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6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六五卷)  2000/10/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65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阿修羅王偈頌:

      【爾時羅睺阿修羅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阿修羅眾而說頌言。】

      說偈儀是每一段都有,不斷的在這個地方給我們重複,重複的意義非常之深,決定不能夠疏忽。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兩句話:『承佛威力』,這是上求佛的加持,求佛力加持;『普觀一切阿修羅眾』,這是平等對待大眾。普觀,這是一種禮節,我們在《內典研究之講座》裡面都曾經學習過。這是在大會當中上台,一定在沒有說話之前,先要給所有聽眾都要照顧到,這表示親切、表示禮貌。偈頌第一首:

      【十方所有廣大眾,佛在其中最殊特,光明遍照等虛空,普現一切眾生前。】

      這偈頌是羅睺阿修羅王的讚頌,在長行裡面我們讀到,他得的法門是「現為大會尊勝主解脫門」。長行裡頭跟諸位報告過,這就是護法主人。佛陀當年在世的時候,將護法的責任付託給國王大臣;阿修羅王前面跟諸位介紹過,就是現前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護法必須以他們的威德才能成就。大威德的領導人,現在講領導人,在從前講王侯,佛法教學影響才能夠深遠。沒有這些人護法,佛法教學要想推廣,非常非常艱難。

      在這個地區諸位同修都能夠看到,這一年來我們在馬來西亞弘法,得力於丹斯里李金友居士。在《華嚴經》裡面講,他也是屬於一個阿修羅王,以他的地位來護持佛法,幫助佛法的弘揚。我們在馬來西亞才只舉行過三次法會,一次兩天講四個小時,總共才十二個小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要知道這是護持人的威德,如果沒有這個大威德的護持,就沒有這樣殊勝的效果。佛法傳到中國是中國帝王護持,所以佛法在中國,兩千年來傳遍全中國,那不是帝王大臣的護持,哪裡能有這樣的效果?帝王大臣不護持,佛法就漸漸衰滅,這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常常說,護法的功德在弘法之上。有些人認為我說這個話太過分、太謙虛,其實這個話不是我說的,佛說的,佛在《大涅槃經》上講的。我常常做比喻說,弘法的人是教員,護法的人是辦學校,是校長、是董事長,他們護持佛法,聘請教員教學。弘法的人是教員,接受他們聘請,如果沒有他們辦學校,沒有他們聘請,你教學再好,你都沒有辦法發揮,充其量像教私塾教幾個小孩而已,這個教育效果不能擴大,所以弘護不能分。

      弘法的人難得,護法的人也不容易。在中國歷史上,我們都知道禪宗有個惠能大師,惠能大師一生的成就,諸位要知道得力於印宗,他要沒有印宗的護持,即使他有成就,要打很大的折扣。為什麼?他要用多少時間,才能造成對社會大眾的影響,提升他的聲望地位,不容易的事情。印宗法師當年在南方,已經是佛教的領袖,倍受大眾的崇敬。印宗法師為他剃度,剃度之後倒過來拜他為師,聽他教誨,這一下把他提升上去了,水漲船高。你要曉得惠能大師節省多少年的時間,一下就把他抬舉起來,抬舉成人上之人,你就曉得印宗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對於能幹的人,能力超過自己的人,想盡方法貶抑他,想盡方法壓他,怕他高過自己。印宗不是的,印宗看到一個真正比自己好的人,立刻就低頭下拜。所以惠能大師是佛菩薩再來,印宗法師也是佛菩薩再來,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護法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凡人有自私自利,哪能做到?凡人決定有嫉妒障礙,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心裡總覺得難過,這凡夫;聖人則不然,看到別人好,鼓掌歡迎,凡聖差別就在此地。

      這一段經文,長行我們介紹過去,下面是讚頌。真正的義趣都是國王大臣護持佛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各個階層的領袖人物他們來護持佛法。而護持佛法最有力的,無過於國家領導人,這就是從前講的國王大臣,佛法能為一切眾生信受奉行,是他們做表率。他們真正理解、真正認識,給國家、給社會、給人民帶來真實之利。

      現在我們看羅睺阿修羅王的讚頌,第一首是他說的。『十方所有廣大眾』,「眾」這一個字,它的意思是團體,我們今天講社團,就是社會團體。佛教裡面四個人稱為一眾,這是最小的團體,四個人組織的。四個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學習,都稱為眾。一個家庭裡面四個人,也稱為一眾。「廣大眾」,是說廣大的團體。廣大的團體是國家,國家是個大團體。此地廣大的團體,還不是說一個國家,是說一個佛的剎土。我們通常講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這叫「廣大眾」。

      十方虛空諸佛剎土無量無邊,沒有法子能夠稱說,所有的廣大眾;用佛經的意思來翻,十方所有的大千世界。『佛在其中最殊特』,一個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這是一個大千世界的教主,佛在這裡弘法。護法的人羅睺阿修羅,在此地是這個名字,在其他經論裡面,佛給我們說,三界之主摩醯首羅天王。此地羅睺阿修羅王就是代表三界主摩醯首羅天王,是三界的護法主,所以佛能夠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順利的推動他的教學。如果沒有這麼一個大護法,佛要講經說法處處限制,佛陀教育就沒有辦法推廣,一定要得這個大護法。

      大護法是什麼人?是諸佛如來應化的,凡夫哪有這麼大的福報?哪有這麼大的智慧?我們在佛經典裡面,聽佛的開導,細細的思惟,就是以現前這個社會各個階層領導人,熱心護持佛法的,真誠心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的,沒有一個不是諸佛菩薩化身來的。凡夫不可能,凡夫的思想行持決定是障礙佛法。什麼原因?煩惱習氣不能斷。嫉妒障礙是煩惱習氣裡頭很嚴重的,這個世間幾個人沒有嫉妒心?沒有嫉妒心的就是再來人。幾個人沒有嫉妒心?既然有嫉妒,必定想盡方法來障礙、來阻撓,怎麼可能讓佛法發展光大?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佛菩薩來。

      這就是為什麼一佛出世要千佛擁護。一尊佛出現在世間,當教員講經說法,一千尊佛出世做各個階層不同行業的領導人來護法,弘護的功德是平等的。我們就以惠能大師做例子,當時他要不是遇到印宗,遇到別的人,也許他的道就行不通。他離開黃梅,我們在經典記載裡看到,《壇經》記載的,多少人想追捕他、殺害他,把衣缽奪回,逼著他不得已到獵人隊裡面去避難,這一避就是十五年,十五年之後大家對這一樁事情淡薄了,他才出來,一出來的時候就遇到印宗。印宗沒有傷害他,反而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全他,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所以禪宗在他手上興旺起來,發揚光大,一直影響到末法時期。這個功德是誰的?印宗的。希望我們對於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多想想、多了解,我們全心全力投在弘護的工作上,這就是經上常常講的積功累德。

      佛門四眾弟子都要明瞭,古德教給我們,「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僧要讚歎僧,佛法就興了。四眾同修當中,在家讚歎出家,出家讚歎在家,在家讚歎在家,出家讚歎出家,佛法才興旺。如果互相毀謗、互相猜忌,這就是破和合僧,那要是結罪將來都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不是別人教你墮落的,是你自己走進去的,別人沒有教你,完全是自己的事情。我們要想幫助諸佛如來弘揚佛法,要想幫助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佛法的教誨,不可以不讚歎。如果看到同修大眾有過失,過失不可以公開宣揚。為什麼?讓一些初學的人聽到見到退道心,把佛法形象破壞,這個罪太重太重。

      佛家講斷人法身慧命比斷人身命的罪重。殺一個人,說老實話,他要是沒有做什麼壞事,人家常講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他又做一個人來。所以殺人的身命罪很輕,斷人的慧命罪很重。為什麼?佛法太難聞,「百千萬劫難遭遇」,他今天遇到這個機會,你忍心把他的機緣斷掉,你這個罪多重!你要想多知道一些,你去讀讀《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好好的去讀一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就曉得這是造多麼重的罪業!不可以毀謗,不但我們佛門四眾同修彼此要讚歎,不可以毀謗,我們對待世間其他的宗教學術團體,也要恭敬讚歎,不可以毀謗。為什麼?它是正法,能夠利益一方的眾生。這一方跟我們的文化不相同,跟我們歷史背景不相同,它是正法教化一方。像我們對於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以及其他各個宗教,我們都是讚歎。

      我們在大乘佛法裡面學到,世出世間法各個都第一,沒有第二。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修學的法門不相同,各個都第一。我們在此地看到人數就更多,每一個人都證得解脫門,豈不是各個都第一?沒有第二的。我們宗教與宗教之間往來也是各個第一,這個我講得很多次了,我們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回教也第一、道教也第一,各個宗教都第一,這個社會才是健康的,這個世界才會安定和平。如果說我佛教第一,你們都是第二、第三。我舉個比喻說,我們這個地球、這個社會,就好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一樣,不同的宗教也就是不同的器官,我們佛教是眼睛,眼睛第一;回教是耳朵,耳朵不行,耳朵第二;基督教是鼻子,鼻子第三,更糟糕了;你這個人生病了,病到嚴重死路一條。你要問,我鼻第一,耳朵也第一,眼睛也第一,我身體每一個器官都是第一,這個人健康,就是這麼個道理。在佛法講盡虛空、遍法界各個第一,所以叫一真法界、所以叫極樂世界、叫華藏世界,密宗裡叫密嚴世界,因為沒有第二。所以有第二這個念頭,就糟了,就壞了。

      大乘法裡面佛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是說明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法身。法身是我們的真身,虛空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法身流出來,變現出來的。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整體,我們有這一個認知,就算認識佛法。以這一個認知做基礎,我們跟一切大眾自自然然就能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他對我不平等,他對我不和睦,他沒有這個認知。這個認知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他沒有了解諸法實相。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沒有搞清楚,他沒有搞明白,所以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我們今天搞清楚、搞明白了,他不尊敬我、我尊敬他,他對我不平等、我對他平等,我幫助他覺悟。先覺要幫助後覺,「先覺覺後覺」,這是慈悲,這是你真正覺悟。你還不肯幫助別人覺悟,你還是在迷,你並沒有覺悟。

      真正覺悟人,對於毀謗你的人、侮辱你的人、陷害你的人,甚於殺害你的人,你都沒有一絲毫瞋恚心,反而更加慈悲愛護去幫助他。我們在《涅槃經》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金剛經》上有提到,但是故事詳細說明在《涅槃經》上。忍辱仙人沒有絲毫瞋恚心,你殺害讓你殺害,反而發願「我將來成佛的時候頭一個度你」。這佛在經上說,過去生中那個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釋迦牟尼佛成道確實頭一個度憍陳如尊者。世間人是冤冤相報,佛法裡頭沒有冤冤相報的。佛法確實是以德報怨,你以怨對我,我以德對你,以德報怨,這是覺悟了。冤冤相報是凡夫,是搞六道輪迴的。

      此地的「廣大眾」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學習,對待這個世界的眾生,所有一切有情眾生,有情眾生包括小動物,蚊蟲螞蟻,我們看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決定不可以生一念傷害的心,或者厭惡的心,「我討厭牠」,這個念頭都不能有。我們修行練功夫在哪裡練?就在這裡練。不但對於動物如是,對於植物也如是。戒經裡面佛教導我們,「清淨比丘不踏生草」。那個草長得非常好、非常茂盛,你為什麼從它上面踏過去?菩薩慈心不忍心,但是佛法裡頭開緣,除非你必須從這兒通過,這一邊沒有道路,這是不得已,才輕輕踏過。如果有道路,就不可以踏生草;有道路踏生草,你就對不起它。所以對於一切動物、植物,都是平等看待,都跟它和睦相處。這些植物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這是它對我們的回報。我們愛它,它也愛我們,我們供養它,它也供養我們,決定有回報。所以不論大小團體,記住佛教我們修六和敬,就是懂得跟大家和睦相處,懂得跟大家平等相待,「利和同均」就是平等相待。

      一切團體當中,「佛在其中最殊特」。這個佛是廣義的,「廣大眾」裡面這是「佛」,小團體裡面就是學佛的佛弟子。小團體裡頭,學佛的人最殊特,為什麼?他明理,他懂得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他自己決定是依教奉行,做出榜樣給別人看,自行化他,這就叫最殊特。從什麼地方做起?一定要從轉惡為善,要真幹,真幹是要犧牲。前幾個月我們在古晉弘法,我有這個機緣到丹斯里他那山莊去住了幾天。我在他山莊上看到,他們自己種菜已經有好幾年了,山上決定不殺生,山上完全素食。種菜,決定沒有農藥,決定不用化肥,他告訴我,他請的是專家在山上種菜。頭一年這個菜三分之二被蟲吃了,他說到第二年蟲大概吃一半,第三年蟲吃三分之一,現在山上種的菜病害蟲很少,我們在每一片菜葉上,大概只看到一、兩個小洞。他說:這些蟲有靈性,我們不殺害牠,牠自動會離開。這是個很明顯的例子,頭兩年不能不犧牲。為什麼頭兩年蟲吃得那麼多?業障,蟲吃了就消業障,還債。慢慢還,債都還完了,跟蟲不欠債,牠就不來了。

      這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我們跟一切眾生都是四種緣,不僅僅是父子兄弟關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種菜,蟲把你的菜吃掉,那是來討債的。你懂得,我這些統統給你吃光,還債;歡歡喜喜還你,我再種。再種你再來吃,牠愈來愈少,慢慢還完,還完了牠就不來了,牠就不找麻煩。所以他現在山上菜種得那麼好,花種得那麼好,你去看很少有蟲。決定不殺生,決定愛護小動物,這是我在山上看到的。我們去參觀,同去的同修不少位,大家都看到過,看到山上農作物長得這麼好。這是住在山上這些人,丹斯里是個領導人,他「最殊特」,他懂得,他轉過來了,轉惡為善,轉迷為悟。

      我們真正覺悟,你說農家莊稼,我們不用農藥,我們農作物損壞很大。沒錯!是要損害,為什麼?你欠的債那麼多,你再把這些小蟲殺掉,不但欠債,又加上欠命,這麻煩可大了!命欠多了,就是世界毀滅。怎麼還?核子戰爭還命債。這是錯誤的,知道錯就要改,中國古人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諸佛菩薩、大聖大賢讚歎誰?讚歎勇於改過之人,這個人得到讚歎,這種人真正是英雄豪傑。供養佛的地方我們稱為「大雄寶殿」。大雄是什麼?大英雄。何謂大英雄?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改過,人都有過,不知道改。他知道過,他能改,這是傑出的英雄人物,這不是普通人,所以他能成聖成賢。成聖成賢沒有別的,知道改過而已!

      首先我們要牢牢記住,決定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學佛先要學會做人。做人,一切經論裡面佛教給我們,我們只看別人的好處善處,決定不把別人的缺點過失放在自己心上,你要把別人的過失缺點放在心上,你的心就壞了,你心裡面所裝的都是罪過罪業,你心壞了。所以會修行的人他懂得,他心裡頭完全盛一切眾生的善心、善念、善行,一絲毫的過惡都不放在心上,這個人真的覺悟了,真的懂得修行。《十善業道經》裡面佛講的,那是真正修行最高的原則、最高的綱領,日夜常念善法,善法是十善,日夜常念十善,你的心善;思惟十善,你的思想善、念頭善;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善;這個修行方法,才真正叫一切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你就成功了。決定不把別人不善的心行,放在自己心上,聖跟凡差別也就在此地。

      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見到有一些不善,新加坡許哲居士她懂,立刻回光返照,這個不善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那是一面鏡子,鏡子一照,要曉得回光返照。所以不善人也是自己的善知識,佛家講逆增上緣,都成就自己的純善。如果把別人不善,放在自己心上,我們的心不善;常常想著,我們的思想不善;或時候掛在口頭上,我們的行為不善。由此可知,轉惡為善在自己,不在境界。真正通達明瞭,我們一生的際遇,無論是順境、是逆境,決定不會怨天尤人,知道什麼?「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一個人生下來有他一生的命運,一個家庭興衰有家運,一個國家興亡有國運,整個世界眾生造的共業有世運。運決定有,所以有一些高明的人,他能夠推算出來。算命看相,遇到真正高明人,他知道。實實在在說,我們自己這個心到一定的純度,煩惱少,智慧長,一切境緣當中你一觀察,也能夠知道一個大概。隨著自己修行功夫加深,你的觀察就入微,很清楚、很明白。吉凶禍福是果報,看得很清楚;起心動念是業因,因緣果報,清清楚楚,絲毫不爽;不是看不出來,看得很清楚。

      我前幾年到中國訪問,不是去年,在前些年,在北京遇到一些老人,年歲大概都比我大十歲以上,都是差不多八十多歲的老人。他們看到我都很歡喜,請我在一起吃飯,談到過去的事情,過去我們老總統已經不在了。抗戰時期,老總統有一天在一個寺廟,遇到一個老和尚,向老和尚請教抗日戰爭。老和尚就給他說,給他講了兩句話:「勝不離川,敗不離台」。果然給他講到了,八年抗戰勝利他在四川,國共戰爭失敗他退到台灣。這就說明什麼?人有命運,被人家一眼看穿。我聽到這個話,我笑了一笑,這個老和尚的功夫相當於《了凡四訓》的孔先生,把蔣先生一生的命運看穿了。可惜他不是雲谷禪師,雲谷禪師能教人改造命運;可惜他只說出來,沒有教他怎麼改造。

      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之後,他心定了,一切境緣當中,他真的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他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有的決定有,丟也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來,所以心定了,樂得清淨。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這才恍然大悟,那個「命中注定」的,誰注定的?自己注定的,不是別人注定的;是自己過去生中造的業,這個東西決定的。既然是自己決定的,當然自己可以改造,所以自己可以改。蔣先生可惜沒有遇到高人,教他改造命運,這是他沒有了凡先生那麼幸運。

      懂得改造命運的人很多,不是沒有,無緣接觸。這是一個人在一生莫大的遺憾,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要能遇到,那真的叫大幸。我們學佛,這就是大幸,這就是遇到改造命運的理論與方法。李老師在台中教學弘法三十八年,我親近他老人家十年,他告訴我,他的壽命是這一生當中改造的,他說他沒有那麼長壽。我們仔細看他的相,他的人中很短,這在看相裡面講,這不是長壽的相。他曾經跟我講過,他能夠活到這麼大的年歲是這一生修得的,這個事情我相信。

      我出家的時候,我們有三個同參,我們三個人同屆、同年,很多看相算命的都說,「你相太薄了,過不了四十五歲」,我很相信,因為從小我的母親、家人、親戚朋友給我算命,都說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為什麼相信?我相信這應該是遺傳,我父親四十五歲過世的,我祖父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我父親還有一個哥哥也是四十五歲過世的,家裡好多代都沒有長壽的,我說應該是遺傳。那個時候不懂得因果,所以人家講我相信。我四十五歲的那一年,我們三個同參,二月間法融過世了,他先走的,五月間明演走了,七月間我害病了,我就想到輪到我了。那個時候是十方大覺寺的靈源老和尚,請我去結夏安居,為大眾講《楞嚴經》。我記得,我第三卷講圓滿,生病了。我知道壽命到了,我也不看醫生,為什麼?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所以就老實念佛,等待往生。念了一個多月,病慢慢就念好了,身體就恢復,好起來,一直到現在我就沒有再生過病。我沒有求長壽,這是轉過來的。跟我講得最透徹的是甘珠活佛,這是一個藏傳的大德,甘珠呼圖克圖,跟我也是老朋友,我們交情非常好,他是章嘉大師的學生,我以後也跟章嘉大師學,所以我們常常在一起。他告訴我,他說:你這麼多年來講經說法的功德很大;他說:你沒有福報,前生沒有修福;他說:你晚年福報很大,不但福報大,壽命很長。都是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的;前生前世修的,那就是命裡注定的,四十五歲就完了;四十五歲以後,是這一生修的。

      我二十六歲學佛,三十三歲出來講經,我遇的緣殊勝,遇的老師都是真正善知識。我在台灣那麼多年有三個老師,哲學跟方東美先生學的,佛學跟章嘉、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們兩個人學的,所以我學東西很單純,不複雜,沒有走冤枉路。學成之後,那能不能成就,完全靠護法。護法護什麼?就是護講台。講經的人要講台,你沒有講台鍛鍊,你就不能成就。我也非常幸運遇到韓館長,她護持三十年,我三十年不離開講台,這個樣子把根本穩固了。如果沒有這個護持,老師再好,我再肯用功修學,沒有地方發揮;換句話說,我們想修福修慧沒有機緣,沒有場所讓你學,這才知道護法功德是多麼大。對我來講護法的功德超過我的老師,我在老師那裡學到東西,沒有這麼多年的磨練,還是一無所成,還是轉不過來。世出世間法常言說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無量劫來跟一切眾生結的怨,不知道有多少,所以菩提道路上坎坷不平,障難重重。

      我這一生沒有學佛之前,我就沒有名利心,我沒有領袖欲、沒有名利心,從小我就不與人爭,別人爭,我總是退讓;學佛之後,一心一意講經教學,其他的事情我沒有興趣。所以往年在台北辦了一個「圖書館」,我請韓館長作館長,全部交給她,這裡面的行政、人事、財務,我從來沒有過問過。我只要什麼?每天有兩個小時我上台講經,我就要這個,其他的統統不要,這樣才能把自己磨練成功。嫉妒障礙有,這麼多年來幾乎也沒有間斷過,可是韓館長聰明、有智慧,所有一切像謠言毀謗的,到她那個地方就行不通,以後很少人在她面前挑撥間離。為什麼?她調查,她不是聽了就相信,所以以後沒有人敢講了,她要追根究柢。這是聰明的作法,這是有真實智慧,不是輕易聽信別人的話。聽了之後,她很歡喜,點頭;你走了之後,她調查,是不是真的?你的用意在哪裡?你的企圖在哪裡?你希望達到什麼目的?她搞得清清楚楚,這個有智慧。

      我對於這些事情的處理,說實在話,比她還要高明一級。她調查,我不調查;她還有分別執著,我沒有分別執著,我感恩。為什麼?替我消業障。我能在這個境界鍛鍊什麼?順境鍛鍊不起貪心,逆境裡頭鍛鍊不生瞋恚。貪瞋痴從哪裡斷?從這個地方磨平磨斷了。沒有這些境界來磨練你,你的功夫怎麼成就?所以順境幫助我的人我感恩,逆境破壞我的人我也感恩,決定是平等的,決定沒有一絲毫偏心,我們才能夠深入經藏。你要沒有真誠平等清淨心,藏經註解擺在這裡,你看不懂,你不知道裡頭什麼意思。什麼時候你的心恢復到真誠清淨平等,經本展開字字句句無量義,經本展開大放光明。然後才曉得,讚歎我的人、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都是大恩人,沒有這些人在旁邊來磨練我,我的光就放不出來。所以我寫了一個「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們對一切眾生永遠有個感恩的心,永遠存著報恩的心。

      「仁者無敵」,在佛家稱菩薩為仁者,仁慈的人。仁慈的標準是什麼?心裡面沒有冤家、沒有對頭,這叫仁慈的人。如果你還有怨恨一個人,還討厭一個人,不但是人,包括眾生,你還討厭一個蚊子、還討厭一個蒼蠅,不仁,你不是仁慈的人。蚊子來叮你,你討厭牠,你沒有仁慈的心。我們要在生活裡頭點點滴滴修行,修什麼?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這個要靠佛,要靠老師教誨,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他有能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這是在廣大團體裡面最為尊貴,值得大眾尊敬,值得大眾信賴,所以稱為「最殊特」。

      『光明遍照等虛空』,「光明」是智慧,「遍照」用現代的話來說是照顧。佛以他真實智慧,「等虛空」是講境界,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平等的照顧,沒有絲毫偏心。可是也有人生起疑惑,這一次我在馬來西亞遇到一位法師來看我,他就疑惑,他說:佛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盡眾生他才能成佛,我現在還沒有得度,他怎麼就成佛了?給我提出這個問題。他是非常埋怨,「佛還沒有度我,你怎麼就可以成佛」?

      下面這一句說得好,『普現一切眾生前』。「佛」是什麼?我們要搞清楚。佛是覺性,自性覺。自性覺確確實實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普現,平等的示現在一切眾生面前,你不認識。哪是佛?《華嚴經》上說得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告訴你情與無情都是佛。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問題是你會不會?宗門祖師常常接引學人,棒喝下去,「會麼?」如果你會,佛就在你面前;不會,魔在你面前。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生煩惱就是魔,煩惱魔。同樣一個道理,你要是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那就是佛。順境不起貪愛,生智慧,貪愛是煩惱;逆境不起瞋恚,瞋恚是煩惱。不生煩惱就生智慧,所以順境、善人不起貪戀,逆境、惡人不生瞋恚,永遠在境界裡面保持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普現一切眾生前」。「光明遍照等虛空,普現一切眾生前」,你不會;你要是會,什麼時候你不見佛?你不聞法?見佛聞法供僧,一切時、一切處,永遠不中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叫做菩薩行,這就叫做大乘行,你不會就沒有辦法,一定要會。

      這一部《華嚴經》我們這一次講得很細,希望同修這一遍不能夠悟入,慢慢來,往後這個經還長。經長就是讓我們多次重複,多次重複的用意,幫助我們開解、契入。可是開解契入的先決條件就是解行要相應,我們要認真在境界裡面去磨練,也就是順境磨練不起貪心,逆境去磨練不起瞋恚,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叫真功夫,這叫真修行。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