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3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三七卷)  2002/9/1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837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所持剎網差別,通明剎種不同,偈頌的第九首:

      【一切國土微塵中。普見如來在其所。願海言音若雷震。一切眾生悉調伏。】

      這一首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無差」,就是平等無有差別。「塵容佛海」,這是『一切國土微塵中』,任何一粒微塵,都是平等的容納世界海微塵數的佛剎,等無差別,這個境界我們在前面讀過。普賢菩薩在此地為我們說明重重無盡的依正莊嚴。我們在這些經文裡面要學習的是覺悟、是拓開心量,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要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

      向來我們的想法、看法錯了,沒有看到事實真相。即使是今天科學相當發達,能夠觀察到最小的物質,科學家稱之為粒子,比原子、電子還要小,最小的物質,在佛法裡面就稱之為「微塵」。微塵是最小的物質,凡夫肉眼見不到,天人的天眼也見不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能見到,能見到微塵。可是微塵還可以分,這經上佛給我們說的,微塵可以分做七分,那個七分之一,當然比微塵更小了,只有微塵的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可以分,再分成七分,那個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極微之微就不能分了。

      所以,極微之微也叫做「鄰虛塵」,深位的菩薩他們能見到!這是能量變成了物質,諸佛如來清楚。這樣小的一粒微塵,裡面容納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把這個太虛空統統照在裡面,一點都不漏,比喻只能比喻到彷彿,不能比喻到恰到好處。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裡面的世界還有沒有微塵?有,肯定是有的。那個微塵裡面是不是也容納無量無邊的世界?當然能容納。所以這個世界是重重無盡的,這個道理真的不好懂。

      難得唐朝初年,賢首國師在皇宮裡面講經,可能也是說到這樁事情,大家聽到很茫然,沒有辦法體會出這個境界。賢首國師很聰明,請皇帝做了一個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請皇帝在每一面放一個大的鏡子。造好了之後,請皇帝到這個亭子當中站一站,看一看是什麼景象?鏡子互相對照,人在當中一站,那個人就無量無邊,這才恍然大悟,宇宙真相如是。所以這個世界是重疊的,重重無盡,不是一個平面,我們講立體也沒有辦法講清楚,重重無盡的立體,這是事實真相。由此可知,我們這一個人身,我們的生活環境,是不是重重無盡的?是的,一點都不錯,這是事實真相。

      這個裡面只有轉變,實實在在講沒有生滅,我們學佛的人在教理上稍稍涉入就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以人做個比喻,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貪生怕死!生死是一個轉變,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不同維次空間就像什麼?就像我們現在電視裡頭頻道一樣,換頻道;中國世俗人講投胎,換個身體。投胎,說實在話沒離六道,離開六道那就不是投胎了;實際上應當講是轉變。

      沒有出六道的眾生,這個轉變是業力。那我們的行業不能不謹慎,行業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種善因必定得善果,造不善的因當然有不善的果報,這是十法界差別不同;但是就性識來講,十法界毫無差別。你要細心去觀察,十法界的現相也沒有差別,這很不可思議!凡夫看到有很大的差別,那叫粗心大意,你沒有把事實真相看清楚。這一首偈的境界不可思議。

      『普見如來在其所』。一個國土就有一尊佛,一切國土那是無量無邊的諸佛。世界在微塵裡面,佛當然也在這個微塵裡面,跟隨佛學習的菩薩海會大眾,佛所教化的九法界眾生,都在這一微塵當中。我們這個說法,一般人聽到認為這是神話,決定不是事實。一粒芝麻,這很小了,我們肉眼看到這一粒芝麻,這一粒芝麻是多少微塵聚集變成的?所以大乘經裡面常講「芥子納須彌」,我們初學佛的人聽到這句話不能理解,芥菜子跟芝麻差不多大;須彌山,佛講是我們這個世間最大的一座山。所以在從前有人講,須彌山在哪裡?喜馬拉雅山就是須彌山,這是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這一座山怎麼能夠把它裝在芥菜子裡頭?經上說須彌山沒縮小,芥菜子沒放大,怎麼能夠裝在裡頭?所以這個境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在《華嚴經》裡面講法不一樣,微塵比芥菜子小得多,裝什麼?裝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不是一座須彌山,無法想像!

      前面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講過,這是從性上說的,性沒有大小。虛空法界剎土是自性,微塵毛孔也是自性,自性與自性它能夠相容,互相能容納;所以性沒有大小、沒有來去、沒有生滅。從性上講沒有問題,從相上講我們就很難理解了,「性如是,相亦如是」,這個道理太深了!我們只是在大乘經裡面讀到「性相不二,性相一如」,這些名詞我們讀得很多,都能夠記得住,也會說,真正的意思不懂。

      祖師大德用金與金器來做比喻,我們能體會到一點,少分。「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我們懂,這是比喻,也只能比喻個彷彿,沒有辦法比喻到恰到好處。所以,根利的人聽到他懂得,中下根性的人還是迷惑,還是搞不清楚,可是佛說的是真話。最後一句佛告訴我們「唯證乃知」,到你自己親證了,這個境界你就知道了。

      佛法殊勝,佛法高超,它高在哪裡?高在不是教我們勉強的相信,佛不強迫人。到什麼時候你相信?你自己契入境界,你自己證得了,你就信了。所以「信佛」這一句話,對我們大眾來講,確確實實是迷信。我們信佛,佛是什麼?不知道。不知道,你相信,那當然是迷信,你說哪個不迷信?但是這個不要緊,迷信是你剛剛入門,入門之後,慢慢你就覺悟了,從迷信到正信。正信是什麼?道理通達了,我這個相信有理論做根據。雖然我沒有入這個境界,在理上講得通,依照這個道理,依照佛所講的方法去學習,漸漸能夠契入,入了境界,真信!佛講的話不是假的,佛講的話完全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賢首國師用兩面鏡子來對照,這個真的有自性互相容攝的現象在裡面。兩面鏡子互照,你在鏡子裡面看到的時候,那就沒有邊際。我們人站在當中,看到我們一個人變成無量無邊的人,佛法講分身,看到自己無量無邊的身相,你說那什麼原因?兩面鏡子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就是佛常講的法爾如是、法如是故,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在一微塵當中見到世界、見到佛、見到菩薩、見到海會大眾。我們凡夫業障深重,不但見不到,連覺察都沒有辦法覺察到。

      由此,我們能夠想像得到,法身菩薩他們入了這個境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我們常講證得一真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往生到華藏世界去、往生到一切如來實報土裡面去了,他們所見到的境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這是他們的境界。

      『願海言音若雷震』。不是見一尊佛,是見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普賢菩薩能入微塵裡面的國土,能見微塵裡面的如來,見佛當然供養、禮敬、聞法。所以見性之後,聞法修行才真正沒有間斷,才能把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轉變成性德。通常講把它斷盡了,其實不是斷盡,是轉變,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它是轉變,不是斷掉;煩惱要斷掉了,那菩提也斷掉、也沒有了。所以,它是一體的兩面,貴在能轉。見到那真是一切佛剎微塵數的諸佛如來。佛的「願海」,海是形容、是比喻廣大沒有邊際,等虛空法界,願深!「言音」,這是比喻說法。願海裡面包含著表演,做出樣子給眾生看,教化眾生回頭、覺悟,隨順性德,不能隨順煩惱習氣。

      這幾天有同修告訴我,說在外國現在有些國家在立法,立什麼法?保護兒童,防止兒童被虐待。誰虐待兒童?父母。父母不可以罵小孩、不可以打小孩,你要是罵他、打他、虐待他是犯法的。兒童如果在家裡頭幫助父母清潔環境,或者是洗碗、洗盤子,一定要向父母要錢,他打工要給工錢。你說這個法好不好?這個法一立,倫常最根本的父子關係沒有了,父子的親情沒有了。父子變成什麼?老闆跟員工。

      現在有很多人為兒童爭權利,所以今天我就想,我聽到這話我就想到,那做父母的也要到法庭裡面去爭做父母的權利。所以許許多多年輕人不敢生小孩,生小孩將來都是冤家債主,都是麻煩,這怎麼得了。西方文化走到最後,死路!所以我們看到西方的老人,老人多寂寞孤單!小孩十六歲在美國就成年了,他到什麼地方去,父母沒有權利干涉。有時候一去,一生不再見面了,過年、生日給你寄個卡片,父母收到之後,心裡非常歡喜,這小孩還沒把我忘掉。情義沒有了,不要說孝道,他哪裡懂孝道?朋友之間恩德、情義都沒有了。功利的社會發展到極處是這麼一個現象。

      人在這個世間變成什麼?變成機器。人的價值是什麼?價值是金錢。你說這還得了!這個世界是悲慘的世界,無怪乎英國湯恩比博士說過,「挽救二十一世紀的劫難,解決當前一切疑難雜症,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英國人講的,這是真正有智慧、有眼光、有見地。孔孟學說好,大乘佛法好,依教修行的人太少了,唯有依教修行才能救自己,才能夠拯救你的家庭。

      儒家的東西,我們學院最近把《弟子規》翻成英語印成小冊子,也曾經把這個小冊子介紹給當地的人民,他們看到之後,反應非常好,都很讚歎,感到做人應該是這樣的。由此可知,我們能夠肯定人性本善,佛法裡面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本善的。沒有人教、沒有人講、沒有人提起,只要一提起,你看看回應,我們就見到了。回應是正面的,不是負面的;是贊成的,不是反對的。從這些地方加強了我們的信心,弘揚儒佛的大道是有前途的、是有擁護的、有贊成的,絕對不孤立。

      諸佛菩薩「願海言音」,我們聽不到,我們沒有辦法接觸,這個經上講「若雷震」,我們相信經上講的不錯。讀了《華嚴》漸漸開竅了、漸漸了解事實真相。諸佛菩薩的願海言音在哪裡?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是!只是我們這個心被煩惱習氣染污了、障礙了,雖然接觸,它麻木不仁,真的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眼見了,耳聽了,心裡頭不開竅,不知不覺,依然是迷惑顛倒!學佛修行,除障礙、斷煩惱這是當前第一門功課。煩惱習氣不斷,我們的六根就不管用,不靈了;煩惱習氣要是消除了,我們六根就管用了,見色聞聲,你就能看到諸佛菩薩的形相,你就能覺察到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

      『一切眾生悉調伏』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我們常講佛菩薩的加持、佛菩薩的保佑無時無刻而不在,真的加持,圓滿的加持,滿分的保佑。你自己不能覺察,你自己不能回頭,你自己不能改過、不能自新;你要造惡業、你要變現三途苦報,讓自己消所造的業障,佛菩薩都看在眼裡。什麼時候大徹大悟了,你才能夠覺察到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慈悲愛護,無始劫來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時候才真正是知恩報恩。

      我們沒有辦法做到報恩,原因是什麼?不知恩。他對我有什麼恩德?特別是逆境惡緣,不起怨恨心就很了不起了,怎麼能生起報恩心?真正明白了,才會生報恩心。《金剛經》上諸位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這個故事詳細的在《大涅槃經》裡面。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沒有成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暴君),把這個修行人殺掉了。殺的手段很殘酷,凌遲處死,不是一刀把你殺掉,把你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割下來,這樣叫你死。這個修行人沒有一點瞋恚心,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所以菩薩不但沒有怨恨心,他還要報恩。沒有過失,無緣無故被人家這樣殺害,在我們想,不怨恨就了不起了,還要感恩,感什麼恩?通過這個境界,才知道自己忍辱功夫到家了。沒有這個境界怎麼知道忍辱功夫到家?所以菩薩不但是沒有怨恨,反而生起報恩心。當時發願,我成佛之後,一定第一個來度你。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前身就是歌利王,知恩報恩!所以那個知恩重要,難!報恩不難。人與人都有恩,只有菩薩曉得、覺悟的人曉得。

      我離開台灣到新加坡,寫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一切給我為難的人、給我挫折的人、打擊我的人都是我的恩人。我在這裡面反省,是不是真的有過失?真有過失,改過自新;沒有過失,消除業障。所以逆境惡緣是消業障的大好因緣,否則的話,無量劫來這些業障怎麼能夠消得掉?那些都是善知識,幫我消業障。順境善緣幫助我長智慧。所以我才說「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不是幫助我增長福慧,就是幫助我消除業障。

      那你們要問我,法師你從哪裡學來的?我可以告訴你,我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頭學來的。善財童子能夠一生圓成佛道,就是用的這個方法,他覺悟了,一切眾生都是好人,世間沒有惡人,他的惡作頂多可以說一時迷惑。肯定「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佛法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是佛,都是菩薩,都是好人。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偈頌最後的一首,第十首:

      【佛身周遍一切剎。無數菩薩亦充滿。如來自在無等倫。普化一切諸含識。】

      第一句是說『佛身』。在《華嚴經》裡面,講佛有十種身,十表圓滿沒有絲毫欠缺。通常在大乘經裡面只講三身,而實際上三身跟十身是平等的。把十身歸納變成三身,三身細說就變成十身,所以三身跟十身實際上不增不減;三身不少,十身不多。

      三身是常說的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講的真如自性,是講的理。法身如來在《華嚴經》上有一個德號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意思是遍一切處,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周遍一切剎』,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身。所以這個經論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既然講到三世佛,三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世諸佛,現在諸佛,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過、介紹過很多。《千佛名經》為我們介紹三千尊佛,過去一千尊、現在一千尊、未來一千尊。在《萬佛名經》裡面,世尊為我們說了一萬兩千多尊的佛名,這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特別重視未來,未來的佛在哪裡?現在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六道眾生、九法界眾生統統是未來佛。這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他怎麼不作佛?當然作佛!只是現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他變成凡夫;哪一天他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他就成佛了。

      成了佛之後,佛沒有先後,為什麼?稱性。佛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所以講過去現在未來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哪有三世?哪有十方?十方三世是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事實是「佛身周遍一切剎」。你知道佛身周遍,我們的身周不周遍?周遍,決定沒有兩樣。現在我們怎麼沒有感覺到周遍?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沒有辦法覺察到。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明白了,道理在此地。

      「法身」在哲學裡面稱之為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稱之為法身。「報身」是什麼?報身是智慧,盧舍那佛。盧舍那的意思翻作「淨滿」,這個意思我們就明白了,淨是清淨,滿是圓滿;換句話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圓滿了,就叫做報身。所以報身是自受用身,自己得到了大圓滿,大自在!這第三句講『如來自在無等倫』,這是講的報身。

      「應化身」,那是他受用,是幫助別人的,千處祈求千處應。《楞嚴經》上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所現的有兩種,一種叫應身,一種叫化身。「應身」是什麼回事情?也跟我們凡夫一樣,像釋迦牟尼佛應身到我們這世間來,他也投胎,現的八相成道,這是應身,在這個世間住一段時候。在一般講佛、菩薩用應身,一定是這個地方緣很深,根熟的眾生有相當的數量,不是一次、兩次就統統能夠度盡的,他要用這個示現。

      那「化身」是特別的機緣,一次,再就沒有了。像早年我們在台灣,聽說周邦道先生的夫人遇到地藏菩薩,那是化身。我們在講席裡頭也介紹過幾次。這是二次大戰之後,他們從貴州回到南京,在南京住的房子很大,他住的房子我去過,前面是個院子,院子外面有圍牆,大門距離他自己住的房子還有一段路。這一天有一個出家人到周先生家裡來,周夫人問這個法師從哪裡來的,他說從九華山來的。來有什麼事情?來化緣的。也不多,化五斤香油。那個時候周夫人沒有學佛,不懂佛法,但是人很慈悲、很善良,沒給他,這個法師就走了。

      走了之後,她忽然感覺到一個奇怪的問題,這和尚怎麼進來的?門沒有開,進來的時候沒有開門,門是關著,他怎麼進來的?出去的時候門還是關著,這和尚不見了,所以她很疑惑。以後到台灣跟李老師學佛,就把這樁事情詳詳細細跟李老師做了個報告。李老師說你遇到的不是普通出家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化身,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不知道。所以她非常後悔,當時沒有供養五斤香油。

      我們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老和尚朝五台山,為報父母恩,以朝山的功德迴向給母親,三步一拜,幾千里的路程,不是近!拜了多久才拜到?三年。他走的速度當然不快,走三步要拜一拜,這個三年經過三個春夏秋冬,你就曉得那多辛苦!所以兩次生病,病倒了,在野外,附近沒有人家。當他生病嚴重的時候,遇到一個要飯的叫化子,這個叫化子來照顧他,給他煮一點東西、找一點藥。等到他身體復原了,他就問那個叫化子:你是叫什麼名字?你是哪裡人?這個叫化子告訴他。於是他去討他的飯,他繼續去朝山。

      到第二年他又生病,很巧妙又碰到這個叫化子,叫化子告訴他:我住在五台山山下,你到五台山去問我,他們都知道,我叫文吉,文章的文,吉利的吉,我叫文吉。老和尚拜到五台山之後就打聽,因為這個叫化子兩次救了他的命,人家告訴他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那是化身,那不是應身,真有,不是假的。你要是真心,你遭遇到苦難,佛菩薩自然來照顧,你要有信心。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過你,一切時、一切處都在照顧你,所以修行人成敗關鍵就在一個信心,真相信,真幹!

      不怕苦、不怕難,為了報恩。知道父母一生沒有真正修行,父母一生的行業,自己哪有不清楚的道理?用佛經一對照,父母現在在哪一道,不要去問人,大概都知道。縱然不能確切的知道,一般都能很正確的判斷,正如佛經上講,生三善道少,往三惡道的多。我們在《地藏經》裡面看到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母親都是墮地獄。孝子孝女,你怎麼樣幫助他?這是你報恩的時候,真修,把這個功德迴向,真有效果。功德,修行的本人得七分之六,你所迴向的那個人得七分之一,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我過去講《地藏經》講得很清楚,婆羅門女救母親的心切,一日一夜(這時間不長)懇切念佛,真心懇切念佛。在念佛當中得到了三昧,那是真誠懇切,三昧是禪定,定中地獄的境界現前。她去參觀地獄,遇到地獄裡面的鬼王,無毒鬼王。她向鬼王打聽,她的母親是不是在地獄裡頭?鬼王問她:妳母親什麼名字?在生的時候造作什麼樣的罪業?婆羅門女說明了,鬼王就跟她合掌,稱她菩薩:你放心,你的母親確實到過這個地獄,但是三天前她已經生到忉利天去了。他說:聽說她有孝順的女兒為她修積功德,不但她生天,在地獄同時受苦的那些人也都超生了。這個話我們相信。

      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力量?說穿了很容易明白,你看婆羅門女,如果她母親沒有死,母親不墮地獄,她怎麼會那麼認真念佛?她肯定不行!換句話說,她就沒有辦法得念佛三昧。她為什麼得念佛三昧?是她母親這個緣成就她的,母親成就她得念佛三昧,這一個功德生天,這麼個道理!由此可知,虛雲老和尚去朝五台,把這個功德迴向她母親,他要不是為報母親的恩,他就不會三步一拜,拜三年才拜到五台山。他三步一拜這種虔誠、真誠感動佛菩薩,他母親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

      超度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要有真實功德,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念幾卷經、念幾聲佛號、磕幾個頭,那個力量非常微薄。什麼原因?你心不真誠。超度這個事情是真有,要如理、要如法才能得到效果。如果不如理、不如法,但也是好事,不能說是壞事,利益有,不大。我們要懂、要明瞭。換句話說,自己要報佛恩、要報親恩、要報四重恩,自己要真正有成就,拿這個成就來做報恩的張本。你自己修行沒有成就,你拿什麼報恩?那我們念佛的人成就是什麼?往生。我這一生真正往生淨土,親近彌陀,我所有的恩人的恩都報了,要拿這個功夫、這個功德才真的能報恩。

      在不能往生之前,如果能夠得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亂,婆羅門女是得一心不亂,至少她得事一心不亂。為什麼?如果不到這個境界決定不能到地獄去參觀。地獄只有兩種人能見到,一個是得道的人。得事一心不亂,他的斷證等於阿羅漢,所以鬼王稱她菩薩;理一心不亂,我們不敢講,事一心不亂是肯定的。功夫成片也算不錯了,見不到地獄,所以光目女她的功夫,大概用我們念佛法門來說,她是功夫成片。所以她是夢中見到的境界,她不是定中,她的感應在夢中;婆羅門女感應是在定中。這個境界不相同,功夫不一樣,果報也不一樣,這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這些都是跟諸位說的叫應身跟化身,應身、化身都是幫助眾生的。

      那我們自己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我們這個身體是什麼身?佛在經上講得很多,叫業報身。我們是業報,過去生中修的一點善業,五戒十善,過去生中曾經修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引導你到人間來得個人身。所以在六道裡頭,我們造的業無量無邊,起心動念都是在造業。無量無邊的業習,習是習氣,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我們都到人道來了,現在我們看到社會許許多多人,但是每一個人生活狀況不一樣,富貴貧賤、壽命長短不一樣,這是什麼?這是另外一種業叫「滿業」。

      由此可知,既到人間來了,我們的「引業」相同,引導我們到這裡是相同的,滿業不一樣。滿業就是要是總的來說就是布施,這個我們大家不相等。你這一生發大財,我這一生很貧窮,我們兩個業不一樣。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多,我過去生中修財布施修得少,那我們財富就不相同;法布施修的不一樣,所以我們的聰明智慧不相等,你很聰明,我很愚痴;無畏布施不一樣,你的身體健康長壽,我的身體常常多病、多煩惱,這是滿業不相同。

      所以滿業總的來說,就是三種布施供養,在佛法裡頭也包括了全部菩薩的行門。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把它歸納起來,六度,六個綱領,六度萬行;萬行歸納成六大類,六大類還可以歸納成一類,就是布施。我在前面跟諸位講過,布施裡面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六度裡頭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所以六度還可以歸納,就是一個。

      由此可知,大乘佛法的修學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修什麼?修布施供養而已。那個智慧、福智無量無邊!捨財得財,捨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觀世音菩薩施無畏救苦救難,誠心誠意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所以一個布施包括了全部的佛法,我們要明瞭。施捨是真實智慧,凡夫迷惑顛倒沒有智慧,他不肯做;菩薩知道。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示現,他統統捨盡了。布施就是捨,王位也捨掉了,榮華富貴都捨了,沒有一樣不捨,捨到最後只剩下三衣一缽。過什麼樣日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把所有一切的福德統統布施給一切眾生,他自己不享受。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佛為我們表演的「大喜大捨濟含識」,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真的捨盡了,供養一切眾生。所以佛成就的叫二足尊。

      我們今天皈依,「皈依佛,二足尊」,二是兩個,足是圓滿、滿足。福德滿足、智慧滿足就是這兩個圓滿,我們一般人講的福報圓滿、智慧圓滿。這兩種圓滿怎麼得來的?布施供養得來的。佛教我們不要積蓄財物,世間苦難的人很多,缺乏財物的人很可憐,沒有吃的、沒有穿的,在飢寒邊緣裡面度生活的人不少!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省一點,布施給他們?縱然沒有這種機緣,要常存此心,心不能沒有,事要看緣分,沒有緣分你就沒辦法做到。佛菩薩有能力,有智慧、有能力他能做得到,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無數菩薩亦充滿』,菩薩是佛的學生,向佛學習的都是菩薩,無論是在家出家,這些人親近諸佛如來,不捨佛陀的教誨。那佛菩薩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得到了訊息,佛菩薩比我們的世間人多,比我們世間眾生多。這個地球上人不多,只有七十幾億,如果包括所有這些動物,那就多了,佛菩薩比這個還多,所以說「亦充滿」。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我們不認識,不認識的原因是迷而不覺。所以人生最可貴的、最難得的是覺而不迷。我們自己能夠做到少分覺而不迷,那你也就是菩薩了。菩薩就是覺而不迷,凡夫就是迷而不覺。我們才剛剛開始覺悟,那也是菩薩。

      《華嚴經》裡面講菩薩有五十一個階位,我們是什麼階位?初信位的菩薩。開始覺悟了,向著覺悟的方向、覺悟的目標去前進,這好事情。可是我們煩惱習氣很重,不能說沒有覺悟,但是那個覺悟靠不住,一轉眼又被境界迷惑了,在境界裡頭起心動念就迷了,因此修行時間很長。什麼原因?進進退退,就是一會兒覺、一會兒迷。我們現在就在這個狀況當中,不能把覺悟保持住,時而覺又時而迷。大概在初學,覺悟的時間少,迷的時間多,所以功夫不得力。如果覺悟的時間能夠多過迷惑的時間,你就感覺到功夫得力,功夫得力是個好境界。所以最要緊的一樁事情是怎麼樣能保持自己不退轉,我們功夫天天都有進步,這個時候你會得法喜,叫法喜充滿,天天有進步。

      為什麼不能進步?從前章嘉大師所說的,你放不下!所以他教給我「看破、放下」。為什麼不能進步?為什麼又迷了?放不下。放下就是布施、就是捨,佛用這個方法教化一切菩薩,所以菩薩這個修行方法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所以我很感謝章嘉大師,我認識他頭一天,他教我這個方法,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用這個方法。

      看破是什麼?智慧,放下就是施捨。所以在六波羅蜜裡面,看破是般若波羅蜜,其餘的五個都是放下;布施放下慳貪,持戒放下惡業,忍辱放下瞋恚,精進放下懈怠,禪定放下散亂。你們想想看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先從哪裡做起?先從放下做起,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幫助你放下一分,這兩個方法在互相幫助,愈來功夫愈深,到圓滿就成佛了。所以等覺菩薩放下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他就圓成佛道了。

      所以放不下是大障礙,放不下招來的果報是大災難!我們如果真的明白、真的懂得了,就用這兩句「看破、放下」,消災免難。我們就是在現前這個世間,這個世間不管有什大的災難,你要真正懂得看破放下,再大的災難對你來說,沒事。他們報土裡頭有災難,我這個報土裡頭很安穩,這個道理就是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

      我心清淨,一切都放下了。清淨心是真心,清淨心是自性,自性變現的是法性土,法性土不壞。九法界眾生沒有見性,他住的土叫法相土,法相土有生滅、有成住壞空,法性土沒有。這個道理,我們就用祖師的比喻來說,祖師用黃金來做比喻,黃金我們比喻作法性,黃金所做的器皿那叫法相。黃金可以做一個杯子,這個杯子我不要了,我想要一個匙,把這個金鎔下做個匙,杯子壞掉了,匙形成了。那問黃金壞不壞?不壞。黃金永遠不壞,但是做什麼樣器具,那是隨你的念頭在變化。所以說相會變,性不變,懂這個道理,法性土它就不會變,所以看金它不變;法相土那是隨著妄想在變。「一切法從心想生」,從心想生那個一切法是法相,不是法性,法性不從心想生。見性不著相,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阿彌陀佛的實報土、毘盧遮那佛的實報土在哪裡?當下就是。你會用真心,你會用清淨心,你就住法性土。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要記住。怎麼往生的?是不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給諸位說,不是。念阿彌陀佛怎麼會往生?真正往生的原因,心淨則土淨,是這麼個原因。我念阿彌陀佛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念到清淨心。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把我的清淨心念出來,這樣生淨土的,你要明白道理!你念阿彌陀佛不得清淨心,那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念阿彌陀這個方法、這個祕訣是把萬緣統統放下,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心清淨了。因為平常要想把這些雜念統統斷掉,不去想,很難,非常非常困難,做不到!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用一念打掉一切妄念;用阿彌陀佛這一念,把所有一切妄念全部換過來,讓自己的心得清淨,這樣往生的。

      由此可知,在平常用功的時候,怎麼個用法?念頭起來了,不管念頭是善是惡不要理會,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馬上打下去,用這阿彌陀佛代替,這叫真會念佛,這叫真實功夫,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很正常,是自然的,你是凡夫,無量劫的妄想習氣,它怎麼會不現行?現行的時候要覺悟,什麼覺悟?阿彌陀佛就是覺悟,馬上換過來,這是修淨土,修淨土就是修清淨心。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