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57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五七卷)  2006/5/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5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偈頌第七段,「到城乞食時願」。我們看第一首:

      【若見城郭。當願眾生。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這是到達乞食的處所。前面一大段有二十四願,都是在路途之中所見到的一切人事引發的大願。到達目的地,在過去,我們在經上讀到,一般出家人在郊外所建的道場,世尊那個時候,我們知道道場並沒有這些房舍,沒有,他們都是住在樹林下面,真正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以,休息的場所是天天都換的。世尊不允許,譬如這棵大樹很大,樹蔭你看到很喜歡,每天都到這個地方來,去打坐、去休息。世尊怕你對這個地方產生留戀,所以只准休息一個晚上,到第二天必須找另外地方去休息。你看看在那個時候,佛對於弟子們防微杜漸,怕引起你生煩惱。愛欲就是煩惱,喜歡這個環境是煩惱,一切都要用平淡心、平常心來處之。佛法修學受用是在日常生活,如果日常生活當中得不到受用,我們學它幹什麼?學以致用,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托缽也不允許你每天只到這一家去托,不許可。規矩是只能托七家。如果這一家供養得很豐富,你這一缽飯裝滿了,你就不必到第二家;如果覺得飯不夠,你可以托第二家、第三家,到你認為夠了,就不必了。可是如果連續七家都托不到,就不能再到第八家,趕緊就回去。回去有沒有得吃?有。因為托的飯,不是自己一個人吃的。飯托完之後一定要回到道場,然後把每個人托的飯都混合在一起,再分,所以這個飯叫袈裟飯。中國諺語常說「一缽千家飯」,那是不假,你看世尊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個人去托,不是千家飯嗎?混合在一起再分,照著你自己需要多少你去分,確實是一缽千家飯。這是做到真正公平,沒有厚薄,佛家講的六和敬,這才是真正做到利和同均。飲食完全是相等的,不是你這一家托的飯菜好,他那個差一點;統統混合在一起。你看這多麼公平,僧團裡面的生活。

      僧團聚集的地方,距離城市或者是鄉鎮,托缽的地方,距離都不會太遠,經典上記載所說的,一般差不多都是三、四里的樣子。古時候的三、四里,相當於現在不超過兩公里,你一來一去差不多就走了四公里。這個距離不算長,不會耽誤你很多的時間。不像中國的佛教道場,中國的佛教道場不需要托缽,道場都建有宮殿、有房舍,不是樹下一宿。這樣的道場往往都建立在深山,距離都市就相當遙遠,他不需要托缽。

      中國寺院經濟靠什麼?靠信眾的布施。布施不重錢財,過去人家施捨都是山地、田地,布施給寺院,所以寺院有田、有山。田跟山都讓農夫去耕種,寺院的田不向政府納租,耕寺院裡面的田地,收成就是要分一部分給寺院、給常住。所以寺院的經濟收入就相當穩定,不需要靠信徒這些臨時的募化,不需要。也有國家建的道場,一定畫一塊土地、山林都歸這個道場,這是它的經濟收入。到以後,出家人自己也耕地,這是百丈大師他老人家提倡,所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種糧食、種水果、種蔬菜,出家人自己種,但是多數還是租給農夫去種,這是經濟收入。跟古印度不相同,古印度托缽,距離村鎮、城市就不能太遠。

      從前有城、有郭,現在沒有了。現在我聽說中國西安的城還在,其他的城市好像城牆都拆掉了。在從前有,小時候我們的家鄉,在那時候一般縣城還有城牆。拆了之後,可能是在對日戰爭的時候,因為這些城牆敵不過現代的炮火,大家為了疏散,躲避戰爭方便起見,有些地方就把城牆拆掉了,這很可惜。『城郭』就是從前講的堡壘,取它的堅固,所以引發大願,『得堅固身,心無所屈』。

      怎樣的身才是「堅固身」?這個必須要大乘教;不是叫你天天鍛鍊身體,鍛鍊功夫,不是這個意思。在佛法裡面確實得道身就堅固了。你看「往生經」裡面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的是真正堅固身,紫磨真金色身,具足相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在我們娑婆世界,在這個地球上;極樂世界的身相,確實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學佛的同學要知道,這是我們真正修學的目標。這個世間不能貪戀,貪戀這個世間,極樂世界就去不了。如果去不了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說實在的話也是堅固身。怎麼是堅固身?我想這幾天,你們同學們聽了鍾茂森居士的西方的因果輪迴,這是用科學方法證實的。你們聽了之後,他講了不少例子,都是真實的。

      外國人,用催眠的方法讓這個人回到過去世,敘述他過去生宿世的生活狀況。居然有人能夠記得一千多年,在六道裡面輪迴幾十次,不是一次。而在催眠當中,有時候有這些神靈藉著這個機會來透很多訊息,你們都聽到了。訊息裡面有幾條很重要,我是聽了帶子,最重要的一條是告訴世人,生命是永恆的,沒有生死。永恆,沒有生死,那就是真的堅固身。這個身體有生死,不是你的靈性生死,靈性沒有生死,你大可以放心。可是這個裡面,你也會想到有很麻煩的事情,人在六道捨身受身就像我們換衣服一樣。你看看你每天至少要換一次衣服,晚上睡覺脫了,第二天早晨起來要換,又穿衣服。脫了就好比是死,在衣服講好比是死,明天早晨再穿上就又生了;如果換一件新的,舊的就死了,新的又生了,就是這麼回事情。真正明瞭這個道理,貪生怕死的念頭沒有了。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很詳細!波斯匿王聽清楚了,非常歡喜,因為他以為有生死,佛說是沒有生死;身有生死,性沒有生死。

      他講你這個身體裡頭,是生滅跟不生滅和合。生滅是什麼?肉身;不生滅是什麼?我們今天講你的精神。佛指得很清楚,不生不滅的是什麼?六根的根性,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的根性不生不滅,那才是真正自己。大乘教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肯定心性是自己,肉身不是自己,意識也不是自己,就是我們今天講一部分的精神,肉體當然不是自己,精神裡頭一部分,妄想分別執著也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你要是找到了,肯定、認識了,就稱為聖人,轉凡成聖。誰能證得?阿羅漢、菩薩、佛陀,這些人把真的找到了,真我找到了,不生不滅。

      妄想分別執著還是有生滅,這個我們能理解,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不是想一樁事情,不知道想多少事情。前念滅了,後念又生,胡思亂想,所以念頭是有生滅的,它不是常住的。但是六根的根性,眼能見,見性不生不滅;耳能聽,聞性不生不滅。音聲有生滅,色相有生滅,分別執著有生滅;見性、聞性、嗅性、嘗性沒有生滅,沒有生滅的是堅固身。所以這個性,我們用現在人的話說,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何以?現在世間人講精神,實在講就是法相宗裡面所說的八個識裡頭的見分,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這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叫自證分,那是真的。見分跟相分從哪裡來?都是自證分變現出來的。那才是真的,那才是金剛不壞身,也稱為真心,也稱為本性。

      佛家講這個心,心有真妄不同,八識是妄心,自性是真心。可是沒有見到真心之前,你在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頭有妄心;如果沒有妄心,輪迴就沒有了。但是妄心不是物質,所以它沒有肉身的生死,沒有這個生死,我們一般稱它作靈魂,它會去投胎,另外再去找個身體。神靈也透出話,這些投胎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會投胎?他們說不外乎兩種原因,一種是來還債的,一種是來工作的,他是說工作,有這麼個意思。佛講得清楚!佛法講的世間人到這個世間來,在六道裡頭搞輪迴,真的是兩種,一種是業力,業力主宰了輪迴。業力是什麼?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永遠幹這些事情,永遠幹不完。所以佛法裡比喻叫生死疲勞,累死了,你不出六道輪迴那就是這種現象。第二種人是什麼?是佛菩薩來示現的,眾生有感,佛菩薩來應,那是乘願再來,他不是業力。他來幹什麼?他來幫助苦難眾生的。這就是神靈透的話,他是來服務,他來工作的,他不是來還債的。所以兩種人。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是怎麼來的?諸位一定都曉得,我們是業力來的,是凡夫,業力來的。很幸運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佛法就應當轉業力為願力。這個話我講了幾十年,怎麼轉法?我們在這一生明白、覺悟了,我的願力超過我的業力,就轉變了。乘願再來,不需要說我生到極樂世界然後再回來,那是乘願再來;現前提升願力,使我們的願力大過業力,就這個身就轉了,真的轉了。為什麼?這個身是有壽量的。

      你看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的,算得準!現在這個光碟我聽說最近來了一批,你們同學每個人都可以請一套回家去。這一套只有兩片,是因果教育。我總希望諸位同學拿回去,每天把它當作功課去做,每天聽一次。就是這兩片你把它聽兩個小時,每天上兩個小時課,天天不間斷。如果聽上三百遍就產生效果,這個效果就可以幫助你,把你的業力轉變成願力,你生死就自在了。你看了凡先生他的壽命五十三歲,他自己一生認真努力斷惡修善,改變自己的觀念,願力大過業力,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年。他還能不能夠再多活?能;那個願力要更大,他還不夠大,就轉了。

      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眾生;了凡先生起心動念為自己、為眾生,自己還沒有忘掉,已經就轉了,這給我們很好的例子。我跟同學們報告,講經多年來不曉得報告多少次,我年輕的時候有很多人給我算命,連甘珠活佛都說我短命,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今年八十歲了,多活了三十五年,超過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多活二十年,我超過他十五年,轉過來了!八十歲之前,有時候還為自己想,想得少;八十歲之後,再不會想自己的事情,念念為苦難眾生多做一點工作,這是神靈所說的。

      所以,如何把自己的業力轉變成願力,這個道理要懂;這個道理如果不懂的話,你這個佛就白學了。你真正能夠依教奉行,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三個根把它紮穩,我相信三年到五年,你的願力就超過你的業力。為什麼不幹?這三個根,佛的根是《十善業道》,要認真學習,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是《感應篇》。了凡先生這三個根都有,儒的根本來就有,轉不過來。他是個學儒的,人是好人,《弟子規》上所教的,我相信他肯定都做到。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二十年,他的命運,真的完全每年的運都是像孔先生算定的一樣,絲毫都沒有變化,準極了。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把佛跟道的根教給他。

      道是什麼?功過格就是道,功過格裡面的條目就是《感應篇》。佛家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度、四攝,我相信這些最基本的科目,雲谷禪師肯定傳給他。他很難得,他非常認真、非常努力,他去做,命運全變了。命裡頭沒有功名,沒有功名就是命裡頭沒有舉人、沒有進士,他的學歷只能到秀才、到貢生,沒有舉人、沒有進士;功名就是我們今天講學歷。他到最後去考舉人考中了,進士也考中了,這都不是他命裡有的;命裡沒有兒子,他以後求兒子,真的生了一個兒子,都是命裡沒有的。以後做寶坻的知縣,都不是命裡有的,那是個大縣。他命中可以做個知縣,時間也不長,只有三年,而且是個很小的縣,在四川邊緣地區很小的縣,寶坻是京城首都的大縣。

      這就是願力超過業力,這才是真正「得堅固身」。你的命不好,常常有疾病、苦難纏繞,如果願力大過業力的話,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了。你可以不生病,可以需要健康的身體,為什麼?你為苦難眾生服務,服務你沒有身體不行,身體是個工具。都改過來了。

      我們看到一個老年人,一生發願,那真的就是願力超過業力,很好的一個典範,就是新加坡的許哲居士,好像這幾天她到上海去了。今年一百零八歲,還替社會服務。她有很好的身體,一天吃一餐,生活非常簡單,耳目聰明。她是一百零一歲到我這個地方來求授皈依,我給她做的三皈五戒,今年一百零八歲。每天要照顧二十多家,這個二十多家非常貧窮,都是老人,老先生、老太太,沒有兒女照顧,生活非常艱難,她照顧他們。她一百零八歲,照顧七、八十歲的老人,耳目聰明,行動敏捷,每天給這二十多家送米、送菜、送油。

      她到處找一些同參道友大家捐一點錢,她去辦,我在新加坡也常常幫助她,她自己不需要,就是照顧可憐的這些窮人。她自己從來沒有買一件衣服,穿的衣服從哪裡來的?垃圾桶裡面撿來的,人家丟棄不要的,她撿起來,合適,她就穿;不合適,她就改。她自己也過最貧窮的生活,她告訴我,我如果不是過這樣的生活,跟這些窮人在一起,窮人不能接受。他看到你有錢有勢,富貴人,他遠遠就躲開,不敢跟你接近。所以,要跟他們變成朋友、變成知交,一定要跟他們一樣窮、一樣苦,他們就很歡喜接受,這真叫大慈大悲。她所學到的統統在她生活當中做到了,彌久不衰!這就是「得堅固身,心無所屈」的一個好榜樣,一個好的典範。

      再想她能做到,我們能不能做到?當然能。為什麼?她那是願力,不是業力。業力,我們每個人不一樣,你過去生中修的福,積功累德,你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你是來享福,你的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的;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受很多苦難、貧窮、折磨,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這是沒法子改的,所以這個叫業力。這一生當中我們學佛明白了,知道命是有,但是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命數,這裡頭有定數、有變數。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那是定數,為什麼?他自己也不造惡,也不修善,所以每年那個命就讓孔先生算得那麼準。雲谷禪師講得很清楚!變數就是什麼?你造惡,你命中的福報會虧損,就變化了。譬如孔先生算他考第一名,你去考的時候考到第三名、考到五名,退轉了,那是什麼?你造的不善。如果你要造善,修善,你命裡頭應該是第三名,突然今年你考到第一名,就往上提升了。

      所以,變數就是加減乘除,每天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善就是加,惡就是減,天天都有加減乘除。但是加減乘除幅度不大,所以算得還是很準,大致上都不差;如果說大善大惡,那個差別就很大,大善就乘,大惡就除,變化就非常大。譬如你命裡頭應該活八十歲,六十歲你就死了,壽命是虧了二十年,虧折了。如果你是積大善,你壽命八十年,可能你就活到一百年,你就加了二十年。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裡頭有加減乘除。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凡是利益眾生的,利益社會的,就是善;利益自己,對社會有損害的,那就是惡。所以一定要懂得,損人利己,決定是惡;捨己為人,決定是善,斷惡行善才真正得堅固身。

      為自己,譬如你命中,人的運,命相家都知道五年有一個轉變,命是五年一轉。你這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有最差的五年,這是在你一生五年、五年做個比較,一定有的。但是每個人福報不一樣,甲最好的五年,可能比不上乙最好的五年;甚至於乙最差的五年,也比甲最好的五年還要好。這是過去生中所修的不相同,東方人講求。現在你看鍾茂森居士的報告,西方人也說出來,而且裡面有從催眠當中回顧到過去生,還有從畜生道來的,很多。還有從外星人來的,宿世前生,他生活在其他星球上,在那邊死了之後,他的靈飛到地球上來;到地球上又找了個身體,找身體就是投胎,到這兒來了。

      由此可知,我們永遠不會生滅的靈性,活動的空間很大,不限地球,也不限太陽系,也不限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都是我們生活範圍。如果你要是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另外一個大世界,更遠了。所以,佛跟我們說得好,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都是我們捨身受身之處。捨身是我們離開這個地方;受身,我到那個地方去,又找個身體,靈性永遠不滅。所以明白、覺悟了,要做個自由自在的人,佛法講解脫。解脫是什麼?從業力裡頭解脫出來,自由自在就是願力,願力是自由自在。真的想發諸佛菩薩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用現在的話說,是幫助、協助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眾生。

      苦難的眾生多!說老實話,不僅是我們這個世界,他方世界也一樣,作惡的多,作善的少,決定是善惡混雜。為什麼?它世界才能存在。如果這個世界,我們講星球大家好懂,這個星球裡面的眾生完全都是作惡,沒有作善的,這個星球會爆炸、會毀滅,它不能維持,道理在這裡。凡是這個星球還能夠存在,一定是善惡混雜,縱然善少惡多都沒關係,它還會存在;到善惡不成比例的時候,它決定會毀掉,那就是我們講的世界末日。事理都要懂、都要清楚。我們在《華嚴經》前面「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講得很詳細,講得很多。有沒有純善的世界?有,那永遠存在。極樂世界是永遠存在,純善,沒有惡;華藏世界是純善的,毘盧遮那的實報土,純善。純善,像極樂世界的這種世界,在宇宙之間也不少數。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到那些世界裡面去旅遊、去訪問?你具足條件就行了,什麼條件?見性,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才得大自在。怎樣明心見性?

      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外國的大學也有來找我的,我不去,為什麼不去?佛學,把佛學當作一種學問來研究,沒有說是依教修行的。你看看這一般叫佛學家,佛學博士、佛學家,講得天花亂墜,頭頭是道,有沒有聽說哪個臨終的時候有瑞相?沒聽說過。學佛,學佛是依教奉行,往生的時候瑞相比比皆是,真有成就。凡夫成佛在理上講一念之間,事上也是如此,就是你這個念頭轉不過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本來成佛,你看多簡單;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你就是凡夫,六道裡頭捨身受身,完全是業力支配你。我們今天希望我們的願力大過業力,大幅度的超過業力,現在在這一生當中,全心全力幫助苦難眾生,來生決定生淨土。這是學佛,這不是佛學,這是真正得堅固身,真正心無所屈;心無所屈就是心想事成,事事如意。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第二首偈:

      【若見王都。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

      『王都』,國王、諸侯所居的城市,前面是一般的城郭,這個地方指明就是「王都」,國王、諸侯所居之處。引發大願是『當願眾生,功德共聚,心恆喜樂』。因為都城,在古時候稱為京師、京城,京是大的意思,是大都市、大城市,稱為京城。必然是個人文薈萃之所在,一個國家精華的地區,它不單是政治的中心,一定也是工商貿易的中心,一定是學術中心。中國自古以來,最重視的是學術。諺語有所謂「求財在市」,市是市場,貿易的市場,你要想求財,一定是在我們今天講工商業的都市;「求名在朝」,朝就是王都,這是說你的學術、你的德行,在這個地方才能夠跟人家做個比較,出人頭地!這是全國人才匯集的一個地區。所以引發大願裡面,「功德共聚」。

      從這兩句弘願,我們就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最重的是德行,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面所講的教育。所以首都稱京師,師就是模範,學為人師!帝王住的這個地區、這個城市,是全國所有城市的模範,所有城市的榜樣,稱為京師。這裡頭人才多,教育好,教得好!這是五千年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我在這當中加上一句,這一句也是古人所說的,兩句,我現在都講三句,「建國君民,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教學,自己要不修身,拿什麼教?修身是什麼?自己先做到,沒有做到不要說,說了沒人相信,所以先從自己做起。孔孟自己做到了,講給別人聽,教別人,人家相信,願意接受,願意向他學習。釋迦牟尼佛自己做到了,所以才有那麼多人跟他學習。自己做不到,不行!你的言行不像佛,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誰相信你?說得不好聽一點,誰尊重你?誰瞧得起你?

      所以師,師都稱範,老師的思想、言行、舉止是學生的模範;不但是學生的模範,也是社會大眾的模範。他雖然是清貧,因為他沒有從事生產事業,多半都是用來教學,教學是法布施。釋迦牟尼佛自己德行、學問成就之後,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生活所需要仰賴別人供養,供養只求夠了,決不求多餘的。所以生活所需,佛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飲食、衣服、臥具(晚上睡覺要鋪蓋),生病時候的醫藥,就這四樣,叫四事供養。沒有奢求,哪個不樂意?誰不歡喜?物質生活非常簡單,很容易滿足,他心是定的;定生慧,定才能契入,他沒有其他的思慮。世出世間做學問統統是如此,這個我們要懂得。

      因此,社會大眾供養他,他對社會有什麼貢獻?貢獻很大!一般人不知道,帝王知道,一般人不知道尊敬,帝王尊敬,帝王拜他做老師,稱他為國師。為什麼?他是全國人民的榜樣,每個人都能向他學習,像他那樣的道德,我們今天講學習倫理、道德、因果、智慧,他是標準。在這個地方,中國古時候諺語有句話說,「賢人國之寶」,雖然他的物質生活清貧,國寶!國王希望社會安定,希望天下太平,這個工作要誰做?這個工作就是老師。這才真正能體會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古訓。

      在中國這幾千年來,哪個帝王不知道?哪個帝王不遵從?他要是不遵從,政權就會失掉,就會被別人取而代之。你看在中國,每個朝代末代的皇帝,他也懂得,但是他不尊重,他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貪圖享受,對於倫理道德不尊重。結果這個政權決定被別人推翻,被別人取而代之。如果尊重,諸位要懂得,人民不願意造反,造反是很苦的事情,造反是被逼不得已才幹這個事情。雖然皇上不好,只要還能過得去,就能維持安定。你對於這些從事於教學工作的這些人,你能夠有三分尊重他,他就很滿意了,這個社會就能穩定、就能和平。如果你有個八分、九分尊重學術,尊重這些學人,天下大治,肯定的!所以治亂的根源就在此地,你重不重視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

      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在首都、在京師,王都是京師,這裡頭表現得最明顯,皇上尊師重道。在中國古禮,因為中國在東方是領導,其他的國家都不能跟中國比。版圖廣大,人口眾多,過去幾億,現在是十幾億,在亞洲這個地區沒有能夠跟中國比的,所以中國自古稱為天朝。雖然是講自尊自大,但是它有倫理道德的教學,雖然是天朝,但是對於四鄰的這些小國不敢輕視。這些鄰近小國到中國來朝貢,對皇帝來朝貢,皇帝對他們禮遇有加,不會怠慢的,都是以賓主之禮。小國送一點貢品,貢品現在講禮物,而中國帝王表示大國的風度,回禮一定比他進貢的要多;也就是說決定不可以佔人家一點便宜,要厚待賓客。這是什麼?這是倫理道德的教育落實了。所以是人文薈萃之處。

      在全國各個縣市,施政都向王都學習,效法王都施政的方式。所以王都裡面有太學,縣市裡面都有縣學。正式宴會,宴席上座位有尊卑,大概上座一定都讓給讀書人,讓給老師。所以從前社會地位,讀書人很窮,但是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學而優則仕,那個士再加個人字邊,就是從政。也就是說國家政府裡面這些幹部,是從哪裡挑選的?是從學術,倫理、道德、因果、智慧都具足,從這個裡面挑選,選拔人才。學校是培養國家幹部的學校,所謂是學而優被國家挑選,分配你的工作。

      而政績裡面,這是中國跟外國又不相同。你在這個地方做官,皇上對你的要求,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是替國家選拔人才。所以中國人才是選舉的,這個選舉不是老百姓投票,不是的;是地方官員私訪,採取這個方式。私訪就是,這個官員,一般老百姓並不認識,不像現在有報紙、有電視,常常可以看見,從前沒有。他要穿上官服,你曉得那是個官,他要穿上平民的服裝,你根本不認識。所以私訪是穿平民的服裝,到各個地方去巡視、去打聽。選拔是有標準,標準是兩個條件,孝、廉,打聽這個地方青少年有沒有孝順父母,特別顯著的孝順父母;再打聽廉潔,絕不輕易接受別人的贈送、供養,不接受。

      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他能孝順父母,就能夠盡忠國家,就能夠愛護人民;廉潔,就不貪污。所以國家選拔幹部的條件就是兩個,就這兩個條件,這是基本條件。你看自古以來,從漢朝時候就定了,舉孝廉,這個制度從漢朝一直到清朝,都還是援這個例子。地方官員常常到處去打聽,這個地方有孝子,懂得廉潔,推薦給政府、給皇上。送他到王都太學裡面去讀書,這是非常高的榮譽,因為進太學讀書全是公費,從前講官費,不要自己拿錢,國家培養你。

      實際上在縣裡面,縣學已經都是官費了。縣學也都是選的,孝廉這兩個條件符合,先上縣學,縣學裡面成績優異,保送你到京師的太學。保送的名額,可能是一個縣只能保送一個,而且還不是每年,每年那中國有幾千個縣,學校容納不下。所以往往好像是三年,三年可以保送一個人。你在縣學裡面年年考試都第一,最重要是考試你的品德、學術,都排在第一,三年可能你就會被選拔送到太學,人才匯集的地方。

      在佛法裡面,我們要曉得我們的書本是佛經,我們不能夠把佛法忘掉。佛法選拔的人才是什麼標準?大乘教裡頭講得太多了,發菩提心,這是標準。發菩提心,通常所說的就是四弘誓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無上菩提心。你要發願去度這些苦難眾生,度,用現在的話來說,教學。人為什麼會有苦?苦從迷來的,迷惑顛倒,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想錯、看錯、說錯、做錯了,招來的惡報,這因果報應。要怎樣幫助他離苦得樂?幫助他覺悟,覺是樂之因,樂是覺之果;正如同苦的因是迷,迷的果就是苦。所以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用教學,教學稱之為法布施。

      大乘經裡面,佛常講較量布施,較就是比較。《金剛經》,這是一般人最熟悉的,讀的人最普遍,經上就講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是舉比喻說,那還得了嗎?那是多大的福報!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法布施的功德大。這什麼道理?大千世界七寶是物質,物質能夠解決你物質生活的貧乏,可以幫得上這個忙;不能幫助你了生死,不能幫助你出三界。你的享受只能在這一生,不能幫助你到來生,所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是有限量的。但是佛經這四句偈,如果他真聽懂、聽明白了,一下開悟,那個功德就太大了。這一開悟怎麼樣?他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六道的苦、十法界的苦,他統統擺脫掉了。有沒有這個例子?經教裡面講的例子太多了,在中國最著名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例子,這很多人都知道。北京那邊我們有位佛門的同修高居士,他說書說得非常好,錄了一套專門講六祖惠能的故事。他這套帶子大概再有二、三個月就可以完成,將來我們拿到之後,在這個地方可以播放,聽聽惠能大師的故事。

      這個真的,五祖為他說四句偈,開悟了!這就是證明法布施、法供養超過財布施、財供養,不能比,無與倫比。由此我們也知道,學佛是積功累德。這要注意到,功德,功德不是福德,修財布施是福德。功德是什麼?功是功夫,功夫向上提升,提升就是你得到的。譬如大家現在學弟子規,《弟子規》裡頭一共一百一十三樁事,你統統都做到了、落實了,那是你圓滿功德,你做到了。如果說我只能做到一半,還有一半做不到,那你就得一半功德,你的功德不圓滿。這個叫功德。

      所以,功德沒有辦法給人,也沒有辦法代人修,各人修各人得,這是功德。福德,福德自己修得多,我的福可以給別人共享,可以分給別人享。福德可以施,功德不可以,功德要可以的話,我們不必修行了,釋迦牟尼佛功德很大,分一點給我們不就夠了嗎?所以功德沒有法子,釋迦牟尼佛的福德真的分給我們享,這前面我們讀到的。譬如今天出家,出家人,實在講無論在德行,哪一方面還都不夠,可是他接受十方供養。十方人為什麼供養?十方人看到你是佛弟子,所以佛教的信徒都願意供養你。釋迦牟尼佛的福德,不是自己有福,享佛的福,這個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你才會感佛之恩,應該認真好好的依教修行,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也不辜負,自己將來有成就,道業上有成就,對得起那些供養的信眾。如果自己沒有成就,怎麼對得起?將來不如法要是墮落了,墮落將來要還債。佛門有句老話說,「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它是四句偈,「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要是不能成就,成就就是你要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那今天你所接受十方供養是負債,你將來要還債。

      出家、在家沒有兩樣,在家人修行,可不可以接受人供養?可以。如果他真的供養你,你真的念佛往生了,他也有福。往生就是成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一生圓滿成就,不可思議!沒有出家的緣分,在家身分閉關修行,可不可以接受供養?可以!有施主願意成就你,你好好修行,真有成就來報答。這些事情古今中外例子太多,釋迦牟尼佛在世,維摩居士是在家人,釋迦牟尼佛有一批學生,維摩居士也有一批學生。所以說是出家、在家四眾弟子,都有財布施、都有法布施,佛法才能興,眾生才能得度。得度就是眾生才能夠離苦得樂,才能夠破迷開悟,不能不知道!

      那出家人,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在從前出家人手上決定不可以過錢財的,他用什麼布施?他用內財布施,內財是身體,就像現在講的做義工。釋迦牟尼佛一輩子做義工,他為一切眾生,我們用現在話說,辦班教學,不收學費。教學要不要用體力?要不要用精神?體力、精神叫內財。財布施裡面,內財布施比外財布施的功德要殊勝;外財怎麼樣?身外之物,你布施得再多,都不如自己用自己的勞力,這叫內財,內財的福報超過外財。所以這些出家人也有財布施,你離開這個身體,離開你的精神、智慧,你拿什麼布施?所以布施的範圍非常之廣。

      四眾裡面學生,學生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學生講供養,也有財供養、也有法供養。施用財力,這是財供養,物質也是財供養;用身體,今天講做義工,來服勞役的,內財供養。協助弘法的,弘法工作有很多瑣碎事情,這個諸位都知道的,也是屬於法供養,像現在非常普遍。在從前法供養是什麼?你聽了這堂課,聽了真有心得,聽了歡喜,你到處跟別人講,這是法供養。現在呢?現在我們有錄相、有錄音、有書本,自己雖然沒有錢,沒有關係,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你多拿一些去,到處分給你所認識的人、能夠接受的人,介紹給他們,這是法供養。

      你雖然沒有錢,我在這個道場裡面拿了幾片,你去拿、你來介紹,是用你的身體,所以你這是內財供養。把這些光碟、書籍拿去介紹給你親朋好友,這法供養。不能不懂!懂了之後你才真正去做,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學,學要通達,暢通無礙,這是你真有悟處,你不是學的死東西,你不是死在字裡行間。印光大師給我們的示範、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他老人家一生因為言語的關係,他是北方人,鄉音改不掉,南方人聽不懂他講話,所以他沒辦法講經。但是他有另外一個方法,他用文字,所以印祖一生用文字弘法。《印光大師文鈔》,度無量眾生!

      他給我們的示現,就是修身為本,教學為先。你看他老人家七十歲之前,修身,沒有弘法,也沒有講,也沒有寫。七十歲被人發現了,民國初年有幾位學佛的大德居士,在家人,在家居士。他們去朝普陀山拜觀音菩薩,在普陀山藏經樓遇到他,看到這個法師舉止不凡,一看就曉得這個人有修行,很有道行。向他請教,他所講的確實震動人心,讓人聽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些人回到上海之後,就向他的朋友們介紹,普陀山有個高僧,你們可以到那裡去拜訪,有什麼問題到那邊去問,這樣慢慢知道的人就多了。

      在那時候用通信,總是交通不方便,通信就是書信往來,答覆。答覆的信件以後在報紙、雜誌上登出來,以後多了,集起來變成《文鈔》,用這個方法。他老人家八十歲往生的,弘法的時間十年,這十年是他晚年的十年。晚年就是道業真正成就了,德行、道業純熟了,所以他的文字寫得那麼樣的好,那麼樣的精采。那就是他在藏經樓三十年,他管理《大藏經》,在那邊讀書,儒釋道三家東西他都讀,讀了三十年。《文鈔》是他學佛、讀書的心得報告,你說這個東西多精采。

      我跟李老師學佛,李老師很謙虛,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我必須再給你介紹一個老師。誰?就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雖然不在了,《文鈔》在,叫我讀《文鈔》,叫我學印光法師。正確!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看到印光大師一個奇特的舉動,那就是弘化社。他一生以後就是印書,十方的供養就做一樁事情,他不做別的。別的事情有人做,印送經書沒人做,他專門做這樁事情。而所印的這些經論、善書裡面,分量最大的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我非常驚訝,佛經那麼多好的經典,他印的數量都少,這三樣東西大量的印送。

      我那時候從版權頁估計,大概有三百萬冊,這個數字很驚人。在當時那個時代,印刷術還不是很發達,成本都很高,為什麼這麼做法?想不通!為什麼不大力去弘揚佛法,去搞這個?《了凡四訓》勉強說是儒,《感應篇》是道,《安士全書》是儒跟道混合體。為什麼搞這個?想了好幾個星期才忽然明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現在這個社會亂了,儒好,來不及了;佛好,也來不及。唯有怎麼辦?因果。如果大家真正懂得因果,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那麼你起心動念你會收斂一點,這個對社會就大有好處。我才明瞭他這種做法就是救度現在這個社會。

      他是上一個世紀的人,世紀初,距離我們現在差不多也將近一個世紀。現在這個世紀比上個世紀,社會的混亂超過百倍都不止,不是十倍,超過百倍。現在人多苦!用什麼方法來幫助?除了因果之外,沒有第二個好方法。所以,我們才做《了凡四訓》的電視劇,也都快出來了。電視劇是宣傳,我介紹給諸位這兩片,這最早做的,馬來西亞做的,這是功課。宣傳要,功課更重要,由宣傳大家知道了,然後想怎麼學?這兩片是精華,這兩片讓你好好的來學,改造你的命運,用意在此地。現在「山西小院」、「為什麼不能吃牠們」,這是今天的因果,人都在,人跟事都是現成的,比印光法師提倡那個還有效果!所以這個要大力的提倡,要向全世界宣揚,能救世界。好,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