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717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一七卷)  2007/2/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上次講到「手出廣供」第十二首:

      【又放光明衣莊嚴。】

      衣的表法義趣很多,通常一般講忍辱衣,所以搭衣第一個就要想到,在一切時、一切處所面對一切順逆境界,這個衣提醒我們要忍辱。袈裟表這個意思,從袈裟裡面延伸出去,所有一切穿著的衣,都有這個意思在。在日常穿衣,穿衣是修行,無論穿什麼樣的衣服,衣遮體、遮羞,忍辱的意思非常明顯。袈裟裡面,這一格一格的是代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不同眾生,所以範圍就很廣,通常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每個法界,你說人法界,人的品類有多少?除地球之外,十方諸佛剎土,我們在「華藏世界品」裡面讀過,遍法界虛空界確實有不少像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那裡頭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可是有六道十法界的不在少數,佔的比例可能還要多一些。

      我們娑婆世界範圍很大,照以前黃念祖老居士的說法,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是十億個銀河系。我們地球是銀河系裡頭一個小點,銀河像大海一樣,很小的小島。地球在太空當中不是很大的星球,小星球;太陽在銀河系裡頭也不是大星球,也是很普通的一個星球,可是比地球大一百三十多萬倍。我們太陽系裡面的狀況,實際上講都還沒搞清楚,又何況銀河系,又何況十億個銀河系!世界之大,眾生品類的複雜,世尊用這件衣、用幾個格子來表示。我們面對這些眾生要不能忍辱,怎麼能夠和睦相處?

      忍辱在哪裡學?第一堂課在家庭裡面學,家庭裡面夫婦、父子、兄弟姊妹。現在家庭是小家庭,中國古代統統都是大家庭,一般都有四代同堂,八十歲大概就四代了。五代同堂的少,五代同堂大概要一百歲的樣子,一百歲才是五代同堂,大家庭。大家庭裡面人口,六、七十人是很普通的,一般中等家庭都是一百多人,一百多口!家族興旺的就有兩百多人,你要不忍辱怎麼能相處?所以,中國人講齊家、治國、平天下,有道理。那個家不是現在的家,現在小家庭只有三、四個人,那不能跟從前相比。你能夠治家,就能治國,這就說明家庭裡面的複雜跟國沒什麼兩樣;能治國,你就能平天下。那個平是天下人得到公平,不是統治,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就是國際之間都能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是這個意思。

      我們就看看現代的家庭,在中國還有三代同堂的,現在的狀況是夫妻不和,你看離婚率這麼高,就知道了,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婆媳不和,麻煩可多了。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不能小看,不能疏忽。為什麼從前能夠維繫著大家庭的和睦?而大家庭制度在中國存在至少五千年,原因在哪裡?在教育。所以現在連外國人都很多人知道,古代的中國人懂得重視家庭教育。家庭要沒有教育,這麼多人、這麼多的知見,怎麼能擺得平?中國靠教育。齊家靠教育,修身靠教育,治國也靠教育,與國際上往來沒有一樣不是靠教育。所以在整個歷史上看,中國是個和平的族群,是個長治久安的國家。改朝換代動亂的時間不長,而政權安定之後,至少有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甚至於兩百年的承平時代。這是西方研究歷史的人對中國非常羨慕,真的,他們也把原因找到了,家庭教育。

      要知道佛教的教育是社會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而且是以家庭教育為根本,從家庭教育來發揚光大。我們在「淨業三福」裡面就看到,世尊教導我們的第一句話「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再接著「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講得清楚,《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跟中國的老祖宗理念、方法完全相同。所以,佛法傳到中國,備受中國朝野的尊重,有它的道理。就是它重視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為根本,擴張為社會教育,社會教育講到遍法界虛空界。

      我們知道眾生品類不齊,佛在經上把它大分,分為三大類,上、中、下三等根器。上根裡面還有上上根,上上根的人不多,在大乘教裡面,上上根是根熟的眾生。他要是遇到緣,緣要殊勝,他一生可以成佛,上上根。上根人,如果遇到殊勝的法緣,他能夠證阿羅漢果,能夠證菩薩果位。所以佛陀建立教學,主要是給這兩種人得度的機緣,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兩種人有緣!緣的標準就是這一生當中,他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永脫生死苦海。這就是《法華經》上講的「一大事因緣」,佛為這樁事情到這個世間來示現。由此可知,這兩種人雖然沒有起心動念求佛加持,他的善根自然就感動諸佛如來,而諸佛如來決定就來應化、來示現。一個人、兩個人,少數人,佛用化身;如果人數多,有幾十人、幾百人,佛一定應身而來。

      像釋迦牟尼佛這種方式,示現的八相成道,用這個方式來。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這個話講得很多,眾生的根性不齊,福報也不一樣。根性是過去生中遇到佛菩薩、遇到阿羅漢種下的善根;福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所成的,每個人不一樣。同樣得人身,有的人大富大貴,有的人貧賤無依,不是沒有原因,佛對於這方面說得很清楚。就是從學佛來說,我們中國古人常講,這是一般凡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說凡夫決定不能避免環境的染污,環境對我們的薰習。在中國《三字經》裡頭也講得很清楚,「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實在是《論語》裡頭說的。所以,學佛緣分不一樣,遇到小乘他就學小乘,遇到權教他就學權教。在中國過去十個宗派,他遇到哪個宗派他就會學哪個宗派,緣不一樣。

      早年我們在台灣,韓館長的兩個外孫,原來跟韓館長住在一起,三代同堂,小孩都拜佛、都念佛。以後韓館長的女兒過世,她女兒很早二十八歲就過世了。沒有幾年,她女婿也過世了,外孫、外孫女回到他自己爺爺奶奶家裡去住。爺爺奶奶是住公寓房子,樓下是基督教,一樓是基督教,住了幾年全變成基督教徒,環境!自然就影響他一生。所以她的外孫現在做了牧師,基督教的牧師,做牧師去了,也不錯。不過他從小受到佛教的薰習,他不排斥佛教,他對佛教很尊敬。這就是我們學習也是如此。

      可是問題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末法時期法弱魔強,世尊在經上講我們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為什麼會這麼多?從前為什麼很少,很難遇到邪師說法?現在太多了。從前國家控制,人民沒有言論自由,沒有出版的自由。你的言論、你所寫的東西國家審查,正知正見才允許你出版,允許你去宣揚;如果不是正知正見,一律禁止,國家控制。所以帝王時代有這點好處,保護一般善良的人民不受邪知邪見的染污。可是現在民主、自由、開放,現在講究人權,這個麻煩大了。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喜歡講什麼就講什麼,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把社會搞亂了。現在已經亂到相當嚴重的地步,可是人還不知道回頭,繼續發展下去,人民還要受痛苦。我不曉得到什麼時候,大家才警覺到要回頭了。

      不過這個訊息最近我們聽到了,去年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印尼巴里島召開一個國際會議,主題就討論媒體。覺得媒體播出來的內容是負面的,對社會善良的風氣破壞力太大了。如何能夠引導媒體多播些正面的,少播些負面的,這是個訊息。會議開完之後,聽說有三十多個國家兩百多位代表有了這麼個共識,這個事情能不能有效的落實是個問題。這麼多年來,就像中國諺語所說的,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會議多半流於形式,後面沒有效果。但是總比沒有好,說明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言論還是要有管制的好。可是現在反對的力量太大,誰也不敢提出要管制言論,就像現在講人權一樣。這個事情我們要深深的去思惟、去體會。

      在佛門裡面,有正法、有邪法,邪正是怎麼分?當然是以經典來做標準,依照經典的教學這是正法,違背經典就不是正法,這是很好的一個標準。同樣是這部經典,每個人學習、體會的境界不相同,有人體會得很深,有人很淺薄,這都是由於各人根性、勤惰,還有外緣都有關係。外緣,老師很重要,同學很重要,學習的場所很重要,所以我們一個人都能夠遇到樣樣殊勝,那叫希有難逢!這是多生多世的緣分,不是偶然能夠得到的。遇到之後,那就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統統具足,成就的希望就很大。所以緣,「佛種從緣起」,這句經文講得非常有道理。

      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傳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也有很多人相信。我們看大師一生的行誼,確實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與阿彌陀佛慈悲度眾相應。世尊在這個世間,給眾生留下三藏十二分教,這是無比希有的得度機緣。永明大師實在希望各個都能在一生成佛作祖,所以他一生做了一樁大功德事情,在大小乘十個宗派裡面,可以說沒有一個祖師能相比的。包括我們禪宗六祖大師,六祖大師有他的殊勝處,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可是永明延壽大師他用他的行動替我們做了一樁事情,你說這麼一套《大藏經》我們怎麼讀?從哪裡讀起?他老人家確實從頭到尾仔細的去讀,讀了之後把裡面重要的東西節錄出來,這部書叫《宗鏡錄》,有一百卷,分量也相當可觀。

      這一百卷就是《大藏經》的節要,《大藏經》裡的精華他統統節錄出來,你讀這套書,就等於把全部《大藏經》讀完了。他自己說得很好,他說他這套書主要的目的是給上根人讀的,上根人讀了之後他能開悟、能證果,這《大藏經》的精華。中下根性的人,雖然不能開悟、不能證果,無上菩提種子種下去了,而且幫助他不斷向上提升。即使聽了,聽了沒修也好,也成了將來成佛作祖的種子,種在阿賴耶識裡頭。這種慈悲心叫普度眾生。他告訴我們一個原則,如果要你直截了當悟入,用什麼方法?六祖的方法,妄想分別執著一起放下,更無別語,再沒有話說了。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一起放下,你就是佛境界,你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

      所以這個衣裡面,這一格一格的相代表這些意思。搭上這件衣,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平等觀,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禮敬、平等的關懷、平等的照顧、平等的幫助。永明大師的《宗鏡錄》,把這幾句話圓滿全部做到了。「衣」的表法,二十五條衣是這個意思,諸位要曉得,七條衣也是這個意思,五條衣還是這個意思。像普通我們的衣,你要是會的話,引申起來還是這個意思。我們每天穿衣,有沒有想起來穿衣對自己來講要忍辱,對眾生來講,要全心全力的幫助一切眾生。現在的術語叫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十法界裡頭只有一個人道;佛法講得好,為一切眾生服務,那就十法界全包括了。為一切眾生服務!

      【普散十方諸國土。】

      這是講影響,你自己能夠依教奉行,自然能夠影響『十方諸國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科學家逐漸發現,人的意念,起心動念,無論你的念頭是善、是惡都能影響一切眾生,包括動物、植物、山河大地。我讀了佛經之後,常常感到現在的人心不善,所以我們吃的東西,味道都變了。我記得我小時候,大概十歲之前,父親在福建工作,那時是很遠!過年的時候好像寄了兩斤冬菇,那在我們家是很名貴的食品。那個冬菇煮出來的味道是真鮮,又鮮又香,現在你看這些菇類就沒有那個味道。同樣是這個土地生長,不一樣了,境隨心轉!可是我去年在一個地方吃到的菇,有那個味道,在雲南麗江。我到那邊去觀光旅遊住了幾天,每天他們都做,那個菇有味道。深山裡面的,高原、深山的,還沒有被染污,那個地方的居民人還很淳樸。愈是到山區,人就愈淳樸,他跟外面世界沒有接觸。你看那邊人生活好像很苦,吃的東西都是自己種的,味道不一樣!

      我常常想那些人真正有福報,絕對不是大都市有錢有勢的這些人,比不上他們,老天爺對得起他。他那邊的樹木花草跟別的地方不一樣,使我們想到佛經上所講的「境隨心轉」,人心地淳樸、善良,大自然的環境回歸到淳樸。人心不善,連花草樹木都變成變種了,花開得很好看,不香,果結得很大,不甜,味道沒有了。我們用科學方法改良品種,把自然生態破壞,它不是自然長的,所以它的色香味變了。我們吃了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害,很難說!現在人常常生一些奇怪的病,病從哪裡來的?古人講得好,「病從口入」,大多數的疾病都是從飲食而來的。還有衣著。我們現在穿的衣服,原料不是自然的,加上尼龍什麼,都是人工的,混合來做的,都變質了。人活在這個世間不像人過的日子,你說這個多難過,幾個人能警覺到?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來幹什麼的?是不是過去生中造的這些業,到這兒來受苦受難的?還是這個時代眾生非常可憐,你出現在這個時代是救苦救難的,你是屬於哪一類人?如果救苦救難,那真修行人,給眾生做好樣子,你是來救苦救難的。不是救苦救難,那你就是來受苦受難,迷惑顛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煩惱習氣當家做主。自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知道,不知道叫愚痴,知道就覺悟了。三毒煩惱,貪雖然非常嚴重,擺在第一,可是愚痴是根,愚痴屬於無明煩惱,很不好斷。

      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決定不可以疏忽,如何對治貪瞋痴?佛教我們用戒定慧,用戒來斷貪愛,用定對治瞋恚,用智慧來對付愚痴。我們接受佛菩薩教誨,真正把佛教誨的意思聽懂了,能理解了,然後依教奉行,你能得真實利益。自己得利益之後,自然會影響人。可是你要記住,你一定要有耐心,正如佛所說的,眾生的習氣太深,染污的時間太長了。你看他接觸的時候,看到你的形相,聽到佛說法很歡喜、很感動,那是什麼?那是善根。可是聽完之後立刻就忘掉,還沒有出講堂就忘掉,有人是出了講堂就忘掉了,一點都沒有作用,這就是煩惱習氣太重了。那怎麼辦?長時薰修。

      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因為在那個時代我沒有道場,沒有固定的住處,到處有人請我講經我都去,走遍全世界。每個地方好像最長都沒有住過三個月,幾十年都是這樣子。短的大概一個星期,長的一個月是最多的,最長沒有超過三個月的,時常在旅行。李老師看著我這個樣子,就對我說,他說你這樣的,成就自己還可以,不能利益眾生。我問他老人家,怎麼不能利益眾生?他反過頭來問我一句話,你看到哪個眾生聽一部經開悟了?聽一個星期的經成就了?真沒有!他說這你只能成就自己,不能成就眾生。

      我說那怎麼辦?要長住在一個地方,讓聽經的人長時間的薰修,他才能得利益。這要緣分,我很想住在一個地方不動,沒有緣,這是真的,所以這個要有緣分。過去這幾十年緣結得很廣,結到全世界,真正幫助人成就實在講確實是沒有。這次我在香港能住上七個月,真叫希有難逢,在一個地方從來沒有住過這麼久的。我移民到澳洲,澳洲的前面兩年,兩年總共在澳洲只住了七個月,這次到香港來住了七個月,不容易。可是年歲大了,不長住在一個地方,真的很難幫助人,尤其是教學。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第十三首偈:

      【又放光明寶莊嚴。種種妙寶集為帳。普散十方諸國土。供養一切大德尊。】

      這首偈講的是『寶』,一般人看到「寶」會聯想到財富,中國人常講財寶;佛法也恆順眾生,也講財寶,但是佛法裡面講的財是講功德法財。有了寶,我們一般人第一個想到,我們可以脫離貧窮,有寶就有財,可以過富裕的生活。所以寶給我們帶來遠離一切艱苦困難,我們才稱之為寶物。可是根性利的人,他想得很遠,眼前的生活困難是需要得到解決,但是將來怎麼辦?佛陀出生在印度,印度人對於六道輪迴非常清楚,有沒有真正的寶能叫我們脫離六道輪迴?那比世間的這些財寶就不知道要珍貴多少倍;世間的七寶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不能解決六道問題。

      一切諸佛如來,真的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珍寶,這個珍寶就是佛常講的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寶;法身、般若、解脫,這是寶,那是真正的寶!講到最後,說到最具體的,佛要求我們修學的是三寶,這個三寶通常講佛、法、僧,但是很多人把這個意思錯會了,變成迷信。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佛法僧三寶意思非常明顯,沒有人誤會。傳了幾百年之後,愈傳愈訛,大家把意思都會錯了。最明顯的,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的,六祖大師為一般信徒傳授三皈,他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樣說法,他換了個名詞,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初讀《壇經》的時候,看到這個句子很納悶,他為什麼這樣說?於是就聯想到現在大家對三寶產生誤會,應當是在能大師那個時代就發生誤會了。所以他不說佛法僧,說覺正淨,覺正淨一般人不容易誤會。我們知道佛教是後漢明帝時候傳到中國來,到玄奘大師那個時代,大概是七百多年,七、八百年。時間也相當長了,慢慢的變質,現在變得更厲害,所以他講覺正淨非常有道理。

      佛是覺悟的意思,自性覺才真正是寶。所以三寶都不在外面,都是自性具足,佛門裡稱為自性三寶,人人都有。你把自性三寶開發出來,你要是得受用,不但你眼前生活問題解決。這個解決,不一定你發財,不一定你升官,諸位要曉得,升官、發財那是另外一個業因。物質生活沒有改變,還是那麼樣的清苦,可是怎麼樣?你快樂了,你不感覺到苦了,這就是改變。你看孔老夫子一生物質生活並不富裕,學生當中最貧窮的是顏回,又是夫子最好的一個學生,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一個學生,他又短命,三十九歲就過世了。如果顏回能長壽,我們非常相信他晚年生活會改變,這是夫子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沒有遺憾。顏回的生活非常清苦,他比什麼人都快樂,夫子學生裡面沒有比他更快樂的。他樂在什麼地方?他樂道,我們現在講精神生活充沛,物質生活缺乏無所謂,精神生活太豐富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說老實話只有夫子跟顏回體會得最深刻,他真快樂,樂道!不是凡夫之樂,聖賢之樂,中國後人常講孔顏之樂,孔夫子跟顏回那個樂是真的。釋迦牟尼佛是最樂的,他的物質生活跟顏回沒兩樣,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天過托缽的生活,法喜充滿,人天仰慕。這種樂要跟現在人講他聽不懂,你要跟他說這是樂,他馬上聽了掉頭就走,說我們簡直是胡說八道,這裡頭的樂他不知道。這裡頭的樂對整個宇宙生滅,萬事萬物的性相、理事、因果透徹的理解,這種快樂到哪裡去找!不入這個境界你永遠得不到,這才真正叫寶。

      在經裡面,讓我們認識什麼是佛,現在人家一提起佛就覺得這是迷信,是宗教。我們自己稱為三寶,佛寶,佛寶也講不清楚。佛是什麼?佛是自己。前面我們讀得很多,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切眾生包括你、包括我,包括一切人,還包括一切畜生,十法界裡面有情眾生全部包括。不但包括有情,還包括無情,《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佛是講自己的心性,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是佛。惠能大師開悟了,對五祖老和尚說了幾句話,「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那個自性就是佛,自己的自性;「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身不是我,靈性是我,現在外國人懂得,他也曉得身不是我,靈魂是我,靈魂沒有生滅。所以他說人沒有真正死的,死生是你的身體,你的靈魂離開了,它又去找個身體。所以身體就像衣服一樣,這個衣服壞了,丟掉,另外再換件衣服,衣服哪裡是自己?這個身體太老了,不太好用了,丟掉,換一個。對生死一點恐懼都沒有,不但沒有恐懼還很歡喜,我換件新衣服,外國有這個觀念。

      在佛法裡面講,靈魂是不是自己?不是,靈魂是迷惑顛倒的自己。要覺悟清醒的自己,就不叫靈魂,叫靈性,靈性是靈魂覺悟了,叫靈性,迷的時候才叫靈魂。靈魂出不了六道,它再找身體它在六道裡頭找,找,又不能隨自己的意思,什麼力量在支配它?業力。所以,靈魂自己做不了主,這個要知道。這點外國人還不懂,以為靈魂可以做主,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去找個身體,其實不行。它沒有選擇能力,它受業力,是你過去生中造作善惡業,遇到緣它起現行,是這麼回事情。靈性的提升能超越三界,能超越六道,能超越十法界,這叫佛。所以佛是自己,不是別人。

      宇宙萬法,宇宙從哪裡來?是你的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六祖最後一句話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是沒有想到,沒想到我的自性變現出宇宙、變現出萬法。既然宇宙是自己變現出來的,你在宇宙裡頭還會有分別執著嗎?真正明白了,對這一切萬法決定一絲毫執著都沒有,為什麼?自性生的。所以,佛家講的明心見性,那是佛寶,見性成佛。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搞明白,真正的寶。

      我們迷得太久,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恢復自性?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辛辛苦苦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提出許多的方法。這麼多方法當中,你只要依一種方法就能成佛,所以這些方法叫法寶。通常我們一般講八萬四千法門,門徑雖然不相同,方向、目標相同,都是幫助你明心見性,我們念佛法門也是如此。上上根人念佛要不要往生?不需要,他就成佛了。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成佛了,理一心不亂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樣一個境界。研究經教,研究到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理一心不亂。用的方法不一樣,統統成佛。這些叫做法寶,無量無邊的法門,法寶。我們迷而不覺,依照這個方法去學習,把我們一些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做法放下。依照佛的教誨一樁一樁修正,這就是反迷歸覺,反璞歸真,這是法寶。所以法寶,惠能大師稱為正,正知正見,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知見完全相同。

      我們雖然在迷,如果相信,信太難了,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我們完全相信,一點都不懷疑,恭恭敬敬的接受,依教奉行,這法寶。你只要照這個去做,慢慢的突然你就開悟了。用真誠心,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想它,你愈想愈錯。想是意識,意識是妄心,妄心怎麼能想得出真心?真心怎麼樣?真心不想它就現前,不起心、不動念,真心就現前。佛這樣子教導我們,很多人不相信。一定要我們頭一個就是相信,不懷疑,真的照做,久而久之,一定會有個緣觸動你,讓你豁然大悟,你就契入了。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綿綿密密一直念去,也能開悟。為什麼?你妄想雜念沒有了,只有這一聲佛號了。到一個緣分,讓你豁然覺悟,這一聲佛號也不是真的,心性就現前,你就見性,那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還念不念佛?你要真正講念佛,你決定證不到理一心,頂多事一心。理一心的時候,佛也沒有,佛是假名,是世尊為了教學方便假設的名字,哪來的佛?哪來的眾生?全是假名。

      到什麼時候佛跟眾生的念頭沒有了,你就開悟了,無佛、無眾生;悟了之後,悟了之後有佛、有眾生。怎麼回事情?教化眾生,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跟阿彌陀佛一樣,要假立佛、假立眾生的名稱,教化那些迷的人,沒開悟的。開悟之後就曉得。所以經上有比喻,世尊說法「如黃葉止啼」。好像小孩在那裡哭,哭得不停止,大人撿一片黃樹葉,告訴他,這是黃金,很值錢,可以買糖吃,不要哭了。小孩一看到歡喜,他就不哭了,目的就達到了。這不是騙他,這是一種方法止住他的煩惱,這是叫善巧方便,教化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性流露出來,善巧方便,你可不能執著,你執著全錯了,分別更錯了。

      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這個原則要懂,他講三個原則。你聽講經,第一個離言說相,就是你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他的言語。看經,文字是語言的符號,言說相不執著,文字相就不能執著,你執著文字相錯了。佛是教你斷妄想分別執著,你在那裡還起妄想分別執著,錯了,你哪輩子才能開悟?所以學來學去是什麼佛法?人天佛法。這五乘佛法,《華嚴經》變成人天佛法,你所得到的是人天福報,你沒法子提升,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沒放下。如果放下執著,還有妄想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讀《華嚴經》;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有,是人天讀《華嚴經》,得的果報不相同。如果菩薩,菩薩是妄想還有,分別執著沒有了,菩薩讀《華嚴經》,這個菩薩在四聖法界。必須不起心、不動念,一看《華嚴經》立刻就開悟,就像惠能大師一樣。惠能大師沒有別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以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了幾句他就大徹大悟。釋迦牟尼佛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他也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跟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真正的法寶。

      最後離心緣相,離心緣相是不能研究,這個經你聽了、你看了,懂得的你就懂得,不懂的念下去就好,不要去想它,愈想愈錯。為什麼?你想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能夠解自性裡面的真實義,沒辦法。但是現在我們去研究佛經都是用妄想分別執著,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講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是這樣的。講來講去講個一百年、兩百年都不能見性,依舊搞生死輪迴,道理在此地,這不能不曉得。真實智慧絕對不是在外面求的,是你自性裡本有的;能力、技術,我們今天講科技,這些技術不是外頭學的,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你要是開悟了,沒有一樣你不會,你比科學家會得更多。科學家還沒有發現的,微塵裡頭有世界,他沒有發現;你要是開悟之後,可以到微塵裡面去觀光旅遊,看那裡面的世界,這是真不可思議。

      僧寶是什麼?僧寶是身心清淨、一塵不染,身心和諧,真是這樣的。都是從內,你看外面五官眼耳鼻舌身,內裡面五臟六腑,彼此和合,真的是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身心健康。你從這個地方開悟了之後,你就會在大世界裡頭,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跟身體裡面這些器官功能一樣。你從來不會起個念頭,你從來不會分別執著,不會分別你我他,沒有一個人你沒有照顧到,沒有一樁事情你不尊重,這叫皈依僧。

      我們今天在人事上,看到這個順心,看到那個不滿意,你三寶都沒有。這個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了,三個具足。絕對不會說你這個得到,那個沒有得到,那不是佛法。佛法怎麼講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佛法;一不是二,二不是一,這是世間法,你從來沒有入佛法。你入佛法的時候,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最高的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跟諸位說,阿羅漢就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這個執著;還要執著你我他,你的、我的,一看就曉得他是凡夫。不但他不是阿羅漢,須陀洹也不是,為什麼?須陀洹身見破了。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須陀洹就入這個境界。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有你我他,還要分別你我他,凡夫!在這個境界裡面,真修行人自己很慚愧,我學了這麼久為什麼還沒入門?不要怪別人,要怪自己,怎麼沒有入門?入門的相是什麼?絕對沒有你我他,會把你我他都看成自己,跟自己一樣的重要,一樣的尊重,一樣的關懷,須陀洹!我們沒有做到,沒有入門。《華嚴經》這大乘圓教,我們前面念過的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他的德行、斷證的功夫跟須陀洹一樣,智慧超過。智慧實在說有時候連阿羅漢都比不上,為什麼?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諺語常講量大福大,心量小的人沒有福報,心量小的人入不了大乘。我們今天講哪個重要,哪個是寶?大乘是寶,覺正淨是寶,統統是你自性裡具足的,不是外面的。

      現在問題在哪裡?現在你的寶已經被灰塵染污,不放光了。修行是什麼?你怎樣把那些骯髒的東西去掉。骯髒的東西就是所有一切不善,總的來說,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們常講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垢穢,就是染污。你把這個去掉,把這個放下,放下,你自性裡面的三寶就放光,就起作用。這個放光給你帶來無比的快樂,那個樂現前,你才曉得佛的快樂,你才曉得菩薩的快樂;你沒有體會到,你怎麼想也想不到。佛菩薩講、祖師大德講,統統不能體會,一定要你親自嘗到。古德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一定親自去嘗一口,這才知道;你不嘗一口,怎麼說你也體會不到。

      再跟你說得通俗一點,佛法為什麼能夠那麼樣吸引人,道理在哪裡?真樂!世間所有的樂是假的,樂是壞苦,為什麼?它不能長久,會失掉的。可是自性裡面的樂永遠失不掉,它不生不滅。自性、真心是靜的,不是動的,六祖也說得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不動搖就是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首楞嚴大定,性定,自性本定,不是修的,你見性它就現前,本定。

      迷而不覺的時候,沒有見性,你妄念多,那些念頭是煩惱,煩惱起伏,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一個無量無邊。所以你的心是動的。不高興的時候發脾氣,或者高興狂歡的時候,那是大動,像波濤一樣,大動。在大動的時候,照的功夫全失掉了。你要曉得喜怒哀樂愛惡欲這叫七情,統是煩惱,統統是不正常。正常像水一樣,正常是平的,不起波浪是正常的,那叫正受;起波浪就不正常。波浪小還勉強,對於外面山河大地還能照,還能看得清楚,浪大的時候就看不清楚了,波濤是完全不能照。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比喻得非常好!

      佛法的修學,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什麼?修定。定是修行的樞紐,是修行的核心。戒是幫助你得定的,戒學是修行的前方便,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不要修的。慧是什麼?是你自性裡頭的,它往外露,你定的功夫愈深智慧愈大,定的功夫淺,小智慧。像我們這經上講的十信菩薩,十信菩薩小智慧,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到初住,真的大智慧現前,初住菩薩見性了,明心見性,超越十法界。十信位的菩薩沒有超過十法界,這個我們在經上讀得很清楚,七信位才出六道;換句話說,從初信到六信沒出六道,在哪裡?在人天,在這裡修行。到得第七信,他斷證功夫等於阿羅漢,也就是說對世出世間一切的執著統統放下,再也不執著了。

      這些地方你要真修,會修什麼?會修都在眼前。你心裡面所喜歡的,我們舉物質,喜歡吃的,喜歡穿的,喜歡玩的,有人限制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你喜歡那個,你那個執著要放下,他來限制你,正好放下。你所討厭的,這個我不喜歡,那個我不喜歡,他偏偏要給你,你也要把那執著放下。學什麼?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頭一個放下執著學什麼?學我能隨一切眾生的緣,我統統能接受。真修行不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嗎?在工作裡面,我願意做這個工作,你不讓我做,我不願意做的工作,你偏偏給我做,我統統能接受。而且什麼?心平氣和來接受,從這個地方勘驗到自己修養功夫夠不夠。如果在那裡生煩惱,那就完了,全都完了,佛白學了,經白聽了。甚至於還有很多煩惱習氣很重的,有人這樣子對待我們,我們心裡反應是什麼?反應是怨恨。怨恨累積,恨之入骨,這就造業,造極重的罪業,這跟學佛是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大錯特錯了。這個要搞什麼?搞三途苦報,後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真可憐!

      所以會修行的,我恆順,我一切都隨順,這個冤業就化解,消掉了,這消業障。業障消了,智慧就起來,你真正能入佛門,真正能得法喜充滿,你才曉得佛法是寶。你真認識寶了,你真的獲得『種種妙寶』,你真正獲得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妙寶,無量法門,無量妙寶,你真看見了,你真在這裡獲得。如果你說沒有善知識,沒有好的人來引導你,錯了,你不認識。對你好的人,對你惡的人,全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你天天當面錯過,所以你不能成就!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佛菩薩。真正修行人,古大德跟我們講,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唯我一人是凡夫,你這一生肯定成佛。為什麼?只有佛眼睛裡面看眾生才是佛菩薩,你居然能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你距離成佛很近了。

      如果你還是,尤其是道場當中,這個是好人、那個是惡人,你還在堅固的分別執著,你到道場來是造罪業。道場裡面,三寶無比殊勝的緣分,你是一絲毫都沒有感受到,這叫真正可惜。所以我也常常勸同修,如果你真是這樣的情形,我勸你離開道場,這個地方既然你不歡喜,何必來?你到你歡喜的地方去。「道場可以種福!」你不是種福,你在這兒造業,你沒種到福。種福是怎麼種的?一切恭敬才種到福。你沒有出離的心,沒有出六道輪迴的心,沒有求生西方淨土的心。你能對這個道場,不管如法不如法,你都誠誠懇懇的恭恭敬敬為大眾服務,那你種到福了。如果你還有批評,你的心裡還有這個好、那個壞,你沒種到福,你在造業,這不可以不知道。

      佛門裡種福容易,造業也容易,將來果報不一樣。這個不知道,我們肉眼凡夫,甚至於他在這裡作惡的那個人,他是菩薩再來的,我們不知道,他是用那個方法來度眾生。我們要加以毀謗的時候,罪過不得了!這個世間是龍蛇混雜,眾生愈苦,佛菩薩應化就愈多,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你真正會學,善的是善知識,造惡的也是善知識,成就自己圓滿的道業,這叫善學,真正會修。這些你要是不多讀經教你不懂,要多讀,讀一遍、兩遍馬上就忘掉,長時間不斷的薰修,逐漸明白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從生活、工作態度完全改過來了,那就常生歡喜心,你才真正慢慢體會到法味。好,時間到了,今天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