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8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八九卷)  2001/1/18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89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晝神偈頌第五首:

      【普入法門開悟力,曠劫修治悉清淨,如是皆為攝眾生,此妙藥神之所了。】

      第五尊主晝神,我們在長行裡面讀到,是普集妙藥主晝神,他得的法是「積集莊嚴普光明力解脫門」。我們看他的偈頌,偈頌裡面也很明顯顯示是佛陀的化身,從哪裡看起來?第一句就很明顯,『普入法門開悟力』,不是諸佛如來,「普」字做不到。「普」是一個也沒有遺漏掉;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都還做不到。清涼在前面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方便開示,世樂亦苦,令其悟入,見理法樂,如歡喜地也」。現在要怎樣才能契入這個境界?偈頌第一句就教導我們,你要想入這個境界,得開悟。此地所說的開悟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所說的「理一心不亂」,是說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你才能「普入法門」。

      「普入法門」,也就是俗話常講一聞千悟,一悟一切悟,這就是普入法門的意思。可是這「一」,你要真的悟才行。所以古人著力的地方就是在「一」,一門深入。我們常常用圓來做比喻,用圓。圓,我們曉得有個圓心,在圓周上任何一點都通達圓心。沒有到圓心,好像每一個點都是獨立的;如果達到圓心,才曉得圓周上所有的點,都是從圓心發出來的。那一門深入要深到什麼程度?要深入到圓心。然後就普入諸法,就一切都通達了。所以古人的修學是這麼一個道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僅是釋迦所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都沒有例外的。佛怎麼成就的?他就是契入圓心,所以一切法就圓滿通達。我們今天所修學的,只是在樹梢、樹葉上做功夫,所以我們看一切諸法都是對立的,甚至於都是矛盾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別的辦法,深入。如果我們深入到一個樹幹,就曉得這個樹幹有很多枝、很多條、很多梢、很多葉,都是這一個幹生的,你就通達不少法門。可是這個幹跟那個幹好像又是對立,那要解決對立問題還得深入,深入到本、深入到根,才曉得原來許許多多不同的幹一個本生的,許多不同的本一個根生的,這樣才能把問題圓滿解決。今天社會上為什麼有這麼許許多多的紛爭?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互相不相讓,沒有見到根本。佛菩薩見到根本了,所以告訴我們事實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見到根本了,這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不深入怎麼行?這才是事實真相。

      世出世間學問,無論哪一種,都要學佛法追根究柢,佛經裡面的術語「徹法底源」。因為世出世間法同是一個根生的,這個根就是自性,真心、本性、自性、法身,法相學家叫「第一義諦」,都是說這一樁事,名稱儘管不同,意思是一個。所以我們要懂得,我們也要幫助別人,只有徹法底源,不論是什麼法,佛法、世法都一樣,真正把根源找到了,才曉得是一不是二。話雖然是這麼說法,怎樣才能開悟,才能徹法底源?

      下面教給我們方法:『曠劫修治悉清淨』,曠劫是長時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不是短時間的。所以聖人的教學,尤其是佛法,是教我們生生世世永無止境的在學習,諺語所謂「學無止境」。我們也常聽人說,但是真正的含義不懂。學無止境是不是一生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還不是這個意思,你還有來生,生生世世永無止境,那不學怎麼行?學到底有沒有圓滿的時候?有圓滿的時候,成佛就圓滿。佛所證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再沒有比他更上的,那就是圓滿;達到圓心的中心點,圓滿了。圓滿之後是不是可以不學了?不是的,圓滿之後還要學。學什麼?做出學習的樣子給沒有證得圓滿的人看,教他。由此可知,成了佛並沒有休息,成了佛還是在學。做樣子要做得很認真,不能讓人看出來,你這是假的,你是假裝的,要做得很逼真,好像真的在學習一樣。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是做給我們看的,他早就畢業了,他裝得多像!《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是第八千次,其他地方示現不算,單單在這個地球上示現第八千次。成佛沒有休息,沒有成就的時候老是學,成就之後老是教,教跟學永遠沒有止境,永遠沒有間斷。我們要發這個心才行,如果不發這個心就墮落,這一定道理。

      學問之道,世出世法都一樣,不進則退。進在十法界是往上提升,退是往下墜落,不進則退,這是一定的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好,為什麼他老人家常講,凡夫修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不能成功嗎?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原來是進的時間少,退的時間多,退轉!就是什麼?你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懈怠了,懶散了,不想學了,那就大幅度的倒退;再想學的時候,則又進一點。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進得少、退得多,進步太緩慢,退得太快。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說那個退得多可怕!所以才要這麼長的時間,才給你講三大阿僧祇劫,講無量劫。

      如果我們能夠保持不退,一生成辦。《華嚴經》就是一個例子,善財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一生不退,一生就成功。他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也不需要等到來生,這是給我們做了最佳的榜樣,鍥而不捨。五十三參裡面還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最後指歸淨土。何以故?無論是哪個法門修成功了,都在華藏世界,在華藏世界成佛。成這個佛,天台大師所講的「分證即佛」,不是圓滿的,分證即佛。宗門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從分證到究竟位,這就是普賢跟文殊這兩大菩薩,這兩位菩薩都是古佛再來,早就成佛了。在華藏世界示現菩薩身分,幫助大家,用什麼方法?「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這什麼意思?不到極樂世界去不行嗎?行!不到極樂世界去,在華藏世界修行,從圓教初住到圓滿的佛果要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不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去那就快了,把三大阿僧祇劫就縮短成一剎那,剎那際就成就了。因為那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要求生淨土,他們是生西方實報莊嚴土,而且都是上上品往生。我們知道實報土上上品往生的,在西方極樂世界大概是一天就成就,圓滿成就。這就是說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把成佛的時間縮短了。

      我們在淨土經裡面看到,十方諸佛國土的眾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在西方世界修行,修到「花開見佛悟無生」要多少時間?經上給我們講十二大劫,下下品往生的,凡聖同居土。「十二大劫」在我們看天文數字,如果在佛法裡面看,這個時間很短,不長。修別的法門要無量劫才能到這個程度,你十二劫就成功,這算什麼?連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修到圓滿的佛果都要三大阿僧祇劫,你這十二劫算什麼?你仔細從這個地方,你才能體會到西方世界的殊勝。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都讚歎西方淨土,道理在此地,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佛所說的,西方世界的境界連等覺菩薩都搞不清楚,「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個世界太奇妙、太不可思議了。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才會死心塌地專修淨土,搞別的法門不曉得搞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脫離六道,超越十法界,到華藏世界去。

      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下死功夫,一切萬緣統統放下,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下下品往生也了不起,十二劫的時間就花開見佛。「花開見佛悟無生」,那是什麼境界?就是從凡聖同居土的下下品,逐漸把自己提升,提升到實報土的下下品,實報土的下下品花開見佛。實報土下下品的那個人是什麼身分?《華嚴經》上初住菩薩的地位。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十二劫就斷掉了。如果不是這個法門,我們就是見思煩惱,十二劫都斷不了,這是真話!

      我們在座每一位同修,佛在經典上說,善根非常非常深厚,過去生中都供養無量的諸佛如來,為什麼還搞到現在這個樣子?這才知道難,在六道修行之難。無量劫培養的善根,今天又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有沒有把握成就?關鍵在自己,不在別人。要怎麼修?就看你是不是真的能「放下」,是不是真的能夠「如教修行」。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這一句。佛在經上常說「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教給我們這一生,真正修行人一生住在世間的態度。「受持」就是如教修行,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認真老實去做到。說得太多,記不住,不必要記那麼多。所以我們在《修行守則》裡面選了五個科目,只要把這五個科目做到了,落實了,就行。這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家常講「福慧雙修」,沒有修慧之前先修福,從三福下手,《觀經》裡面講的「淨業三福」。孝養父母,我們落實了沒有?我們學習不認真、不努力,因循苟且,得過且過,這是不孝父母,這是不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十善業沒有做到,不孝父母,不敬師長。這個東西要落實才行,這一生才靠得住,才不會空過。學了,做不到,沒有用處的。從前李炳老教導我們常說,「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這個話的意思你還是受業力支配,你還是依舊搞六道輪迴,你沒有學佛。你搞的是什麼?現在人講的話時髦,「佛學」,你搞的是佛學,你不是學佛。佛學跟學佛是兩碼事情,把佛的大道你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也通達,你也能說,能言善道,說得天花亂墜,自己完全沒有做到,這叫佛學。我學一句,我這一句真正做到,這叫學佛。學佛才會有成就,佛學不能成就。現在很多人他搞什麼?作佛學家而已!在社會上浪得一個虛名,與生死不相干。古人講「臘月三十到來」,臘月三十就是你臨命終的時候,「手忙腳亂」,這就錯了。我們今天要真老老實實學佛,那就是說,我們要抓緊這幾個綱領的科目認真去做。

      一定要從十善業道做起,我講三福講這一條,前面兩句是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所以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師道。孝親尊師,這個孝敬怎麼落實?就是落實在「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還存著有傷害別人的念頭,不孝,不孝父母,這是不敬師長;我們還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是盜心,這是偷盜,這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我們跟別人往來還說妄語、還欺騙別人,這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甚至於我們心裡頭對世出世間法,還有一點貪的念頭,還有一點瞋恚的念頭,那都是不孝、都是不敬。所以十善業道修到究竟圓滿,這個人就成佛了;成佛,才把孝親尊師做得圓滿,而沒有欠缺。

      我們今天在現前生活狀況之下,在現有的身分行業裡面工作,我們是不是認真努力在做?如果不認真,不認真是懈怠,懈怠就是不孝、就是不敬。我們今天這個行業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就是現在世間有許多人講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佛陀教育是屬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從事於這個行業,我們有沒有把這一個工作盡心盡力去做?盡心盡力去做,這就對了,我們就盡孝了,我們今天對得起老師、對得起父母。如果我們沒有盡心盡力去做,我們怎麼對得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是不是真的認真努力在做,落實在這一天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這叫學佛。如果是「真幹」,成佛就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圓滿,跟善財童子一樣。不肯真幹,那就是《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因循苟且,得過且過,那就完了。我們這一生也跟過去生中一樣,阿賴耶裡面只種一點善根而已,不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

      我們定的五個科目簡單好記,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與它相應,這叫真學佛。這叫做隨順佛陀教誨,決定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別人怎麼做,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別人怎麼對我,那是他,我要想著我怎樣對人,佛教我怎樣對人,我們聽佛的話。別人對我誤會、對我歧視,甚至於毀謗、侮辱、陷害,我們要用什麼態度對他?決定不可以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那就錯了。要去反省,自己要改過,總是我們自己做得不能如他的意。不能如他的意,這裡頭也沒有什麼是非,為什麼?他的意不是善意,他是自私自利;他自私自利,我們不能滿他的意,不是個壞事情,我們避免造業。

      於是,這是世間人,世間凡人,你跟他利害上有衝突,他就造謠生事來毀謗陷害。我們可以不與他計較,多想想他還有長處,他還有好處。所以佛教給我們,不要看別人的過失,看他的優點、看他的好處,不要看他的壞處。常常記住他的好處,我們的心多好。如果我們要記別人的壞處,我們的心就變壞了。心像個容器一樣,心像個茶碗一樣,我們要裝好東西在裡頭,不要裝毒藥,把別人的缺點、壞處裝在裡面就是裝毒藥,我們自己壞了。我們決定不會把別人絲毫的惡處裝在自己心裡,自己心裡頭要裝一切眾生的真善美慧,裝這個。我們能這樣做,久而久之能感動對方,化敵為友,這是菩薩道,這叫度眾生。如果他來害我,我起怨恨心,我要報復他,那就錯了。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就錯了。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說實實在在話,它是圓融的,它沒有敵對。凡是不能圓融而成敵對的狀況,都是他對於事實真相沒有了解,他以為是對立的。其實不是的,是圓融,法法圓融,特別在《華嚴經》裡面顯示。所以在這個世間多元文化的社會教材,《華嚴經》確確實實是第一。可惜講的人太少了,讓世間有權勢的這些人物;我剛剛進來看到報紙上寫個標題:「美國新總統可能繼續發展軍備」;這是社會上有權有勢的人物,他們如果能省悟過來,軍備到現在可以了,不必再發展。你發展,別的國家一定會跟進,這樣造成什麼?軍備競爭。諸位要知道,軍備競爭要花多少錢財?為什麼不拿這些錢財造作社會慈善事業?軍備到今天已經可以了,不要再競爭了。

      現在真的要打仗,說老實話,誰怕誰?核子戰爭爆發了,我不必對付你,我自己在家裡頭,把核子彈在一個地方同時爆炸,地球就毀滅了,同歸於盡,我何必要打你?同歸於盡,整個地球會毀滅。我們想到這一點,還搞什麼軍備,還怎麼可以打仗?打仗是大家都死,沒有一個能活得成。今天核子彈,不要說多,十顆、二十顆,同一個時間在一個地方爆炸,地球就毀掉了。這個能力許許多多國家都有,你原子彈去炸人,人家不打你,我自己自殺,自殺的時候整個地球毀滅,你也活不了。所以何必還要搞防衛戰爭?不需要了!

      今天挽救世界劫運,只有走和平這條路子,共存共榮。確實不要打仗,我自己在家裡自殺,你也完蛋,我把地球炸掉。今天有這個能力,不是沒有這個能力,不必要攻擊別人。所以想想看還有什麼再要發展新武器的必要?沒有必要了。今天一定要懂得共存共榮的道理,要對全世界提倡愛的教育。我們想一想湯恩比博士所講的,挽救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只有大乘佛法跟孔孟學說,非常有道理,這一句話真的能挽救世界。

      我們要懂得長時間修行,「治」是對治,就是改過自新。我們今天用最簡單這五個科目,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五個科目相違背,就是錯誤,就是造業。必須把這些錯誤改正過來,恢復到清淨。心地清淨,自然就平等;不平等,不會清淨。心地清淨,自然真誠;不真誠,那個心是虛偽的,不會得清淨。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每一個條目裡面決定圓滿具足其他的一切條目,一個也不會缺少。《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真理。清淨裡頭沒有慈悲,清淨不圓滿;清淨裡頭沒有真誠,清淨不圓滿;慈悲裡頭沒有清淨,慈悲不圓滿;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如是皆為攝眾生』,菩薩的學、教,目的都是為了普度眾生,這把目的說出來了。菩薩為什麼苦學?為什麼不疲不厭教化眾生?為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一直照顧他到圓滿成佛,這才是究竟。可是眾生無盡,佛菩薩的願就無盡,永遠不疲不厭,教學相長。他沒有自己,決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為眾生,這是公不是私;為眾生才是真善,這不是假善。這個道理、這個意思,普集妙藥菩薩他懂得,他從這一個法門契入,也以這個法門教化一切眾生。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