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十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65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六面,倒數第三行:

      【可愛樂光明摩睺羅伽王。】

      這是摩睺羅伽王最後一尊。這一尊菩薩的德號『可愛樂光明』,愛樂是從事上說的。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他們能夠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慈悲愛護一切眾生,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在他們心目當中都覺得很可愛,這是我們凡夫做不到的。凡夫為什麼做不到?這個因素是執著自己的成見、執著自己的見解,與自己知見相接近的就可以容納,如果與自己見解相違背的就不能夠接受;這是凡夫,不是菩薩。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是平等的,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夠恆順眾生,這一點我們要學習;決定明瞭眾生在迷,沒有覺悟。迷的時候哪有不執著的道理?哪有不分別的道理?不但凡夫之人具足妄想分別執著,即使佛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妄想分別尚且沒有能斷盡。佛菩薩明瞭這些事實真相,所以他能夠恆順眾生,絕不執著自己的見解,實在講自己根本就沒有見解。佛給我們說的這一切法,完全是自性自然的流露,絕不是他的分別執著,這是性德的流露。佛知道性德是一切眾生各個具足的;換句話說,從釋迦牟尼佛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是一不是二。

      現在問題就是佛與法身大士,他明瞭知道這是性德的流露,凡夫之人不知道,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以為是佛的意思。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釋迦牟尼佛的意思,這就是凡夫之人看佛菩薩也是凡夫。為什麼?你的意思,你的說法,你的意思跟我的意思有什麼差別?所以說凡夫看佛菩薩,佛菩薩也是凡夫。佛菩薩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薩,不一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佛菩薩知道,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我們要問眾生有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明明看到眾生在分別、在執著,怎麼說沒有?相有體空、事有理無,這是諸佛菩薩所見。所以他們的心清淨,他們的行自在,他才真正能做得到隨順,因為知道事相的體是空寂的,既然體是空寂的,事相哪裡是真有?所以「有」,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叫「妙有」,妙有是有而非有。所以菩薩就真的隨順,一絲毫勉強都沒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為什麼說功德?真的是功德,在隨喜當中「定慧等學」,這是我們講菩薩,菩薩果證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他還是等覺,平等的修學,「悲智雙運」,對待一切眾生平等的慈悲智慧,護念一切眾生,慈悲加持一切眾生,「可愛樂」。

      最近洛杉磯有一位同修,寄了一本書來給我看,這本書也是屬於預言一類的。它跟一般預言書不一樣,用小說的體裁寫出來的,是個古老的傳說,是南美洲祕魯那個地方傳出來的。裡面講到九個覺悟,其中在第四個覺悟裡面講「能」,他所說的「能」,實際上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光」,在中國氣功裡面講的「氣」。他說這個東西是一切眾生維持他生命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能量。有些人的能很豐富,這個人就非常健康,容光煥發,氣功講這個人氣很足。如果能量消失掉、流失掉,沒有能量再補充,他的精神就萎靡不振,身體就非常衰弱。能量的攝取,在一切眾生的身上都可以能得到,最豐富的能量是樹木花草,特別是原始的森林,自然的能量最豐富。他這個說法使我們想到,中國古人常講地靈人傑,地為什麼叫靈?這個地區能量非常豐富,人在這個地區長成,他吸收大自然的能量就特別豐富,顯得健康強壯、聰明靈活,所以這話說得還滿有道理。

      能量是怎麼樣攝取的?他說的跟我們佛家講的也很接近,就是愛心。如果你對於這些樹木花草,你細心去觀察,觀察他的美,你就生歡喜心;你一生歡喜心,能量就交流了,而且這個花木顯得格外的美,它也通靈,這個道理我們在常識裡面體驗到。愛花的人,花對它開得就特別美;不愛花的人,照他一樣的方法去養那個花,養不活,花開出來就不美。你去仔細觀察,他什麼時候上肥料,什麼時候澆水,你也按照時間、按照分量去做,你沒有愛心,你培養那個花就不行、就不美,沒有精神。所以這裡面,人與人之間,人與花草樹木,人與天地萬物,最重要的是愛心,所以佛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沒有愛心,你就沒有能量。諸佛菩薩大慈大悲,觀察宇宙萬事萬物「可愛樂」,它可愛,所以他就充滿了光明,這光明像他那個書上講的「能」,能是光明,這裡面還有智慧,無量的智慧。

      這書裡面提到平常我們飲食,飲食是我們人攝取能量最重要的一個方式。能量也可以說是營養,你要怎樣才能得到飲食裡面完全的營養?你一定要喜歡這個食物,你在沒有吃之前要欣賞這個食物,欣賞它的美,喜歡它,那個能量就全部吸收。如果吃這個東西討厭,不喜歡吃,吃下去之後你也吸收不了能量,沒有感應。所以主張在飲食裡細嚼慢嚥,不可以狼吞虎嚥,那攝取不到能量,所以我讀了這本書很有啟示。當然這本書所說的大部分我們不能贊同,它到最後的結論,那個成就在我們佛法講仙道,它不是佛道。為什麼?沒有離心意識,是一種養生之道,可以說是種高級養生之道,跟這一尊摩睺羅伽王德號裡面的意思非常相應。由此可知,我們如果要想修得諸佛菩薩那樣的成就,愛心不能少,要特別著重慈悲為本,學佛慈悲是根本;沒有慈悲心,佛法裡面就不得其門而入。

      慈悲,決定不是愛緣慈悲,佛在經上講慈悲講四種;慈悲的意思就是愛護、關懷、照顧。父母對於兒女關懷,照顧得很周到,可以犧牲自己來照顧兒女,這算不算慈悲?在佛法裡也說,這種慈悲叫愛緣慈悲。你愛他,對他才有慈悲;討厭這個人、不愛這個人,對他就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了,這種叫「愛緣慈悲」,一切眾生都有的。第二種叫「眾生緣慈悲」,這是在凡夫裡面智慧高的,心量大的,他不但能愛他自己家裡人,他也能夠愛他的親戚朋友,也能夠愛社會大眾,今天我們講愛國家、愛民族,再要擴大,愛全世界的人民,這個愛心就大了。佛將這種稱之為眾生緣慈悲,你能夠愛護一切眾生,大概凡夫最高的境界只能達到此地。第三種叫「法緣慈悲」,菩薩的慈悲心,菩薩明瞭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就像老子所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我應當要愛護一切眾生、一切萬物,這是因為這個道理。這個愛心就大了,可以展開到九法界一切眾生,所謂是盡虛空遍法界,你這個愛心充滿。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是因為一切眾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這麼個緣故,對天地萬物、虛空法界,這個愛心充滿。而如來果地上的慈悲叫「無緣慈悲」,沒有條件的,連同根、一體、所現所變這個念頭都沒有,這才叫到究竟圓滿。還有同根、還有一體,還有所現所變,裡頭還有條件在,那個慈悲叫法緣慈悲。無條件的慈悲才是究竟圓滿。

      諸佛菩薩那個愛心就像虛空一樣,圓圓滿滿的充足了,諸位想想他那個能量多大,光明遍照,因此他才有能力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能隨類現身;眾生有感,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就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要學佛,你要問:從哪裡學起?從愛心學起。你能不能夠愛自己,你能不能夠愛別人,如何把你這個愛心擴大,愛心擴大就是你的能量擴大,這也是我們修學裡面的一個總持法門。從愛心裡面就能夠見到光明,這個光明是兩重意思,一重是講光彩、明亮,這是從事上說;另外一個是光明當中充滿了智慧,不但在有情眾生你看到他充滿智慧,無情眾生裡面,植物、礦物、沙礫石頭,你都能看到它的光明。這些都是屬於境界上的事,我們自己功夫有沒有達到?達到之後你對於萬事萬物的觀察,你的感受完全不相同。所以名號裡面含的意義確確實實是無盡的深廣,我們也只能夠略說,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要怎樣去修,怎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底下一句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摩睺羅伽王這一類的眾生、這一個團體,他的人數也是無量無邊。

      【皆勤修習廣大方便。令諸眾生永割痴網。】

      此地是表第四迴向,第四迴向是「至一切處迴向」,你的心、你的願遍一切處,剛才說你的愛心遍一切處,你的大願遍一切處,所以你能夠加持一切眾生。這些菩薩們『皆勤修習廣大方便』,有慈悲心,如果沒有方便法,你就沒有辦法幫助眾生,你雖然很關懷他、護念他,你沒有辦法幫助他。幫助他一定要有方便,方是方法,你有方法;便是便宜,這種方法教給他,他很受用,很適合他,便宜就是非常適合,他修學不感覺得困難。修學的目的在哪裡?『令諸眾生永割痴網』。因為摩睺羅伽這一類的眾生,經上常講「聾騃」,聾就是他聽不到聲音,他也不是聽不到,是不容易辨別,他很愚痴,「永割痴網」這個痴很有道理。這一類眾生,摩睺羅伽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蛇、蟒蛇、大蛇,這是畜生道。三惡道的業因,佛給我們說得很多,這裡頭最重要的因素,畜生是愚痴,餓鬼是慳貪,地獄是瞋恚,所以此地講「永割痴網」,他才能脫離畜生道。「網」是比喻、是形容,愚痴就像羅網一樣,很不容易超越。菩薩有方便法,幫助我們斷愚痴,這些方便無量無邊。這十位上首的德號,就是提供十種方便之法,我們要細心思惟,細心去體會,如何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

      在這一段,第一位菩薩「善慧」,第二位菩薩德號裡有「清淨」,末後這一位「可愛樂光明」,凡是一前一後都非常重要。可是諸位要記住,每一尊德號裡頭,圓圓滿滿的含攝其他九個德號在其中,這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它是圓滿的。古德告訴我們,「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都在這些地方看到了。這一段就講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五段夜叉王:

      【復有無量夜叉王。所謂毘沙門夜叉王。自在音夜叉王。嚴持器仗夜叉王。大智慧夜叉王。燄眼主夜叉王。金剛眼夜叉王。勇健臂夜叉王。勇敵大軍夜叉王。富資財夜叉王。力壞高山夜叉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守護一切眾生。】

      夜叉是八部鬼神之一。佛經裡面給我們解釋,這一類的眾生叫「疾捷鬼」,疾是快、快速,捷是敏捷,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講「輕捷」,飛行夜叉,他在空中來去自如,速度非常之快。夜叉王是夜叉的首領。「毘沙門夜叉王」,毘沙門是四大天王之一,北方的天王叫毘沙門,多聞天王。這十尊上首只有這一尊是四天王之一,其餘的這些夜叉王都是毘沙門夜叉王的部屬,是他的部下,他們都是稱王,就好像從前帝王時代,皇帝下面有很多王公大臣,他們也管一部分這些鬼神。毘沙門所管的有兩類:一個是夜叉,一個是羅剎,羅剎是惡鬼,都是毘沙門統領的。在此地是代表第五迴向,第五迴向叫「無盡功德藏迴向」。第一句說明他們的數量,他們屬於哪一類的,數量無量,類別是屬於夜叉這一類。

      下面也舉了十位上首。十位上首第一位,『所謂毘沙門夜叉王』,四天王裡面也有上首,他的上首就是毘沙門,北方天王。我們知道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毘沙門」就是多聞,毘沙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多聞。他的福德很大,福德名聞四方。在我們平常講經的時候,常常講到表法,我們也常以四天王表法給諸位介紹。因為他們知名度也很高,比阿羅漢、辟支佛知名度高多了,提到四大天王,中國人俗稱四大金剛,大家都知道。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表法的意思,然後我們才能夠學習得到。多聞,就是古人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親近古人、接受古人他們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我們吸收古人的經驗智慧,要靠書本;行萬里路是吸收現代人的經驗智慧。你看,豈不是都是充實自己的智慧德能嗎?所以觀光旅遊都是在求學,都是在吸收吸取智慧德能,使自己的智慧德能不斷的增長,古人以這種方法成就自己的學問。現在我們觀光旅遊是不是像古人一樣,成就自己的德學?我看很少,現在真的一觀就光了。不但你身上的錢財光了,你身上這個能也都流散,不但沒有能夠吸收,流散掉了,這是我們沒有古人的智慧。古人行萬里路跟我們確實不一樣,他觀察各個地區民情、風俗習慣,成就自己豐富的經驗智慧;換句話說,他在旅遊的時候,確實吸取大量的德能來充實自己。

      毘沙門他手上拿的道具是傘,傘的意思是防止污染。雖然污染還不很嚴重,他防止污染的工具常常不離手,表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在現前社會,實在講是非常重要,可是最要緊的,如何防止我們心地的污染。換句話說,要怎樣保護自己的清淨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成就自己無盡的功德,不能讓自己的功德流失掉。如何能夠攝取一切功德,這是毘沙門教給我們的。因為他統領夜叉跟羅剎這兩類的鬼神,所以他是這兩類鬼神的首領。四大天王,我們可以稱他是天,也可以稱他是大鬼王,他確實是介於天跟鬼王之中的一個團體。向下這九位都是毘沙門的部屬,是毘沙門管轄之下九個首領,所以也稱為夜叉王,但是這個夜叉王跟前面毘沙門夜叉王是不一樣的。

      『自在音夜叉王』,音是音聲,從名號上我們來觀察,這是教化眾生。特別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世尊跟中國的孔老夫子當年在世,都是以音聲為教體。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說得很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你跟他講解他容易領悟,你寫出來給他看,他不容易體會,就是聽的悟性比看的悟性高。諸位要曉得這是指大多數,也有少數眼根比耳根利的,那是少數,不是多數。佛法裡面是講多數人,一定要以音聲說法。音聲達到自在就是無礙辯才,你才能自在。所以「自在音」實際上就是講,好像如來果地上四無礙辯才。具足無礙的辯才,才能幫助一切眾生,他最後德行裡「守護一切眾生」,沒有無礙辯才做不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學無礙辯才,哪個人不想?無礙辯才到底要怎樣才能夠學成功?說實實在在的話,你要想真正真實得辯才,要有功夫才行,這個功夫是明心見性。你見性了,我們俗話講開悟了,開悟之後當然你辯才就無礙。可是你沒有開悟就難,沒有開悟你要學習,學習的辦法不外乎多讀書、多旅遊。剛才說,讀書攝取古人的經驗智慧,旅遊多觀摩現在人的德能技巧,在佛法裡面叫做參學,參學就是現在講的觀光旅遊的意思。

      我們參學、觀光旅遊是有目的,吸取經驗、吸取教訓,所謂是「取人之長,捨人之短」。這樁事情,的的確確是成就自己智慧德能最好的方法。古人重視,現在人疏忽了,所以你的智慧不能增長,你的能力、你的才藝也不能夠進展,這是我們修學困境的根本原因。會學的人,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真有心,看到別人的好處我要學習,生歡喜心、生尊敬心,記在心裡,我要學,要學得跟他一樣。見到人不好的地方能夠反省,我覺得這個事情不好,我以後不要再犯他那樣的過失。讀書,尤其是讀佛經,佛經是佛菩薩的代表,佛菩薩的生活標準。我們想學佛菩薩,學得跟他一樣,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一定要記住,要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能做的,也要記住,一切境緣之中不要違犯,你就是真學了。所以這是凡夫沒有開悟之前,成就自己智慧德能的不二法門。儒家講「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是這個意思。三人這是比喻,三個人當中有自己一個,另外兩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兩個都是老師,我們對兩個人都恭敬。為什麼?善人教我們行善,向他學習;惡人示現惡的行為給我們看,警惕我們不要向他學習。兩個都是老師,一個從正面教導我們,一個從反面教導我們。如果我們會學,正面的就是佛教給我們一定要做的,反面的就是佛教我們一定不可以去做的,都是佛的教誨,都是佛菩薩示現這個境界給我們自己看,讓我們自己在這裡面去修學成就,所以一切境界都是好境界,一切境緣都是成就自己道業的。

      再看第三尊,『嚴持器仗夜叉王』,器仗在此地多半是形容武器。這些夜叉王,我們塑造他的形像都是塑造將軍的身分。四大天王、韋陀菩薩形像都是將軍身,手上都是拿著武器。他拿的這些東西都是表法的,在四天王裡面,我們只看到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劍,是武器,其餘三位手上並不是拿著武器。東方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樂器,西方天王手上拿的是龍或者是蛇,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它都表一個用意,表一個意思。實在將軍都是拿武器的多,嚴持器仗。手上拿武器是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說,防止暴動,鎮壓邪惡,取這個意思。這些是作亂的人,對他必須用武力來降伏。這些人代表什麼?代表我們心裡面邪知邪見,表這些,這些是妖魔鬼怪。所以諸位要知道,妖魔鬼怪不在外面,在裡面;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佛家常說的十惡。佛在經上常講,「十惡怨家,十善厚友」,最忠厚的老朋友是十善,反過來十惡是怨家。我們仔細想想,我們現在把十惡怨家當作好朋友,天天不肯離開它,跟它混在一起;十善這個好朋友,遠遠的隔離它,理都不理它,我們現在是搞成這個樣子。念念都搞殺盜淫,念念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心裡面充滿貪瞋痴慢。你要問:妖魔鬼怪在哪裡?夜叉王手上拿著武器在防範,教我們防範邪惡,表這個意思,不是叫我們防範外面境界。世尊在《八大人覺經》裡面跟我們講魔有四種,魔很多很多,分做四大類,這四大類裡面有三類都是屬於自己本身的。第一類是五陰魔,不在外頭,我們自己的身體(身命)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和合而現的相,五陰是魔。《楞嚴經》裡面講得特別清楚,每一陰裡面給我們講十種,就講成五十種陰魔。《楞嚴》上五十種陰魔,都是自己錯誤知見裡面變現出來的境界。第二種是煩惱魔,煩惱折磨人,特別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第三種是死魔,死折磨我們,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圓滿、不能做成就,壽命到了,修行功夫還沒有成就,壽命到了。這是折磨,讓你在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這三種都屬於自身的,只有最後一種叫天魔,這是我們身外的。身外的天魔指什麼?古時候祖師大德註解經文,都說是魔王波旬,指的是大自在天,或者指的是他化自在天,佛在經上有這麼一個說法。實際上我們要體會佛的意思,凡是外面的誘惑都屬於天魔。我們怎樣防範,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這要定,定慧就是武器。嚴持器仗,在此地我們明白它的意思了,就是嚴持戒定慧,這是器仗。能夠防止一切邪惡的侵犯,使我們在菩提道上能夠一帆風順,不受阻撓。這意思多好!佛在經上也有比喻,把持戒當作兵器,把忍辱當作鎧甲,忍辱可以保護我們自己,戒律可以對付邪惡。這比喻意思都非常好,明瞭之後就知道自己要怎樣做了。

      第四尊,『大智慧夜叉王』,大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也是經上常講的「一切種智」,這是大智慧,能夠徹底究竟解決問題的,佛法的修學就是求大智慧。佛家講智也說三類,第一類叫「一切智」,阿羅漢所證得的;你如果證得一切智,你就是證得阿羅漢果。一切智,知一切萬法的理體,明瞭事之理、相之體,他明瞭了,所以說「萬法皆空」,一切智是指萬法皆空,也就是佛常常說的相有體無、事有理無。阿羅漢對這個道理,這個事情的真相,他了解、他明白,所以他對於一切法不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他都能放下,再也不執著,超越六道輪迴。這是一切智。第二種智慧叫「道種智」。道是理論、道理,種是講一切現象,現象無量無邊,這些種種現象什麼道理出生的?什麼道理形成的?什麼道理演變的?這些事情阿羅漢就不知道了。阿羅漢只知道一切現象的本體是空的,你要問一切現象怎麼發生的?他不知道,所以阿羅漢是知空不知有。菩薩的智慧比阿羅漢就高了,他知道種種萬事萬物怎麼生起的。像現在科學家在探索,宇宙怎麼形成的?生命怎麼起源的?一切動物、植物是如何進化的?這一類的智慧都叫做道種智。世間人縱然有這些智慧,他不知道這些事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雖然知道一些,依舊不能解決問題,難處在此地。菩薩就聰明,菩薩知道得透徹、知道得圓滿,所以菩薩能夠幫助自己提升境界,也能夠廣度一切眾生,他能幫助別人,他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能力。這都不算是大智慧,大智慧是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知道它是一不是二。菩薩這兩種智慧都知道,體也明瞭、相也明瞭,體相不能融合成一體,所以他的慈悲還落在法緣慈裡頭。如果他知道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他就入如來境界,那個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佛給我們說出來,其實他有沒有這個意思?沒有。他如果還有這個意思,「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依舊落在法緣慈裡頭,那不是無緣慈;無緣慈,念頭都沒有,別說是言詞,念頭都沒有。愛護一切眾生就跟愛護自己一樣,沒有差別。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不斷向上提升的。一定要了解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從定來的,所以戒定慧叫三無漏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慧就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智慧絕不是從經典裡面得來的,不是從記問裡頭得來的,那個得來的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是從定中得來的。

      所以古時候大德們講經說法,無論是出家的法師,在家的居士長者,說法的人一定修過禪定,一定有禪定的功夫,你登台人家才相信。如果你沒有參過禪,沒有修過定,你登台說法沒有人聽。為什麼?人家說你沒智慧,你講什麼經?講得再好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所以古時候人重視修定、修慧。我們念佛也是修定、修清淨心。因戒得定,戒是指什麼?不是指律儀戒,律儀戒它的目的是防非止過;換句話說,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初級的佛法,要懂這個道理。能夠保證我們不失人身,依照律儀戒來修學,你來生還會得人天福報。戒定慧這個戒字是廣義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守法;遵守佛教給你的方法這叫持戒,這叫戒,所以戒是教誡。一定要依照規矩,依照方法去做,你才能得定;你不依照方法,不依照規矩,你就不能得定。有很多戒律很嚴的人,持戒很清淨的人,他那是持戒清淨,心不清淨,那不能成就。他不知道持戒的目的是得定,他搞錯了,他持戒的目的修人天福報,這就搞得大錯特錯了。為什麼會變成人天福報?自己戒律很嚴,修得很好,看到別人不持戒,別人破戒,他有分別、有執著,自己生起貢高傲慢的心,輕視別人,這樣持戒就錯了。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提出警策,他的話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如果我們依照這個原則來修行、來持戒就會得定,為什麼?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的過失,不見別人的過失,我們才能得定。絕不是叫你持戒,拿著戒律這個標準到處去衡量別人,那你看到各個人都犯戒,各個人都破戒,你還會有什麼成就?一天到晚就生煩惱,一天到晚瞧不起別人,這世間人都是惡人;哪裡像菩薩,菩薩看世間人都很可愛,那不一樣。這一點我們要認真去反省,要好好的學習。

      所以說惡人、壞事,我們要在裡面看出他的好處,看出他也有可愛之處,我們才能得法喜充滿,才能成就智慧功德。不能夠跟一般人見識一樣,那是凡夫心、凡夫行,我們要學佛菩薩。怎麼會看到這些惡人也有好處?這很難。看到惡人作惡,仔細去觀察他的好處在哪裡?好處多了,對我好處太多了。警惕我,我有沒有犯這個過失,這就對我有好處。他是不是真的作惡?不是真的。他是示現表演給我看的,是警告我的,是讓我反省檢點、改過自新的,他是我的大善知識,大好人一個。諸位要曉得,外面境界沒有善惡、沒有好醜,善惡好醜都在你自己接觸起心動念。你用善心所看待,一切都是善的;用惡心所看待,一切都是惡的。正是蕅益大師所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諸佛菩薩他不起心、不動念,看一切境界、天堂、地獄都很可愛,因為他在境緣當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地獄裡頭怎麼可愛?消眾生的業障,那怎麼不可愛!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到那裡面去消業障。業障消除了,他就往上超生,地獄也很可愛。看事情,看一個人,看你怎麼看法,感受自自然然就不相同,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果然能夠學到了,你自己的心真正叫法喜充滿,清涼自在,這樣子才能入一真法界。所以說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照見一切諸法事實的真相,諸法實相。見到諸法實相就是一真法界。

      第五尊,『燄眼主夜叉王』。燄也是表智慧,燄眼主,這個地方我們特別留意「主」,主是什麼意思?主宰的意思、做主的意思。誰做主?慧眼作主。這個意思好,慧眼做主你對於萬事萬物,你就看得清楚、看得透徹,不會被欺瞞,沒有人能夠欺騙你,沒有人能夠蒙蔽你,你有慧眼。這個地方的「燄眼」,當然是指如來果地上五眼圓明,《金剛經》上講如來有五眼: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我們怎麼曉得,此地燄眼主是表五眼圓明?這個境界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法身大士。華嚴會上這些大眾,無論他現的是什麼身分,都是諸佛如來應化的;正是經上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夜叉王身得度,他就現夜叉王身。《法華經》上講「本跡因緣」,他們的跡象是夜叉王的身分,他們的根本是如來果地,都是佛化身。

      我們要想真學佛,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快速成佛,只要你把念頭轉一轉,你就成佛了。怎麼轉?除我之外,所有一切眾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全是諸佛如來化現的。諸佛如來化現這麼多身、化現這麼多事,幹什麼?度我一個凡夫的。我一個人是凡夫,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化身,這個念頭一轉就超凡入聖。是真的還是假的?跟諸位說,真的。真的難懂,真的你不懂,要用方便說,希望從方便裡面你能夠體會到真實。方便怎麼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情眾生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他當然就是諸佛。一切諸法,植物、礦物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不是二,《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他怎麼不是佛?又何況佛在經上常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跟諸位說,這是方便說,方便說你才好懂,你才會點頭,這說法有道理。如果給你說現在所有境界都是真佛,你想想,呆了,會有這回事情嗎?說真的你不相信,說假的你相信。再給你說,真假不二,你慢慢去參!華嚴會上,這是一乘圓教大法,字字句句真實不虛,所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是真佛,是諸佛如來圓滿的顯現。然後我們的慧眼就開了,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都成佛,都是佛;大地眾生成佛,我們自己就成佛了。還看到大地眾生,這是凡夫、那是惡道,那我們就是生死凡夫,六道裡頭輪迴的眾生。生佛就這一念之差,我們什麼時候把念頭能轉得過來?

      轉不過來,到四樓去老實念佛,念佛就是轉境界,念久了豁然大悟,他就轉過來了,所以念佛堂無比的殊勝。現在你們念佛算是不錯,功夫還不得力。怎麼不得力?你們進念佛堂,有人告訴我,念佛堂的法師一天比一天瘦,這就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愈念愈胖,愈念精神愈好。你們精神不錯,瘦一點是沒問題,精神不錯,體力強壯、容光煥發。要像《彌陀經》上,世尊念阿彌陀佛那樣的光彩,念佛功夫得力了。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你們知道不知道?口裡有佛,心不像佛,所以他不得力。口裡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出來,心裡也真的是阿彌陀佛,那就像了,那你的法相馬上就變了。現在我們口裡有佛,心裡不是佛。心要怎麼樣才是佛?你的心,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思想見解,你的思想見解要跟《無量壽經》完全相應,你心裡就有佛了,你的色相就變了。心要像佛,心是佛心,願是佛願,把《無量壽經》完全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願就行了,這非常重要,這是你真正會學,你學得很像。希望諸位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然後也得如來五眼圓明,對於世出世間諸法實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大智慧現前了。雖然明瞭,又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大禪定,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我們跟諸佛菩薩就差不多了。

      所以念佛要以這個為我們修學的標準,我們自己要把自己提升到這個境界,那個時候往生自在了。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不是說壽命到那天,不是的;喜歡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喜歡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礙事,這叫自在。喜歡什麼方式走就什麼方式走,有人喜歡坐著走,有人喜歡站著走,這叫自在。也有人喜歡沒有病這樣走,也有人喜歡生一點病給大家看看,你說多麼自在!維摩居士就是示現生病來度眾生,為什麼?不生病沒人來看他,生病大家都來看他。來看他向他問候,他就給他說法,機會教育;生病也是教化眾生,也是度眾生,他不是真生病。所以這叫得大自在,你自己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做得了主,第一個條件就是你的見識能做主,真的是重要,所以用燄眼主來表法。見色聞聲自己做得了主,確確實實入佛境界。

      第六尊,『金剛眼夜叉王』。前面是燄眼主,這是金剛眼,這兩個名號意思相同。但是在佛法裡面相同決定不能說兩個,如果兩個不在一塊的時候,兩個意思可以說完全相同,如果兩個在一起那一定有講究。燄眼主是菩薩的五眼,金剛眼是如來果地上的五眼,這就有差別了。法身大士也有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能,但是不圓滿,所以佛在經上說,法身大士也有五眼,也有十力,也有四無礙辯才、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法身大士都有。法身大士,在《華嚴》裡面初住菩薩到等覺,都有如來果地上的德能,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特別是在《華嚴》,《華嚴》是說「一位能含攝一切位」,這意思很深、很微妙,所以這個經稱為大不思議經,這不可思議。為什麼?初住菩薩這位子很低,好像我們念書一年級,一年級的學生他怎麼可以具足五十一年級學生的智慧能力?在我們講不可能。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怎麼可以具足大學生的智慧能力?不可能的事情。他居然可能!居然能,這就不可思議了。這什麼道理?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有疑惑,明瞭道理才能夠斷疑生信。道理是什麼?他見性了。見性雖然沒有圓滿,他見的是真性,所以他能夠貫通,圓初住具足果地上的德能。因為他用的心跟佛的心是一個心,都是用的真心,道理在此地。不像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他依舊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在相宗裡面講異生性。法身大士叫同生性,同是跟如來果地相同。十法界裡面佛、菩薩、聲聞、緣覺用的心,跟諸佛如來不同,跟我們凡夫同,同生、異生是這樣說法的。他是同生性,這裡面就能夠圓融,異生性裡頭決定圓不了。所以不能拿我們這個比喻來比,我們現在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哪裡能夠知道中學、大學生的智慧能力?不知道,因為他是異生性。法身大士他們是同生性,所以行。

      《華嚴》是圓教,圓教前面十信位的菩薩不行,為什麼?十信位的菩薩是異生性。一定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同了,那就是同生性,才可以。所以初住具足等覺菩薩的智慧德能,等覺菩薩也沒有離開初住菩薩的善巧方便,也沒有離開。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每一個位次都具足一切位,《華嚴》裡頭的形相叫「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有沒有次第?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有次第,雖有次第它圓融,圓融跟次第是交融在一起,沒有妨礙,它是交互的,這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不但我們沒法子想像,不可思、不可議;思是不能想,你想不到的;議是說,你說不出來,所以不可思議。十法界裡面,說老實話,我們可以思、可以議,十法界外面的一真法界的確是不可思、不可議。像我剛才跟諸位說,山河大地、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化現給我們看的,這是不思議境界。這個說法,華嚴會上這些法身大士要聽到點頭,他們沒有問題,我們凡夫聽了搖頭。金剛眼夜叉王代表圓滿的五眼,如來果地,我們這樣分就容易,前面燄眼主是法身大士。

      第七尊,『勇健臂夜叉王』,臂是手臂,勇健形容他有力。手臂做什麼用的?幫助眾生用的。觀音菩薩兩個手不夠用,要現千手千眼。千手千眼是表法,諸位要懂得,不是真的長一千隻手、一千隻眼。真的要長一千隻手,動都動不得,那麻煩大了!千手千眼代表什麼?眼到手到。我見到了,我馬上就幫你忙,表這個意思;表雙手萬能,表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有一千隻手。我們造像或者畫菩薩像,畫這種形像都是表法的,讓你看到這個像,你就要自己想到,我見到,我手也要到,真正要去幫人家忙。特別是見到一切眾生有苦難的時候,我們要熱心去幫助他,這就對了,這叫大慈大悲。所以我們學觀音就學觀音的慈悲,學觀音眼到手到,勇健力就取這個意思。

      如果我們眼見了,我們不能幫助他,這是錯誤。可是也有時候確實不能幫助他,那是什麼原因?緣不足,也就是說條件不具足。也正如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們,他們也看到我們現在這個世間苦難,災難頻繁,他們看到了,觀音菩薩也看到了。他為什麼不來幫助我們?條件不足。什麼條件不足?我們這些眾生不相信,不肯接受。菩薩想幫助我們,也有能力幫助我們,我們不要他幫助,不喜歡他幫助,所以菩薩也就不來。來了怎麼樣?來了加重眾生的罪業。眾生不相信他,還要批評他,還要毀謗他,不就造更重的業嗎?所以他不來。不來是慈悲,少造一點業;來了,你見到了謗佛、謗法、謗僧,你造的業更重。所以佛菩薩示現是慈悲,佛菩薩不示現也是慈悲。其實菩薩不示現,是不示現佛的那個樣子、不示現菩薩那個樣子,示現一切眾生的樣子,也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在在處處都遇到,那叫真正慈悲。時時刻刻在幫助我們,時時刻刻給我們啟示,是我們自己不認識,自己愚昧無知。明瞭之後才知道佛菩薩的心地慈悲到了極處。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