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9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九三卷)  2002/1/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93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勝音菩薩讚頌第四首:

      【一一剎中悉安坐,一切剎土皆周遍,十方菩薩如雲集,莫不咸來詣道場。】

      清涼大師說,這一首偈隱隱含藏著「眾生海」的意思。『一一剎中悉安坐,一切剎土皆周遍』,這是說明菩薩坐道場、如來坐道場。當然這個地方的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像勝音都是等覺菩薩,跟佛的境界可以說是完全相同。為什麼?他所證得的圓滿了,有能力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我們凡夫在理上說是相同的,可是事上決定有差別。我們現前說是有個熟人,我們在這裡念著他,他會不會有感應?很少。千萬人當中偶爾有那麼一次兩次,那不能做為常例。這什麼原因?這裡面有障礙。這些大菩薩他們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感應?他障礙除掉了。就如同科學家所說的,時間上的障礙、空間上的障礙,不同維次就是障礙,他完全除掉了,他沒有障礙。

      所以佛一放光,『十方菩薩如雲集』,這「十方菩薩」我們知道是有緣的菩薩。像我們就沒有法子,為什麼?我們沒有緣。有緣就是沒有障礙,無緣就是有障礙,有障礙這個境界見不到。所以宇宙人生非常複雜,複雜到什麼程度?跟你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如果你沒有妄想,這個世界很單純,那叫做一真法界,這個法界只有心境很單純的人他才能夠證得,這個境界它才能現前。但是我們要曉得一個事實真相,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重疊的,換句話說,是不分的、沒有界限,這是很難懂得的一樁事情。不得已,我們還是用電視頻道來打比喻。現在一般家庭裡面很少沒有電視的,特別是在大都市,電視節目頻道總有幾十個,甚至於有一百多個頻道。試想想這幾十個頻道、一百多個頻道,是不是在這一個螢光幕裡面重疊?你按哪一個頻道,這個畫面就出現,沒有按的那個頻道、那個畫面就隱沒不現,不是它不在,它在。

      如果我們有能力不要按頻道,所有的頻道畫面一眼就把它看穿,你就看到事實真相,這個真相是重疊的。電視畫面頻道並不多,充其量一兩百個不得了,而我們宇宙間這個重疊真的是像經上講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複雜情形確實如是,我們的心思怎麼會不亂?我們生活在這麼一個環境裡面,面對著這個境界,如何能把心安定下來?這叫功夫,這就是本事。凡夫做不到,聖人做到了。聖人何以做到?聖人了解事實真相,逐漸在現實環境裡面去鍛鍊,鍛鍊不受干擾。眼不為色境干擾,佛經上說眼根在色境上入定、得三昧。三昧就是正受,也就是不受干擾的接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正受。

      耳根在音聲上入定,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受音聲干擾,不為音聲所動,音聲上入定了。色相無量無邊,一一色相都不受干擾,所以叫無量三昧。音聲長波、短波也是無量無邊,所以經上講「無量三昧」就是這個意思。無量三昧不是一下就得到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鍛練。鍛練的方法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看破是因,放下是果,放下又是因,看破又是果。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法門雖然很多很多,原理、原則不過如此而已。《華嚴經》上這些諸大菩薩提供我們學習的經驗非常豐富,深位的菩薩還要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個用意很深。「一一剎中悉安坐」,我們著重那個「安」字。我們今天身心都不安,為什麼他能夠安住?我們為什麼不安?我們讀這首偈有沒有這樣的體會?他之所以能夠安,是他看破、放下了。看破,他對於事實真相明白了;放下,他心地清淨一念不生,他怎麼不安?一切時一切處他心都是定的,換句話說,他們生活在三昧之中,他們生活在智慧之中。

      我們今天生活在煩惱裡面,我們今天生活在妄念紛飛之中,他怎麼會安?不要說在這個世間,所以我們冷靜觀察自己、反省過去,打出生到現在幾十年當中,哪一天安穩過?可以說一直到死都得不到安穩。尤其我們生在亂世,這個現象更加深刻。身心能夠安穩,這人就是道德之人,道德的人放光,當然不像佛經上講的這樣的光明。我在前面說,我們今天學習,要就我們自己本位上來看,才真正學到《華嚴》。這個光是什麼?影響力。中國古人常講「實至名歸」,你真有學問、真有道德,哪裡要什麼宣傳?凡是親近你的人,對你都會讚歎,讚歎之聲遠播,這就是光。有一等善根深厚好學的人,聞到你的名就想來親近你、就想來跟你學,這就等於放光。這些來學的人就像此地「十方菩薩如雲集,莫不咸來詣道場」,到你這個地方來參學。

      過去世出世間的善知識無不如是,出世間的佛菩薩、在中國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祖師大德們,現在我們往往看到著名的大叢林,怎麼興起來的?絕對不是先找一塊地,有計劃的來建築,不是的。浙江杭州雲棲寺那是個大叢林,是蓮池大師的道場,我們在他老人家傳記看到,原先就他一個人,他雲遊經過這個山,看這個山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山清水秀,自己在那裡搭了個小茅篷進修。以後被遊客們發現,到山上去玩的人,見到法師跟他談談話,發現他確實有見地、有學問、有道德,令人讚歎佩服。於是這個小茅篷、法師聲名隨著這些人就傳到外面去,仰慕大師的人上山來親近、來求學。人來多了不夠住,旁邊再搭個茅篷,以後人愈集愈多形成道場,自自然然形成的,不是有計畫去建的。

      中國古時候許許多多大叢林都是這樣成就的,施主看到歡喜,這麼多人真正在用功辦道,他也想培一點福,於是出錢出力興建殿堂。所以雲棲寺的大殿不叫大雄寶殿,叫「神運殿」,這個意思就是說神力加持的。蓮池大師並沒有想建一個殿,別人送來的。由此可知,世出世間法道德第一,哪一個眾生不羨慕道德之人?即使造惡的眾生,對於道德之人他也敬畏,敬重你也怕你。為什麼他有這個態度?他有良心,雖然他被欲望遮蔽、嚴重的障礙,怎麼障,良心是真的不是假的,遇到緣它還像閃電一樣,它那個光也會閃一下,閃一下就是我們平常講良心發現。有的時候他故意作態,態度上表示反對,內心裡佩服。這些事情古今都有,我們細心觀察能看到。第五首:

      【一切剎土微塵數,功德光明菩薩海,普在如來眾會中,乃至法界咸充遍。】

      清涼大師說,第四首以下有六首偈,就大眾來讚歎,「聖賢輔翼,顯主勝故」,這一句話是總說,看看來參加法會的大眾,就知道說法主他的殊勝、他的德行。為什麼?看到感召。這個意思正同我們現在所講的,看一個人你看他是賢愚、不肖,從哪個地方去觀察、去判斷?看他的交友,他跟哪些人做朋友,跟哪些人常常往來?就知道了。「觀友而知其人」,他所交往的都是正人君子,這個人肯定不是壞人。你想了解老師,你看看他所教的學生;你要了解學生,你看看這個老師。我們中國古人常說「名師出高徒」,學生非常殊勝,這個老師那就不簡單。可是在今天社會不一樣,要用古時候那個標準來觀察,往往會失敗。為什麼?從前老師對學生的要求、管教非常嚴格,真管,現在不能管了。不但老師對於學生不能夠過分的嚴格管教,父母對兒女也不能。這個社會風氣不好,造成的結果就是現在整個世界動亂、天災人禍,這是根本原因。

      這個說法只有儒跟佛裡頭說,現在一般人承不承認?你要跟他講他搖頭,他說我們頭腦有問題,迷信、古董、不合乎時代潮流。真的,我們確實是不適合時代潮流。從前李老師也常講,有人說李老師的思想落伍,老師說得很幽默:「我根本沒有參加你們的隊伍,我怎麼叫落伍?」沒有加入你們的行列,加入你們的行列跟不上那叫落伍,我從來就沒有加入,我們走的是兩條路,道不同而不相為謀!經文裡面我們要注意,這就是無量無邊的重複境界,在《華嚴》裡面我們一定要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必須要通過真正的修行,要通過在五欲六塵上的歷練,五十三參講歷事練心。這個練就是什麼?你要訓練,自己訓練自己不受外頭境界干擾,這一點很重要。

      『一切剎土微塵數』,這一句講的是數量,用剎土微塵來比喻。『功德光明菩薩海』,無量功德、無量光明,功德是戒定,光明是智慧。無量無邊的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總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戒是秩序、是規矩,我們現在人常講守秩序、守規矩。佛家這個戒講到究竟處是「性戒」,自性裡頭原本就是這個秩序、就是這個法則、就是這個規矩,絕對不是說哪一個人建立、哪一個人創造的。尊卑上下,這是法則。父母跟子女那個尊卑是自然的,哪裡有勉強?在一個國家,君臣的尊卑也是自然的,你要不守這個法則,社會就亂了。這個法則沒有了,所謂是「君不君、臣不臣」,社會秩序亂掉了。現在倫理道德大家都不講了,哪個地方還保存一點點,這個社會的局面呈現一點安穩的現象;完全廢除、完全不講,這個社會肯定是亂象。怎麼亂的?原因在此地。所以佛家講「持戒有功,禪定是德」,三昧是德;功德,功是因,德是果,這個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你守規矩、你守法,你心安;不守規矩、不守法,天天做虧心事,晚上睡覺都做惡夢,說明他心不安。一個人守法、守規矩,絕不做犯法犯規的事,他心安定了。所謂是「為人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沒有做虧心事,心神是定的。

      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智慧開了,這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別,實在講在修持的形象上看不出來,差別在哪裡?差別在用心不一樣。修福的人,心裡面有求回報。譬如我持戒,我求得三昧,這是福德,這不是功德;我所作所為一無所求,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做人本分應該是這麼做,沒有希求任何果報,這是功德。功德跟性德相應,福德跟性德不相應,福德的果報不出三界六道,你的果報是在三界六道裡得福報。你有希求心,換句話說,你還有自利的心,你修善積德你還著相。功德不著相,佛經裡面常講「三輪體空」,譬如你修布施,你以錢財為布施,不著我相;我能布施,某人接受我的布施,你著相了。不執著我能施,也沒有把接受我布施的那個人記在心上,也不要去記我布施多少多少東西,統統不要想,布施完了,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功德。所以修福德容易,修功德可不容易。覺悟的人修功德,這一切菩薩他們修積的是功德。為什麼?他們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太清楚,絕對不會再執著,在九法界裡頭示現,幫助一切眾生,決定沒有著相的。

      『普在如來眾會中,乃至法界咸充遍』,如來眾會就是虛空法界,經上講的佛菩薩的座,座還是法界,剎土也是法界,周遍虛空法界。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斷了,念念周遍法界,行行周遍法界,虛空法界無處不現身,這些都是證得法身的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清涼大師註解只有一句話,「總身總相遍」,總身是法身,總相是法界,沒有不周遍的。我們理上有事上無,理上我們跟佛菩薩相同,事上我們在迷不覺,所以這個境界就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菩薩在此地給我們透出這麼一點訊息,我們讀了聽了要發心,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樣才對。第六首:

      【法界微塵諸剎土,一切眾中皆出現,如是分身智境界,普賢行中能建立。】 

      清涼大師提示,這一首含的意思是「法界安立海」,經文裡頭有「能建立」,第一句有「法界」。『法界微塵諸剎土,一切眾中皆出現』,都是講重疊無盡的境界,說明整個宇宙是一體,大到虛空法界,小到毛孔微塵。我們講大小是我們凡夫境界,在法身菩薩他們心目之中,有沒有大小?給諸位說,沒有。如果還有大小,你們想想大小是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才起妄想,障礙就建立,就不通了。法界本來是融通的,圓融暢通,一點障礙都沒有,像這一個房間裡面十幾盞燈光光互照,沒有障礙,圓融暢通。才起念頭,念頭是無明,念頭一起,分別執著連著就起來,障礙現前,有障礙不通。可是要知道障礙是我這邊建立的,佛菩薩那邊沒有,佛菩薩永遠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們真的是在積功累德,可以說剎那之間都沒有間斷過。

      清淨法身隨順眾生的煩惱習氣,變現成六道三途。六道三途是什麼?原來還是清淨法身。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那是什麼?自性般若。一念迷、一念不覺,把自性裡面本具無量的般若智慧變成了煩惱習氣。所以佛在大經上常常給我們透一點訊息:「煩惱即菩提」,是一不是二;覺悟的時候叫它做菩提,迷的時候叫它做煩惱。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是智。煩惱是智覺,悟了叫智覺,智覺迷了就叫煩惱,它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槃,迷的時候叫生死,悟的時候叫涅槃。涅槃,通常中文翻得最多的是「圓寂」。圓是圓滿,你的智慧圓滿了,你的功德圓滿了;寂是寂滅,妄想分別執著你統統滅掉了,這叫涅槃。絕對不是說出家人死了都叫涅槃,現在很多人誤會了,認為人死就叫圓寂、就叫涅槃,不是的,意思完全錯會了。涅槃、圓寂是活的時候證得的,死了以後就沒有了,哪裡能證得?如果人死就叫圓寂、就叫涅槃,還修什麼行?不需要修了,各個都入般涅槃了。這名詞術語被世間一些人濫用,以至於混淆不清,名詞術語的含義都錯會、都誤會,這是錯誤的。

      『如是分身智境界』,「分」是分別,這個地方的「智」是講後得智,叫權智。權智建立法界海,法界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其中,與十法界的眾生和光同塵。他怎麼去的?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因為證得法界,身土是一不是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

      我們接著第六首偈子沒有講完的意思。前面兩句是講到,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宇宙之間理事、性相、因果確實是重疊的,非常複雜,經上講的「微細難思」,這是真的。只有甚深禪定、甚深的智慧才能夠見到,普賢大行才能建立。建立是什麼意思?幫助各個剎土裡頭無量無邊的眾生建立一條修行的道路。普通人已經迷在裡頭,他怎麼知道從哪個方向走?怎麼知道用什麼方法出離?所以要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面講,真正的普賢菩薩都是圓教地上菩薩,為什麼?登了地之後都修普賢行。正是在這個經上我們看到的,「十地菩薩,初後不離念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些深位的菩薩摩訶薩們,他們有能力在十法界裡面現種種身,「如是分身智境界」。現佛身、現菩薩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是略舉,他能現無量無邊身,《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現身幹什麼?幫助這些眾生。用什麼方法幫助?那就是要安立了。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為我們制定了戒律,為我們講經說法,這是安立。使我們知道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十是表法,意思是無盡。在這裡面為我們建立,建立十法界修因證果的標準。縱然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個標準,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還是有標準。有些人覺得作人不錯,希望來生還能得人身,過得比這一生幸福一點,佛給他安立五戒十善,人道;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天道。如果你修四禪,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再加上禪定,你生四禪天;如果你定功再加深到第五定、第六定、第七定,這是次第定,你就生到無色界天。定功再深入,持佛的禁戒修到第九次第定,你就證阿羅漢果,出了三界,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安立。如果沒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幫助九法界的眾生,九法界眾生就亂了。所以大聖人在這個世間示現,我們要明瞭。

      在中國出現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這些人不是普通人。有人問我:他們是不是佛菩薩應化來的?過去李老師說過,我們也曾經問過老師,李老師說理上能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這個話答得很圓滿,理上確實是如此。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個地區對於儒很崇敬、很尊重,諸佛菩薩可以現儒身來度。這個地區的人相信道,對道很尊重,佛菩薩可以示現道身來度他,老子、莊子是道家。他們的德行、他們的教誨,我們仔細跟佛經比照一下,很多相同的。儒家基本的觀念跟佛法完全一樣,它教學的總綱領,是《大學》裡頭的三綱八目。儒家教學的總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教人什麼?就教人這三句,孔夫子、孟夫子,一生沒有離這個方向。八目是落實,怎麼落實?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落實!

      今天南昆大兩位教授來看我,談到如何能幫助這個世界祈求和平。儒家教學就很好,確確實實能至天下太平,它最後的效果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人都得到公平。平是平等,是公平,我們常常講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問題就解決了。佛家說得更多、說得更詳細,「隨心應量」,佛講得太好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無論現什麼身是一不是二,能現的、能變的是性識,《華嚴經》我們多次讀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所以在理上絕對講得通,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族群裡面的大聖大賢,都是諸佛菩薩的化身。理上決定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我們承認,為什麼?我們懂這個道理。

      真正懂這個道理,就能表現在事相上,我們跟許許多多宗教接觸,我們進入他的教堂跟進入佛的殿堂一樣的尊敬。見到他們的聖像、經書,我們像見到佛經一樣的頂禮膜拜。所以有些宗教看到我們這種行為感到很驚訝,我們拜他的神像,他不拜佛像;我們拜他的經典,他不拜我們經典。我們明白,他沒有明白,我們知道他那個聖像是佛、是毘盧遮那佛的化身;他們聖人所說的經典跟我們的經典沒有差別,一樣的,教化那一方眾生。善巧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到他明瞭了,宗教與宗教之間的界限就沒有了,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界限也沒有了,我與人、我與一切眾生、我與天地鬼神當中的界限全都消失掉了。所以這不是佛與大菩薩為我們建立教化、教學,我們怎麼會開悟?怎麼會明白這個事實真相?

      佛法裡面最值得人敬佩的,是它不僅教我們接受佛陀的教學,後面還有一句要教我們去求證,把佛陀教學的要證實,這個我們佩服了,不是一味迷信盲從。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迷信盲從,不是的,教我們求證。證明佛所說的是真的,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相、真實的境界,去證明!這樣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當然令人佩服!這就是『普賢行中能建立』。「普賢行」諸位記住,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如果沒有放下,絕對不是普賢行。為什麼?你普不了,障礙不能突破,怎麼普?我們今天只能夠學,學習把心量拓開,從這個地方學。怎麼下手?我常常勸同學放下自私自利,從這裡下手。起心動念要為別人著想,為一切眾生著想。

      前幾年我到澳洲來訪問過幾個大學,承蒙他們的校長熱情的接待,我就曾經向他們提出多元文化的這個理念。多元文化在澳洲可以說是普遍的在推動,他們都能夠接受。我向學校建議,能不能設立一個多元文化研究所,培養專門從事於這個工作的人才。這種人才,換句話來說就是專門做特殊外交工作,這不是國與國的外交,是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外交,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外交,培養這個人才,讓他們努力去做族群團結的工作、宗教團結的工作、文化融合的工作、交流的工作。這些學校有些校長、教授聽了都很有興趣,我們可以認真考慮。先設研究所培養師資,將來有了師資,在大學裡面可以成立一個學院,「多元文化學院」。如果有這個可能,將來能夠設一個多元文化大學,為全世界培養從事於和平工作的人才,希望這個世間大家都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澳洲現在帶頭在做,非常非常難得!這個構想又何嘗不是「普賢行中能建立」?確實人有善念,佛菩薩就有感,感應道交。所以我今天聽到這兩位教授來談,我非常歡喜,我說他們培養這些人才,實在上講,要是以西方宗教這些話來說,這些人是上帝的和平使者,在佛法裡面講是普賢菩薩。第七首:

      【一切諸佛眾會中,勝智菩薩僉然坐,各各聽法生歡喜,處處修行無量劫。】

      清涼大師說這一首是十海裡面的「波羅蜜海」,我們看確實有這個意思。前面兩句我們要留意,『一切諸佛眾會中』,不是一尊佛,『勝智菩薩僉然坐』,這個境界都是不可思議。我們從這裡看到,證實淨土經論裡面所說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十方諸佛剎土你不是一個一個地方去參訪,不是!就像勝智菩薩一樣,同時能夠現無量無邊身。大經裡面常講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我自己的本身住在極樂世界沒動,化身已經到十方諸佛剎土,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在那個地方修供養、聞佛法,都在定中。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我們這個世間修定,真正得定功的人有沒有?有,但是沒有這麼殊勝。

      你看看最近的《虛雲老和尚年譜》,當然他所講的絕對不是妄語,虛雲老和尚在定中到兜率內院去了,他人在那裡打坐,我們看他打坐沒動,他已經在兜率內院聽彌勒菩薩講經。講完之後彌勒菩薩告訴他:「你還得回去,你的事還沒有完。」他敘說的時候,他在講堂裡面看到有兩三個熟人,這兩三位法師已經往生了,往生兜率內院,他們在那邊見面了,定中這個障礙突破了。虛雲老和尚的定功,當然比不上等覺菩薩,勝智菩薩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能在一切諸佛眾會裡頭現身。智者大師入定,定中他到靈鷲山看到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裡講《法華經》,這不但是超越空間,超越時間了。看到釋迦牟尼佛講《法華》,出定之後告訴大家:「靈山一會,現在還沒有散。」祖師的話絕對不是騙人的。我們學佛同修當中也有一些現在人講的所謂特異功能,他是不是特異功能那我們不知道,但是他的靈性跟一般人不一樣,或是在定中、或是在夢中,常常接觸我們一般凡人不能接觸的境界。我們聽了之後我能相信,許許多多這些訊息我們可以做參考,便利我們處理一些事務。但是我們曉得宇宙之間的事千變萬化,你在夢中所見到的是某一個時間的境界,可不可能變化?可能,它不是一定的。

      我早年在台灣,有一次在蓮友念佛團講經,那個時候團長王天銘老居士,我在他那個道場講過好幾部經。那個時候我才四十多歲,王老已經七十多歲了。他告訴我抗戰期間他在江西,擔任一個集團軍的參謀長,這地位很高。他們駐紮的那個地方有一個老道,這個老道好像有神通,他也是常常打坐,定中出現境界。有一天老道告訴他們,跟他們講幾天之後這個地方會漲大水,叫他們搬到高的地方去住,他們聽了半信半疑,為什麼?一絲毫發大水的跡象都沒有。因為那個老道跟他住的不遠,他就派人去看,看老道怎麼樣,那老道搬了,他就感覺到奇怪。老道所指的那一天,果然那天突然發水,這個地區被淹了。他很相信,這老道真是有預知的能力。

      他說有一次老道跟他講,他說從東方大海很遠很遠的一個地方發生戰爭,他講出這個方位、講出這個時間,時間大概是好幾個月以後,他看到了。在那個時候他們是高級軍官,沒有這個事情發生。過了幾個月之後,日本人偷襲珍珠港,那個距離方位跟老道說的一樣,這個境界老道在定中幾個月之前他看到了,所以王老居士很相信。這就是定中境界,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能夠知道未來的事情,他把時間、空間界限突破了。至於能夠突破多少個層次,要看定功淺深不相同。像勝智菩薩那是完全沒有障礙,像這個老道一定在定中才行;他要是出定的話,他這個能力就沒有了,他就看不到,一定要入定。這說明他定功並不是很深,我們一般講「未到定」。如果真正得禪定,得初禪,欲界就離了,超越欲界,他生初禪天。所以我們所聽到的、所見到的,大概都不能夠離開欲界。

      虛雲老和尚他那個定功到兜率天,沒有到初禪天。到初禪天才真正得禪定,四禪八定得初禪。達不到初禪在佛法裡面講是未到定,他是有定功,但是他還沒有達到初禪的標準,他將來生到哪裡?生到欲界上面四層天: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往生在這四層天都需要禪定功夫,至於你到哪一層,看你定功的淺深。有這些事實,證明千百億化身是真的不是假的。千百億還是個數字,依舊是表法,我們不把它看作數字,表無量無邊的化身、分身。我們現在要想恢復這個能力不容易,你一定要證得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就能到十方諸佛世界去參學,諸佛面前都能化身,談何容易!唯一的一個辦法是念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能力就有了,顯然不是自己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也是在光中化身去供佛聞法,同時的!

      『各各聽法生歡喜』,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我們這個世間不行,要有這個願、要有這個心,我們這一生肯定做不到。四弘誓願是四個層次,是修學的層次、修學的階段。第一你要發心,要發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眾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心跟諸佛如來的心一樣;而不是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喜歡的眾生我度他,我討厭的眾生我就不度他,完全是凡夫心,這個與諸佛菩薩的心願完全相違背,那怎麼行?我要度這一個地區的人、度這一鄉人、度這一國人,甚至於於我要度這一個地球上的人,心量不行,太小!我要度娑婆世界眾生還不行,心量還小。發心難,這個心一發就是大菩提心。為什麼我們煩惱斷不了,我們法門學不好?心沒有發,沒有發心得不到三寶的加持。果然發心,發心之後你一定拼命去斷煩惱,煩惱斷盡之後你一定會學法門,一路上都有佛菩薩照顧,這就是經典裡面講的佛菩薩加持。我們求佛菩薩加持,求沒有用,你用貪瞋痴求、用自私自利求,那怎麼會管用?完全不相應。要用無私的心去求、無我的心去求,一切為諸佛正法久住世間,為做一切眾生得度的因緣,這就能得佛菩薩加持。所以覺悟的人是幹這個事情,除了這個事情,他在世間跟諸位說沒有事情。覺悟的人住世間,就這麼一樁事情。

      釋迦牟尼佛做一個覺悟人的樣子給我們看,他老人家一天到晚所作所為,什麼工作?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教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要學這個。除此之外,這個世間沒有我的事,生活簡單,諸事隨緣,決定遵守佛菩薩的教誨,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成見。聽了之後、學了之後依教奉行,『處處修行』,「處處」兩個字重要!『無量劫』是時間,這一句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時時處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隨順佛陀教誨。佛陀現在不住世間,經典還留在世間,我們看到經典就是看到諸佛,展開經卷,聞佛說法、觀佛行誼。你看到、你聽到,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要深信不疑,佛陀一切教誨都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一切諸佛菩薩「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不是別人,自己性德流變出來的,還教自己。如果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完全肯定的認知,你就會完全接受,沒有任何的疑惑。不但諸佛菩薩是自性變現的,山河大地、芸芸眾生,我們講虛空法界,哪一樣不是心現識變?

      我們如果能夠常作如是觀,就有條件學《華嚴》,就有指望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把所有一切時空維次統統都突破的那個境界,真正證實自性的體、相、作用,證明「大方廣佛華嚴」事實的真相,證實了!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誨,用我們凡夫的心來說,是對我們的希望。其實在他們心裡頭沒有希望,哪裡會有這種念頭?要有個希望,不就又落在心意識裡去了?所以他們那個境界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佛在經上講了四個字「不可思議」,真的!你一想準想錯了,說更說錯了。我們說「佛對我們的希望」、「佛對我們的要求」,統統是我們自己想像的。佛所有一切教誨,都是「普賢行中能建立」,他有沒有起心動念?給諸位說,沒有,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法爾如是!你要是追究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給你講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我沒有感、我沒有想」,對!微細的感自己不知道,微細的感是自己過去生中的善根,善根在微動,動的幅度很小,自己不曉得,佛知道。這是經上說得很多的,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