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8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八六卷)  2000/3/2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86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龍眾長行,第十一句:

      【無熱惱龍王,得以大悲普覆雲滅一切世間苦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是說這一位「無熱龍,住清涼池,出香美水,流注四海,導引百川,時布慈雲,降澍甘澤,是故能滅諸世間苦」,這幾句話把他所得法都說得很清楚,我們怎樣在這裡面學習。《華嚴》無論是在理事、方法、境界都講得很圓滿,非常適合於現代人修學,幾乎現代人我們所犯的錯誤,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日常生活當中的言語行為,這個經給我們樹立了典範,給我們做最正確的標準,我們要想在佛法上說消災免難,在世間人講改造命運、趨吉避凶,這是最好的教導。所以我們無論是什麼人,可以說是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都應當要認真的來學習。

      菩薩的名號叫『無熱惱龍王』,其實在這個經上我們看得很多,經裡面無論是什麼身分,都是諸佛如來變現的。像大經上常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變現什麼樣的身相;應以龍身得度,佛菩薩就現龍身而為說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一切眾生裡頭,確確實實有很多是佛菩薩化身在其中,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決定不可以生傲慢心,要用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來對待,才不至於犯過失。

      我們看清涼對我們的開示。凡夫決定為煩惱所障,煩惱性質熱燥,龍王示現的是「無熱」,在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他有修養,他有修行的功夫。「無熱」使我們就想到他煩惱斷了,在名號裡頭顯示。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也斷了,為什麼?他「住清涼池」,清涼池是一真法界裡面的。像我們在往生經裡面所念到的,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那是清涼池。什麼人住的?法身大士。所以凡夫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身大士,而且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這個我們都要知道。普通的法身大士是圓教初住,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是普通的法身大士,他們也住清涼池。生到極樂世界,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不是普通人。阿惟越致菩薩,經論裡面跟我們講是七地以上,不是七地以下。

      這個法門希有,這個法門難信,但是萬修萬人去。你要懂得道理,你要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人不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你要曉得是一般世界七地以上的地位。也正因為這個事實,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極樂世界,沒有一尊不讚歎阿彌陀佛。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念到,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說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佛的讚歎就是代表一切諸佛的讚歎,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哪裡會錯?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會集的《無量壽經》,這個本子是無盡的功德藏,確確實實能度末法九千年的眾生,我們對於這個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決定得度。

      在這一句得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無熱惱」,也就是一定要斷煩惱。我們從無量劫來,煩惱習氣把我們害得很慘,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佛說的話是真話,我們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這是事實真相。佛這麼說,我們聽了憑什麼相信?只要我們自己一反省就明白了,我們冷靜思惟想想,從早到晚就想這一天,我們起了幾個善的念頭?起了幾個不善的念頭?從這兒想想就明白了。善、不善的標準在哪裡?不可以依我們的標準,一定要依佛的標準。佛告訴我們,我們起心動念想社會、想人民、想眾生,幫助他們,這個念頭叫善念;如果起心動念想自己,想自己的名聞利養,想自己如何獲得五欲六塵,這個念頭是惡念。這一個標準我們仔細反省檢點,就發現不善的念頭太多太多了,善的念頭太少太少了,那將來我們到哪裡去不就清楚了嗎?善念得人天福報,惡念餓鬼、地獄、畜生,我們到哪一道還用得著去問人嗎?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同修們有不少親眼見到念佛往生的人,走的時候瑞相非常希有,讓我們看了很感動、很羨慕。他是怎麼修的?他心裡頭只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想,這個人決定往生。想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世出世間善法都不能跟他相比。他每天看的是阿彌陀佛的佛像,聽的是念佛的音聲,心裡頭憶佛念佛,這個人是世出世間第一善人,所以他往生那麼容易,有那麼殊勝的瑞相示現給人看。於是我們就明白了,哪些是帶不走的,哪些是帶得走的,這一句佛號帶得走,世間所有一切的一切,沒有一樣你能帶走,包括我們的身體,身體也帶不走,何況身外之物?這還能執著嗎?還不放下嗎?這個身體還在世間,還沒走,沒走之前心已經不在世間了,心在西方極樂世界,身在這個世間不礙事,多幫助一些人往生極樂世界,這大功德,自行化他。勸化別人,最重要是我們自己要做出一個樣子,讓人家看到生歡喜心,讓人家看到發願向你學習,這就是度眾生。

      往年我到蘇州靈巖山寺去訪問,去朝禮印光大師的關房,我看到那個生活簡單,關房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絲毫拉雜的東西都沒有。小佛堂的布置簡單到極處:一尊阿彌陀佛像,也不是很高;牆壁上掛了一個字,這是大師自己寫的,「死」字;供桌上面什麼都沒有,我只看到一杯水,一個小香爐,一個小木魚、磬,其他都沒有;這叫做清淨莊嚴,這是真正修道人,清淨心從這裡看出來了,我們要學習。但是講經的法師離不開參考資料,這些參考資料放在什麼地方?放在圖書室,放在閱覽室。我們去查資料的時候到圖書室、到閱覽室去查,自己的寮房就能保持得整齊清潔、簡單樸素。為什麼?這些東西、經典帶不走的,決定不能夠據為己有,要放下,要能捨。捨了之後,我要用的時候到哪裡去找?你要有信心,你要用的時候佛菩薩會送來,不必去找。你有沒有這個信心?這叫信佛,信佛很難。真正到自己心地清淨無為的時候,佛菩薩照顧你,護法龍天照顧你,你不會有缺乏。所有經論裡面佛都說,財布施愈施財愈多,法布施也不例外,法布施愈施法寶愈多,一個道理。哪裡自己有用,還找不到參考資料?沒這回事情!那佛菩薩就不靈了,護法神失職,他沒盡到責任。所以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很容易放下。放下才是大圓滿,不肯放下,一切據為己有,這才有缺陷,這是真正有信心的人才能做到。

      菩薩這一個修行方法重點是在名號上,「無熱」;法門裡面的重點是「大悲」。大慈悲是對眾生的,無熱惱是對自己的,住清涼池是自行化他,心地永遠清涼自在。如諸佛如來一樣,為一切眾生示現,現而無現,無現而現,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他就自在了。如果稍稍有分別執著,你心地就不清淨,清淨心住清涼地。清涼地在哪裡?哪個地方都清涼,問題只要你清淨心現前,沒有一個地方不清涼;清淨心不能現前,到極樂世界也沒有極樂,這是經論裡說得太多了,境隨心轉。佛沒有教別的,就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恢復性德,明心見性。性德是最完美的,是清涼自在的,所以從清淨心生出來的智慧,真實智慧。清涼大師在此地用比喻說,清涼池流出香美的水。什麼意思?從你清淨心流出來清淨真實的智慧。

      比喻裡頭說,「流注四海,導引百川」,這是你的智慧遍滿虛空法界,你的生活是住真實慧。《無量壽經》上講三個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之後,你永遠心安住在真實智慧裡面,清涼自在,自受用;然後「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就是「導引百川」的意思。以清淨心、清淨智慧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大家好懂。服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項目,幫助眾生覺悟;為什麼?只有這個才是真實慧、真實利益。你要叫眾生,他沒有衣服穿,他就得到衣服了,送他衣服;沒有吃的,送他吃的;沒有住的,你送他房子住;是不是真實智慧?不是。為什麼?死了還搞六道輪迴,那怎麼叫真實?佛告訴我們,真實的利益是現在得好處,來生得好處,生生世世都得好處,這個叫真實利益。現在得好處,來生不得好處,這是假的;現在不得好處,來生、後世都得好處,這也是真的。所以我們要有能力辨別真假,要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我們要追求永恆真實的利益。

      清涼底下兩句話說,「時布慈雲,降澍甘澤」,這兩句話是講服務眾生的方法。我們用什麼方法為一切眾生服務?第一句是你要有大慈悲心,無私無條件的愛心,愛護一切眾生。這個心是真實智慧裡面流露出來的,沒有真實慧這個心生不起來,真實智慧裡頭才生出大慈悲心,無私無條件的大愛。「降澍甘澤」,是大慈悲心的落實,在生活上落實,我們要做出佛菩薩生活的榜樣,教化眾生。人家學佛到哪裡學?學佛就跟你學,就看你的樣子,學你的生活,學你工作的態度,學你處事待人接物,從這裡學。

      佛究竟要我們落實哪些重點,特別是對我們初學的人,我們要懂。佛教導我們最基本的是「淨業三福」,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三條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就想這個多重要!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養父母學起,孝養父母的心是大慈悲心;從尊敬師長做起。在大乘法裡面這個意思是廣義的,孝養父母,父母是「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這個孝養不是對著自己生身父母,是對一切眾生,把孝擴大了,這才叫大慈大悲。我們以對父母的心對一切眾生,對老師的心,尊敬老師的心尊敬一切眾生。

      在《華嚴》末後我們看到,善財給我們做榜樣,善財童子的心裡,學生只有他一個,除自己一個人之外都是善友,善友就是我們講的老師,佛如是教導我們。再看看世間聖人,孔老夫子也是這樣教導我們,夫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哪三個人?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把全世界的人統統包括盡了,不是善人就是惡人,就這麼兩種。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的老師;善人他有哪些好處,我們看到了記在心裡,向他學習;惡人我們看清楚了,他有哪些惡處,我們反省自己有沒有,自己如果有趕緊改正過來,他也是我們老師。人不容易見到自己的過失,會學的人看到別人的過失,立刻就想到自己,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看到別人過失,立刻回過頭來想自己有沒有,而不去想別人。這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見世間過」,是見到世間過失絕不放在心上,決不去想他,要想自己有沒有這個過失。世出世間聖賢教導我們一個道理、一個方法,我們在這裡學習,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具體的落實是下面九句,是具體落實;總綱領就是前頭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這兩句,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化眾生的總綱領。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大家在一起天天研究討論,這兩句話是根;落實,從哪裡落實?從培養慈悲心落實,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底下第一句話是「慈心不殺」,我們就有了根本。不但不可以殺害眾生,令一切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的罪過就大了,我就錯了,我已經違背父母、老師的教誨。為什麼?經典裡面佛跟我們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而我們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煩惱,怎麼說得過去?我們懺悔、改過、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從這裡下手,要叫一切眾生見到我生歡喜心。這個眾生討厭我,我看到他趕快避開,他歡喜了,這也是叫他生歡喜心。這是「慈悲為本」。

      下面「方便為門」,底下再下面這八句都是屬於方便。方便裡面頭一句:「修十善業」,從這兒修起。《無量壽經》一開端也是這樣教導我們,落實到行門,經上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三句就是十善業。《無量壽經》的教誡,他把「口」放在第一,不是「身、口、意」,是「口、身、意」,用意很深很深。一切眾生最容易犯的過失,叫造口業,所以把口業擺在第一。在十善裡面,善護口業: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不好聽,你的言語、你的態度叫人聽了起反感,佛在經上教我們「和顏愛語」,對治這個毛病;第四個不綺語,綺語是我們今天講的花言巧語,玩弄眾生,人家聽起來很喜歡、很開心,到最後怎麼樣?最後上當了。

      這些時時處處都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很可能是我們自己在造作,自己為什麼會造作?煩惱習氣太重了,不知不覺它就起現行;佛法修學的功夫太淺了,使不上力,就是這個意思。警覺提不起來,不能控制自己,我們佛法修學的功夫不夠。如果真有功夫,你就有高度的警覺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會約束自己,這是你功夫得力了,剛剛得力。功夫純熟是自然就不犯,習慣成自然,你要把它養成習慣。無需要警覺,無需要作意,自自然然就不犯,這你功夫到家了,成熟了。淨宗法門所說的「功夫成片」,就是這個意思。還常常提高警覺,功夫沒成片。我們曉得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功夫不能成片,往生就沒有把握,得要看你臨命終時的緣分。緣分不是偶然的,緣分在平常積德累功,平常不做好事,臨命終時有好緣,這個想法太奢侈了。要想臨終有好緣,平常要多做好事,多跟眾生結善緣,這個事情要緊!

      身體的造作,守住佛這三個原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因為十善是通在家的,它是要普度法界一切眾生,所以說不邪淫。佛有一部小部經,《十善業道經》,我們有計畫,早餐共修,《感應篇》講完之後,我們來講《十善業道經》。我們從根本修,從基礎上做功夫,決定不可以好高騖遠,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外表是好看,到最後都落空,那就非常可惜了。心意不貪、不瞋、不痴,順境、善緣決定不起貪愛之心,逆境、惡緣決定不生瞋恚之心,順逆、善惡境緣當中,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都保持一個真誠、清淨、平等心,我們修的是這個,我們知道這個帶得走,其他的帶不走。如是存心,如是行事,如是處事待人接物,這叫學佛,這是佛的學生,三寶弟子,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能夠把這個做到,你才算是一個善人。善的標準是十善業,你統統做到了,你才是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十條做到了。十條沒有做到,不是善男子,也不是善女人。所以佛家講的善,不是隨便說的,它有標準的。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六道之內的善男子、善女人,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他們在六道裡面是人道、天道,是這兩道的。

      如果想脫離六道輪迴,這個善還不夠,還要把水平向上提升,又要加三句,這是三福裡面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才能超越世間。受持三皈,不是形式,佛菩薩面前念個三皈的誓詞,你就受三皈了,哪有那麼簡單?你要把受三皈落實,真的皈依了。皈是回頭,回頭是岸;依是依靠。從什麼地方回頭?從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回頭,從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回頭;依什麼?依佛菩薩的教訓。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不再依自己的成見,不再依自己的煩惱習氣,統統要依照佛陀的教誨,這才叫皈依。這樣皈依的人,那就是佛經裡面說的,他得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換句話說,我們要不真幹,不真明白、真了解,學的佛法是學佛的樣子,沒有實質。只有外表,沒有內容,那樣學佛還是墮三途,這個我們要知道。

      前幾個月,台灣發生大地震,地震的中心在台中,那個地區寺廟很多,法師也很多,於是有人到新加坡來問我,為什麼那個地方佛法這麼興盛,這麼多法師、這麼多道場,會發生地震?我反過去問他,我說:我聽說在那個地區有一個懺雲法師,為什麼他的道場沒事?都在一個區,別人道場都毀掉了,為什麼他的道場沒事?是不是有真修行!不是說蓋個廟,多塑幾尊菩薩像,那個地方就有佛法,沒這個道理!看你這個道場有沒有幾個人真正在修行,真的回頭,真的依靠佛菩薩的教誨過日子,你才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共業裡頭有不共業,佛法不是形式,佛法要講實質。形式的佛法,沒有用處,所謂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那個不可靠。我們皈依三寶,皈依泥塑木雕的佛菩薩,那不就錯了?完全錯了。皈依一個出家人,出家人是凡夫,他跟我們一樣,靠不住。

      佛教給我們三皈依,佛陀在世的時候三皈是以佛為主,他在世間,我們有疑難問題真的可以請教他,他替我們解決。他的解決也決不是用神通感應,是用教導,說出因果的道理,因果事實真相,你好好的修因,果報就轉變了。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我們不想惡報,那你就不造惡因,想得善果我就多種善因,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所以吉凶禍福、善惡果報完全在自己,與佛菩薩不相關。佛菩薩沒有能力賜福給造作惡業的人,沒有這個能力;要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造作惡業,佛菩薩不給福報給我們,那他大慈大悲講不通,他慈悲在哪裡?我們學佛對於佛要認識清楚,他指導我們才是真實的,決定沒有迷信。依照他的教導,依照他的教訓去做,決定得利益,我們三皈是從這裡回頭。今天佛陀不在世了,不在世三皈的重心就轉移到法寶,法寶是經典;我們今天三寶當中,最重要的依靠是依靠經典。佛在經上怎麼說,我們如何去解讀,把佛這一句話解開,怎樣把佛這些話應用在我們現實的生活當中,這個重要。我們自己讀經沒有辦法解釋,請教老師,老師裡面有在家人、有出家人,出家、在家沒有關係,千萬不要有個錯誤觀念,「在家人比不上出家人」,你有這個觀念就錯誤了。有一些在家人修行比出家人修得好,很多,不要有這個錯誤觀念。

      你們從北京來,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他比我修得好,他在我之上。他是我的長輩,他跟我的老師是同學,我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他們是同學,他修得比我好。但是今天在全世界弘揚《無量壽經》,實在講就是我們兩個人,他在國內弘揚,我在海外弘揚,所以我們兩個遇到是一見如故,都不容易。在國內、在海外弘揚這部經都不容易,我們都盡心盡力在做。所以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在家不如出家,這個觀念錯誤。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在家,我是以居士身分,在家人親近老師,跟他學習的,我是學成之後再出家的。為什麼要出家?出家方便一點,不需要工作;每天再去做工,再又要去弘法,浪費很多時間;出家我不要做工,我可以過最低物質生活的水平,我就很滿意了,我可以全心全力投注在經教上,得這個方便,沒有別的。所以論學、論道、論行持,出家跟在家沒有兩樣,我們要建立這個正確的觀念。可是一般社會大眾有個很錯誤的想法,就是出家比在家高。同樣在外面講經,如果是居士,不是講得十分好,聽眾對他搖頭,不相信;如果他是出家身分,只要講到三分就得到很多讚揚,這是一個錯誤觀念。但是出家人上台是佔了很多便宜,在家人上台講經確實要講得能超過出家人,才會得到人佩服,這個是現實。

      我們一切要依法,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靠佛對我們的教誨。今天皈依是以法為主,無論是出家、在家的老師跟我們解釋,我們要想想,他解釋的話跟經典的原理原則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我們應當聽他的,用他來做參考;如果他講的不相應,那我們就不聽他的,咱們可以各行其道,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今天受持三皈要明白這個道理,否則的話,你這個三皈只有形式,沒有實質,你並沒有得到三皈。受持三皈之後,也就是說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放棄自己的成見,這是你真正皈依了。放棄自己成見就是回頭了,依靠佛菩薩教誨,這有依靠了,這叫皈依。從哪裡皈?依什麼?你不能不搞清楚。

      皈依之後,一定要持戒。戒跟善不一樣,前面教你修十善業,那是行善,它不是戒。戒跟善形式上好像是一樣的,五戒裡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裡面也是這個內容,善跟戒差別在哪裡?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這是善。我為什麼修這個?我自己得好處,這是善。戒就不一樣,戒的目的是要得定,殺、盜、淫、妄這些東西會擾亂我們的心情,使我們不能得定,不能恢復清淨心。形式是相同的,目的、效果不相同。所以諸位要曉得,持戒目的是得定,是恢復清淨心,它不是求善因善果,目的不相同。修善目的是要得福報、得善果,持戒目的是要得定、是要開慧,決不求人天有漏的福報。方法相同,用心不一樣,希求的果報不一樣,這就是戒跟善的差別。

      後面還有一句:「不犯威儀」,威儀是什麼?今天講的形象,不可以破壞佛菩薩的形象。我們學佛了,我們就是佛菩薩的形象,人家看到我們這個形象好讚歎,就是讚歎佛菩薩,我們替佛菩薩增光;我們的形象不好,人家看到這個形象罵我們,就是罵佛菩薩,我們怎麼對得起佛菩薩?所以學佛的人,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是佛法的形象,一定要有好的樣子給人看。什麼好樣子?十善、五戒是好樣子;人家罵你,你生氣了,不是好樣子;罵你、侮辱你,沒有瞋恚心,不生氣,這個人不錯,好人,我們替佛菩薩臉上貼金,佛菩薩光榮,一切榮耀歸佛菩薩,這是基督教講一切榮耀歸上帝,我們歸佛菩薩。我們要替佛菩薩增光,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決定不可以讓老師在社會上丟臉,那我們的罪過就太大太大了,「不犯威儀」是這個意思。

      我們的言語、一舉一動都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這個修學就可以能超越六道;如果是念佛,決定往生淨土。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人,那個世界沒有惡人,「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行不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每天念珠拿在手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絕口,日夜不間斷,一個不高興的事情,還瞪眼要罵人,這怎麼行?這不可以。對於得失利害非常認真去計較,這個人我們曉得,他決定不能往生。我們要真正求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這一生當中決定去親近阿彌陀佛,你就得真幹。學會了,真幹,那你就真的能夠見阿彌陀佛了。

      諸位同修,我也很感謝你們,你們到新加坡來看我,是見到我了,見我沒有用處,要見阿彌陀佛才管用,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你們要我的照片,為什麼不供阿彌陀佛的相片?我們這裡印得太多太多了。阿彌陀佛,我們印些阿彌陀佛小的卡片,可以放在身上;不要放我的照片,放阿彌陀佛的照片,放在身上常常看、常常念、常常想,你就決定得生淨土,總得要把道理搞清楚、搞明白。我身上帶阿彌陀佛小照片,我其他的都不帶,人家跟我照相的照片送給我,我一張都不要,免得分心;我什麼都不要,一向專念,這才能成就。

      再向上提升,這大乘,這個都是我們講的手段,「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真的覺悟了,知道這個世間苦,這個世間太苦了,這個世間沒有安全的地方。全世界許許多多國家都在研製核武,研製這麼多的核武幹什麼的?毀滅世界的。這個世界哪一天毀滅我們不知道,有人問我,外國預言、基督教聖經講的世界末日,問我可不可能?我點頭,可能。怎麼可能?這麼多國家都在研製核武,那就可能。核子仗會不會打起來?也很可能。怎麼打起來的?莫名其妙。現在這些核武都是用電腦控制的,哪一天電腦產生故障,一下就冒出來了,那誰知道!真的很可能,你能保證這麼多的核武,每一個都不出事情嗎?不容易。

      我們想到這些事實,你就曉得這個世界沒有安全,不要做安全想。今天安全,我們今天好好用功;明天安全,我們又多一天時間用功;不要想得很長,不要想得很遠,要抓住現在。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到,不必為未來操心,最重要的抓住今天,我今天這一天要怎麼過?一定要認真努力,依教奉行,這是覺悟了。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個心就是大菩提心,為什麼?因為你前面已經皈依了,放棄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依靠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修淨宗,只要依靠《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現在淨宗是五經一論,《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往生論》,這六種。六種裡面我們選擇一、兩種就夠用,不必六種都修,一心專念,這就是大菩提。

      「深信因果」,這個因果我跟諸位講得很多,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相信這個,深信念佛作佛。我們心裡頭把什麼都放下,萬緣放下,只緣阿彌陀佛,只緣極樂世界,你放得愈乾淨愈好,你往生的機率愈高。凡是不能往生的,沒有別的原因,放不下。有一絲毫的放不下,就不能往生,就把這一生耽誤了,你說多可惜!末後兩句:「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兩句是為他、利他,前面九句是自利,這兩句是利他。要幫助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一個法門度不了,無量法門度無量眾生,這個樣子才要學法門;學法門不是為自己,是幫助別人。尤其現代這個社會,我們展開《華嚴》,跟現前社會一對照,佛講的話沒錯,佛說在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是大乘根性。大乘跟小乘差別在哪裡?小乘是保守的,大乘是開放的。現在這個社會民主自由開放,大乘就是民主自由開放;小乘是封閉的,像古時候專制的國家,帝王的時代,那個適合小乘。

      現在這個社會不適合小乘,現在社會我們展開《華嚴》圓滿的相應,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我們懂得佛的教誨,所以我們界限擴大了,我們跟世界上所有宗教交往,這不是一個宗教,所有宗教交往,不是一個國家,所有國家不同的族群交往,那我們不讀誦大乘不行。我們怎樣幫助不同的宗教、不同國家的族群,幫助他們斷惡修善,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認識佛法,幫助他們學習佛法,這裡頭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夠化解這個世間國家、種族、宗教許許多多的誤會、疑慮、衝突,這才能化解,這就是消災免難。

      今天淨宗學會跟居士林的作法,諸位在此地雖然時間不長,有兩個星期,仔細的觀察。這兩個星期可能我們還有一些宗教的活動,你們跟李居士講,一同去參觀。我們跟回教的活動,跟此地印度教的活動,道教的活動是剛剛過去,大概這兩個星期當中有這些活動。你們看看新加坡九個宗教跟一家人一樣,互助合作,像兄弟一樣,這是現在其他國家地區還看不到的,很少見到的,新加坡帶頭在做。最近馬來西亞知道這個事情,他們要搶著帶頭,可能會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更圓滿。他要在全世界搞帶頭作用,他來找我,我們樂觀其成,希望全世界從這上面比賽,好!從製造核武比賽那個很可悲,這個比賽是和平,趨向於和平的比賽,我們很歡迎,我們也會全心全力幫助他們。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