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5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五六卷)  2003/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56

      諸位同學,請看「傳化眾生」,悟他十句裡面第八句看起:

      【顯示不可思議佛神變。】

      同學們要記住,前面省略掉的是「為一切世間」,為一切世間『顯示不可思議佛神變』。「神」是神通,「變」是變化,神通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神奇莫測,那一種的神通變化。這個境界是無比的廣大,得有智慧,還要有定力。所以如來不思議的神變從哪裡來的?從定慧當中而來的。定慧功夫愈深,智慧愈大,你的神變也就廣大無邊,所以一切菩薩比不上佛的神變;同樣一個道理,聲聞緣覺的神變比不上菩薩。為什麼?定慧不等。我們要怎樣學?實在講,還是要修定、要開慧。由此可知,不思議的神通變化,原來就是定慧的作用,定慧的落實。在佛法裡面常常講到的,「應機說法」、「隨心應量」,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個現身是神變;應當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無一不是神通變化。

      所以佛不但沒有定法可說,也沒有一定的形象。佛菩薩教化眾生如是,一切眾生又何嘗不如是?我們要明瞭。以我們自己來說,只要你細心觀察,我們自己的心、態,心裡的念頭,言語,身體的動作,從早到晚也是千變萬化,哪有一定的?我們自己的心態是個不定的,佛菩薩教化眾生要是用定法(一定的方法),怎麼能夠收到教化的效果?所以三學的作用就是不可思議的佛神變,這樣子才能契機。變化裡面有不變的,不變的是什麼東西?戒定慧不變,戒定慧起用變幻莫測。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變,但是大菩提心在加被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千變萬化。一部經、一段經文,乃至於一句經文有種種不同的解釋,這就是不思議的神變。

      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修,你看看在古時候中國這個地區,寺院庵堂不知道有多少。每一個道場有每一個道場的道風,學風、道風不一樣,為什麼?甚至於小到一個村莊,我童年居住在農村,農村大概在三公里之內,不出三公里,三公里之內,我記得大概就有四、五個小廟。農村人口並不多,這麼小的範圍就有四、五個道場,有的道場有一、兩位比丘住持;有的道場是一、兩位比丘尼住持。我們這些做小孩也常常去玩,學大人燒香拜佛。

      道場這麼多,有道理的,不是沒有道理,每一個眾生根性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能夠一樣。譬如我們就以念佛堂來說,我們大家都是修淨土、都是念佛的。同樣是一句阿彌陀佛,六字也好,四字也好,有人喜歡追頂,就是念得很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有人覺得這樣念他受不了,他中氣不足,他就念得很慢。所以,領眾的同修,你有沒有想到你這個道場是老年人多,還是年輕人多?身體強壯的人多,還是身體虛弱的人多?你要照顧到!這個不能不多想想,想一個什麼方法折衷,讓大家都能夠接受。

      還要考量到每一個地區風俗習慣不相同,我們佛門也有風俗習慣,那就是這個地區的道場,你看看他們唱誦多半是採取什麼樣的腔調,跟其他道場不一樣!我們在香港,香港這個地區,大概廣東、澳門這一個小範圍大致上差不多,跟中國內地的腔調不一樣,跟福建的不一樣,跟台灣也不一樣。所以外地法師要到這個地方來弘法,不能不懂這個道理,入境隨俗。外地法師到這個地方來,能不能領眾?不能。為什麼?他們這個地方的腔調不熟悉。領眾是可以當老和尚,不能當維那;可以當悅眾,悅眾聽維那指揮。這些都是講到不可思議佛神變,所謂是通權達變,你才能收到效果,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歡喜就得益,不歡喜他就生煩惱,生煩惱就有傷害。

      昨天我收到一個同學給我寄來一本書,日本人寫的,這個書是中文的譯本,說水的感應。這樁事情去年我在日本聽說過,我能夠理解。河水、江水,甚至於井裡面的水,我們現在在城市裡用的自來水,它會隨著我們的心情產生不同的變化,證明了佛在經上說「境隨心轉」。這些研究的人在顯微鏡裡面觀察,你對這個水說感謝、說感恩,歡喜心,它顯示出的結晶非常之美。如果你很生氣,脾氣不好,在那邊罵人,這個水的結晶就很不好看。你看看,我們一般認為:它懂!不是它懂,是「依報隨著正報轉」。

      所以佛菩薩的世界,你看我們在《彌陀經》上念的西方極樂世界八功德水。為什麼水也有八功德?人有八德,水當然就顯得八功德了。人心裡面有三毒煩惱,嚴重的瞋恨,水的結晶生起變化,就有毒!水如是,我們要問這一切物質如不如是?花草樹木、山河大地跟水沒有兩樣,確實隨著我們的心念在產生變化,這都是「不可思議佛神變」。

      所以,諸佛菩薩的世界依報環境美好。為什麼他們的環境那麼好?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在「往生經」裡面我們讀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我們非常羨慕。他那個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無二無別,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神變不一樣。阿彌陀佛心善、心淨,行善、行淨,所以他的環境美好,清淨莊嚴!環境跟他的心一樣,一樣清淨、一樣善好。那我們想想,我們的心不清淨,起心動念無不是自私自利,無不是妄想分別執著。

      佛在經上跟我們講,我們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濁是染污,染污的真因是什麼?真因是我們的思想、是我們的念頭。我們思想、念頭不清淨,跟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攪和在一起,我們是這樣的心情,世界怎麼可能美好?我們看了這個小冊子的報導,我就聯想到,如果他見到極樂世界七寶蓮池裡面的水,那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間水結晶之美,怎麼也比不上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

      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諸佛菩薩攝化眾生,攝受教化!能令惡作的眾生見到佛菩薩,他不起惡念,他的惡念生不起來,惡的行為生不起來,什麼原因?被佛感化了。想作惡,暫時放下來。這個我們一般世間人講德行的感召,這一句話說得比較籠統,不是沒有道理。真正的原因,現在外國人講磁場,你強烈的磁場改變了他的磁場,是這麼個道理。你純淨純善,使他接近你的時候不起惡念、不生煩惱,他跟你在一起的時候,他能生歡喜心,能生清淨心。

      我在早年學佛的時候,只要有空閒的時間,我就想去看章嘉大師。縱然不說話,我跟他在一個房間裡面坐,感到非常舒服,清涼自在。看到他的行狀,我們中國人講他的氣分,西方人講的是他的磁場,給我有這麼好的感受,所以他的話、教誨,我們一生都不會忘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都會想到老師的教誨;違背老師的教誨,自己的心不安,怎麼對得起老師?老師離開我將近五十年了,諸位想想,在時間上來說,他對我影響,五十年之後,對我還有這麼深的影響,這真正是德行的感召,是他修持的功夫,不是他講經說法,真有修持。

      戒定慧、覺正淨的磁場能攝受眾生。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看到,大威光菩薩不就是這樣的嗎?一見到佛,聽佛說話,他就開悟了。當然這是宿世有很深厚的善根,宿世沒有很深厚的善根,還得與佛有緣,你跟他沒有緣,沒用處。沒有緣是什麼?他的磁場雖然好,你有磁場抗拒他,你不能夠接納他。完全沒有抗拒,全部接納,得大利益!什麼叫抗拒?你對老師懷疑,你對他並不是真正尊重,時時還自以為是,這就是你自己不善的磁場在抗拒。諸佛如來純淨純善的不能加持你。

      其實佛的純淨純善是遍虛空法界,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也是遍法界虛空界,與佛有緣的人感受到了。這種感受效果真的是與日俱增,天天增長!天天增長,你沒有辦法覺察,月月增長,稍微容易覺察,確實我這個月跟上個月不一樣。年年增長,那就很顯著了,一年做一個比較,不一樣!

      我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老師能知道學生根性,我有一點悟性,老師就以善巧方法來開發我的悟性。聽經不准寫筆記,一心專注的聽,聽懂了很好,聽不懂不要管,一心專注!寫筆記就分心了,就不能專心。他是要照顧我那一點悟性,他用這種方法。所以我學的東西非常活潑,不呆板,變化很大。我真的懂了,真的明白了,就能應用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上,真的年年不一樣!這樣幾十年來,這些年來,月月不一樣,歡喜無比!不入境界,沒有嘗到法味,難!一般人嘗的是世俗之味。

      世俗是什麼味?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味,你嘗的是這種味,酸甜苦辣鹹,你沒有嘗過法味。法味要悟性,有一點小悟性,遇到高明的老師,他有善巧方便把你的悟性向上提升;小悟就變成大悟,大悟就變成徹悟,這是善知識給我們的增上緣,這個恩德太大太大了。

      佛在經上講的,我能夠理解,為什麼說大千世界七寶的布施供養都比不上為人演說四句偈。這個話不是對普通人說的,對普通人說的時候,不懂!不要說四句偈,你給我說一部《華嚴經》,我覺得你不如送我一千萬黃金,我要這個,我不希罕你這一部《華嚴經》。為什麼?我嘗的是世味,沒有嘗到法味。所以這個話對什麼人講?對那個未悟將悟的人講,這四句偈一說,他恍然大悟,開悟了。開悟裡面那個快樂,真的大千世界七寶不能比,為什麼?那個受用,依舊在迷惑顛倒之中,依舊生活在煩惱習氣之中,你轉不過來。你一悟入境界之後,轉煩惱為菩提,學會這個本事了,這是不可思議的佛神變。

      譬如今天這個世界,五濁惡世,你果然會了,契入境界了,你有能力轉五濁為清泰故鄉,就是極樂世界!妖魔鬼怪在你面前,你有辦法把他轉變成佛菩薩。轉變要不要作意?不要!「我想轉,我要怎樣轉」,你決定轉不了。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頭,完全是真性流露,真性起用,佛在經上常常講的法爾如是,自自然然能感動人,能感動人那麼樣的深。所以那個話是對於我們佛門裡面講,上根利智,善根福德深厚的人,才行。薄福之人,就不行,那就不能用這個方法。

      薄福是什麼?煩惱習氣很重。你跟他講,他雖然聽到點頭,他信不過,半信半疑。譬如講布施,好不容易賺一點錢,你叫他把它捨掉,難!他聽了你的話,好,捨一點。我今天賺一百塊錢,我捨一塊錢,頂多我捨十塊錢,能捨十分之一,這就很不錯了。能不能捨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那就算上根人。能不能徹底都捨掉?我今天賺一百,我就捨一百,這種人太少太少了。那是什麼樣的人?徹悟的人,一定是這樣的。這裡頭有大道理,有無量功德,佛經上常常這樣講,我們聽了,還是不能完全相信。我捨了之後,我什麼都沒有了,我生活怎麼辦?哪一個人不是這樣想?記住,人這樣想,凡人。

      到什麼時候想法跟人不一樣?證得阿羅漢果就不一樣了。阿羅漢沒有徹悟,他覺悟了,所以阿羅漢是正覺,他不是正等正覺,他是正覺。阿羅漢能捨,比我們凡夫高明多了。為什麼?他信佛,我們不信。所以佛講,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富從財布施來的。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你不肯捨,你怎麼會得?佛給我們講愈施愈多,法布施愈施智慧愈大,財施愈施愈多,無畏布施肯定得健康長壽。不肯施那就沒法子,你不肯種因。這一生你所得的財富,是你前生修的因。這一生當中,你又迷惑了、又顛倒了,不肯再修因,這一生過了之後,來一生你就不如今生。

      所以,往往大富大貴的人修布施供養比不上貧窮之人。貧窮之人修的心真誠,沒有分別執著,誠心誠意在修,來生得果報。富貴人家修的時候,他還要計較,有分別、有執著,而且布施,實在講是他的千萬分之一。不像一般貧窮人家,做小生意、小買賣或者自己去打工,一天賺一點點錢,非常有限。他的布施,幾乎是他所賺的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五十,這個福德不可思議。所以諺語有所謂「天道好還」,窮人來生變成富貴,現在富貴人來生變成貧窮,不是富貴生生世世都富貴,貧窮生生世世都貧窮,不是!它這個裡頭有因果。

      因果的道理很深,佛菩薩知道,覺悟的人知道,六道凡夫不知道。所以往往一世的福報,是過去多少生當中修得的,但是這一生當中緣成熟了,一生短短幾十年報盡了。報盡之後,他還有餘福,但是餘福到來生大幅度的衰減了。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史書裡頭都有記載,我們讀了應當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觀察,我應該怎樣學習?我學習得到利益了,得到好處了,要學諸佛菩薩,為一切世間眾生去表演,記住佛這句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句話妙絕了!佛教菩薩,佛這一句話講給一般人聽,一般人不懂,菩薩懂。愈是深位的菩薩,了解得愈透徹,跟佛陀學習,諸佛如來都是這樣的,這裡頭快樂無窮。

      我跟諸位同學說,儒家的四書我在二十幾歲就讀,真正能體會到那個境界,是七十歲以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是七十以後才知道。孔夫子這一句話的味道,這一句話的境界,我才明白、我才得受用。夫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五十年前讀,五十年後才恍然大悟,才真正嘗到法味。真正嘗到法味,自然就走佛道了。

      佛道是什麼?佛道就是學,就是教!學不厭,教不倦,天天幹這個事情樂此不疲,世出世間第一等的樂事。在教學裡面,智慧天天增長,煩惱天天減輕;在生活工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比的靈活,這個靈活就是神變。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九句:

      【顯示莊嚴無量清淨佛土。】

      每一句都是為一切世間、一切眾生,普賢菩薩的心量!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無不是為一切世間的一切眾生。為什麼?菩薩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法身大士都清楚、都明瞭,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性,一切剎土眾生是一個法身,他不為眾生為誰?為眾生就對了,我們常講的隨順法性。不為眾生就錯了,錯在哪裡?違背了法性。總而言之一句話,若不隨順法性,必定隨順煩惱,隨順煩惱就錯了。隨順法性,那是菩提大道,菩薩道、佛道;隨順煩惱是三途六道。

      所以為一切眾生『顯示莊嚴無量清淨佛土』。怎麼個莊嚴法?同學們每一天做早晚課、修學佛法都會念個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個「莊嚴無量清淨佛土」就是莊嚴佛淨土。用什麼莊嚴?願以此功德,是什麼功德?念一遍經文,算是功德嗎?不能說不是功德。什麼功德?阿賴耶識裡頭落下的種子,所以不能說不是功德。不能說是功德,什麼原因?阿賴耶識雖然落種子,它不起作用,現前沒有法子莊嚴佛淨土。那究竟要怎麼樣才是真正能夠莊嚴佛淨土?一定要落實清淨心。佛在經論裡面不知道講多少遍,心淨則佛土淨。

      由此可知,念佛誦經,會的人真的有功德,不會的人,只是阿賴耶裡頭落個種子,其他的什麼都談不上。會的人怎麼是功德?會的人用念佛、用誦經,用這個方法修自己的清淨心。諸位一定要曉得,清淨裡面一定有真誠,一定有平等,一定有正覺,一定有慈悲。這個五句,每一句裡面都包含其他四句,一句都不能少,這叫清淨句。少了一條,你這一句就欠缺了、就不圓滿,就不是圓滿功德。所以一即是五,五即是一。真誠裡面一定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有慈悲。慈悲,慈悲裡頭一定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否則的話,那個慈悲叫濫慈悲,那慈悲就有禍害。慈悲裡頭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它怎麼會有禍害!佛家「慈悲為本」,慈悲裡頭圓圓滿滿的具足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本。「方便為門」,前面一句我們念的「不思議神變」,那就是方便。

      所以,用念佛的方法把我們的妄念分別執著念掉,清淨心就現前,這是功德,這個確實是莊嚴佛淨土,這叫會念。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念經也好,用這個方法一定要達到效果。效果是什麼?把煩惱念掉,把習氣念掉,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把迷邪染念掉,這是真實功德。這個功德當然「莊嚴無量清淨佛土」,不只是莊嚴一個佛的淨土,莊嚴無量諸佛清淨剎土,我們要會!這是課堂裡面上課。真正的功夫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內不動心,外不受影響,真清淨了,真的不染著了,這樣才行。

      佛淨土在哪裡?就在此地。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娑婆佛國,無異一切諸佛剎土,一處清淨,一切清淨。今天我們多少懂得一點,境隨心轉。怎麼樣轉這個淨土?從自己內心。心淨則佛土淨,心平則佛土平,諸佛世界的大地,其平如掌。它都有道理的,都有業因,有因有緣它才現出果報;從果報上我們就看到因緣,從因緣我們就能看到果報。所以要想莊嚴佛淨土,你就不能不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虛偽,在一切境緣之中,決定沒有染污,決定沒有高下(高下就是不平,高下就是傲慢),決定沒有痴迷,決定沒有自私自利,以這個功德莊嚴淨土就對了。末後一句:

      【顯示普賢菩薩所有行願。】

      前面偈頌裡面,普賢大願力,我們講普賢菩薩修學的十個綱領,跟諸位簡略的報告了。這一句就是說要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要落實、要做到。為什麼做到?表演給一切眾生看,為一切世間一切眾生『顯示』,就是為人演說,要表演。普賢菩薩對一切眾生沒有不恭敬的,他恭敬不是裝模作樣的,真誠。對佛菩薩恭敬,對凡夫也恭敬;對善人恭敬,對惡人還是恭敬;對你的親人恭敬,對你的冤家對頭也是這樣恭敬,我們要學。普賢行細說就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總的綱領就是普賢的十願,總綱領!這十願裡頭,每一願都含攝其他九願。所以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為什麼?因為他稱性。

      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觀念,一不是二,二不是一,這什麼原因?墮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離妄想分別執著,諸位想想,一跟多還有分別嗎?沒有了。所以在應用上,動一個念頭,說一句話,身體一個動作,我們要問普賢行具不具足?具足,十大願王統統具足。十大願王具足就是菩薩所有一切行事圓滿具足。讀《華嚴經》的人對於這個道理大多不懷疑,但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他就做不到了,他統統都忘掉了,真的,我們見過很多。講經說法的法師,在講臺上講的頭頭是道,下了講臺之後,不是那麼回事情,跟他講的不一樣。這什麼原因?有原因的,薰習的時間不足。自己見解思想沒有能轉過來,沒有能夠跟諸佛菩薩的教誨(叫經教)融合成一體,我們一般講,沒入境界!

      經是讀了,沒有入,經是經,我是我,是兩碼事,不是一碼事。真正契入,經就是我,我就是經,我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就是我。我起個念頭,發一個音聲,做一個動作,都是究竟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顯示普賢所有行願,教化一切眾生。

      大威光菩薩,你看這一段文是傳化眾生,他用這一句做總結,結歸到大圓滿。我們想想,他老人家肯定契入,他要不契入,他說不出來。所以古聖先賢,不論是外國、中國,我常常說,他們都是做到之後,說到;他沒有做到,他不說。他自己做到,他才教人,所以語氣堅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斬釘截鐵。

      我們也曾聽過許許多多法師在臺上講經,他自己沒有信心,講到佛菩薩教誨還是半信半疑,很勉強的說出來。從他的表態、音聲、動作,我們能夠體會到,他沒有堅定的信心,為什麼?沒做到。沒做到又不敢深入的去說,說的什麼?自己心裡有愧疚,馬馬虎虎過去就好了,敷衍塞責。所以,聖賢的典籍,它能夠流傳千古,能夠流通到全世界,只要能讀、能聽、解其義的,沒有不肅然起敬,沒有不得利益的,那是什麼?人家做到了,沒有別的。佛法重在實行,我們也要向古人看齊,做到之後再說,不一樣!

      現在這個時代,講經說法的人少,我們這些做不到的人也上臺來講,講了怎麼樣?要生慚愧心,要有很好講臺的態度。這個態度是什麼?我不是法師,我不是在這裡講經給大家聽的,我沒有這個資格。我在講臺上是學習,諸位聽眾是我的監學、是我的老師。你們大家看著我,我現在講的是佛的教誨,你們看著我有沒有做到,你們大家來督促我。我早年上講臺會先把這個事情向大家報告,講臺上是學生,講臺下面是監學、是老師,我是這樣一個心態上講臺的,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改。我在講臺四十五年了,學生,我天天都在學。

      有些好心的同學來告訴我,他說:法師,有人在毀謗你!我說我知道。他為什麼毀謗我?我學得不夠好,我所學的、所表現的還不能叫他滿意,他的毀謗對我來說,是好事不是壞事,他常常來提醒我:你還學得不夠好。要到沒有人毀謗,各個人都讚歎,那個很可怕!為什麼?人很容易生驕慢。所以有人常常罵你、常常責備你,好事情,這個人就是常常拿鞭子在那裡督促你。我有高度的警覺,這些人都是我的善知識,別人不知道。我的心是報恩心,用什麼方式報恩?努力學,學得更好,讓他感到滿意,我報他恩,不是壞事。

      我常常舉的大家在《金剛經》上念到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是梵語,歌利王翻成中國意思是暴君、惡王!忍辱仙人是個修行人、是個菩薩,他把他害死。菩薩受這麼大的苦難,沒有一絲毫的瞋恚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所以忍辱仙人看歌利王,是恩人!要不是他用這個手段來對付,忍辱仙人的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他能幫助你修忍辱圓滿,應當感恩、應當報答。忍辱仙人用什麼來報答他?當時他就發了個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那個忍辱仙人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前世的事情;歌利王,果然沒錯,就是憍陳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個開悟的,證阿羅漢果的。

      所以受冤害沒有怨恨心,忍辱圓滿;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心,持戒圓滿。持哪一條戒?不殺生的戒。沒有怨恨心,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些。沒學佛之前,別人稍稍對我們有惡意的言行,我們心裡頭立刻就生起怨恨、報復,沒學佛之前。學佛之後,佛對人不是這樣的。學什麼?學忍耐!處處要忍,處處要讓。初學的時候真的相當困難,不能忍,要忍,不想讓,要讓,為什麼?老師教我這樣做。如果我不能這樣做,我違背了老師。違背老師,背師叛教,那是不仁不義,我願意做個不仁不義的人嗎?我能做對不起老師的事情嗎?

      真正做個好學生沒有別的,對老師尊敬,老師的教誨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得好處、得利益的是自己,不是老師。到自己真正得利益,得什麼利益?戒定慧三學。入了戒定慧,這個身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是這個身;身就是覺正淨,覺正淨就是這個身。這個時候你才感激老師,報老師恩。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給我們這麼多的好處,超過父母太多太多了,這個時候才真正懂得老師給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的報答,就是大威光菩薩在此地表演的,傳化眾生,這是報恩。你要不能夠傳佛法,不能夠教化眾生,你就辜負了佛菩薩、辜負了老師教導你的恩德。

      總而言之,這一樁事得契入境界,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得到,不入境界你不懂。不入境界,那就是過去中國魯迅寫的阿Q,所謂是阿Q精神。佛菩薩在外面表現的很像阿Q,實際上不一樣,那是什麼?大智慧,高度的智慧,圓滿的德行,與性德完全相應。特別在今天這個時代,消除衝突,真正能夠消除所有一切的怨恨、過節,能夠達到心地的清淨和平,自自然然能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自然禮敬諸佛。「禮敬諸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尊重一切眾生,尊敬!從內心裡面生起的尊敬。不論是善人惡人,不論富貴貧賤,不論男女老少,這個尊敬是真誠的、是平等的。從這個地方真正做到了落實,不自欺不欺人,這是大德!唯有大德才能成就圓滿的道業。

      開經偈裡頭讚歎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這一句確實講得太好,好到極處,無以復加。武則天做這首開經偈,往後一直到今天,無論出家在家想再做一首開經偈,就沒有辦法超過她,所以一直到今天還是用她的這首偈。她這首偈就是為《華嚴經》做的,那是《八十華嚴》翻譯出來了,送給她看,她在封面上題了這四句偈,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見聞」,我們有了,「得受持」,那就有問號了。我們今天見到、聽到了,有沒有得到受持?受持是你真的信,真的明瞭,真正做到,這叫受持。果然能夠能信、能解、能行,「願解如來真實義」是證,入佛境界!你要沒有能信、能解、能行,你怎麼能入佛的境界?那如來真實義你都明白了,那個歡喜無量,叫法喜充滿,不亦說乎!

      所以傳法、教化眾生總要先做到,就像開經偈上所講的,「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然後傳化眾生,你也會像佛菩薩一樣辯才無礙。這十句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還有一行半經文,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給我們標的是「利他之益」,就是傳化的利益。請看經文:

      【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

      這是第一個利益,這個利益非常殊勝,真正了不起。我們智慧、德能比不上威光菩薩,佛都稱他菩薩!菩提心一發就超越十法界,在《華嚴經》上講最低的果位是圓教初住菩薩。世尊講《華嚴》的對象,《華嚴經》的聽眾是什麼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這個經的當機者,這個課程裡面正式的學生。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位法身菩薩是《華嚴》這個課程的當機者。

      這一發菩提心最低限度就是初住菩薩,他就入華嚴境界,這個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想想自己,要生慚愧心,智慧德能不夠,要加緊努力來學習。我在講臺上講了四十五年,一個發菩提心都沒有!他這個地方『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我們這四十五年是一個都沒有,怎麼能比?發菩提心在中國佛教裡面所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威光菩薩教化傳法的成績,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了。再看底下一句:

      【佛剎微塵數眾生成就如來清淨國土。】

      這個數量就更多了,但是這個成就比不上前面。前面發菩提心,那個成就是無比的殊勝,這個成就次一等,雖次一等,還是不可思議。「佛剎微塵數」,就算是一個佛剎,一個佛剎是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頭,有多少個須彌山?有十億個須彌山。『微塵數眾生成就如來清淨國土』,這句話,怕大家聽了還不能夠清楚的理解,我們再說白一點,就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過去禪宗裡頭,六祖惠能大師他在一生教學之中,在他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有四十多個人。這四十多個人就像在此地講的發菩提心的,那真的,發菩提心是明心見性。可是我們知道,能大師在一生教化當中,跟他學的人有多少?至少有幾萬人,這是我們最保守的估計,因為史書上沒有記載。我們相信,十幾萬人乃至於幾十萬人肯定有的。我們李老師在台中教學三十八年,接受他教誨的有五、六十萬人,我離開他的時候,差不多那個時候有五十萬人。這些人都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成就如來清淨國土,沒有明心見性!像我們現在這種程度的,天天在幹,每一天認真在這裡做功課,讀誦受持,為人演說,但是沒有見性,這樣的人多!多得太多了,這是當然的道理。所以這個意思你懂,你就曉得了。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