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19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一九卷)  2004/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19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經文,文殊菩薩問的第一句開始,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經文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文殊菩薩問的,這個問的意思很深,下面有十首菩薩以偈頌來為我們解答。問的意思很深,清涼大師有詳細的註解,我們今天採取的本子是《纂要》,《纂要》裡面就是節錄清涼大師《疏鈔》裡面重要的開示,這是便利於初學,因為我們如果依照《疏鈔》來學習,時間就更長了。好在我們希望,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提綱、提示,我們學習應當細心去體會。尤其重要的是要把這個經典的教誨,如何落實到現在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才能夠得受用。如果經教與我們日常生活脫節,學起來就會感到枯燥無味,沒有利益。這不但在佛法,世法也不許的,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沒有不著重契機契理。

      清涼大師在解釋裡面,就是疏文,這一段經他分成三段。第一段,「初佛子下,立宗案定」,先把宗旨確立,在經文就是『心性是一』這一句,這一句是第一個段落。下面這是問題,這是第二,從第二句『云何見有種種差別』。第二,「云何下,設難相違」,這就來問難了,為什麼它相違背?「心性是一」就不應該相違背,為什麼相違背?這個問題現在人講尖端問題,非常非常尖銳。我們看到這一問一答,只要我們冷靜下來,不要有意見。最怕的是自己有妄想、分別、執著夾雜在其中,你就聽不出所以,在佛門裡面講,你就不會開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一心諦聽,他會開悟。

      所以,你能不能聽懂,能不能悟入,經典上常常講「諦聽諦聽」。什麼叫諦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心專注,不可以一心二用,一心二用是妄心;專心的聽,一心諦聽,你就會有悟處。悟處有淺深、有廣狹不相等,有人悟得很深,悟得很廣,有人悟得比較狹窄,悟得比較淺。這什麼原因?還是諦聽裡頭有差別。諦聽裡面譬如說有十分專注的,有八分專注的,有六分專注的,這就不一樣,他所得的也不相同。正是印祖在《文鈔》裡頭他老人家常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就是諦聽,用在聽講上,誠敬用在聽講就是諦聽,這個道理要懂,要認真學習。

      可是我們凡夫說得容易,做起來真不容易,這什麼原因?毛病、習氣太重,總是喜歡去攀緣。幾個人能夠把攀緣心收回來?真的不多見;有真的是確實有,不是沒有,太少。凡是能夠把心收回來的,沒有不成就,《孟子》裡面所謂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成就的人心地清淨,凡夫心地不清淨,很容易觀察得出來。眼看看東、看看西,到處去看,耳到處想去聽,六根總是往外面跑。儒、佛,特別是佛法,教我們怎麼用功?觀世音菩薩教的是最好的原則,「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眼睛不是往外看嗎?你看觀世音菩薩怎麼看法?往裡面看,不往外頭看。耳朵往外聽,不向外聽,往裡面聽。裡面是什麼?六根的根性,這個法子太高明了!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就是講這個道理。

      我在年輕的時候,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楞嚴》,其實我到台中去想學一部大經。那個時候自己準備的是《法華經》,所以我帶了十幾種《法華經》的註解,學經需要參考資料。到台中見了李老師,把自己的願望向他老人家報告,他就說了,我現在找不出時間來教你,忙得不得了!這個情形我知道,過去我曾經跟過他,沒有出家之前跟過他,現在出家之後希望再跟他學一部大經。他告訴我,現在正在講《楞嚴》,《楞嚴》也是一部大經,分量跟《法華》相當。而且這兩部經在大乘教裡面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所謂是「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這個意思是說,開智慧要讀《楞嚴》,成佛要讀《法華》,這兩部經的分量相當。他說我現在正在講,你就不如學《楞嚴》好了。

      我聽了以後也很歡喜,我說好。可是《楞嚴經》手上沒資料,找不到參考書。在台灣只有兩種,一種是香港這邊印的,圓瑛法師的《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可以在台灣買到;另外一種,好像是台南哪個書局一下都想不起來,《楞嚴經直解》,是台南那邊翻印的,《楞嚴經直解》,什麼人著作的不知道。就這麼兩種參考書,我也很快的委託朋友找到了。我說好!跟老師學《楞嚴》。這就想起香港有一位法師,「香港佛經流通處」很有名,智開法師。我那時候以為智開是個老法師,剛剛到這邊來參觀,你們諸位都看到了。我就寫信給他,我跟他不認識,寫信給他,現在想學《楞嚴》,有個老師來教我,希望有關《楞嚴》古大德的註解我統統都要,你有沒有辦法給我蒐集?他到處去找,在一年半當中找到了二十多部,都是木刻版本的線裝書,我歡喜得不得了。

      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來講《楞嚴經》,我特別去拜訪他,這一見面才知道他很年輕,他不是個老法師,跟我同年,還小我幾個月,我們就這樣交了朋友。他對我非常的照顧,那個時候我初出家,沒人供養,生活非常清苦。這麼多書寄給我,我沒有辦法付錢,他很好,他說淨空法師,你什麼時候有錢你什麼時候寄給我,你所要的書我盡量找,找到馬上就寄給你。所以他對我的修學幫助很大,今天看到我們有一點成就,他歡喜得不得了。身體還算不錯,只是行動不方便,行動不方便應該是缺少運動,他說確實如此,缺少運動。

      我們同年出家的很多個,在美國的,有浩霖法師,紐約的浩霖;妙峰,妙峰好像是在DC那裡;在洛杉磯的印海,這我們都熟;中國大陸一誠老和尚也同年,現在是佛教會的會長;還有個傳印法師,也是同年。我在紐約,浩霖給我算算,有七、八個,其他的我都說不上來了,有七、八個。還有星雲法師,星雲法師同年。很多個,這些我們都很熟,年輕的時候都常常在一起,可以說每個人都有成就,都值得尊敬。今天難得他來看我,我們受人家的恩惠,得到人家的幫助,他今天來看看,也來檢查這些年來的成果,所以我們見面非常的歡喜。

      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分成三段,段落非常的顯明。在第一段裡面,上面一堂跟諸位說過,心之性就是如來藏,「心即性故,是自性清淨心也」,這個上一節講得很詳細。又說「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也」,講到空如來藏,就會講到不空如來藏,有空、有不空,還有空不空如來藏,這三個名詞很難懂。為什麼?無論是講空或者是講不空,後頭是如來藏。如來藏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到底是什麼?宗門裡一句話說,「說似一物即不中」,沒有辦法比喻,沒有辦法形容。只有真正契入,正如古德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法子說出的。即使佛給我們說,祖師大德給我們說,也只能說個輪廓,像中國的國畫裡面所謂烘雲托月。月亮畫不出來,畫什麼?畫雲彩,雲彩裡面露一塊,白的,「這一塊是月亮」,烘雲托月。這是個畫畫的方法,用這個來比喻個幾分相似,比喻成完全相同的是決定做不到。

      所以,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體會不得也沒關係,不要求,愈求愈訛,不能想,愈想愈錯。能聽懂很好,聽不懂就不要去作意,為什麼?你再過幾年就會懂,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念書念十遍、八遍,一百遍、一千遍,意思就明白了。什麼原因?這是什麼道理?古人講,這是不是佛菩薩加持的?也可以這麼說。實際上是什麼?你心定了。譬如說你讀十遍,心沒定下來;讀一百遍,有那麼一點影子,還是定不下來;讀一千遍,心定了,定能生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有根本智,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不要學,自然就明白,一接觸就明白,這是什麼原因?你有根本智,你沒有根本智做不到。

      所以在現代這個時代,真正有智慧的人我們見不到了,世智辯聰之人很多,這社會上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見不到。佛門裡面,沒聽說哪個開悟,從前倓虛老法師在香港辦了個佛學院,「華南佛學院」,智開法師他們都是學生,上次來的聖懷、暢懷,都是倓老的學生。倓老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師,我跟他沒見過面,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來講經,他老人家已經往生。他是念佛往生淨土的,真的坐著去的,雖然生病他還是坐著走。我聽過他開示的錄音帶,佛七開示,有這麼一盤。他老人家是北方人,話不太好懂,我大概只能聽懂個六、七成。我有耐心,我聽了三、四十遍,終於把他所講的這一個半小時統統能聽清楚。所以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行。

      他在這個開示裡面講,中國在近代,他在一生當中見到,親眼見到、聽到,學禪得禪定的有,開悟的一個都沒有。諸位想想,他說在當代,那個時候禪宗有虛雲老和尚、來果禪師,都是那個時代的。倓老講他們得禪定,你看一入定,一、兩個星期才出定,這不是假的,得禪定的。我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他在定中上升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經,看看裡面還有兩、三個熟人,已經往生的,在兜率天,在兜率內院,這都有記載。得禪定,沒開悟,那樣深的定功還不能開悟,你才曉得這個事情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開悟就成佛了,所謂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是《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就到這個地位,沒有開悟的人不到這個地位。虛老和尚我們非常尊敬他,他的願望是生兜率天,我們相信他一定會得到。沒去之前,在定中已經到達兜率天了,當然是決定沒有懷疑。

      生兜率不容易!要修的是唯心識定。兜率雖然距離我們近,只是在欲界第四層天,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遠,十萬億佛國土。所以有很多人看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覺得奇怪:近的不去,你為什麼到遠的去?他不知道,近的這個地方門檻太高,我們程度不夠。就像念大學一樣,這個學校很近,離你家很近,但是它入學需要的分數很高,你達不到這個標準;另外一個大學雖然很遙遠,它入學的分數很低。你想想看,你自己一定可以入學,可以進去,這個近的大學你沒有辦法,入不去,道理在此地。

      所以宗門裡面講,悟了之後,說佛境界﹙也可以講如來藏,三如來藏﹚,只能體會,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因為它不是物質。清涼大師在此地說「妄心之性」,妄心之性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整個宇宙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妄心變現的。《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說得更親切一點,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在六道,不但六道如此,是妄心變的,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權教菩薩)、藏教的佛(我們用天台家的講法),這都是唯識所現。識心是妄心,第八識,或者說八識五十一心所,心心所變現的,心心所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東西?真的在此地的名詞叫「如來藏」,所以如來藏就講成三個。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之性,還有「無性之性」,什麼東西是無性之性?虛空是無性之性,禪定也是無性之性,這都是屬於空如來藏。還有「真心之性,實性之性,不空如來藏也」,真心在哪裡?找不到!真心跟妄心怎麼分?實性,真心跟實性意思也很難區分,有時候說真心,有時候說實性,有時候說真性。

      一個東西,佛為什麼說這麼多名詞?這是佛教學的善巧方便。說個實實在在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為什麼不成佛?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佛講一切法說很多名詞,告訴你,你意思明白就好了,你不要執著一個名詞。你的毛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你離妄想分別執著,諸法實相你就證得了,你跟如來無二無別。眾生跟如來差別在哪裡?就是一個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一個是有妄想分別執著。他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跟他講個名詞他就執著,他就不放了。你跟他講很多個,這個也是,那個也是,到底哪個是?比較容易放下,這是聖人教學的善巧,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你要是明白了,真正得意了,這個意思真正得到,怎麼說都點頭,都笑笑,好,很好!不會的,都搖頭,為什麼?不懂。

      不僅是宗門,教下也不例外,「你會麼」!我常講這句話意思很深。會,至少沒有分別、執著,你才會,有分別、執著,你怎麼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超越六道,要記住,六道之外還有四聖法界,出不去。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你說你的心清淨到什麼程度,這個時候超越十法界了。還有分別,出不了十法界;還有執著,極其微細的執著,出不了六道輪迴,你不放下怎麼行?佛菩薩教你放下,勸你放下,對你是有益的,有真實的利益。你要曉得你在六道裡頭,無量劫來生死輪迴,什麼原因?就是沒有辦法放下分別、執著。你不是想超越六道嗎?你不是想成佛嗎?成佛很簡單,放下就行了,你放不下,你就成不了,放下太難太難!

      世尊當年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為大家講經說法,為什麼?無非是讓大家真正明瞭、覺悟,真的放下。放下惡業不墮三途,放下惡業,善業沒放下;善、惡、無記統統放下,你就出離六道,大乘教裡面講,見思煩惱斷了,出六道輪迴。煩惱障斷了,所知障沒斷,所知障是分別;我執破了,我執是煩惱障,法執猶存;法執難斷,法執是分別。法執也斷了,好,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還有根本無明沒斷,四十一品無明。不要緊,那個煩惱不嚴重,在一真法界裡頭慢慢去斷。要多長時間?《華嚴經》上講三大阿僧祇劫,不短,愈往上去愈難,往下面容易。所以,佛祖教導我們,都是先從身外之物斷起。

      我當年初學佛,二十六歲,老師教我放下,從哪裡做起?布施。布施,先學著把身外之物捨掉,真的對治毛病。不懂得這些道理的時候,我們身外之物都非常執著。我一生嗜好是讀書,有一點錢都買書了,所以那個時候我有個長官笑話我:你的錢都被書店老闆騙去了。確實,喜歡買書,對書非常愛惜。我的書在以前不會借給別人看的,因為我愛惜書,人家看的書沒有我那麼愛惜,看的時候,看到哪裡把這個書疊一疊。疊一疊書上就有個印子,我看到就很難過,或者是髒東西染污了,甚至於用鉛筆在旁邊寫字,這更糟糕的了。這是我的書不願意借給別人看,執著到這種程度。老師教我要布施,那好了,這個東西要放下。這才開始什麼?我的書可以借給別人,大概都是我看過之後才可以借給別人。而且人家到時候一定要還給我,我還去問人家要,這毛病習氣很不容易改過來。

      這樣兩、三年之後,這個執著慢慢淡了,從哪裡淡起?我的新書、最喜歡的書,人家要借,行,沒有問題;你損壞,染污了,也無所謂,你不還也無所謂。沒有像以前那個心理負擔那麼重,沒有,執著就是負擔,不執著了。老師給我限定的時間六年,果然到第六年真的身外之物統統放下,全施掉了。李老師正好辦一個「慈光圖書館」,我把我所有蒐集的書統統都贈送給圖書館。那個時候圖書館剛剛草創,收藏書籍不多,我送過去那麼多書,在當時是佔圖書館藏書五分之一,你就曉得我喜歡圖書。那個時候贈送大部的,有一部《二十五史》,殿版的,《十三經註疏》、《資治通鑑》,還有一套《大正藏》。所以我每年的收入,看看這些圖書就知道,都在那邊。全部都放下了,只剩下兩、三套換洗衣服,一個小鋪蓋。真的,聽老師的話。

      所以以後出家,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真的是有感應,這個感應是老師給我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唯一的一個好處,我相信老師,我對老師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章嘉大師指導我的,我對他老人家充滿了信心,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看我到台中去學《楞嚴》,找不到參考資料,跟智開法師寫信。查到《藏經》目錄裡面有很多古本的好的註解,我開一個單子,二十多種,寄到香港這邊來,他就很用心給我去搜求。一年半當中蒐集了二十多種,這個裡頭有《楞嚴經直解》,台中印的本子,這個本子台中是翻印的,這是原本。我一看之後,上面有孫仲霞居士註疏,這是什麼人註的找出來了。這是台灣翻印的人的過失,應當把名字印上去,否則的話,人家不知道這個書是什麼人寫的,這本書李老師也很讚歎。

      所以,有時候老師跟我聊天的時候,講到《楞嚴經》,古大德有哪些註解,他一提,我跟他說,這個註解我有。又說幾種,我說我也有。他說,奇怪了,你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所以他老人家講經,智開法師給我蒐集的本子,李老師選了七種,他天天在讀,天天研究。而且都是線本書,他感覺到非常驚訝,在台灣怎麼可能找到這樣的本子!這就是章嘉大師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智開法師最辛苦的給我找一套書,就是《中觀論疏》,我想要這部書。這部書他給我找了半年,找到了,寄給我,非常歡喜,線裝十二冊。現在這些書大部分都在澳洲,有一部分在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在那邊都拿去翻印。今天我們看的這個,他正好到我這兒,我房間裡頭有一套《華嚴經疏鈔》,佛陀教育基金會印的,原版就是智開法師第一次替我買的。我很歡喜《華嚴》,一出家,有位老太太要送點錢給我,我說我不要錢,我想要經。她說你要什麼?我說我很想要一套《華嚴經疏鈔》,這個分量很大,線裝本四十冊。她說好,行!她說法師,你找人去找,找到多少錢,她付。那個時候好像有好幾百塊錢,台灣錢大概七、八百塊錢,一般中等收入的話,差不多兩個月的薪水,才能買得起這套書。這是頭一套,遇到一位護法,她發心來供養。這套書這麼大,也需要這麼多錢,他的書一寄到,我們的錢立刻就匯去,這信用就建立了。所以,以後我找所有一切書,他只把價錢開了,不問我什麼時候寄錢給他,什麼時候有錢他知道我就會寄給他,我們有這個默契。

      真心、實性是禪定當中所證得的,真有,不生不滅。《中觀論》上講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一切萬法的實性,這是一切諸法的真心。它沒有形相,它能現相,它現相我們就叫它做不空如來藏。你要曉得,三個如來藏就是一個如來藏,一而三,三而一,一體,你從哪一個角度上去看。你從性上去看,空如來藏;你從相上看,它現相上看,不空如來藏;你從它作用上看,空不空如來藏。你懂得這個意思,這三句話就好懂,妄心之性,無性之性,空如來藏。無性,像虛空,虛空也有容貌,空相;妄心變現出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能現能變的不可得,了不可得,所現所變哪裡會是真的?可是真心之性,實性之性,不空如來藏。「皆平等無二」,平等無二就是空不空如來藏。「故云一也」,心性是一,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心性是一,同一個心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把立宗說出來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經文第一句,文殊菩薩案定立宗:

      【心性是一。】

      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這個剎土我們今天講星球、星系,一切眾生同一個心性。心性是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時,遍一切處,你在這個地方要找生滅,沒有,決定找不到,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遠近。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正是大乘教裡面所說,「坐斷虛空塵點劫」,劫就是講時間。這句話顯示什麼意思?顯現出『心性是一』,諸法平等無二,平等無二這句話不好懂,不得已用這個話來形容。一裡面還有什麼二?一裡面本來就是平等,說平等就是廢話,兩個東西相同才叫做平等,一個,平等的話不就多餘的嗎? 

      宇宙確實是一,我們是很不得已說出一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現在在外面講經說法,常常用這句話來形容,一個生命共同體,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這話真不好懂。一個生命共同體,諸位想想看,你還會去傷害眾生嗎?你對於一切眾生還會起心動念嗎?不會!凡是起心動念,已經有分別、執著了,都在裡頭,那就是凡夫。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個時候你就是佛!可惜境界一現前,你立刻就迷了,怎麼迷?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迷了,不起心、不動念不迷,覺,覺而不迷,我們看這個問答就很有味道。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云何下」:

      【云何見有種種差別。】

      這是「設難相違」,設是假設,難是遇到難題,疑問生起來了。既然是一,好像現相裡頭常常有相違背,許許多多的相違,這是什麼原因?先「總顯相違」。我們看前面這一段總顯相違的,就是『云何見有種種差別』,這一句是總顯,後面是別示。

      【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

      這是別示。「別示相違」,舉了十個例子,「十事五對」,我們先看看清涼大師他老人家的開導。「初總顯相違,謂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諸根,總別殊報,故云種種」。這個總別殊報,總是總報,別是別報,殊就是種種不同,我們略略的說一說,諸位就曉得了。

      在我們常常講經的時候,引用唯識裡面講到六道裡面的果報,有引業、有滿業。此地講的總報就是唯識裡講的引業,引導你到這一道來受生。以我們人道來講,我們大家都到人道來投胎,得了個人身,這是總報,這是引業的果報。但是得了人身之後,每個人相貌不一樣,健康、壽命長短不一樣,富貴、貧賤不一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差別?這個差別在唯識經論裡面講的是各人的滿業不一樣。業有兩種,引業是從持戒而來的;換句話說,一切得人身的人,過去生中,不管是哪一世哪一生,決定修過五戒、十善。像中國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都算,都算是戒,曾經修習過。這樣的業因,你能夠到哪一道去受生。

      佛在大乘經教裡頭講十法界的第一個業因,第一個業因是引導你往生的,你往生到哪裡去。佛給我們講十法界,佛的第一個業因是平等心。我們對一切人事物心不平,沒有平等心。雖然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的種子,你為什麼生不到佛那一道去?沒有引業。你是有因,你沒有這個緣,引導你這個人沒有,你不能成就。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裡頭都有菩薩的種子,你成不了菩薩,菩薩第一個業因是什麼?六波羅蜜,你沒有修六波羅蜜;辟支佛修因緣,十二因緣;阿羅漢修四諦,這四聖法界。下面六凡,六凡第一個是天道,天道是上品十善、四禪八定、四無量心,這是它的業因。修羅道是講天阿修羅,福報跟諸天沒有兩樣,沒有天之德,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引業跟天完全相同,為什麼福報就有差別?滿業上有差別?滿業就是他這一生所修學的,瞋恚、傲慢沒放下,這樣才變成天上的阿修羅。阿修羅貢高我慢,瞋恚心重,脾氣很大,很容易發怒,這是什麼?過去生中的習氣,有天之福,沒有天之德。

      人道的業因,引業是五戒,所以佛常講人身難得而易失,失人身很容易,得人身不容易。什麼原因?我們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我在這一生當中,五戒我能做多少?我常講,五戒要打個滿分,來生不失人身。滿分是一百分,不是說,我六十分就可以及格了!因果裡頭不給你講這個,都是給你講滿分的。你到這一道裡面,你這一生壽命長短、諸根滿缺、富貴貧賤,那是另一種業造成的,不是引業,不是引導你到這一生受生的業,要懂得。那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當中所作所為,五戒圓滿不圓滿?要不圓滿,來生決定得不到人身,就是說來生到人道沒有人引導你,沒有這個力量引導你,你不會到這道來。

      諺語常講,人死了作鬼去了,這句話不是真話,明明有六道,怎麼說人死了作鬼去了?雖然這個話有問題,你細細想想也有道理。鬼道第一個業因是什麼?貪,貪是引業,不管你是貪財、貪色、貪名、貪利,甚至於學佛貪功德。總而言之,貪沒有斷,貪心引你到餓鬼道,是這麼回事情。再仔細想想,我有沒有貪心?我貪心嚴不嚴重?如果很嚴重,是個圓滿的貪心,那就肯定死了以後到餓鬼道去,因為這個力量很強大,引導你往那一道去。畜生道的業因是愚痴,引業。愚痴是什麼?對於是非、善惡、邪正分不清楚,糊裡糊塗,會把你引到畜生道去。地獄道是瞋恚,是心裡面的不平、瞋恚,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不懂這個道理。在這個世間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總是怨天尤人,充滿了怨恨,好像上天、一切人都對不起他。他將來的果報,這個業力引導他到地獄道去。

      我們細細冷靜觀察社會這些芸芸眾生,看他們的思想,看他們的言語,看他們起心動念,就曉得他死了以後會到哪一道去,你仔細觀察習氣就能看出來了。如果往善道去的,他習氣是定的,他坐在那裡規規矩矩的,不管有人無人,他不會東張西望,不會胡思亂想;心清淨往上升,心雜亂往下墮落。這樁事情固然與過去生中的習性有關係,這一生當中的教育關係更大。中國人懂得這個道理,古時候印度人也懂得這個道理,這些聖人們都教導我們「教學為先」。小孩從生下來就開始教,將來長大了,縱然受到外面種種染污,他自己能抗拒,他自己能夠不動搖,守住自己的原則。至少一半以上的人能做得到,當然也有少數,十之三、四守不住,而被誘惑,誤入歧途,這種現象多了。

      但是在今天社會我們細細觀察,過去生中縱然有很好的善根、福德、因緣,現在社會環境不好,家庭不教你,學校也不教你,社會更不必說。社會今天教你的是殺盜淫妄,教你是競爭、鬥爭,它教你這些。教你的是暴力,這怎麼得了!幾個人在今天這個社會能夠守住自己心地清淨,不被外面境界影響,不受染污?幾乎不可能。我自己想想,如果沒有遇到這些好老師,這些人的協助,你要說在這個社會不會被污染,我沒有把握。我能夠保全,讀聖賢書,這從小養成這麼個好習慣,喜歡讀書,讀聖賢書,親近古聖先賢。現在世間人這些東西,你寫的東西,你說的東西,我心裡頭有很多底子在,你的東西來了,我一聽,我一看,不如,比不上,自然就排斥了,不會接受。我還是喜歡古老的東西,你們認為這些東西可以淘汰,我認為你們的想法、看法錯誤。半個世紀以來,效果浮出來了。捨棄了聖賢教誨,變成現在這個社會的動亂不安,大家對於這個憂心忡忡。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捨棄了聖賢教誨。連《古蘭經》都教導阿拉伯人親近賢善,遠邪惡;中國聖人跟佛法裡面講的就更多,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們自己知道自己一生所作所為,引業跟滿業你自己就清楚了。將來我這一生死了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往生淨土。為什麼?念茲在茲,念念不忘,我的滿業決定殊勝。為什麼?三種布施具足,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得福報,無量的福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佛這麼說的,老師是這樣教我的,我們真正肯幹,愈幹愈有勁,愈幹愈歡喜。求不求來世果報?不求;不求,與如來藏相應。如果有求?有求有果報,果報雖然大還是有限,在人間做個皇帝。中國這五千年當中,歷代皇帝福報最大的是乾隆,沒超過乾隆,連他的祖父也超不過他,他祖父康熙。這很顯然,我學佛知道,前生修的,引業,引他到人道;滿業,他做到了人間滿業第一。他這一生享完之後,來生?來生就降等了。縱然不失人身,乾隆也是學佛的,修得也不錯,也做了很多好事,這一生作帝王,來生再到人間就作大臣,降等了,修福不容易。

      更上一等的,到天上去作天王去了,三界六道福報最大的,是摩醯首羅天王,次一等的是大梵天王。我們中國人常講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跟大梵天王不能比,這個我們要懂、要明瞭。你怎樣才能真正放下?你想到大乘經教裡給你講的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執著這個幹什麼?你執著這就是錯誤。真正修成功了,再到九法界來教化眾生,這叫大慈大悲。古往今來,諸佛菩薩、聲聞、羅漢示現在六道,他是不是來享福的?不是,他來享福,決定不來。他來幹什麼的?他來幫助苦難眾生的,眾生有感,他就有應。

      是不是所有一切眾生起念都有感?不見得。這裡文殊菩薩問得好,「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境不知智,智不知境」,不是都是有感應的,有緣才有感應,沒緣就沒有感應。中國古人講母子有感應,有緣!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有感應,眾生跟諸佛菩薩沒有感應,什麼道理?佛菩薩念念當中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可是眾生的心裡頭沒有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你們念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曉得了,這兩個人不能起感應。起感應是什麼?眾生念佛,佛念眾生。佛念眾生沒有問題的,這一頭是熱的,眾生不念佛,那一頭是冰涼的,感應不起來。所以,眾生念佛,佛念眾生,就起感應。母子起感應,母親念念不忘兒子,兒子不管在什麼地方,母親心裡總是常常想著;可是兒子不想母親,偶爾逢年過節的時候想到,這時候起感應。兩方面都想,它起感應,平常不想就沒有感應,感應道交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要曉得,諸佛菩薩想我們沒有問題,念念都為一切眾生。怎麼知道諸佛菩薩想我們沒問題?這話憑什麼說的?憑四弘誓願說的。這些佛菩薩們在因地都曾經發過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無邊包括我們在其中,沒有把我們漏掉。所以我們知道他想我們,他念念當中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法界虛空界裡面任何一個眾生念佛菩薩,感應就通了,他就來了,你不念他就不起感應。有人念有感應,有人念沒有感應,這什麼道理?有人念是真誠心念,有人念是妄心,夾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那個沒有感應。你真有苦難求他,有感應;你要是有自私自利,你今天去買馬票,希望中個特獎,沒有感應,他不會在這個地方來幫助你。確實有苦難,沒有法子解決,你求他,他真的會幫助你,這裡頭有理、有事,有因、有果,你不能夠不通達明瞭。因為有總報、有別報,有引業、有滿業,所以三界六道種種差別無量無邊。

      再看下面這第二段,這是「設難相違」兩段裡面的第二段,「別示相違」,這一段文我們念一念好了,『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這是略舉十樁事情,這十樁事情五對。「別示相違,十事五對,初約總報」,總報就是引業,「明趣有善惡,善謂人天,惡謂三塗」,這講得很清楚,六道你受報總不外乎這六界,在十法界裡頭這個六界。六道裡面講善道是人天,人天包括天阿修羅,這才有六道,如果天阿修羅歸到天這一類,這就講五道,或者是說五趣。這個地方是講「趣」,趣就是去處,你到哪個去處。去處有五,人天是善趣,餓鬼、地獄、畜生是惡趣,我們常常講這是三惡道,這裡說三途;三途是血途、刀途、火途,這叫三途。

      畜生道叫血途,死的時候沒有善終的,所謂是弱肉強食,我們常常在電視裡面看到「動物奇觀」,你就看到了。你看他拍攝這些鏡頭,看到什麼?看到弱肉強食。所以有人說這是事實真相,適者生存,你要能強過別人你才能生存,你要是不如別人,你就會被淘汰。這個話說起來好像有科學的根據,沒錯,但是什麼?那不是因果的根據,因果的根據比它解釋得更踏實。有很多弱者,牠也能很好的生存下去,沒有被別人吃掉。那是什麼原因?滿業不一樣,滿業就是你過去生中修積的善因不相同,積功累德,你的滿業就殊勝。所以,只有佛法裡頭所說的性相、理事、因果,才把一切現象解釋得圓圓滿滿,沒有欠缺。科學只看到一面,沒有看到另外一面,它看到現前,沒有看到過去,沒有看到未來,因果通三世,它只能看一世,那怎麼行?所以,往往很多錯誤的判斷,錯誤的理解,造成更嚴重的惡業。我們想想這半個世紀以來,再往下去,我想至少有半個世紀到一個世紀,這個世間人還有更大苦難要承受。什麼原因?你想錯,你看錯,你說錯,你做錯了,你要承擔錯誤的果報。

      「適者生存」這句話我也同意,什麼是適者?相信因果報應的人是適者,科學怎麼樣的論證,因果報應絕對不會被推翻,它能夠生存,它能夠適應。聖人教誨,畢竟是聖人,不可思議。相信科學,不相信聖賢教誨,現在這個社會狀況就是已經形成,你就看到。從前沒有科學,科學興起才不過三百年,三百年之前,這個世間並沒有科學,人在這個地球上已經活了幾萬年,活得很好,沒有被消滅掉。有聖人在那裡教誨,每個國家、每個族群都出聖賢人。而他們所教導的,縱然在形式上、方法上不一樣,他的目標、方向幾乎都相同,沒有不講善惡報應,沒有不講過去未來的。

      所以,三途我們要清楚,明瞭之後最重要的,是不造三途業。已經造了的,造得很嚴重的,也沒有關係,只要你這一口氣還沒斷,還有救,還來得及,拼命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一條路,除這條路之外,你要想不墮三惡道,不可能,沒有人有力量來幫助你。特別對年歲大的人,老年人,在中國人講老年是什麼時候?五十以後就是老年人了,六十是花甲,七十是古稀之年。唐朝杜甫詩裡頭講,「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當年這些法師、居士、朋友、聽眾很多,現在三分之二都作古了,老朋友見面感慨萬千。

      這個要有很大的警覺,七十以後就要想到,朝不保夕,不要認為我的壽命還有多少年,來不及了。總要想到大概一、兩年,大概一、兩個月,你能這樣想,你的警覺性提升了。人不能怕死,為什麼?早晚都是要死的,這個無需要避諱,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問題才重要。死,很平常的事情,你往哪裡去?惡趣、善趣,你往哪裡去?你不能不為這個事情做預備,這才叫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真正覺悟。我給同學們說,我在講經也講得很多,沒有忌諱,我四十歲就覺悟,就認真向這條路上走了。我這種覺悟,實在講也有因緣,年輕的時候算命看相,都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也沒有想過四十五歲,我就把我的生命定在四十五歲。到四十歲了,再有五年,你能不放下嗎?你能不認真幹嗎?求生淨土的心很切!現在更是念念都是求生淨土,天天念阿彌陀佛。不一定哪天走,這是個動亂的世界,我不避難,哪裡有緣哪裡去,我沒有忌諱,隨時可以走。所以準備什麼?準備著隨時就要走,沒有時間表的,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

      活一天為眾生服務一天,不為自己,自己對這個世間一無所求,住這個世間最有意義的事情,是幫助大家覺悟。幫助大家覺悟的方法、手段,是推廣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希望大家能夠真正明瞭,真正契入心性是一,就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你有這個認知,你能夠在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不再有妄想了,你說你有多自在,你有多快樂。這種自在快樂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他無法想像,他一生當中沒有這個經驗,只有有這個功夫、有這個境界的人,你提起來他能感受,沒契入這個境界聽不懂!可是聽不懂也要講,懂的要講,不懂的也要講。懂的,增長他的信心,不懂的,給他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一個種子,道理就在此地。

      下面四對,「皆約別報」,下面就是根有滿缺,受生有同異,有端正、有醜陋,有苦、有樂,這四句,這四句是就別報,也是舉個例子來說。「諸根」,諸根是我們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你看看清涼大師註解當中,「於前善惡趣中,各根有滿缺,謂眼等內根」,這還是得說一說。不管是哪一道,這講六道,六道每一道的眾生,天人也好,人也好,畜生也好,鬼也好,地獄也好,他得到的這個身,有很圓滿、有缺陷,不一樣。有人生下來六根很聰利、很健康,有人生下來眼看不見,有人生下來耳聾了,有人生下來像小兒麻痺症,或是腿不能行,或是手不靈活,或者是心,內裡面講意根暗鈍,就是很鈍,我們講的人很笨,沒有頭腦,那是屬於意根。六道裡頭都有,不論是善道、是惡道。為什麼他的身體狀況不一樣,有人很圓滿,有人有缺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