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3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三二卷)  2002/3/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32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法界普明慧菩薩偈頌第四首:

      【大智諸菩薩,深入於法海,佛力所加持,能知此方便。】

      從第四首往下有七首偈頌,是說「菩薩能入」,入就是講的入佛境界。第四跟第五這兩首偈,是菩薩具備契入佛境界的條件,我們一般講修行功夫達到這個水平了。『大智諸菩薩』,我們要特別注重「智」。修行求什麼?求智慧。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我們要懂得。凡夫這個性德為什麼不顯?佛在經上講得很多,煩惱習氣障礙了,就是大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裡面最嚴重的是習氣,為什麼?習氣是你自己不能覺察,已經養成習慣了,絕對不知道那是錯誤,自己不覺得,所以自己沒有辦法改進。自己不覺就是愚迷,愚迷到了極處,這個事情麻煩!菩薩跟一般人不一樣,菩薩覺,覺而不迷,念念都能保持高度的警覺,所以他能成就智慧,累積智慧就變成大智,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凡夫累積的是煩惱,煩惱是什麼?依照經上講的妄想分別執著。凡夫起心動念念念所累積的,我們想想是不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六道凡夫天天累積這些東西,無量劫來從來沒有中斷過,他怎麼能成就?聽經研教不能開悟,聽多了死在字裡行間,所謂是不開竅,勸導他都沒有用處。為什麼?他聽不懂,講得再白、再明顯,還是聽不懂。從這些地方我們才真正明白了,佛在經上常講業障深重,我們對「深重」這兩個字體會不到。什麼叫深重?深重是什麼樣子?深重到什麼程度?我們很難體會。實在講如果你細心去觀察,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周邊許許多多人事物,你能看到。看到之後,最可貴的是回光返照,我自己是不是這樣?這就得受用;如果不能回光返照,幫助你開智慧,但是你自己不得受用,你自己入不了佛境界。像此地講『深入於法海』,這一句你做不到,一定要回光返照。孟夫子講「反求諸己」,我們一般人講反省、懺悔改過,自己得受用,消業障長菩提。

      消業障從哪裡看?煩惱輕了,也就是說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少了,比從前少了,比去年少了,比上個月少了,比上個星期少了,那你就進步很快。可是我仔細觀察,常常在我身邊的同學,一絲毫的進步都沒有。什麼原因?他不懂得回光返照,雖然天天生活在一起,天天聽我講經,都沒有用處,只可以說阿賴耶裡種一點善根而已。古時候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我是沒有這個功夫、沒有真學問,有真學問真功夫的人,這個緣已經盡了。就是不管你怎麼講,人家天天在你面前聽,聽了不開悟、聽了不得真實利益,這是緣盡了。緣盡了怎麼樣?該走了。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入般涅槃,什麼原因?緣盡了。古來祖師大德有實學、有真功夫的,皆是作如是示現。可是現代由於科技發達,有所謂遠程教學,我聽到從海外、從中國來的一些訊息,他們在網路、在電視機看錄像帶跟光碟,得受用。

      由此可知,修行證果要不要跟在老師的身邊?要!跟在老師身邊怎麼跟法?不是身跟著。佛在經上曾經講了一個小故事,佛家講的是公案因緣。有兩個出家人,發心親近釋迦牟尼佛,走在路上很渴沒有水喝,好不容易遇到小溪有一點水。有一個出家人看到這小溪裡有蟲,沒有經過過濾,不敢喝,這是遵守佛陀的教誡,不敢喝這個水,死了,渴死了。另外一個人他就不顧了,喝了水繼續走路,到了釋迦牟尼佛面前,釋迦牟尼佛問他從哪裡來,他說了。他說路上他的同伴因為不敢喝沒有過濾的水,他渴死了。佛笑笑說,「你那個同伴見到我了,你沒有見到。」你們想想佛說話這個意思,真正親近佛陀、不離開佛陀的,是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陽奉陰違,身體天天跟佛在一起,沒有見到佛。你見到佛的肉身,沒有見到佛的法身,沒有見到佛的智身,沒有見到佛的三昧身。《華嚴經》上講的十種身,你見到的是肉身,其餘九種身你沒有見到。那個依教奉行的人,才見到佛的真身、才見到佛的圓滿身,他能「深入於法海」。

      世尊當年在世教導學生,啟蒙就是持戒。戒律裡頭最難持的是名、利、財、色,這四個字沾上一個字,去佛遠之遠矣!去善知識亦復如是。印光大師常常教誡人,這是菩薩再來,距離我們最近,對於現代人的毛病了解得最清楚、最透徹。他老人家曾說,「業海茫茫,難斷無如色欲」,一個是財,一個是色,難斷。「塵寰擾擾」,這是講我們世間紅塵這個社會,「易犯唯有邪淫」,最容易犯的。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最極普遍的,電視節目裡頭有黃色的、有灰色的,網路裡面比電視還要嚴重。這些東西在教,教什麼?教邪淫、教貪財、教爭名逐利,天天在教你,多少人樂此不疲!這個社會哪有安定的日子?印祖在比喻裡頭講得好,說拔山蓋世的英雄因此而喪身亡國者很多,我們在歷史上能看到。繡口錦心之士,這是講有才華的文人、智士,因此而敗節損名,「古今同窺,賢愚共轍」,同一條路。看看近代,印光大師說那個近代是六十年以前,慾念愈來愈滋長,淫念愈來愈狂妄,世界難免末日。這個風氣不僅是瀰漫整個社會,出家修道人也波及,也被它毀掉,多少善根深厚的青年才俊都因此而喪亡,多麼可惜!

      我們同學當中,年輕的同學不少,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你們很用功,晚上功課做到兩三點鐘、三四點鐘,做的什麼功課?網路上看黃色的色情,看這些東西,我清楚、我明白。我常常在勸導大家,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個機緣「百千萬劫難遭遇」,如果你是忍不過,轉眼之間阿鼻地獄就現前,得不償失。如果你能夠晚上工作到三、四點鐘,你在佛法上你親近諸佛如來,你是在積功累德。你如果離不開這些色情、離不開名聞利養的誘惑,你是加速度的墮地獄。你們的狀況我清楚、我明瞭,還有人告訴我,誰告訴我?鬼神告訴我。你們看看我的攝影棚,我攝影棚裡面供的是九法界一切尊神,還供著有城隍菩薩。這些尊神常常給我一些訊息,一般人聽起來這是迷信,不知道這是事實真相,他們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在《華嚴經》「世主妙嚴品」裡面看到,佛在華嚴會上所講的宇宙,宇宙是重疊的,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現在科學家所講多維次的空間。每一個不同維次空間裡面都有生物,我們稱這些生物為神靈。如果你具足真誠恭敬,心地清淨不染,就能夠跟這些神靈溝通。一切宗教典籍裡面都講到感應道交,我們有感,諸佛菩薩有應,一切神靈也有應。我們明白、清楚了,更應當勉勵自己,自己前途一片光明。不能不真幹,遠離一切雜染。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句話要常記在心中。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念念都能提得起。只要是不善,我們決定遠離。不但這些殺盜淫妄是不善,凡是對自己道業,這個道業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慈悲心,有障礙的都是不善,都應當遠離。如何成就自己純淨純善,這個重要。

      凡人修道,古今中外是一個道理,沒有例外的,總不免魔來障礙。一個月前,達爾文有一位居士來看我,他修定,定中有許多境界,特別來告訴我,這個世間有災難,這個世界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妖魔。我告訴他,我清楚、我明瞭。百分之八十五是魔,這句話的意思很深,真正懂得的人不多。百分之八十五是怎麼說法的?我們自己的身心,不是外頭境界,我們自己的身心百分之八十五是魔,你懂嗎?佛在《八大人覺經》上就說到五陰是魔,我們這個身是色受想行識五陰身;煩惱是魔,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無明煩惱,煩惱是魔。我們仔細想一想,這兩大類佔到我們整個身心的比例,不只百分之八十五。外面的魔是天魔,天魔是講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也超過百分之八十五,修行難!你為什麼會受誘惑?我聽到這些訊息,一點都不感覺得奇怪,內魔跟外魔交感,自自然然你就墮落了。

      在現前這個時代能夠不墮落,還能夠勇猛精進,談何容易?所以我們在古晉建個念佛堂,我請忍師到那邊去負責,特別交代他,這個念佛堂如果真正有成就,就一個方法:進入這個道場就不說話。你進去,到那裡去報到,發一個牌子給你,「止語」,下面寫上你的名字。你在這裡住一個月,一個月不說話,住一年,一年不說話,不跟任何人說話。這個道場沒有電話、沒有傳真,沒有報紙也沒有電視,什麼都沒有,每天就是念佛。你在這裡住一段時期,你心地清淨,外緣全部隔絕,這是我們幫助一個真正發心想念佛成就的一個增上緣。我們非常樂意提供四事供養,你的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我們願意提供供養你。人只要不說話,他就不會起心動念,妄想就減少,道心就增長。雜心閒話你所有的功德都從口裡流掉、漏失,你說多可怕!你怎麼能「入於法海」?不要說深,一寸一分你都入不進去,哪裡還能談到深?這個深是心愈清淨,慧愈增長,你才能入於法海。法是指世出世間一切法,海是形容。入是什麼意思?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通達明瞭,這叫入。通達明瞭自自然然是你性德的起用,決定不是識心起用,識心是帶著煩惱的。

      你們學過一些唯識,八識五十一心所每一個識、每一個心所都帶煩惱,都帶著習氣。法相宗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是轉識成智,實在講也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所說的「捨識用根」。捨識用根的最初方便就是不說話,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最初方便,在這上用功夫,真功夫。晚上用功夜以繼日這叫真精進,用什麼功?依舊是念佛,口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沒有第二句話,見一切人遇一切物,合掌阿彌陀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總是一句阿彌陀佛,心口相應,心裡是佛,口裡是佛,不夾雜絲毫不淨,不夾雜絲毫不善,你成就了。這個樣子你才能「深入於法海」,這個樣子你才能得『佛力所加持』,我們講佛菩薩保佑。有人擔心,「我這樣學佛,那不是愈學愈愚痴嗎?這個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什麼我都不知道!」你起這個心、動這個念,你還是妄想在做主宰,你依舊是隨順煩惱習氣,你何必來學佛?學佛就要遵從佛菩薩的教誨,就要把煩惱習氣放下,我這佛才能學得好。學佛帶著妄想分別這些煩惱習氣,佛怎麼能學得好?不但學不好,這根本不能成就,根本就不能入門,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起心動念一切行為沒有人知道,那你錯了。《無量壽經》所說的,不要說阿彌陀佛了,西方世界諸大菩薩不必說了,單單說往生到極樂世界這些大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各個人都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包括我們在內,包括我們地球,所有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沒有不知道的,你能瞞得過誰?你能瞞的只是愚人而已,跟你一樣愚痴,在這個世間真正有德行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智慧的人,你都瞞不過,何況天地鬼神?諸位如果明白這些事實真相,你也能夠體會到為什麼我教導初學第一門功課不是佛法,《了凡四訓》從頭到尾讀三百遍,我多少年來都是這樣教人,我自己學佛就是這樣入門的。朱鏡宙老居士給我這一本《了凡四訓》,我看了不只三百遍。這個書你要是讀透,你才真正相信因果報應,你才真正會動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真心:我想改過自新。

      我從這個小冊子知道善惡的標準,能夠認清吉凶的徵兆,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用這個來挽救今天的劫運。我們要把《了凡四訓》當作經典來讀,尊重它認真向它學習。現在為了幫助初學,我們把它製作成連續劇。早年這個連續劇是兩個小時,實在講兩個小時很好,時間不長,每天看一遍,一年不要中斷。如果有時間,看兩遍、看三遍,看的遍數愈多愈好。為什麼?長時薰修才能成為種子,強有力的種子。我們不被這些聖教薰習,決定就會被煩惱薰習。所以在一天當中二十四小時,我們想想我們接受煩惱薰習的時間是多少,接受聖教薰習的時間是多少,不成比例。縱然你們很發心,每天聽我講《華嚴經》,在電視機面前一天聽四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四個小時聽《華嚴經》,還有二十個小時被煩惱習氣所薰習,這四個小時的《華嚴經》抵不過。

      你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才曉得我為什麼要求淨宗學院的同學們,無論是在家出家,為什麼一天勸導你們聽經八個小時、念佛八個小時,十六個小時的薰修。你得要認真,你不能夠敷衍,這個薰習才能夠產生力量,這個力量能夠幫助你斷煩惱。你要不肯這樣作法,那就難了,太難了。佛法薰修有力,就得佛力加持;煩惱薰修有力,你就得妖魔鬼怪的加持,我跟同學們講的都是事實。菩薩念念不離佛法,菩薩心裡確確實實不夾雜毫分世間法,雖然應化在九法界,與九法界眾生和光同塵,但是人家絲毫不染。像宗門所說的,這個身體「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百花叢中過是五欲六塵的社會,他到這地方來,片葉不沾身,所以他捨離得乾乾淨淨。為什麼還要到百花叢中過?那是要廣度有情眾生。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他不會沾染。他為什麼不會沾染?他很清楚,《八大人覺經》就講得很明白,「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身是苦本,心是罪藪」,他明瞭,所以能夠做到絲毫不沾染。凡夫無知,迷惑不覺,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欺騙。菩薩『能知此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方法那個意思很深很廣,第一個對自己修學最方便,第二個教化眾生最方便。這個最方便從哪兒來?從大智,從深入,佛力加持。在一首偈裡頭我們注重這六個字,「大智」、「深入」、「佛加」。

      普明慧菩薩偈頌第五首:

      【若有已安住,普賢諸行願,見彼眾國土,一切佛神力。】

      這一首偈頌說得好,前面一首說菩薩具備的大德是大智、是深入、是佛加。第二首安住普賢行願。什麼叫安住?當年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求見達摩祖師,為什麼事情?心不安,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觀察這個因緣成熟,於是手伸出來,「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句話就點醒了,慧可回光返照,很久他說了一句話:「覓心了不可得」。你叫我把心拿出來給你看,我回過頭來仔細去觀察、去找,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於汝安心竟」。你不是要我替你安心嗎?那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心了不可得。慧可大師從這一句豁然大悟,這一念轉過來就轉凡成聖,法身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大師講的分證位的佛果。傳法是這個傳的,不是傳衣缽的,衣缽有什麼用處?幫助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了百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從此以後再沒事了。三種圓滿立刻就恢復,智慧、德能、相好一時具足,就安住了。

      我們今天安住在哪裡?安住在煩惱習氣,這個東西麻煩!起心動念無不是妄想分別執著,哪一天你才能把它捨掉?此地所說的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法身大士,都是等覺菩薩。安是自自然然,絲毫沒有勉強。我們念佛人如果能夠安住在淨宗法門,他肯定成就;如果他心裡還想學習世出世間其他的法門,他沒有安住,換句話說,我們肯定他淨宗不能成就。他學再多的法門,也只是學一點佛法的皮毛常識,學得好,可以換取世間一點名聞利養,人家可以稱你一個佛學博士、佛學家,混個頭銜,名!聘請你去講經說法,給你一點供養,利!你還能得什麼?斷煩惱、長智慧、了生死、證菩提,毫不相關。這種學佛,阿賴耶裡種一點佛法種子,除此以外,你還能得到什麼?

      聽教、學法,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讀過《大乘起信論》的人不少,誰懂得這個方法?誰能夠運用這個方法?如果你真懂得這個方法,會用這個方法,你這一生當中能成無上道,不在慧可之下。非常可惜,這個論你是念了,你沒有懂,你不會用,可惜!馬鳴菩薩對得起你,你對不起馬鳴菩薩。苦口婆心教你,對你怎麼樣?不起作用,你說多可惜!我們念佛人應當把心安住在《無量壽經》或者是安住在四十八願,最簡單的,安住在六字洪名,沒有絲毫不淨夾雜,這個人肯定成就,例子很多。我們常在講席提起的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徒弟,他就是安住在六字洪名,三年成就了,永遠脫離苦海,大英雄!真豪傑!什麼人跟他相比?沒有人能比!他一個字不認識,人生吃盡了苦頭,那是他的增上緣。因為不認識字,所以不能學東西,把所有學東西的妄念放下了;認識幾個字,這樣想學、那樣想學,糟蹋了。

      不認識字,好!在社會上沒有謀生能力,吃盡了苦頭,才真正想找出路,這就是他的善根。他的福德是老師給他的增上緣,他對老師有信心。對老師沒有信心,他怎麼會有成就?他對老師的信心真的是百分之百,一點折扣都沒有。老師教他的方法我們聽起來很平常,但是那是了不起的方法,教他放下萬緣,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日夜不間斷。這個方法好,對自己身心一點壓力都沒有,也沒有什麼儀規,什麼規矩都不加,重實質不重形式,他就成功了。我們聽到了,我們讀到這種報導,心裡無盡的感動。我也很想學,沒有福報,怎麼說沒有福報?是因為我學了經教,學了經教有弘揚經教的使命任務,我不能把這個拋棄掉不幹了。我也用三年功夫,我真能成就,我決定不在他之下。但是這一個使命是捨己為人,這是我的苦難。假如今天有人來弘法利生,我看到了、我聽到了,我會向他磕響頭,這個任務就交給他了,我就好退下來去學鍋漏匠了。

      這就是印祖所講的「敦倫盡分」,倫是類別。我今天入了出家的僧倫,僧倫裡面我走進弘揚聖教的這一倫,倫中還有倫,我要敦倫盡分。從敦倫盡分裡面學習閑邪存誠,邪是指邪知、邪見、邪行,閑是防止,自己知道防止,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常存一片真誠。我學佛五十年的心得,總結為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五十年的修學,四十四年的講席,總不離這二十個字。由此可知,鍋漏匠的福報比我大,我不如他,他那個路子走的是純正,純淨純善純正。那麼短的時間,有不思議的成就展現給我們,為我們作證,安住六字洪名。《華嚴》是大教,法身菩薩所修的,所以菩薩們『若有已安住,普賢諸行願』。當然圓教初住以上都是已經安住普賢諸行願,我們沒有證得菩薩的果位,向菩薩學習。

      「禮敬諸佛」,要記住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三善道的眾生是諸佛,三惡道的眾生還是諸佛,我們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去修禮敬。從禮敬這個行為顯示出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真誠清淨平等是性德,你看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是不是這樣的?我們今天虛偽染污,心有高下,自以為是,貢高我慢,這是煩惱、是習氣。學佛決定不再隨順煩惱習氣,決定要隨順性德,經教裡頭所說的全是性德。世出世間聖人教初學,都是從禮敬入門。儒家教人,《禮記》「曲禮」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普賢十願第一條:「禮敬諸佛」,我們常在佛門許許多多儀規裡面看到「一切恭敬,一心頂禮」,這些詞句我們念得很熟,但是不解其義。這些道理太深了,不懂,不能落實,依舊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見到別人,總覺得自己比人家要高一等,錯了!所以我們讀這種經句,馬上能想到我自己安住在煩惱習氣裡頭,沒有安住在聖教當中。

      普賢行願第二條是「稱讚如來」,我們什麼時候肯稱讚人?總是想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這個念頭是傲慢的念頭,瞋恚煩惱裡面的一分。這些錯誤,要不能把它修正過來,別說大乘佛法你不得其門而入,小乘你也沒有分。你想想看,小乘初果須陀洹也得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念佛帶著這些煩惱習氣,不能往生。所以,為什麼不認識字、什麼能力什麼知識都沒有的那種老太婆老阿公,念佛容易成就?他自卑,他謙虛,他對人恭敬,他心念當中「我樣樣都不如人,哪個人都比我好」,他成就了,這個與性德相應。我們自以為是知識分子,了不起,念念與煩惱相應,不一樣!

      普賢行願第三條:「廣修供養」,廣修供養落實在孝養父母,這個「父母」意思要展開。《菩薩戒經》裡面佛常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個我是誰?我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眼睛看一切眾生是這樣看法的,所以恭敬供養,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從出生、八相成道到示現入般涅槃,這一生八十年當中,確確實實他所作所為是在孝養父母,是在廣修供養,他做到了。

      昨天我聽說我們此地,有一個八十歲的老人非常難得,發心照顧重病的人,醫院已經放棄醫療,他把他接回來照顧他、安慰他,希望他走的時候心情愉快、沒有恐怖,這了不起!這樣的心行,我們立刻就想到新加坡的許哲。他特地到我們學院來拜訪,把他那些資料送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我現在還沒看到他的資料。我們應當去拜訪他,他有些什麼困難,我們要幫助他,廣修供養!垂危的這些病患,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開導。對於這些人,我們不能夠學基督教,基督教遇到人臨命終時,馬上就給他受洗,就拉入是他的信徒。我們不可以,我們要問他他信不信神?他是學哪種宗教的?用他的宗教來幫助他,這才叫大慈大悲。你叫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固然是好,他對於西方淨土阿彌陀佛太陌生了,很難接受;他一生心目當中都是上帝、都是天堂,這也是好事情,勸他把心定下來,萬緣放下,一心想上帝,一心想天堂。佛在經上常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要放下對這個世界上的貪戀,這個世間一切統統放下,沒有絲毫貪戀,一心去想你的天主、想你的上帝、想你的天堂,肯定得生。

      教他懺悔,人在世間難免犯有過失,這個時候要真心懺悔,求神、求主原諒。中國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古聖先賢常說:「人之初,性本善」,他那個不善是他的習氣、是他的煩惱在作祟,他的性是本善,他是本淨。所以最後一念決定他的來生,最後一念是念上帝、是念天堂,他肯定得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去跟他交談、去安慰他;有需要幫忙的,我們也非常樂意幫助他。給諸位說,這都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裡面有法布施,你勸導他是法布施,帶點禮物送給他財布施。這是什麼?這叫行菩薩道,這叫落實普賢行願。普賢行願不是天天在佛堂裡念念的,那個沒有用處,要做到。我再過幾天,要有時間我會去看看,我會去幫助他。

      行願第四條:「懺除業障」。懺除業障要在念念之中、起心動念之處,一個念頭錯誤,馬上就要懺悔,這一個錯誤的念頭馬上放下。善念要增長,「三十七道品」裡頭四正勤,四正勤是真正懺除業障。已生的善念,要教它增長;沒有生的善念,要幫助它生;已經生的惡念要斷,立刻就要斷;沒生的惡念要叫它永遠不生,這是真正的懺悔業障。所以功夫是在念頭起處去用,功夫才能夠得力。到已經現行,那遲了;現行覺察還不知道悔改,那就大錯特錯!下面我們就省略了。諸位同修要多想想,你看看法身菩薩安住普賢行願,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安住普賢行願。

      『見彼眾國土,一切佛神力』,這兩句話很難懂,很不容易體會到,要不讀《華嚴經》,不能夠「深入於法海」,你就沒有辦法體會這兩句的境界。唯有真正落實普賢行願的人,他見到了,他能夠體會到。「一切佛神力」跟前面「佛力所加持」,前後相呼應。這一首偈關鍵在「見」字,見就是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你見到一切剎土裡面的真相,器世間、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第六首:

      【若人有信解,及以諸大願,具足深智慧,通達一切法。】

      這些都是說菩薩具足的大德,這個地方的大德就是信、解、願,我們統統沒有。如果真正有信心,試問問你還有時間去貪戀世法嗎?你還喜歡貪戀世法,還不能捨棄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雖然學佛,佛法在你生活當中所佔時間比例不大,絕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搞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你不信!你為什麼不信?你不解。信是入佛門第一個條件,信了之後,他退心了。為什麼會退心?他沒有了解。所以有信心入佛門,這個信心要培養。信心入佛門,那個信心是屬於善根,他對於佛法生歡喜心。遇到善知識,善知識有責任培養他,培養的方法決定不能離開經教。《三字經》上講的「苟不教,性乃遷」,他就會被誘惑,名聞利養在誘惑你,五欲六塵在誘惑你,你禁不起誘惑就隨他去了,是你不信佛法、不解佛法。

      我這一生給大家做了一個榜樣,我沒有被誘惑,我沒有退心,靠什麼?靠天天讀經、天天講經。昨天韓館長往生五周年,我在紀念會上做了簡短的報告,我感她的恩德,她督促我、成就我。早年我在她家住十七年,幾乎她每天都不放過,我講經她聽,聽了回來她要問。她沒有懂的地方,她有疑惑的地方,天天問,十七年,我們真的是教學相長,她對於佛法是從那個時候奠定的根基。往後這十幾年經營「華藏圖書館」,那是她的示現。世間人不懂,沒有慧眼,是她的示現。那種喜怒哀樂,都在那裡表演,明眼人清清楚楚;世俗人,才說「她對佛法有功,但是也有過,功過參半」,世俗人!俗眼所見。慧眼所見,她只有功,她沒有過。

      我的佛法從老師那裡學得的,是從她護持三十年成就的,沒有這個有力的護持,天天督促你,天天找你麻煩,成就你六波羅蜜,你所學的沒有用。你所學來的,完全是口頭的,完全是表面的,你不能夠契入。如果我禁不起折磨,那就慘敗了。要禁得起折磨,從折磨當中成就自己戒定慧、成就自己的六波羅蜜,生起感恩之心!絕對不會有絲毫怨恨的念頭,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個心情多愉快、多快樂,法喜充滿。這種高度的精神生活,館長幫助我、成就我的,誰懂?我要不說出來,沒有人能懂。像李老師、章嘉大師這樣的人能懂,普通的人不懂。

      修學說實在話,不是一個容易事情,自己沒有深厚的善根,沒有良好的學習心態。你們跟著我,學習內典講座,我在內典講座裡也有一篇心得報告,我的心得報告老師看過,「內典研學綱要」。我在綱要裡面提出四點,第二點就是修學的心態。修學的成敗,心態要佔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頂多只能佔百分之十。說個老實話,方法並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是修學的心態,這是成敗的關鍵。現代一般人修學的心態沒有了,修學心態根本的教學就是《弟子規》,《弟子規》是教我們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怎樣做一個好兒女。你拿那個展開來看一看、對一對,我們做到幾條?幾條沒有做到?立刻就曉得了。那是一面鏡子,照一照我是不是個好學生?我是不是一個好子弟?佛法修學有沒有成就,根在這個地方。所以信了要求解,解又幫助你信,幫助你入正信,幫助你到真信。解了之後得要落實,如果不落實,你的解是空的,虛而不實。我真正了解多少,我就做多少,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跟行永遠是相輔相成,一直到無上道。

      普薩對這樁事情真的叫樂此不疲,一分一秒都不會空過,他真幹。『及以諸大願』,這個地方講的「大願」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具足深智慧,通達一切法』,「深智慧」是從解行當中得來的。清涼大師說得好,「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一定要解行相應,解跟行相輔相成,這樣才具足深智慧。智慧開了,就通達一切法,在一切法裡面你就自在無礙。然後又具足像普賢菩薩的大願,真正能夠捨己為人,不求自己的安樂,常念眾生的疾苦,這才是佛菩薩的弘願、佛菩薩的弘業。念念行行無不是利益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這個苦難眾生就是還沒有覺悟的眾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