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一卷)  1999/6/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51

      請掀開經本,化樂天偈頌第六首:

      【三世所有無量劫。如其成敗種種相。佛一毛孔皆能現。最上雲音所了知。】

      這是最上雲音天王他的讚頌,他所得的法門是「普知過去一切劫成壞次第解脫門」。我們讀到天王所修所證的法門,特別是我們在今天讀到,現前這個世界幾乎各個地區都有許多傳說,這些傳聞當中都講到現前的災難。而這些傳聞,幾乎都是幾千年、幾百年之前,古老的傳說,一般人稱作預言。這樁事情,我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做過簡單的報告。實在說,確實有一些人有這種能力,我們所謂特異功能。實在說,這種能力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一點都不奇怪。在佛法裡面所謂是「六通三明」,三明就是這六種能力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稱之為明。這是天眼通,也包括著宿命通。『三世』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稱『無量劫』。無量劫中,大多數是從世界來說的,一個世界它有成住壞空這些現象發生,這種現象在佛法裡面稱為一個劫,這個劫是大劫。以這個為單位,這種循環不斷的現象,永遠在發生。大劫裡面有成住壞空四個現象,佛經裡面稱為四個中劫;中劫裡面還有小劫。佛家講,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經文講的「無量劫」,是從大劫上說的。『如其成敗種種相』,「成」是世界成就,「敗」是世界毀滅。凡是有成,決定就有滅;凡是有生,當然也就有滅;生滅的現象是無常的,這才是事實真相。佛菩薩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麼?因果是生滅的現象。也就是說,生滅現象是相續的,生會變成滅,滅又變成生,生滅永遠在循環,這個循環相續不空,所以因果不空是從這一方面說的。而因果本身也是空的,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我們講因果不空,是講它的轉變、它的相續相不空,而因果本身也是空的,也是不可得的,這個道理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生?《華嚴經》上說得好,這個現象由來的根源是唯識所變,識是什麼?念頭。我們想想,我們的念頭確實是這個現象,前念才滅,後念就生了。諸位要曉得,生滅的念頭是世界成住壞空的根源,如果我們的念頭沒有了,那就是永嘉大師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現象就沒有了。只要有念頭,就會有這個現象,所以才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能生,一切法是所生。諸位如果明瞭通達這些道理,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就知道我們生活環境、虛空法界,確實我們自己可以控制。怎麼控制?從念頭上控制,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了。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嚴重的濁惡?濁是染污,惡是苦難,今天講的天災人禍。環境濁惡到極處,濁惡極處從哪裡來?是我們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諸位一定要知道,不是別人現的,是我們自己心裡變現出來自己受用。別人變現的,說實在話,與我們不相干。假如別人變現的境界,與我們自己相關,你們想想,佛菩薩要不要受果報?佛菩薩要受苦報。諸佛菩薩既然在五濁惡世教化眾生不受苦報,我們就曉得,別人造作的與我們不相干。如果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契入這個境界,你的心自然就寬,真正覺悟了,正是佛家常講的兩句話,「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

      再大的災難,我們能不能了?能,我們可以不受這個難,可以不受這個苦。怎樣能不受?從心理上做一個大的轉變。要曉得,這些災難怎麼形成?是自己愚痴形成的,是自己天天在造作惡業形成的。如果我們真的覺悟了,從今之後再不造惡業,這世界就沒有成住壞空,沒有成住壞空就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沒聽說有成住壞空,極樂世界也沒聽說有成住壞空,為什麼?那個世界的人都是一念自性,永遠保持在一念上。《彌陀經》上明明白白教導我們,念佛的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你要能夠保持一心不亂,現在就是極樂世界,現在就是華藏世界,我們自己就安住在極樂世界、安住在華藏世界;世間有大災大難,我這裡沒有災難;世間濁惡之極,我這裡是淨土,心淨則佛土淨。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你要不懂,你就沒有辦法修學,你也沒有辦法脫離苦難。

      所以這部大經,在現在這個時代最契時機,諸位能真正明瞭通達,決定能轉境界,轉災變為吉祥。中國古人所謂逢凶化吉,遇難成祥,真正能夠做得到。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自己沒有辦法從心裡做個轉變,就要受苦難、就要受折磨,就會被眾業所牽連。這個眾業就是共業,為許許多多眾生眾業牽連。如果自己果然做一個一百八十度全面的轉變,不但我們能夠擺脫一切眾生不善的共業,反而能令那些造作不善共業的眾生沾我們的光。為什麼?這個地區不遭難,住在這個地區雖造惡業的人也沾光。

      我們前面剛剛講過《地藏經》,《地藏經》裡面,婆羅門女一個人修行,她修的法門是念佛法門,念覺華定自在王佛,時間並不長,一日一夜。救母親的心切,救母親的心真實,她一天一夜就念到一心不亂。諸位要知道,一心不亂是證果。在我們淨宗來說,最低的程度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的功夫等同小乘阿羅漢果。這就是說她在很短的時間,用念佛的方法,做了一個重大的轉變。這是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在這以前她的心是自私自利,為自己、為家庭、為母親,這一轉變之後,她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所以她才能夠得一心不亂。

      我們今天在念佛堂念佛,也很用功、也很努力、也很專注,那個念頭沒轉過來,所以不能得一心。這個地方我們要多想想,婆羅門女何以一天一夜就得一心,我們為什麼不得一心?就是人家在心上做了一個轉變,我們沒有轉得過來,我們念念還是為自己,不肯為眾生。人家做了一個大轉變,轉變的幅度太大,轉變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大家想想,一天二十四小時她就能做這麼大的轉變,轉凡心成佛心,所以她成佛了。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這就是轉成住壞空成一真法界,不只是轉迷成悟,轉惡為善,那是很小幅度的轉變。可是我們想想,我們連小幅度的轉變都沒做到。小幅度的是轉惡為善,我們沒做到,我們念念心裡還是惡念,還是有惡意,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有錯誤的行為,天天念佛,連這個小的轉變都沒做到,念佛功夫怎麼會得力?怎麼能夠解決問題?婆羅門女能轉過來,我們何以不能轉過來?這個問題還是人家真心,誠心誠意在幹,我們還是用的虛情假意,所以我們念佛不如她,道理在此地。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的註解,註得雖然很簡單、很扼要,註得好。就天王來說,他知道了,明白了;就佛來講,佛一毛孔皆能現。毛孔是正報當中最小的,佛經也說微塵,微塵是依報當中最小的,小能現大,能現究竟圓滿的境界。一毛孔當中,你就全部都見到了,虛空法界都見到了。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古今許許多多的預言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未來的變化,從哪裡看到?從水晶球上看到,從一盆水裡面看到,或者從一面黑鏡子裡面看到,這個都是小,小裡面見到未來世界的變化。但是這個小,比起微塵、比起毛孔,大得太多太多了。能夠在毛孔、微塵裡面見到虛空法界,當然那個能力超過那些預言家不知道超過多少倍。

      諸位想想,佛毛孔中能現,佛家常講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沒有差別,佛毛孔當中能現,眾生毛孔當中能不能現?當然能現。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誰能見到?《華嚴經》上法身大士都見到。再跟諸位提醒,怕諸位健忘,法身大士眼目之中,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所以佛一毛孔皆能現,這個意思就很深了。為什麼說一微塵也能現?這經上沒有,我把這個意思跟大家補出來。菩薩成佛的時候,看到大地眾生皆成佛道,那個眾生包括無情,無情就是微塵,所以《華嚴》裡有一句話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一微塵也能現。

      能現虛空法界,能現過去、未來,他怎麼不清楚,怎麼不明瞭?你要問,為什麼能現?要用科學家的話來說,他突破了時空的維次。這是科學家今天夢寐以求的,他們知道時空維次,但是不曉得用什麼方法突破。佛法用什麼方法突破的?一心。我們現在逐漸明白了,時空的維次怎麼形成的?時空維次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怎麼形成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離開了妄想分別執著,虛空法界了不可得。所以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那就是你迷的時候有虛空法界,有無量無邊的法界;「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什麼?覺了之後,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才叫覺。覺了之後,無量無邊的法界沒有了;沒有了之後,所以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現前了,一真法界裡面沒有一切障礙。清涼大師解這部大經用四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用科學家的話來講,就是把時空的維次突破了,沒有障礙了。沒有障礙是一法界,有障礙是無量無邊的法界,就這麼回事情。

      最上雲音天王他明白了,他悟入了,他從這個法門突破十法界依正莊嚴,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我們一般人講,他成佛了,他證果了。入一真法界,就是證佛果,他成佛了。我們讀了之後想想,要不肯放下,怎麼行?讀經、聽教,搞清楚了,搞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清楚、明白之後,要放下,放下是功夫。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所以我們放下執著,就突破六道了。六道裡面,也是很複雜的不同的時空維次,二十八層天就是二十八種不同的時空。如果細說,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時空,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法界,我的時空法界跟你的不一樣,這個諸位要曉得。如果是一樣的,我見不到的,你為什麼還見到?我聽不到的,你為什麼還聽到?我們閉了眼睛,外面見不到了,為什麼你能見到?我們塞著耳朵聽不到了,為什麼你還聽到?你就曉得,每一個人的法界不一樣,所以細說時空維次是無量無邊。

      《楞嚴經》上講得好,「別業妄見」是個人的;「同分妄見」好像是個共業,但是實際上,只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跟別人的妄想分別執著有相似相同的地方,其實還是個別的,只是這一分跟大家有相似的地方;別業就是完全不相同。所以才說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佛道各人成,這是事實真相。明瞭之後,我們才知道自己前途是一片光明,完全在乎自己能不能回頭,回頭是岸,哪個人回頭,哪個人就圓成佛道。這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沒有辦法幫助我們。佛菩薩能幫助我們的,只是把這些大道理、這些大事實,跟我們講清楚、講明白而已。所以佛對於我們的功德是開示,我們自己要有能力悟入。悟入,什麼人都幫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

      你怎樣能悟入?聽了之後立刻就轉境界,這才能開悟。聽了之後,境界一絲毫不能轉動,一切諸佛如來給你說法,你也沒辦法,你也沒有辦法悟入。為什麼?絲毫沒有轉變。你小幅度轉變得小果,大幅度轉變證大果。佛以一音說法,聽眾所得的利益不相等,為什麼不相等?每個人轉變的幅度不相等。譬如我們剛才舉的比喻,有人聽了執著放下了,分別沒放下,妄想還存在,這個人證小果,脫離六道輪迴,證聲聞、緣覺之果;有人聽了之後,不但執著放下,分別也放下了,他所得的受用就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裡面證十住果位、十行果位,三賢位的菩薩;有人聽了之後,是大徹大悟,連妄想也放下了,執著分別妄想統統放下了,他證的果位就高,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的果位,這個法門叫圓頓大法,頓超了。聽了之後,一樣也放不下,凡夫一個,怎麼樣修學也出不了六道輪迴。

      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修行方法、所契入的境界,經上講得很清楚、很透徹,而且不斷重複在講。為什麼要不斷重複?佛知道如果不是長時間的薰習,不可能聽一遍就轉過來的。所以佛說法,跟我們中國古人訂的這些標準,可以說完全相違背。中國古人言語文字的標準是決定不可以重複,不許可雷同,雷同是大病。可是佛說法不斷重複,慈悲到了極處,唯恐你不覺悟,唯恐你聽了之後就忘記了。天天在重複,天天在提醒,可是我們還是不覺悟。不覺悟怎麼辦?佛菩薩不怕麻煩,很有耐心,還是不斷的在重複。這一生你不能回頭,來生;來生不能回頭,後生;生生世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了不起,孔老夫子做不到;孔老夫子教人,「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不教你了。可是佛不一樣,佛了解人為什麼這麼執著,為什麼這麼愚痴,是無量劫來被煩惱薰習,薰成這個樣子。現在佛的教學,要用戒定慧三學來薰習,如果不是長時間的薰習,如何能夠抵得過貪瞋痴慢?所以我們曉得,眾生根性為什麼這麼劣,劣的原因是他長劫受煩惱薰習,何況在這一生當中又沒有機緣聞到正法。現在這個世間,在家裡面父母不教你,在學校老師也不教你,你怎麼可能回頭?怎麼可能覺悟?能夠教這些苦難眾生、愚痴眾生、堅固執著眾生,除佛菩薩之外還有誰?

      《地藏經》上我們讀過,佛菩薩非常感嘆,「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剛強難化的原因,就是無量劫來受這些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些濁惡的薰習,造成這種不幸的現象。佛知道,所以佛菩薩大慈大悲,以正法來幫助我們、來薰習我們。真正好學的人不能不讀經,每天都要讀經;不能不聽經,不能不研究討論,這些都是薰習。長時間的薰習,我們自然就會回頭,自然會覺悟。好心的同修有,不是沒有,很想學,很想有成就,可是事與願違。這又是什麼原因?說實在話,沒有去照做,做,難!難也得要做。從哪裡做起?

      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第一次我見章嘉大師,我就向他請教這個問題,從哪裡做起?章嘉大師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做起。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捨什麼?捨你最難捨的,先從最難捨的捨去。所以你自己要想想,我們有貪心,見到稱心如意的就起貪心,不如意、不稱心的就起瞋恚心,你要能把這個捨掉。如果貪財,把財看得很重,先捨財;貪色,你就先捨色;瞋恨心重的,先捨瞋恨。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書,最貪愛的是書本,我對於書非常愛惜,我所讀的書別人摸,我心裡都很難過。為什麼?他把書摸髒了。要借我的書,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他不知道珍惜。看的時候,尤其我很討厭的,人家看書看到哪裡,把它疊頁疊起來,這書就損壞了;夾個書籤,書籤是愈薄愈好,厚的書籤也會把書損壞。我有這個毛病、這個習氣,老師教我放下,教我布施、捨,好!我的書可以借給人看了,可是很不容易轉過來。人家看了之後,當然跟我愛惜書本不一樣,人家翻翻就翻舊了,翻舊之後就送給他,我就不要了,看到難過。這個樣子折磨,折磨了五、六年,那個心才平靜,相當不容易。

      這是我們佛家講的嗜欲,你的嗜好,要把這個捨掉。更進一步的話,愛欲捨掉。最大的障礙,你有嗜好,你有愛欲,這是貪瞋痴的根,要從根把它拔掉,然後什麼都能捨了。頭目腦髓,連身都能捨了,真捨掉了。每天我們用這個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替佛菩薩宣揚正法,這是捨身。這身每天生活不是為自己,為自己你沒捨,為佛法、為眾生。這身是為佛法、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你就身心世界統統捨掉了,全放下了,這是個大轉變。有同修們說,我常聽到,實際上聽到,也不見得是真話。他說:法師,你愈老愈年輕了。不見得是個真話,可是有這麼一點形象,什麼道理?這身不是我的,「我」就老了,這身是眾生的,這身是佛菩薩的。佛菩薩需要這個假身為眾生服務,眾生需要這個假身去幫助他們學佛,這麼一回事情。所以這是我們佛家講「得加持」,上得諸佛菩薩加持,下得一切眾生福力的加持,眾生有福。所以不從心理上做一個大轉變,你怎麼能契入法界?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我們初學講經很困難,這經怎麼講法?

      《華嚴經》,尤其是前面十二卷,過去學《華嚴》、講《華嚴》的老法師,看到這個經文都頭痛,不知道怎麼講法。你們想想,他為什麼會頭痛?沒有開解,前面十一卷半的經文,念起來都很煩,何況講?真正是叫枯燥無味。看到都是神,這些天神在這裡讚佛,一個人在那裡讚一段,這有什麼意思?十二卷以後就好講了,為什麼?有理論,那裡頭有趣味。他不知道真正《華嚴經》,就是前面十一卷半文,後面是註解;前面是展示,後面才一樁一樁來介紹。你真正明白懂得了,你看這個展示就很有味道,這裡頭的義趣深廣無盡。所以學佛總要入佛境界,佛境界跟凡夫境界的差別一定要知道,凡夫念念為自己,佛菩薩念念為眾生,差別就在此地。念念為眾生,自己也是眾生之一,所以念眾生就是念自己。念念為自己的人,不肯為眾生著想的人,自己的利益也失掉了。自己什麼利益?稱性的利益,法身的利益,無量無邊智慧德能的利益,全失掉了。現在世間人常常說一句好聽的話,「心想事成」,給諸位說,唯有諸佛菩薩才真正心想事成,我們凡夫聽到這四個字是一句好聽的話,其實想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所以要知道,為自己,真實的利益失掉了,為眾生才會心想事成。

      所以這首讚頌義趣很深很濃,非常契合於我們現代這個世間,我們怎樣轉成敗這些現象?成是福,敗是禍,成是吉祥,敗是災難,怎樣化解現前的災難?這些災難現在都現前了,徵兆非常明顯,大家時時刻刻都能看到,怎麼轉變?我們先從心理做轉變,然後從行為上來轉變。自己免除這些災難,然後怎樣去幫助別人消災免難,這是我們在這首偈頌裡面體會得到的。

      再看下面一首,下面是第八首,第七首缺了,缺了一首偈。第八首是妙髻天王,前面第七偈是勝光天王,有長行文,後頭沒有偈頌。這是經本到中國來有殘缺的地方,可能他這個偈頌,因為在梵文本是貝多羅樹葉寫的,可能那一片是這一首偈,這一片丟掉了,翻譯時這裡就缺了一首。《華嚴經》像這種情形很多很多,我們中文本不是一個完全的本子。全部的《華嚴經》,我們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總共有十萬頌。可是現在我們中文譯本,《八十華嚴》只有四萬五千頌,晉譯的《六十華嚴》只有三萬六千頌,缺得太多了。幸好末後的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是完整的,就是《四十華嚴》;這一品是完整的,總共有四十卷。所以近代弘一大師教我們讀《華嚴》,方法是《八十華嚴》念到五十九卷,就是「入法界品」念完,然後接著念《四十華嚴》,這樣總共九十九卷。這是我們華文譯本裡面最完善的,缺的還是不少,這個地方是缺了一首偈。我們看第八首:

      【十方虛空可知量。佛毛孔量不可得。如是無礙不思議。妙髻天王已能悟。】

      妙髻天王他得的是「舒光疾滿十方虛空界解脫門」,他的讚頌也是會報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前面兩句說明,毛孔之量超過虛空,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十方虛空太大了,在我們一般人概念當中沒有辦法稱量,可是在佛法裡面來講,十方虛空不大。《楞嚴經》上有個比喻,佛比喻得很好,佛將心性比作太虛空,而將虛空比喻作一片雲彩。這充分顯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量是心量,真的一點都不假。這個比喻還是不好懂,我們再舉個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裡也有虛空,醒過來之後,夢裡虛空到哪裡去?如果從這個現象裡面,諸位細細去體會,就不難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比喻,確確實實虛空不大,虛空是有限量的,不是無限量的。近代的科學家也有這種說法,他們發現,光在太虛空當中射出去,並不是直線,是曲線。如果是直線,那就是無限量的;它是曲線,曲線一定會回頭,就等於說畫個圓,畫得大就是了,總會畫回來,就說明是有限量的。他們這種發現、這個說法,跟佛在經上講的相應,所以我們一聽到這個說法,我們會肯定,同意他這個講法。所以虛空也是從妄想裡頭變現出來的,不是真的。諸位我想都念過《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裡面把空間放在什麼地位上,我們應當要清楚、要明瞭。方分,就是講虛空、講四方、講十方;時分,講的是時間。方分跟時分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空,中國人講的宇宙。它是什麼法?不相應行法。什麼叫做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是從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不是事實。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抽象概念,不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已經是虛妄的,已經不是實在的。真實的,只有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是講心性,八識的體是圓成實性。所以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虛空不是真實的,佛毛孔量是真實的,那怎麼能相比?

      毛孔裡面能現虛空,能現法界。虛空會不會滅?會滅。什麼時候滅?覺悟之後就滅了。就像我們夢中的虛空一樣,夢中虛空什麼時候會滅?醒來之後就滅掉,夢裡面虛空境界都沒有了。所以佛菩薩常常比喻,我們六道眾生是在作大夢,我們晚上作夢是夢中之夢。不但我們六道眾生是在作夢,四聖法界也在作夢。不過四聖法界的人作夢,知道自己在作夢;我們六道眾生作夢,是不知道自己在作夢,把夢當真,所以就苦不堪言。什麼時候夢醒?超越十法界,夢就醒了。十法界是個範圍,是個時分、方分的範圍。超越之後,永嘉大師講「覺後空空無大千」,宗門講「粉碎虛空」,都是這個意思。什麼時候粉碎虛空?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到這個時候,這首偈子裡面所講的境界完全兌現了,這個意思很深。所以清涼的註解也註得多,《纂要》裡面是節錄,節錄得好,節錄得扼要,我們學習方便;如果要詳細的了解,再去參考清涼的《疏鈔》。

      註子裡說,「初二句明毛孔過空」,『佛毛孔量不可得』,超過虛空;「佛」是講自性,這是講性德。『十方虛空』是個幻相,是屬於有為法;「佛毛孔量」是屬於無為法,真如無為,不是相似無為,真如無為。底下講「靈智證理,非如虛空」,虛空不靈,虛空不能證理;「真理超事,故亦非比」,這是說明為什麼虛空之量比不上佛毛孔之量。清涼這四句話,把這個意思給我們解開了。無限的理,無限的智,這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理是體,智是從體起用,稱體之用。佛法裡面常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一切眾生個個具足。佛所說的字字句句,沒有離開自性般若。佛的智慧德能現前,沒有障礙;一切眾生統統圓滿具足智慧德能,現在不能現前,不能現前是你有障礙障住了,不是我們智慧德能喪失掉;我們智慧德能有,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

      所以諸佛菩薩看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他從哪裡看?從心性上看,我們跟他沒有兩樣。倒過頭來,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怎麼看法?我們從迷惑顛倒上看,我們迷了,他也迷了。我們不了解他,他了解我們。喝醉酒的人說,「我沒有醉,你們醉了」,就是這個味道,他不承認。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迷了,迷了就產生障礙。迷是什麼?妄想是迷,妄想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瞭,迷了就不明瞭。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性相理事,這些因因果果,我們迷了,不知道了,這叫無明。從無明裡面就產生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這就生起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分別是惑,諸位要曉得,妄想是屬於根本無明,分別是枝末無明,十二因緣裡面第一個講的無明,那是分別,它講的無明不是根本無明。如果是根本無明,要是斷了的話,他不是證緣覺果位,根本無明破掉是法身大士;他這個無明破掉,還是證小果,所以它是屬於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

      執著就造業,所謂惑業苦。在我們六道裡面來說,分別就是惑,執著就造業,六道輪迴就是果報。你造善業,分別善,執著善,三善道的果報;分別惡,執著惡,三惡道的果報。這是把六道輪迴的由來,給我們說出來了。所以十二因緣,就是講三世因果的現象。這十二條,你斷掉一條,你就解脫了。但是要斷,只能從因上斷,不能從果上斷。諸位都曉得,十二因緣是三世因果,過去世的因果我們沒有辦法倒過去,未來的因果我們也沒有辦法達到未來,只有從現在。現在從「識」開始,識去投胎的,一直到「愛取有」;「識」緣「名色」,一直到「觸」,這都是屬於果報,這五條講的是果。果上不能斷,要從因上斷,因跟緣加起來都行,只有三個字,「愛取有」。緣覺能證果,就在這上下功夫。上根的人,從「愛」斷掉,一斷一切都斷。中根的人,從「取」上斷,取是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得失、佔有,佔有是屬於取。我們常常勸勉同修們,我們要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那個念頭放下,這是從「愛」上斷。我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佔有的念頭放下,那是從「有」上放下。你這兩條要不能放下,這兩條就是世間人講的嗜欲、愛欲,「愛」是愛欲,「取、有」都是嗜欲、嗜好,這些東西要不把它捨乾淨,要不肯放下,決定產生障礙,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都不會得力;換句話說,只是在佛法裡種一點善根而已,這一生決定不得受用。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受用,有成就,一定要把這個東西放下,放下決定有好處。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