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71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七一卷)  2005/3/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71

      諸位同學,「寶首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經文註解得比較長,引用經論也多。前面我們講到《疏》的第四行,我們還把這個文念一念,從「初中初偈」這個地方念起,然後接著我們看看大師後面的開示。「初中初偈,雙喻業果皆真心現,雖無實體,而相不同,次偈(次偈是第三偈)喻能生因緣相虛」,後面第四首偈「喻所生業果無實」,這個意思在前面講得很多。現在我們看「今初」,就是第二首,就是我們讀的這一首。「若法相宗,唯以本識為鏡(法相宗講的),今依法性宗,亦以如來藏性而為明鏡」。本識是阿賴耶,阿賴耶之體就是如來藏性,如來藏性就是前面講的真心、本性。

      先把這個比喻說清楚,比喻裡面講鏡子,這是什麼鏡子?『淨明鏡』,大師《疏》裡面只是舉了一個綱要,《鈔》裡面有細說。《鈔》裡頭我們看到,《鈔》是《疏》的註解,就是註解的註解。這是清涼大師慈悲到極處,唯恐後人對於他這個《疏》還是看不懂,所以再加以解釋,讓我們後學的人省很多事情,不必去查這些經論,他都把它舉出來了。所以《鈔》,「亦以藏性為鏡者」,不是以藏識,阿賴耶稱為藏識,藏識所依的這是性,以這個為體,為鏡子,比喻作鏡子。「初辨定鏡體」,這也分好幾段來講,「言亦以者,非揀本識,識亦喻鏡」,就是此地這個經文不是講阿賴耶識,是講阿賴耶識的體性,用這個來比喻作鏡子。但是大乘教裡頭像這種比喻很多,也有用阿賴耶識比喻作鏡體。「故楞伽云」,這《楞伽經》上講的,「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楞伽經》裡面講的「明鏡」就是阿賴耶識,就是本識。

      這個幾句說得中下根性的人容易懂,這是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六道,包括我們現前所有的這些現象、境界都包括在其中。你看今天科學家,用了多少人力、多少時間在這個地方探測研究,尋找宇宙的奧秘。宇宙從哪裡來的?一直到現在,說法很多,都沒有定論,都是在猜測,誰也不敢說哪一種是確實的;但是佛經裡面說的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佛經是不是像一般宗教典籍裡面所說的神造的?佛經裡頭沒有這個說法,佛經裡面講「心現識變」,所以心跟識都可以比喻作鏡體,這個明鏡之體,都可以;用識比喻作明鏡之體意思淺,用性(用識性)說得就深了。這是說能現的,這個諸位要記住。

      我們眼前所有的境界,能現是藏性,它當中起變化這是藏識,在這個地方不用藏識而用藏性。所以他底下說「但法相宗,不用如來藏為鏡,今雙用二義,故致亦言,言如來藏為鏡者,起信論釋本覺內體相合」。它怎麼說法?它說「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就像淨明鏡一樣,這個四大跟虛空相等。四大是什麼?第一個是「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這是從體上講的,如實空,真空;體,真空裡面什麼都沒有。

      宗門,你看《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這個話是因神秀大師這首偈而說的。神秀大師的偈頌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神秀大師講的一首偈。六祖就把它改了一改,「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的是什麼?說的是現前所有一切境界相。你看,神秀說這個相有,完全是著在「有」上說的,而能大師說的是「空」;諸位必須要知道,空、有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那為什麼神秀大師說有?神秀大師著了相,能大師離相。你看即相離相,並不是相沒有,相有,相擺在面前,當相即空,這就見到真相;空有是一不是二,體是真空,相是幻相。

      相怎麼來的?他第二句就說了,所以第一句如實空這是講體,第二講「因熏習鏡」,因熏習鏡就是「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我們看這個就很容易懂,看前面那個就不懂,殊不知前跟後它是一不是二。這裡講四種,一而四,四而一,一樁事情四個說法,四種說法說一樁事情。這個事還要用比喻來講,不用比喻來講我們很難懂。譬如我們現前在電視機面前,諸位看到電視機螢光幕上現的色相,前面講如實空,那是講什麼?是講螢幕,螢幕真的什麼都沒有!我們打開頻道,現相現前了,現相現前我們要問,這個現相有沒有離開螢幕?沒有,現相跟螢幕融合在一起,你有沒有看到螢幕上沒有東西?雖然色相現前,螢幕上還是沒有東西;螢幕是體,現相是起作用,體跟用是一不是二。

      你說現在我們在這螢幕上看到法師在講經,看到法師的樣子,這種看法就是神秀大師的看法;惠能大師的看法就不一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相離相。不是說相沒有了,你才曉得電視螢光幕上什麼都沒有,正在現相的時候,也知道螢光幕上什麼都沒有。相是什麼?幻相,相不是真的,相剎那生滅;螢光幕是體,體是自性、實性,實性不生不滅,雖現一切相,於它一絲毫妨礙都沒有,它並沒有被污染。

      這些事情統統在我們眼前,決定沒有離開我們六根面對的這六塵境界,沒離,必須要知道,外面境界不是實在的。那我們現在能夠見外面境界的六根,我們根中之識、根中之性,你說這是真的是假的?大乘教裡頭學多了,經教裡頭有答案,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絕對不是說這是真的,那是妄的,那你就錯了;這是真的,那是妄的,是二法,真妄是二法。你看《壇經》裡面惠能大師講的,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覺悟,什麼時候到不二,你就真正覺悟了;你還在二裡面,你沒覺悟,你是凡夫。真正覺悟了的時候是不二法,所以大乘教裡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的時候萬法是一,所以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經上常講真諦、俗諦,這二諦,二諦不二,我們在前面讀過。從阿賴耶識,從識來講是俗諦,正是因薰習這個鏡,鏡是比喻,就是阿賴耶識裡頭種子它起現行,所以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現前,就像電視螢光幕裡面的色相,它現前了。所以你在這個境界裡頭,怎麼樣能看出不二,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你的智慧也現前,德用無量無邊。現在我們要問,要怎樣才能入不二?沒有別的,佛祖教給我們的方法,「放下」。你說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入不二。今天我們為什麼看什麼都落成二三?諸位要知道,分別、執著裡頭才有二三;離妄想分別執著,到哪裡去找?一都找不到,還會有二嗎?一也不可得。由此可知,我們這個迷,迷在哪裡?就是迷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說了很多。

      我們讀經、聽教不開悟,什麼原因?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我們在經典、在古人註疏看到很多,聽佛講經、聽祖師大德講經,他就開悟了。聽佛講經的,諸位在經典裡面讀到;聽祖師大德講經的,《壇經》是很好的例子。為什麼他們聽經學教會開悟,我們為什麼不能?一般講根性不一樣,他們的根利,我們的根鈍。這個話說得沒錯,也說得很明白,可是我們現在人聽不懂,聽不懂就是不契機。我們是現代人,面對著大家也是現代人,我們要知道現代人的根性要用什麼方法來教。六祖惠能大師、印光大師教不了現代人,他生在那個時代,教那個時代人行,教現在人不行。所以佛菩薩要來到我們現在,應化在這個世間,示現的是現代人,才能夠幫助現代人,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現在人我們應該怎樣講,大家才好懂?那些人聽了,他真的就把分別執著放下,就開悟的,所以講利根。我們這什麼叫中下根?聽了之後毛病習氣還是在,還是放不下!或者可以說,當聽的時候,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好像明白了,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好像是懂了。聽完之後,出了講堂,毛病習氣又現前,剛剛那一點點似乎悟處完全不見了。這是我們現前的現象,我們要懂。不是沒有悟處,有!你悟的時間很短,剎那之間,或者是幾秒鐘、幾分鐘,妄念又起來,分別執著又起來,特別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這一點我們就能體會到,我們的煩惱習氣多重!這些東西障礙我們的悟門,所以我們不覺悟,解悟尚且不能,何況是證悟。

      我們真正要想成就,應該怎麼修學法?那就是我們要相信佛陀,「信為道元功德母」,相信佛有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就是他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的,我們只要能夠依教奉行,逐漸逐漸走向悟入的道路。這個善巧方便頭一個就是持戒,現在人一聽到持戒就搖頭,持戒就是守規矩。為什麼?這些規矩都是幫助你淘汰你的煩惱習氣,恢復你的性德,你說這個東西重不重要!我學佛,我學佛的理論,我可以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得意忘形,結果怎麼樣?一分一毫的受用都得不到,真實受用得不到。

      受用最明顯的,身心清淨,妄念不生,這功夫成就。我們現在在學習過程當中,你總得要妄想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少,那就有進步!妄念少,你智慧一定增長,所以煩惱輕,智慧長。煩惱怎麼輕?你對於世緣要看得破,要放得下,真正相信經典裡頭所說。用什麼方法看破?《金剛經》好,幫助你看破,《心經》更好,文字少,我們總結的就更少,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們想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不是說的這十二個字?《金剛經》是不是說的這十二個字?我們要常常把這個放在心上,日常生活當中,一切時一切處與一切人一切物接觸,心裡頭念頭才起,執著的念頭、分別的念頭,古大德教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一定會起念頭,你不起念頭那你是佛菩薩再來的,你就不是凡人。凡人在六道裡頭無量劫的流轉,你怎麼會不起念頭?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念頭起是一定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什麼覺?提起觀照!般若觀照,這十二個字非常管用,「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貪瞋痴的煩惱自然就息掉,你那個患得患失的心自然就沒有了,不可得!我們的身不可得,我們的妄心不可得,妄心說到究竟處就是阿賴耶,不可得。你以為阿賴耶是真的?阿賴耶也是唯心所現。一念不覺,不覺就是起心動念,念頭才動,這就叫阿賴耶;不動,不動就是藏性,動就是藏識,就這麼回事情!覺心不動,無明是動的,這個不動是自性本定,你本來不動;所以不動是真,動是虛妄,本來不動,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動盪太厲害了,一下想不動還沒法子,停不住,這種現象很普遍,我們不難懂得。譬如水的波浪,大風大浪起來了,你叫它一下平靜,不容易,慢慢讓它平息;由大浪變成中浪,由中浪變成小浪,由小浪變成微波,慢慢它就靜止。

      修行功夫也是如此,用什麼方法把這個浪減弱,恢復到平靜?觀照,觀照是初步功夫;深一步功夫,照住;最高的功夫,照見,《般若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見性,就是見到事實真相。觀照時候沒有,完全用佛的方便法,佛的善巧方便;到照住的時候功夫得力,自己的心清淨了,這時候真正是煩惱輕,智慧長。如果不依循佛陀教誨這個方便法去修,那就難了。沒有真正做到看破、放下,怎樣勤苦修學,那就是現在人所講的佛學,你搞佛學,現在大學裡頭很多有佛學課程的,你可以去拿個博士學位;不是學佛。這個話是從前李老師常常對我們講,搞佛學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搞得再好還是脫離不了六道輪迴;要真正學佛才能了生死,才能脫離輪迴。

      學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講放下,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他真的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了,大家要爭的,當國家領導人,他是王太子,他繼承他父親的位置他就是國家領導人,捨棄,不要了;這是在名位、權力最高的,捨棄了。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是世間人要爭取的,他也放下,出家了。出家過什麼生活?一生過苦行僧的生活,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一生過這個生活。真是像夫子讚歎顏回的話一樣,「人不堪其憂,佛不改其樂」。他樂的是什麼?沒有人知道!顏回之樂,夫子知道,釋迦牟尼佛之樂,夫子就不知道了,這是真的。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對釋迦牟尼佛的樂能不能體會到一點?能體會到一點。中國古聖先賢所謂「人生有三樂」,其中有一條,「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釋迦牟尼佛那個樂,我想不離這個。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廣度眾生,他所表演的,就是他度眾生的方便,就是他度眾生的手段、方法,「你們要想脫離六道,要想離苦得樂,像我這樣就得到了」。世間人看他那個樣子,那種生活方式,苦不堪言,裡頭有真樂在其中,為一切眾生示現,做個好樣子,做給你看。真正是我們今天沒有法子形容,只能用「純淨純善」,他真的做到純淨純善,無我,無我所,我們今天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一絲毫都不沾。

      每天一餐,一餐夠了,身體像個機器一樣,它需要能量,沒有能量補充這個機器就發生毛病。飲食就是能量的補充,能量消耗各個人不一樣,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能量消耗大概總是百分之九十或者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消耗在這上面;真正勞心勞力,消耗能量並不多,很少很少,所以一天吃一餐足夠了。早年我在台中學教,跟李老師,李老師也是日中一食,幾十年。我跟他的時候,佛門常講持午,我也做到了,持午就是晚上這餐不吃,就是早晨跟中午,我吃兩餐。這是我學佛沒有多久我就在學習,學習得很成功。

      到台中之後,看到老師吃一餐,我也跟他學。我們知道李老師真的是勞心勞力,他的工作量超過一般人二、三倍,我跟他的時候他七十歲。那個一餐,精神飽滿,所以我就開始學。我也沒告訴他,我吃一餐吃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我說:「老師,我現在學你,每天吃一餐。」哦,多久了?我說:八個月了。他說:「你感覺身體怎麼樣?」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久這樣下去」!他告訴我,什麼好處?不求人,生活簡單,人到無求品自高!維持自己的生活很容易。

      我從一餐又變成三餐,這是到台北去講經,就是遇到韓館長,住在她家裡,她是一定要我吃三餐。她說:你住在我們家裡,萬一你身體要是有了毛病,我們家裡擔當不起。一定要求吃三餐,我就答應了,我把一餐變成三餐。那個時候我年輕,我吃一餐,中午這一餐,現在普通飯碗我吃三碗飯,三餐我就一餐吃一碗。以前我在上班的時候,我的飯量,吃三餐,中午這一餐大概是三碗到四碗,晚上也是三碗到四碗,年輕的時候,吃得很多。學佛之後,到台北去講經弘法,我就把一餐變成三餐,還是那麼多的量,分做三次吃就是了。

      在那個時候我就跟李老師提出我的一個想法,我說飲食能量的消耗,應當是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修行人,釋迦牟尼佛帶他的這些學生們,沒有妄念,所以他消耗量很少,一餐足夠了。我這種想法,老師聽了之後點頭同意,他說確實是這樣。所以你心地愈清淨,你所需要的補充的能量就愈少。我學佛之後,絕對沒有零食,我不吃零食,我吃東西都很簡單,一切隨緣,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不會去挑三挑四。這是什麼?世尊當年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我們總要想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學佛!學佛就要跟他看齊。佛是存的什麼心?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什麼?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其餘的那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幫助他覺悟,一覺悟,人就變成菩薩,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就是這麼一樁事情。

      我們要學這個,你要幫助別人覺悟,先要自己覺悟;幫助別人學佛,自己先要學佛,要學得像!佛一生絕對沒有跟人家競爭,佛看到善人、善行、善事,一定生歡喜心讚歎,決定沒有嫉妒,決定沒有障礙;你就幹壞事,佛也不障礙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各個人他自然有他的業因果報,又何況佛有五眼圓明,對於任何一個眾生,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不清楚的,沒有不明瞭的。不像我們,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這是我們要知道。但是我們學佛,依佛為師,我們對佛尊敬,對佛信仰,決定沒有疑惑,依教奉行;他是最好的榜樣,依照這個榜樣來學習,這是真學佛。

      除了幫助人覺悟之外,現前生活當中有很多困難、問題,向佛請教,佛都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在經典裡面我們看到很多,慈悲到極處,我們從這裡學就對了。這是說明薰習,因緣薰習這是現象的產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鈔》裡面第二條「因熏習鏡」,因熏習鏡我們還沒有講完,後面我們把文念一念,諸位就比較清楚。「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我們上一節說到這個地方,現在接著看下面。「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我們就看到此地,但是後面文還有。這是真諦,前面跟我們說的是俗諦,這個地方是真諦。

      本經不用法相家所說的,而用法性宗所講的,道理就在此地,跟我們講的真實法,這就不好懂。不出不入,不失不壞,說的什麼?說一切法,就是我們現前一切法。有沒有出入?出入我們把它說作生滅,出生了,入就滅了,不出不入就是不生不滅,現前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失不壞。可是我們現前所看到的、所感覺到的這一切法,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也是佛說的,佛經上常常看到的。佛這些話是隨順俗諦說的,也就是隨順我們的知見,我們凡夫知見,凡夫的看法。說這一切法不出不入,不失不壞,這是佛跟法身菩薩們的看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現在我們也能體會到一些,連科學家也給我們透露了一些訊息,近代科學家告訴我們,時間、空間不是真的。那我們要想像,時間、空間不是真的,時空裡面所有一切現象是不是真的?這些現象要離開時空,它存在哪裡?一切現象也不是真的,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包括時空,包括所有一切萬事、萬物、萬法,所以說萬法皆空。空,不是它不存在,它在,就在我們眼前,當相即空,了不可得。為什麼?這個相是幻相,相是剎那生滅,遷流不住。我們在前面跟同學們一起學習過,所有一切現相我們講是相續相,相續相都不是真實的,還是叫方便說,佛經上真實說,它不說方便,它叫遷流。

      遷流就是用我們現在話,我們講得粗一點,前一秒的相絕對不是後一秒的現相,不是的;如果是,可以用相續兩個字來講,不是的,後一秒的相絕對不是前一秒的現相。這個我們在這次講座裡頭就講了不少次,真的像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裡還有個生滅,就是還有出入。那怎麼說不出不入?這個生滅的速度太快了,幾乎到什麼?生滅同時;生滅同時你就看不出生滅,那就真的是不出不入,不失不壞。世間相常住,《法華經》上說的,誰見到?法身菩薩見到了。

      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頭也用比喻說過,我們比喻用電影的影片,現在因為電視發展、開發出來,小的電影機現在玩的人很少,可能已經都被淘汰掉。我這個年齡,年輕的時候,小電影許多人家都有,自己可以拍攝,剪接很簡單,回家自己有放映機可以放。到哪裡去旅行,我們自己來拍攝,這個我們以前都做過。電影,一般人看是看銀幕上的現相,那就是什麼?有生有滅,有出有入。佛菩薩看的為什麼說沒有生滅?佛菩薩看底片,你看放映機底片上沒有生滅,不出不入。就好像是這麼個道理,真的沒有生滅,生滅同時,這個不可思議。

      又何況後面再講到「常住一心」,一心是真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因為這個一切法,一切法相從哪裡來的?心現的,性就是心,心現識變。心在哪裡?識在哪裡?就在相裡頭。不能說性是性,識是識,相是相,那你就錯了,你還搞了這麼多;能大師不是告訴我們,佛法是不二法嗎?你怎麼搞這麼多?又是相,又是性,又是事,又是理,搞這麼多,不二法!什麼時候我們能看到整個宇宙一切現相是不二法,你就見性了,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原來是一樁事情,萬法歸一,一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一心,就是講的真實性。

      這個道理如果你要是不能夠體會,你就想到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金作器,我們做金器,幾千種、幾萬種沒有一個是相同的,花樣都不同。你看琳瑯滿目,千萬種擺在你面前,什麼東西?除了黃金之外,什麼也沒有,體就是黃金。金在哪裡?金在器裡頭;離開器沒有金,離開金沒有器,你想這個比喻。今天森羅萬象,包括虛空,都是心現的,都是識變的,心現識變,森羅萬象,原來是一,不是二。這個一是什麼?一就是自體,佛法稱之為法身,法身才是真正自己。我們這個身也是法身之一,因為是大宇宙所有現相之一,沒有離開大宇宙,沒有離開法身。心現識變,一定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然後你的心清淨了。為什麼?於一切法不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執著不到,剎那生滅,你怎麼能執著得到!

      我們現前生活所謂是緣,業緣,你的緣很殊勝,你丟都丟不掉;釋迦牟尼佛的緣很殊勝,他統統放下,統統捨棄,他的生活快樂無比。他的樂我們也能體會到一些,讀《論語》我們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釋迦牟尼佛有,天天在學習,天天在教學,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看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從各方來的,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是同學,這麼多同學到這邊來,多快樂。自己有德行、有學問,別人不知道,要求別人知道,那你的名利心沒有捨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君子就是道德之人,我何必要別人知道我?名聞利養捨盡,所以他的生活快樂無比,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這個快樂決定不會減損的。這種樂趣世間人體會不到,有道德的人他懂,你跟他說,他能夠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一定要懂得的。你說法性在哪裡?哪一法不是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你真正懂得相是幻有,生滅同時,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也不是二,你就入不二法門了。

      下頭這一句,「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這就是凡夫能成佛,業因在此地。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染法是什麼東西?第七識,末那識是染污意,它染污了誰?誰也染污不上,末那能染阿賴耶嗎?不能;能染第六意識嗎?也不能;能染前五識嗎?也不能。那染什麼?染自身。那阿賴耶是真的是假的?不是真的,也是心現識變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染污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執著,分別染污輕,執著染污重,粗顯的境界,貪瞋痴慢這是染污。那我們要問,學禪宗的方式,禪宗二祖慧可心不安,找到達摩祖師,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手一伸:你把心拿來,拿來我替你安。這一句提醒了慧可大師,回光一返照,覓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心,心在哪裡不曉得,找不到。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那我就替你安好了,你就沒事了。這一句當中大徹大悟,成為禪宗第二代祖師,達摩祖師把衣缽就傳給他。

      今天我要問你貪心,「我貪心很重,我瞋恨心很重」,我也學達摩:你把你的貪心拿來給我看看,你把你的瞋恚拿來給我看看。你要一反光,不就跟慧可一樣嗎?覓慳貪了不可得,覓瞋恚了不可得!只要一回光返照,你就發現了,虛幻不實;你迷的時候執著好像是有,你覺悟的時候沒有這回事情。所以當我們自己在境界裡頭,慳貪現前,瞋恚現前,你要知道回光返照,沒有這個東西,本來無一物,哪有這個東西?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染還找不到。

      「智體不動」,智體是本覺,「具足無漏熏眾生故」,像我們剛才所說的,你要能常常這樣的覺照,常常這樣的反觀,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什麼?這是無漏,無漏熏眾生。所以,造業是這些煩惱習氣,成佛也是這些煩惱習氣,問題就是你要會用。你隨順煩惱習氣,你就造業;煩惱習氣一現行,回頭一返照就沒有了,這就是無漏,無漏熏習。

      佛在經教裡給我們說了這麼多,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能夠用得上,能用得上,自己得受用,自己在煩惱苦難當中解脫出來;我們自己能夠解脫出來,才能夠幫助別人解脫。你的生活這個樣子、形象,那是個解脫的形象,你讓別人家看到,聰明人一看這個形象,他就感染了,他就覺悟。中等根性的人,他看到這個形象,他很羨慕你,他會向你請教,他來請教,你就給他解說,幫助他覺悟。下根人雖然比較難,但是他看到你的形象,聽到你的說法,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看到你的形象,一歷眼根也永為道種,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遇到緣他能成就。

      這才曉得,諸佛菩薩在世間做種種示現,祖師大德也是示現自度度他,無一不是為眾生。這裡頭多少人是自己已經得度,乘願再來的,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他們給我們表演,經上常講的「為人演說」,演就是表演,表演要用這個身體,要利用這個環境做道具。所以經上常講,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叫遊戲神通,這句話形容得非常妙,遊戲神通,你說他多自在,就跟舞台表演一樣,沒有兩樣。我們迷惑顛倒的凡夫,是真正在這裡受苦受難,他們是在舞台表演,我們一覺悟,跟他一樣。第二種是因熏習鏡,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第三「法出離鏡」,法是方法,怎樣出離苦海?實在講,苦海就是迷惑,如何出離迷惑?三界六道是迷惑的果,迷惑造業是因,重要的是因,迷惑顛倒的因沒有了,三界六道的果報就沒有了。正是永嘉大師所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迷,覺了就沒有了。法出離我們要求出離法,這也用鏡子來做比喻,你看大師這裡告訴我們的「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礙是障礙,障礙也就是煩惱,我們如何離煩惱?這個地方講的不空法。煩惱礙就是煩惱障,障礙;智礙就是所知障,障礙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為兩大類。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一般大乘教裡所講的煩惱障跟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障礙了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覺悟。

      所知本來不是障,你看如來果地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把自性裡面本有的智德障礙住,就稱之為所知障;智本來不是障,現在障礙了智慧,就稱之為所知障。這兩種障礙,每一種障礙都說不盡,統統都表現在起惑、造業、受報,這就是輪迴,迷惑造業受報,受報又迷惑,永遠在那裡循環,這是輪迴的現象。我們要怎樣求出離?出離的法很多,多到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給我們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一般大經裡也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出離法。我們今天在一切法門裡面選擇的真正是方便法,淨土宗「持名念佛往生」的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給諸位說,正是《華嚴經》末後特別為我們介紹出來的,普賢菩薩大慈大悲,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在其他方法裡面沒有辦法學習,這個沒有辦法,裡頭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己的根性,煩惱習氣太重,斷不了;另外一個是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不好。今天無論走到世界哪個地方,誘惑的力量太大,你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處在這個環境裡頭,你怎麼辦?自自然然你會隨順這個環境,這個麻煩就大了!

      我今天聽蔡老師回來告訴我,居然有做兒女的,還沒有成年,對他的父母說:你為什麼要生我?我也不知道他父母怎麼答覆。佛法裡頭有,父子、兄弟的緣分,乃至於夫妻的緣分,佛所講的,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確實只有佛說得清楚。如果說報恩的,孝子賢孫,他不會說出這個話來;說出這個話來的,大概都是報怨,都來討債的。但是不學佛的人不知道,學佛的人立刻就能提起,要怎樣幫助他?那就靠教育,所以教育要從小。小孩一出生就知道這四種緣,四種緣也不曉得是哪一種,好好的教能夠把這個緣轉過來。為什麼?他覺悟了,他本來是報怨的,覺悟之後不報了,他要學著做個有道德之人,這就好,所以教育多重要!

      在全世界,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胡秋原先生告訴我的,那時候我才二、三十歲,他告訴我: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當時我們聽他講這句話並不很懂,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真的嗎?以後我們有機會出國,在全世界到處走走的時候,再接觸到聖賢教誨,明白了,他這句話說得正確。為什麼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中國人自小接受聖賢教誨。現在中國人不善,是因為已經有二、三代我們把聖賢教誨疏忽了,才變成這個樣子。以前的中國人不是這樣的!統統都是接受聖賢教誨,縱然有些為非作歹,他不敢做大壞事,總是受這個影響,做兒女的不敢悖逆父母。諸位學過《弟子規》,你就知道,中國教育的根在哪裡?在「孝」,孝悌者也,人之大根大本,中國的教育是以這個為核心。「親親為大」,就是父子的親愛把它發揚光大,永遠保持而不失。

      到民國初年,李老師早年給我們上課,我們教室有五十多位同學,他問了一個問題,「親權處分」。問大家,大家都不曉得,他回過頭來問我,我說我聽說過,很小的時候聽說過。什麼叫親權處分?親是父母,父母如果覺得這個兒子不孝,到法院去告:我這個兒子不孝,你們可以把他處死刑。法官不用審判,也沒有辯護,立刻就照辦。這條法律好!兒子不敢背叛父母,父母一告的時候他命就沒有了,親權處分。父母都不要你了,你還能在世間立足嗎?哪個父母不愛兒女,父母對兒女之愛念念不忘,直到他老死,他都還不忘記;父母不要你,你就沒有資格在這個社會上做人,這是中國法律,在外國沒有。親權處分大概是在民國二十幾年廢除的,大概是我七、八歲的時候,可能在十歲的時候。所以我聽說這個事情,這條法律廢除掉了。如果在澳洲有親權處分,這個小孩對父母就不敢這樣講話了。

      要靠教育,教育一定要從小,教育的功能能夠化解怨結,化怨為親,就是說的這樁事情。你的小孩是冤家債主投生來的,到你家來他是要來報仇的,他是要來討債的,你有好的教育的時候,能夠把他轉過來。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敵為友,轉怨為親,轉凡成聖,要靠教育!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重視教育都不能跟中國相比,中國的教育是在家庭。我常講,學校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展開、擴張、擴充,宗教教育是教育的究竟圓滿,它能夠幫助你超越三界,永脫生死輪迴。所以這四個教育實際上是一個教育,也是不二法門,不能把它看作四個,一個,整體的,這就對了。

      中國人懂得,所以自古以來對這個非常重視,家有家教;國家「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都把教育擺在第一,所以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道理在此地。現在諸位學《弟子規》你們就明白了,《弟子規》教人什麼?做好人,不要做壞人。我們用《弟子規》學做好人,用《十善業道》學做善人,這就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就有分了,我們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然後我們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給諸位說,決定得生。為什麼?西方極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今天也是上善,就像《易經》夫子所說的「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這個道理講得好,上善之人一定跟上善之人志同道合。

      所以六道輪迴決不是閻羅王做主宰,這個諸位要曉得,什麼東西做主宰?自己的習氣做主宰。惡習氣重的,惡跟惡相感應,他就到惡道去了;善習氣重的,善與善相感,他自然就到善道去了。閻羅王哪有權力來注定人往哪一道,他沒有這個權,他不過是辦事而已;你跟哪裡相感就送你到哪裡去,不是他做主,這才是個正理,這佛法講得透徹。

      我們今天選定的法堅定不移,你才能成功,像《三字經》裡面講的,「教之道,貴以專」,這個貴以專太重要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我們選定一個法門,要貴以專就會成就。如果常常換,今天參禪的人告訴你禪好,你就去學禪,那個人告訴你密好,你又去學密,你學的東西太多、太雜,不專,一樣都不能成就,那你就錯了。

      我在早年年輕時候,大概四十多歲的時候,講經也遇到一些老居士,也有七、八十歲,老佛教徒。聽我講經,告訴我,他學過很多法門,現在年歲大了,想想看哪個法門都不得力,最後怎麼樣?最後還歸到念佛法門,老實念佛。退休了,年歲大了,八十多歲了,一天念三萬聲佛號。好!這個才真正叫覺悟,真正回頭。他學幾十年佛,如果幾十年都抓住一句阿彌陀佛,那他今天得大自在了,可以自在往生。把那麼多的時間、那麼多的精力錯用了功,很值得我們警惕。

      老居士教導我,這是現身說法,看到我們年紀輕輕的,現在選擇走上淨土這個路。實在講,在那個時候我對淨土信心並不堅固,只是人家請我來講這個經。早年學佛,我的興趣在教下,特別喜歡的像《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大論。這些總是受方老師的影響,真的中國古人講先入為主,方老師是個學者,我的佛法是他老人家介紹給我的,這是受他的影響。

      所以李老師勸我念佛,章嘉大師三年沒有勸我念佛,真的他幫助我在佛法上扎根。特別難得的,他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教我讀《釋迦譜》、《釋迦方誌》,認識佛陀,向佛陀學習,這個根紮得好,所以我這一生感激他老人家。以後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看我對於淨土沒有什麼信心,常常在談話教導之中就暗示、提醒,這個法門重要!甚至於說自古以來多少聰明才智的人,在中國歷史上可以看到,他們都學淨土,都求生極樂世界,他說如果錯了的話,我們錯一次也不妨礙,老師說這種話來勸我。我們都是自以為聰明,自以為宗門教下多高,淨土是最低的,是老太婆教。那個時候總是有這種觀念,輕視淨土,所以李老師這樣勸我。

      你看《淨土聖賢錄》,歷代真正有道德、有學問、有修持的人多少,末後都歸淨土。祖師裡面,《華嚴》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天台智者大師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他老人家帶頭,所以華嚴宗的祖師大德很多都是念佛往生的,最後都是歸淨土。乃至於禪宗,你看永明延壽大師,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最後念佛求生淨土,成為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李老師用這些東西來教我,我就慢慢想到接受了,他老人家對我非常愛護,很難得到最後把《無量壽經》交給我。所以這是法門法出離,這個鏡子,我們找到之後認真學習,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出離。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