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1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一0卷)  2008/2/7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是戊子年的元旦,正月初一,我們有緣在此地學習,「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這個緣分、瑞兆希有難逢。在須彌頂上讚頌如來的大智、大德、大行。我們先看清涼大師的開示,他解釋這品經分為四大段。第一段來意,「來意者,既明化主赴感,今辨助化讚揚,將演住門,先陳體性,性即佛智,先讚如來,故品來也」。這是把這品經的來由,為什麼要說這品經,把這個理由給我們說出來。前面升須彌山頂這是化主赴感,這個化是教化,教化眾生的主持人是釋迦牟尼佛。忉利天宮的緣成熟了,忉利天宮,清涼大師在前面給我們介紹得很清楚,我們要記住,忉利天是代表我們居住這個地區的最高峰。所以它代表我們這邊這些學生,修學、德行、智慧、成就已經達到頂峰,是這個意思。達到頂峰跟佛就有感應,你不求也有感應,緣成熟了。為什麼會有感應?因為整個宇宙是一體,任何一個部分有感,如來自然就示現,這個示現此地叫赴感。實在講有沒有赴?沒有,楞嚴會上講到最徹底,講到最圓滿、最究竟,「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隨緣示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量字用得好,量就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所以現身說法不是佛預先想定的,我要給他講什麼,沒有,自然的。所以世尊在忉利天宮現身說法,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更沒有分別執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現在我們要辨別助化讚揚,佛來示現教化眾生,眾生根雖然成熟了,根成熟還得要緣成熟,才真正能夠受到利益。而緣要誰來促成?緣還是要諸佛菩薩來協助。就好像唱戲一樣,這台戲如來釋迦牟尼佛擔任主角,他還得配角,沒有配角這戲唱不成功,要許多的配角。這裡頭現在主要的配角就是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他是最重要的一個配角。另外還有菩薩眾、聲聞眾、諸天大眾,全是屬於配角,這些大眾緣都成熟了,所以佛來了。佛來,一定要這裡面一些菩薩也在裡面示現,擔任配角的,幫助佛教化眾生。怎麼幫助?首先對佛的讚歎,讚歎佛的智慧、讚歎佛的大德,這個很重要。就好像我們請一個人到這裡來弘法,請法師大德,請他來之後,這個道場主辦單位,負責的人先要向大眾介紹法師,讓大眾對法師認識,對法師的德行、智慧有所了解,就產生信心。佛到這個地方來也是一樣,也不例外,有忉利天主,有十個代表的菩薩,就是十住菩薩,從初住到十住,有這些代表來讚歎。讓與會的大眾對老師有更深刻的認識,真正能得到老師教化的利益。「將演住門」,你看他不是說將說,將說十住,不是的,將演住門。演比說意義深刻,演是表演,要把十住做出來給大家看,所以這是身教。如果說,說是言教,你能說你未必能行。佛菩薩教化眾生是先表演出來,先都做到,能行而後能說,所以大家沒有話說,真的是五體投地。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注意,你看用這一個字,他做出來。所以我們讀了經,也就學會助化讚揚,我們對湯池的中心助化讚揚,讚揚老師們,讚揚中心全體的職工,職員、義工,讚揚湯池所有的居民,讚揚政府的領導,面面都俱到。為什麼?這個成就是集體的成就,不是某個人,缺一個都不能成就。沒有老師不能成就,沒有職工也不能成就,沒有當地居民的合作,接受教誨,依教奉行,你也不能成就。沒有政府各級領導的護持,還是不能成就,少一個都不行,所以助化讚揚很重要。你看十住這一會,一開端我們先看到是這些介紹,前面先說佛沒有離菩提樹,在忉利天宮出現,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樁事情。所以祖師大德們很用心,為我們詳加解釋,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信心不但堅定,信心清淨。

      讚歎的內容,讚歎些什麼?「先陳體性」,陳是呈現出來,也就是展示出來,陳有這個意思,把十住的體性展示出來。體性是什麼?體性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諸位聽到這個,不要想到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德相,沒錯,但是你不得受用,你沒有理解真正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是我們自己本性的智慧德相,那就對了。我們本性智慧德相顯不出來,我們迷,不覺;釋迦牟尼佛覺悟了,破迷開悟了,他的智慧德相展現出來了。那我們要知道,他的智慧德相就是我們自己的智慧德相,如果我們覺悟了,我們把迷惑顛倒放下了,我們的智慧德相跟他是一樣。你這麼體會你才得受用,這樣體會你才會自重,你才會自愛,原來我有這麼好,我都不知道。所以你不知道自己智慧德相,你自己把自己看輕了,你自己沒有法子生起自愛的心。人不自愛,他怎麼會愛人?哪有這種道理!人必須自愛而後愛人。誰自愛?佛菩薩真正自愛;聲聞、緣覺自愛還差一等,不圓滿。六道凡夫不知道自愛,把自愛變成什麼?變成自私自利,這錯了。自私自利的反面是自愛,所以見性才真正自愛,不見性自愛都談不上。知道自愛之後會愛人,知道自重,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看重自己,才會尊重別人。所以我們看現前社會,我們自己看不到自己毛病,但是很容易看到別人,看到別人什麼?不知道愛人,不知道尊重人。通過學佛,學得雖然不多,這些道理、事相稍稍明白一點,我們對於六道眾生許多的錯誤、過失,自然就不計較了,為什麼?回過頭來想想,我自己還不是一樣嗎?怎樣去迷歸悟?這三皈,翻邪三皈,真正回到性體那就對了。所以讚如來實在講就是讚自性,讚自己的性德、讚頌自己本來面目,禪宗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讚佛,你要是真的把這個推到佛的身上去,我們自己什麼都得不到,佛是我們的代表,代表什麼?代表我們覺悟的形象,凡夫是佛迷惑的現象。這是來意,所以這品不能不來,不能缺少。這整個活動項目就安排在這裡,不能缺少,也不能移動,剛剛好就安在這裡。

      第二段「釋名」,解釋品題,就是「須彌頂上偈讚品」。「釋名者,須彌約處,讚稱佛德,依處有讚,故立此名」。這就事上說、就法上說,這是表法。須彌是梵文音譯過來,意思叫妙高,這個山是娑婆世界最高的一座山,中國的意思叫妙高山。高好懂,為什麼加個妙?加個妙就真妙。這個妙實在講只有佛菩薩才加得上,我們世間人加不上,為什麼?妙這個意思說明事實真相。妙在哪裡?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你說它無還真有,須彌山頂三十三天忉利天主的宮殿,真有。你說它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確實是一種虛無幻化的假象。《般若經》上講得好,一切法當然也包括須彌山,也包括三十三天,「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叫妙!妙是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這才叫妙。我們常講,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叫妙。人要是認識這個妙字,他的心就定,他不會有分別執著妄想。就是不知道這個妙,著了相,六道凡夫著了相,以為這個相是真有,所以見相不見性,執著這個事,不知道道理,這是六道凡夫的過失。

      所以先就處講,須彌是處所。「讚稱佛德」,這是高峰,達到頂處了。就像方東美先生當年把佛法介紹給我,很有這個味道。我們跟老師是學哲學,他把佛經介紹我,佛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先讚歎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那個時候我年輕,我二十六歲,頭一次聽到這句話,釋迦牟尼佛是哲學家。佛經是全世界哲學裡面的最高峰,那不就是須彌山頂嗎?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這樣介紹給我。我們學習的人,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看看很有這個味道,我們念到山頂品。「讚稱佛德,依處有讚」,這個依處有讚不但在此地,還連著下面兩會,「十行品」也有讚,「十迴向品」也有讚,十地沒有了,為什麼?十地是入位,就是拿到最高的學位。這在學習過程當中有讚,幫助你慢慢向上提升,所以立這個名字。

      最後這兩句非常重要,「亦頂上之讚,揀餘處也」,說明這個讚是最高的,至高無上的,頂上之讚,絕不是須彌山以下的。以下很多,你看十信位也讚,人天善法也讚,那不是頂上。這個地方是頂上,為什麼是頂上?十信圓滿是賢首菩薩,賢首菩薩是十信心滿的菩薩,在這個地位上把妄想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動念,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自性上沒有任何障礙,所以自性現前了。大乘教裡面講明心見性,這是達到頂峰,沒有比這個再高了,什麼地位?十住,十住就是這個地位。雖然十住後面還有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些地位清涼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這個地位到底有沒有?在事上講、在理上講,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叫妙高!我們細心想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這是平等境界,沒有高下,這真的,事實真相。

      為什麼佛還說四十二個位次?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得好,他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乾淨,所以這個四十二位次是揀別無始無明習氣的厚薄,是從這兒來的。無始無明與自行化他有沒有妨礙?沒有,決定沒妨礙,這要知道。所以他們的智慧、德行、能力,佛家講的善巧方便、相好、福報全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了。所以禪宗裡一句話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初住菩薩見性了,他成佛了,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在他身上顯示如來究竟果地上的智慧德能,所以一一的讚頌全是讚頌性德。我們明白之後,你一定會發心我要證得、我要恢復,不再甘心情願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這些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行為,你自然就把它放下,放下就不那麼困難!今天放下困難是什麼?對於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不知道放下有這麼大的好處!

      我們再看第三小段「宗趣」,宗是這品修學的綱領,宗是講修行,是說的因;趣是講果報,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我得到什麼,那就是趣。所以宗趣就是一個修行的因、修行的果,這就好懂。「宗趣者,以集眾放光偈讚為宗」,這就是這品經裡面他所說的,你看第一個集眾,召集大眾到講堂來。眾集之後佛就放光,佛放光,我們現在換個術語來講,大家好懂,我們中國人講氛圍,外國人講磁場,世俗人講氣氛,這個講堂的莊嚴。佛已經坐上他的座位,在講台上坐好了,大眾也坐好了,你看這個講堂的氣氛、這個講堂的磁場,無比的殊勝!感動這些十住菩薩,帶頭的這幾個人他們來說明自己修行,就是修學的心得報告,提出來與大眾分享,這就偈讚,這是這品的宗旨。趣向,方向、結果,「為成正說為趣」,這都是在事先讓與會大眾,也就是說剛剛升到忉利天頂,剛剛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的這些人,現在達到忉利天宮了,接受法身菩薩學習的功課。十住法是法身菩薩修學的基本法,只要世尊提一提,他們全都明白,為什麼?他障礙沒有了,他見性了。

      所以略略提一提的時候,就像惠能大師那樣的人,很好教,跟他講一部經講個幾句,講個幾十句,後頭就都不要講了,全懂了。我們在《壇經》裡面所看到的記錄,非常明顯的,五祖忍和尚半夜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查查這個經本,《金剛經》的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多字,大概只到三分之一,他就明白了,後頭就不要講了。法達禪師到曹溪去請教,見到六祖禮拜的時候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得很清楚,等他三拜拜完之後,六祖就說:你剛才在禮拜頭沒有著地,你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這傲慢!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他就說他誦《法華經》三千部,這個不容易,《法華經》很長,七卷,每卷文字都很長。一天誦一部《法華經》,大概要八、九個小時,三千部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值得驕傲。六祖就問《法華經》大意,他說不出來,轉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我不認識字,我沒有念過《法華經》,也沒有聽過《法華經》,你念得很熟,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第二品「方便品」還沒念完,六祖就跟他講行了,不要再念,我都知道了。給他講《法華經》大意,他開悟了,開悟再拜的時候頭著地了。然後你就曉得,十住菩薩各個都像惠能大師一樣,是那個境界,一接觸就通達明瞭。

      我們在古大德傳記裡面還看到一個人,印度人,龍樹菩薩。這個人很聰明,他學習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用三個月的時間全部都明白通達。世間宗教也好,學術也好,他沒有一樣不通的,自己以為這個世間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我,我是世間第一人,生起傲慢心。所以小菩薩有了過失,大菩薩會照應他,這個很難得。大龍菩薩跟他起感應道交,大龍菩薩示現,告訴他世尊當年所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時候世間沒有,這個經說完之後,大龍菩薩把《華嚴經》收到龍宮裡面去,收藏去了,這個世間沒有。這個世間《華嚴經》從哪來的?是龍樹菩薩跟著大龍菩薩到龍宮裡面去,看到《華嚴經》帶回來的,我們這個世間才有《華嚴經》。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這經上有記載,講多長的時間?二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定中講的;也有經上講三七日中,我們不必去計較這些。三七是二十一天;換句話說,不滿一個月,定中講的。講的分量多大?龍樹菩薩在龍宮看到的全經,全部的《華嚴經》,他說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印度人計算文字單位是偈,就是四句,四句是一個單位,叫一偈,不管這個句子長短,四句就是一首偈。多少首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沒法子說了,世尊講到數量多,在一切經裡面多半引用恆河沙,因為他講經是有相當長的一段期間,在恆河流域,舉恆河沙大家印象很深刻。恆河沙很細,真的像麵粉一樣,你說那條恆河有多少沙?龍樹菩薩就不能用恆河沙做比喻,恆河沙太少了,少得可憐,講什麼?講大千世界,就是一尊佛他的教化區,一個大千世界。

      黃念祖老居士這學科學的,他給我們說,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小千、一個中千、一個大千。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叫一佛土。要用銀河系來說,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裡面所有的星球把它磨成粉,磨成微塵,你說有多少?無法計算!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十個,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那就是說乘上四倍,我算句子,四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句,一句一句的句子。多少品?一四天下微塵品。龍樹菩薩一看到這個,那個傲慢心完全沒有了。這就等於說到龍宮看看圖書館裡頭收藏的,世尊當年講的《華嚴經》,一看到這個什麼?閻浮提眾生沒有一個人能受持。大龍菩薩說還有中本,這是大本的,中本再去看,分量還是太大,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的眾生沒有能力能受持。

      結果大龍菩薩說還有小本,小本是什麼?目錄提要。就好像《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大本,我們這裡有一套《四庫薈要》,《四庫薈要》是中本。還有更簡單的,《四庫全書目錄提要》,《目錄提要》也像我們這個書,大概比這個厚一點,一共有五冊,精裝五冊,堆起來差不多有這麼高,五冊。那是什麼?那是《四庫全書》的目錄,但是有介紹這部書裡頭大概內容是些什麼,很簡單的一個介紹。這是從前送給皇帝看的,他沒有時間看全書,讓他看每本書的內容,他要看哪個,就把書找出來,《目錄提要》。他看到這個小本的目錄提要,一共有四十萬句,這就比較容易,四十品四十萬句。他聰明,他就把這個小本背下來,離開龍宮到這個世間來,由他把它重複背誦出來,聽眾把它寫成文字是十萬頌四十萬句,四十萬句十萬頌,這個世間才有《華嚴經》。所以小乘人不承認,不承認這個事情,小乘人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不是佛說。

      《華嚴經》實在講失傳了,現在印度梵文找不到了。最完整的本子是中文的譯本,中文的譯本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回來的下本裡頭的二分之一。因為經太大,喪失了、失傳了,在印度能找得到的也都找到了,所以現在經不完整。第一次傳到中國來是東晉,傳來多少?只有三萬六千頌。你看,它一共是十萬頌,十萬偈只有三萬六千頌,三分之一多一點。第二次是唐朝武則天的時代,實叉難陀到中國來,帶《華嚴經》來,比上次多,有四萬五千頌,就是比第一次傳來的增加九千頌。當時我們中國這些高僧大德也把它翻譯出來,這現在的《八十華嚴》。第一次來的是《六十華嚴》,六十卷,第二次來的翻譯八十卷。第三次是烏荼國王,就是現在南洋一個小國,國王對中國皇帝進貢,就是送禮物,禮品裡面有一部「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最後一品。非常難得,這品是完整的,沒有欠缺,我們得來真的是珍寶。貞元年間翻譯出來之後四十卷,我們稱《四十華嚴》。這三個本子合起來,除掉重複的部分,總共九十九卷。

      這是近代弘一大師,他也非常喜歡《華嚴》,他的早晚課是念「普賢行願品」,這個在他能夠背誦。這個經也成為淨土五經之一。所以他就教我們學習要念九九《華嚴》,就是九十九卷。九十九卷怎麼算法?八十卷《華嚴》念到五十九卷,從第一卷念到五十九卷,念到「離世間品」。最後一品就念《四十華嚴》,這樣接上去,五十九加上四十,九十九卷,這是我們中文譯本最圓滿。現在在全世界找不到,找不到像中國這麼完整的經,找不到,實際上我們只有原文的一半。雖然不完整,但是《華嚴經》的意思已經圓滿,非常之難得。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經的歷史,要對這個經有信心。確實有大龍菩薩,大龍菩薩是等覺菩薩,龍樹菩薩是初地菩薩,這都給我們做出種種示現。所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離開了十法界,十法界的頂就此地比喻的須彌山頂,達到最高峰了。最高峰還是要學習,等於說他現在進入博士班,博士班還是要上課。正說就是十住法。

      末後有句話說,「又顯佛德為宗,令知住體為趣」,顯是顯明,展現出佛的大德,這對老師的尊敬,尊師重道,這介紹老師。同時更深的意思要曉得,老師的道就是自己的性德,所以令知住體為趣,真正從老師的智慧德能明白、覺悟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無二無別。這把宗趣介紹出來。

      下面這一大段是李通玄長者,所以我們也是有兩個指導教授,我們遊華嚴世界有兩位導遊。第一位是清涼國師,《華嚴經疏鈔》,領導我們遊華藏世界。第二位是居士,李通玄居士他是唐朝的皇室,是李世民的後代,就唐太宗的後代,他對《華嚴經》也是契入華嚴境界,很了不起。在《合論》前面序文裡面我們看到,他寫《華嚴經合論》的因緣很不可思議。他寫這部書想找個很安靜的環境,因為著作要專心,到深山裡面去尋找。在路上遇到老虎,他就跟老虎說,「我想給《華嚴經》做個註解,你知道不知道這山上有好地方,可以讓我在這個地方寫書。」老虎就帶著他,老虎帶路,帶到什麼?帶到老虎洞裡面去。洞很大,裡面住著有不少的老虎在那裡,李長者看到這個地方是好,老虎搬家,把這個洞就讓給他,他就住下來。到第二天早晨就有兩個年輕的女孩子,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替他打掃環境,替他準備用具,樣樣都具足,不讓他操一點心。李長者看這兩個女孩子做事情,也沒有跟她講話,專心在著作,等到《華嚴經合論》寫成,全書寫成了,這兩個女孩子不見了。他以為是山下村莊裡面的人,總得要去謝謝,這麼久的時候承蒙她的照顧,連一句話都沒說過,也沒問她姓什麼、叫什麼名字,都沒有。你就曉得李長者他的心多定,全部精神貫注在《華嚴經》上。結果下山去一打聽,山下沒有這個人,問不到;以後才曉得,天人來供養。這個事是真事,不是假事,很不可思議!

      我們世間凡夫,人不行,說實在話是什麼?沒有信心。沒有信心的人你樣樣靠自己,有信心的人還是靠自己,不一樣,怎麼說靠自己?所有境界總離不開心性,心現識變。山河大地、虎狼獅子、天女來供養,唯心所現,你自己清淨心裡頭現出來的,山河大地唯識所變。所以信心的建立非常難,你看十信位頭一個是信心,十住位,初住是發心住,真心現前了。十信還是妄心,不過妄心是什麼?是純善的妄心,沒有惡,到十住是真心、不是妄心。所以妄心裡頭有染有淨,染裡面有善有惡,這不斷提升。我們現在是染心位,染心位是什麼?怎樣斷惡修善。再提升就是去染取淨,染沒有了,六道沒有了,淨現前,四聖法界現前。最後那個淨也捨掉,為什麼?染淨它還是對立的,還是二。淨捨掉之後入不二法門,那就是初住境界,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是到頂,到須彌頂,再往上升去,十行位就離開須彌頂,也就是你的基礎教育圓滿了,我們用這個來比喻,諸位好懂。所以長者《論》裡面說得很好,介紹得也很詳細。

      我們看他的《論》文,「將釋此品」,就解釋這品經。「約作四門分別」,這就是分為四個大段。第一段「釋品名目」,第二段「釋品來意」,第三段是「都會此十住六品之經意」,這是第三會,十住菩薩會總共有六品經,把這個大意介紹一下。第四「隨文釋義」,再解釋經文,分為這四大段。第一大段解釋品題,「釋品名目者,以法慧等十個菩薩」,實在講我們今天應當稱十尊菩薩,他那個時候講十個菩薩不要緊,為什麼?每個人心清淨,每個人心裡頭都有敬意。現在這個社會不行,現在社會大家,人與人之間沒有敬意、沒有謙虛,都是貢高我慢,都是不知道尊重別人。所以我們今天講應該講十尊菩薩,這都是幫助社會,幫助社會大眾覺悟。這是法慧,後面我們會看到十個菩薩的德號。「各以自己當位隨位進修之法,還自以偈讚讚之」,讚這個目的何在?用意在哪裡?「令信終菩薩倣之悟入,故此品名為偈讚品」。這說得很詳細,你看這十尊菩薩,十尊菩薩就是初住、二住、三住到十住,每個菩薩代表一住。就好比,我們把它比作中學,或者把它比作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一直到十年級,這就畢業,十住就畢業了。「各以自己當位」,當位是本位,法慧菩薩是初住,他自己在初住位上,他修什麼?他怎麼修法?「隨位」,隨位是提升,我自己本位的課程要做好,還要加修提升,往上升級,初住升到二住,二住升到三住,所以要「隨位進修之法」。他用什麼方法來報告?用偈頌,讚頌,「還自以偈讚讚之」,讚歎自己所學的課程,讚歎自己所修學提升的進修課程。目的是「令信終菩薩」,這個終是終極,就是圓滿的,就是十信圓滿,十信到圓滿就是賢首菩薩,我們前面念的賢首品,是教這些菩薩「倣之悟入」,看到法慧等這十尊菩薩,十尊菩薩向他們學習,所以這品叫「偈讚品」。先由他們十信菩薩來做報告,做修學學習的報告與大眾分享,帶動學習的氣氛。這都是教學上非常高明的手段,一個好老師上課,沒有上課之前,一定會找幾個比較優秀的、很聰明的、有悟性的,先把今天修學的課程讓學生出來念一遍,念完之後再讓幾個學生站起來把大意講一遍,然後老師再講解,這是很好的教學方法。這是品題,這一品叫做「偈讚品」。

      後面有更深的意思,「明古今諸佛,同會此智殿悲宮」,忉利天宮的宮殿,代表是大智、大慈悲,大智慧、大慈悲代表這個意思。古佛如是,今佛也如是,古佛是已經成佛的人,今佛,今佛就是現在這些參與學習的,他們是現在佛。在這個地位就是天台大師講的「分證即佛」,我們中國佛法裡面所講的分證即佛,他雖然不是圓滿,他確實證得了佛果。古人用月亮做比喻,很有味道,把十五的滿月比喻作究竟佛,你看看初二、初三的月牙,真月光,是月光不是假月光。比喻作什麼?比喻作從十住,十住、十行、十迴向,就比喻是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一天晚上光明比一天晚上大,統統都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這真佛。十信位,十信位就不是真的,相似的月光,也不能說它全假,相似。相似怎麼比喻?《楞嚴經》上用捏目所看,我們現在講,我們把眼睛用指頭按住,按住看外面境界就看到兩個相,它焦距不一樣。月亮只有一個,他怎麼會看成兩個?一個眼睛看到一個。所以你不能說它完全是假,它很接近,所以叫相似即佛,很像。那假的是什麼?水裡面的月亮是假的,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看到河水、池塘,晚上看到月光在裡面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個假的,比喻六道凡夫所見的是假的,沒有見到真的;四聖法界見到相似,不是純真。十住以上見到是純真的,所以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

      「俱會」,俱是總會,「古今之佛,自身是未來之佛」,這句話是非常重要。「與古佛道合故」,學佛從這個地方生起信心,真信佛了。如果你要是客氣,我不敢當,我罪業很重,我是生死凡夫,我怎麼敢稱佛?那就不是佛的意思。佛要聽你這麼說,就搖頭,不好教,你到什麼時候才開悟?你什麼時候才能回頭?什麼是好教的?像惠能大師那種人好教,為什麼?他敢承當!佛是要這樣的學生。所以一定要曉得,自身是未來之佛、自身本來是佛,這才叫真信,真信佛。真信佛不是說我們身外有佛,不是的,真信佛是信自己是佛。淨信,《金剛經》上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真實相是什麼?心現識變,你才能真正通達明瞭。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自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你能相信這個,你才能成聖成賢,為什麼?你有信心,你能相信自己是佛,絕對不是假的,你這一生修行才能成佛。所以信心太難建立!

      一定要相信自己跟過去佛、跟未來佛、跟現在佛沒有差別。差別在哪裡?釋迦牟尼佛說得很好,差別在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這叫六道凡夫。所以你看經上講得多清楚、多簡單、多麼明白,放下執著,什麼都不要執著,對世出世間法沒有執著,那就是阿羅漢,你就得到正覺。由此可知,六道凡夫有沒有覺?有覺。佛說這個覺不正,有偏差,你的覺悟有偏差,你的覺悟是邪覺,是偏、是邪,不是中、不是正。放下執著,我什麼都不執著了,你的覺是中、是正,這正覺,你就得個阿羅漢的頭銜,阿羅漢是學位,你得到阿羅漢了。再能放下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放下分別你就證得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等於佛當然還不是佛,跟佛靠得很近,菩薩,所以名稱稱之為菩薩。最後把妄想,起心動念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你就回歸本來是佛,這個時候你所得的叫無上正等正覺,你的名號叫佛陀。所以知道阿羅漢、菩薩、佛陀,是我們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號。釋迦牟尼佛十號具足,我們哪個人不是十號具足!只是我們被妄想分別執著蓋覆住,不能現前。好像太陽在天空當中被雲彩遮住,我們看不到了,陰天,是這麼種情形。但是那個遮蓋是假的不是真的,風吹雲散了,萬里晴空就又出現。所以有障礙是隱而不現,沒有障礙是顯而不隱,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此地特別提醒我們,建立真實、清淨、圓滿的信心。一生有多大成就,決定在信心,這不是決定在外面的條件,決定在自己。

      第二段,「釋品來意者,明前已創升須彌,帝釋以偈歎佛」,這是前面一品,升須彌山頂品;「此品明十住位當位菩薩,將當位法門以偈讚之」,在這一品裡面,我們所讀到的經文是十住位,當位就是十住位的菩薩。我們看到法慧是初住菩薩,發心住,他將當位法門,就是將初住菩薩所學習的這些功課,用偈頌來讚歎。我們讀了這些偈頌,就略知初住菩薩學習是什麼。「令信心者,得入位故,故此品須來」,這是這一品不能缺少,令信心,前面我們看到信滿的,前面長者講「信終菩薩」,此地講令信心者就是信終菩薩。十信圓滿就到初住,初住信心圓滿就入二住,二住信心圓滿就入三住,步步高升!所以這品來了。

      下面他還有舉例略作解釋,「初歎過去佛」,他們的讚歎先讚過去佛。「次歎今現在佛」,這是讚老師,今現在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老師。這裡頭意思很深,讚歎老師最重要的意思是尊師重道,念念不忘師恩。我們的法身慧命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不現前,要靠外緣幫助給我們啟發,這個幫助我們的人就是老師。老師對學生的愛戴,對學生的照顧,無微不至,沒有條件,我們只有感恩戴德,依教奉行來報答老師。自古以來德行、學問成功的這些人,諸位看看歷史就曉得,貧窮家的子弟佔大多數,富貴家的子弟很少,人數不多。這些貧窮家裡面的子弟,對老師甚至於沒有法子供養,沒有能力,過分的清寒,家裡日子都過不去,老師還要幫助學生,照顧學生家庭,你說多不容易!所以我們人生活在世間,一生當中恩德最大的是父母,父母生我、養我、育我、教我。到漸漸長成之後,父母才委託老師,把教我的責任交給老師,老師接著來教,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在這個年代沒有了,師道沒有了,做學生的人也不懂得怎麼樣做個學生。所以《弟子規》就是做學生的規矩,你只要懂得做到做學生的規矩,你就會遇到老師。

      如果你不懂得,你這一生遇不到老師,不是沒有老師,真的你遇不到。我跟李老師的時間最長,老師常常給我說,師徒緣分可遇不可求。學生要求個好老師不容易,到哪裡去找?所以緣分。老師要找個好學生能傳他的道業,所謂傳法的人,比學生找老師還要難。李老師告訴我,他說不但現在,自古以來就不容易。你看看古時候高僧大德,有些有傳法的人,一生遇不到一個傳法的人比遇到有人承傳的人還要多!遇不到怎麼辦?著書,在從前只有這個方法。把自己所學、所領悟到的寫成書,希望用這個方法傳給後人,真不容易。所以他們要是發現一個可以接受、可以承傳的,如獲至寶,他愛惜,他不會輕易放過。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不懂,體會不到,到這麼大的年歲體會就非常深刻,體會得愈深刻,對老師那種恭敬心不斷上升。

      我跟方先生學哲學,那個時候是我在台灣生活最艱難的時候,自己工作賺的一點錢,僅僅能維持自己很低水平的生活。遇到方老師,跟方老師學,始終沒有一分錢供養老師,說是帶點禮物送給老師,都沒有這個能力,去都是空手去。而老師自己能撥出時間單獨教我,憑什麼?同鄉,在台灣同鄉的人很多,不只我一個。現在想想,搞明白了,懂得一點做弟子的道理,做弟子的規矩,這一點應該是真的。在這個時代真正懂得孝親尊師重道的人愈來愈少,印祖所說的,古來這些大德每個人都知道。所以選學生怎麼選法?看學生裡頭懂不懂得尊師重道。絕對不是老師要求學生恭敬,那個老師就不要跟他。老師絕對不要求,老師在這個地方看你有沒有能力承傳他的道業,為什麼?只有尊重道業的人才能承傳道業,尊重道業的人決定尊重老師,因為師是傳道的。所以尊師是什麼?重道,他自然尊師;對道沒有看重,對老師也就看輕了。對道不尊重,老師想盡方法傳給你,你接受不了,你沒有辦法承受,他就不說了。

      所以頭一個看到孝親,孝親是根本,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觀察一個人,打聽這個人,他對待父母、兄弟、家親眷屬怎樣,如果在很困苦之下,他還念念不忘,他還盡心盡力照顧,這個人有德行,再對於道業重視,懂得尊重老師,這個人可以承傳道業,那就得好好的去幫助他,這麼一個原因。我在求學過程當中都非常艱難,物質生活過得很苦。那我們要學習,一定從根本修,所以孝是世出世法的根本大道。中國的文字是全世界,也可以說達到了須彌山頂,沒有再高的,這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讓你看到了,你雖然不認識,你也不會念,這個字到底念什麼,不會,你看它那個寫法你懂得它的意思,這智慧的符號。你看信,信這個字一個邊是個人,一個是言,這信是什麼?人說的話,人說的話靠得住,不會騙人,鬼說的話靠不住。人說的話靠得住,但是現在人說的話,也靠不住,那怎麼?那不是人了,這個要知道。

      天台大師給我們講「十如是」,講十法界,百界千如。一個十法界裡頭有十如是,十個十法界這就是一百。每個法界裡頭都有十法界,十乘十就是一百,就一百法界,十如是就變成千如,百界千如。人有人中之佛,有人中的菩薩,有人中的聲聞、緣覺,有人中的天人,人中之人,有人中的餓鬼,有人中的畜生,有人中的地獄,有人中的修羅。那些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他的話就不能相信,他有妄語,人不可以妄語。百界千如,講得好!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信」字,要想到我是人,言而有信。所以它是智慧,你不能改,你一改就不行!中國文字有演變,但是怎麼變裡面這個含義它都不變,都能保存著。

      所以中國你看從篆字,最早是甲骨文,甲骨以後演變為鐘鼎,鐘鼎以後演變為小篆、大篆,篆變成隸,隸變成楷,但是精神都沒改變。現在演變成簡體字,我們不要稱為繁體,中國人不喜歡麻煩,所以中國叫楷字、楷書。楷是正的意思,楷模、端正,正楷我們稱正體字,不稱繁體字。簡體字有沒有?有。簡體字在日常生活當中方便,可以用簡體字,但是它都保存著文字原本的智慧、精神、含義,讓你一看就知道什麼意思,你會覺悟,這外國文字看不出來。連梵文都看不出來,梵文還是字母拼音的,看不出來。所以說中國文字是獨一無二。諸位現在在此地發心學書法,好事,書法是修禪定,修定功,你不全神聚神你寫不好。它是藝術、是哲學、是科學,裡面自然含著有道德、有倫理、有因果,所以這在外國文字裡頭找不到的,我們要愛惜祖宗傳下來的。

      還有文言文,這是我們老祖宗最了不起的發明,為什麼?文以載道。但是語言會變,一個時代一個時代的語言不同,如果文跟字要合一的話,會隨著變,變到最後後人沒有辦法讀古人東西了。所以我們老祖宗聰明,把文跟字分開,文叫文言。我們平常講話可以變,但是文言永遠不變。所以我們現在讀到古書,孔老夫子去我們二千五百多年,打開《論語》,你懂得文言文,還依然跟面對面談話一樣,這個實在是太偉大的發明,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歐洲的古文是拉丁文,它就是跟語完全相同,現在幾千年下來,拉丁文沒有一個人看得懂。只有少數考古學家,一篇文章裡面的大意能懂得十分之一就不錯了。不像中國的文字,這是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藝術,中國人的科學達到登峰造極,所以這個我們要懂得。

      中國的文字是從上到下,這裡頭有倫理的關係、有承傳。外國文字是橫著寫的。你看那個形象,我們讀中國文字從上到下,點頭,外國文字是橫著看的,搖頭。這是點頭好,還是搖頭好?雖然是外國人,你跟他點頭,他也很歡迎;你跟他搖頭,他不高興。這就是中國東西能夠攝受外國東西,你說外國人穿的西服,特別是冬天穿的大衣,哪有中國長袍這樣保暖,沒有這麼舒服。所以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中國人不輸給外國人。科學也不過最近三百年,外國人發明了科學,是帶來一些便利,可是付出多少代價,你沒有去計算,如果要一計算的時候,你才曉得得不償失。中國人不是不懂,不願意向這方面發展,為什麼?付出代價太嚴重了。中國人要是願意在科技上發展,那領先歐美太多了,這要懂得。中國人底蘊的深厚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歎佛是歎過去佛,這裡頭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極其高深的哲學在裡頭,意味在裡頭,不忘本!人要知道報恩、要感恩,所以佛教給我們上報四重恩,父母的恩、老師的恩擺在前面,第三個國家的恩,第四個是眾生的恩。報恩有順序的、有親疏,首先報父母才懂得報老師,懂得報老師的恩才懂得報國家、領導的恩,在從前帝王,佛法裡面講國主。國主是說什麼?就是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中央的領導人是國主,地方上的領導人也是國主,國主到最低的,村長、鄰長都是屬於國家領導人,叫基層幹部。有沒有恩德?有恩德,他要不照顧我們,不擁護我們,這道場就不能建立,你就沒有法子學習。眾生恩,眾生肯接受學習才造成學習的效果,和諧社會,興旺的家庭,他肯學。於是你就了解哪個眾生對我沒有恩?找不到,一切眾生對我都深恩大德,沒有人給你講解你不知道,你把他忘記得乾乾淨淨。

      下面講「未來佛者,即入此位者是也」,所以經裡面不講未來佛,未來佛是什麼?未來佛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現在入十住位了,你就是未來佛。「十佛是過去佛,盧舍那是現在佛,修行始入位者是未來佛」。這交代得很清楚,所以我們要明瞭,更重要的是要承當。我們能不能入十住位?不能說不能,也不能說能,這個話怎麼說?問題在你自己不在別人,你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入了。什麼時候入?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入,現在放下現在就入,明天放下明天就入,明年放下明年就入,就這麼簡單。所以你入不了,原因是你放不下;不是入不了,是放不下。放下不容易,說得容易,做得不容易,有方法,佛菩薩教我們先放下身外之物,比較容易,然後再能放下身心世界,最後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入了,有善巧方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