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6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六六卷)  2007/1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6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二十個大喻,我們學完第十八,今天從第十九看起。第十九「大海包含喻,喻禪慧普修德」,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海有希奇殊特法。能為一切平等印。眾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容無所拒。無盡禪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諸妙行。一切普修無厭足。】

      這兩首偈,前面一首是大海包容,後面這首是禪慧普修。在前面,我們見到法身菩薩確實體會、證得性相不二,見色,見性、色性不二,色性、色相不二;聞聲,聲性、音聲不二,這是法身菩薩。所以自性裡面的性德,世尊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說如來是講自性,說佛是在說形相。所以普賢十願第一個是「禮敬諸佛」,那是從形相上說的;「稱讚如來」,這從法性上說的。由此可知,從形相上說要恭敬,對佛要恭敬,對菩薩恭敬,對人要恭敬,對畜生、餓鬼、地獄都要恭敬。為什麼?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本來是佛,怎麼可以不恭敬?這沒有分別的,從形相上講沒有分別,性相不二。可是從性德上講有分別,什麼分別?有迷悟不同。六道眾生,我們不講十法界,六道眾生迷而不覺,雖然本來是佛,他自己不知道他是佛。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佛,也不知道別人是佛,更不知道蚊蟲螞蟻是佛,誰知道餓鬼、地獄是佛?這沒人知道。為什麼?迷了,迷了性德,佛要不告訴我們,我們完全不知道。所以禮敬諸佛,佛,通常講三世諸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說未來佛,我們會想到六道眾生是未來佛,這都是佛說的。可是說真的,說真的是現在就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說本來佛是從佛性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從佛性上說;說你是眾生,是迷了自性,迷了自性這說你叫眾生。所以,稱讚跟禮敬就不一樣,禮敬是一定要恭敬;稱讚,與性德相應的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不稱讚。我們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見到,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那是表演的。五十三個人,出家只有六個,另外四十七個在家人。這些在家人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行善的、有不善的。像甘露火王的瞋恚、伐蘇蜜多女的貪欲、勝熱婆羅門的愚痴,不就貪瞋痴嗎?貪瞋痴是迷了自性才有,悟了的時候沒有。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對這三位善知識有禮敬、沒有讚歎,這就教給我們了。讚歎,你的形象與性德相應這讚歎,搞貪瞋痴不讚歎,這裡面就有差別。

      對眾生說法,我們可以把前面「眾聲悅意」的比喻跟「大海包含」合起來看。大海是比喻性德,「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你自性本來就是這樣,法爾如是。你現在心量很小,不能包容別人,那是迷了,那不是性德,那是煩惱、是習氣。你本來的心量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你本來有能力普應眾生而說法。四弘誓願是性德,我們迷失了自性,世尊特別給我們提出來,教我們依這四句好好修學,回歸自性。這四句我們在講席裡面曾經多次介紹,我說四願實際上只有一願,第一願這是主,最重要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是講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十法界眾生,要知道十法界都在迷,為什麼?沒見性。六道是全迷,嚴重的執著妄想分別,見思煩惱,這是六道眾生,見思煩惱就是嚴重的執著。佛說我們不能夠見性,迷了之後回不了頭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唯有上上根人一接觸大乘他頓悟,明顯的給我們表演的,世尊第一個給我們表演。在中國,很難得,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表演,頓悟;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可以一念之間統統放下。放下怎麼樣?你本來是佛,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六祖接引的當機叫做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不是他教化的對象。雖然不是教化對象,他也不捨棄,這就像大海包含。上根人他把他提升到上上根。你看他所度的,在他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人。這四十三個人都是上根人,接觸他老人家的時候提升到上上根;中根的人,他幫助他提升到上根;下根的人,他幫他提升到中根;有善根的人,他把他提升到下根;沒有佛法根性的,他幫他下種子,這就是大海全包了。所以主要的對象是上上根,沒有種善根的幫他種善根,一個也不漏。

      諸佛如來如是普度眾生,度的意思就是幫助,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見性成佛。他成佛、他見性了,佛說他沒有度眾生,這個話是真話。佛如果說「你看我度了他,我幫助他成佛了」,可能那個人成佛了,佛就墮落成凡夫了。為什麼?有這種念頭起來,立刻就墮在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有,妄想分別執著具足是六道凡夫。所以,佛說得很好,佛不度眾生。眾生誰度?你自己悟的,自己度的,佛只是給你一個增上緣而已,你自己成就的。正如同老師教學生,學生是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如果老師真正有能力把學生教出來,他那一班學生應該各個成就,為什麼這一班上只有幾個少數人成就?由此可知,學生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怎麼出來的?老師給他做增上緣,他自己本身要具足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四緣老師只能幫上一個忙,另外三個他自己具足的。

      親因緣來講,一切眾生平等。親因緣是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你將來成就第一個因素,所以叫親因。你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平等的。但是所緣緣不平等,所緣緣是什麼?有些眾生一心想作佛,這就是他有親因緣,再加上所緣緣,想作佛的人當然能成佛,為什麼?心想事成,你想什麼成就什麼。我們在這幾十年學習當中,現在人一個沒看到,古人看到一個,就是惠能。我們看《壇經》,他去見五祖,五祖問他,你想求什麼?他答覆說,我想作佛。五祖問他,你到我這兒來幹什麼?我想來作佛的。你看這就是所緣緣。他那麼多弟子沒有一個說,包括神秀也沒有說他要想作佛;只有他一個,他想作佛,他真的成佛了。你就曉得,每個人都能成!你有這個因,但是你不想作佛。所以我們讀《壇經》讀到這一句,佩服得五體投地,沒話說,想想自己跟能大師不能比。想作菩薩的,真的作菩薩了;想作羅漢的,真的證得阿羅漢。一般人學佛想什麼?想人天福報、想健康長壽、想多男嗣,兒孫滿堂,他想這個。我學佛,就要佛菩薩保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想發財、我想升官、我想家庭美滿,想這些。幾個人想作佛?你看所緣緣不一樣。

      有所緣緣還要什麼?無間緣,你想作佛的念頭不能間斷,一間斷就不能成就。你們想想,五祖忍和尚對惠能大師的只有增上緣,給他印證,肯定他的知見正確,確實佛知佛見,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你當然作佛。所以衣缽傳給他,沒有傳給神秀。大眾都不服氣,為什麼不服氣?大眾都迷惑顛倒,沒有覺悟的,覺悟的一定雙手贊成。這兩個示現給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示,這個啟示就是說,凡夫作佛在一念之間。對,不過也有經上說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念劫圓融」、「念劫不二」,你看一句話就給你解決了。無量劫可以濃縮成一念,你一念成就了,一念可以變成無量劫。這什麼意思?如果覺悟了,無量劫就是一念;迷了,一念就是無量劫,迷悟。所以佛沒有說妄語,說一念、說無量劫都對,一點都沒說錯,迷了就是無量劫,悟了就是一念。所以最重要的是知見,知見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佛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你真的了解、真明白了。明白之後就真修,修什麼?修是修放下。你看放下執著,對於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你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本來是佛。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

      但是你不管是佛、是菩薩、是羅漢,沒有不愛眾生。阿羅漢也了不起,大乘教裡面講的阿羅漢,不是小乘的。大乘教裡,你看經典裡面,「皆是大阿羅漢」。身分,身分是阿羅漢,為什麼身分是阿羅漢?妄想分別沒放下,所以他是阿羅漢,他只放下執著。為什麼稱大?他了解遍法界虛空界是心現識變的,對這個肯定,一點懷疑都沒有。也就是說,如同惠能大師開悟所說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自性,性相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這個知見是佛知佛見,小乘阿羅漢沒有,大乘阿羅漢是佛知佛見,只是起心動念、分別沒放下。

      在《華嚴經》上說得更細,說到什麼程度?說到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已經是佛知佛見,《華嚴》完全通達了。為什麼在初信位的菩薩,他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放下?《華嚴經》一開端講十種機,當機的十種機,最後一種叫「大心凡夫」,他也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放下。他的所緣緣、無間緣真的就是目標、方向完全正確,他走的是成佛之道。他非常可能一生成就,因為他對事實真相了解得很透徹,他又不懷疑,深信不疑,什麼時候放下他什麼時候就證得。所以這些道理要懂。

      有時候他是真放下了,也就是說他心裡面確實沒執著,分別還有,沒執著,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他還挺執著的。這是什麼?這是示現,不是真的,他在這個地方搞遊戲神通。為什麼要這樣示現?眾生有這個必要。我們在前面講過四無礙辯才,講過菩薩四種密意,譬如說法要契機,契理契機,理是性德,是要契理,可是還要契機。機是什麼?眾生他的喜歡。我們剛剛到廬江,老師們下鄉到農村裡面去展開《弟子規》的教學,當地人民告訴這些老師,你給我們講這個東西沒用,你要給我們講怎樣賺錢。契機!他心裡面念念所想的就是要發財,就是要怎麼樣多賺錢,生活過得更富裕一點,他別的沒想到,他不會想那些。我們老師怎麼樣講?我就是來教你賺錢,你學到這個東西肯定賺錢。他就會接受。這個話沒欺騙他,你學會這個你就學會做人,你學會做人,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去幹活,老闆沒有不歡喜的,這就是教你賺錢。你看看現代社會,中國外國都一樣,企業家大老闆招不到員工。大學畢業生很多,找不到工作,為什麼找不到?不會做人。頭一個見人沒有禮貌,第二個不會說話,第三個不負責任。所以怎麼樣?人家不敢用你。學了《弟子規》之後,沒有一個不歡喜。你懂得人際關係,你有禮貌、你會說話,辦事情認真負責,忠於公司、忠於老闆,你說誰不歡迎你?誰不願意提拔你?這就是發財之道,這就是發財的學問。你這麼一說他就願意接受了。學了之後,學了一、兩個星期之後,真好!不要說你在外面工作,你家裡的人都歡喜你,一家和睦;鄰居互相尊重,從前鄰居不打招呼的,現在鄰居見面都會點頭、都會微笑,這個好!

      所以是菩薩做這種示現。在這個階段,你要發財幫助你發財,發財要修財布施。修法布施、修無畏布施,修無畏布施是忍辱、持戒,修法布施是精進、禪定、般若。修的時候你真的得到,好處都得到了,財布施得到財富,真得到不是假得到,修法布施確實煩惱輕、智慧長,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一點不假,全得到了。得到之後,佛告訴你要放下,為什麼?如果你不能夠放下,你堅固執著這些,你出不了三界。這就把你提升了。你想不想出六道輪迴?如果不出六道輪迴,你細心去想想,不要想多,想一天,你今天從早到晚,你起多少個善念、起多少個惡念?什麼叫善念、什麼叫惡念?利益眾生叫善念,利益自己叫惡念。你這一天當中多少念頭為自己、多少念頭為眾生?你好好想想。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說明什麼?說明你在六道輪迴裡頭,你在三惡道的時間長,還是在三善道的時間長。這一想馬上就覺悟了。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幾個念頭想到別人?你要是懂得因果報應的話,原來在三惡道的時間太長,三善道的時間太短了,這就想想三惡道可怕,地獄、餓鬼、畜生。

      菩薩教你們,想通了,想通了趕緊放下,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不但惡要放下,善也要放下。放是從心裡放,不是從形相上,善事還是要做,惡事做不得,善事要做,做要不著相。《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不著這四種相,你才能證得《華嚴經》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不高,初信位。初信位菩薩從斷煩惱上來說,跟小乘須陀洹相等,可是智慧絕對不一樣。初信菩薩就佛知佛見了,只是煩惱斷得不夠,他會很努力,不需要別人勸導他,所以他的進步很快。見惑斷了,他就用功在思惑上斷。處事待人接物,為人演說,逐漸遠離貪瞋痴慢疑,那是什麼?那是他斷思惑。思惑斷了之後,他就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七信,七信就是阿羅漢。到七信,六道沒有了,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六道輪迴還到不到六道來?如果六道眾生喜歡他,跟他有緣,聽他的教誨,他就到六道來。到六道現身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

      這一生當中我們跟很多眾生結緣,你要曉得過去生生世世結的緣多,結的緣不少,生生世世與眾生有緣,不只是我們這個地球,他方世界的也不少。所以你就曉得,他就現各種不同的身,也許到阿拉伯去現真主身,到歐洲去現耶穌身、現摩西身,不一定。然後你才曉得,真實智慧、真實的狀況你才能通達,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的疑慮消除了,你沒有疑惑,你才曉得怎樣來幫助遍法界虛空界苦難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歐洲那邊他們執著天主、上帝幫助他們升到天堂,佛菩薩就順水推舟,現上帝身、現真主身接引他們到天堂。到天堂,我們在經上看到,見到忉利天主,中國人講見到玉皇大帝,看到天主、看到上帝,常常請佛菩薩到天宮裡面來講經,那不就行了嗎?這一生在世間不信,來生到天上跟天主一起學。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天,佛菩薩在那邊講經的很多,常常講經,叫辦班教學。他在這地方有誤會,到那裡就沒有誤會了,正是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諸佛菩薩善巧方便無量無邊,不要執著,要互相尊敬,他不尊敬我,我尊敬他。

      譬如我們到基督教堂,看到耶穌,耶穌在十字架裡,我們給耶穌頂禮。旁邊是祂的信徒就說:你怎麼給祂頂禮?我可以這樣告訴他:釋迦牟尼佛是耶穌的化身。他一聽,不得了,釋迦牟尼佛是耶穌的化身。你相不相信耶穌會變化?相信。佛教的釋迦牟尼佛是耶穌的化身,你可不能毀謗釋迦牟尼佛,毀謗不就毀謗耶穌嗎?你不能說他是魔鬼,你說他是魔鬼,那不就耶穌是魔鬼?他一生歡喜心就好講話了。然後告訴他,耶穌化身在佛教,告訴這些學佛的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什麼?一個真神;多是什麼?各個宗教崇拜的神,多,統統是一個真神的化身。他只要不反對,一聽有道理!所以宗教可以團結,本來就是團結的,本來是一體。所以,你要懂得如何去接待這些眾生,迷惑的眾生、誤會的眾生、堅固執著的眾生,你要有善巧方便去幫助他,要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

      人,我們中國古老的聖人告訴我們人性本善,所以你要肯定,你對人就會生歡喜心,無論是什麼人,惡人你對他也生歡喜心。佛告訴我們人性本覺,本覺就是你本來是佛。《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是真的,你要是通達明白,信心就建立了。第一個是建立自己的信心,我一定能夠破迷開悟,為什麼?本覺本有,不覺是迷,迷本無,我當然開得了悟。第二,你是幫助別人建立信心,他本覺有,他本覺本有,他不覺本無。我沒有能幫助他轉過來,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我學得不夠,不能怪他。所以,對於自行化他的信心都建立了、都具足了。

      所以度人先要度自己,度自己,後面三願完成第一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要怎樣能度眾生?先度自己。先度自己是先把自己的煩惱去掉,「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是什麼?大乘教裡面常講的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你要把它放下,斷就是放下。「法門無量誓願學」,你這一放下,智慧就開。智慧開了之後,就要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學什麼?學遊戲神通。學什麼?了解一切眾生的真相,就是說你要接觸一切眾生。接觸哪些眾生?接觸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都在迷,接觸四聖法界,他們迷得輕;接觸六道眾生,他們迷得重。六道裡面也有輕重不一樣,三善道的輕、三惡道的重。統統了解,了解之後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可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不是你自己想的,為什麼?你如果要有這個想法,你是凡夫,你沒覺悟;你沒有這個想法,自自然然的。就像江本博士做水實驗的水結晶一樣,自然的。水絕對沒有想一想,我要現個什麼樣的圖案給你看,它沒有想;不但沒有想,它也沒有分別、也沒執著,這叫感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再給諸位說,凡是感應的決定是大乘,為什麼?小乘阿羅漢還有執著的習氣。為什麼?修小乘,執著太深、時間太長,他放不下,對於諸法實相他不了解。通達、了解大乘的,雖有執著也輕,也容易放下,到應當放下的時候他確實是能放下。為什麼?大乘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尤其《般若經》上講得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說你要不要放下?你還要執著嗎?你還要分別嗎?所以,這兩種煩惱是很容易斷的,不難斷。至於起心動念是難,為什麼?那個習氣太深,那個慢慢來。所以這兩種煩惱斷了,你在四聖法界,四聖不在聲聞、緣覺,你在菩薩、佛,十法界你在最高的兩層。如果能把起心動念也放下,十法界就沒有了,你就回到一真法界。所以這些總要搞清楚、搞明白。

      我們現前不是自己的需要,是看眾生的需要、是看佛法的需要。現在的佛法需要什麼?迫切需要的,需要社會大眾對佛法不再產生誤會。為什麼?社會大眾提起佛法,宗教、迷信。我們如何把這些令人誤會的形象把它改正過來,這是現前迫切需要的。所以我們真正要是有幾個志同道合的,一定要依照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教誨,要向他學習。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建道場,你們看《釋迦方誌》、看《釋迦譜》,唐朝時候人寫的釋迦牟尼佛傳記。所以他是人,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也不是魔,他是人。他是王子,十九歲放下王位的繼承權,離開他的宮廷,他到外面去求學去,佛門稱為參學,我們中國人講外出求學,尋師訪道,親近印度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派。所以這些高人釋迦牟尼佛統統都親近過,都向他們學習。

      統統都學完了,感覺得他們所教的、所傳的不究竟,根本問題沒解決。這一點我們要知道,印度無論是宗教、是學派都著重修禪定,佛經裡面講四禪八定,是當時在印度宗教、學術界普遍流行的,世間禪定。我們當然知道,釋迦牟尼佛定功不會輸給他們。四禪八定有能力突破六道的空間維次,所以對六道裡面的狀況是一清二楚。講六道輪迴不是佛教講的,是婆羅門教講的,婆羅門教的歷史有一萬多年,他們傳說的,今天世界上承認他們八千五百年。佛教的歷史,世界上人承認的二千五百五十年;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教,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五千年前他們就成就了四禪八定,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中國人所謂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六道是看到了,為什麼會有六道?不知道;六道怎麼發生的?不知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不知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做了一個示現,在菩提樹下入更深的禪定,也就是說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四禪八定,妄想分別執著沒斷,只是定功把它伏住、控制住,它不起作用,並沒斷,所以叫世間禪定;出了定之後就沒有了,定中境界就沒有了。如果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的斷掉了,出定、不出定境界都在前面,那就叫入不二法門,這才叫究竟圓滿的成就。不是入定有,出定就沒有,不是的。這樣六道所以然就清楚了。這是釋迦牟尼佛三十歲的時候,佛門裡稱他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說這回事情。從此之後他老人家就開始辦班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的,三十到七十九歲,所以說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現在佛門裡面、宗教裡面許多宗教儀式,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沒有,只有教學,除教學之外都沒有。我們要學習釋迦牟尼佛,學習釋迦佛教學,辦班教學。這些經典就是當年的教科書。佛在世的時候沒有編教科書,沒有書本,只是用音聲作佛事,完全是口述。我們知道經典的來源,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就記憶裡面把它寫出來的。記憶力最強的是阿難尊者,阿難尊者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真的像現在的錄音機一樣,把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東西他重複講一遍。五百阿羅漢作證,都來聽。聽了之後都點頭,沒錯,佛是這麼講的,記錄下來。如果有一個人提出異議,「阿難,這句話好像佛沒有講過」,刪掉,不要,取信於後人。所以一切經都經過五百阿羅漢作證,以後就變成佛門的教科書,所以經典是教科書。

      是不是全都要學?不必要。你看世尊示現的是十二年求學,放下,大徹大悟。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一天也沒學過,放下,也大徹大悟。惠能大師所悟的跟釋迦牟尼佛所悟的完全相同,那就是說,轉凡成聖跟學、無學不相干。與什麼有關係?與放下有關係。你學得再多,不放下,叫世間法,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要懂。學,要放下,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放下才大徹大悟、才明心見性;惠能大師沒有學,只要放下,也大徹大悟,這就知道跟學、跟沒有學不相干。然後我們才明瞭一樁事實,就是儒跟佛都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就是教你,像我們是凡夫,不是上上根人,怎麼辦?要學。既然要學,又要放下,可以同時進行,要認真學習,不執著;不執著,又要認真學習,學一部經。學一部經你心是定的,定久了就生智慧,智慧生起來就貫通了,就能通一切法,道理在此地。

      惠能大師見性了,見性的時候告訴我們,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智慧、具足德行、具足才藝、具足相好,沒有一樣不具足;換句話說,你原本是全知全能,大家平等的,宇宙之間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你不知道的,沒有一樣你做不到的。你的相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經上所講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本來是這樣的,你本來不生不滅。佛所講的,《華嚴經》所講的,都是你自己本人,你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變得這麼可憐?佛說沒有別的,就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不能證得,你變成這個樣子。你真正懂得了,你還能不放下嗎?不是跟你講得很清楚嗎?放下執著你就是阿羅漢,就是你的智慧德能跟阿羅漢一樣;放下分別,你的智慧德能跟菩薩一樣;放下妄想,你跟諸佛一樣。你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還要執著?

      所以常常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學著隨他去!他喜歡怎麼做就隨他,這是你真的放下,從這裡學放下。不要執著一定要怎樣怎樣,這是什麼?自己虧吃大了。隨他去有沒有事?沒事,真的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你只要能放下你就生智慧,你生智慧,無論處理什麼事情你處理得叫恰到好處。所以智慧能解決問題,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裡面起副作用,智慧現前解決問題決定不起副作用。這些我們要細心體會、細心觀察,認真去學習。

      古人有句諺語說得好,「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到什麼時候你能見到天下本無事?你清淨心現前。心不清淨你看天下,事情太多了;心清淨之後,天下本無事。我們遇到有人跟我們說這個社會的狀況非常複雜,人心不善,災難頻繁。我們聽了笑笑,天下本無事。為什麼會出這麼多事?因為你疏忽了一樁事,就會變得這麼複雜。疏忽哪一樁?教育。古時候的社會為什麼會那麼好?我們可以從許多古人文學作品裡面所看到的詩情畫意,為什麼會那麼好?沒有別的,懂得教育。所以要知道,「茍不教,性乃遷」,「性相近,習相遠」,不就一語道破嗎?人,你教得好,沒有一個不是好人;你教得壞,當然各個都是壞人。現在你教他什麼?你想想家裡教什麼?學校教什麼?社會教什麼?這些媒體屬於社會教育,報紙、雜誌、文藝表演,歌舞,你想想這裡面什麼內容?你教他什麼?

      然後你再仔細看看宗教教什麼?在從前宗教跟著社會相同,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沒有傳媒,報紙都沒有,於是宗教在一個地方與另外一個地方也是老死不相往來,勸人行善,沒有自讚毀他的。現在怎麼樣?傳媒發達,交通方便了,從封閉式的環境一下轉向開放,跟別的宗教接觸,這一接觸怎麼樣?我是正的,你們是邪的。都變什麼?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那怎麼樣?衝突起來了,所以對立、矛盾、衝突都起來。為什麼會起來?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我執著我這個教是正教,你們都是邪教。正邪是隨自己煩惱裡面生的,不是經典裡頭有的,細心去研究經典,經典都是講博愛,都是講愛人。對自己經典了解不夠透徹,對其他教的教義又沒有接觸,像這樣的誤會自然會生起,一點都不奇怪。這是現在的問題,是大問題。怎麼解決?必須要鼓勵大家互相往來,互相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認識,建立共識。共識什麼?我們都是地球人,這大家總沒有話說!不管你是什麼教、不管你是什麼學派,你是地球人。地球人要不要愛地球人?地球人要不要幫助地球人?他冷靜想一想能接受。頭一個講這個。地球人要不要關懷地球人?地球人要不要幫助地球人?從這裡下手,我們就能夠有願望、有信心我們要合作,進一步我們再研究教義。我們要不要幫助世界化解衝突、化解矛盾、化解對立?幫助這個世界走向永久和平,這個世界就是天堂。這是大家能接受的,那我們就要互相研究教義。

      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東西太豐富、太多了,你要是讓大家都學,受不了。那怎麼樣?最重要的拈出來。儒家教學,儒家是代表中國傳統五千年老祖宗所教的,教什麼?教我們怎麼做人、教我們怎樣處世、教我們怎樣待人接物。只要把這三樁東西搞清楚、搞明白,其他問題全化解了。所以在古聖先賢教訓裡面提出一百一十三樁事,這《弟子規》,《弟子規》裡面講的是一百一十三樁事。這是五千年老祖宗傳下來,你必須要學習的。如果我們從道家裡面也能夠像《弟子規》一樣選擇一百條,佛法裡面也選擇一百條,《聖經》裡面選擇一百條,《古蘭經》裡面選擇一百條,五百條。用這五百條來教化全世界的人民,人民基本的倫理道德的學習有這五百條,世界就大同了。然後才看出,無論是宗教也好、學術也好,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所採取教學的方式也是大同小異。所以人看你怎麼教法,只要用這種理想、方式去教學,化解衝突,帶給全世界的社會安定、永久和平,有希望,不是沒有希望。

      從事教育才能解決問題,其他的沒有一個方法能解決問題。真教好了,全世界人民生活都會過得非常美滿,為什麼?你要曉得,戰爭、軍備消耗多少財富,這浪費!於人一點好處都沒有。全世界不要軍隊,永遠沒有戰爭,拿這些錢來發展慈善救濟、生產的事業,全世界的人都有福。為什麼這麼愚蠢,把這麼多的財富去做這些沒用的東西,讓許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極不聰明。彼此互相防範、互相不信任,這都是教育出了問題。所以在今天迫切需要的,我們講到這段經文,迫切需要的,是需要全球性的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這三樣是基本。這就是幸福美滿的人生,這就是天堂的教育、極樂世界的教育,這第一步。第一步教育達到了,衝突沒有了,世界和平,這個世間天災人禍沒有了。

      再提升是什麼?再提升就往上升了,如何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那是屬於什麼?屬於哲學的教育、科學的教育,高等的哲學、高等的科學,幫助我們回歸自性,拓開我們生活空間。現在我們生活的空間沒有離開地球,拓開空間,不需要什麼太空梭、火箭,不需要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沒有用處,我們自己有本能。本能怎麼樣?本能突破了空間維次。空間維次突破了,距離沒有了,無限遠的星球就在面前,沒有距離,還要什麼飛行工具、交通工具?不需要。時間突破了、沒有了,沒有先後,人可以回到,想要看看孔子,跟孔子見見面,一點都不難,二千五百年前就在現在;要看看未來的世界,跟未來人打打交道,二千五百年以後也在現在。時間、空間沒有了,你要這些科學儀器有什麼用?

      這樁事情現在科學家也知道了,就是不知道怎麼突破。這在佛法,在東方、在印度懂得,用什麼?用禪定。這就是真正了解空間維次、時間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來的,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有,就有空間、就有時間、就有距離、就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果空間維次突破之後,就沒有了。用什麼方法?禪定。你看世間禪定能突破六道輪迴,那是伏煩惱,不是斷,不是真正放下,只是控制住,他就突破。如果真的把它斷掉,從內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種概念,全突破了,你活動的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到那個時候人們生活過得很富裕,很多人都想修禪定。

      禪定有很多種的修法,不是一種,不單單是打坐。佛家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修什麼?統統修禪定;換句話說,任何一個法門功夫到了,都能夠突破時空,完全靠自力,不需要依靠外面任何的幫助。現在科學家要借重科學儀器的幫助,像我們現在用傳播,這都是用機器。沒有機器行不行?行!一樣能看到你現在在幹什麼,這種不用機器能夠跟遠距離的人溝通往來,現在這個世界還有,愈來愈少了。澳洲中央沙漠地帶的居民,土著,他們還有這個能力。跟親戚朋友們往來問候,他們不需要用機器,他們也是用入定。就是靜坐下來,什麼都不思想,念到朋友,無論在哪個遠方,他就能看到他現在在做什麼。要談話的時候,用心靈溝通,不需要用言語。所以那些人看到我們現在用這些科學工具,他就搖頭,多餘的,哪裡要這些東西!土著跟我們最大的差別,實在講不難理解,最大的差別是他心清淨,沒有妄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其實妄想還有、分別還有,我們可以說他的分別執著很淡薄,很淡。所以這是本能!跟《壇經》上講的完全相應,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萬法。

      大乘佛法的教學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幫助你見性,這個教學就圓滿了、畢業了。也像學校一樣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小學畢業的叫阿羅漢,中學畢業的叫菩薩,大學畢業的叫佛陀,有這麼三個層次。修學的時間沒有期限,有人很快、有人很慢。像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不需要念小學、中學,一下大學就畢業了,一剎那之間就圓滿、徹悟了。沒有這個能力徹悟,那是煩惱習氣太重的,慢慢來,從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慢慢提升。《華嚴經》五十二個階梯,十信像小學,十住像初中,十行像高中,十迴向像大學,十地像研究所,等覺像博士班。上中下根你就用這個方法提升,快慢也有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你自己放下多少不一樣,不是別的,與其他的毫不相干,統統在乎自己,這個不能不知道。

      大意我們談過之後,我們來看這些經文。『海有希奇殊特法』,海是性海,我們的自性,在此地是表法、比喻。『能為一切平等印』,那就是大海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江裡面的水流進去能容納、包容,河裡面的水、小溪裡面的水統統都流到大海,大海全部接納,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印」。『眾生』這是講的有情眾生,小水溝裡面的小魚、小蝦流到大江,大江裡面的那些魚鱉流到大海,這是眾生,大海接納了。『寶物』是我們今天講的礦物,七寶,金銀銅鐵、琉璃、瑪瑙,這是礦物,也統統流到大海。『川流』,是講水,江河,像中國長江,大河,黃河,靠近海岸邊上的小溪、小流、小水統統都流入大海。

      『普悉包容無所拒』,從來沒有抗拒的,所以它是平等印。看到大海就想到自性,我們的自性像大海一樣,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些眾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沒有一樣不包容。自性是包容的,自性是沒有分別執著的。我們在那裡起了分別執著,有的喜歡,容納他,不喜歡的排斥他,叫自生煩惱。這是違背了自性,違背自性叫迷失了自性。佛、菩薩、羅漢,世出世間的聖人都是包容的,都懂這個道理,都沒有分別執著,我們要學,學大聖。大聖學不成變成小聖也不錯,不能不去學,你學這個對自己肯定有好處,心量拓開了,你會常生歡喜心,清淨平等覺逐漸找回來。

      沒有染污,你的真心覺的時候沒有染污,迷的時候也沒有染污,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懂,你才有信心。染污是外面一層浮雲,那是一種抽象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事實。妄想分別執著是抽象的,不是真的,你迷的時候它好像有,你覺悟的時候它就沒有。你起心動念,無明就生起來,無明更深一點,分別就起來,從分別裡面就起執著,它是連帶生的。於是愈迷愈深,愈分別愈多,愈執著愈嚴重,這麼回事情。只要我放下它就沒有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下面講,這是菩薩,『無盡禪定解脫者』,加上個「無盡」。「禪定」我們前面給諸位報告過,八萬四千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禪定。再給你說真話,無量無邊,「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的禪定。得禪定就解脫,解是解開,你的煩惱習氣全化解了;脫是什麼?脫離六道、脫離三界、脫離輪迴、脫離十法界,脫是脫離。你回到一真法界,你回歸自性了,這就是明心見性的人。

      『為平等印亦如是』,平等心待人、平等心接物,幫助眾生也是平等法。像《華嚴經》,毘盧遮那為我們講《華嚴》,不是隨順眾生說的。隨順眾生,哪有說到這麼樣圓滿、究竟的這些義理!他是隨順自己親證的境界。接引初機要委曲婉轉,慢慢的來誘導他,這個經裡也有不少,但是講他自己親證的境界講得多。那是完全講法性的道理,這是平等印,所以《華嚴》稱之為平等大教。小乘教裡面確實絕大部分是隨順眾生的,委曲婉轉,教他們在世間做個好人;換句話說,倫理教育多,道德、因果的教育多,不像《華嚴》。《華嚴》裡面是哲學、科學多,倫理、道德、因果也有,所以這五種教育都圓滿。『福德智慧諸妙行』,福德圓滿的,智慧也是圓滿的,自行化他,不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妙!顯示出福德妙、智慧妙,無有一法不妙。

      『一切普修無厭足』,這句話非常重要,一修一切修,對於我們現在的社會迫切需要。修這樣功課是不是太多?不必,我們只要了解它最重要的經義就行。你看看儒家濃縮成一個小冊子,實際上《四書》就是濃縮,比《四書》更簡單的就是《弟子規》,完全變成生活教育,生活須知,活在世間一定要懂得、一定要遵守。《感應篇》是道家的生活須知,《十善業道》是佛法的生活須知。普修,這三家東西你統統都看,圓融了,不再有分別、不再有執著。

      現在世界由於交通便捷,地球變成地球村,全村各個不同的文化我們都要了解,要普修。所以我們才有這個想法,把《聖經》在裡面節錄一百條,把《古蘭經》節錄一百條,印度教經典也節錄一百條,一百條就好學了。一個宗教裡頭只有一百條,這才能「普修無厭足」。取哪些教義?都取倫理、道德、因果,就取這三樣東西。高深的東西,哲學、科學,那是你這三樣基礎奠定之後還有餘力,你喜歡學哪個可以去專攻。因為這三樣東西,三門,每個教、每種學派統統學得到。人與人之間對立沒有了、矛盾沒有了、衝突沒有了,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就實現。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