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8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八四卷)  2009/12/7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8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說分,發心住。

      我們學到第二段「正明緣境發心」。這一段經文說的是如來十種智力,就是上面講的「求一切智」,我們學到第四。今天從第五,『種種界差別智』,界是分的意思,它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分,就是差別,一個是性的意思,這個地方統統講差別。譬如我們這個世間,六道裡頭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三有的依報。《大論》裡面說「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界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只要有分別執著,這個界分的現象就普遍的現前。我們知道這個事,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三界統苦,欲界裡面因為分別執著非常嚴重。所以在欲界裡面看到,欲界有六層天,六層天是大別,每一層天當中還有小的差別,那就不說,說大差別。好像我們學校讀書,我們講小學、中學、大學,這就好比三界,小學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那都不說,中學、大學亦復如是。所以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雖然生到這一界,這一界裡是哪一層,哪個層次不一樣,總的來說,與我們的心行、造作有密切的關係。所以佛教世間人,世間人眼光短淺,他只執著這個世間眼前的事,給他講太高的,他不相信。中國人實在講是真的很幸運,許多人都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這真不容易。佛在經上一再告訴我們,這是難信之法,為什麼你們信的人這麼多?我們從經教這麼多年學習,我們有一點體會,大概在過去,我們這些人多生多劫都經過佛法的薰陶,而且過去生當中可以講多半都是學過淨土,所以阿賴耶裡面有淨土的種子、有阿彌陀佛的種子,在這個世間就很容易遇到。阿賴耶有種子很容易遇到殊勝的緣分,於是引發阿賴耶的種子它又起現行。這一次起現行,希望我們認真的把它抓住,決定不能放鬆。佛教給我們放下一切執著,這個阿彌陀佛是一定要執著,因為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阿彌陀經》上說「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持就是要保持,永遠不能捨去,這個非常有道理。其他的東西要放下,阿彌陀佛要抓得緊緊的。

      有同學告訴我,他說有人講臨命終時,連阿彌陀佛佛號也放棄你才能往生。這種話說得沒有根據。阿彌陀佛佛號要是放棄,要往生的話,那是明心見性,那不是普通人,在我們念佛人裡面(這個淨宗法門)是理一心不亂,叫實相念佛。這個境界高,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跟《華嚴經》十住菩薩一樣,這是十住以上的境界,不是十法界。我們目標不能訂那麼高,為什麼?決定做不到。蕅益大師我們不知道他的本分,本跡因緣我們不知道,他沒有暴露身分。他作的《彌陀經要解》,印光大師對這本書的讚歎,說是「即使是釋迦、彌陀再來,給《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現在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這樣的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可以這樣說,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那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來救度末法眾生的,才能禁得起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讚歎。這樁事情我們要重視。蕅益大師教給我們,他自己說:我只希望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也很滿足。這個話說給我們聽的,為什麼?如果講是凡聖同居土下三品往生,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可以說我們現前大眾是各個都有分。這就是過去善導大師所說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如果你要說是這個上上品,三輩九品裡面上輩、中輩,那就真不容易。上輩是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中輩的方便有餘土,確實他把分別執著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不容易!那是什麼人?是阿羅漢、是菩薩,不是凡夫。所以下三品是我們凡夫,凡夫境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無比的殊勝,彌陀的願力不可思議,彌陀的光明普照遍法界虛空界,我們誠心誠意念這句名號,就在彌陀光明遍照之中。我們得到阿彌陀佛光明注照,我們自己的光明融合在彌陀光明之中,就像一滴水滴到大海整個消融在裡頭。這種感受也是說不出,佛家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天天念佛號,為什麼這種感受收不到?你沒有融入無量光中。為什麼沒有能夠融入?因為你有煩惱,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是天天在念,愈念就愈接近,但是沒融入。放下就融入,我們常講不要放得很多,放一點點那個感受你就有了,你真正得到佛光加持,為什麼?煩惱少、智慧長,這就融入。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要不把五欲六塵看淡、把五欲六塵放下,你就不能夠融入。五欲六塵放下,融入少分,剛剛接觸,你肯定有感受。所以我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我也常常比喻,這十六個字做到是沒入門,到達門口。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絕不想自己,想什麼?想如來正法久住,想一切眾生的苦難,求佛菩薩加持保佑每一個人身心健康,每一個家庭幸福圓滿,社會和諧,世界大同,你想這些。想正法久住在世間,教化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我們常常想這個,我們的心行跟佛菩薩慢慢就相應,自然就融入。佛法修學受用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就有了,這就是接觸到佛的氣分。所以這個不能不放下,這個不放下我們沒有法子感觸到,往生沒把握。

      自私自利不能有!錯了,真錯了;名聞利養,是假的;五欲六塵,那是煩惱,那是誘惑;貪瞋痴慢不能有,那是三毒。把這個東西放下,這是到佛的門口沒進去;進去,我常常講那是經典上的標準,不是我說的標準。我說的標準只能帶著大家到門口,進不去。進去那一定用佛的標準,那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要斷掉,你就證初果。在《華嚴經》上,你就證得十信裡面初信位的菩薩,你是真的入門,你是真正佛的學生,入了佛的小學一年級。不要小看這小學一年級,小學一年級念佛的人往生,他不是生凡聖同居土,他生到哪裡?他生到方便有餘土。為什麼?他得的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裡面有淺有深,你看須陀洹就得到,很淺,二果、三果、四果愈來愈深,四果就超越六道。再往上去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們往生統統是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上品、中品、下品,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所以蕅益大師跟我們這樣說,非常值得我們安慰,我們只要把這十六個字放下,放得不徹底也沒有關係,你能夠放下一半的話,這個下下品往生應該是靠得住,應該沒有問題。我們對自己一定要有期望,自己也應該不斷向上提升。向上提升沒有別的,就是你放下得愈多,你提升的等級就愈向上。如果放下無始無明,我們在《華嚴經》裡面常講的起心動念,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個人往生的時候,生到極樂世界,像《華嚴經》裡講的初住以上,他生實報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實報土裡面還有四十二個階級,這個階級從哪裡來的?無始無明習氣。無始無明斷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可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這都是種種界。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是來學習的,是來提升自己的。就跟在學校念書一樣,念書為什麼?為升級,不能留級,更不能降級。六道裡面非常重視善惡業報,你行善生三善道,三善道也是三界,欲界裡面的小三界;你作惡有三惡道,三惡道也是界別。你知道、明白了,將來往哪裡去,你自己可以能做得了主。佛的智慧、德能太大,不但我們這個世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一切眾生,他們的心行、所感得的果報,他沒有一樣不知道。如實遍知,這句話說得好,怎麼知道的?這是智慧,這個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所以他能如實遍知。遍知,我們在《還源觀》裡面學到的,知道所有一切法都有三種周遍,大到虛空法界,小到一微塵,到一毛孔、一毛端,這是事實真相,「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見性的人,這個地方是初住位菩薩,見性的人這個能力就現前,《還源觀》講三種周遍,智慧、德能就現前。佛在《華嚴》裡面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這個意思,你沒有不知道的。

      下面第六句,『一切至處道智』,這一條講的是果報,「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沒有斷,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是行為,你將來到哪個地方去,至處就是你果報,佛知道。「涅槃無漏行所至處」,這是阿羅漢以上,就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面的佛他沒有見性,他如果放下起心動念他就見性,他一見性就到初住,就脫離十法界,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都現前。所以這個地方講四聖法界裡面,十法界裡的佛,你看這四個層次,佛全知道,「如實遍知」。我們修學必須要記住,在六道裡頭,只要是無始無明沒破、見思煩惱沒斷,出不了欲界,欲界裡面的六道。色界天憑著禪定的功夫,在禪定當中,阿賴耶裡面雖然有煩惱的種子,因為他有定功,把種子伏住不起作用,這是定中境界。無色界的定功更深,他連這肉身都不要,肉身是色法、色相,欲是財色名食睡五欲,欲界六層天裡面都有,愈往上去愈淡薄,到第六層天就很淡薄。再往上去就是初禪,初禪這個欲望統統伏住,不起現行。初禪以上的天人,財色名食睡都沒有了,他不需要飲食,他也不要睡眠,他們活在禪定當中,禪悅為食。禪定當中的樂,我們欲界的人無法想像。

      我們只能在大乘經教裡面,佛給我們講的「法喜充滿」,我們也不知道那個法喜是什麼滋味。孔老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喜悅也相當於法喜,他是學習古聖先賢所引發的法喜,不容易!佛法裡面的法喜是把欲放下,五欲放下了,得到法喜,這個法喜是相似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你還有煩惱,你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放下,統統放盡,法喜現前,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這是我們大乘教裡面講的法身菩薩,他的智慧、德能、相好全現前出來,他沒有障礙,所以他對於有漏、無漏眾生所造的業報就清清楚楚。有漏,是說六道眾生由身口意所造的一些業。無漏,是講大乘法裡面,這個地方講一乘,一乘其實大乘、小乘都有,用一乘做代表,修戒定慧、道品種種,品是品類,我們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念佛法門也包含在其中,「不漏落生死」,這個生死是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兩種生死都有,一種是分段生死,後面我們會講到,另外一種是變易生死。四聖法界裡面沒有分段生死的現象,只有變易生死,所以明心見性,兩種生死都沒有了。就像六祖開悟的時候,他老人家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沒有生死。可是在佛的實報土裡面,這四十一個階級自己知不知道?知道,不清楚。只有習氣斷盡的究竟佛他知道得太清楚,所以他能說得出。

      底下第七句,「諸禪解脫三昧智」,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定,正揀別不是邪。這個邪正的標準是什麼?是依自性為標準,與自性相應的這是正定,與自性相違背的那就是邪定。自性的標準是什麼?你一定要能夠想到,自性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染污。什麼東西是染污?煩惱習氣都是染污,執著是染污、分別是染污、妄想是染污。所以能大師見性,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與性德相應就是正。沒有見性的人我們要依靠見性的人,他來指導我們就不會犯過失。譬如沒有見性,我們凡夫沒有見性,見性的這些佛菩薩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指示好。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貪瞋痴是染污,自性裡面有戒定慧。自性清淨,哪來的戒定慧?這個話問得有道理,戒定慧是諸佛菩薩從自性清淨心裡頭起用,幫助眾生化解貪瞋痴所用的方法,它稱性。所以戒定慧的性是清淨,貪瞋痴的性是染污的,不但是染污的,它是假的不是真的;而戒定慧的性是清淨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凡夫必須要依靠善知識,善知識是佛菩薩。今天佛菩薩不在世,其實也有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不認識不要緊,沒關係,決定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指導,佛在滅度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應化在世間的這些佛菩薩,他要是給我們講經說法,教導我們修行方法,如果跟釋迦牟尼佛不相應,那就未必是真的。因為佛在《楞嚴經》上講過,「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說得好!從前李老師給我講,魔說法一百句,九十九句跟釋迦牟尼佛講的是一樣的,只有一句不一樣,那就不是佛來示現的;佛來示現的,一定是完全相同。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如果把四依法忘掉,你很容易上當、很容易被騙,自己跟著魔走,跟著魔造業,自己不知道,等到知道後悔太遲,來不及。所以末法時期,一定要遵守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不能感情用事,要用理智去判斷。第二,要依世尊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的可以說等於授記,那就是他老人家滅度之後,法運,我們今天講的影響,他的影響是一萬二千年。第一個一千年叫正法,佛說戒律成就;第二個一千年叫像法,禪定成就;第三個一千年叫末法,淨土成就,這經上說的,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我們遵守釋迦牟尼佛這個教誨,我們選擇淨土就沒錯。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不錯了。第三個,要遵守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在我們整個修學過程當中,他指導我們最高的原則叫淨業三福,這個都是一定要遵守的。淨業三福總結,佛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看這多麼重要!三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聲聞、菩薩,修行證果都是依這個原則。這個原則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重要!我們把它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有這個基礎才能學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小乘,這一條修好之後再進入第三大乘,大乘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勸進行者就是化他,像世尊當年在世一樣,講經教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由此可知,三條十一句,前面十條是自利、成就自己,最後一條是自己成就之後要幫助別人。戒律裡十善是根本戒,出家的有《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一定要做到。大乘裡面通戒,這菩薩戒裡重要的一定要知道,《瑜伽菩薩戒本》裡,第一條「不能自讚毀他」,自己讚歎自己,去毀謗別人。這個他是什麼?這個他是我們同行的,不同的宗派,甚至於一個宗派不同的道場。這裡頭說什麼?嫉妒障礙,這是不許可有。對國家、對社會。對國家,《梵網經》裡面佛教導我們「不作國賊」,賊是賊害,決定不能做有害於國家社會的事情,這個範圍包得很廣,佛弟子決定不做。第二是「不謗國主」,國主是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從中央到省、到縣市,再往下鄉鎮,甚至鄰長、里長,這都是屬於社會領導人,都算在國主裡面。他們有國家的法律約束他,他有過失,出家人不可以批評、不可以毀謗,為什麼?你要批評、毀謗,你的清淨心沒有了。

      我們在一起學習很多年,過去我都常常講,佛弟子一定要守本分,佛的本分事業是什麼?是講經教學。佛法是社會教育,它不是宗教,我們只要把這個教學工作做好,自行化他,所謂是身行言教。釋迦牟尼佛在世就這樣做法的,他一舉一動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你看記錄下來就是戒律。所以,看到他的行持那麼好,讓一般大眾接觸他沒有不尊敬的。他所行的是倫理、是道德、是因果,做出來給大家看;言教,他所教的統統是他做到的,他要沒有做到,他絕對不會說,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我們這個行業做好了,跟社會各個行業,我們也勸他,每一個行業都能做得很好,這許多行業能夠互助合作,這個社會多麼的美好!佛陀的教育,如果要把它分類,絕不亞於現代的大學,現在大學可以分為幾百個科系,佛法會分得比它更多。但是佛法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就是分的科系,可是它門門都跟自性相應,這很了不起。門門都能成無上道,無上道就是門門都能幫助你回歸自性,法門雖然無量無邊,它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我們生長在末法,我們就知道,我們無論學哪個法門,這是過去李老師告訴我,不管是哪一個宗派的經典,我們統統都要指歸淨土這就對了。我們一個方向是西方,一個目標是極樂世界,無論講什麼經、學什麼經,都要指歸西方極樂世界就對了,跟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一點都不違背。我過去講《金剛經》、講《法華經大意》,《法華》是天台宗的,《金剛經》是禪宗的,講永嘉大師的《禪宗集》、《證道歌》,我們全部都是指歸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這是末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指示的決定不會錯!

      這條裡面講三昧智,「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我們還是用三昧這個名詞好,念佛成就,叫念佛三昧;依《法華經》修行,你所得的清淨心叫法華三昧;依《華嚴經》修行,稱華嚴三昧;依《楞嚴經》修行,叫楞嚴三昧。三昧就跟法門一樣了,法門有八萬四千,三昧也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三昧也有無量。就是你用這個方法,得到清淨心、得到禪定,清淨心就是禪定,所以佛於一切禪定自在無礙。禪定功夫有淺深不一樣,你說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大的,分為上中下三品,這講淺深。最深的上品理一心不亂,中品的事一心不亂,下品的功夫成片,所以說功夫成片也是一心不亂,那個程度很低。上中下三品,每一品裡面又有上中下三品,這九品,九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三品,就二十七。再分愈分愈細,這個佛清楚!我們功夫到三輩裡頭哪一輩,這一輩裡面什麼個階層,佛都知道。所以有人佛來接引,見到佛;有人念佛多年見不到佛,你念的時間是很長,你功夫不高,這個道理要懂得。有人念佛的時間雖然不長,他功夫很深,當然與現前精進不懈有關係,另外與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有關係,每個人都不一樣。要怎樣提升自己,有效的提升自己?就是真的把煩惱習氣放下,一心專念,那個力量非常大,能夠在短時間大幅度的向上提升。真能放得下!

      前天有個同學寫了個紙條給我,他要學瑩珂法師、要學鍋漏匠。鍋漏匠距離我們不遠,抗戰時期他在,算是我們近代的人。瑩珂法師是宋朝時候人,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有七、八百年。能不能學?在理上講能學,在事上講怕你放不下,你只要有疑惑,念佛有疑惑、有夾雜、有間斷,你就不行。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那是念佛的方法,持名的祕訣。大勢至菩薩講了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放下,眼不緣色,眼在色法裡頭放下,耳從聲裡面放下,我不看、我不聽。不是眼睛不看,你看的不放在心上,六根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叫放下,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古大德教給我們每天拜阿彌陀佛、看阿彌陀佛,供養阿彌陀佛的像是看阿彌陀佛,心裡面想阿彌陀佛是憶念,「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都是大勢至菩薩教的。所以六根從色聲香味觸法收回來,不要往外跑。看到喜歡看多看一眼,就往外跑,你的心就跑到外面去了,這個你要守住。淨念,淨是清淨,懷疑不清淨,夾雜不清淨,不懷疑、不夾雜,相續,這個念佛是聲聲不斷,一句接著一句。大勢至菩薩傳給我們念佛的方法,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念。

      古來念佛這些大德都給我們做見證,三轉法輪講作證轉,他們念了三年、五年,預知時至往生,這真的不是假的。放不下不行!真放下了,心平氣和,一心求生淨土,不要著急,不要急躁,急不來的。念佛天天還想著「阿彌陀佛為什麼還不來接我?」這是雜念,這打閒岔,這個說明什麼?你心不專,你還在打妄想,這叫夾雜。真正念到心清淨,就是我們講功夫成片,阿彌陀佛自然就來了。你在沒有成片的時候他不來,為什麼?來了之後就害你,怎麼害你?一下來了,「我見到阿彌陀佛,我功夫不錯,你們都不如我。」你看,你那個傲慢心不就都現前,煩惱習氣全現前,豈不是佛來示現一下,把你功夫全部破壞了!所以佛他不現前,他絕不破壞你的功夫。你要是見到,見如不見,見到之後若無其事,他就來了。你看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在傳記裡面告訴我們,他一生見過三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從來沒有告訴一個人,人家得三昧,心清淨。到第四次見到,他往生的時候,才告訴大家西方境界又現前,過去見過三次,跟人說他這次要走了。他如果不走的話,他絕對不會告訴人。人家有三昧、有定力,我們現在心浮氣躁,那怎麼可以?這是決定見不了佛,功夫不得力。要把心浮急躁統統要放下,這些都是自性清淨心裡面沒有的。

      我們再看第八,『宿命無礙智』,「謂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這種德能我們都想知道,如果我們能夠知道過去生,宿命是講過去生,過去一世、過去兩世,生生世世過去生中生死苦樂的狀況,對我們的修行肯定有幫助。可惜這種能力,我們都發生了障礙。這十種智力,我們自性裡頭圓滿具足,不是佛他一個人有,哪一個人見性,這個能力就恢復。所以我們在此地一定要能體會到,這是初住菩薩剛剛見性,不是很深的,剛剛見性,見性就得平等智,與一切諸佛都平等,諸佛有的他統統都有。但是裡頭也有淺深差別,這個淺深差別我們是決定看不到的。我們所看到的,幾乎他跟別人好像沒有差別,沒有差別當中有差別。現在人通過催眠,我們有一個同學他在廣州,有一個催眠師給他做了催眠工作,他回到過去四世,過去一世、兩世、三世、四世,說出來跟現在這些人生生世世都有關係,有很好的關係,也有很不好的關係。他知道之後,就知道好的關係我們要保持,不好的關係我們要改善,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在這些學術報導裡面,這些催眠的報導,學術性的報導,確實有人能夠回去幾十世,上百世的還沒有聽說過。七、八十世,回到過去七、八十世,那是差不多四千年前的樣子,人還沒有房屋,住在洞穴裡面那個時代,他自己說出他住在洞裡頭。

      佛的能力大,乃至百千萬世這還短,還不長,後面講一劫,這個劫的時間可長了。佛在經上有很多說法,我們最普通的一個說法,講經時候常常提到的,小劫、中劫、大劫。一個小劫,佛說人的壽命最高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人壽命最長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這到頂,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十歲是人壽命最短的,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叫一增一減,這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佛在經上通常講劫是講大劫,一個大劫就是世界的成住壞空。所以我們今天所經歷的這些災難,是屬於小劫裡頭的,在整個宇宙裡面看是微不足道。劫難能不能化解?能。你先要曉得劫難從哪裡來的,是人心善惡所感召到的,人心都善,災難就沒有了。昨天我們引用一段科學家的說法,大家就知道,科學家證明人的思想言行如果是善,它振動的頻率就高。這個頻率高,對你身體健康有很大幫助;如果頻率是下降,降到兩百以下,你身體就會有病,就不健康。由此可知,身體是我們的依報,靈性是正報,古人所謂「此身雖滅,靈性長存」。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波斯匿王,波斯匿王聽了很高興,為什麼?平常擔心怕死,現在知道靈性不死,生死是身體,他就看開了,對這個身的生死就不在乎。

      由此可知,人生在世唯一真正的價值,是怎樣提升自己靈性。像念書一樣,我要有好成績我要升級,來生一定比這一生好,比這一生殊勝。最好到西方世界去作佛,這是第一聰明人選擇這個目標。能不能去?肯定能去,說老實話比生天都容易,如果有生天這個條件取西方極樂世界,那是輕而易舉。為什麼?生天要上品十善;來生要不失人身,再到人間來享受人間的富貴,得修中品十善。所以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一條真的就是講輪迴,過去、現在、未來,佛沒有不知道的,你看這就是千萬劫之前,你的生死,你在哪一個世界,你的姓名、飲食、苦樂、壽命,統統知道。這就是我們中國諺語所謂「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這是真的。雲谷禪師告訴了凡先生,世間人大多數都受命運支配,為什麼?他不覺悟。只有學佛、修道能夠改造命運,這個例子太多,我們為什麼不改造命運?我是學了佛之後才明白,可是我這個學佛第一本看的書卻是《了凡四訓》。那個時候我很年輕,認識朱鏡宙老居士,朱老居士將近七十歲,好像他大我三十九歲。他送一本《了凡四訓》給我,我看了非常感動,真的是一口氣看三十遍,用了兩個星期,兩個星期讀了三十遍,才知道懺悔。了凡先生那些過失,我自己一反省統統具足,他的好處我沒有,他的缺點我統統具足。他能夠改過自新,命運轉變,我也發心學他,但是他那時候有功過格,我不知道功過格是什麼,到處去打聽,也問不出個所以然。以後朱老告訴我,他的功過格完全是依《太上感應篇》,所以我就找《感應篇》來讀。《感應篇》就是善惡的標準,看看哪些是善我做到幾條,哪些是惡我犯了多少條,真幹!命運真的就轉變了。我這個改變所得的效果超過了凡先生,最難的是壽命,了凡先生壽命五十三歲,他七十四歲走的,延壽二十年,五十三、六十三、七十三,對,二十年,延壽二十年。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現在八十三,超過他很多;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也超過他。所以壽命真的可以改,這是一個很大的樂趣。

      再看下面第九句,『天眼無礙智』,「謂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天眼無礙智,經上所說的只是舉幾個例子來講,我們世間俗話所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天眼是他看到的,這個能力我們也有,可是我們這個能力好像是失掉,其實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要不迷,能力就恢復。修行人,前面我們講三昧,三昧是清淨心,三昧是定,與自性相應的定叫正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小乘須陀洹,這是小乘最低的果位,初果他放下的功夫跟《華嚴經》上(前面我們所讀的)初信位的菩薩是相等,也就是說對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斷掉,六種神通他有兩種現前,天眼、天耳;當然不能跟佛比,佛是皆悉無礙,他能遍知一切。小乘初果須陀洹他天眼剛剛發,有這個能力,他起作用的時候,他要作意他才能見到,他要是不作意的話,他見不到。譬如我們住在這一層大樓上,上面有,下面有人,他要是作意我想看看,他就看到,樓上的人在幹什麼,樓下的人在幹什麼,這是天眼。到菩薩的天眼不需要作意,完全能看到。佛是明心見性就是成佛,佛的能力太強,那是不可限量的。

      神通出現,經上告訴我們二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他又多了兩種,就是他有四種神通,有天眼、天耳又加上宿命通、他心通。宿命通是知道自己過去世,大概講的是過去十世、二十世應該都沒有問題,他都很清楚。能力愈強知道的時間就愈長,知道自己過去世,也知道未來世,過去、未來;換句話說,時間的障礙突破。另外一個能力是他心通,別人心裡面想什麼他知道,他不想知道的時候,這個境界就不現;他要想知道的時候,他完全了解,你想什麼他都知道。到三果阿那含,四果是阿羅漢。三果有神足通,空間的維次突破了,也就是在他那個境界裡時間沒有了,過去、未來他都知道。空間沒有,再遠的距離,他也能知道得很清楚,他想到就到,不用飛行,自在,念頭一想的時候他就到,空間距離沒有了。到四果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只要把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執著,這個東西清除得乾乾淨淨,六道就不見了。好像作夢一樣醒過來了,醒過來的世界就是四聖法界,出現四聖法界。四聖也不是真的,無始無明一斷,四聖法界也沒有了,出現的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為什麼叫它做一真?這個世界裡面東西,好像是永恆的,好像沒有變化,像這個經上介紹的極樂世界一樣,沒有很大的變化。這是天眼無礙智。

      最後一句,第十句「知永斷習氣智力」,這不容易,我們曉得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超越六道,他還有見思煩惱習氣;如果他見思煩惱習氣斷了,他就不叫阿羅漢,他叫辟支佛,升級了;在辟支佛裡面斷塵沙煩惱,《華嚴經》上講分別。辟支佛把分別斷了,放下了,不再分別,他就升級,他升到菩薩;升到菩薩,他有習氣,有分別的習氣,菩薩有分別的習氣,沒有分別;菩薩把分別習氣斷掉,他就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習氣都斷掉,他出不了十法界,為什麼?無始無明沒斷,起心動念。無始無明要是斷了,十法界就沒有,所以十法界也是假的,也是一場夢,他就生到佛的實報土,那個地位就是現在的初住菩薩,他就到這個境界,到初住。所以初住三種煩惱都沒有,他只有一種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沒法子斷,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面,古大德常說叫「無功用道」。你不能說我起個念頭「我要斷這個習氣」,你起念頭就壞了,你無始無明又現前。所以怎麼斷?任運,隨它去,隨著時間自自然然它就沒有了,根本就不要理它。它礙不礙事?不礙事,就像虛空不礙諸相發揮,諸相發揮也不妨礙虛空。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我們把電視屏幕比喻作空,它確實什麼都沒有,但是屏幕裡面現的相是有,這個有妨不妨礙空?不妨礙,這個空也不妨礙有,彼此互相不妨礙。

      這就是說菩薩在這個階段上,他跟諸佛如來一樣,會接受到遍法界虛空界跟他有緣的眾生,這個緣就像前面所說的,百千萬劫、無量劫跟眾生結的緣,到這個時候統統見到,哪個地方有緣眾生有感,他就有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不是過去一生、二生、千生、萬生,不是,用無量劫來說。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會體會一樁事情,所有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係你都看到,蚊蟲螞蟻、蜎飛蠕動,這不是人間的關係,十法界裡面的人跟我們的關係都看到。所以佛給我們講法界虛空界裡面,情與無情跟我們自己什麼關係?一體,一家人。你怎麼可以去傷害!佛在大乘戒經裡面所講,《菩薩戒經》所講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話不是隨便說的,不是比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真有這個關係,無論你在哪一道,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統統都有這樣的關係。所以成佛之後普度眾生,還有許許多多沒覺悟的,還在那裡堅固的分別執著,菩薩觀察,緣成熟的先度,沒有成熟的幫他作得度的因緣。眾生的緣分也分為三種,根熟的,根熟的就是他這一生當中有這個緣分,他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有這個緣分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如果遇到淨土,不但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那就是他能信、他能解、他真幹,你一定要幫助他往生淨土。往生淨土那就是成佛,到極樂世界成佛是早晚的事情,決定成就。善根深厚的快,時間短;業障深重的比較緩慢一點,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根沒熟的眾生有善根,業障很重,這一生去不了的,幫助他消業障,幫助他提升,這很重要。第三種沒有善根,與佛沒有緣的,你要跟他種善根。佛教裡面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講念佛,聽到佛號、聽到菩薩的名號,別人在那裡念,大聲在念他聽到,聽到之後阿賴耶識就落下種子。這佛的種子永遠不會消失,來生後世如果又遇到緣分的時候,他的種子慢慢就加強。所以我們要多多的替眾生種善根。

      我們現在沒有智慧,看不出眾生的根性,他到底是上根、中根、下根,我們不知道,可是我們知道大乘教裡頭有這些狀況,了解之後,我們就知道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幫助別人。學佛的同學,我常常勸導大家手上戴一串念珠,為什麼?別人看到你這個念珠,他就想到這是佛教,你看那個佛的印象他就生起來,就加深。這是幫助眾生種佛的善根,這個功德很大,他將來來生後世遇到佛法能成就,這個因是你給他種的,這就有緣人,你將來成佛的時候他決定得度。為什麼?你會照顧他,你給他種的善根,廣結法緣!在現前這個時代,最適合社會大眾的,淨宗。我們知道的,淨宗裡面差別也很多。哪個法門對現在社會是最有受用,真正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印光大師的著作,很契機。護法,流通經論善書,印光大師所提倡的東西都是適合於現前社會迫切需要,這是我們一個好老師。我跟他沒見過面,我的老師是他的學生,李炳南老居士,老師把印祖介紹給我,要我向他學習。我當時說:印祖往生了。他說:《文鈔》在!現在我們看到《印光大師全集》,精裝這麼厚厚的有七本,依照這本書去修行決定得生淨土。五經一論是我們本宗主修的經典,有能力五種都學,沒有能力學一種。現在的《無量壽經》,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好!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滅了,最後留下來的一本經書,就是夏老居士這一部《無量壽經》。黃念祖老居士留下來的註解,我也把這部書講過十遍,也有講記在流通,最適合於現代。

      所以我們現在是三寶具足,能不能成就,就在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希望大家認真努力學習。我今天早晨才想到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有《無量壽經》的眉註。他自己在早年講這部經,在台中講這部經的時候,他自己在經本上面,用毛筆寫的簡單的註解,段落統統勾出來。我看到有一個本子套色印的,把老師的註解統統用紅色印出來,本子不大,好像是三十二開的,我想找這個本子,我們來大量的印送,非常有價值。我在早年講這部經,完全依靠李老師這個簡單的註解。以後跟黃念祖老居士認識,老居士那個時候他的註解剛剛完成,送給我的那一套是在美國,是打字油印的,我看了非常歡喜。我問他,你有沒有版權?有版權我們就不談,如果沒有版權,我說我要翻印,我重新排版給它翻印。他說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所以我們就在台灣重新排版,把它印了,第一次就印了一萬冊,精裝成一本,許多人歡喜,這對《無量壽經》是很大的貢獻。他還有一部《白話解》沒有完成,只寫了一半,他老人家就往生。聽說後面一些,也有大陸上他的學生,從他平常講解的錄音帶裡面,把它補出來,這很好,很難得。這都是對於當前淨宗有大貢獻的,我們要發心流通。現在的科學技術發達,流通的方式我們要活潑,也要隨著大眾的娛樂,他們的欲望、他們的喜歡,讓他看到這個書都生歡喜心,不管他信不信,先讓他生歡喜心。勸大家念佛好!我們台灣同胞如果人人都念佛,台灣這塊土地就不會有災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後面它還有一小段,「又此十力,於一實智而開為十,化生事足,義含悲智,故略舉之,非不緣佛餘之功德」。這個話講得很清楚,上面講如來果地上十種智慧德能,從哪裡來的?從實智。實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就是講這個實智。把它展開說為十種,十種就是一種,真實智慧。說十種是什麼?說十種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就是化生,教化眾生這個事,足是圓滿。每一種裡面都含著大慈大悲、大智大慧,所以用十條略舉。除這十條之外,菩薩還緣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並不是說這個十條之外,佛菩薩就不學,不是的,佛菩薩是全面在學習,如來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他統統具足。具足我們能理解,具足之後他還要去學,這什麼意思?這個意思深,幫助我們,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示範,是這個意思;說真實義,真實義在這個境界裡頭沒有言語。所以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那就有言語,有言語、有形相、有動作。我們必須要能體會到這一點,與理性一點妨礙都沒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