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71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七一卷)  2004/7/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271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一億界,偈頌第一首,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智慧無等法無邊。超諸有海到彼岸。壽量光明悉無比。此功德者方便力。】

      這四句偈,第一句裡面含著兩個意思,一個是「智超下位」,第二是「證法無邊」,上面介紹過了。現在我們從第二句開始,『超諸有海到彼岸』,這一句裡頭也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就是「超諸有海」,第二是「到彼岸」。這個「諸有」是說的九法界,九法界裡面包括六道,通常我們講三有。「有」是什麼意思?有了業因。有業因,這個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這個事實我們學佛的同學不能不知道。佛法也不離因果,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為什麼法要捨?

      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應化示現在九法界,這個諸位要知道,示現在九法界,就像舞台表演一樣,他做種種演說。你看經論佛常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就是表演,做出樣子來給眾生看,對象是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都是迷而不覺,愈是往下面去,迷得愈深,煩惱習氣愈重;愈往上面去愈輕,最上面是菩薩,菩薩還是在迷,沒覺!十法界的菩薩,在佛教裡面講,叫做權教菩薩,權教菩薩不是真實的,真實是什麼?覺悟才算是真實的。所以,大徹大悟這才稱為聖,聖超越了,超諸有海,超越了。權教菩薩沒有超越,他在十法界裡面,也就是說他有十法界的因,因緣會合,他有十法界的果報。由此可知,此地這個「超」字,最低限度的標準,是《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超越十法界了。所以,此地講的諸有,就不是一般大乘經教裡面講的三有,大乘經教講的三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沒有出六道輪迴。這個經,世尊講這個經的對象是法身菩薩,不是一般人,所以這個地方講的諸有比三有要高得多,這個我們不能不懂。可是我們得把話說回頭來,為什麼?我們今天在六道,三界這就是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因、緣我們都具足,果報焉能不現前?

      欲界是什麼?執著,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我們執著身是我,說「我」,哪一個人不是說這身是我?六道裡面的眾生都是這樣執著,你要說這個身不是我,人家說你頭腦有問題;只有佛菩薩說,阿羅漢說,這身不是我。我們執著這個身是我,因此為這個身的享受起種種的欲望。欲望再多,佛在教學當中總是用歸納法,把你的欲望歸納為五大類,這五大類就是財、色、名、食、睡,五欲。欲界眾生對這五大類是嚴重的貪著,貪著其事,著是執著,不肯放下;諺語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財跟食都是五欲裡面的。

      在古時候,士大夫階級,所謂是讀書君子,貪著在名,市井小人貪著在利,君子好名,小人好利,貪著是相同,貪著的對象不一樣。佛是不講對象,佛是講貪著,只要你有貪著,這就是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執著不斷,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六道本來沒有,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夢裡是迷惑顛倒的時候,有!就像做夢一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大千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覺悟之後,怎麼覺悟?把執著放下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在此地講,我們也講三有,六道輪迴你超越了,後面還有十法界,還有一真法界。

      現在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裡面,我們要想想,財貪不貪?你要是貪財,那你就應當要曉得,在六道裡面你出不了欲界。你做多少好事,積多少功德,充其量也不過是欲界裡面的天道而已。欲界有六層天,從我們人間往上去,第一層是四王天,我們現在供奉的四大天王,四王天是第一層。四王天上面是忉利天,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屬於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天,第四層兜率天,大家曉得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兜率再上去,化樂天;最上面一層,第六層是他化自在天,欲界。這個裡頭還有一層天,是在色界下面,欲界上面,這當中有一層天,叫魔天,魔王很厲害,福報也大。通常佛在講經把這一層省略掉,因為他沒有離欲,歸在欲界的第六天裡面,所以第六天就很特別,有魔天。財色名食睡,世尊在經上常講「地獄五條根」,你貪著一條,你墮落在三途的機會就很多,如果五條都具足,那還得了嗎?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學佛,四依法很重要,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前,慈悲到了極處,佛不住世了,佛在世的時候我們這些學佛的弟子依靠佛,佛不住世,我們靠誰?佛給我們的指示,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諸位必需要記住,我們學佛跟誰學?你說我跟某個人,這裡頭就有問題,你跟這個人學,這個人把你帶到哪裡去,你不知道。所以學佛,世世代代在中國,儒跟佛,道亦復如是,都講究師承。你是跟哪個老師學的?代代相傳,祖祖相續。你沒有老師,沒有老師是無師自通,《六祖壇經》裡面有說到,威音王佛之前可以,威音王佛那是很久很久之前,這是舉例子說。威音王之後,如果沒有師承,說是自己通達的、學成的,都是魔外,魔王外道,這《壇經》上有說。《壇經》裡面所講的,都有佛的經論做依據。

      所以你學佛,你的老師是什麼人?他跟什麼人學的?這個得搞清楚,這是師承。我學佛,啟蒙的老師是章嘉大師,這是有師承的,是密宗的上師,他是第十六世。第一世的章嘉是宗喀巴大師的學生,他底下學生很多,傑出的有四個人,四大活佛,兩個在西藏,前藏的達賴,後藏的班禪;兩個在蒙古,哲布尊丹巴在外蒙,章嘉在內蒙。這歷史上都有記載的,不是假的,確實有承傳的。我佛學是他老人家啟蒙的,我跟他三年,三年之後他老人家圓寂了。我找到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的佛法跟誰學的?跟印光大師學的,印祖把淨宗法門傳給他,我跟他十年。他老人家非常客氣,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怎麼辦?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哪個老師?他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已經不在世了,怎麼拜他做老師?印光大師的著述,當時在台灣很流行,《印光大師文鈔》。李老師把《文鈔》給我,教我學印光大師,跟印光大師學,做印光大師私淑弟子,這叫師承。

      老師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初學,初學有的時候有疑惑,老師講的,聽了有疑問,就問老師:老師你所說的,是佛經上有的,還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佛經上有的,我們就要遵從;佛經上沒有,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我們可以不接受。這不是我們輕慢老師,是老師教我們的,這才叫真善知識。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怎麼能判別哪個是邪?哪個是正?第一個判別的方法,就是他所講的經典裡頭有沒有,總要以經典為依據。說法不同沒有關係,意思相同,因為四依法裡第二句講「依義不依語」,就是講的道理、講的方法、講的意思相同,言語沒有關係。長說短說、深說淺說,那是可以伸縮的,可是義理決定不能跟經教相違背,這樣子我們就能夠辨別邪正。第二個檢驗的方法就是師承,他是跟哪個人學的,這個很重要。我們選擇老師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師生之緣也是宿世所種的,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做學生遇到一個好老師,是過去生中緣分,沒有這個緣分遇不到,縱然遇到也學不到東西,總在一個緣。

      四依法裡面第三條,「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了義是最適合我們現前學習環境的這些理論跟方法,這就是了義。就是前面講的方便,方便就叫了義,最適當的方法,我們現前就能得利益。所以我在多元文化講座,跟許許多多不同宗教往來,我就引用這個。今天佛經講的了義,應該怎麼解釋?我們現在社會,這個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眾生迫切需要的是什麼,這叫了義。今天迫切需要的是化解衝突,安定和平,你走遍全世界問哪個,這是第一個我要的。今天,「化解衝突,安定和平」就是此時此地現前這一類眾生的了義法。

      最後一條,佛告訴我們「依智不依識」,這一條很重要!識,我們今天講感情作用,不能依感情,智是理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見聞覺知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就壞事,感情是迷。所以,你要有這些方法來判斷,邪正是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得非常具體,說得很詳細的,無過於《楞嚴經》裡面的「清淨明誨」,四種清淨明誨。我過去講這部經,實在講這部經我在香港講過,是一九七七年,二十多年前了。那一段經文,我把它稱為照妖鏡,你真的學會了,邪魔外道在你眼目當中無法掩蔽,你一眼就把他看穿了。

      再說,不但是佛法,儒家、道家,乃至於世間所有一切宗教,修學有了成就,你仔細去觀察,他怎麼成就?成就第一個因素是什麼?除了他的外緣好,他遇到好老師、遇到善知識,那是外緣協助他。但是成就裡頭真正的第一條件,是自己具備的,就是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古今中外修行證果的人都沒有離開這個原則。淨宗法門裡面講修學往生不退成佛,三個條件信、願、行,這三個字意思很深。你跟的這個老師,你對這個老師信不信?你要信,你有成就;你不信,你決定沒有成就,所以這是第一個要緊的條件。《華嚴》、大論裡面講,「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大道的根源,是所有一切功德之母,就是信能夠生無量無邊功德。你信心動搖了,你怎麼會成就?你學一個法門,學了若干年,有人告訴你,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好,你信心動搖了,把這個放棄去學那個;再有一個人說,還有法門比這個好,好了,你信心又動搖了。你的心永遠在猶疑不決,什麼法門你都不能成就。這個道理非常重要。

      我求學的時候,第一個老師是把佛法介紹給我,方東美先生。那時候沒問題,方先生給我上課是在他家裡,不在學校。他不讓我到學校去聽他的課,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去,他給我講兩個小時,我非常感激。到後來我才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讓我到學校旁聽不就沒事嗎?他就省事!何必要單獨來教?正因為我那時候是一張白紙,可以說一絲毫的染污都沒有,如果讓我到學校去旁聽,我肯定在學校裡面會認識很多老師,會認識很多同學。接觸這些老師、同學們,我們的思想、見解肯定受影響,被染污。方老師這一番苦心,他老人家也不說,讓我到家裡專門聽他的,不受染污,跟一個老師走,你能走得出來。

      佛法介紹給我之後,我就跟了章嘉大師,因為他是專門學佛的。方先生是把佛法當作哲學裡面一個科目來研究的,我跟他是學哲學的,佛經哲學。以後知道佛法殊勝,值得我們一生把全部的精神、時間投入。我跟章嘉大師學,方先生知道了很讚歎:你搞真的?我說:是!我總得要證實老師所說的話,「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話是方先生講的,我也是被他這句話打動,「人生最高的享受,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尖峰」,這些話都是他講的,我相信他,對他一點懷疑都沒有。

      我從事於這個行業,出家是個行業!這個行業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就是幹這個行業。而且這是個義務的社會教育工作者,不收學費,有教無類,只要有人來學,他非常歡喜,沒有要求供養!供養是大家自動自發的,而且我還勸大家,不要重視這個供養,最重要的是什麼?法供養。什麼叫法供養?依教修行,這是真正供養。你供養再多的財物,你沒有真正依教奉行,你什麼都得不到,所以依教奉行是一切供養當中最殊勝的供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裡面頭一條叫「如教修行供養」,佛真的是重實質不重形式。

      佛教給我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生活苦一點好,不會起妄念,不會對這個世界產生貪戀。貪戀很麻煩,貪戀是大煩惱,你就出不了六道。你要想出離六道,這個六道當中再沒有貪戀,你統統放下了,你才能超越;你不能夠超越,都是因為你放不下。我見章嘉大師頭一天,他老人家就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跟我講兩個字,「布施」。大師確實慈悲,我那時候二十六歲,他大概六十一歲的樣子。我告辭的時候,他送我到大門口,拍著我肩膀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真聽話,回去就真幹。

      所以,要真正得到修學的受用,沒有別的,記住,一門深入,跟一個老師。老師多了,你的前面路就多了,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你往哪裡去!我在李老師那裡學了幾年,出家之後,教了兩年佛學院,以後不教了。為什麼不教佛學院?我真正領略到老師跟我說的話,要一門深入。因為現在的佛學院,跟普通學校方式完全相同,一天排好幾堂課,都不一樣。請許許多多的法師大德來教,真的每一個老師是一個方向、是一個方法,把學生教得迷迷糊糊,無所適從。以佛法來說,我去講,當然提倡淨土,下一堂課,那個法師提倡禪,再下一個法師提倡戒律。好了,到底學什麼好?學生很老實,四年畢業了,什麼都不會。都聽了一些拉拉雜雜的佛學常識,一樣都不通,跟我們求學的時候完全不一樣。

      我是什麼?我等於說是私塾培養出來的,我的三個老師教學生都是我一個人。只有李老師,李老師學生就比較多了,他是一個人教,有二十幾個學生,就不是我一個人。可是我見李老師的時候,把我的願望說出來,希望到這裡來拜師,跟他學教,他給我提出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我完全接受,他就收我,不能接受,你到別的地方去另找高明。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你要跟我學,只可以聽我講經教學。除我之外任何人,不論是出家的法師、是在家的居士,他們講經甚至於講演,決定不能聽,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條件,那當然我們要看書,平常看書,看看佛經。他說你每天閱讀的文字,無論是世法、是佛法,沒有經過我的同意不准看。這是第二個條件,就是看經都要老師准許。第三個條件,我是太簡單了,過去跟方先生學過,學哲學,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佛法,你以前學的我不承認,完全作廢,從今天起一切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

      當時我聽了之後,李老師很跋扈,好像目中無人。他笑笑,你能不能接受?能接受,留在這邊,不能接受,你到別的地方去。最後我想想,還是接受了,接受就真正是依教奉行。三個月之後,效果就出來了。你看看,什麼人的東西不能聽,耳朵塞住了;什麼都不能看,眼睛矇蔽住了。這個約束就等於戒律一樣,老師沒有准許的不可以看、不可以聽,三個月之後感到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真的有受用了。智慧從什麼地方覺察到?從前聽人家講東西,理解比較緩慢,現在聽李老師講東西,一聽就懂,就能明瞭。明顯的覺察到跟以前不一樣,想想得力於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幫助你得清淨心,把你所有那些妄想全部給你斷掉,你沒有法子想,你只有聽老師的;還去想看看什麼東西、聽聽哪些東西,都被禁止。半年之後就很明顯的效果,知道老師這個方法不錯!

      我那時候認為這是李老師的方法,幾十年之後,老師也往生了,我離開了台灣,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遇到演培老法師,他大我十歲,我初學佛的時候就認識他。那時候他好像才四十歲的樣子,他四十歲,我就是三十歲,他在台北善導寺做住持,我們就認識。在新加坡遇到,非常親切,多少年沒見面了,總有十幾二十年沒見面。請我吃飯,請我在他道場裡面講演,那天聽眾大概有五、六百人。我講完之後,因為我勸導年輕人跟演培老法師學習,就把我自己當年在台中拜老師,老師用的這個方式,只能跟一個人學,不可以跟兩個人學,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己所得的利益。老師講解之後,他有個期限的,五年,五年之內要百分之百的遵守,有年限的。可是我在台中五年之後,非常得受用,我跟老師講,我遵守老師這個教誨我繼續再守五年,老師點點頭笑笑,所以我跟老師十年。有問題向他請教,去問他,不要去問別人,他對我要負責任。我向別人請教,別人對我不負責任的,我的老師對我要負責任的。

      我把我這一番經歷告訴同學們,勉勵同學們要認真好好的跟演培法師學。下來之後,中午在一塊吃飯,他就告訴我,他做沙彌的時候,十幾歲不到二十歲,跟諦閑法師,諦閑老法師也是這樣教給他的。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不是李老師的專利品,原來是什麼?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代代相傳,就是傳的這個。所以,我們才真正覺悟到,這叫師承,這叫拜老師!師徒關係從這個地方建立的,師徒如父子,比父子還親;我們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慧命比身命還要重要。如果諸位要是受過這樣的訓練,我相信你就不可能會受外面的影響。《金剛經》上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你不能同時修幾個法門,這不可以的,這是最大的忌諱!為什麼?你的心力、精神分散了,你必須一門,一門深入,你能得定,你能開慧。

      佛法不是教你懂得很多,不是的,佛法教你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才廣學多聞,那叫參學!參學就是廣學多聞,什麼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看,成就你圓滿、博大的學問。所以,參學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出師了,出師現在人講畢業了。畢業的條件是什麼?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你聽一個人講經,向他請教,你聽他所說的,看他所做的,你只得其利,不受其害。你有這個能力,老師不會留你,你想在他身邊都不行,他叫你出去參學,廣學多聞。

      你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真的也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但是一般人決定看不出來。四弘誓願教菩薩的,首先教你發願,發什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服務、協助。眾生無量無邊,你要幫助他,你要協助他,你要為他服務。幫助他、協助他、為他服務,服務個什麼?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覺悟。要跟你具體說一點,幫助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菩薩事業。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在九法界教化眾生,你問他目的何在?就這三句話,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因此,你的基礎要培植得深厚,那就是說,基礎的教育就是戒定慧三學。你學戒、學定一定跟一個老師,智慧開了之後,法門無量誓願學。你看頭一個叫你發願,你要度眾生,這叫菩提心。第二條,煩惱無盡誓願斷,這跟一個老師,跟一個老師修學。老師教你這個不能聽、那個不能看,你從前學的統統不算數,要從頭來起,這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斷習氣,讓你整個身心定下來,老老實實跟著他,定久了就開智慧。所以在從前,一般是五年。我們這才明白古時候學佛,無論在家出家,你跟一個老師,首先是五年學戒;那個戒不是戒律,就是守老師這三條戒,這叫師承。

      現在師承沒有了,所以我很幸運,我沾到師承的邊緣。我下去之後,再有沒有師承?不可能的了。今天什麼人能跟我,百分之百聽我的話?沒有了,跟我的人不少,在我身邊,是什麼樣子?陽奉陰違;表面上是,背後又是一套,所以他不成就。我的成就很明顯,在老師會下的時候都非常明顯,我們同學都知道。什麼原因?我是真聽話,老師教的我完全接受,我完全照做。我有疑惑,我絕對不會去問別人,問別人是老師禁止的,不可以,只有問他,他給我解答。跟定一個老師,心是定的。你不能有妄想,不能有雜念,所以時間久了,自然定下來,定能生慧。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學習第一首偈第二句:

      【超諸有海到彼岸。】

      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都不是廢話,對我們初學確實有好處。所以,學習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可是善知識,真的,自古以來所謂可遇不可求。什麼樣的人是我的善知識?有人問我:要什麼標準來選擇善知識?其實標準很簡單,就是你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最尊敬的人,那就是你的善知識。為什麼?他說的話你聽。你對他要沒有十分的恭敬、十分的仰慕,他講的話你不聽,你不聽就得不到利益。方老師、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台灣沒什麼特殊,像他們這樣的人多得很,我何以能得利益?我對他們十分的崇敬、十分的仰慕,各人不一樣,所以我得利益。

      所以選擇善知識沒有別的條件,你對於哪個老師最尊重、最佩服、最敬仰,他的話你能夠百分之百的去奉行,這就是你的善知識,不在乎他名氣多大,也不在乎他地位有多高。他即使是沒有學問、沒有道德,他講的話是善言,你都能百分之百的認真去做,正是古人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是他教出來的,你的成就超越他。為什麼?他能說不能行,你把他說到的全部都奉行,都做到了,學生超過老師,道理在此地,這我們不能不懂。這個人有道德、有學問,也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我沒有把他看在眼裡,他講的東西我都打很多問號,都懷疑,你跟他時間再久,什麼都學不到,這個道理我們總要懂得。這是說我們親近善友,同學亦復如是。

      第三個條件,就是學習的環境,對我們初學總是會有影響的。可是真正第一條件,那是自己的善根。善根福德因緣,過去生中植的,今生所遇到的是緣,因緣會合,修學的殊勝它就能現前。老師總是教我們斷惡修善,我們喜歡廣學多聞,我們自己並不知道,老師知道,決定障道,會對你造成障礙。你現在初學,初學要扎根,根要紮得深,你這個根才堅固,將來才能開花結果,才能長成大樹。你現在根不深,不夠深不行,這個道理古人都懂得,現在人懂得這個道理愈來愈少了。好像一開頭就要廣學多聞,錯了,為什麼?不能斷煩惱。所以廣學多聞是第二個層次,根深蒂固之後才能談廣學多聞。

      你看《華嚴經》到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做示範。方先生講《華嚴經》是全世界最好的教科書,他說這個教科書編得很特殊,有理論、有方法,還有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表演!你看他最初拜老師,一個人,文殊菩薩,在文殊菩薩那裡成就了定、慧;佛法講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定,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然後出去參學,參學是學後得智,無所不知,無知而後無所不知。現在人學習顛倒了,什麼都要學,要有知,有知後面是有所不知。古聖先賢這個方法,從形跡上來說,幾千年的承傳,如果沒有道理,早就被淘汰掉了,它有道理。如果在佛法裡面講,那是無量劫來佛佛所傳,我們再要不相信,再去找新花樣,到哪裡去找?你找到新的,肯定失敗。

      所以要想成就,還得走老路子,老路真是快速成就,能夠遇到那是大幸!遇不到,遇不到找古人,做古人私淑弟子,也還是要一門深入,就學一家之言。像李老師介紹我的,《印光大師文鈔》,行,如果真正學佛,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就是一真法界,你依照《印光法師文鈔》去學習,肯定成就。那印光大師就是你的老師,你要百分之百的依從。哪一個善知識都是教你自私自利要斷掉,名聞利養要斷掉,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斷掉,不能斷總是要淡薄,貪瞋痴慢要斷掉。我常講這十六個字,古今中外所有的善知識教初學都說這個。我自己幾十年學習的心得,就掛在講堂的兩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我一生學佛的心得。我自己是這麼學出來的,我也是這樣教別人,教別人人家接受,我相信他得利益;他不接受,不肯這樣做,他不得利益。

      古人講,嚴師出高徒,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已經過時了。在從前那個社會行,今天不行,今天社會形態變了,講求民主自由開放。父親不能夠教訓兒女,兒女他有他的權力,這人權,你不能夠侵犯他的權力,你不可以打他、不可以罵他。在外國,你要是管教你家的小孩,鄰居看到了,打電話給警察,他家裡父母虐待他的子女,警察馬上來了,不能教!父母不能教兒女,老師不能教學生。所以,現在做兒女、做學生的能不能成就,那真叫自求多福,父母、老師幫不上忙,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

      所以你的欲,我們講這十六個字,這是根本的,你要是不能夠放下,你不能離開欲界。好,財色名食睡放下了,決定沒有貪著,難得,你能夠超生到色界。色界是禪定,你看看,只有把這個放下,你才能得定。你這個東西要不能放下,你怎麼能得定?四禪有十八層天,那就看你定功的淺深,定功愈深愈往上升,定功淺一點則往下。初禪有三層天,二禪也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九天(九層天),那是很特別的一個境界,這是十八層天。這裡面還是有執著,財色名食睡不執著了,執著有身,有色身,還執著環境。所以,色界天有色身,有生活環境,但是這裡面決定沒有財色名食睡這一種的貪欲。

      再能把色相也看空了,老子所說的,「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連這個身也不要了,當然身外之物全放下,你就不在色界,到無色界了。無色界沒有肉體,換句話說,擺脫了物質;我們現在的話來講,無色界是精神的世界,現在社會上也有一般人講靈界。他沒有物質的身體,這是六道裡面最高的,但是他還沒有辦法超越六道。為什麼?他還有執著,執著沒有放下,他執著那個境界好。沒有身體好,有身體你就有約束,沒有身體得大自在。所以,能夠把三界統統放下,就是於三界裡面毫無執著,這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是超世間的三有。

      可是三有之外面還有,有聲聞,我們講阿羅漢,有辟支佛、有菩薩、有佛,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頭,決定沒有執著,他還有分別,分別這個意念重的是阿羅漢、辟支佛,分別輕的、淡薄的是菩薩、是佛。這個佛,天台家講六種佛,叫六即,我們講六種,這個佛在天台家講是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跟佛差不多,很接近,不是真的。為什麼不是真的?他還有很輕的分別,必須把這個分別真正斷盡了,他就變成真佛,就不是相似;從相似位提升一級,分證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雖然是真佛,他沒有圓滿,這個意思我用現在這個講法大家好懂,他的分別、執著斷盡了,只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裡頭可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人在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華嚴經》這是一真法界,最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往上去有四十一個位次,就是四十一品無明,斷一品無明他就升一級。前面跟諸位說過,這個境界裡頭,事相上完全平等,實際上功夫有差別,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證得究竟的、圓滿的佛果,那就是在一切境界裡頭起心動念沒有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就是還有極其微細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波動,那個波動只有他自己知道,法雲地的菩薩都不知道。在一真法界裡,確確實實,初住不知道二住的境界,二住不知道三住的境界;上面知道下面的,下面不知道上面的。有沒有說?沒有說,因為他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執著。所以那個地方進步很難,提升一級相當不容易,大乘教裡面叫無功用道,這是達到最高的層次了。

      「超諸有海」,海是比喻,六道十法界太大了,這裡頭有業因、有果報,到一真法界裡面這都沒有了,真的是「覺後空空無大千」。「到彼岸」,彼岸是如來涅槃的彼岸,這個涅槃要講到究竟涅槃。涅槃是印度話,在中國把它翻譯為滅,四諦裡面苦集滅道,滅就是涅槃。在中國翻譯的名詞很多,最常用的,一般大家都知道的,翻作圓寂,這是用得最多的。可是有很多地方用錯了。出家人過世,都稱他作圓寂,如果說圓寂就是死亡,那還要修什麼涅槃?哪個人不死?死了都是入涅槃。所以,這是個誤會,一定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

      圓是究竟圓滿,滅是清淨寂滅,滅是對妄想分別執著說的,就是分別沒有了,滅了,執著滅了,起心動念滅了,這是翻作滅的意思。寂就是滅的意思,滅的是煩惱、是障礙,障礙沒有了,心性的智慧、德相完全現出來,圓圓滿滿現出來,那叫圓。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究竟圓滿,沒有絲毫欠缺,這叫圓寂。圓寂是活著證得的,不是死了就圓寂。死了,說老實話,他的智慧、德相哪來的圓滿?沒有,他的妄想分別執著他帶走了,身有生滅,八識沒有生滅。

      相宗講得好,阿賴耶識「來先去後作主公」,我們世間人稱它作靈魂。來的時候,投胎它先來,人走的時候它最後走,最後離開;它離開之後,這個人身體就涼了。如果這個人身體還有溫度,阿賴耶識沒走,阿賴耶識是個能量,物質裡頭有這個能量存在的時候,它有溫度。阿賴耶識離開了,這個人才叫真正死亡,全身沒有溫度了。所以,阿賴耶沒有生滅,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它走了之後,它再換一個身體。你要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對於死亡一絲毫恐懼都沒有,為什麼?原來死亡是換身體,就像我們換衣服一樣。換衣服有什麼難?這個衣服穿髒了,趕快脫了換一件新的,阿賴耶亦復如是。阿賴耶是真正自己,我們這個肉體是它的衣服,這個衣服穿了幾十年,老舊了,不太好用了,它就換個新的。

      如果這一生修的善多惡少,它換的身愈換愈殊勝,如果做的是惡多善少,那就換的身體、換的衣服愈換愈差。這一生是人身,來生換個畜生身,畜生不如人,要是換個餓鬼身,換個地獄身,那就愈換愈糟了。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斷惡修善重要,斷惡修善的的確確是提升自己,不斷向上提升,但是這樣的提升,跟你說,出不了六道。往上提是天道,天道三界,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無色界四層天,總共二十八層天,斷惡修善。你要超越六道輪迴,你要修定,你要開智慧,定伏煩惱,慧轉煩惱,我們講斷,實際上不是把煩惱斷了,是把煩惱轉成智慧、德能,轉變。所以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這是個轉變,這是真的,斷是比喻說的。要真正講清楚、講明白,用轉好,你不至於產生誤會。

      所以總要做個轉變,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就在現前日常生活當中,把惡念轉變成善念,經上講的最明顯的,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是你自己本有的,現在戒定慧變成貪瞋痴,是迷了自性,把戒定慧變成貪瞋痴了。把慧變成痴;定失掉了,容易發脾氣,瞋恚心現前;戒沒有了,貪心現前,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所以,貪瞋痴跟戒定慧是同一個體,一體的兩面,一個是正面的,一個是負面的;正面是覺,負面是迷,迷了它就是貪瞋痴,覺了它就是戒定慧。我們現在在迷,迷而不覺,佛用戒定慧這個方法,使我們把貪瞋痴轉變過來,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自性戒定慧,這個方法善巧方便。你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你才知道佛菩薩教化眾生所用的方法的巧妙,不能不佩服。巧妙裡頭有個原理原則,就是隨順自然,要用經論的話說,隨順性德,那就不難了。你要不隨順性德,自己去想一套方法,那就難了,達不到這個效果。

      像這些地方,你不能不很細心去體會,然後你對佛經裡面講的理論與方法服了,沒有話說,服了!你不會再去想一個方法,我能不能再想個方法比它更好的?你就不用想了,服了,真服了。為什麼?稱性,理稱性,事稱性,因稱性,果稱性,沒有一樣不稱性,稱性才叫究竟圓滿,這到彼岸。清涼註解裡面說得很好,「具上三義,到涅槃岸」,這上面三義,就是智,智超下位,智、證、解脫。解脫,用我們現在的話說,自由自在,我在二十個字裡面,這是自在隨緣,自在隨緣是解脫,在十法界裡頭解脫了。現在中國講解放,解脫跟解放是一個意思,是把你從六道裡頭解放出來,把你從十法界解放出來,解放出來之後就是一真法界。佛法講解脫,正因為這兩個字,解是因,脫是果,解是把因跟緣化解了,脫是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

      第三句也是我們非常嚮往、關注的,『壽量光明悉無比』。這一句裡面也是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壽量」,第二個是「光明」。「壽兼真應」,真是真身,應是應化身。真身是法身,法身是真身,法身無量壽。為什麼?法身,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法身不生不滅,沒有生滅,那當然是無量壽。報身,報身是有生無滅,報身是智慧身,覺悟之後再不會迷了,所以它有生沒有滅,這都是真正的無量壽。應身是幫助眾生的,示現的,哪裡有緣,哪個地方就有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

      應身是什麼樣子?無量無邊,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諸位在《普門品》裡面看到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現在我們看到有很多,我們這邊也掛了一張,這是江逸子居士畫的千手觀音,表法的。觀世音菩薩頭頂上,你們去看,有三十二個面孔,那三十二個面孔就叫做三十二應。把一切眾生分為三十二類,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應以聲聞身得度就現聲聞身,應以緣覺身得度就現緣覺身,應以色界天得度就現色界天身,應以欲界天得度就現欲界天身,哪裡都應!哪個地方有感,佛就在哪裡出現。

      所以我跟江老師說,你畫這張圖的時候,可惜我沒在。我要在的時候,我一定會跟你說,這三十二個面孔,要畫我們現在這個地球上不同宗教的創始人,畫他們的面孔,不同族群的祖先。我們現在提倡多元文化,告訴大家,所有的宗教是一個神的應化身。我這個說法,想法、說法,原本以為恐怕還有很多人要跟我辯論,結果提出來之後都贊成。早年,日本一個土井法師,另外還有一個,也是日本籍,他是韓國人,入了日本籍,也出家了,他們兩位,還有一個中西隨功,到新加坡來看我。我跟他談這個觀念,他聽了很新奇,他說:法師,這個恐怕在我們日本不能接受。我到日本去訪問,水谷先生召集淨土宗各個派系裡面的主持人跟我見面,請我講演,我把這個觀念講出來,都能接受,沒有反對的。

      我在泰國、在新加坡、在印度尼西亞,跟許許多多宗教往來,把這個觀念告訴他們。告訴大家真神只有一個,你們承不承認這個真神有圓滿的智慧?真神有圓滿的神通?他能夠變現各種不同的形像?他們都承認,那就行了。我們所有不同宗教的創始人都是真神的應化身,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換句話說,應以基督身而得度者,即現基督身而為說法,應以阿訇身得度者,即現阿訇身而為說法。這怎麼說不通?說得通。所以,所有宗教的創始人是一個真神。他們稱為真神,佛教裡面不講神,佛教裡面講心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就是其他宗教裡面講的真神。

      我這個說法,日本有個老和尚,提起來日本人都非常尊敬,今年好像是九十九歲,中村康隆,我跟他見過兩次面。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跟我談話,居然就跟大眾宣說,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與會的這些日本大德們都聽呆了,下來之後告訴我,老和尚一生沒有說這一句話,今天接見法師跟你說這個話。跟我們說法完全相同,肯定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這位老和尚跟我很有緣分,年齡比我大很多,大我很多,大概大二十多歲,我們是晚輩。沒有想到他這樣開通、這樣開明,能夠說出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是一家人。所以,我在日本接觸不同宗教,我都引用這個老和尚的話來說。如果真的知道這是一家人,誤會就能化解,衝突就能化解,不要再自讚毀他,「我這個教第一,你們都是魔鬼」,不可以這樣說了。你要說你這是真神,別人都是魔鬼,那個魔鬼都是真神的化身,你不是罵自己嗎?不是毀謗自己嗎?

      佛在經教裡頭,特別在《華嚴》五十三參裡面教給我們,教得好,我們應當要學習。求學,菩薩處事待人接物,永遠記住佛陀的教誨,自己謙虛,尊重別人。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善財童子參訪,每一位善知識都跟善財說:我知道的東西很有限,我都教給你了,比我更有智慧、更有道德的人在什麼地方,你去參訪他。人人都如此。清涼大師把這一段經文那個標題標了一個題目,「自謙推勝」,自己謙虛,推崇別人,別人比我殊勝,這是大德。我們人人都能夠自己謙虛,尊重別人,你想這個世界多美好,這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由此可知,我們念頭一轉過來就是的。

      人人都知道尊重別人,別人,他是什麼人?佛經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諸位要曉得,這一切眾生包括不同的族群,包括不同的宗教。不僅如此,還包括所有的動物,畜生道,乃至於餓鬼道、地獄道,一切諸天。再擴大,我們這講的十法界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為什麼會包括?《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那怎麼會不包括?現在我們明白了,無情眾生也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正如我們作夢,我想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決定有自己,不可能作夢這夢裡頭沒有自己,決定有自己。你夢到許多人,也夢到許多動物,還有植物、還有礦物,山河大地、虛空法界都在你夢中,夢境裡面出現了。你夢醒之後,你有沒有去想想,夢中所有境界從哪裡來的?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現象到底從哪來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所以,應身的壽量不一定,一般講應身裡頭包括化身,化身很短。應身是看眾生的感,眾生有感,應身常住,這個感要是斷了,應身就沒有了,所以他也是無量壽;這個無量就是沒有一定的限量,長短不是他自己意思,長短是眾生的業感。怎樣感得諸佛菩薩應現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真正有發菩提心希求跟他學的,他就示現了。這個大德,如果他入滅,不住世間了,就說明他的緣,跟眾生的緣,感應的緣沒有了。沒有了,他沒有住在這個世間的必要,他走了。他來應化,他示現滅度,統統是教化眾生。

      眾生的習染很重,如果釋迦牟尼佛要長期住在世間,這是真有可能,不是不可能。釋迦牟尼佛不示現入般涅槃,一直到今天他還在,我們一看這個老人,三千多歲了,我們很讚歎他,很尊重他,三千多歲的老人。我們能不能學到東西?學不到,為什麼學不到?他是神仙!我們是凡夫,我怎麼能學得到?會使我們產生錯誤觀念。所以,沒有真正想跟他學的人了,他示現滅度。你看釋迦牟尼佛也是凡人,跟我們一樣,八十歲走了,他能成就,我也能成就。見賢思齊,這就是示現滅度的意思,使我們看到這種現象,一下驚醒過來,趕緊直追還追得上,一樣有成就。所以,他示現出生、示現滅度都是教化。誰看懂了?有緣的人看懂,所以大乘教裡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有緣的人看懂了。

      光明,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影響力;影響力有有形的、有無形的,這都是光。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化,他自己說的,影響力有多大?在這個世界是全世界,這是有形的,整個地球,時間是一萬二千年,這是跟你講有形的。無形的,那個影響面就大了,無形的是九法界,他影響的面是九法界,時間是無量壽,那是無形的,因為他跟一切諸佛如來的應化融合成一體。這個初學不太好懂,如果細讀《華嚴》你就明瞭了。「壽量光明悉無比」,這兩個是講的福報,壽是五福之一,光明是智慧,都在五福裡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跟諸佛如來相比較。

      『此功德者方便力』,「功德者」就是修積功德的這個人,這個人就是佛。在我們講,一般講代表的,釋迦牟尼佛,《華嚴經》上講的是毘盧遮那佛,法身佛。毘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就是說一切處、一切時無所不在,這是法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毘盧遮那佛是報身佛,報身是智慧身,三身一體,一而三,三而一。諸佛如來有三身,記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身,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很可惜的,我們的三身,現前這個身不是應身,是業報身,你看把應身轉變成業報,這個錯了,趕快恢復自己本來面目。我們的法身、我們的報身在,不是不在,因為有煩惱障礙住了,不能現前,應身變成不善的果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要學習諸佛如來積功累德,從智慧裡面透出無量無邊的方便。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