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3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三五卷)  2007/9/1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最後這一段,「寂用無涯三昧門」。第二段「正顯業用」,這段裡面有四小段,我們學的是第一個小段,明根境相對以辨自在。

      經文有十二首偈頌,有六對,講的是六根六塵,眼色是一對,耳聲是一對,一直到意法,這六對。清涼大師給我們註解的意思很深,也說得很清楚,說明這自在是怎麼得來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總的來說,不外乎定慧,就是先要知道定慧。定慧,佛說得很多,從總的綱領來講,不外乎事理,有事定、有理定;起用這是觀,有事觀、有理觀。這要是搞清楚了,最重要的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能用得上,那叫真正修行。如果搞清楚而不能落實在生活上,那就叫能知不能行,也算是不錯。可是沒有修行的功夫,你的知是有限度的,非常窄小,不能夠圓通,就是不能夠圓融、不能夠貫通,這是肯定的。所以最重要的是依教修行。

      前面我們學到清涼大師《疏鈔》裡面講的,「明達法相,事觀也;善了無生,理觀也」。事觀、理觀好像沒有講,講到事定跟理定,「制之一處,無事不辦,能觀心性,契理不動」,這都屬於定。我們接著學習觀,觀是什麼?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定是通達明瞭,觀是一種看法。佛法的修學,實在講,世出世間的聖賢,修為最重要的就是定功。身心清淨,定生慧,慧才能解決問題,正確的解決問題。心浮氣躁,縱然你學得很多,你懂得很多道理,懂得很多這些技術,那是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能不能解決問題?也能解決一些,但是往往問題裡面又會埋伏著問題,我們講的後遺症很多。解決問題,又造成了問題,這就不善。像老子講的,解決問題,「和大怨,必有餘怨」,這就不徹底。你解決問題,同時又製造問題,這就不善。如果是智慧現前,解決問題決定沒有後遺症,決定不會再製造問題,這高明到極處。所以,你心不清淨怎麼行?你定不下來怎麼行?世間法裡,在中國是非常重視這種教學,所以兒童從小就要教他穩重,行住坐臥都有規矩,穩重。這個穩重是修養的前方便,就是預備功夫。先學得穩重,他然後才能修定;穩都穩不住,他怎麼能定得下來?定到一定的程度,《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要定到什麼時候?就像這段經文所說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如如不動,這是事定。不但有事定,我們現在佛法學了不少,雖然自己功夫不到,依照佛菩薩的教誨來看這一切現象,佛教給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常作如是觀才行。

      我們今天學得很多,做不到,原因是什麼?不熟。我們的舊習慣,這些染污太熟了,所以還是它起作用,還是分別執著起作用。佛法學得很多,它起不了作用,這個佛菩薩知道,祖師大德也知道,哪有那麼容易就轉過來的!這麼容易轉過來,人人都成佛。曉得業障習氣太重,不是一下能轉得過來的。就是提起觀照,這觀照是什麼?功夫得力了,我們修行功夫得力。什麼叫觀照?如果在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頭才起,什麼念頭?歡喜的,起了貪的念頭;不歡喜的,起了瞋恨的念頭,這起了念頭。你六根看到外面的境界,喜怒哀樂就起來了,這叫煩惱起現行,這是念起。不怕念起,為什麼?這種念頭是無始劫養成的習性、習氣,它怎麼會不起?它要不起,你就不是凡人,六道凡夫決定會起念。祖師說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為什麼?覺遲,這個妄念是念念相續,念念相續就要造業了。一覺悟,問題解決了。這個覺悟是什麼?覺悟就是照見,就是觀照功夫。功夫得力了,我見色,喜歡的起了貪心,想到佛的教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貪心馬上就降下去,降溫,這功夫得力了。逆境,不順心的,瞋恚心起來了,這瞋恚心起來他就造業,造惡業,立刻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瞋恚心就降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念頭才冒出來,第二個念頭,就是佛菩薩的教誨在這時候要能提得起來,就把這個事情擺平了。

      你看不是先擺平外面,先擺平自己,自己擺平了,外面沒事。跟夏威夷土著心靈療法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看那份資料,對自己的啟示很大,跟佛法一個道理,他用上了,它沒有佛法這麼深,但是他能用上,他就能解決問題。我們佛法無論在理事、方法上比它都高明,但是沒用,學了,從來沒有用過,當然不得力。學了要起用,他就得力,功夫就得力。功夫得力,慢慢隨著你修學的時間不斷的增長,增長到什麼?增長在一切境緣當中,分別執著都不起,那就功夫熟了。到這個境界,在佛法裡面講,叫證果了。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都不會起七情五欲,都不會起貪瞋痴慢,沒有執著了,你就證得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那身呢?身還有,身還在,你的身還管用,做什麼用?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是大慈大悲。這種境界在佛經裡面叫「有餘依涅槃」,執著一斷,你就證涅槃,阿羅漢的涅槃,阿羅漢在佛法叫「偏真涅槃」;在作用上面講,六種神通具足,十善業道圓滿,不容易!這個圓滿是小圓滿,所以他證的是小果,因為他還有分別、他還有妄想,只是執著沒有了,不再執著了。

      我們能想像得到,人要是執著放下了,煩惱一定去掉百分之七、八十,最嚴重的煩惱就是執著。古大德也常說,人修行不能證果第一個因素是什麼?就是執著放不下,能放下就成了。再能夠把分別放下,那你就是大圓滿,你證得的果位是菩薩,比阿羅漢高多了。再能夠把妄想放下,那你就究竟圓滿,這個究竟圓滿是定慧究竟圓滿,十善究竟圓滿,這是真正修行。修行絕對不是說經教上要學多少,不是的,是你放下多少。古來的祖師大德,不只惠能一個人,許多大德都說過,修行證果這樁事情不關文字,與文字沒有關係,多讀、少讀不重要。這是世尊給我們示現的,世尊示現的,讀,求學十二年;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沒有求學,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都是放下。世尊學了十二年,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了。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什麼也沒有學過,聽五祖忍和尚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也成佛。我說得很多,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的境界是一不是二,平等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釋迦牟尼佛是現佛身,惠能大師現祖師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平等境界。

      我們今天這個事情不容易,我們明瞭了、搞清楚了,現在欠的是我們自己要做功夫。這段經文是講做功夫,講這六根,六根入定,在六塵起用;在六塵入定,在六根起用,你說多麼活潑。一般講,眼根入定,應該在眼根起用,眼根入定,能在色塵起用;色塵入定,能在眼根起用。不但如此,講到究竟之處,六根互用,眼根入定,可以在意根起用;意根入定,可以在耳根起用,為什麼?根塵都是一心。這段經文講得好,先講「六根,六塵」,然後再跟你講「三世間」,前面講的是「智正覺世間」,講盡了。哪個地方不能入定?哪個地方不能出定?沒有任何障礙,得大自在。

      這個道理,清涼大師就是用事理二定跟事理二觀來跟我們說明。明達法相,這是事觀。明是明瞭,達是通達。我們知道的法相,怎麼來的?因緣生法,就是佛法也離不開因緣,大乘教經論裡常講「佛法因緣生」。既然是因緣生,這些法相沒有體性。善了無生,那是理觀。你從相上見到性,善是善巧,了是明瞭,了達一切法不生。相不是在面前嗎?不生。這無生跟不生就是根本沒有生,這個道理深。一般講緣生,佛法講無量因緣而生的。無量因緣把它歸納為四大類,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個好懂,這相生了。生而無生,無生而生,生、無生是一不是二,叫入不二法門,你就得自在,你真正能把諸法實相看到,這看到就是你證得了。用什麼方法證得?用定慧,你沒有甚深的禪定,你見不到;心要定到相當一個層次,你才見到事實真相。

      現在學佛要跟過去環境來比,有損有益。不能說過去環境好,我們現在不如他們。從某個方面是這樣說的,過去修學的環境比現在好,人心淳樸,社會安定,世界人口少。譬如在中國,中國在抗戰時候,六十年前,四億人口,現在聽說差不多都十四億,這環境不一樣,人多,社會當然複雜。再往前面講,清朝初年的時候,中國人口只有一億多,不到兩億人,土地還是那麼大,人口少,那當然自在。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現在學習環境比古人好太多了,這怎麼說法?古時候社會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誘惑,沒這麼多刺激你,現在要學道不容易成就,從前容易成就。不容易成就,你能夠成就,你的功力超過他們太多。古時候人修行證果的,到今天又會淘汰一大批,他不能成就。

      由此可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沒有好壞,好壞在自己的心。自己心果然是清淨,果然是善,果然是好學,現在的環境比從前好,你能夠禁得起考驗,你能夠禁得起折磨,你在這裡頭練到如如不動,這個功夫超過古人。古人要跟你在一起,不能不佩服你,你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能成就,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時講五濁惡世,不是講那個時候,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末法時期真正是五濁惡世。在這裡面修行成就的確不是簡單事情。說不是簡單事情,也不是真話,給你說真的,真的就是你是不是真幹?要是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範的,只要你真正肯放下,你真正明白了。明白跟從前是一樣,三千年前的那個社會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今天這個社會複雜的現象還是如夢幻泡影,還是皆是虛妄,跟《般若經》上講的原理原則絲毫沒有改變,「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只要你不執著、不分別就行了,有什麼兩樣?不論在事上、在理上沒有差別。

      《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出最好的示範,一生圓滿成就。他所示現的不是頓超,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頓超,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頓超;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頓超,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圓頓大法,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善財童子的示現是漸修,他的小學是在文殊菩薩道場裡面學成的,就是我們《華嚴經》上講的從初信到十信,沒有離開老師。十信心滿,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離開老師,到外面參學。德雲比丘,初住菩薩,他去參訪,他自己也就證初住;不證初住,見不到初住菩薩。海雲比丘,二住菩薩。這五十三參,就步步高升。就像念書一樣,德雲是初中一年級,海雲是二年級,這樣步步高升,到最後參訪普賢菩薩,成佛了;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妙覺,就成佛。像一般念書一樣,慢慢一步一步升上去,示現給我們看的。我們的修學應當是年年有進步,每年都能升一級,從圓教初信到妙覺位是五十二個階級,就是五十二年級,那你要學五十二年的話,就成佛了!真是這樣的。五十二年,也許一般人講,很長,還有很多人活不了這麼大年歲!是的。可是你要曉得,真正成就,十信心滿就成就。十信心滿就十年,到我們現在念的「賢首品」,這就圓滿了,就畢業了,往後是參學。參學就是佛菩薩應化,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們現在很清楚的能夠體會到,既然六根在六塵境界上已經不起心、不動念,分別執著當然沒有,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分別執著?這叫真平等。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上面是妙覺,四十二個位次是平等法界,所以叫一真。平等法界裡面還有階級嗎?那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說四十二個階級是跟凡夫講的,凡夫有分別心、有執著心,給你講有四十二個階級。實際上,你入一真法界,沒有階級。那佛有沒有說錯?佛沒有說錯,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提醒我們,要不然我們對這個總是想不通,理事不能圓融,總想不通。清涼給我們說,無明破了之後,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斷。這句話提得好,我們就恍然大悟,原來四十二個階級是無始無明厚薄不相同。無明習氣很濃,地位就低;無明習氣很薄,境界就上升,就這麼個道理。確實沒有無明,他有無明習氣。這習氣不好懂,古大德用酒瓶來給我們做比喻,我們從這上體會到一些。酒瓶盛酒的,酒倒乾淨了,一滴都沒有了,聞聞看,還有味道。我們要用這個做試驗,就會試驗得很清楚。你去買酒,同一天裝在瓶子裡,現在到酒廠裡面去買、去訂,就能訂到同一天裝的,同時裝的。菩薩四十一個階級,破無明是四十一個階級,前面不破無明,不算它,你就買四十一瓶酒,一個星期倒一瓶,四十二個星期就倒完,統統倒完,四十二個星期。第一個星期倒的那一瓶,大概就沒有味道,聞不出味道了。第二個也許還是聞不到,大概第三、第四有一點味道,很淡。這個星期剛剛倒掉的,味道最濃。

      佛菩薩跟我們講,法身菩薩四十一個階級是這麼一回事情。你要看那一瓶,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這習氣沒有法子斷。你不能說我要把習氣斷掉,好,你要把習氣斷掉,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馬上生起來,你又墮落了。所以這只有讓時間自自然然就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佛在經上說,三大阿僧祇劫,這時間長。三大阿僧祇劫,無始無明習氣自然完全沒有,完全沒有就是究竟佛果。但是你要知道,初住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裡面,起感應的作用完全相同。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現八相成道。前面我們在經上讀過的,他能現大身,現報身佛,蓮華多大?三千大千世界,那身相就可想而知。這是什麼?無明剛剛破,或者說還沒有破,十信位的菩薩就能夠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說法。

      佛經上有這麼一句,釋迦牟尼佛說的,三世諸佛所說之法,我這一生四十九年不加一字。這很重要!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是不是自己講的?是不是自己創造、自己發明?沒有,完全沒有,古佛所說的。跟孔老夫子做學問的態度完全相同,「述而不作」。所以這些大聖大賢他們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都是古人的,都是前輩的,沒有自己的東西。這對我們來講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你要是冷靜觀察,你就曉得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謙虛的話,是真實話。這裡面教育含著很深的意思,你不要去創新,為什麼?創新是妄想,創新是違背性德,自性裡頭沒有新舊,法爾如是。你心定了之後,空間維次就突破,你不但見到現在諸佛如來,你同時見到過去諸佛如來,時間沒有了,三際沒有了。像《華嚴》所說的,三際變成一念,一念裡面圓滿包含這三際。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那你就清楚明白,照說就行了,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不是造作的,不是發明的。見性,你就得到。怎樣見性?你得把煩惱習氣障礙除掉才行,這我們常講放下,你得放下才行;你要不放下,你是輪迴心,你言語造作是輪迴業,你連六道輪迴都出不去,你怎麼能見性?你怎麼能見三世諸佛?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就有很深的體會,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個一不是專一,任一,任何一法都圓滿含攝一切法。可是佛在經典裡面確實為我們指出,對初學人指出的,這個一法就是《十善業道》。這是一部分量很少的經典,它的經文通常我們印是只有四個page,四頁,經不長。兩次,佛告訴我們,這十善業是人天法,就是說你在六道裡得人身,修這個法門;你想生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是修這個法門;聲聞菩提,這是四聖法界裡面的阿羅漢,緣覺菩提、菩薩法,乃至無上菩提,究竟的佛果,都是以這個為基礎,以這個為根本。這是佛給我們說出的根本法,在「淨業三福」裡面放在第一條,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這就明白了,沒有十善業道就沒有佛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的無量經教,統統以這個為基礎,這個基礎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那你就曉得這個重要。

      《十善業道》怎麼落實?《弟子規》跟《太上感應篇》是《十善業道》的落實。你能不學嗎?你要不學,你能有成就嗎?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個根,你為什麼不學?你對它不認識,你要真的認識了,你就會很歡喜的學習,你這三個根就紮下去了。有這三個根,你才能夠修定,你有定功才能修觀,才會步步高升,你往生才真有把握,一生圓滿成就。所以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滿成就,你不紮這三個根就錯了。這三個根要多少時間?頂多一年,過去沒有學,現在補習,行,來得及,不是來不及。可是最重要的,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不再貪戀。這也不少年了,我們常常跟同學們在一起互相勉勵,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因為這些東西障道,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在道業上寸步都入不進去,永遠擋在外面。要曉得,外面沒有障礙,找不到障礙,真正障礙就是這四樁事情。如果我們還不願意放下自私自利,還貪圖名聞利養,還享受五欲六塵,還有貪瞋痴慢,這一生只能說跟佛法結個緣,阿賴耶識裡面有了佛法種子,除此之外,什麼都不能成就,在六道裡面,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要知道,造作許多的惡業,這是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有得受的,不能不覺悟。

      我們對於一切法不生不滅的道理,知道了一些,怎麼證實?放下就證實,就是你親證的境界。不放下,聽佛說的,佛這麼說法,佛當然不妄語,是他的境界。佛教化眾生,讓我們最感動的、最佩服的,那就是他不牽著我們鼻子走,他不是教我們盲目追隨他,不是這樣的。他教我們,要把他所講的你自己去證明、去證實,他所講的不是他的,是你自己的。因為你自己現在迷,你真能放下,就發現他所講的確實是自己的性德,自己性德裡頭本來具有的,一樣都不缺。《十善業道》不是他的,不是他制訂的,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換句話說,見了性德,就是這樣的。戒律裡面講「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那是你的本來面目。然後我再告訴你,《弟子規》的三百六十句,《太上感應篇》裡面字字句句,也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面的。誰的弟子規?自性弟子規;誰的感應篇?自性感應篇。如果佛說的,你自性裡頭沒有的,那叫外道。

      所以千經萬論所講的,沒有離開你的自性。我們在開講《華嚴經》的時候向大家報告過,《華嚴》所說的是什麼?所說的是自己。正如同佛在這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華嚴經》上講的,你自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能、本有的相好。這說明華嚴在哪裡?就是我們現實的世界。我們現實的世界哪有這麼美好?是,本來是美好,現在不美好。這什麼原因?境隨心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是清淨平等的,識可不是,識有染污。所以識有染淨,染裡面有善惡。我們今天把清淨丟掉了。清淨的識心,現的法界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那是清淨,淨識現的。六道輪迴是染識現的,染裡面有善,善就現三善道;染裡頭有惡,惡就現三惡道,全是自己心現識變。除了你自己真心之外,什麼都沒有。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一切眾生都是自己心現識變,給你講,這不是一家人,這是你自己。我討厭這個,我恨那個,是你自己恨自己,你自己不愛自己,毛病發生在這裡。

      你真認識清楚,慈悲心自然流露。慈悲心頭一個是自愛,真正愛你的自性,自性裡面像惠能大師所說的,愛你的清淨心,愛你的不生不滅,愛你的本自具足(這裡面智慧德相),本不動搖,能生萬法、整個宇宙。什麼時候你見性?你愛這個宇宙,愛一切眾生,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你見性了。見性人就是這樣子,恢復到他本來面目,佛法的名詞叫大慈大悲,大慈悲心現出來的時候,這見性。你還有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你在迷,你沒有覺悟。你要知道,覺心平等的,覺心清淨的,平等就是沒有分別,清淨是沒有執著,執著是染污。修行就從這上下手,法相宗裡面講的「轉識成智」。末那是染污,就是執著,末那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這兩個是因上轉,我們做功夫就在這上做。跟人相處,跟萬物相處,對世出世間,我們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在這裡面修什麼?學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祖師說得好,這與文字無關。所以文字,經教學不學?都可以。經教學得再多,你的分別執著沒有放下,經教不是智慧,變成什麼?變成所知障,變成世智辯聰;七情五欲、貪瞋痴慢是煩惱障。如果你放下了,放下了,一切經教就是智慧,它就不叫障礙,它變成什麼?智慧裡面講後得智,無所不知。清淨心裡面所生的,像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那是根本智。般若無知,是根本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所不知,那是後得智。五十三參是後得智,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上所得的是根本智。沒有根本智,所學得來的全是世智辯聰,全是所知障。世法、佛法都講這個道理。所以,放下煩惱習氣是第一樁大事。

      中國五千年來,老祖宗教導後人,第一個就是教你放下,格物。格物是放下,格是格除,物是欲望,物欲。就是你要放下欲望,然後才能成就智慧,你所學的東西才是智慧;有欲望,學的東西不是智慧,這很有道理。智慧開了,所知障沒有了,格物是破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然後意誠、正心,意誠、正心是佛法講的菩提心,你的真心現前,你真心起作用。真心起作用,這身就修了;身修就是具足智慧,具足眾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本性本覺就現前,身怎麼會不修?身修而後家齊,你的家庭非常美滿、非常和樂。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幸福美滿的人生,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家人都生活在充滿智慧、充滿道德的快樂之中。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天下平是全世界的人都得到了公平,所以平等對待。平等對待就有和睦相處,大同世界,和諧世界。你要不從這個路子走,那大同、和諧是理想,不是事實;你要順著道路去走,大同、和諧是事實。所以你要記住,家要是不和,永遠做不到。要求國治、天下平,先把家要和;家要和,那身要修。宇宙之間的大道是有層次的,是有秩序的,它一點都不亂,有根、有本。根本培得好,果報殊勝,花果自然會殊勝。根本要沒有去照顧它,哪裡會有好的花果?不可能。

      所以這個地方「明達法相,善了無生」,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你真正了達一切法不生,你的貪瞋痴就沒有,也就是你很容易放下。為什麼?你不放下是愚痴,你什麼都得不到。所以你常常要想,常常去觀察,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想什麼、看什麼?看人過世,你看報紙上的訃聞,你看今天多少人走了?你想他走了,他帶什麼去?他的財富,他的家親眷屬,他的官爵,他的地位,一樣都帶不走。你要是常常看這個,你就把人間事看淡了。唯有看淡,才能放下。樣樣都據為己有,連你自己身體都保不住,你在這個世間能活幾天?你以為壽命還很長,我還能活多少年,那是妄想。佛在經上教導我們,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什麼都沒有了。如果你能常常想到這個,這會開智慧。這跟四念處觀有同樣的效果,你才能看出無常。宇宙是無常的,什麼東西能帶得去?你在迷,你沒有覺悟,業力帶去了;你要是覺悟,你的智慧、功德帶去了。所以人真正明白了,我要做好事,做我帶得走的。什麼時候做?今天就做,不要等明天,明天說不定我不在世了,這是真的,一點不假。因為你自己做的好事功德,百分之百帶走。如果是你留一筆財產給別人給你做,人家縱然是好心幫你做了,你得到的功德,《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講得很清楚,七分之一,幫你做的那個人他得七分之六,差很遠。如果那個人起了貪心,不給你做,他完全把你的吞沒掉,他還造罪業,你什麼也得不到。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要及時,趕快做,不可以等待,等待就錯了。你要做,肯定愈做愈多,像財布施,肯定愈施愈多;法布施,聰明智慧愈施愈多。它會天天增長,增長怎麼?愈多愈施。

      永遠記住釋迦牟尼佛的德範,他老人家的德行,他老人家的示範。我們自己所需要的,吃飽了,穿暖了,有個小地方住得很舒服。什麼叫舒服?你心裡沒有牽掛,身心健康,這就很舒服了。絕不是住得很華麗、豪華,不是的,一切都能隨遇而安。豪華的宅第,那不是享福,那叫做折福。特別是在這個時代,物質生活過得去就行,有多餘的力量盡量幫助別人。知道這個世間在受苦受難的人很多,他們需要幫助。所以有智慧、清淨心,你才能看得出問題,才知道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當然,最大的好事是幫助人開悟。

      所以釋迦牟尼佛選擇的行業,這要知道,他選擇的不是宗教,你看他老人家四十九年,他是宗教行為嗎?他沒有拜過神明,沒有向上帝祈禱過,沒有向神明祈求過,他一生教學,這我們要認識清楚。現在把他稱為宗教,對釋迦牟尼佛對不起,他受了冤枉,他受了屈辱。雖然宗教也都是教育,但是宗教教育裡頭都有一個真神,有一個主宰,有個依靠。佛法也講三皈依,是依自己,不是依別人。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講三皈依講得多好,依自性三寶。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覺,自性覺而不迷;法是自性正,你的自性本來是正知正見;僧是自性淨,清淨不染。要用惠能大師的話來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自性淨,僧寶;「本不生滅」,不生不滅,那是佛寶,大般涅槃;「本自具足」是法寶;「本不動搖」那是自性本定,這個定是佛寶;「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法寶。所以他這五句裡,覺正淨統統在裡面,是自性三寶,不是外面。到外面去找,這佛教稱之為外道。所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的教誨。

      方東美先生早年把佛教介紹給我,他說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是聖哲,佛經是高等哲學。他看得正確,沒有看錯。我們現在在《華嚴經》裡面讀到,再看佛教所有一切經典,佛說五樁事情,時時刻刻他都沒有中斷過,他講的是什麼?他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哲學、講科學,都講到究竟圓滿。佛經裡沒有神學,這要知道,找不到神學。我們學佛是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所以佛教傳到中國,寺院庵堂是什麼?是學校,是教學的場所,每天講堂裡面上課;念佛堂、禪堂裡面修什麼?修定,修清淨心。淨宗的念佛目的,《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是定,不亂是禪,心不顛倒是智慧,念佛是修這個。用這句佛號把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打掉,這就是宗門大德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淨宗的覺是什麼?就是佛號。妄想、妄念起來,不管是善是惡,都不好,為什麼?善念是三善道,惡念是三惡道,你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在六道,六道裡找不到阿彌陀佛,出去了。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這叫念佛人,這叫相應,與自性彌陀相應,與唯心淨土相應,這才能成就。

      諸位同學一定要記住,煩惱裡頭最嚴重的是瞋恚,瞋恚墮地獄。常常喜歡發脾氣、喜歡罵人,你要記住,你在造地獄業因,被你罵的人他不會墮地獄,你會墮地獄。被你罵的人如果能忍辱,他真是來修行,他修忍辱波羅蜜,他會得好處,你自己很糟糕,所以這要懂。最近我們看到這個訊息,不但有許多災難,怕的是這傳染病爆發,我們看到外國已經有很多地方禽流感,中國現在也有了。這種傳染病,它的傳染像風一樣,吹到你身上,你的心地清淨慈悲,一吹就過去了,不會貼身。風吹的時候,它也不分善人、惡人,反正你心地善良,它染不上,它一吹就過去了。不善的人,一吹就沾到身上,你就得病。而且最容易得的就是容易發脾氣的人。我跟你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盡量控制自己不要發脾氣。如果喜歡發脾氣,你就要記住,你很容易得傳染病。

      要養成心平氣和,要培養自己的愛心,愛心是你的性德。愛心沒有了,你的性德就違背了,你本來是大慈大悲,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素食是愛心,不忍吃眾生肉。連這些植物都有靈性,前兩天,同學打個電話給我,他們家的菜園,葫蘆托夢,說是有人以不好的態度對待它。第二天起來之後,真的到菜園找,真找到個葫蘆,不是人,蟲吃那個葫蘆。他才明瞭,你看看有人欺侮它,葫蘆托夢。這是我第二次。第一次是我在澳洲,澳洲我們自己有個菜園,有一條絲瓜,這個絲瓜托夢給悟謙法師,說它已經長得很大了,為什麼還不採?這時候謙師她就去找,真的,它在那葉子後面,看不見,走來走去看不見,遮住了,把它找出來了,真的,太老了。太老了,悟謙就說,我不採你了,我讓你再長,留你做種子,留它來做種。你看植物都通人性,何況是動物!都有愛心,你愛他,他愛你,他的回報非常好;你不愛他,他恨你。

      所以你千萬要記住,縱然他有過失,你也不要責備他,你勸導他,為什麼?他會感激你。你要是把他狠狠罵一頓,他記住這個仇恨,今天你得勢,將來換個地位時,你在他的屬下,他就會這樣對待你。總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我們學佛人懂這道理,縱然他是我的長官,我是他的部屬,他狠狠教訓我,無禮的責備我,我也曉得,大概在過去生中,我是他的長官,我這樣對待他。今天他這樣對我,就算了,沒有怨恨心,很好,這樣就夠了,就結掉了。他所造的這個業,記在他阿賴耶識裡面,他會受報。所以我們常常講,經教裡頭說的是,你以惡意對待人,自己受的果,禍害是七分,別人頂多是三分。如果他有智慧的話,他一分都不受,為什麼?他沒有怨恨心,沒有瞋恚心,反而成就他的道業,把他提升,自己墮地獄,把別人抬起來。這是佛經上講的,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看到別人的德行年年往上提升,自己年年往下墮落,你這細心觀察,你就看到。修行沒有別的,在哪裡修?頭一個就是在人事環境上修,第二才在物質環境上修,把自己的毛病習氣都修得乾乾淨淨,就成就了。離開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你到哪裡去修?你沒地方修。跟這個人處不來,跟那個人處不來,不是別人有過失,是自己有過失。夏威夷土著這個報告裡頭講得太好了,魏斯醫生在做的深度催眠,裡面記錄也報導這些事情。

      所以災難多,災難從哪裡來的?是我們居住地球上的眾生不善業的感召。所以宇宙不和諧,大自然不和諧,地球上所有生態不和諧,這個麻煩大!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佛講得最清楚、最透徹,境隨心轉,天地萬物是你自己的心現識變。你的心要是善,沒有一樣不善;你的心不善,沒有一樣是善,道理在此地。所以問題不是出在外面,出在我們自己的念頭,出在我們自己的愚痴,貪瞋痴慢這個東西造成的。學佛的人能聽得進去,細心想想有道理;不學佛的人他不承認,他說這是迷信。現在講科學,科學要拿出證據,證據拿不出來,世界就毀滅了。中國有一句老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佛菩薩是老人,在中國,孔孟老莊是老人,這些老人留給後世的教訓就是「老人言」。你不聽,你不看,眼前的災難你必須承受,這個災難太苦、太可憐了。

      下面說,「諸經論中,或單說事定,或但明理定,二觀亦然」。或是單說事觀,或者單說理觀。這是佛菩薩教學,教學是有對象的,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因時不同、因處不同,說法怎麼會一樣?就是我們在這個小講堂,有時候一定要看聽眾,如果今天有一批從國內來的聽眾,來了幾十個人,從來沒有進過我們的講堂,我一看到這些人來,我就會說得很淺顯。所以有很多地方我重複說,為什麼?前面說的他沒聽到,有一部分特別是對他們講的。還有些從國外來的,常常有,所以有很多東西多次重複。釋迦牟尼佛講經也是如此。重複有沒有必要?有必要,為什麼?沒有聽過的,他聽到了;已經聽過的,他沒有做到。要重複多少遍他才能做到?重複一萬遍他能做到,這一萬遍都是應該說的。所以佛法講「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時時刻刻要重複,不斷的重複。

      佛家這些方法,夏威夷這些土著他們也用這些方法,真的跟我們持名理論方法完全相同。他不是念阿彌陀佛的,他是念「對不起,我愛你」、「我很抱歉,我愛你」,他念這個。要念多少聲?不斷重複,天天重複。重複到什麼時候他就療效出現?重複到自己愛心真念出來了。你看,不是無數次的重複,自己的愛心是自性、性德,透不出來。不管對什麼人,不管對什麼事、對天地萬物,都是「我很抱歉,我對不起你,我很愛你」,要把這心裡的真心念出來,不知道念多少萬次!我們從報告上看,念好幾個月,日夜都不間斷,效果出來。效果出來自己知道,為什麼?自己對天地萬物,對一切眾生,真有愛心,跟從前不一樣,真有愛心。而且在表現上,他講了三樁事情,第一個是自己謙卑,這態度變更,對人、對事、對物都是謙卑;恭敬、有禮,有禮就是有禮貌,他就講這三個。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三個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你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有愛心。這我們講什麼?業障消除了。完全是事修,他沒有理;不像佛法,佛法有理,理那就高得太多!這是完全從事修,都能夠治這些最難治的精神病。

      他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的迴向。所以他肯定外面沒有過失,那些生病的人都沒有過失,他為什麼會生病?我心裡頭有病,在他那裡發作了。怎麼樣把他的病治好?先把我的心病治好,他就沒事了。這是我們佛法講的迴向法門。他沒有接觸病人,也沒有任何治療,就是拿到他的病歷擺在面前,就這一句話不斷重複,「我對不起你,我愛你」。就像我們寫牌位一樣,念佛給他迴向。我們沒有這麼做。我們要幫助一個人的時候,你給他立一個牌位,你每天早晚給他念幾千聲、幾萬聲,常年不斷,大概半年到一年,對方會感化。這是一樣的道理,他做得很徹底,我們有這個道理,沒去做。好像我們做的時間太少,早晚兩次這功德迴向,而且還心不在焉,所以這效果不彰。他是把整個精神集中,自己在一個小房間,外頭統統隔絕,一心來念,念上幾個月,效果好,那些病人的病自然都恢復正常了。

      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要幫助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有苦難,大家曉得這麼一個原理,我們一心,我們立一個牌位,全世界在災難當中死亡的這些眾生給他立一個牌位,把精神集中起來,萬緣放下,做功課的時候連電話都拔掉,一心一意念佛給他迴向,就能產生效果。甚至於自然災害都一樣,地震。我們前面發起一個,希望大家每天加持一千聲觀世音菩薩聖號,為南北極、全世界的冰山跟這些山神,神明,求雪不要融化,會有效果。馬來西亞一個年輕人做了個實驗,冰箱取出三塊冰塊,念一千聲觀世音菩薩,它融化得最慢,遲半個小時;冰塊上面貼上一個「我愛你,請你不要融化」,它也慢了差不多十幾分鐘;沒有管它的,那個融化得最快。所以我們從這個實驗,從佛法的理論,參考夏威夷這種治療的方法,我們就相信、就有信心了。在電視機面前的、在網路面前的同學,我們能夠為全球苦難眾生,一切自然災害,每天用一點時間,全心全力來念佛迴向,決定會產生效果。我們有這個信心,一點不懷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