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02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0二卷)  2003/12/2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02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李長者的開示,我們從「發心有二種」看起,這是一個整段。

      「是故發心有二種,一修信解發心,但修十信解故,即如前十智如來,十首菩薩是,二信滿發心,十住位初,名初發心住故,即十慧菩薩,十箇月佛,是其因果也」。這一段前面都向諸位報告過,在這個地方我們重覆再念一遍,說明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總是期望同學們,「信滿發心」我們真的是做不到,但是「信解發心」是可以做到的。

      「信解」,關鍵在這兩個字,佛在這部經上所說的你懂不懂?「解」是懂不懂,你能不能理解?這經上說的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自心原本是不動智佛」,你相不相信?這句話要換成我們中國世俗裡面講的「人性本善」,你相不相信?要相信了,大乘教裡許許多多重要的一些綱領、原則都能會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理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不能理解?你能不能相信?你相不相信你自己本來成佛,只是現在一念不覺而起無明,無量劫來愈陷愈深,造成今天的樣子。迷得再深、迷得再久不怕,只要一覺悟就回頭,只要一覺悟就能夠恢復,恢復你的本善,恢復你的菩提心,恢復你的不動智佛,恢復你的妙慧德用。妙慧德用就是文殊跟十慧菩薩,這十首菩薩,十慧菩薩。

      信解發心,你果然能理解,果然能夠相信,經教裡面常講的見惑,「身見」,你有沒有破?不用破自然沒有了。我知道我自己現在這個身、現在這個思想跟大宇宙的關係,我搞清楚、搞明白了。大宇宙是我自己的法身,這個身是我法身裡面的一個細胞,一毛端而已,這關係搞清楚、搞明白了,所以身見破了。「邊見」,邊見是對立,兩邊,自自然然對立沒有了。我常講的,我們學佛決定不能跟一切人事物對立,對立這當中決定起誤會、起矛盾,這樣發展下去之後就有麻煩,會惹出天災人禍。所以,決定不能對立,為什麼?法性裡頭根本就沒有對立,所以,對立是造業。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對立沒有了,就是邊見沒有了。「見取見」,是分別執著因果裡面的果報;「戒取見」,是分別執著因果裡面的業因。你入這個境界,試問問你還有沒有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不二,這是見取見、戒取見也沒有了!既然契入諸佛的境界,哪裡還會有「邪見」?你看看,這比三乘人斷見惑真的是容易太多了!上上乘人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見思煩惱不要去斷,沒了,當下就沒有了。

      轉惡為善,真善、至善;轉迷為悟,大覺、圓覺;轉凡成聖是法身菩薩,大聖不是小聖。所以,我講的這些東西,你聽懂了沒有?你要聽懂了,哪有不入境界的道理!哪有不轉念頭的道理!我特別念這一句,提醒同學們,這部經是無比的殊勝。如果真的有這麼大的福報,能把這部經從頭到尾學完,你就跟善財童子一樣圓滿成佛了。世間(這個世間不是指我們這個世間,十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頭,不知道有多少菩薩希求這個法門,求不到!沒有機會。我們的緣實實在在殊勝,居然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希有難逢。希望大家要珍惜,太難得的緣分,要真正能理解,要轉變我們錯誤的觀念思想,依教奉行。

      向下,十首菩薩所說的偈頌句句都是無比的精彩,你能解、能信,你就是信解發心。那恭喜你了,從今之後,確確實實你是大乘圓頓大法裡面入門的菩薩,初信位就是菩薩。五十一位菩薩,你已經上了學了,你已經是初階的菩薩,這是聖人,這不是凡夫。雖然,你現在還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可是你已經得到了保證,決定不墮三途。你在這個世間修行是人天兩道,你會快速的向上提升,這跟其他的三乘不一樣,你會快速提升。如果你能把這個解行發心迴向淨土,求生極樂世界,這就真正是加速度,幾何級數,很短的時間你就成無上道了。長者在此地告訴我們菩薩說偈的大義,這是總的綱領,總的原則。

      我們接著往下看,「又就此說頌門中,義分為二」,這裡頭有兩個意思。第一,「明文殊師利說十偈頌」,底下我們就看到了,大意是「歎如來十種德,令信心者信解增廣」。從前面你建立了信心,知道自心是不動智,不動智就是根本智。世出世法是從自心裡面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真法界是心現,十法界是識變的,心現識變。一真法界裡頭沒有識,轉識成智,初住菩薩就轉了;信解菩薩是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自己想轉還沒有能轉得過來,十信位的菩薩。信滿就是你轉過來了,你轉第六識為妙觀察,你轉第七識為平等性,轉阿賴耶為大圓鏡,轉前五識為成所作。你憑什麼轉的?憑信解!所以文殊菩薩在此地說這個偈頌很重要,把你的信解擴大,把你的信解增上、增廣。「歎如來十種德」,如來十種德就是自心的十種德,目的是讓信解菩薩信解增廣。

      第二,「明信心者,心地增廣,其光漸增,其光漸增者,明信心漸勝」。這是菩薩說偈目的之所在,用意之所在,我們今天不得已,講目的,講用意,為了什麼?為了初學你好懂。如果你真正稍稍契入境界,這些話都叫廢話,入文我們就看到了。「一一隨光所照之境,以心觀之,隨方令心無礙,盡十方總然,十方觀遍,唯有能觀心在」。為什麼?所現的一切萬相都是心現的,你能夠在十方觀遍,唯有能觀的心,就好像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到一個金飾展覽會裡面去參觀,幾千種、幾萬種不同的金飾製作,琳琅滿目,沒有一個同樣的,美不勝收。你看完了之後怎麼樣?原來這裡全是黃金,除了黃金之外,沒有第二個東西。這就是你看了之後,唯有能觀的心在。

      能觀的心是什麼?法性!所有統統是法性現的。誰的法性?自己的法性。「能觀」的觀就是佛性,就是妙慧,就是不動智的起用,佛性;不動智是法性,妙慧是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能觀、所觀是一體。這個事太深太深,你能不能理解?你能不能深信不疑?你能夠從這個地方契入,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怎麼能跟你相比!你自己也不知不覺自自然然的就入了住,就到初住這個境界了;不知不覺無明也破了一、二品,沒想破無明,無明也破了。

      這裡頭開頭這一句,「一一隨光所照之境」,這句話你懂不懂?什麼叫隨光所照之境?眼隨見性之光照無邊的色性,見性是佛性、是妙智,所照之境,那個境是法性;見性見法性,見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在耳,聞性聞聲性,聞性之光所照的是聲境;能聞是佛性,所聞的這個聲境是法性。其他不必再舉了!這是教你什麼?教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用功!「以心觀之,隨方令心無礙」。你入了什麼境界?無障礙的境界,這是華嚴境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盡十方總然」,這句話做總結。「十方觀遍,唯有能觀心在」,這就是見性不著相,性相同源,性相一體,性相不二,入這個境界。

      「復觀能觀之心」,這是再深入一層,這個觀是覺,能觀的心,能觀的心也沒有內外。能觀、所觀俱不可得,融成一片,分別妄想都盡了,都沒有了。這時候「十方無礙,方入十住初心」,這個境界才能夠契入發心住;換句話說,你超越十法界,你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有四十二個階位,你現在得到第一個階位,發心住。發的是什麼心?給你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的發出來了。這個心發出來絕對不會退轉,絕對沒有改變,永遠不會改變,永遠不會退轉,只有逐漸逐漸的增廣,逐漸逐漸的增上,向上提升。從初住擴展到二住,二住再擴展到三住,一直擴展到等覺、妙覺,就圓滿了。

      向下,經文第一段,「文殊說頌中」,文殊菩薩說偈頌,這裡面「歎如來十種德,令信心者漸漸增廣」。現在我們看經文: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這一段經文清涼大師有註解,「言一切處文殊者,略申三義」,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做導遊,為我們講解說明。偈文、偈頌分為兩大段,這是第一大段,說頌的人,這偈頌什麼人說的;第二大段,他說些什麼。所以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是長行文,這是屬於第一段,文殊菩薩說的。長行裡面說『一切處文殊』,這我們得懷疑了,這「一切處文殊」怎麼講法?是一個文殊菩薩變化很多很多身,在各個地方同時說;還是各個地方都有文殊菩薩,有很多很多的文殊菩薩,哪個對,哪個不對? 

      清涼大師給我們略申三義,他從三點來說。第一,「約當節」,當節就是就我們現前這節經文來講。「如初節中,百億佛前,有百億文殊」,這就是一切,文殊不止一個,每一尊佛前都有文殊菩薩,百億佛就有百億文殊,所以這是一切處文殊。「各各說當節之偈,故文皆云,各於佛所」,清涼大師在《鈔》裡面還有註解,小字是屬於《鈔》,註解《疏》的,怕《疏》裡面講得太簡單,怕我們還看不清楚,清涼大師很慈悲,再加以解釋,都是為我們初學人著想。我們把他的《鈔》文念一遍,「約文,即是以應就機」,下面是比喻,「令百川中一時見月,各各皆說當節之偈者,如百億內,同說若有見正覺偈,第二節內,同說眾生無智慧偈,然有四句」。

      這個四句裡頭,第一,「一切處文殊,同說一偈,是一切即一」。一切處是講前面講的百億,百億佛前,每一尊佛前都有文殊菩薩。在一切處,文殊同說這一偈,這是「一切即一」。第二個意思,「但一文殊,十節說偈」。每一節他都說,這是講一個文殊,是講一尊佛的處所,一個文殊,十節當中,他都說偈,這是「一即一切」。前面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要搞清楚。第三個意思是「各於佛所,即一唯是一」,各於自己這一尊佛的佛所,「一就是一」。第四說「諸處文殊各偈不同」,每一尊佛前面文殊菩薩說偈並不一樣,那就是「一切中一切」。這裡面給我們講了四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即唯一,末後是一切中一切,四句!四句意思統統都有,圓融無礙,這是不思議的境界,這是三個意思裡頭第一個。

      第二個意思,第二義「一文殊從一處東來,即從一切處東來,至一法會,即至一切法會,故雖東來,而即一切處,以是法界即體之用身故」。這一節清涼大師給我們解的,這是約義,這第二是約義,是從義理上來說。《鈔》裡面講,「第二約義,復語其實德」,我們特別要注意「實德」,真實的德行。清涼大師舉個例子,讓我們從例子裡面去體會。「如前溪之月」,小溪,晚上小溪裡面有月亮的影子,「前溪之月,即是後溪」,我們到後溪又看到月亮的影子;前溪水裡面的月影跟後溪水裡面的月影是一。「及千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爾者,一切處月,不離本月故,本月落溪,則千處俱落」,這個話是形容它真實義。我們很難體會,原因在哪裡?原因在分別執著。離分別執著,「即體之用」,我們就明白了,不但明瞭,自己也會;換句話說,九法界眾生的麻煩都是在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實德就現前了。

      實德有沒有言語?沒有。實德就像什麼?千江有水千江月,水是感,月是應;感應之果,就是水裡面現月亮的相,這是實德。這個話顯什麼意思?十法界依正莊嚴,能感;如來菩薩現身在法界,就是所應。十法界眾生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是佛菩薩來應化,自自然然,沒有一絲毫勉強。說一、說多都是分別執著,沒見性,如果是見性了,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性融了。性像大海,千千萬萬無數的河流,河水流到大海,融了,都變成海水,不再叫江水、河水,不再叫了,都變成海水。河水、江水、溪水沒有流入大海,都有它自己的名字,那好比是九法界,大海好比是一真法界。九法界裡頭有分別、有執著、有對立、有矛盾,入到大海什麼都沒有了,這時候才真正知道原來是一體。

      比喻總歸是比喻,沒有辦法比得恰到好處,只能比個彷彿。為什麼?因為河流、江河、小溪,它確實是有它的相,差別相,如果講到法性跟法相,實在講它沒有差別。沒有差別當中,我們一定要把它加上個差別,這錯誤!頭上安頭,這是什麼?這叫無明。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我們凡夫無明是怎麼起來的?什麼時候起來的?釋迦牟尼佛答得非常巧妙,「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是什麼?知見是實德、是性德,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而然。水裡面現的月,你一定要給它加上一點意思在裡頭,這叫無明。無明什麼時候起來的?你什麼時候加上去,就什麼時候起來。你要不起這一點意思,哪來的無明!這就講的起心動念,你起心動念就是無明,你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無明!就是真性。這個地方怎麼不是一真法界?這個境界裡所有一切眾生,哪個不是諸佛如來?

      諸佛如來示現森羅萬象,那是性德自然流露。相的變化,就是知見立知的那些人他起了妄想,動了妄念,有了虛妄的造作,把一真的現象扭曲了而已!扭曲是他自己扭曲,並不是外面境界相真的被他扭曲,不是的。這裡面道理很深很深,你要想了解,不能通過思惟,你愈想愈訛愈錯誤,你不想,真相就擺在你眼前。所以我常常講,諸佛菩薩成就無上菩提妙果,他的秘訣就是四個字「不可思議」!他的六根接觸外面六境,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口嚐味,本事在哪裡?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比什麼都清楚,比什麼都明瞭,那就是不動智佛。

      你本來是個不動智佛,不動智佛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所以稱之為如如佛。哪個不是?各個都是。你為什麼不是?就是世尊所講的,你知見立知。知見立知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講的起心動念,無明就來了。無明沒有開始的,如果有始有終,它是真的了,所以無明叫無始無明,這個字用得好,沒有開始。久遠劫前,哪來的久遠劫?你眼睛一閉,無明就結束了;眼睛一張開,第一念佛知佛見,第二念就無明了。你說無明什麼時候生的?要從眼根上來說,就是這樣情形。我眼睛閉下來,沒有了,張開起來,生了,從哪裡生的?睜開眼睛生的,你們諸位細細去思惟這個現象。無明什麼原因生的?沒有原因。無明什麼時候生的?沒有開始。但是它起作用,它叫我們迷失了本性,迷失了真心,錯解了諸法實相。你自己受苦受難,是自己造成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文殊菩薩說偈的這一段長行,我們把文念一遍: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清涼大師為我們說明的,這『一切處文殊』有三個意思,前面兩個我們讀過了,現在看第三個。「三約表法」,這很重要,「文殊乃是不動智之妙用,觸境斯了,六根三業,盡是文殊實相體周,萬象森羅,無非般若,何有一處非文殊哉」。這表法的義趣深廣無際,讀《華嚴》要不懂得表法,你就白讀了,那你才真的叫曲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不能望文生義。表法真難,我們如果沒有清涼大師,沒有李長者,來帶領我們導遊,為我們講解說明,說老實話真的看不懂,看不出裡頭的意思。他們一說明我們就明白了,就能體會到了。

      文殊是表不動智的妙用,不動智是根本智,不動智的妙用是後得智。佛在「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無知是講的不動智,體!無知,它起作用無所不知。不動智佛代表實相般若,文殊菩薩代表實智的妙用,就是觀照般若、方便般若,不動智佛是實相般若,都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是外面的。這個智慧還得了嗎?「觸境斯了」,眼一見就明瞭,不是學來的。所以,這個智慧,佛在經上所說的叫自然智、無師智。我們從老師那裡學得來的,那不是自然的,自然智是你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有的這些才幹,本有的相好,可惜你迷了自性,你不得受用。「出現品」裡頭的那一句話要常常記住,「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世尊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捻出來了。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本來面目跟一切諸佛如來是無二無別。毘盧遮那怎樣,我們也怎樣;阿彌陀佛怎樣,我也怎樣。

      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這是你們念得很熟,每個星期都在做。現在你們學院訂了恢復《三時繫念》,改在每個星期天做。我們每個星期天講經停一次,難得!我七天當中有一天讀經、念佛,做《三時繫念》,這一天我是修自己!很難得大家給我這個機會,我們要奮發努力,勇猛精進,分秒必爭,提升自己的境界。《華嚴》學到了,要變成自己的觀念,變成自己的見解,變成自己的思想,讓我們的身語意三業都能夠契入,這是真實的成就。稍稍能夠契入,此地所講的「觸境斯了」,你自自然然會感受到,眼見色你明瞭,耳聞音你明瞭。我們不說別的,最簡單的,展開經本,經書是色相,你要用眼看,眼一看意思就明瞭,而且不會錯誤。耳,你聽,聽人家念經,聽人家說法,一聽就明瞭。觸境斯了,不要用思考,不要去想一想,一想就錯了。現在人所講的直覺,這對的,不能想!想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那就是凡夫知見,不落意識是佛知佛見。

      所以,清涼大師底下講「六根三業」,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三業是身業、語業、意業,六根三業把我們所有一切的活動全部都包括,一條都漏不掉。「盡是文殊實相體周」,文殊是誰?文殊是自己的妙慧!不動智佛是誰?是自心本具的般若理體。釋迦牟尼是誰?釋迦牟尼佛是自己的仁慈清淨。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是自性無量覺。離開自性,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可得。所以,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你懂不懂?你信不信?你要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相信了,你就是信解發心。信解發心是什麼人?華嚴會上五十一位菩薩,你是初信位的菩薩。你得到初信,你一定是鍥而不捨,勇猛精進,很快的就把你自己提到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到十信心滿,恭喜你,你就成了法身菩薩,你就是信滿發心了,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災難與你都不相干了,世界成住壞空與你都不相干,超越了。斷煩惱,消業障,消災免難無過於此,你才知道這部經的德用。

      所以文殊是實相體周,這個體是性體、法性,周遍法界,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周圓而沒有一絲毫欠缺,這是周的意思。「萬象森羅,無非般若」,般若之體,不動智佛,般若之用,文殊師利,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哪一處不是文殊!處處皆是。文殊表般若,地藏表孝敬,孝敬的心行遍虛空法界,何處非地藏!觀音表自性的大慈大悲,慈悲遍一切,遍法界虛空界,哪一處不是觀音!你能夠如是信解,你就是信解菩薩。剛才說了,真正入信解菩薩,你的知見是佛知佛見,跟諸佛如來一樣,沒有錯誤。剛才說過,你的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一掃而光,沒了,統統沒有了。八十八品見惑破盡,不破自然沒有了,你才曉得圓頓上上乘法之妙,妙不可言!這是第一段,介紹第一段,後面還有九段,「下九節中,皆有三段,倣此可知」。每一段裡面都有就當節說,有從義理說,有從表法說,統統用這個方式來解,在此地首先給你提起。

      下面看偈頌,第二段,「正顯偈辭」。清涼大師有介紹,「然釋此偈」,然是語助詞,就是我們解釋偈子,「有通有別」,有兩種。「通者,此明菩提超情」,情就是情執。情執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菩提超越妄想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菩提雖有不能現前;換句話說,你不認識它,你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那就是。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害我們害慘了,真的是無量劫來我們被這個東西害死了,你現在還要留戀它,還不肯捨棄它!這是通說。

      第二個,別說,「謂顯前光中所見之事」,前面我們看到世尊足底放光,光照無量無邊世界,顯示前面光中所見之事。「於中又二」,再分兩個中段,第一「約境」,從境界上說,「謂融前所照,顯理法故」,這一句意思很深。融,到底下經文,這十首偈我們能夠看到。從融會、消融,在這裡面我們體會到「理法」就是法性,從相上顯示出體來,如同從器上我們認識出真金。金在哪裡?原來器就是金。為什麼叫融前所照?前面所照的範圍太大了,無量無邊諸佛世界,細心觀察,細心去體會,原來全是法性所現的,理法!法性是理,境界是事,事有不同,理是一樣。就如同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不一樣、不相同,譬如說金飾,有項鍊、有戒指、有耳環,這是最普遍的,不一樣;我們舉這三樣,三樣不一樣。你再看它們的質料,質料都是黃金,從這裡看,一樣。理法,看它的質是理法,看它的相是事法,理法跟事法我們要分清楚,理是講體質,事是講形相。融四相,你就顯示出它的理體了,顯示理體,你就見性了。

      第二要「觀」,觀是看,你得會看;不會看的人著相,會看的人離相才見性。「謂令大眾,泯絕諸見」,泯絕諸見就離相,在事相裡頭,你觀察一切事相,觀察宇宙萬相,你要把你的成見放下。「諸見」就是我們講的起心動念,你要把起心動念放下。「於所照事,不生執取」,你六根所接觸的六境,這事的境界上,不生執取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然觀資理成」,資是資助,觀是理幫助它成就的。你為什麼能觀?你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幫助你有正確的觀法。「理由觀顯」,萬法的理體,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理就是本體,本體怎麼會知道?本體是由觀顯現的。你這個觀是離心意識,離妄想、離分別、離執著,這才叫觀。如果你落在心意識裡面,那就不是觀,那是什麼?那是思惟、思考,是想像。

      所以,科學家不管怎麼樣聰明,他見不了性。什麼原因?在方法上發生錯誤,他沒有離開思考,也就是說他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他沒有離開起心動念,所以他永遠見不到真相。即使用精密的科學儀器來觀察,也見不到事實真相,他只能在事裡面去打轉,他沒有辦法見到性。他很聰明,他能夠觀察到物質的起源,但是他只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什麼原因?基本的方法上錯了,佛告訴我們,你要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你一定不能用心意識。

      早年李老師教導我們,意識的能力確實是不可思議,意識就是我們的思惟、想像,內能夠緣到阿賴耶,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世間法裡頭它真的是第一,這就是我們講的思想,世法裡頭它真是第一,但是它緣不到自性,緣不到真性。真性要怎麼樣現前?離妄想分別執著,真性就在眼前。所以,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你的自性,這裡頭障礙又說了兩種,煩惱障跟所知障;障礙你不能見性,障礙你不能證果,障礙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家不講研究,為什麼?研究都是用思考。佛家講參究,參究跟研究有什麼分別?參究不用心意識,就是參究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研究?研究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參究是把這些全部否定掉了。所以參究,世間法叫直覺,沒有通過想像的,思惟想像沒有通過,直覺。這是佛法跟世間、跟九法界眾生,用的方法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

      所以,你就曉得,經上常常讚歎,諸佛菩薩「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什麼叫定?定不是盤腿面壁,定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小定是不執著,大定是不分別,自性本定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是自性本定。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大定,像阿羅漢是四聖法界,大乘經上講,他所入的定是九次第定。世間禪定算起來,世間禪定是小定,小定沒有執著。哪些人?六道裡面的色界天跟無色界天,他們是小定,沒有執著,但是還是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是定功壓住的,並沒有把他境界轉過來,石頭壓草,沒有除根。到第九定,定功才算真正成就,為什麼?煩惱不會再起現行,好像草連根拔掉了。所以,色界跟無色界,他們煩惱沒有了,這是伏斷,不是滅斷,是伏斷;四聖法界裡面,見思煩惱是滅斷,功夫不一樣。離心意識是法身菩薩,不是九法界的。

      在這個地方最主要的就是讓我們知道這樁事情,知道,你真正理解,真正懂得,搞清楚、搞明白了,你真正相信,你入了信解位。所以,功夫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於所照事,不生執取」。簡單的講,起心動念,難!那是無明,我們是六道凡夫,沒有能力在這上下功夫。我們能夠做的,不得已而求其次,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是權教菩薩。這個事情還是不容易做到,最初方便從哪裡做起?從把這一切世緣看淡,不要太認真,要看淡。《金剛經》在中國佛門裡面真正是第一經,現在講知名度,《阿彌陀經》跟《金剛經》兩個相比,《金剛經》知名度排在第一,沒有人不知道佛教有個《金剛經》,很多人不知道佛教裡頭有《阿彌陀經》,都知道有《金剛經》。佛菩薩名氣最大的是觀世音菩薩,沒有人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有人不知道有阿彌陀佛,但是都知道有觀世音菩薩,還知道有個如來佛,這名氣很大,這是在中國的社會。

      這些年來淨宗弘揚,藉著高科技的方便,知道阿彌陀佛的人、知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的人越來越多,這也不過是最近十幾年的事情,在從前真的很少人知道。我們從淡化,《金剛經》好,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會淡化了。堅固的執著、分別起來的時候,你把這一句經文念個幾遍,你就會輕鬆了,你就會覺得「算了,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計較了」,自然就淡化了。如果再能想到《金剛經》末後,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自然心平氣和,於一切人事物自然能生歡喜心,常生歡喜心。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六根接觸六境,這六種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正確的。你不要以為:那我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嗎?那你錯了。你看看,清涼大師在這裡給我們說的,「不動智之妙用,觸境斯了」,這是你的真實智慧。你不要怕你什麼都不知道,結果是你什麼都知道!「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我們今天不相信,迷了,一定要去求知,結果求知是什麼?拚命求知,是一樣都不知道;人家什麼都不求,無所不知。天天去求,求到最後,結果什麼也不知道,你所知道的全是錯誤,不是真實的,你說你冤枉不冤枉!為什麼?你再勤奮努力去求學,你所學得來的不離心意識,心意識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所以你那個智慧不是真智慧,佛法裡面稱為世智辯聰。世間森羅萬象擺在你面前,你沒有能力處理,你再去找專家做什麼研究,提出一些方案,後頭後患無窮。你不是解決問題,在製造問題,這裡頭的道理很深,你想不到的!

      佛法好,佛法妙,但是怎麼樣?你從來沒有接觸過,根本不了解它。不了解還罷了,在這裡產生嚴重的誤會,說它是什麼?它是封建的東西,它是迷信,你說你糟不糟糕!真實智慧,真實教誨,你把它看成迷信,把它看成封建,不願意接觸它;換句話說,你這一生白來一趟,真實的東西在你面前,當面錯過。虛妄的東西,不實的東西,帶著許許多多禍害的東西,你天天接觸它,你認為那是真的,誤以為真實。這個錯誤的認知就是李長者所說的,你「不信自心元是不動智佛者,即永劫漂淪,何能利人濟物」,李長者那幾句話說得好。

      人生在世貴在真知灼見,你才真正能幫助自己,提升自己。今天這個世間人,只知道升官發財,他沒想到要死!死了之後你怎麼辦?聰明人志不是在升官發財,在提升自己境界。我這一生在人道,來生希望到天道,天道裡面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愈是聰明人,愈是智慧高的人,愈往向上提升。無色界上面,聲聞、緣覺、菩薩、成佛,再上面是華藏世界,一真法界,極樂世界,不斷向上提升。世間功名富貴算什麼?釋迦牟尼是王子,捨棄了。安世高也是王子,這是漢朝時候到中國來傳教的,他是安息國的王子(安息是現在的伊朗),他父親當時是國王,他是太子。父親死了之後,他繼位做了半年,做了半年的國王,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了。跟中國的緣深,這是中國最早譯經大師之一,早年翻譯經成就卓著,王子。

      我們淨土宗常常提到彭紹升居士,清朝乾隆時間的人。這個人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是高幹子弟,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那一朝的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國防部長。彭居士聰明絕頂,不到二十歲就考中進士,他要是作官還有問題嗎?真正是少年得志,父親是部長。不作官,去學佛去了,真有成就。他有一部論,《華嚴念佛三昧論》,是他寫的,近代黃念祖居士有詳細的講解,《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就是他說的。《往生傳》裡頭有他,他念佛往生淨土,好像《淨土聖賢錄》裡頭也有他。這些人是看穿了,看清楚了,世間榮華富貴不值得一提,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東西在佛法裡面,你要是真的在佛法裡頭得到受用,得到利益,所謂了生死超三界,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世間法裡頭沒有的。世間法,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還逃不了生死輪迴。一個政策錯誤,多少人受害,你要負因果責任。

      我當年學佛,我學佛第一年就遇到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我一個人在台灣,年紀很輕,二十六歲,將來從事於哪個行業好?我向章嘉大師請教,章嘉大師教我弘法利生。他告訴我,他說你的志願是在為苦難眾生服務,犧牲奉獻,幫助苦難的人。他就給我說,從政不如學佛。他就講得很明白,從政,你一個政策錯誤(這是很難避免的),多少人受害;他說,你走佛教這條道路,弘法利生,有百利而無一害。我想想他老人家的話很正確。所以,我走出家這條路,他老人家替我選擇,替我決定的,我很感恩他。這個決定正確!至少這一生沒有做惡事,沒有造惡業。這些年來,嫉妒、毀謗很多,我甘心情願接受。為什麼?那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果報現前,我應當歡喜接受,這是消宿業。正是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要不是這樣的話,我們的業障怎麼能消得了?重罪輕報,所以我感恩。我也希望這個業障在這兩、三年都能夠消盡,我能夠契入華嚴境界,業障不消除,沒有辦法契入。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