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43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三0卷)  2001/7/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430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方神偈頌第十首:

      【佛於往昔修諸行,無量諸度悉圓滿,大慈哀愍利眾生,此遍遊神之解脫。】

      這是周遍遊覽主方神,在長行裡面我們讀到的,他修學的法門是「所作事皆究竟,生一切眾生歡喜解脫門」。在這一大段當中,主方神就是從事於教育的工作者。在這一大段經文裡面,非常明顯的教導我們,這一類的眾生,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們都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教學。在印度,像釋迦、婆羅門、瑜伽、數論;在中國,像孔孟、老子、莊子、諸子百家,他們的主張都是有教無類,也就是說不分國界。我們知道在古時候,沒有像現在這種大一統的國家,都是小國;大國方圓百里,我們在中國古書上常念的「百里侯」,相當於現在的縣市長,小國家二三十里,他所統治的面積只有二三十里方圓,相當於現在的鄉鎮長,中國到秦始皇才真正統一。在古代,好的老師教學,學生不遠千里而來,來求學的;所以在教育上絕對沒有國家的界限,沒有種族的界限,也沒有宗教信仰的界限,只要肯學,只要好學,老師沒有不認真教誨的,這就是現代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在中國,近代的中國,不是過去的中國;過去的中國,我們看看《十善業道經》前面有一篇序文,雍正皇帝寫的上諭,從雍正皇帝這一篇文章來看,我們就曉得儒釋道這三家的教學,在清朝初年還是社會教育,教導社會大眾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平是中國古聖先賢教育的宗旨,它的內涵無不是孝親尊師,所謂是「內聖外王之道」。「外王」就是和平,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內聖」就是內覺,聖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的意思。對宇宙人生真相明瞭通達的人,就稱為「聖人」、稱為「神人」,在印度稱為「佛」、稱為「菩薩」。我們在這個地方看到「神」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通達明瞭。主方神對於教學這些道理方法通達明瞭,世間第一等的好老師,我們就尊稱為「神」,神聖!孔老夫子通達明瞭,孟夫子通達明瞭,我們尊稱他為聖人,印度人稱佛,就是聖人的意思,他不是神仙。這些名詞的含義,我們總得搞清楚、搞明白,才不至於迷信。

      佛教變成宗教,現在我們在香港看到儒也變成宗教,香港有孔教,亦變成宗教,這種轉變是好是不好,很難講。如果是像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所說的,宗教是感情的,要有宗教的熱情,宗教總不免迷信,那聖人的教誨變成宗教,這是貶低了,這是不應該的。所以,歐陽大師講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他的結論是「而為今時所必需」,換句話說,是世間人必須要學習的。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學,它是什麼?生活的教育。儒家講的生活教育,道家也是生活教育,佛家還是生活教育,這是儒釋道三家的本質,我們要認識清楚。他們的教學雖然有同異,我們可以說大同小異,可以相通,可以互註,彼此互相作註解。古德講佛經,常常引用道家、儒家的來解釋;儒家講學,也常常引用佛經來解釋。它是開放的,它不是保守的,它不是專利的,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所共有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多元文化。

      主方神這十位大德的表法,第一位「遍住一切」,最後跟我們講「周遍遊覽」,這不就是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嗎?釋迦牟尼佛在世周遊五印度嗎?哪個地方是他教學的場所?無處不是、無時不是。《華嚴經》的表法,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七處九會,這個意思就是說,世尊講《華嚴》總共是九次,一會就是一次,處所是七個不同的處所,七處九會。唐朝李長者,他註的《華嚴經》叫《合論》,《華嚴經合論》,他老人家的說法是十處十會,那個意思講得好,十代表圓滿,十代表一切。佛講《華嚴》講了多少次?圓滿的;在哪些地方講?無處不講、無時不講,這個表法的意思很圓滿。所以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真正體會到聖賢人教化眾生的義趣。

      「遍住一切」,無處不住,處處是道場,處處是教學的場所;最後到「周遍遊覽」,得「所作事皆究竟」,這句話是講有始有終。第一位主方神是普救護,最後是「所作事皆究竟」,有始有終。古人常感嘆我們世間人做事,有始無終,這是真的。古往今來,只有大聖大賢有始有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兩句話把世間人說盡。佛法的教學,真正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的心對一切眾生念念不忘,佛的眼照見一切眾生,時時刻刻關懷你、照顧你,他在等待,等待你肯接受,他就來了。誠心誠意希求解脫,這一念真誠的,就感動佛菩薩來幫助你、來教你。你的真誠不足,佛菩薩不來,為什麼?來了沒有效果。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我們仔細觀察,他在一生當中所做種種活動,至少有一個人成就,那一個人就是根熟的眾生,他就是為教他而來的。其餘有很多曾經跟過他的人,但是沒有成就,那都是種了善根,佛菩薩不是單為他來的,是為那個有成就而來的,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些有緣分接觸到佛的,認識佛的,也是過去生中有善根,善根不成熟,都得利益,也都得好處,決定沒有空過的,這叫普度眾生。佛如是,菩薩如是,歷代祖師大德無一不如是。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應當明瞭。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抓住學習的機會,我們才能成就;學習的機會要不肯抓到,我們這一生空過了。為什麼有許許多多人,很想學習而不能成就?原因是沒能夠契入,也就是說雖然學習,沒有得到真正的受用,法喜生不出來。世間諺語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真正遇到心裡歡喜的事情,精神都出來了。《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是歡喜,可是你想想它前面這句話,「學而時習之」,後頭才「不亦悅乎」,你學,學了怎麼樣?學了你沒有落實,「習」就是落實,你才能生歡喜心,你才能振奮精神,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末後一句,每一願的末後一句,「無有疲厭」,他不會疲倦,他不會厭煩,為什麼?「學而時習之」,完全落實了。我們一般人學東西,學久了就討厭,疲倦、厭煩,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的學習功夫不得力,是這個現象。如果功夫得力,自己真正得受用,沒有不是精神飽滿的。

      我這一次在香港,有個同修告訴我,他確實是感到身體很疲倦的時候,跟一些朋友們在一塊,朋友們向他請教佛法,他跟他們講,愈講愈有精神,講完之後,這個疲倦毛病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他在這個地方體會到,他說法師講經不會疲倦、不會辛苦,他在這裡悟出這個道理。他怎麼悟出?學而時習之,他練習一次他體會到了。有很多人說:「法師,你講經時間講這麼長,天天在講,很辛苦、很累!」他錯了,最快樂的事情是在台上講經,一點都不累。最快樂的事情,是聽經,我喜歡聽經。過去追隨李炳老十年,十年當中李老師講經,我沒有缺席過一次,我是常隨眾,他到哪裡去講,我都跟到哪裡,一堂不缺,聚精會神,精神飽滿。老師能覺察,他在講台上看看這些學生,哪個有成就,哪個沒有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漢朝時候,馬融教學,學生很多,他就看出鄭康成這個人一定有成就,被他看中了,果然有成就,鄭康成超過老師。從什麼地方看?從他聽講的時候專心,聚精會神,專注,從這個地方看出來。看出學生懈怠懶散,這個學生不可能成就,縱有成就,也不會有什麼大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觀機施教!

      我們今天讀他的這一首讚頌,『佛於往昔修諸行』,「行」這個字念去聲,這裡圈了一個圈,念去聲,念「ㄏㄥˋ」,當作動詞講,不作名詞講,當作動詞講,認真修行。佛是個聖人,聖人也是凡人做的,他在沒有成聖人之前,跟我們一樣也是凡夫一個,但是他肯修行。「修」是修正,「諸行」那是講許許多多行為,說不盡。佛把無量無邊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身、語、意,身體的造作,造作再多,都叫做身業,身體造作的;口裡面的言語,口的行為;起心動念,意的行為,行為無量無邊,不出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的行為如果有錯誤,我們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正也分三大類:第一類轉惡為善,把我們不善的行為、惡的行為轉變成善的行為,這是修正;第二類轉迷為悟,第一類是從事上講的,第二類是從理上講的,轉迷為悟;第三類是從心上講的,轉凡成聖。這樣教學有始有終,正如佛在大經上講的:「眾生不成佛,我不成佛」,幫助眾生證得佛果,成為大聖大賢,這個教學才算是圓滿;如果不能幫助眾生成大聖大賢,這不圓滿。可是幫助一切眾生成為大聖大賢,要很長的時間,不是一生一世,所以諸佛菩薩的教學是生生世世。他行,他有能力,為什麼?他超過生死了,用現在的話來說,他超越時空了。他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我們很想做到,首先我們要做超越時空的這個修學法。

      佛跟我們說得好,時空的界限、時空的障礙從哪裡來的,怎麼形成的?《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法界是唯心所現,時空是唯識所變。識是什麼?總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妄想落在阿賴耶識裡面,變成習氣種子,我們中國人常講積習,積習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根源,從根本上下手,簡單容易,效果顯著。我們要突破時空、突破界限,六道的界限,十法界的界限,一真法界裡面還是有界限。佛教導我們,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突破了。佛不吝法,佛是把他所證得的,和盤托出,一絲毫的隱瞞都沒有,都教給我們了,都展現出來給我們看。我們看了、聽了要覺悟,不覺悟怎麼行?覺悟之後你要肯真幹,我們才有突破的可能。如果你不覺悟,你不肯幹,你這一生必定是空過,也就是說,你不能把你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佛在經典上講的殊勝功德利益,你這一生沒有分,等來生。話沒講錯,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你來生還能得人身嗎?你來生還有機會遇到佛法嗎?你來生還有機會遇到這個法門嗎?難了,太難了!如果我們這一生造作的業是不善的,來生在三途,三途的果報太可怕了。什麼時候才能夠離開三途?時間是論劫來算的。離開三途,縱然得人身,多半是愚痴、憒塞,為什麼?帶著三途的習氣,所以變成是頭出頭沒,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這個事情麻煩,這個事情可悲!所以得人身,六根完具,完善的具足,耳目聰明,頭腦清楚,很不容易得到。你要具備這些條件,遇到佛法,你才有可能成就,這些條件你缺一條都不行,都產生嚴重的障礙。所以頭一句話把佛抬出來,佛過去生中認真修行,我們要效法、要學習,這叫學佛。

      『無量諸度悉圓滿』,這一句是說佛修行的成就。這是自利行,先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相好,而後才能夠幫助眾生。自己不能成就,要想幫助別人,佛常講「無有是處」,「無有是處」這句話,用今天的話來講是沒有這個道理,自己沒有成就,想幫助別人,哪有這種道理?不可能。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自利。「諸度」這兩個字說的是什麼?是講修行裡面略舉幾個例子來說。佛教菩薩修六度,就是六種度自己的方法。《華嚴經》用十表法,所以《華嚴》裡面講十度,這是代表大圓滿,所以此地的諸度就是講十度。十度為什麼講無量?每一度裡頭又具足十度,這就變成一百,這一百裡頭,每一條裡頭又具足一百,輾轉的變換就無量無邊,「無量諸度」。我們為了容易體會起見,還是把它歸納為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前面五種是事,最後一種是理。事裡頭有理,事圓融了;理裡頭有事,理圓融了,理事圓融。有理沒有事,理不圓融;有事沒有理,事不圓融。一定要曉得,理事是一不是二,不能分開的,分開就錯了,不覺了。世間人常常把它一分為二,所以一生的造作都不圓融,我們看到的太多太多。只有真正覺悟的人,理事圓融。

      布施是事,無論是財布施,或者是法布施,乃至於無畏布施,不著相是理,這樣才圓融。布施的事非常認真努力去做,做了以後怎麼樣?心裡頭乾乾淨淨,痕跡都不著,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圓融了。做了一些善事,念念不忘,這著相,這是事裡頭沒有般若之理,他得的是福報,是福德,不是功德。如果做了之後不著相,《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不著我能做的相,也不著我所做的相,這是智慧,能所兩邊都不著!這是什麼智慧?自己的心永遠安住在大圓鏡中,永遠安住在真性之中,《金剛般若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永遠安住在「無住」之中。無住就是我們這一段經文裡面講的「遍住一切」,它不住在一個地方,遍住一切就是無住。心跟虛空法界永遠融合成一體,真心!妄心有住,真心無住。妄心有執著,真心沒有執著。妄心有分別,真心沒有分別。妄心有妄想,真心沒有妄想。用真心就圓滿,理跟事都圓滿。

      這個道理很深,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但是它有真實的受用。這個受用就是佛在經上講的「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兩句話我們常聽,究竟怎麼個樂法?不是凡夫境界,凡夫永遠想像不到。祖師大德常講「親證方得」,換句話說,你不入這個境界,你怎麼會得到?你要想得到,你一定要入這個境界,不入不行!要想入這個境界,那要真修行,把障礙除掉。古大德常講「但除妄想,切莫覓真」,這兩句話說得好,只要把妄除掉,哪些是妄?想是妄,分別是妄,執著是妄;再細說,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全是妄,全都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十一個色法也是妄,為什麼?那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統統叫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了不可得。我們幾時能把妄除掉,真它就現前,不要再去找真了,要找真那又起了一個妄想,真就不可得了。「但除妄想,切莫覓真」,妄沒有了,真就現前了,那就是真。眼前沒有一法不是真,眼前無有一法不是正,真正就現前了。「無量諸度悉圓滿」,我們要修圓滿的布施波羅蜜,要修圓滿的持戒波羅蜜,要修圓滿的忍辱波羅蜜,乃至於精進、禪定、般若,這在此地舉這麼幾個例子說。每一句話的境界都深廣無盡。

      自度之後一定要發心度他,『大慈哀愍利眾生』。「周遍遊覽」為什麼?就為這樁事情。大慈大悲,哀愍一切苦難眾生。眾生苦難在哪裡?不是他沒得吃,不是他沒得穿,世間富貴人也不少,他的災難跟貧窮人無二無別,最嚴重的災難是什麼?是不覺悟,迷惑顛倒,這是大災大難。富貴人這一生享盡他的福報,來生到三途,往往富貴人造業比貧窮人造得重。不要說別的業,單單講口福,富貴人一生講求飲食,多少生命供養他,他所殺的這些生命、所吃的這些生命,決不是白吃的,因果中說:吃牠半斤,來生要還牠八兩。一定要曉得冤冤相報,這還得了嗎?你要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決定不肯吃眾生肉。為什麼?我們決定不願意人家來殺我們、吃我們的肉,曉得事實真相,立刻就會設身處地為牠想。他今天要殺一隻雞來吃,想想如果我是這隻雞,今天要被他殺了吃,我作何感想?我不願意人家殺我,我就曉得我不應該殺別人;我不願意把這個肉給別人吃,我今天不能吃眾生肉。

      貧窮的人想吃沒有能力、沒有福報,我這一生可以說非常幸運,年輕的時候生長在農村,貧窮落後,一個月能夠吃到肉,大概只是一兩次。鄉村裡面年成好、豐收,日子好過一點,一個月可以吃到兩次肉,初一、十五。村莊、小市鎮裡殺一頭豬,殺豬的時候,他們選擇在很高的樹上掛一個幌子,讓很遠的小鄉村裡面看到,今天樹上掛了一個幌子,曉得那個地方有肉賣,到那個地方去買個四兩肉,買個半斤肉,半個月一次。如果年成不好,大概一個月殺一頭豬,一個月才能吃到一次肉。天天吃肉,那是哪幾天?過年的那幾天,大概從臘月三十,一般到初七,年成好的時候可以到元宵節,十五,這幾天大概桌上每天都有一點肉,過年,平常哪裡有?所以殺生的機會少。到我們成年,生活在台灣,台灣也逐漸一天一天富裕起來,每天都有吃肉的機會了。我們學了佛,選擇素食,這一生跟眾生結的這個惡業的緣逐漸逐漸斷了。如果我們不學佛,那可就不得了,單單就是飲食跟眾生結的冤業,麻煩就大了。年輕的時候貧窮,想吃沒得吃,到生活環境好的時候,可以吃了,知道不能吃,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佛菩薩救了我們、度了我們,讓我們明瞭不能跟眾生結冤仇。要與一切眾生,這是包括一些動物,乃至於螞蟻,我們跟牠都要平等對待,要和睦相處,要互相幫助。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把我們的思想行為完全改變了,這是好事,心開意解。

      物質生活,在一般世間人看到我們過得很清苦,而實際上我們過得非常快樂。回過頭來我們看他每天吃這些大魚大肉,我們看他很苦、很可憐,苦在哪裡?第一個跟眾生結下深仇大恨;第二個這飲食不健康,糟蹋自己的身體,給自己帶來許許多多疾病的機會,病從口入。再深入的觀察,不知道愛惜自己身體,身體是一部機器,每一個器官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它的功能都是有極限的,超過極限,不勝負荷,我們講生病了,它受到傷害,縮短了它的壽命。這些道理,世間人往往疏忽,只憑一時的意氣,所以我們常講不知道自重自愛。佛陀在世,為什麼選擇日中一食,這是懂得自愛,懂得保養他的身體,絕不讓自己的器官超過負荷量;我們說得更通俗一點,不讓它超過工作量,它才會健康,它才會長壽。超過工作量是錯誤的,你要懂得愛惜它,要懂得保養它。

      佛經裡面的教學,教的是什麼東西?說個實實在在的話,生活教育。從生活當中求覺悟,把你的悟性不斷向上提升,從人道提升到天道,從天道提升到聲聞、到緣覺、到菩薩,然後再提升到一真法界,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一真法界,這算是成就,提升到四聖法界,還是相似的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提升到一真法界才是真正的成就。有沒有人做到?有,還不少,在中國歷史上,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提升到真實的成就,提升到一真法界。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講的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真實成就,可見得這個事情是做得到。誰證得理一心?我們在祖師傳記裡面看到,慧遠大師證得了,他在念佛止靜的時候,也就是入念佛三昧,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理一心不亂。古人能做到,今人也能做到。為什麼不能做到?妄想分別執著不肯放下,你就做不到。他們為什麼做到?沒有別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放下就證得,放下就做到。

      佛在一切大乘經論裡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放下世出世間一切執著,你就超越六道;放下世出世間一切分別,你就超越十法界;放下世出世間一切妄想,你就超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滿證得佛果,這個話說得簡單明瞭。凡夫成佛,真的是世尊一語道破,換句話說,放下一切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果;放下一切法的分別,你就證菩薩果;放下一切妄想,你就證如來果位。麻煩就是自己不肯放下,那有什麼法子?這不是佛菩薩邊事,是我們自己這邊的事情。所以這首偈裡面頭一句,「修諸行」就是放下。圓滿諸波羅蜜實在說,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無障礙才圓滿,有障礙就不圓滿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叫大圓滿。自己入無障礙,那你就可以全心全力去幫助一切眾生,為什麼?你沒有障礙了,你不會被境界所轉,我們一般講的,你禁得起誘惑,你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你有能力不被他們所動,不被他們所誘惑,他們住五欲六塵,他們住貪瞋痴慢,你住在如來三昧之中;念佛人說我們住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所以我們可以不受世間一切誘惑,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才能夠徹底放下,這得真自在了。幫助別人,解救別人的苦難,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也能夠了解事實真相,也能夠像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

      《無量壽經》講的三種真實:「真實之際」,這是講事實真相,「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我們跟一切眾生接觸,帶給他的是真實的利益。可是自己要不能夠入真實之際,自己不能住真實智慧,你對一切眾生就沒有辦法給他真實的利益,先決的條件是自己要具備前面兩個真實,後面真實之利那是自自然然就現前。而這三種真實裡頭的關鍵,我們從哪裡入門?從住真實慧入門,住真實慧才能夠契入真實之際。這個話說得容易,做起來難,難在哪裡?還是難在業障習氣太重,都放不下。我初見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想想那一天我二十六歲,整整五十年了,半個世紀了,我究竟放下多少?我看破幾層?老師對我的教誨,我要不能夠做到,我對不起他,我遇到他豈不是白遇到嗎?那一天我向他請教成佛的方法,他就告訴我這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請教他從哪裡下手,他跟我講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萬緣放下。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眾,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提起正念,這樣就能夠與阿彌陀佛相應,就能夠得生淨土。由此可知,一切障礙,總而言之就是放不下。果然能放下,所有障礙都斷盡了,聖賢的教誨就達到圓滿。

      今天我們把這一段主方神介紹圓滿了,從這個以前我們都是講得比較詳細,每一堂課一個半小時,或者兩個小時,都是講一段、一句、一偈,有的時候一偈、一段講兩三堂課也有的。這個細講是到這個地方結束,往後我們每一堂課要講一個大段,像底下主空神長行十法,我們一堂課要講圓滿,偈頌我們也用一堂課講圓滿,這樣預計我們這部《華嚴經》三年可以圓滿。如果還是一句一句的細講,我們想到三十年都講不完,這不是辦法。所以細講講到這一段也可以說講得不少了,同學們足夠做為自己修學講經的參考。後面我們就不能這樣細講,但是還是比一般講經來得詳細,有重要的地方我們就多說幾句,能夠體會淺顯的地方,我們就是輕描淡寫帶過就好了,這是我們講經的方法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在此地附帶的報告。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