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3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三二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32

      請掀開經本,月天子長行第九句看起:

      【淨覺月天子。得普為一切眾生起大業用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給我們註解的文字不多,很簡單,但是意思很明顯,「悲願為物,現相好形,是大業也」,這一句意思無限的深廣,特別是在《華嚴經》裡面顯示無遺。經文裡面,我們特別要留意關鍵的字是普,『普為一切眾生起大業用』。由此可知,諸佛如來,實實在在是指我們的性德,佛在經上常說,可是我們往往疏忽了,「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法求的是什麼?明心見性而已。心性就是佛,所以明心見性的人,我們就稱他作成佛了。心性是一切眾生共同的,佛的心性跟我的心性是一個心性,不是兩個心性,所以大乘經上佛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這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教誨,正是大根大本,讓我們認識自己跟一切諸佛、一切眾生的關係是一不是二。所以普為一切眾生,我們要學的也就是這一句,我們也要學「普為一切眾生起大業用」。大業用,清涼說得好,悲願。像本經以普賢菩薩為代表,普賢菩薩發十大願,願願都是為眾生,確實為眾生起大業用,就是以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示現,給一切眾生做轉迷為悟的好榜樣,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看到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四十八悲願也是普為一切眾生,不是為一類,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諸佛菩薩不是你信佛的他就度你,你不信佛的他就不度你,不是的,普度一切眾生,沒有信仰的差別,佛的慈悲、關懷、照顧是平等的;不但對人,對物亦復如是。《華嚴經》上說,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桌椅板凳你說它信佛不信佛?佛菩薩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恭敬心對待一切萬物,物尚且如此,何況一切有情眾生?這是真正覺悟,真正明白。

      真覺悟,真明白,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自體,所以「共同一法身」,包括盡了。法身沒有相,法身能現一切相,一切相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如古德所說,用比喻所說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哪裡有差別?迷了,不曉得事實真相,這個人稱之為凡夫;明白了,知道事實真相,這個人就稱他作佛,稱他作菩薩。在這一句裡頭我們要覺悟,覺悟的人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不是為自己活著的,為一切眾生。六道凡夫起心動念是為自己,什麼都是為自己,這是迷,這是不覺。諸佛菩薩覺悟之後,一切是為眾生,為一切眾生,決定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普為一切眾生,要常常記住!實在講,我們每天早晚功課,做完了都念迴向偈,迴向偈的意思就是「普為一切眾生起大業用」。你們想想迴向偈的內容,「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就包括盡了。四重恩裡面:第一個父母恩;第二個佛菩薩恩,這裡面包含著老師的恩,佛菩薩是老師;第三個是國主恩,現在講國家之恩;第四個是眾生恩,一切眾生於我們有恩惠,互助合作,我們的生活才能過得美滿。三途,他們的見解、他們的行為違背性德,所以受這些果報,迷而不覺,他們現在在受苦報。我們知道起惑造業受報是暫時的,不是永恆的,苦受完之後,他還會覺悟,還會省悟過來。好像喝酒,酒喝醉了,說瘋話,胡言亂語,我們可以原諒他,暫時的;待一會兒,他酒醒他就恢復正常。我們看惡道眾生,就是他暫時迷了、暫時醉了、暫時在受痛苦。苦報從哪裡來的?是他錯誤的業因感召現前的,不是別人造作這個苦境去折磨他,讓他受,不是的。自作自受,決定沒有人懲罰他,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人天之樂,欲界天、色界天,也不是別人造作這個環境讓你去享受,不是的,都是自己善業變現的善果。所以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因一定要受惡報,這是業因果報,自作自受。

      我們通明這個事實真相,覺了這個大道理,我們這一生無論是遭遇到什麼樣的環境,絕對不會怨天尤人,而有非常好的心態來接受這些事實,認真反省,改過自新,我們的業障就消除,我們的境界會轉變。轉變境界要從心裡面轉,為什麼?心是能現能變,外面境界是所現所變。你從所現所變上轉,轉不過來的,那是錯誤的;要從能現能變上轉,就正確,這是真實智慧。諸佛菩薩非常慈悲,為一切眾生示現善因善果,讓你在這裡頭覺悟到,我們要想得善的果報,一定要修善因;又給你示現惡因惡報,讓你看到了,我不想受這個果報,我就不應該造這個業因。於是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深深體會到,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諸佛如來給我們示現的。說諸佛如來給我們示現,就怕你著相,但是教誡初學離相又不是初學能辦得到的。佛教誡中下根性的人,就叫你從事相上去轉變你的思想。轉惡為善,把惡念轉成善念,把惡的行為轉變成善的行為,轉惡為善,這是教初學。再向上提升,轉迷為悟,這是佛法教學的中心,教學的核心是轉迷成悟,讓你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時候可以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的,這是從理上說;諸佛應化的,是從事上說,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的化現。

      正因為這個事實真相,普賢菩薩教我們發願,教我們怎樣轉過來;這一轉,轉凡成聖,我們得會轉。第一個大毛病,我們對一切眾生不恭敬;不但對一切眾生不恭敬,對父母不恭敬,養育我們大恩大德的人,我們對他不敬;對師長不恭敬,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師長,孔老夫子是我們的師長,苦口婆心教導我們,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這恩德大了,我們對他也不恭敬,何況其他的人。這是凡夫的病根,所以普賢菩薩幫助我們從根救起,怎麼救法?教我們要發願,「禮敬諸佛」。這真叫對症下藥,禮敬是我們的性德,我們不懂得禮敬,性德迷了,失掉了,用這一願恢復我們的性德。「諸佛」怎麼講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有過去佛,有現在佛,有未來佛,佛家有《三世佛名經》,這是佛舉例說,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有不少道場在過年的時候拜千佛,拜三千佛,這是佛舉例說。「千」不是數字,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數字,你就著相。千是表法的,表無盡。《華嚴》用十表法,千是大十,十個十是百,十個百是千,大十,表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過去無量無邊,現在無量無邊,未來無量無邊,都是諸佛如來。這裡頭特別要說明的是未來佛,哪些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華嚴》上佛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我們這個禮敬才圓滿;換句話說,性德才圓滿的流露。你有一分不恭敬,你的性德就缺了一分,世間人常講缺德,你的性德裡頭欠缺了一分,不圓滿。性德圓滿的流露,是對於一切眾生生起禮敬之心。禮是落實在事相上,敬是在心裡;心裡面真正敬愛,表現在外面是有禮。佛法一切講求契機契理,敬是契理,禮是契機,我們要知道怎樣去修學。儒家教人,《禮記》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跟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的意思完全相同。一切時、一切處,禮敬不可以中斷,因為我們二六時中面對一切境界,人事物從來沒有中斷過,我們禮敬的心願怎麼可以中斷?這是普賢行,要給一切眾生做榜樣。一切眾生裡頭有我們能看得見的,有我們看不見的,我們今天講有有形的、有無形的,實在上他不是無形,他也有形,我們看不到。人我們能看見,畜生我們能看見,鬼神我們看不見,他在不在?在,鬼神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道教裡面講的三尸神,佛在經上常給我們講,有兩個神一生跟著我們,一個同名,一個同生,這是最貼近的;其他的多,太多太多了,比我們每天接觸的人要多很多倍,我們能知道嗎?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做好模範,這就是「起大業用解脫門」。

      第二願「稱讚如來」。我們介紹十願的時候常常說,禮敬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分別,但是稱讚裡面就有差別,我們只稱讚善的。為什麼?一定要知道對於眾生的影響,如果這個影響是善的、是好的、是正面的,我們要讚歎。讚歎不一定是口,口裡也許沒有說一句話,行為去讚歎他、幫助他,成人之美,這是真的讚歎。只口裡讚歎,不肯幫忙,那不算讚歎。讚歎要真正幫助他,成就他的善行,擴大他的影響;擴大空間的影響,擴大時間的影響,是真讚歎。現在有不少同修發心印經布施,這是讚歎。所以要曉得經文真正的義趣,如果是不善的,影響是負面的,我們不讚歎。這個跟前面禮敬不一樣,禮敬是一律平等,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教人毋不敬;讚歎裡面就有善惡、就有邪正、就有是非,有這些標準存在其中,我們要懂得。這是我們還沒有到法身菩薩的境界,普賢菩薩教導我們的。「廣修供養」,沒有分別。布施供養裡頭不分別、不執著,善人我們布施供養他,惡人我們也布施供養他,不能說他造作惡,他今天沒有飯吃了,我們看著他,眼睜睜看著他餓死,這不可以的,惡人也要幫助他,供養是平等的。供養跟布施是一樁事情,用心不一樣,我們憐憫心、愛心做這個事情,叫布施;憐憫心、愛心再加上真誠、恭敬心,就叫供養;事是一樣,用心不一樣。普賢菩薩是個見性的菩薩,徹底覺悟的菩薩,他這個布施裡頭有真誠恭敬心,所以稱之為「廣修供養」,跟一般菩薩不一樣。一般菩薩有很多還沒有見性,我們講權教菩薩,沒有見性的菩薩他是行布施,他修的是六度,布施波羅蜜;這是以慈悲心、憐憫心,關懷照顧幫助一切眾生,裡面恭敬心不足。而普賢菩薩徹底覺悟,知道一切眾生就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他有孝順心、有恭敬心,這個稱之為供養,就不稱為布施,廣修供養。

      做給大眾看,普為一切眾生,為什麼要這樣做?做給一切眾生看的。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讓一切眾生看到、聽到,一切見聞者回頭、覺悟。六道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自私自利,不肯布施,不肯供養,他們不曉得,這是真正福德的業因。世間人所追求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是六道眾生,不論是人道,畜生也不例外,餓鬼、天人,哪一個不求這三種福報?三種福報從哪裡來的?都是從布施供養裡頭來的。所以你不修布施供養,這三種福報得不到。求佛菩薩、求神仙賜給你,這在理上是講不通的。佛菩薩沒有辦法賜福給你,福是要你自己修,就是修布施。我歡迎外地同修到新加坡居士林來參學,讓你們親眼看看,居士林這幾年來非常認真努力在修布施供養。每天供齋,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你到居士林,隨時茶水、點心、飲食不缺。每天正常三餐飯,上午還有一道點心,下午也一道點心,晚上念佛堂的人,念佛是日夜相續不斷的,所以夜晚茶水、點心、咖啡、牛奶,供應都不中斷,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不要收一分錢,完全是免費的。每天吃飯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你們都看到,三、四千人吃飯,一分錢不收。愈布施愈多,愈供養愈多,財從哪裡來的?布施供養是因,財是果報。修因,哪有不得果的道理?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親身體會到的,愈施愈多。你要想得財富,你為什麼不肯以財物幫助別人?你們再仔細觀察,居士林的人各個有智慧,普遍的,你進去看。為什麼個個人都有智慧?法布施沒有間斷,非常認真在修學。每天有兩小時講經,用電視重播講經的錄相帶,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人人有智慧。不但人人有智慧,居士林裡頭這些鬼神都有智慧,他們天天聽經,日夜不間斷。

      再看居士林這些老人,健康長壽。上個月我們去訪問基督教,基督教就問我們,好像你們佛教對於老人福利事業做得太少,照顧這些孤兒、老人,沒有看到居士林有養老院,辦孤兒院,沒有。李木源居士告訴他們,佛教的養老院、孤兒院比你們宗教辦得多,太多太多了。他非常驚訝,在哪裡?李居士說,我們的寺院道場就是養老院,就是孤兒院。這話說得沒錯,你們不相信去看,你看居士林樓下那些老人,他們在做義工,幫忙在揀菜,幫忙在清潔這些環境,照顧大眾生活,非常快樂,有說有笑,一面做工、一面念佛、一面聽經,這是我們的老人院,跟你們老人院不一樣。你們老人院確實有個老人院的形式,每一個老人每天都坐在那裡動也不動,也不跟任何人說話,我們去看過,我們看了很難過;可是居士林的老人有說有笑,進到裡面非常親切。我們老人跟你們老人不一樣,健康長壽。為什麼?修無畏布施。所以三種果報: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你到居士林去看,一目了然,全都看到了。為什麼這麼殊勝?這三種因都在修,非常認真,非常努力,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所以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做出來給大家看。

      前兩個星期,有十四個國家的天主教修女到居士林來訪問,我們招待她午餐,午餐跟我們平常一樣,沒有給她加一個菜。她們吃了非常歡喜,問我們:你們這麼多人吃飯,這麼大的開銷,錢從哪裡來?幾乎每一個到居士林來都會問,你們錢從哪裡來的?我曾經聽過李居士有一次答覆人,他答覆得很好,他說:我們有個後台大老闆。大家就問,這個老闆一定很有錢,老闆是誰?阿彌陀佛。這真的,一點不假,我們是替阿彌陀佛做義工的,真正老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大福報,我們所有一切眾生享受不盡。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性德往外面流露,那怎麼會享得盡?一切眾生都享受不盡。理跟事都要通達明瞭,所以你就會很歡喜、很放心的去做,沒有一絲毫畏懼,也沒有一絲毫退縮,不會去想到錢從哪裡來?從來沒有想過這問題。居士林那麼多人吃飯,一年到頭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不缺,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菜,什麼都沒有買過,你說從哪裡來的?沒有人知道。每天都有人送米、送麵、送菜、送油,天天都有人送,送來我們這麼多人吃還吃不完。這個東西又不能留,留兩天就壞了,所以我們吃不完的,我們也用卡車,一車一車往外面送,送給這些養老院,送給這些孤兒院,我們幫助他們,跟他們廣結善緣,布施供養,證明了愈施愈多。我們在經典上念到,好像這是理論,未必是真的,現在我們做出來,你們大家看看,這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們把佛的教誨做出來給大家看。只要發真誠的心,真誠心就是自性,不能有一絲毫虛妄。我們解跟行相應,希望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幫助一切眾生回頭。

      佛度眾生契機契理,機就是說現前這個地區、現前這個時代一切眾生,他犯的是什麼毛病,他需要什麼樣的教誨,佛菩薩對症下藥。現在眾生,剛才說過了,根本的錯誤就是沒有恭敬心,大不敬,這是個根本。從根本生起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我們就曉得,佛菩薩對這些眾生所示現的恰恰跟他相反,他們貪財,我們捨財,他們愚痴,我們智慧,他們傲慢,我們謙虛,做出來給他看,讓他省悟過來,這就是「起大業用解脫門」。不但幫助現前這個地區,還要影響鄰近的地區,影響到整個世界,目的是普為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什麼?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所以要示現,苦是什麼因素造成的,樂是什麼因素成就的,展現在一切眾生的面前,讓他看到,讓他聽到,讓他覺悟,讓他反省,幫助他回頭,這是佛法,這是佛陀的教學。所以佛教育非常現實,非常實用,你學了之後立刻就得好處,就得利益。這裡面決定沒有一句話是廢話,經典裡面沒有一個字是虛妄不實的,字字句句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佛法的好處,言簡意賅,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字字句句都包容一切法。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聽從佛的勸導,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淨覺月天子他將這一句落實了,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普為一切眾生起大業用,就是為人演說。他能夠落實,我們為什麼不能落實?他這一落實,就轉凡成聖,這是法身大士。這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我們應當要學習。再看末後這一句:

      【大威德光明天子。得普斷一切疑惑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也註得很簡單,「普斷等者,毛光普演,何疑不斷」。這兩句話說得好,意思太深太廣了,我們要從這裡面去體會。「毛光」是什麼意思?我們怎麼樣去學習?毛是講我們身上汗毛,毛端、毛孔,依報裡面最小的。光是什麼?光是智慧。你不要想到,毛孔放光,毛端演法,你這個說法說得沒錯,古人有這個講法,但是不通。你要曉得它真正的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極小的事情,一般人常講雞毛蒜皮的事情,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要做得很圓滿,都要做得給別人做示範,這就叫毛光普演。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有個坐相,站在那裡有個站相,走路有個走相,穿衣吃飯,日常點點小事,極小之事,你心裡都有這個意念幫助眾生覺悟,為一切眾生做好樣子,為一切眾生做模範,這就叫放光。你才懂得佛在經上講的義趣,他是什麼意思。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我們是業報身,但是我們今天有機會接觸到佛法,我們認真努力的修學佛法,那就是我們要學作菩薩,要學作佛,這是學佛。學佛要像佛,學菩薩要像菩薩,佛菩薩是什麼樣子?佛菩薩普為一切眾生。前面「淨覺月天子為一切眾生起大業用」,就是做榜樣。

      這個地方『大威德光明天子』,普為一切眾生斷除一切疑惑。斷除一切疑惑,必須從解行兩方面下手,解行相應,疑惑就沒有了。有解無行,大家看到會起疑惑,有行無解也會起疑惑,必定要解行相應,才能幫助一切眾生斷疑生信。疑是根本煩惱,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疑是菩薩修行最大的障礙。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在菩提道上,為什麼不能精進?為什麼功夫不得力?有沒有仔細去反省檢點,毛病究竟在哪裡?在疑惑。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你修學功夫不得力,佛所教導的不能夠依教奉行,都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沒有搞透徹;換句話說,你有疑,你有顧慮,所以你的功夫就不能向前面再跨一步,你永遠不能夠向前。為什麼?害怕,對前面有恐懼,對前面是完全不了解。所以佛法要天天講,天天讀誦,天天在一起研究討論,目的是什麼?破疑生信,我們在行門裡面才沒有障礙。解,實在講是幫助我們行的。徹底明白了,佛家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行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行不難,解難!要想功夫得力不難,斷疑難,凡夫疑慮重重,困難在此地,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為這個。如果你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修行證果一念之間。在中國有樣子,禪宗永嘉大師就是個好榜樣,看永嘉大師修行證道好像太容易了,一點都不費力;什麼原因?人家決定沒有疑惑。六祖會下稱「一宿覺」,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那一晚上還是六祖大師特別留他的,他一晚上都不想住。這是我們修行的好榜樣。

      我們要怎樣斷疑?每天聽經,每天讀誦,每天研究討論,是不是就能斷疑?是斷疑的方法,未必能斷疑。那要怎麼辦?要把討論的結果落實,你要真的去做。這個做就是放下,理透徹明白了,事要放下。事放下,不是在相上放下,是在心上放下。心地清淨,再沒有疑慮,再沒有牽掛,再沒有煩惱,你的功夫才能得力。所以我們要記住,我們心裡還有牽掛,還有疑慮,還有放不下的,這就是障礙。不但障礙行門,連解門都障礙,我們聽經聽不懂,不會開悟,讀經充其量只記住文句,智慧不開,原因都在你心裡有煩惱。宗門說,你心裡有一物,有一物是什麼?你心裡有憂慮、有牽掛,心不清淨,這心裡有一物。這一物東西是個障礙,是個阻塞,你在理上就不通。必須把這一物拿掉,心裡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人容易開悟,這個人容易證果。特別是我們修淨土法門的,我們的證果是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希求證得的果報,真正覺悟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對於自己往生,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功夫稍微好一點的人,就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我們一般同修說,我很想去,就是去不了。為什麼去不了?你心裡的憂慮牽掛沒放下,所以想去也去不了。果然把心裡憂慮牽掛統統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就愛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什麼障礙都沒有。最怕的是什麼?這是我的身,好了,這個身就把你障礙住,你就去不了。我們是不是為這個身活著的?為這個身活著的是六道凡夫,決定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佛菩薩在這裡教我們的方法妙絕了,為什麼活?為一切眾生活著的,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我們來去就自由了。為自己活著的,為家人活著的,都不行,甚至有一些心量大的,為我的國家民族活著的,也不能超越輪迴。我們在歷史上讀到,宋朝的岳飛盡忠報國,他不為自己,也不為自己家,他為國家民族,現在在鬼道裡當鬼王,就這一念之差。所以佛教給我們,我們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活著的,我這個身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不為自己。虛空法界超越輪迴了,不但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你的果報在哪裡?當然在一真法界,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

      所有一切疑慮,就是心裡的牽掛都捨得乾乾淨淨,在這個世間只要我們做得如理如法,目標方向正確,沒有偏差,沒有錯誤,別人讚歎我們,我們也不會生歡喜心,別人毀謗、侮辱我們,我們一點煩惱都不生,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就沒有障礙了。別人讚歎幾句好歡喜,罵你幾句,幾天心都不平,你還是凡夫,你依舊出不了六道。為什麼?心不清淨,往生淨土的條件,心淨則土淨。所以你真修行人,讚歎你的人是善知識,毀謗你的人也是善知識,他來考考你的功夫。讚歎你,看你受得了、受不了,你還會不會被污染?讚歎你,聽到心裡很舒服,被污染了;毀謗你、侮辱你,你生氣,被污染了,禁不起考驗,不管怎麼修,境界一現前,立刻就墮落。我們要曉得,在《華嚴經》上要學善財童子,毀譽不動心,佛家常講「八風吹不動」。八種境界歸納起來,不外乎順境跟逆境,善人跟惡人,都能以真實智慧觀察,真誠恭敬相待,順逆、善惡一切境緣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佛教給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這就成功了。離一切相,最重要的就是把心裡的憂慮、疑惑、牽掛統統放下,離這個相,不是叫你離外頭境界相。外面境界相不礙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有什麼障礙?礙事是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礙事。所以諸位要曉得,外面境界相不礙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正妨礙是起心動念。

      這個疑惑很難斷,你斷得愈多,你悟得就愈深,悟的就愈廣,你證的果位就愈高,所以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階級。離了妄想執著,這個人就是法身大士。微細的疑惑就是四十一品無明。用什麼方法來斷?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明顯的告訴我們,歷事鍊心,那是破無明,他們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統統斷盡了,五十三參是破四十一品無明。善財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就多破一品無明,他的地位就往上升。吉祥雲比丘初住,破一品無明;海雲比丘二住,破二品無明;妙住比丘三住,破三品無明;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無明就破一品。這是教給我們,最後用功的方法是歷事鍊心。要用現代的術語來講是多元文化,參與多元文化,在這裡面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破除微細的疑惑,證得圓滿的佛果。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得太好了,他用四個字:毛光普演,何疑不斷?毛,諸位要記住,極微小,微不足道的事情,裡面都充滿了智慧。而我們今天最大的障礙也就在這一點,以為什麼?很小的事情微不足道,這何必認真?哪裡曉得菩薩不然,法身大士不然。大眾認為這微不足道的事情,菩薩也非常認真,決定不含糊,再小的事情都給眾生做榜樣,都給眾生做示範,這叫「毛光普演」。這種做法令一切眾生斷疑生信,這樣才能夠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我們能夠如教修學,將來求願往生,決定是上上品往生。在淨宗這個法門得生死自在,來去自如,比其他法門來得容易。可是淨宗,諸位要記住,佛教導我們,祖師大德示現給我們,淨宗三個條件:信願行。信,一定斷疑,決定沒有絲毫疑惑;願,只有一個願望,求生淨土;行,斷惡修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那就是接引一切眾生,影響一切眾生,接引一切眾生,這就是普為一切眾生。這是大乘法,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自行就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個意思在這一句經文裡非常明顯。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長行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