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8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八0卷)  2000/12/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80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諸神眾,主晝神長行,第七句:

      【觀方普現主晝神,得十方法界差別身解脫門。】

      這一個法門是觀方普現菩薩,他所修學證得的。這裡面的境界非常廣大,不可思議。我們看看清涼的註解,「如來身雲,就體則非有無。約機,則差別遍於十方,不可謂之無。約佛,則稱真法界,不可謂之有。此則隨緣非有之法身,恆不異事而顯現,以化寂滅非無之眾生,恆不異真而成立,即無差別之差別也」,這幾句話把一切理事都說得很透徹、很明白了。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現前的社會,整個世界都不太平、都不安定,彼此不信任,彼此不諒解,不知道事實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是一家人。因為不了解事實真相,這才產生偏陋執,偏執、陋執,造成許許多多不必要的誤會、鬥爭,帶來天災人禍,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如果對於事實真相徹底通達明瞭了,所有災難都能夠化解,這個開示比什麼都重要。

      什麼叫「如來身雲」?經文裡面,他得的果是『十方法界差別身』,這從相上講的。相必有體,所以清涼的開示,先從體上來說明。「如來」是從自性上說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身雲」,「雲」在佛法裡面是比喻非有非無。我們看到天上的雲彩,不能說它沒有,你接近它,它什麼也沒有,所以佛就用雲來形容非有非無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我們講的真心、自性、本性,是一切眾生的根源。

      眾生從哪兒來的?現在世界上有許多聰明人都在那裡研究,宇宙是怎麼起源的?生命從哪裡來的?自古至今多少人在尋求這個答案。我們看到古今中外的哲學,看到許多宗教的經典,都不能給我們一個很滿意的答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他們自己本身,沒有把這個問題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所有的答覆都是在那裡推想,不是親證的境界。佛法裡面講的是比量的境界,比量只能比個相似,沒有法子逼真。

      唯有諸佛如來親證這個境界,所以佛說的就透徹。佛就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眾生從哪裡來的?佛說從法身變現出來的,法身是能變,一切諸法是所變。而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形容法身的真相。所變現的境界有生有滅,能變的法身不生不滅。諸位要知道,法身就是經上講的自性,就是講的真心。佛對於這一樁事情,用的名詞一百多種,在佛經裡面。佛為什麼用這麼多名稱來說一樁事情?教我們不要執著,「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你才能夠體會得到。這一樁事情只可以意會,不能言傳,稍稍執著在言語文字上,你就全盤都錯了;絕對不能用言語文字來說明白,也不可以用心思去想像,你一想就錯了,不想現成的,一想就錯了。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才是事實真相。這是我們一切眾生共同有的,本有的。

      大經裡面常常說,佛眼睛看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他怎麼看的?他是看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自性,確確實實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同一個性,所以大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要真正明白通達了,才曉得眾生跟我們自己的關係是多麼密切,不是別人,就是自己。所以我們要以誠意,誠意是真心,因為真心沒有障礙,可以跟一切眾生溝通。妄心就有障礙,妄心就不靈;真心就靈了,真心沒有界限。

      我們真心對一個蚊蟲、對一個螞蟻說話,牠懂,牠能聽,牠能接受。螞蟻很多,我們以真誠心,不要小看牠,「你可憐,你是螞蟻」,不可以用這種心態,我們要用平等心、尊重心,牠也是一尊佛,牠也是菩薩。我們沒有學佛的,稱牠作兄弟、稱牠作朋友,學佛的稱牠作善友、稱牠作善知識,牠來擾亂我們,我們請牠搬家,這個能溝通。真心能溝通,妄心不能溝通。誠心是一念真誠,決定沒有一個妄念在當中,你這個心跟牠的心就相應。牠也是一個眾生,跟我們一樣,牠出來到處跑,牠也是謀生,牠是找東西吃,牠不犯法,牠也不犯罪,我們沒有權力去傷害牠,我們更不可以歧視牠。因為我們歧視這些小動物,所以我們常常被別人歧視,因果報應!我們不尊重這些小動物,所以遇到很多人對我們不尊重。你造什麼樣的因,你得什麼樣的果報。

      不但對於動物我們一視同仁,對於植物也一視同仁,對於石頭、瓦塊、泥土也一視同仁。為什麼?同一個法性變現的,它的根源是一不是二。所以《華嚴經》上才教導我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它要不是一個性變現出來的,怎麼能夠「同圓種智」?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應當用真誠、清淨、平等心對待。普賢菩薩教我們十個修行綱領,頭一個「禮敬諸佛」。「諸佛」兩個字怎麼講法?蚊蟲螞蟻都是諸佛,樹木花草也是諸佛,沙礫石頭也是諸佛,你才曉得那個恭敬心是平等的,那個恭敬是遍虛空法界。這是性德起用,天下哪有不太平?

      華藏世界為什麼這麼美好?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莊嚴?大家都能用性德,都能用真心;他不用妄心,他用真心,他用性德,他不用煩惱。煩惱是什麼?心心所,唯識家所講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他不用這個。交光法師在《楞嚴》註解裡面所說的「捨識用根」,這話講得有道理。用根是用六根的根性,六根根性是真性。我們用見性見一切事,用聞性聽一切音聲,平等的。如果用識就不平等,用眼識見的是色塵不平等,用耳識聽的音聲也不平等,如果用性就平等了。

      什麼人用性?《華嚴經》上初住以上的菩薩。所以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講五十一位,為什麼?前面十個位次,從初信到十信,他還是用識,不是用性。所以用性德才稱為法身大士,你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你是凡夫,不是聖人。所以菩薩位次,這在大乘圓教,前面十個位次,十信位是賢人,不是聖人,初住以上明心見性,用真心對一切萬物,這是聖人,凡聖差別在此地。這個地方給我們說明了十法界的事實真相,我們要明瞭。

      「如來身雲」,這一句就是講法身。法身有沒有?法身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非有非無,所以用「雲」來做比喻。你執著它有,錯了;你執著它沒有,也錯了。你執著它有,它沒有形相,我們的六根接觸不到,眼看不到,耳聽不到,心也想不到,所以你不能說它有。你也不能說它無,為什麼?它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如果這樁事情你還不能夠體會,佛在經教裡頭常常用比喻說法,比喻裡頭夢講得最多。《金剛經》上講的四個比喻,以夢為主,「夢幻泡影」。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能作夢的是心,夢中境界是現相。能作夢的心,你說它有還是沒有?你要說它沒有,它能現相,它能現夢境;你要說它有,你找不到,能作夢的心你去找,找不到。所以非有非無是事實真相,它現的相無量無邊,天天作夢,天天都做不一樣的夢。可是能現夢的是一個心,所現的境界那是各個不相同,為什麼?緣不一樣,無量無邊的因緣。說到法身,說到自性上,因緣都說不上,這楞嚴會上講得很清楚,非因緣、非自然。因緣、自然在自性裡都沒有,這叫第一義,因緣、自然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

      頭一句把理給我們說出來,然後再講現象。現象,首先是「約機」,機是就眾生根機上來說,應機說法,應機施教。楞嚴會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約機」。所以「差別遍於十方,不可謂之無」。所現的相,諸位要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決定沒有差別。宗門明心見性的人,老師父考考他,勘驗勘驗他,他是不是真的見了性,常常用問答的方法,問他:你會嗎?「會麼?」你是真正會了嗎?看他的答覆,看他的反應,往往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隨便拈一法舉一舉,老和尚點點頭,沒錯!哪一法不是性?

      這一種機鋒話,一般人很難懂得,祖師用方便的方法來說,用比喻來說,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法身,把器比作十法界差別現象,從這個比喻上容易體會,金沒有變,相可以隨自己意思變。我用這些黃金造一尊佛像,看到佛現前。有人說,我不喜歡這尊佛像,我把這尊佛像重新再鎔化掉,鑄成一尊耶穌的像,耶穌像現前了。其實體還是一個,還是這麼多的黃金,不增不減。性永遠不變,相隨著眾生念頭在變。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的法相是從心想生。

      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叫做法相,能變現這個相的叫法性。那要問問,哪個不是佛?說佛是講法性,他是法性變的。就如同這些無量無邊的金器,哪個不是金?你們到銀樓裡面去看看,黃金做的那些東西很多,總有幾千種、幾萬種,樣子都不同,隨便拈一樣都是金。所以你要懂得了,「會嗎?你把金拿來給我看看?」隨便拿一個就來了,都是的。你要不會的,可麻煩了。琳瑯滿目在那裡看,這是手鐲,這是戒指,這是項鍊,這是什麼?金找不到,找不到金。金在哪裡?找來找去不知道,找不到,那叫不會。會的人怎麼樣?隨便拈一個來,就是的。你們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這個意思真的你要體會得,禪宗的機鋒話你就能聽得懂;你要不會,不知道他們在講些什麼。法法皆是,沒有一法不是。

      這是講能現,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裡面的正報是有情眾生,十法界裡面的依報是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我們通常講植物、礦物,包括一切自然現象都在其中,虛空法界都是,現在講的時間、空間。時空裡頭所包含的一切,全是法身變現的,這才所以講「共同一法身」,情與無情共同一法身。一覺一切覺,所以才「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道理在此地。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問,世間所有一切宗教是不是同一個根源?真的同一個根源。耶穌,法身變現的,上帝也是法身變現的,眾神還是法身變現的。既然是法身變現的,在佛法裡面講,那豈不都是諸佛如來嗎?一點都不錯。這就是法身隨類現相,現的相不同,性是一個。我們對於其他宗教還能排斥嗎?排斥別的宗教,讚歎我這個宗教,錯了。怎麼樣才不錯?平等就不錯了。知道法身在這個地方現佛身,在那個地方現上帝身,在那個地方現眾神身,一樁事情!

      我們看《華嚴經》上,《華嚴經》現的菩薩身、佛身、聲聞身、緣覺身、諸天身,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現雜神身,在此地現的是主晝神,全是諸佛如來。你再要真正懂得明白了,我們現在周邊接觸這些大眾,哪一個不是諸佛如來?我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每一個人都是諸佛如來,我剛才講的蚊蟲螞蟻都是諸佛如來,同一個法身變現的,「共同一法身」。所以輕視眾生就是瞧不起諸佛如來,也就是輕視了佛性,輕視了法身。法身是無在而無所不在,決定離不開法身的。法身是永恆的,法身是不變的,這叫「常住真性」。所以《華嚴經》的教義最適合於現代,解決現代的社會問題,這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今天跟其他宗教往來,我們無條件的對其他宗教的協助,有很多人反對,說我們做錯了。也有人問我:淨空法師,你為什麼這麼做?佛在《華嚴經》上教我這麼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自己,你沒有這個認知,你怎麼能契入佛的法界?

      大乘經上常講,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心是講的真心。真心,包虛空法界,是平等的。真心起作用,則變成識心。但是佛家裡頭不叫識心,叫什麼?叫四智菩提,起作用的時候。四智菩提跟八識是一樁事情,無二無別。不同在哪個地方?一個是迷,一個是覺。覺了,八識就稱作四智,不叫它做八識;迷了,四智就叫它做八識,不叫它做四智。實際上是一不是二,迷悟差別。悟了的時候,八識五十一心所它起作用,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它起的是這個作用,決定與這個相應;如果迷了,起的作用跟這個恰恰相反。真誠的反面是虛偽,清淨的反面是染污,平等的反面是不平,正覺的反面是迷惑,慈悲的反面是自私。所以十法界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只有迷悟的差別;除了迷悟之外,沒有差別。

      佛在哪裡?隨拈一法皆是佛法,隨拈一法皆是佛性,隨拈一法皆是諸佛如來。我們在這個世間,還是要用妄想分別執著來對一切人事物,你就錯到底了,我們的佛法學到哪裡去?真正契入境界,我們要問還有沒有分別執著?六祖在《壇經》裡面就測驗過學生,這個學生是永嘉禪師,他問永嘉:你還有沒有分別?永嘉回答得好,「分別亦非意」。意是什麼?意是識。凡夫分別是意識,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分別亦非意」,那是什麼?沒有分別,這個分別是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眾生說這個是毛巾,我也叫毛巾;你們分別,你們說這個是毛巾是意,我說這個是毛巾不是意。隨順你們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所以曉得聖人的境界,分別就是不分別,執著就是不執著,他是恆順眾生的,決沒有自己的念頭在裡頭。

      如果真的不分別,人家問你:這是什麼?不知道。那不是變成木頭人、不是變成白痴?哪有佛菩薩變成白痴的道理?諸佛菩薩現身為我們講經說法,都是無分別當中建立分別,不執著裡面示現執著。他決定不是真的有分別執著,他真的有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但是他要離開分別執著,他不能辦事,不能教化眾生。所以教化眾生一定要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才能把事情辦好。非常可惜,眾生不懂得佛菩薩的意思,往往隨順佛菩薩的分別執著,這就搞錯了,這是學佛最難的地方。佛菩薩教我們斷惡,我們就執著斷惡;佛菩薩教我們修善,我們就執著修善。也算不錯了,為什麼?你可以不落三惡道,但是你出不了三界。要怎樣才能出三界?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所謂是斷而無斷,無斷而斷,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你就超越三界了。

      佛同樣說的一句話,一切眾生聽在耳裡,體會絕不相同。這種現象我們一般講,眾生根性不一樣,有根性利的,有根性鈍的,所謂是上中下三根不同。怎麼樣幫助我們契入?諸位要曉得,經要天天聽。世尊當年住世四十九年,每天講經說法,他不是個普通人,所以他說法不疲不厭。我們在經上看到,用現在的話說,每天講經說法八小時,四十九年不中斷。他的那些學生天天跟著他,天天聽他講經說法,根利的兩年、三年開悟了,根鈍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開悟了,這顯示眾生根性不相同。

      悟後起修,你沒有覺悟,你修什麼?覺悟之後統統明白了,才知道把自己的惡業、惡習氣捨掉,這叫修行。才真正能發大慈悲心,真正的愛心。愛心的對象是哪些人?一切還沒有覺悟的眾生,真誠的愛心去幫助他們覺悟。幫助的事很多,樣樣都要幫助,核心是幫助他覺悟,唯有覺悟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習氣煩惱要自己常常去檢點,要時時刻刻反省,否則的話太難太難了。為什麼?人很難知道自己的毛病,而非常容易覺察到別人的毛病。於是一個真正會修行的人,常常看別人的毛病,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是會修的人。不要把別人的毛病放在自己心上,那就錯了;也不要去說別人的毛病,那我自己造口業,也錯了。見到別人的毛病,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拿別人做自己一面鏡子。修行在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在這裡用功夫。修什麼?沒有一樣不是修行處。我們的一舉一動,坐有個坐相,站有個站相,那個人站的樣子不太好看,坐的樣子不太好看,我們看得不順眼,馬上想想我坐是不是他那個樣子?我站是不是他那個樣子?我看不順眼,我要是這個樣子,別人能看我看得順眼嗎?真正用功在這些地方,把自己的毛病習氣統統修正過來。

      現在跟古代不一樣,古代的社會是保守的,做晚輩對長輩是很尊重的,有父母教誨,有老師教導,修學環境好。現在不行了,現在這個世界倫理道德沒有了,每個人都一般大,所以父母不能教兒女,你教兒女他不聽,老師不能教學生。我過去在美國,有一些同修來跟我談,兒女不聽話;也有很多做老師的來跟我談,學生不聽話。我告訴他們,我說:你們錯了,你的兒女、學生沒錯,你錯了。他很驚訝!說:我錯在什麼地方?我說:今天沒有父子,今天沒有師生,只有朋友;你把兒女當朋友看待,老師把學生當朋友看待,你們的關係就能處得好。今天沒有長幼尊卑,沒有了。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誰也不能夠管誰。在這種狀況之下,修行就產生最大的障礙,為什麼?自己一身毛病沒有人敢說,說了你也不會接受,反而成了冤家對頭,人何必跟你結怨?那怎麼辦?我們要真正成就,只有找聖賢典籍了,常常讀誦聖賢書,在聖賢書裡面找到標準。現在社會常講,人生價值觀,自己去尋找。找到之後,自己要真幹。今天的成就,在從前還可以靠老師、靠同參道友,今天的成就完全要靠自己。同參道友對你幫助的愈來愈少,要靠自己真正覺悟,要靠自己天天反省。

      真正的善友、善知識,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李老師教化眾生,無論對學生還是對信徒,他勸導人只有兩次,不會勸第三次。兩次就可以了,第三次就結冤仇,他再也不聽,他嫌你囉嗦,他嫌你常常找麻煩,心裡就不痛快。所以兩次講了之後,以後就恭恭敬敬,你做錯事,點頭,好!很好,不會再說你,絕不得罪你。唯有真正肯跟他學的,那一天到晚沒有好臉色看的,他會打人、會罵人。凡是被他打、被他罵的,那是真正的學生,為什麼?打了也不走,罵了還來,還要聽,這是學生,這種人不多。一說幾句話,臉上顏色馬上就變了,老師察言觀色,這個人以後不可以說他,對他只有恭敬讚歎。他從前教導我們,他自己一生是這樣的教化眾生。所以我們曉得,今天善知識愈來愈少,我們自己要不是真正肯學;換句話說,許許多多的機會我們都當面錯過了。這是說到自己要成就,決定要靠自己認真的反省懺悔,改過自新。

      今天這段經文,這是講根本的道理,你明白之後,對於一切眾生決定不再輕視,對於蚊蟲螞蟻都尊重。我們在廚房看到螞蟻,有的時候很多,決定不能有厭惡的心,一看到討厭,我們錯了。你再要殺害,那你造的業重,殺生!殺生有果報。你討厭牠也有果報,招來生生世世不如意。應當怎麼樣對待牠?尊重牠們。牠們沒有過失,過失在哪裡?過失在我們自己,我們一定廚房裡不乾淨,如果廚房整齊清潔,牠怎麼會來?一定是不乾淨,所以才招惹牠們來找東西吃。你東西放得很零亂,廚房裡面,像醬油這些東西滴在這上沒有擦得乾淨,它有氣味,牠聞到氣味,牠就來了。你要整理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牠不會到這個地方來。所以把牠引得來,是我們自己找牠來的,找牠來再要殺牠,你這罪過多重!決定不能有歧視、殺害的念頭,要有尊重、愛護,尊重牠,愛護牠,隨牠去。不但不能殺牠,把牠趕走,我們都有罪過。

      到底用什麼方法?真誠心請牠離開。牠自動走了,這個可以。真誠心跟牠講,要跟牠溝通。你要幫助牠,牠要找食物,你拿一些食物放在院子裡面,告訴牠,「你所要的東西,我已經擺在那邊,你到那邊去享受;這個地方我們有工作,請你不要來干擾」,要「請」!對待牠們跟對待諸佛菩薩一樣的尊敬,我們叫學佛,這叫學佛,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覺悟從這個地方落實。蚊子到這個地方來,還不是想吃一頓飯而已。牠來叮我們,你行菩薩道,天天講布施供養,牠來要吃一頓飯,你都不肯,你都捨不得,你天天念布施供養是假的,不是真的。牠來叮,歡歡喜喜我供養一頓;牠吃飽了,自然就離開了。都是這些道理搞不清楚、搞不明白,所以常常犯過失,常常造罪業。連小動物我們都這樣的敬愛,不傷害,何況是一切人?我們的清淨、平等、真誠的慈悲心,才發得起來。你能發這樣的心,能這樣修行,你的前途無限的光明,這一生念佛肯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去作佛了。

      如果我們對於一切人,還有不滿意,還有恨的念頭,這是極重的罪業。還有嫉妒,還有傷害,傷害裡面最嚴重的是破壞眾生法身慧命,也就是說破壞眾生學佛的機會。《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頭所說的,有兩個人對於講經的法師嫉妒,想方設法去破壞,散播無根的謠言,讓這些信眾對於講經的法師失去信心,不來聽經,把這個法會破壞了。佛在經上講,墮在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這是果報。一千八百萬年是我們人間的時間,時間現在我們都知道有時差,他在地獄裡面所感受那不知道是多少劫,我們常講度日如年。所以他在地獄裡頭的感受那是無量劫,而在我們人間來看是一千八百萬年,太重太重了,何必造這個罪業?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真正覺悟的人,他決定不毀謗,他讚歎,他隨喜,那個功德福報無量無邊,稱說不盡。禍福都在這一念之間,一念覺大福報現前,一念迷苦報無邊,都在這一念之間。

      我們要懂這個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別人毀謗我們、陷害我們,我們不可以有怨恨心;有怨恨心,錯了,大錯特錯!我們以慈悲心、真誠心來對待,為什麼?人家毀謗、陷害是消我的業障,不是壞事情,成就自己的德行。我們平常消業障消不掉,這些人來幫我們消業障,我們感恩、感激。我們每天念佛、修行,把這些功德都迴向給他們,為什麼?他們造了重罪,替我消業障,他們將來要受苦報,我一定要以功德迴向給他,希望他的果報能減輕。所以覺悟跟迷惑,對待一切人事物的心行完全不相同。世間一般人,人家陷害你都有報復的心,錯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不是好事情。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講,「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一生當中不跟任何人結冤仇,我們的心地清淨坦然,這個好。念念念別人的善,不要想別人的過失,把別人的過失都應該忘得乾乾淨淨,不要放在心上。別人對我們的好處,我們念念不忘,這是修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所謂是積功累德,要從這些地方去做。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現象都是法身,都是法身現的相,法身就是自己的根源。

      這一段都是從機上說的,從我們沒有覺悟眾生分上來講的。下面這一段是「約佛」,佛是徹底覺悟了,從他那邊來講,「稱真法界,不可謂之有」。佛現身在我們這個世間,不能說有,他隨類化身,應機說法。不但是應化身佛,即使是報身佛,也不著相,也不可以謂之有。如果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妄想,那就迷了。這個念頭都沒有,才真正覺悟。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這個法會當中,這麼多的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天鬼神,全是諸佛如來的化身。這就是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我們周邊的環境一切人事物,現在科學家講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如來的化身。諸佛如來的化身是法身現相,法身所現的相就是諸佛如來的化身。

      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今天講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度,我們平等心看待,我們心裡很清楚,全是諸佛菩薩的化現。諸佛菩薩在哪裡?一切人事物就是諸佛菩薩。普賢十願,我們就能修。「禮敬諸佛」,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平等的恭敬、平等的供養。供養的方式很多,我們對他心裡歡喜是供養,我們對他尊重是供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是真誠的供養。供養,大家不要聽到這個名詞,馬上就想到要用財物,不一定,一念恭敬心就是供養。

      「此則隨緣非有之法身,恆不異事而顯現」。佛家講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所以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法不是哲學。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所說的是有能、有所。佛法為什麼不是哲學?佛法也有講能、也有講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就不是哲學。這個意思很深、很難懂,不容易體會,但是句句都是說實話,句句都是講宇宙人生真相,我們要懂。

      佛化現這些境界,包括他的身相,我們要問什麼原因化現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個意思正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感,法身就應。而眾生的感有顯、有冥,顯是明顯,我們心裡面的希求,這是明顯的;有一些感,那個念頭非常微弱,連自己都不知道,但是確實動了這個念頭。念頭太微弱了,振動的波太微弱了,自己還沒發現,第六意識還沒發現,但是第八識裡頭波動了。第七識、第六識還沒有能發現到,法性立刻就有感,感應不可思議,所以說隨類現身。《楞嚴經》上又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是能感,應所知量是能應。眾生的念頭能感,法身能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機緣。我們念頭善,善境界現前;念頭惡,惡境界現前。所以諸位要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法身的應現。地獄從哪裡來的?我們惡念感應來的;天堂哪裡來的?我們的善念感應來的。由此可知,境界確實不是真的,真的是「法身」。

      佛現這些身,目的是「化寂滅非無之眾生」,這一句話說得妙!眾生本來是寂滅無為,所以佛眼睛裡面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他從什麼地方看?《楞嚴經》上說得很明白,他從六根根性上看,他看你的見性、看你的聞性、看你的覺性,從見聞覺知上去看,你六根根性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六根根性寂然不動,所謂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哪個不是?我們在經上看到,描寫佛放無量的光明,我們哪個不是?個個都是。「放光動地」,現在還是,你的光並沒有失掉,一切眾生怎麼不是佛?佛菩薩看到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己看不出來,為什麼?你自己被妄心迷了。妄心從哪裡來的?妄心從真心變現出來的。妄心也是真心的作用,非常可惜凡夫認妄不認真,這才迷惑顛倒。迷,迷在哪裡?顛倒,顛倒在何處?只要你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有回頭的指望了。

      我們本來是清淨寂滅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你本來是佛,你現在念佛又想作佛,那你當然成佛。你本來是佛,你現在不想作佛,那就沒有法子。為什麼不想作佛?貪瞋痴慢就不想作佛;還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人不想作佛。想作佛的人怎麼樣?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人很快就作佛了。恆順眾生,這是高度的智慧,真實的善巧。在隨順當中,幫他覺悟,幫他回頭,幫助他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就這麼一樁事,這一樁事叫佛事。

      「恆不異真而成立」,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成立是成立世間法,教化眾生的事業,但是與法性,真是講法性,有沒有違背?沒有違背,完全是法性起用。具體說來,就是《無量壽經》上跟我們所講的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事,這是相。經上接著說:「觀法如化,三昧常寂」。你們把這幾句合起來看,前面善護三業是戒成就,「觀法如化」是慧成就,「三昧常寂」是定成就。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展現給大家看的是什麼?戒定慧三學。這就是此地清涼大師所說的,「恆不異真而成立」。總起來說,無差別裡面的差別。無差別是從法身上說、從性上說,差別是從事相上說。可是你要曉得,性相是一不是二,這樣才能圓融。你如果要認為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怎麼也圓不過來,你就不能契入佛法的境界,那就變成是世間的學術,世間的一個思想。世間的哲學思想就是因為圓不過來,圓過來,那就稱為佛法。

      我們總要懂這些大道理,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一不是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對人對事對物,要用真誠清淨平等心來對待,「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這些才能做到。淨宗的同學,我們「華藏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提出五個修行的科目。這五個科目:第一個是三福,第二個是六和敬,第三個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是六度,第五個是普賢十願,很容易記。念念不違背這個原則,這就是菩薩行;念念行行與這個標準相應,念佛決定往生。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