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1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一五卷)  2002/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615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法海菩薩讚頌第五首:

      【一一微塵中,能證一切法,如是無所礙,周行十方國。】

      法海菩薩這十首偈頌,每一首不但是值得我們學習,而且是必須要學習。千萬不要誤會,佛法跟世間法有差別,佛法不是世間法,世間法不是佛法,這個說法正不正確?給你說老實話,正確也不正確,關鍵你是不是真正聽懂;懂了,怎麼說都正確;不懂,怎麼說都錯誤,這是佛法修學的難處。為什麼?佛當年在世,辛辛苦苦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今天體會到天上人間最高的享受是什麼?聽經。每天讀經、聽經、講經、討論經教,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點都不假,世出世間法,還有哪一法能比這個更殊勝!聽經是什麼享受?念念開智慧。

      前面一首偈頌裡面(第四首偈),是在佛身中修淨佛國土。學佛在哪裡學?就是在佛身上學。我們常講,佛是存的什麼心,佛用什麼心,佛怎樣過日子,佛怎樣工作,佛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在佛身上學。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諸佛身中修淨國故」,這句話我看很清楚,但是許許多多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佛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的模範。前面講的三輪教化,一開端就給我們講的「身業」,佛的身相莊嚴,這是什麼?福報、光彩;風度光彩,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顯示出德能,什麼都會。

      你想想看,他過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沒有最好的身體做不到。普通人到樹底下坐一晚上,第二天就到加護病房、急診室去了,那成什麼話?人家天天在野外,不怕風吹雨打,那是什麼樣的身體?一點毛病都沒有。你們仔細看看佛法裡面很多的變相圖,你看諸佛如來,你看看菩薩,你再看看阿羅漢,你再看看跟著佛學佛的在家同學們(優婆塞、優婆夷);這些變相圖,在中國古時候有專門收藏的處所:雲岡石窟、大足石窟、敦煌石窟,那裡頭收藏的非常豐富;每一尊的造像都令人生敬仰的心,一看那個造像,那是三輪教化裡頭的身輪教化,以身作則。

      《華嚴經》的修行總綱領不外乎十波羅蜜、十大願王,這二十條是《華嚴經》修行的總綱領。文殊菩薩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講「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為大眾宣講「十大願王」;十波羅蜜是菩薩從「初發心」到「等覺」每天修學的科目、十個科目,普賢菩薩把這種修行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大同虛空法界,小入毛孔微塵。你們想想這個境界,這叫真實受用,這叫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們沒有得到。契入這個境界,不但煩惱沒有了,習氣也沒有,生死沒有了,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你住的是什麼境界?不得已說一個名詞叫「一真法界」。這時候的身是「法性身」,居住的國土是「法性土」,都是法性,身跟土是一不是二;現在人講物質跟精神,物質跟精神是一不是二。什麼人能有這個受用?世出世間還有什麼受用比這個更殊勝?找不到!

      我們凡夫認為佛菩薩、善知識,每天講經說法八小時很辛苦,凡夫知見。如果是菩薩知見,菩薩知道講經說法原來是享受,他不是辛苦,他是在享受;至高無上的享受。常常聽經的同修,我聽到好幾位給我講,他告訴我聽經是他在一天當中唯一的享受。我知道他聽經得受用,他要是不得受用,這句話說不出來。如果在這個地方得受用了,世間種種娛樂的享受全放下了;他不可能看電視,他也不可能聽音樂,他也不可能上街逛街湊熱鬧,這些過去以為種種享受全都放下了。我知道這個人已經契入境界了,不入境界,他怎麼可能放下?真正放下,他入境界了。如何保持?那就是鍥而不捨,他愈入愈深,不知不覺他就成了菩薩,他就成了佛。

      我們這個經文後面「三昧品」會講到,在講加持裡面這叫「冥加」,你自己契入佛菩薩境界就叫冥加,冥感冥加。到你覺悟、明白了,你證果了,不但六道你脫離了,十法界也脫離了。所以《華嚴經》上講到形相你看講多少,我們這才講到第二品,就用了一千多個小時,單單講形相,十幾遍了。形體是現前的受用,身體健康,精神飽滿,足以為世間人做好榜樣。世間人講,頭腦清楚,一點都不迷惑,身體靈活敏捷,沒有事情的時候穩重,真的,行住坐臥就如同泰山一樣;到做事的時候活活潑潑,這是佛法。

      早年我講經常講,中國的名詞術語許許多多都是佛法裡頭的,現在講社會上辦種種活動,「活動」這個名詞也是佛法的。它的本意是什麼?什麼叫活?動就是活。人還會動就活了,人要是不動就死了;心不能動,身要動。佛家表法用法輪,法輪是圓,圓心不動,圓周要動。身要動,身不可以靜止,身要是不動身就會壞掉;心不能動,心動心就壞掉了。圓的心怎麼可以動?一動就不是心了,心要靜、心要虛,身要動。

      念佛,念佛用什麼方式?繞佛,動的。參禪,禪堂裡面打坐,坐一枝香(一枝香是一個半小時)下來的時候跑香,跑一個半小時;坐一個半小時,小跑步跑一個半小時,不能不運動。念佛堂的規矩,現在止靜的時間太長,錯誤!念佛堂的規矩是繞佛,繞累了,不得已坐下來休息幾分鐘,休息好了趕緊參加大眾繞佛。你們看看《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是修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他那個方式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般舟三昧」、「佛立三昧」,不能坐,可以站著,可以走動,不可以坐下來,不可以躺下來睡覺,不可以。動!不動怎麼行!

      我們用什麼莊嚴佛國土?用自己的形相。我們的形相不好怎麼能莊嚴佛國土?學佛,自己就是佛的代表,身要像佛身,相要像佛相,動作要像佛的動作,存心要像佛心,願要像佛願,樣樣學到自己身上,我們今天講「落實」,這個叫「學」。絕對不是佛經上的理論是理論,我日常生活是我日常生活;我懂得佛教理論,我還是過我的生活,錯了,你沒有用。你在這裡學點佛學常識而已,佛法裡頭殊勝的德用,最高的享受,你一點都得不到,沒有你的分。這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今天這一首偈,第五首是「於染無礙」。『一一微塵中,能證一切法,如是無所礙』,不染就是無所礙,『周行十方國』。「一一微塵中」是說明,你的六根沒有離六塵境界,六塵是染污,只要你不染,你在這裡頭就能證一切法。證一切法是證什麼?證得一切法的體性。大乘佛法常講的,一切法的性相、事理、因果,你在這裡面微密觀照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叫「證得」。你明瞭一切諸法的體性都是清淨不染,包括地獄法界,我們一般講染污最嚴重的,它什麼染污?「相」染污,性沒有染污;「事」染污,理沒有染污;再給諸位說,「因」染污了,果沒有染污,這句話很不好懂,是真的不是假的。

      菩薩清楚明瞭,所以他在一切法裡面都自在,他在一切法裡面斷煩惱,生智慧。眼見色,決定不被色塵所染,為什麼?因為他知道「根、塵、識」的真相,真相是虛幻的。《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包括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有為法;八識五十一心所是有為法;二十四個不相應,也是有為法,我們今天講這是屬於心法裡頭。色法有十一個,這是屬於物質,是屬於相分、是屬於事,都是有為法。夢幻泡影,不是真的,真如本性裡面沒有這些事,沒有這些現象。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現象是眾生妄想變現出來的。諸位要曉得,能變的是你的真如自性,能變;所變的就是宇宙之間一切事相。一切事相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所以果是清淨的,一點都不假。

      我們好像今天看果也很不清淨,什麼原因?「因」不清淨。就是說你現前的心不清淨,把清淨的果報也變成不清淨,是這麼回事。現前果報是你感受不清淨,實際上它還是清淨,這道理深,太深太深了!你要是不相信,你去向科學家請教,我們找一個最不清淨的東西,最骯髒的東西,你在這個最骯髒東西取出它的分子,從分子裡面再取出它的原子、電子;然後你找世間最清淨的物質,你也把它的原子、電子取出來,兩個比較一下是不是一樣的?科學家告訴你是一樣的。這就證明,最骯髒的東西,它的分子、原子、電子是清淨的,我們要認識真相。

      佛說得好,「境隨心轉」。我們如何把這些事相都變成清淨無染?心;我的心清淨不染,我的身就清淨不染,我居住的環境就清淨不染,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境界轉心是凡夫,這個要知道。凡夫確確實實境界轉心,所以住個房子要去看風水。為什麼?境界轉心。覺悟的人不需要,覺悟的人心轉境界,不相同!這是大道理,不能不搞清楚。你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我們的生活多麼自在。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佛菩薩的生活,所謂看破是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所謂放下,記住放下不是什麼事都放下,你錯了。事要放下,釋迦牟尼佛何必到這個世間來?來了又何必這麼辛苦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幹什麼?說明事沒有放下,事照做,事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大乘經上就常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要做?利益眾生。佛法自始至終是為眾生服務,令一切眾生得最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是修學教學的唯一目標,所以佛法令九法界眾生尊敬讚歎,道理在此地。不能利益社會,不能利益眾生,這不是佛法。

      學佛的人就是學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為眾生服務的,全心全力布施供養,沒有條件、沒有希求,只有奉獻不求報酬,這是佛菩薩。試問我們要不要學?想不想學?如果你覺得這個犧牲太大了,不值得,那你就不必學了。如果你覺得這個很有意義,這個一生很有價值,那你就得認真努力學習;供養眾生,沒有絲毫意思為自己。所以在染不染,在一切微塵當中不染。

      眼見色決不起貪瞋痴慢,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這就叫修行、做功夫。那要問我們舌嘗味,味有五味:酸甜苦辣鹹,你吃東西,我們常講要離相不著相,不著相這些酸甜苦辣鹹的味道還有沒有?如果認為酸甜苦辣鹹的味道都沒有了,你的舌頭麻木了,你的舌根壞了。諸佛菩薩身體健康,他怎麼會不知道酸甜苦辣鹹?知道。知道怎麼叫不著?不起貪瞋痴,這叫不著。

      五味雜陳擺在面前,不會說這個好吃,多吃幾個,那個不好吃,少吃一點。這是什麼?這你就被境界轉了,這是凡夫。佛無論什麼味道擺在面前,他用平等心、他用清淨心,他會吃飯,他沒有對這個喜歡,對那個討厭,決定沒有,平等!那個多吃一點,哪個少吃一點,隨緣;人家供養多一點就多吃,供養少一點少吃,隨緣。總而言之,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絕對不會說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這個喜歡吃,那個不喜歡吃,錯了。

      我們從前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有不少學生常常做一點東西送給老師吃,問老師你喜不喜歡,老師哪裡會說不喜歡,喜歡!好!以後變成常常送這個東西來吃,老師對我們這些學生常常說:一般人聽話不會聽。所以在台中有很多人說李老師喜歡吃花生,李老師說哪有這個話!人家送一盒花生來,「老師你喜不喜歡?」「好,很好!」這個傳出去了,個個送花生來,後來吃不完趕緊分給大家。我們在各個地方弘法,這樣的事情遇到的太多太多了。

      真正修道人沒有什麼叫喜歡、什麼叫不喜歡。他還有喜歡,還有不喜歡,他是凡夫,他的修學沒有得受用。為什麼?分別執著還這麼重。這個錯誤絕對不是老師的錯,是我們同學當中錯會了意思,總是以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去衡量老師。甚至我們衡量佛菩薩,拿我們的標準衡量佛菩薩,以為佛菩薩也是凡夫,也有喜怒哀樂,也有喜歡,也有不喜歡,所以冤枉了佛菩薩,誤會了佛菩薩。佛菩薩受這個冤枉,受這個誤會,他也不生氣;他要是生氣,他是凡夫,他怎麼又有執著了,又有分別。他不生氣,永遠得大自在,永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能證一切法就是隨喜功德。

      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他沒有障礙,所謂沒有障礙就是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決定不會受境界影響。你怎麼樣想方法去影響他,他老人家如如不動,他跟你笑笑,你也不曉得他這個笑笑含什麼意思,你不懂得!笑什麼?笑你愚痴,笑你學了這麼久還不得其門而入,不是笑別的。善知識,雖不能如諸佛菩薩善知一切眾生根性,多少他比一般普通人要清楚得多,眾生從無量劫的習染、嚴重的習染回頭,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過去,還不是跟你一樣?當然就笑起來了。現在不一樣了,知道這些年修行有進步,有點功夫,境界確確實實提升了,所以不一樣。境界提升可喜,所以那一笑含好多意思在裡頭。我們凡夫不懂,凡夫不能體會,看到別人笑,自己也笑;別人笑充滿智慧,我們笑是傻笑,不一樣。

      末後這句「周行十方國」,這句是什麼?無處不現身,到無礙的境界才能周行十方國。周是周遍,你有能力、有智慧教化眾生,幫助眾生。十方國到哪裡去?哪裡有緣到哪裡去。什麼叫有緣?那個地方的眾生緣成熟,成熟歡喜接受,一定要去;沒有成熟,雖有善根,他目前有障礙沒有成熟,你去他不接受,他抗拒、他毀謗,這樣這個地區眾生造的業就更重了,就不能去。所以諸佛菩薩來到這裡應化是大慈大悲,不來應化還是大慈大悲,我們要明瞭,絕對不是說佛菩薩不來就不慈悲,那你錯了。你要了解什麼樣的因緣;換句話說,該來的時候他要來,不該來的時候他不會來,大慈大悲;不該來的時候來,該來的時候不來,都是不慈悲。

      在這首偈我們最重要的要學的,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確確實實是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我們如何能夠保護自己不被「濁」、「惡」污染,這非常重要。濁跟惡是指什麼?最明顯的,是指「六波羅蜜」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是慳貪,慳貪是污染,我們遇到名聞利養會不會起貪心?會不會起嫉妒心?我們遇到財色名食睡起不起貪心?如果得到了,會不會有慳吝心?遇到缺乏的人、需要的人,我們能不能布施?貪吝是污染,布施供養是對治,是治這個病的良藥。如果這個病沒有了,藥也就沒有了。如果病沒有了,你還在歡歡喜喜修布施供養,又變成病了,那就錯了。但是諸佛菩薩他成了佛還修布施供養,那是什麼意思?做給初學人看的,這個是對的,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勸別人、教別人。

      「精進」是度懈怠、度懶散的,懶散是毛病,是大病不是小病。所以治這個病要真心去懺悔,懺悔的方法,許許多多古大德用拜佛的方法。我初學也是用這個方法,懺雲法師教給我的,每天拜八百拜,天天拜,連續拜五個半月,拜了十幾萬拜,治病!把自己的精神振奮起來,身體也強健了。為什麼?拜佛是最好的運動。普通一般人,特別是初學,一天最好能拜三百拜,早晨拜一百拜,中午拜一百拜,晚上拜一百拜。一百拜時間不會超過二十分鐘,可以不耽誤時間,運動量夠了。現在時間到,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法海菩薩偈頌第六首:

      【一一佛剎中,往詣悉無餘,見佛神通力,入佛所行處。】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這首所講的是「能入佛境」,入佛的境界。「見佛神力,入行處故」,「行處」有兩種:一個是「智行」;一個是「化行」,教化眾生。我們看偈頌,『一一佛剎中』,說明華嚴會上這些大菩薩們,用我們現代人習慣所說的話,他們活動的範圍廣大而沒有邊際。活動的範圍大,見識一定廣,像我們這個世間人一樣,如果這個人常常環遊世界,他見得多,所謂是「見多識廣」,這一定的道理,講某人有見識,他有閱歷。如果這個人從生下來就沒有離開他的老家,一生沒有離開這個小城,他的知見非常的狹窄,這一定的道理;他沒見過、他也沒有聽說過。

      我們如果講這個人常常環遊世界,我們說他見多識廣,如果遇到另外一個人他常常環遊太空,環遊銀河系,這個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跟他相比,地球人不就變成一生沒有離開他的村莊一樣嗎?現在人講地球村,沒有到外面去走過。再看看這些菩薩,這些菩薩不是周遊銀河系,不是!「一一佛剎中」,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微塵數佛剎,他們常常去遊歷,『往詣悉無餘』,常常到那裡去。菩薩真正是見多識廣,十法界裡頭常常去教化眾生,諸佛剎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樂此不疲,快樂、真快樂;你以為他會累著、會疲倦,那是凡夫想法,他不疲不厭。

      為什麼他會不疲不厭,我們會有疲勞、有疲倦?因為我們「著相」,我們頭一個著「身相」:我有身。有身工作多了當然會勞累,你有身!如果你沒有身,你的工作再多也不會疲勞、不會疲倦。這個地方同修們千千萬萬要聽清楚,不要產生誤會,「無我相」是不是「我」不要了、「身相」不要了?不是,你完全誤會了。那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身相?阿彌陀佛有沒有身相?諸大菩薩有沒有身相?不但有相,他還現無量無邊的身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就曉得他有多少身相,他的身相從來沒有間斷過。他執不執著這個身是自己?不執著。

      身是什麼?身是工具,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他會不會疲厭?不會。為什麼?他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他懂得這個身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而已。我們用個比喻來說,身體是個機器,你看看現在許多工廠裡面的機器,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在運作;照顧這些機器的是三班人,一班八個小時,三班制;人要休息,工作八小時要休息。為什麼?他執著這個身是自己,他不能不休息。機器沒有執著那個身是它自己,它沒有執著,所以它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到頭不休息,它不會疲倦,它也不會討厭。佛菩薩把這個身體看作機器,不是「我」,是機器,所以二十四小時去運作,一年到頭不間斷,不疲不厭,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壞就壞在哪裡?把這個身當作自己,執著這個身就是自己,所以他會疲倦、會勞累。如果沒有這個機器,沒有這個工具,你自己修行修不成,你要教化眾生也教不成,你沒工具!所以這個東西要知道是假的,佛法常常講「借假修真」,真是什麼?真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得要這個假工具,沒有這個假工具,你明不了心,你也見不了性,這個假工具很有用處,不能疏忽。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教導我們惜福,惜福的頭一樁事情就要愛惜這個工具,你要是沒有這個工具,自己修行證果跟弘法利生全都落空了。你要利用這個工具,你不能夠貪著這個工具,你貪著就錯了;你要好好的善待這個工具,要好好地利用這個工具,這就對了!這是智慧,要讓這個工具為自己服務。

      為自己服務是什麼?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為自己服務;為別人服務是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成就無量無邊真實功德,這身體重要!你看看我們在大乘經上念得不少,自行化他頭一個示現的是身相,「相好光明」。佛用什麼方法攝受眾生?攝受眾生的方法很多,第一個是「相好」,真正能服人。為什麼?跟人在一起的時候,「你的色相不如我」,從這一點他內心裡面就起了佩服:「你是怎麼修的?你為什麼修得這麼好?」我們要重視這一點。

      李炳南老居士,我第一次跟他見面的時候,那時候我三十一歲,他老人家六十九歲。我們看他老人家,六十九歲的人看起來只像四十歲的人一樣,不能不佩服,走路健步如飛,跟我們學生一起爬山,他帶頭第一個上山。我的體力行,我能跟得上他,我們兩個人走到彰化八卦山頂,坐在那裡差不多坐了二十分鐘,才有一個學生上來。李老師說:你們年輕人不行!真的不是假的,年輕人上山還哼啊哈的,累得不得了。我跟李老師第一個走到山頂,我們氣都沒有喘一聲;但是我不喘氣,我才三十一歲,他六十九歲快七十歲了,也不喘氣。

      去年我在雪梨,跟澳洲聯邦移民局的局長參加一個義賣會,我們走路,我跟他兩個在一起,他大概五十才出頭,我們半個小時走三公里,小跑步,我沒有想到他走路走得那麼快;還算不錯,我還能跟上,還沒落伍,三公里半個小時沒有休息,一口氣走下來。我也是很久沒有走路了,尤其沒有走得這麼快,這也是體能的測驗,還不錯。我現在的能力,普通的散步,不是他那像趕路一樣的,我沒有想到他跑那麼快,普通我走路,一口氣不休息走十公里沒有問題。

      人不能不活動,記住你要活就要動,你不動你就活不了。學佛的人走到哪個地方,色相不如人,我們頭一條就失敗了,「你看看你們學佛吃素,搞成這個樣子,這個佛不能學。」所以學佛的人跟人家站在一起,比別人更有光彩,身體一點毛病都沒有。有位大夫,他把我的脈的時候,什麼毛病都沒有。過去我吃東西還這個有忌諱、那個有忌諱,他跟我講什麼都可以吃,沒有忌諱了。確實這大概也有點心理作用,你看過去我吃煎炒炸的,一吃第二天就會有火氣,他跟我這麼一說,我吃這些東西果然不上火氣了;除非吃太多了,如果不過量的話,一點問題都沒有,這也是有點心理作用。

      以前炒的花生很香很好吃,我都不敢吃,現在行,現在一次吃一把沒有問題,我自己也覺得這個身體一年比一年好,我自己有感覺。現在一公尺高的,通常講三尺高,我一步能上去,很輕鬆的,不必任何把扶,我一步就上去;高臺我跳下來沒有問題。我並不常運動,大部分時間都在看書,讀佛書,尤其是讀《華嚴》,真正是方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樂此不疲,法喜充滿,確實就是此地講的「入佛境界」,過佛菩薩的生活。社會世間動亂我不亂,五濁惡世大家過得很辛苦,我不苦;我的生活很簡單,一絲毫貪著都沒有,我要是有一點福報,跟大家分享。

      我在任何地方我會想到老人、病人、貧苦之人,我常常想到,我常常關懷,我有一點能力我會照顧他們。在新加坡各個不同宗教,他們辦的老人院、孤兒院,我常常念在心裡。住在這裡幾年,把宗教種族和睦帶動起來了,現在這個工作,李會長帶頭在幹,做得不錯,這裡有人做了。澳洲政府雖然提倡得比新加坡還早,沒有人帶頭,他們確確實實政府有組織,聯邦有多元文化部,部長就是移民部長,雷鐸部長他是兩個部的部長;州政府裡面有多元文化局,政府正式設立機構來推動。

      昆士蘭多元文化局的局長,我們認識五、六年了,他對我了解很深,歡迎我到澳洲去,幫助他帶動,這是好事情。所以我決定在澳洲建道場,他非常歡喜,跟當地居民特別介紹,告訴大家我們這一幫人是好人,不是壞人;我們這一班人是很守信用的人,是真正行道德之人,他們來介紹。他對大眾介紹這些話,我們聽了歡喜,但是我們聽了一定要做到,不能讓這些大眾將來去罵這個局長,說「你欺騙了我們,你看看這一幫人說話不算話」,那我們怎麼能對得起這位多元文化局局長,當然我們也對不起部長。我到澳洲,移民簽證是部長親自批的,非常的優待。我們學佛的人知恩報恩,我們到那個地區一定要做出成績出來給大家看,不但是要給澳洲人看,我們要給全世界的人看,全心全力去做,這是佛教的形象。

      我們現在選擇的圖文巴這個地區,過去沒有佛教,我們在那裡建道場,這是佛教第一個道場。我們要做出一個好樣子,決定遵守佛陀的教誨。人家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經典上教導我要這樣作法。我們的學院目標是培養淨宗弘法人才,我們預定教學的期限是九年,頭兩年扎根教育,扎根教育著重在「德行」;所以要求的是嚴持戒律,我們從這往下扎根,我們所依據的是「戒、定、慧」三學。在這兩年當中,我要求同學們,凡是在一起學習的有出家、在家,我們四眾同修都有,只要在學院裡不管你是在家出家、男女老少,統統要遵守戒律。

      我們決定要把《弟子規》、《十善業道》、《感應篇》、《沙彌律儀》要落實,要做到!我要求同學怎麼個作法?一天做一條,你就有下手之處。你每天念,想統統都做到,這個很難,一天做一條,這事情就好辦了。人人都遵守,沒有特權階級,你認為這個生活很苦,你過不慣,你到別的道場去,在這個道場一定守這個道場的規矩,不能破壞這個道場規矩。破壞道場規矩罪過很重,離開這個道場,那是無量功德;我做不到,我不妨礙別人,這是正確的。

      我這麼大年齡了,我跟大家講得很清楚,我從弘法的地位上退下來,我當護法,護法不懂佛法,往往護持就護錯了。我講經講了四十四年,我懂!我知道怎麼樣護持,我會做一個很好的護法。雖做護法,我每天還是撥四個小時出來錄相,實在講我有沒有必要這樣做?真的沒有必要,全心全力來護持佛法就好,何必還搞這個?這是不得已,這些經論沒有人講,這些經論非常重要,而且這些經論又必須要細講,不細講不得受用,不細講不懂!細講還會產生誤會,你就想想對現代人的教學是多麼困難。難,真難!

      我現在才想到以前我那幾個老師為什麼都歡喜我,我現在明白了,這些老師教我不難,我頭腦靈活,你輕輕一個暗示我就懂了,教導我不費事。一堂課講個一句、兩句,哪要這麼辛苦!老師教我的時候,一堂課中這個經本要講好幾頁,我一點就通了。李老師講《華嚴經》,我聽一卷,全部經我就能講了,我只聽了一個帶頭,八十卷聽一卷,我到台北也開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講的比李老師講的詳細,速度比他快,他一個星期講一次,我一個星期講三次,他一次兩個小時,還要台語翻譯,去掉一半,一個星期一個小時。我在台北講,一次講一個半小時,一個星期講三次,四個半小時;我一個星期講四個半小時,他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所以不到兩年我進度就超過他了。頭腦不靈活怎麼行!

      所以現在我們真正發現學佛的佛呆子很多,念書的書呆子不少,轉不過來,所學非所用都把它變成學術了。我不是搞學術,我是搞生活,我學了之後完全變成自己的生活,所以我跟大家講這部經,字字句句統統是講日常生活。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我跟你講事業,從事事業的這些道理,發展事業的方法,怎樣把你的事業做得很圓滿。用到處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交際,一般的交際,特殊的交際,宗教與宗教之間的交際,族群與族群之間的交際,這部經我統統都用上了;沒有一句是死呆板的東西,字字句句活活潑潑,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尤其是這一次啟講的,可以說是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真正得受用。

      這一首偈是見聞之學,見多識廣,見的是什麼?這只有兩句話『見佛神通力』,你看看諸佛如來,你從他生活上看,從他工作上看;工作,你要記住,佛有無量無邊的應化身,他在不同的國土,隨著一切眾生的感應現無量無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五十三參是舉個例子,都是佛的應化身。五十三參裡面,示現出家身分的只有六個人,其他的全是在家人;有示現國王的,有示現大臣長者、童男童女,這個社會上哪個行業他都現身。你要在這裡面看他的工作,他示現什麼身分、示現什麼行業,你看他的工作,佛菩薩的事業。你再觀察他待人接物,我們從這裡面看出他的神通;通就是他通達了,樣樣明瞭、樣樣通達,什麼障礙都沒有,智慧能力超出凡人的想像,再加個神通,他能做得那麼圓滿,自己在生活上得圓滿,工作上圓滿,待人接物上圓滿。

      這個圓滿的「根」是什麼?根是自性裡面的大圓滿,落實到自己實際生活當中。自性裡頭的大圓滿有三個,不能不知道,第一個是智慧的圓滿,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第二個是能力的圓滿,無所不能,世出世間一切事,沒有一樣會把佛難倒的,沒有一樣他不會;第三個是福報圓滿、相好圓滿,三個圓滿。相好圓滿是依正莊嚴,我們學佛就要學這三種圓滿。頭一個要學智慧,智慧與身體有連帶的關係,身體不健康,你有許多病痛,你的智慧就受了障礙。身體健康,頭腦靈活!真正要求智慧,先要有一個好的身體。

      要學為眾生服務,為什麼?那是修福,慧在福中,福在慧中。大乘的福慧是同時修的,不是分開來的。這跟小乘不一樣,小乘的福慧分開來修,大乘是在一起修。修福,是對一切眾生的關懷照顧、布施供養,修福!我能夠關懷別人,我能夠照顧別人,我能為一切眾生服務。從因果報應上來說,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到老的時候,需要人照顧的時候,照顧的人會很多。為什麼?我年輕的時候照顧別人,我年輕的時候關懷別人,到我老的時候就有很多年輕人關懷我、有很多年輕人照顧我,我不會寂寞。如果疏忽了,年輕的時候對別人漠不關心,只有自己,沒有別人,到你老的時候,到你病的時候,你才知道苦。你沒有種因,沒有人照顧你,沒有人問你,沒有人幫助你,你這時候怎麼辦?那時候你才真正知道人生苦,苦不堪言。古聖先賢,不僅是佛菩薩,沒有不教導我們趁自己年輕有體力的時候多修福,對自己決定有好處、有利益。

      自私自利,在佛法裡面講,那是哪一道?地獄道。自私自利是地獄道,你就是會講經說法,你還是在地獄道,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什麼樣的業因感受什麼樣的果報。早年我看灌頂法師,灌頂是清朝乾隆時候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通宗通教。我看他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他在這裡面講念佛一百種果報,頭一條是阿鼻地獄,我看了很疑惑,不懂,我拿去問李老師,念佛再不好也不至於墮阿鼻地獄!老師聽了之後說:這個問題是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說,我在講經的時候跟大家說,你仔細去聽。

      念佛學佛是好事,你要是不會學,只在阿賴耶識裡頭種個善根,這一生當中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這道理不能不懂,不能疏忽。自己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知道《彌陀經》上跟你講得清清楚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我要想想我有多大的善根、我有多大的福德。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少一個就不能往生,三個條件不但要具足,要多,它不能少;善根福德統統都有,但是少,不多,都不能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常常解釋,善根是什麼?是「信解」。大概一般人講信是沒有問題的,解有問題。為什麼?錯解了、誤解了、曲解了。所以我在最近這兩年當中,連許多鬼神都要求我講經要細講,不細講現在人聽不懂,我才講得這麼詳細,細講進度就很慢。

      回想到當年清涼大師講《華嚴經》,這一部《華嚴經》講下來是一年的時間,一年講一部。我這個講法,這一遍下來恐怕得十幾二十年。清涼一生講五十遍,一年講一遍,五十年講五十遍,我非常羨慕。他講不是我這個講法,點到為止,就像《疏鈔》註解一樣,點到為止;一點就通了,聽的人就明瞭,哪裡要這麼囉嗦?可是那個方法對現在人沒有用處,聽經聽了不懂,聽了曲解了,誤解了,我們講經都算是失敗,那不是成功的;真正聽懂,真正理解,真正落實,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過來,你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用處,這才算是成就,真正成就。

      末後這句『入佛所行處』,佛的自行,佛的化他,自行化他你統統都學到了,我剛才講的,佛的生活、佛的工作是「自行」;佛的一切應酬、待人接物是「化他」,統統都學到了,你才得佛法真實受用。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