信心。哪一個好老師、哪一個善知識不希望有傳人?道,一代一代要傳下去,你肯接受承傳,他求之不得,哪有不熱心教誨的道理!

      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我這些善知識冒昧的去希求,不認識,也沒有人介紹,跟他寫信,求見,就這麼認識的。認識之後,果然全心全意的教導,我們也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完全隨順老師的教誨,不能有懷疑。有的時候看到老師教的,好像做的,有一點不太如法,也要隨順,決定不能懷疑,人家才肯教你。他的做法一定有他的道理在,我們知識淺薄看不到。可是老師處久了,久了就比較隨便一點,彼此知心,要是有疑可以問。初接觸的時候不能問,一問的時候人家不教了,那我們的損失就大了。他真的不教你了,為什麼不教你?你還不肯放棄你自己的成見,他認為這不是個法器,這不是我教學的對象。至少在開頭的三年,三年到五年百分之百的順從,他錯,錯也要順從,可能他那個錯是考驗你,看你是不是真的尊師重道,這個關口考不過,就被淘汰掉了。親近個十年、八年,時間久了,看到老師有一些做法,我們有懷疑的可以請教,老師會告訴你,為什麼這樣做,做的道理在哪裡,你聽了之後才曉得,人家真有智慧,做得正確。對人對事權智,權智就是方便,權巧方便,都是利益眾生的,順行、逆行無一不是智慧,無一不是慈悲教化眾生。這裡頭的深義,往往我們淺學、初學不能知道,老師要是處處給你解釋,誰找這個麻煩?把你當祖宗看待,什麼事情都要向你會報、向你講解,不可能的。你不能接受就算了,你找別人去!老師就這個態度,你覺得我不行,高明的人太多了,你找他。所以求學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一定要深明作學生之道,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善目於此深觀察』,這是善目天子,他從這個法門修行證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