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64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六四卷)  2004/5/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64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方百萬世界,偈頌第五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段:

      【一切世間中,處處轉法輪,無性無所轉,導師方便說。】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這首偈是「約法以顯,雖法界遍轉,無性寂滅,故無所轉。假以言宣,云方便說,其能轉智,即十力智」。註解不多,但是意思都顯示出來了,我們要知道學習,要會學。

      第一句講的『一切世間中』,就是佛法講的十法界,現代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不同維次空間無量無邊,沒有數量。佛家講「十」,十不是數字,十是代表圓滿,它是表法的意思。佛經裡面用數字代表圓滿,像在淨土經裡面常常講「七」,七是什麼意思?七是四方、上下、中間,這就圓滿。所以它代表圓滿,它不是數字。什麼叫圓滿?隨心所欲就是圓滿。譬如《彌陀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七重欄楯,七重行樹」,有人覺得這欄杆我要一重、二重就很好了,七重太麻煩了。那個七不是數,不是每家都是一樣的,就變成了制式的。隨著各人的喜愛,你歡喜什麼它就變現出什麼,這才叫圓滿,所以我們要懂這個意思。《華嚴》裡面是用數字顯示圓滿,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百千萬億也是個圓滿的數字,圓滿裡面沒有大小,方便說當中有圓滿、有大圓滿、有究竟圓滿,這都是方便說,我們要懂佛說法的義趣。

      「一切世間中」,世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時間,間就是我們講的空間,我們一般人也叫世界,也叫宇宙,都是講的時空。一切法出不了時空,總在時空範圍當中,無量無邊不同維次還是個時空。不同維次的空間,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螢光幕上顯示的頻道不一樣。現在在外國電視有一百多頻道,你按哪個頻道,這個畫面就出現,所出現的同在一個螢光幕上,並不是換了一個螢光幕,它還是在一個螢光幕上顯現出來。佛法裡面講一個法界現,其他法界隱,隱現。從電視螢光幕來做比喻,這個現象比較容易體會,整個宇宙確確實實是像這個樣子。

      宇宙那個按鈕在哪裡?電視按鈕我們知道,可以操縱在我們手上,其實宇宙的按鈕也操縱在我們手上。這個按鈕是什麼?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一切世間中所有的依正莊嚴從心想生,所以心想就是按鈕,想什麼就現什麼。不想的時候?不想的時候就不現,隱了,想的時候就現,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這個境界非常微妙。為什麼我們一般人在日常生活當中體會不到?其實日常生活當中本來就是,你體會不到是你粗心大意。所以人把萬緣放下,心清淨,清淨就覺察到,就見到。

      這首偈前面這兩句,要緊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學習,這是就佛果地上來說的。佛教導一切眾生永遠沒有休息,佛累不累?佛沒有「我」,沒有我,你說累,誰累?我們凡夫每天工作做得太多就疲勞,累!為什麼?有我,執著這個身是我。「我今天做的事情很多,需要休息,需要充分時間來休息,恢復疲勞」,你看,不都是從心想生嗎?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在十法界裡面,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他沒有疲勞,不疲不厭。不但無相,他連念頭都不生,經上告訴我們「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個「見」就是你的見解,我們講念頭,連這個意念都沒有。沒有「我」的念頭,沒有「人」的念頭。這奇怪,這是什麼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我們平常常說的,在宇宙之中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從來沒有分別執著過,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教、他學永遠沒有間斷。

      他示現是在教學,一面教一面學,他隱沒、不示現也在教學。這是什麼個道理?這是性德,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大乘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既然本來都是這樣,佛如是,法身菩薩如是,我們學佛的人容易體會到。我們要問:凡夫是不是如是?是,是如是。我是不是如是?是如是。佛菩薩覺,我們在迷。教跟學無關迷悟,所謂是迷如是,覺亦如是。我們凡夫天天在學什麼?天天在教什麼?教迷,學迷。諸佛菩薩教覺,學覺。諸位細心去想想,你就會明瞭。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試問問影不影響別人?影響就是教化。一切人事環境影不影響我?影響我就是學。所以學,有人說他學好了,有人說他學壞了,這個話諸位常聽。有人學好了,在佛法講學好就是說他學覺,他在學覺。學壞了是什麼?他在學迷。煩惱天天增長,這就學壞了,智慧德行天天增長,他就學好了。他怎麼不在學?他的教學,教是影響別人,有有形的、有無形的,有形的人事,無形的人事,不但對有形的有影響,對無形的也有影響。

      這麼多年來,我們對於無形的影響多少有一點明白,這個無形的影響就是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空間。雖然空間維次不一樣,彼此還是有影響,這樁事我們不能不知道。在宗教裡面說,鬼神,我們看不到,我們也聽不到,我們接觸不到,那是什麼?那是另一個不同維次空間。雖然我們見不到他們,聽不到他們,接觸不到他們,有沒有影響?有影響。你要說為什麼會有影響?他們的思惟,他們的造作,凡是思惟造作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說就是一種波動,既然是波動,無論這個波動是強是弱,肯定都是遍法界虛空界。像池塘裡面的水一樣很平靜,我們投一個小石頭下去,你就看到它起了波浪,波浪逐漸逐漸遍滿這一個池塘。

      我在池塘當中投個石頭,你在池塘旁邊投一塊石頭,你仔細觀察它這個波互不互相影響。十法界的眾生,從諸佛菩薩到三途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波動。在整個宇宙裡頭,你就曉得這個波動狀況是多麼複雜,無論你見到、見不到,哪有不受影響的道理。你要是細心觀察,這個影響你能夠覺察得到。每個人會作夢,夢是波動的現象;每個人有情緒、有感觸,還是波動現象。現在人講,這個時代是波動的時代。其實,世尊在經教裡面早就跟我們說,整個宇宙就是波動的世界。你能夠不受波動的影響,這叫禪定。

      禪定不是說把所有一切波動止息,止不住,息不掉!什麼叫禪定?禪定是把自己定下來,不受外面波動的影響,這叫禪定。世間禪定,最淺顯的禪定,佛門講「八風吹不動」,這在世間人來講,那是相當功夫,很好的修養。名聞利養你不動心,五欲六塵你不動心,別人讚歎你,你不會生歡喜心,別人毀謗你、侮辱你,你不會生瞋恚心,這是你修學得到最低的受用,你在現前境界裡面、境緣當中你有定功。從這個基礎你才能學道,學道就是你才能往上提升。這個基礎沒有,你要提升你的境界,提升你的靈性,那就難了。這是真正做學問、修行功夫最初方便,這是入門,沒有什麼了不起。

      入門之後,登堂入室那相當遙遠。但是只要你努力精進,肯定你能達到。達到的時間長短,那是各人功夫不一樣,各人根性不一樣。利根、勤學的人不需要很長時間,鈍根、懈怠的人那就是經上講的無量劫、阿僧祇劫,沒有不成就的。尤其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真正好學,真正肯學,真正想學,沒有一個不成功。有老師很好,沒有老師也好,都能成就。沒有老師怎麼能成就?沒有老師,眼前沒有這個緣,師法古人,你這個緣就殊勝。孟夫子以孔子為老師,那個時候孔子已經不在世,他怎樣跟孔子學?孔子的著述在世,流傳下來了。讀孔子的書依教奉行,就是孔子的學生。他跟孔子沒見過面,他學得很像,幾乎孔夫子當年所教的那些學生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孟子。所以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亞聖,孔子是至聖,他是僅次於至聖的亞聖,跟孔老夫子沒見過面。你們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想學的人怕沒有老師,哪有這個道理!

      我們在這個地方建立這個學院,世出世間典籍都相當完備,你什麼都不缺。你能不能成就?今天說實在話,境緣你都具足,緣都具足,問題在你肯不肯學,你會不會學,問題在這裡。修學的心態,學習的綱領,學習的原則,講得太多了,你要聽懂,你要學會。古今中外聖學,這不是我們講普通學校,超凡入聖之學,無不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它的原理原則沒有變的,就是戒定慧,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戒是守法、守規矩,一門深入,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持戒,這是守法。你所學的,要有正確的理解,你不能把它解錯,你不能把它解偏。把你所明瞭的、所理解的,完全落實在生活上,起心動念不離它,言語造作不離它,處事待人接物不離它,工作生活不離它,你就真得受用。你跟它相違背,那就不是道;你跟它相應,這是道。希望我們能在這上下功夫。

      『處處轉法輪』。「處處」裡頭就有時時,時時處處永遠沒有間斷,剛才跟諸位說,佛菩薩如是,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如是,你再看看畜生、餓鬼、地獄。「轉法輪」就是教、就是學,這是自性的性德,所以決定沒有間斷,這裡頭只有覺迷。聖人學習的是覺悟,凡夫學習的是迷惑、迷惑顛倒。迷悟的根,我們總得要明瞭,迷悟的根就是佛法裡講的我相、我見,這是迷悟的根。佛菩薩悟,無我相、無我見,這是他覺而不迷;凡夫迷而不覺,執著有我相、有我見。破我相我見,難,真難!為什麼?這個錯誤是無始劫以來到今天,你就想這個習氣多深。無始劫養成的這個習慣,你現在要把它改過來,談何容易!改過來的方法,就是佛家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門徑,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教我們轉凡成聖。方法門徑多,太多太多!八萬四千是有數量,無數量給你講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就不止八萬四千。這話都是真話,都是實實在在的話。

      我們也很努力,也真有心,真想學,真想成就,為什麼年年沒進步?原因就是我們那個根沒解決;我相、我見,我見就是我執,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沒解決。大乘法裡頭真的有方便,雖有方便我們不會用。大乘法裡面教給我們最殊勝的方法,就是把念頭轉過來,起心動念不再想我,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這個方法妙絕了。起心動念都想到我的利益,那就難了,這個念頭叫輪迴心。從這個念頭所有一切造作,叫輪迴業。你這個念頭不斷,你天天在學輪迴,輪迴心、輪迴業,天天在教輪迴心、輪迴業。這個教是什麼?有意無意、有形無形影響別人。你看,他這樣做法,那個人也是這樣做法,大家都這樣做法,這對,這哪裡會錯?所謂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像這是真理,哪個不為自己想?給諸位說,覺悟的人不為自己想,覺悟的人一切為眾生、一切為別人。

      這個道場建立,我跟諸位說過很多次,不是為我,我不要道場,我明瞭事實真相,有道場就有麻煩、就有累贅。我羨慕釋迦牟尼佛萬緣放下,三衣一缽,你看多自在,遊化世間,處處作客而不作主。這個道場建立,實在講是報護法之恩。韓館長護持三十年,你們這批人都是她收的,她的弟子,現在她不在了,你們沒有人照顧。其中有一半自己能照顧自己,好!我不操心,我看到很歡喜。你們這些人沒有人照顧,我們建一個道場讓你們靜修,你們在這地方安居樂業。你們的業是淨業,要知道不是世間的業,淨業。希望你們在這個地方學經教,希望在這裡念佛,續佛家業,將來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

      要成就還是要放下萬緣,還是要破我執。只要能夠破我執,就是起心動念不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這個人在佛門裡就稱作「法器」,就是說他有條件、他有可能在這一生當中繼承如來的大法。如來大法就是教化眾生,自行化他。換句話說,他就有可能在這一生當中修行有成就。你自己修學沒有成就,你怎麼能教人,你怎麼能影響人?影響就是教。別人影響我是教我,我影響別人是教人;我接受別人影響是我學習,別人接受我的影響是他向我學習。教跟學是交叉的,是相輔相成的,是永遠沒有間斷的。這是「處處轉法輪」的意思。

      我們要了解這些事、這些相,知道我們天天都在學,希望我們往好的地方學,真正要契入境界,這個境界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佛境界就是真實的,眾生輪迴境界是虛妄的,我們要搞真的,不要搞假的。真的是與法性相應,這個法性就是底下講『無性無所轉』。《般若經》上常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包括我的身體,包括我的我相我見,我相我見在自性裡頭沒有。

      學佛,無論學哪個宗派,無論學哪個法門,從前李老師講的,到最後總結一句話就是明心見性。並不是禪宗講明心見性,別的不是,那你就錯了。禪宗講「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淨宗講「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一個意思,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說法不一樣,那個無所謂。心性裡面什麼都沒有,心性是能量,究竟圓滿的能量,什麼都沒有,能現一切法,整個宇宙虛空法界,時間、空間都是它變現的。它是能現,世間跟世間裡頭所有一切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你只要不執著就證得。所以不執著,不分別,沒有妄想,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證得。你要在一切法裡頭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不能證得,為什麼?你墮落在相裡頭,這是法相,你在法相裡迷於法相而不能見法性,麻煩在這裡。

      什麼時候你把這個結解開,法相原來就是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你的心平了。這個時候你的心是什麼心?就是我們常講的,你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現的相就是這個,真心起的用就是這個,是本有的,不是外來的,在佛學名詞裡面講「大菩提心」。本來就是這樣的。「大」是什麼?遍法界虛空界。真誠遍法界虛空界,清淨遍法界虛空界,平等遍法界虛空界,正覺、慈悲遍法界虛空界,叫大。一切眾生個個都有。所以佛尊重眾生,為什麼?佛看得很清楚,你有跟他一樣的,怎麼可以輕視你?怎麼可以怠慢你?不可以。

      所以,佛對眾生的尊重跟對諸佛的尊重是平等的。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現在是佛,一點都不假,只是你現在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也就是你是一個起了妄想分別執著的佛陀。妄想分別執著自性裡頭沒有,所以叫妄,那不是真的。妄,一覺就沒有了,就像黑暗一樣,點上一盞燈黑暗就沒有了。自性是光明的,自性裡頭沒有黑暗,所以自性也稱為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稱自性本具的智慧光明,沒有黑暗。我們知道黑暗是陰影,不是真的,是假的。這些大乘經教佛講得太多,我們要細心體會,不能辜負佛陀的教誨。當然,最重要的是要落實,我們要轉迷為悟,轉黑暗為光明,轉愚痴為智慧,你要能轉。是,我很想轉,轉不過來,怎麼辦?那你要找,你為什麼轉不過來,你毛病到底在哪裡?轉不過來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不下,自私自利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們從哪裡做起?從依教奉行做起,所以在這個地方你要信佛。信佛好難、信佛好不容易!因為你信你能做到,你做不到就是不信,這是早年李老師教我的。信,哪有做不到的,所以做不到就是你不信。佛教愚痴眾生、中下根性的人,尤其下下根性的人,佛怎麼教的?佛教十善五戒,從這裡做起。十善:不殺生、不偷盜、在家的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做什麼?我們沒有去做。不殺生更深一層的意思,決定不傷害眾生,決定不能夠讓一切眾生因我而起煩惱,這都是在不殺生這個範圍之內。十條統統做到,能令一切眾生常生歡喜心,那我們就成功了。無論在哪個地方跟人家接觸,人家都很喜歡你,都很尊重你。這要靠自己修養,沒有別的,看破放下而已。放下十惡業,修學十善業,從這裡做起。

      我今天在許許多多地方教人修學,我教的是什麼?《弟子規》、《十善業道》、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綱領,確確實實落實在《弟子規》,落實在《十善業道》,這是淨業三福裡頭第一跟第二,但是也給第三做了準備的功夫,不能不認真學。你要想成就,你不能把《弟子規》、《十善業道》落實,我老實告訴你,你這一生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但是跟阿彌陀佛結了很好的緣。什麼時候能往生?你到哪一生、哪一世《弟子規》、《十善業道經》落實了,肯定往生。再告訴你,生的品位不高,凡聖同居土中下輩往生。凡聖同居土裡面上輩往生的,那還要加一點功夫,單靠這個還不行,不能不知道。現在時間到,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五首偈頌:

      【一切世間中,處處轉法輪。】

      我們在前面這一個小時說這麼兩句,這兩句我們要細心體會,那就是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無時無處不在學習。學就是教,教就是學,這個教跟學意思我們要搞清楚,影響就是教。所以佛家講教,有言教,我講給你聽是言教;有身教,身教就是我做出來,你們看,你看清楚、看明白了,我覺悟了,這是身教;意教,念念與性德相應。就世間,世間人講很具體的形象,一定要講個具體的,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相應,這是性德,念念不捨。要再向上一著,念念與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相應,那就入佛菩薩的境界,這是理。給你講真誠清淨平等覺,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事、這是相。體、相、用統統都相應,意教。念念不捨,三輪教化,教化也就是在學習。

      自己沒有成佛之前,教跟學是一樁事情,教學相長,教化眾生是為了提升自己。到了自己修學究竟圓滿,證到無上菩提,究竟極果了,還是照常現身學習,跟沒有覺悟的時候一模一樣,為什麼?教化眾生。三輪都要做給眾生看,永恆的沒有止境、沒有休息,都在這裡做,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所謂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難行能行,難做能做。世間人覺得難,難在什麼?他有分別執著。佛菩薩示現的不難,他沒有分別執著,所以難捨能捨,能放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王位捨棄了,榮華富貴捨棄了,妻子兒女捨棄了。這世間人難,做不到,他輕而易舉做到了。告訴我們什麼?這是世間法,這不是真實法,這是非常短暫。你覺得自己很幸福、很美滿、很快樂,非常非常短暫。佛法講什麼?你要把這個短暫的樂放下,你要去追求永恆的樂。

      永恆的樂在現前有沒有?有。但是一個我執沒有放下的人他享受不到,現前那種永恆的樂他享受不到,必須到無我。真正做到無我,永恆的樂就在現前。我們不要講佛菩薩,孔老夫子讚歎他的學生顏回,顏回就是。他在物質生活上是窮苦到谷底,簞食瓢飲,那麼樣窮苦的生活,顏回過得很快樂,他那個樂在哪裡?他那個樂是永恆的樂。永恆的樂不受世間物質欲望、名聞利養的影響,絲毫不受影響。有,很快樂,沒有,還是很快樂,那才叫究竟圓滿的幸福。短暫的快樂裡頭你沒有永恆,永恆裡頭包括短暫快樂都在裡面。短暫的樂跟永恆的樂,《論語》前面兩句話就是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永恆的,顏回得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現前的,好朋友難得聚會很快樂,那是短暫的。永恆裡面有短暫,短暫裡頭沒有永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追求永恆,絕不貪戀短暫。

      第二句講『處處轉法輪』,就是一切眾生無量劫來天天都在學習,佛菩薩如是,所有一切眾生無不是,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那就是學,你學聖、學凡,你學善還是學惡,善惡永遠混雜在一起,你是學哪一邊的多、哪一邊的少?我們現在在初學,總得要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希望我們能學善的多一點,學覺的多一點,學迷的、學染的、學惡的少一點,這樣你就有進步。後面這兩句那完全是聖人,凡夫就沒分。前面這兩句我們凡夫也包括在其中,六道眾生都不例外。縱然在地獄裡頭還是在學,還是在影響,總不能夠脫離,為什麼?這是性分,就是自性裡頭它本來就有這麼一分。我們稱它作性能也好,稱它作性德也好。第三句講:

      【無性無所轉。】

      註解裡頭說「無性寂滅,故無所轉」。性是性質,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它沒有性質。大乘教裡頭我們也常常聽說有這個講法,「空無自性」,就是此地講的『無性』。所以《般若經》講得透徹、講得詳細,到最後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畢竟空就是無性,無自性;無所有就是『無所轉』。十方諸佛如來在九法界現身說法,你要問:他有沒有所轉?給你講真話「無性無所轉」,這給你講真話。但是講真話你不懂,要是跟你說佛在九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便說法他就跟你說什麼法,這個你好懂。這就是說空你不懂,說有你就懂,為什麼?因為無始劫以來,你就執著有,你就分別有,你總覺得這有是真的,有不是虛妄的,這個執著很不容易突破。

      常常住在一個地方,我們這個地方有當地的朋友常常來參加我們的溫馨晚宴,參加我們的多元文化論壇。有幾位跟我交談過,他們在圖文巴出生,一生(現在五、六十歲了)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城市,在這個城市安居樂業,他很愛這個地方,我們聽到很羨慕他。翻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一生,這一生當中沒有家,出家沒有道場,一生都過著流浪、漂流,哪裡有緣哪裡去住。緣有長短不一樣,緣分好的大概能住個三、五年,緣短的三、五天,天天都在流浪。所以我們看到真正住在一個地方如如不動,我們很羨慕。就像古來大德真是有福報,一生當中住在一個山上一個寺廟不下山,學生「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我們想想,我們沒有他們那麼大的福報。我們不是喜歡到處跑,不是,沒有這個福報。

      現在我們建了一個小道場,總算修了這麼多年有一點福報現前了,但是時運不同,還是不能安居。社會動亂,人心不安,所以最近這幾年還是各處去走動,那只有一個目的,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和平。我跟大家講很多次了,如果不是為這個,我住在這裡我不想下山。雖然不能成就別人,但是能成就自己。我們的學習通過網際網路、通過衛星電視,一樣可以跟不同的地區許許多多同參道友互相在一起學習。我能放得下,不是放不下。現在愈來愈感覺到年歲大了,轉眼八十歲了。目前最關懷的,真的是希望佛教能有後繼人才,這是我非常關心的一樁事情,但是這種人可遇不可求。

      師資之道總是要講緣分,緣分要講到過去世,還要眾生有福,能出一個好的法師。好的法師具足信解行證,所以頭一個是信,這就非常困難。他連佛都不信,他怎麼會信我?這不可能。我們對一個老師,尊重這個老師,首先你要信佛、你要信教,這個教就是經典。佛寶、法寶這是根,真正知道這是寶,然後我才親近一個老師。老師是過來人,老師年歲比我大,學得比我多,他能幫助我,我們才去拜一個老師。所以我們對於佛法要不信,你對老師怎麼會生信心?對佛法為什麼不信?是對佛法了解不夠。你們這些同學跟我不少年,天天都在聽,了解夠不夠?不夠。什麼原因?你們自己有業障,所以你們沒有進步,我看得很清楚。從什麼地方看?你們的貪心沒斷,你們的瞋恚沒斷,你們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統統沒有,三皈五戒十善你做不到。這怎麼樣?不具備修學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不要說你跟我這十幾年,你跟我一百年你也學不到東西,你也是白跟。

      我們跟一個老師學,最重要的,老師教我的東西我一定很認真的把它做到。老師看得出來,老師不糊塗。老師教我不殺生,我真正能夠做到,從今而後再不敢傷害眾生。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喜歡打獵,我打過三年,真的殺害不少眾生。以後是學佛了,要不學佛,這個果報決定會現前。這個果報是轉過來了,這是聽老師的話,不但不殺害眾生,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意念。意念都沒有,當然不會有行為。

      別人傷害我,我接受,我很歡喜接受,我沒有怨恨心、沒有報復心,因為我懂得世間一切世緣都有因果的。他毀謗我,他傷害我,他為什麼不傷害別人?他跟那個人沒有這個緣,他跟我有這個緣。這個緣是什麼?總是過去生中我對他不善,這一生遇到了,他要報復,應該的,這是帳,這冤冤相報。我這一生明白了,我歡喜接受,我感激他,這一筆帳了了,來生來世我們就是好朋友;甚至於不必到來生,再過個一、二年他氣消了的時候,我們又是好朋友了。這要不是佛法,我們哪有這種緣分,怎麼會曉得這個道理?學了佛之後才真正覺悟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善緣、惡緣只要我們覺悟明瞭都是好緣,逆境、順境都是好境界。這不從大乘佛法裡學,你到哪裡去學!

      我們能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你要問我學佛有什麼好處,這就是真實的好處。這個好處在大學裡頭、在研究所裡頭學不到的,比那些課程殊勝太多了。古時候這些學問,因為學的人多,得到受用的人多,所以在社會上很流行,連帝王都樂意來學習。我們知道這三教的聖賢許多都是帝王師,國師。這些國王大臣很聰明,帶頭來學習,他們一帶頭,全國人民也樂意學習,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安定和平一定帶來繁榮興旺,這是一定的道理。

      所以,學習一定是由淺而深,循序漸進。開頭,這個根性很重要。根性,一半是先天的,這是過去生中餘習,一半是後天的。後天從小你的父母肯教你,你的長輩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言行舉止影響你,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學會了。他們也是有意無意的教,我們也是有意無意的學,他自然養成這樣的觀念,尊師重道。所以對道不認識,你不可能尊師。認識之後,才真正知道尊師、知道學道,老師教誨我一定做到,從形相慢慢契入到無相,從心性漸漸契入到無性。

      「無性」才是真正的自性,「無所轉」才是真正的轉法輪,方便原來是真實,這裡頭妙不可言,身語意三業造作原來就是自性的流露。在覺悟的人,他就是自性流露,在迷惑的人就是煩惱的現前,他的身語意流露出來是煩惱現前,覺悟的人是自性流露。你看就是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之外,哪有兩樣!再告訴你,迷悟也不是真的,迷悟也是方便說。這裡頭愈說就愈深,愈深你就愈不容易體會。

      在無性裡面給你講性體、性相、性用,體相用。換句話說,性體、性能、性德,性能是相,性德是用,這就是方便說。方便沒有離開真實,可是你不能執著,你一執著,方便不是真實;不執著,方便原來是真實。性跟無性是一不是二,處處轉法輪、處處無所轉是一不是二,意思深,初學的人很難懂。佛的教導,天天給我們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個字。這話怎麼講?他所說的,他所表現的,剛才講過了,性德自然流露,法爾如是。性德無所有,性德畢竟空,性德不可得,那他所示現的、他所說的,難道是不空?難道是真有?難道可以得?不可得。所以他所說的還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體會到這個意思,那完全是自然流露。

      我們迷在六道裡面的人,我剛才說過,我們身語意三業是煩惱習氣自然的流露,表現真的是不一樣。一個是覺,一個是迷;一個是自性流露,一個是煩惱流露。像兩個河裡面的水在這裡交會,這一衝擊,這衝擊,覺不會受迷的影響,迷會受覺的影響。你說為什麼?覺是真的,所以他不受影響,迷是妄的,他會受影響,這就要講到真妄了。所以真的,我們這個虛妄絲毫不會傷害他。但是我們妄跟真接觸的時候,我們會吸收真的成分、真的這個氣氛,從這裡面慢慢去覺悟過來、醒悟過來。這也就是說,覺能幫助迷開悟,迷決定不會妨礙覺、不會讓覺也迷了,不可能。我想這個說法大家比較容易明瞭,覺了以後不會迷,迷了的人會覺悟。覺迷體是一,體是自性,自性裡頭沒有迷悟,自性裡頭沒有對立,迷悟是對立,真妄是對立,自性裡頭沒有,統統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叫無性無所轉,這是從性體上講。

      【導師方便說。】

      是從作用上講的。有體,有相,有作用。這個相有真有妄,真是從覺性現的相,是真的;妄是從眾生心想生。眾生心想生跟佛菩薩性德的顯現不會衝突,確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境界,但是這兩個境界沒有矛盾、沒有衝突。覺能影響我們、能幫助我們,我們這個迷決定不會傷害覺悟,絲毫損害都沒有。

      『導師』是對佛說的,佛能夠指導一切眾生,能夠引導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要從哪裡?要從因上下手,決定要幫助他破迷開悟。所以救濟功德,第一大的救濟功德是教育。佛是大施主。今天我們這個世間講大財主做慈善救濟事業,為社會做了多少好事情,救濟貧苦,我們稱為大善人,不知道宗教裡面所做的善、所積的德比他超過多少!佛是大施主,佛布施什麼?講經說法,法布施。這個經論裡面種種較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句偈的功德,四句偈能令人破迷開悟。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只能幫助眾生物質上,物質上這困苦解決了,不開智慧,根本問題不能解決,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

      昨天下午我在布里斯本跟我們這邊多元文化部長、市長、幾個負責教育的,談多元文化的教學,可不可能把佛法的經典正式列入大學的課程。討論的結果有困難,因為過去沒有例子。這個困難我跟大家說過,不在別人,不在社會制度,是我們,責任在自己,我們沒有把這麼好的教學從自己本身上發揚光大。也就是說這麼好的東西,很可惜社會大眾不認識。大學要選擇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最有利益的學術,開這個課程。佛教課程,現在大家就說這個東西對社會沒用處,對我們日常生活也沒用處,怎麼可以開這個課程?誰來學?所以這個誤會是我們學佛四眾所造成的,決定不能怪別人。別人所想的、見解的是正確的,是對的。

      古時候,古代這些帝王他們為什麼那麼認真學習?他知道,他識貨。古時候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多,學習這門課程把真正的成績拿出來了。所以我們剛剛講過「雍正上諭」,我們講了八個小時。雍正對於儒釋道認真學過,而對儒釋道三教,說實實在在的話他偏重在佛教,但是不能表態。表態怕什麼?誤導社會大眾。所以在表態上,他一定要公平、一定要平等,不要讓大家產生誤會,這就是智慧,這就是善巧方便。

      他提出,談到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對話。宋文帝在學術上也是特別推崇佛教,佛陀教育。他辦四個學校,儒學、玄學、史學、文學。這四個學校,實實在在講,清朝編《四庫全書》有沒有受這四教的啟示,很難講。雍正這樣的提倡,我相信每個人都很重視,重視元嘉之治。玄學就是《四庫》裡的子學,現在學術裡叫哲學,儒學是經學,經、史、子、集,集是文學。這四學跟《四庫》裡頭精神理念完全相同,所以我想像當中可能受影響。玄學裡面就包括儒跟道。宋文帝,你看他這個對話當中,講到心性還是要講佛學。真的能把你自己的靈性向上提升,斷煩惱,開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

      這個註解裡頭也說「假以言宣,云方便說。其能轉智,即十力智」。十力智,佛學裡頭講了很多,有十條,但是我們在此地不要拘束在這些名相,我們要通達它的義趣。「十」代表圓滿,換句話說,這個智慧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佛為了言說方便起見,把究竟圓滿的智慧用十個綱目來說明,稱為十力智。「力」就是有能力,能力幹什麼?能力解決問題。世出世間一切疑難雜症,你要是有這個智慧,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決的。你說這是不是學術?這樣的課程應不應該放在大學裡面?說一句最現實的話,不管哪個族群、不管哪個宗教,只要是人,用現在的話來說,想不想發財?想;想不想聰明智慧?想;想不想健康長壽?想。這三種果報佛法裡頭統統具足。如果我們說,得大財富、得大聰明智慧、得大的健康長壽,你開這門課,你看看有沒有人來學?恐怕學生之多,你無法容納,真的不是假的。

      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大師就跟我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因為我在年輕的時候生活非常艱苦,真的是沒有福報。所以大師給我這樣的指示,我就很用心的學習,果然有效,轉苦難為福報,轉愚痴為智慧,轉短命為長壽。真的學問,不是假的。現在就是學佛的人沒有依教奉行,沒有把佛法修學的成果表現給社會大眾看,社會大眾誤會這個學問是沒有用處的東西。我們自己今天所得到的福德、智慧、健康長壽,都是從這裡修來的,它怎麼會沒有用?人家跟我接觸,看到我這個樣子很羨慕,他不知道我怎麼學的,我原來不是這個樣子的。現在時間到,我們這首偈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