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3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三三卷)  2002/6/10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733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剎莊嚴」,長行第二句:

      【或以說一切菩薩功德莊嚴。】

      前面跟諸位說過,種種莊嚴說之不盡,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用現代的話來說,一種是物質,物質製造的藝術品;第二種是人,真正有德行、有修行的人;第三種是法,有非常殊勝的法門,所以種種莊嚴總不外乎這三大類。第二句所說的『一切菩薩功德』,這一句裡面菩薩是人,功德是法,第一句裡面那是講的物質莊嚴。世間菩薩多、善人多,這個社會當然是安和樂利,我們現在人講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國土豐盛。佛在經論裡頭常常教導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真理,真實的道理,眾生疏忽了。特別是近代的眾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明,人可以任意改變自然的規律、改變自然的秩序,於是人的驕慢心生起來了,以為人能夠勝天;勝天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戰勝大自然,人能戰勝大自然。是沒錯,這個戰勝是局部的,可是這個勝利帶來的後果是什麼?人,實在講缺少智慧,沒有把後果考慮進去,疏忽了,後果是災難。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體會到,戰勝自然是得不償失。

      古時候你要說是沒有聰明的人,我不相信!科學技術在中國歷史上,上古時代就發明了指南針、火藥;王莽的時代就有人學習飛行,像現在所說的滑翔機;三國時代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機械化的運輸。為什麼中國的科技在萌芽的時候就中斷、就夭折,沒有再向前發展,什麼原因?這是中國人的智慧,中國這些人都是讀聖賢書的,所以思考周詳,一切作為都會想到後果。中國人有道德的情操、有歷史的承擔,所以他要對歷史負責任,要對後世人負責任。如果這種發明帶來我們的利益是有的,不能說沒有,今天科技帶給我們很多方便,但是要想一想:我們要付出多少代價?那些聰明人算得很清楚,算到最後,得不償失,所以不再繼續發展了。甚至於把已經有的成績也拋棄了,向倫理發展、向道德發展、向文藝上發展,保護社會的安定、和平,絕對不破壞人民的幸福、社會的繁榮,他有歷史的使命。這是中國教育跟外國不相同,中國的教育是聖賢的教育。

      漢朝以後,佛教是東漢永明十年正式為朝廷派特使迎請到中國,所以以後中國這個地區儒釋道三家在教化。三教聖人,用我們的術語來說都是菩薩,孔子、孟子是菩薩,老子、莊子也是菩薩。菩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的人,有高度的智慧、覺而不迷,這種人就稱之為菩薩。我們看老莊、看孔孟,無論在順逆境緣之中,他都是覺而不迷,他都能夠自在隨緣,跟佛經裡面所說的諸大菩薩沒有兩樣,而且真的積功累德,莊嚴國土。功,是他修行的功夫。這個修功,功的結果是德,德自己受用,同時也能夠教化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受用,道德!道是順乎自然,順乎天理的總綱領、總原則、總的秩序,這個秩序不能改變;改變,災難就現前。像一個人走路,一定頭在上面腳在下面,你一定要違背自然,把腳放上面頭在底下,那你不是自己造孽、自己受罪嗎?

      聖賢人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沒有別的,就是教我們隨順自然、隨順性德,違背了自然的法則,災難就現前。今天「人定勝天」是違背自然法則、破壞自然的秩序,這天下才大亂!這個結果用佛法的話來說,是報應!你怎麼能夠免除?菩薩修學有功,自己修行有功夫,教化眾生也有功勞,自行化他的功,功的結果就是德。中國儒家常講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有一個說法,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給諸位說,八德就是自然的原則、自然的綱領,不能違背。在佛法裡面四攝、六度,《華嚴經》上講的十波羅蜜,這是菩薩的功德,也是隨順自然的法則,隨順性德。這裡面有真實的受用,有大樂,所以稱它為莊嚴。第三句:

      【或以說一切眾生業報莊嚴。】

      在六道裡面,每一道的眾生他們所生活的環境是業報,業裡面有善、有惡,善業所感得的生活環境是天堂;惡業所感得的生活環境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學佛的同學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細心去觀察,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觀察入微」,這句話我們聽得很多,我們自己也會說,可是意思很難懂。入微,微怎麼講法?《華嚴經》上講的微,我們凡夫見不到,不但見不到,你也想不到,無法體會。經上講微塵裡面有世界,這誰相信?佛經上說的微塵,微塵是肉眼看不見的物質,是不是今天所說的原子、電子、粒子?應該是相接近,是不是,我們不能夠斷定,總而言之,它是非常微小的物質。這個物質裡頭有大千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剎海,佛在《華嚴經》上說的,那才是真正觀察入微。

      我們曉得,誰有這個能力?在《華嚴經》上應當是法身菩薩,他有這個能力,圓教初住以上。我們一般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初住菩薩他有條件參與華嚴法會,做這一個法會裡面當機的學生。當機的學生,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正式的學生,不是旁聽生,有能力修學這個課程,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才真正是大白。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那只能做旁聽生,有的時候旁聽生的資格都不夠,六道凡夫有什麼條件來參加這個法會?菩薩很慈悲,給我們講這個法會裡面的聽眾有十種,其中有一種叫大心凡夫,這是講六道裡面的凡夫。六道包括三途,這裡面果然有大心量的,我們中國諺語常講「量大福大」。量大福大,大到什麼程度?大到有資格參加華嚴法會,那是真大!所以大心凡夫有條件參與這個法會,那個大心就是積功累德。心量不大,哪來的功德?心量不大的人可以積一點小福德,功德那談不到。在大乘佛法裡面,這些基本的名詞術語的含義,我們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眾生業報』,首先我們要了解,業怎麼講法,什麼叫業?業常常連著事一起來說,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就叫做事,事的結果就叫做業。譬如我們在學校念書,念書的時候這是事,念了幾年,這課程念完,畢業了,這個事的結果就叫做業。業會感召報,會感召果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因緣是事,果報是業力變現出來的。業結在哪裡?佛給我們講,結在阿賴耶識裡頭,阿賴耶識很難懂,阿賴耶識好比是一個倉庫,好比是一個檔案室,所造一切業都儲存在這裡面。佛給我們講,業沒有形相,業不是物質,什麼東西去造?不外乎身、口、意,所以我們統稱為三業。你身體的動作,身體所造作的,身造的業;口裡面的言語,言語是口造的業;心裡頭的念頭,你的思想、你的見解,這叫意業。造作多,無量無邊,總不外乎這三大類,身、語、意這三大類。

      這三大類,業習有善、有惡,在六道凡夫大概總是惡多善少。《百法明門論》裡面告訴我們,與八識相應的心所,善的只有十一種,惡的有二十六種,這是相應心所裡面惡多善少;又何況惡心所力量強,善心所力量弱,所以我們一般人學好不容易,學壞很容易,根本的原因在此地。怎麼樣挽救?那要靠教育。所以中國聖人常說,聖人這些話都編成了《三字經》,教童蒙。《三字經》一開頭:「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非常重要,肯定一切人都是善人,善人所做的事當然都是好事。可是後面就給我們說明,本善為什麼喪失掉?「性相近,習相遠」。性就是本善,每一個人的本善都是一樣的,所以相近;習,慢慢的就遠離,跟本善就遠離了。習是什麼?習慣。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長年累月會受環境的影響,你的環境好,你自然就學好;環境不好,他自然就學壞了,聖人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讀歷史知道孟母三遷,孟子小的時候也很可憐,父親早死,母親撫養他。居住的環境不好,他學一些壞習氣,母親看到小孩這個樣子,怎麼辦?搬家,選擇環境好一點的地方,搬了三次家,為小孩,這是母親的愛心。孟子能成就,靠母親的教導、母親的智慧,他能成為聖人。沒有好的母親,他怎麼會成就?由此,居住的環境不能夠不選擇,特別是為下一代。自己本身也重要,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的學習環境,不能不知道選擇。要懂得「習相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底下接著說,「茍不教,性乃遷」,你要不好好的教導,他的本性慢慢的就隱藏起來了。習性,我們常講「習慣成自然」。現在這個社會,科學技術發達,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這個我不必說,大家細心想想,你就會明白了。現代的兒童不是父母在教導他,父母把教導子女這一樁事情疏忽了、忘記了;現在的兒童誰在教?電視在教。生下來,眼睛張開,他就看電視,電視怎麼教,他就怎麼學習。

      現在稍微年紀大一點的,上了小學,小學生上課現在就用電腦,電腦就可以收看網路,網路在教他。那你們想一想,電視的內容是什麼?網路裡頭的內容又是什麼?他將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物?本性完全隱沒,習性大幅度的增長,這怎麼得了?所以父母養了兒女,疏忽了教導,自己忙著自己的事業;事業再成功,你的家沒有了,你的後代沒有了,這裡頭的得失,你有沒有好好去算算?我們今天看到「眾生業報」這四個字,怵目驚心!在一生當中,你跟哪一類的人往來,你就變成他們一類,這自自然然的,習性!我們這一生,說實在話,是非常非常幸運,這一生跟佛菩薩往來,在這個時代裡頭真正是難能可貴!跟佛菩薩要跟得徹底、要跟得乾淨,怎麼樣叫跟得徹底、跟得乾淨?要把世緣統統放下。不能說跟佛菩薩學習還兼顧著世緣,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依舊還是貪戀、還是放不下,雖然跟佛菩薩走,你得的利益不大,你得的利益很微少,你走不出三界六道。充其量算你學得不錯,你走的是人天福報,但是你知不知道,人天福報不究竟,人天福報很容易享盡的。

      我們看歷史古今中外,幾個人享福不造業?幾乎是看不到,由此可知,它的副作用很可怕!享福造業,享福造的是惡業。不說別的,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飲食,世間有福報的人,哪一餐飲食裡頭不殺生?不吃眾生肉?殺生吃肉,跟眾生結的是什麼業?不學佛的人我們不說,真正學佛的同修你一定要明瞭,這個業是冤冤相報。大乘經上佛常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互相吞噉。你作人的時候殺羊、吃羊肉,來生的時候羊變成人,你自己墮落到畜生道變成羊,他又殺你來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說這個多可怕!世間為什麼有殘酷的戰爭?佛在經上講,要想這個世間沒有戰爭,也就是沒有刀兵劫,只有一樁事情:除非眾生不食肉。佛講:如果一切眾生不吃肉,世間戰爭、刀兵劫就沒有了;如果你還吃眾生肉,冤冤相報,報復裡頭最殘酷的就是戰爭!佛把戰爭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了,戰爭是這麼發生的。

      我們相信佛所說的話是正確的,佛的觀察真正是入微。我們這一生很幸運,年輕的時候就遇到佛法覺悟了,沒學佛之前我們也貪圖口腹,也造了不少罪業,學佛之後才懺悔,改過自新。我們採取的是素食,不敢再吃眾生肉。不但不吃肉,我們護生、放生,只要遇到這種機緣,我們一定很認真努力去做,消除罪業!在這個世間,佛給我們講,眾生生活在這個地區,有共業、有不共業,這個地區的眾生都吃肉,我們不吃肉,如果爆發戰爭的時候,我們不吃肉的這些眾生,我們的別業跟他不一樣,能夠免於戰火。現在有許多人都擔心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擔心是有道理的,這個戰爭是非常可能發生的。怎麼樣逃避?不食眾生肉,不再跟一切眾生結冤仇。我不殺牠,牠不殺我,我不害牠,牠不害我,這是一定的道理。縱然過去生中有過不去的,我們曾經殺害過眾生,不要說過去生,沒有學佛之前,我們殺生吃肉,造這個業,這些冤親債主怎麼辦?我們學佛之後明瞭,我將我這一生修學的功德迴向給牠,迴向是佛教的術語,用現在的話來說,我把我修學一切的成就與牠共享。牠會接受、牠很樂意,這就是化冤仇為善友,把敵人轉變成朋友。這是智慧,這是佛的學生。

      世間人他不懂,敵人永遠是敵對的,誓不共存,這種堅固的執著造成累劫包袱,永遠不能夠解決問題。聖賢人的教育沒有別的,化敵為友,化惡為善,化迷為悟,這是教育!永遠沒有怨恨,永遠沒有敵對。別人跟我敵對,那是過去生中的業,現在我懂得了,我要把它化解。怎麼化解?他侮辱我、他毀謗我、他傷害我,甚至於殺害我,一絲毫怨恨的心都沒有,就化解了!不但沒有怨恨、沒有報復的念頭,反而有感恩的這個心。為什麼感恩?我們的怨結化解了,我們的對立消除了,你那裡沒有消除盡,還剩下一點點,我這裡消除盡了。從這些逆境惡緣,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成就自己的持戒波羅蜜、成就自己的布施波羅蜜,《華嚴經》上講十波羅蜜都成就了,怎麼能不感恩?這就叫做轉境界,《楞嚴經》上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能轉,我們受極大的苦難我們都歡喜,我們樂意承當。為什麼?苦難不是沒有原因的,過去生中不善業因感召的,我自作還自受,絕不怨天尤人。這個帳到這裡清了,好事不是壞事!要不是佛菩薩教誨我們,我們哪裡懂得這個道理?總是有怨恨心,總是有報復心,那個麻煩就大了,生生世世不能解脫。

      所以學佛,說老實話,這也是一般人很不容易的,學佛是學吃虧、學上當。世間人不肯幹,真正有智慧的人歡喜幹,為什麼?消業障、增福慧。這裡頭不但十波羅蜜圓滿,以中國古聖先賢所講的,八德也圓滿,普賢的十願也圓滿。我這麼多年來總結佛陀的教誨,寫了二十個字、十樁事情,也圓滿,「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你想想看,哪一條沒有圓滿?從這個地方才真正生大歡喜心,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樣樣跟人家計較,樣樣都執著,那是苦惱不堪,那是增長貪瞋痴慢、增長自私自利,換句話說,增長六道輪迴的業因,你怎麼能出得去?人要不離開六道,一切大乘經裡面佛都說,肯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是六道裡面的事實真相。眾生一切業報,佛菩薩清楚、佛菩薩明瞭,佛菩薩一樣也示現,為什麼?為了幫助眾生脫離苦海,六道是苦海。幫助眾生,一定要示現跟眾生同樣的身、同樣的生活、同樣的生活環境,但是諸位要記住,他是示現,就好像在舞台上表演、演戲一樣,演得非常逼真。為什麼?供養觀眾、覺悟觀眾,慈悲到極處!所以剎土莊嚴裡面,雖然講的是菩薩淨剎,也不能不說眾生業報。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剎莊嚴」,長行第四句:

      【或以示現一切菩薩願海莊嚴。】

      這在三大類裡面,菩薩是人,『願海』是法,也是人法兩種。菩薩弘願深廣無際,通常我們熟知的,像:地藏菩薩本願、普賢菩薩十願、觀音菩薩十二願,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法藏菩薩四十八願,這些大願引導著大行,以行踐願,願願真實。法藏菩薩大願建立了西方淨土,他建立西方淨土絕對不是為自己受用的,是為了提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菩薩們、大心凡夫們最完備的修學環境,這是阿彌陀佛慈悲到極處,以大願莊嚴國土。法藏的四十八願,跟普賢菩薩的十願完全相同,普賢菩薩把四十八願再歸納,歸納成十願。由此可知,普賢菩薩的十願是略說,法藏菩薩四十八願是廣說,說有廣略不同,內容是一樣的,不增不減。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普賢的法界,這我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說得很明白。

      修淨土的同修不能不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不但你要知道,你得要認真的學習。為什麼?《無量壽經》一開端,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參與無量壽會所有的諸佛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句話重要,太重要了!清朝末年魏默深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淨土三經後面,稱之為《淨土四經》,我想大概也是這一句觸動了他的靈機。而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又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這是《楞嚴經》裡面一分,取出來附在四經後面,成為今天淨土宗所說的五經一論。淨土宗的典籍圓滿具足,不需要再增加,到這個地方真的是究竟圓滿。由此可知,彌陀淨土跟普賢的關係是何等的密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那個十願要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不相應,怎麼能夠引導一切眾生同生極樂國?所以這一句,剋實而論來描述西方淨土,那是再好不過,真正是說到極處!

      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一切菩薩願海莊嚴的,這個話是實話。就以我們念佛往生淨土的大眾而言,我們天天也在這裡發願,「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們把日常生活當中修積的功德,從迴向偈我們就能夠體會到,我這一天有沒有修積功德?否則的話,我拿什麼去莊嚴?那莊嚴不是一句空話嗎?那不是妄語嗎?今天真的要修積功德!什麼是功?功是功夫;德是什麼?簡單的講,德是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功德兩個字,要認識清楚。通常我們從最淺近的來說明,持戒有功,持戒有功夫;什麼是德?得定,那就是德。換句話說,我們遵守佛陀教誡,認真努力學習而沒有違犯,這是功夫。得的是什麼?煩惱輕、心地清淨、智慧增長,這都是德,法喜充滿,都是德!修定有功,開慧就是德。修定在我們來說,就是修清淨心,修真誠、清淨、平等,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用真心不用妄心。別人以虛情假意對我,我用真誠心對他,我有沒有吃虧?我沒有吃虧,在世法上好像是吃虧,在佛法上我有得。世法是假的,佛法是真的。真的上你有得,假的上吃虧,那吃虧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修清淨心,順境、善緣不生貪念,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這是功夫。得的是什麼?得的是智慧增長。過去禪宗六祖惠能,他跟他的老師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從他這一句話裡面,我們就曉得,他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才有這種德能,生智慧。這些祖師大德,都是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佛在經上常常講,今天的社會是一個非常混亂的社會,好人少,染上惡習氣的人多,好人常常受人欺負、常常被人捉弄,古書裡頭記載的就很多。我們生在今天的社會,即使是大聖、大賢、佛菩薩應化,都在所不免。佛跟孔老夫子當年在世也受到人家欺負、也受到人家侮辱,佛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教導我們。這些佛菩薩他們是示現、是表演的,我們不是示現、不是表演的,我們是真的。我們受人侮辱、受人毀謗,別人在欺騙我們、陷害我們,我們心裡很明白是替我消業障。所有一切傷害,佛常常講「作還債想」,他來騙我,我前世欠他的,現在應該要奉還給他,你的心多清淨!

      施恩不求報,我布施給別人恩惠,絕對不能有希求別人報答的念頭;你有希求報答的念頭,你的心不清淨,那你修的不是功德,是福德。有希求心是輪迴心,沒有希求,決定不求報答,受恩決定不能忘記。我受別人的恩德,我一定要報答;別人受我的恩德,忘得一乾二淨,這是正確的。古人常說,我們「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在這個世間,你看看所有宗教典籍裡面,都讚歎義人,是為一切眾神所尊敬、所讚歎的;義人是這人有義氣,我們常講於人有恩有德、有情有義,道義、俠義。我們看看其他宗教典籍,對於道義之人、仁義之人,你看讚歎的有多少!由此可知,人之最可貴的,是要在這一生當中修積道德,這個重要!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這一生沒有空過。修道行義,義就是德。在八德裡面,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有義。另外一個講法,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兩種說法都有義。義是德,修道行義。道德之人,眾神讚歎、眾神尊敬,我們這一生沒有白活。義是什麼?義是為一切眾生盡義務而不享受報酬,這叫義!

      我們這個道場,道場裡面有很多在家同修,有時候也有出家同修,到這個地方來做義工,義工是以內財布施,這不是外財,是以我的身體勞力來布施,來為常住工作。這個人在道場裡面幹什麼?在道場裡頭積功累德,為大眾服務。他在服務裡面,如果他真正懂得佛法裡面的道理,確確實實他在工作裡面提升他自己的境界,在工作裡面成就他的六度三學。分配給他工作,他去做的時候,他勞心、勞力這是布施,內財布施。他的工作,他去做這一份工作,有層次、有條理、有秩序,是持戒波羅蜜;他有耐心、小心謹慎的去做,忍辱波羅蜜;一面做一面還求改進,希望做得更好,精進波羅蜜;專心去做,是禪定波羅蜜;做的時候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能與其他的義工,或者工作人員、常住裡面執事密切配合,般若波羅蜜。你就曉得,不論擔任哪一個工作,六度三學齊修!發心來做義工,這是他的願力,所以以這個來莊嚴剎土。我們曉得原則是莊嚴道場,道場是剎土裡面的一個小單位,莊嚴道場就是莊嚴剎土;莊嚴的效果要看你的心量,你的心量愈大,你的果德殊勝。

      學佛、修行,願比什麼都重要,願在前面導引,行跟著願。行有願,如同人走路有眼睛,你前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願有行,好比有兩條腿,他一步一步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精進。願、行不能夠偏廢,像車兩個輪、鳥兩個翅膀,相輔相成。第五句:

      【或以表示一切三世佛影像莊嚴。】

      這一句說的是事相,事相裡頭有表法。在這三大類裡面來講,就是處所跟表法。三世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過,我們這個賢劫,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過去有迦葉佛、有拘留孫佛,未來第五尊佛是彌勒佛。在《三千佛名經》裡面,我們常講千佛懺,佛給我們說,過去千佛、現在千佛、未來千佛,這是學佛同修們都熟知的;在中國寺院、道場,農曆年大概都舉行千佛懺,千佛懺就是拜三千佛。『影像莊嚴』,「影像」就是造像,佛現在不住世,我們造佛的形像,佛我們沒見過,怎麼造法?釋迦牟尼就教導我們,在《大藏經》裡頭,佛曾經說過《造像量度經》,教導我們佛像要怎麼造法、菩薩像要怎麼造法,聲聞、緣覺、諸天的像要怎麼造法,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決定不能把佛像造成了人像,所以佛像是有一定的造法。這裡頭是個什麼道理?有道理,表法的,一定要把佛像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顯示出來,這是果報,讓一切眾生看到佛像,看到這個果就想到因,修什麼樣的因就得什麼樣的果。所以,這裡頭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因果教育,特別用佛菩薩的形像來顯示;你要不把這個果顯示出來,人家怎麼會想到因?種善因,得善果。

      像稱之為「影像」,這裡頭就有智慧在裡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造像真正的意義就是要我們見到像覺悟因果,知道善因善果,連帶你就會想到惡因惡報。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然就收斂,不但不敢去做惡事,惡的念頭都不生。這是佛菩薩形像顯示因果教育的義趣,其餘的功能還很多,不可思議!佛代表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菩薩是代表修德,性修不二。見到佛的像,自己一定就能夠想到,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佛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能力、圓滿的相好,一切眾生跟佛沒有差別,各個具足。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別?這個差別是眾生迷失了自性,起心動念跟性德相違背,所以自性的本能被障礙了。不是沒有了,是被障礙,不能現前、不能起作用,所以我們通常講迷失,不是真的失,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恢復了。

      所以佛教眾生,教眾生什麼?最重要的是破迷開悟,這是佛真正的恩德。教我們斷惡修善,這是現前的方便,為什麼?你還沒覺悟。沒有覺悟的時候,你要是造惡,你會墮惡道,所以防止你墮三途惡道,教給你斷惡修善,是這個意思。這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目的是教你破迷開悟,悟了自然不造惡,悟了心地才真正清淨。悟了的人住淨土,迷的人住穢土。所以佛菩薩形像代表一切法門,地藏菩薩代表孝道、代表師道,我們看到這個形像,自自然然就想到一定要像菩薩一樣孝親尊師,想到菩薩的行誼、想到菩薩的教誨;見到觀世音菩薩,就會想到慈悲、會想到救苦救難,這個世間苦難眾生太多,我們聽到、看到、接觸到,一定要效法菩薩,不必讓別人提出要求,主動的就要去幫助他。見到文殊菩薩,我們就想到:我要學智慧,我不能夠迷惑顛倒;見到彌勒菩薩,要學慈悲,要學看破放下,所以佛菩薩形像是表法。

      我們學佛,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的表法是代表佛法總的修學綱領、總的原理原則,用最簡單的話大家好懂,就是仁慈、清淨。釋迦是梵語,意思是能仁,仁就是仁慈,能夠行仁慈,對人、對一切眾生要仁慈。對自己要清淨,牟尼是清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一個妄念不生,清淨寂滅,這是對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牟尼。我們見到佛像、聽到佛的名號,有沒有像古大德所講的「隨文入觀」?那是講「讀經」,我們見像也是如此。你見到像,你有沒有入佛的境界?聽到佛的名號,有沒有入其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對別人仁慈,對自己清淨。見像、聞名,你都能立刻回光返照,這個像供在那裡有功,我這一回光返照就有德,這個功德就是莊嚴,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所以為什麼學佛的同學要供養佛像、要供養菩薩像?什麼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是為別的。凡夫煩惱習氣很重,非常健忘,佛教我們這個方法,供養三世佛菩薩影像,用這個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讓自己覺而不迷,讓自己時時刻刻能夠回頭是岸,回歸到性德。

      孝悌忠信是性德,信義和平也是性德,我們迷了,偏離了性德,一看到佛菩薩形像立刻就拉回來了,這是供養佛菩薩形像的真實義。佛菩薩形像對我們修行有大幫助、有大利益,決定不是迷信。你有親戚朋友來訪問的時候,或者是到你家裡,你家裡面有佛堂,或者是客廳供養佛菩薩形像,你可以給他介紹,你為他介紹是度他,自行化他。佛菩薩這個形像真能保佑我們嗎?真能!他用什麼來保佑我們?提醒我們警覺,這是佛菩薩形像在保佑我們,我們自己要曉得,不是迷信。第六句:

      【或以一念頃示現無邊劫神通境界莊嚴。】

      『一念頃』是說時間之短,很短的時間;『示現無邊劫』,「劫」是很長的時間,這是《華嚴經》的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念劫圓融」。可以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念頃」,可以把「一念頃」展開為無量劫,這是不思議的境界、無障礙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神通境界』。我們要注重「神通」兩個字,神是神奇莫測,通是通達無礙。這一句裡面是講的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在我們六道凡夫是有障礙的,過去的事情我們不知道,這個過去不是昨天、不是前天,是前世,幾個人知道前世的事情?未來的事情,來世,不但過去世、未來世我們不知道,這一生當中過去的事情,過去一年、過去兩年、過去十年、過去二十年,你想想過去事情你能夠記得哪幾樁?多半都忘掉了!未來的事情,明天的事情、明年的事情,一無所知!這叫什麼?不通。但是在理上講,你應當要通達,換句話說,通達是正常的,不通達是不正常,是你迷失了。

      這個迷失能恢復嗎?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能!用什麼方法恢復?用禪定。禪定就是一心不亂,所以只要你到一心不亂,你的能力就恢復,就有能力突破時間的障礙。你知道過去生的,過去還有過去,看你定功的淺深,你能知道多少世。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定功,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阿羅漢的能力,不錯了!但是你要曉得,過去何止五百世?千萬個五百世都不止,阿羅漢只能知道五百世。再往前去,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唯有到如來果地上,那個能力圓滿恢復,一點障礙都沒有了。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佛有能力把它變成「一念頃」,哪有不了解的事情?我們今天對未來的事情都在那裡推想,明年的事情、後年的事情,十年之後的事情、二十年之後的事情,都在那裡推想,都在那裡預測,準不準確?很難講!如果是從定中把這個障礙突破,他看見了,那個就相當可靠。所以我們看到中國、外國許多這些預言家,預言家大多數都有定功,而且多數的預言家也是數學家,他從數學裡面去推斷。數學是科學之母,能夠推演得出來,可靠性也非常之高;但是要計算得很準確,如果一個小數點錯誤,與事實的差距就很大。

      所以,我們也曾經看到很多預言好像並不是很可靠,那是什麼?那是用數理來推斷的。有些預言好像很準確,非常靈驗,那多半是他有一點定功,突破了空間維次,他說得非常準確。定功小的、淺近的,幾個月之間的事情、幾年之間的事情,他看得很準確;定功深的,能夠看到幾百年、看到幾千年,那定功相當深。所以這些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神通是我們一切眾生的本能,一點都不希奇,我們今天學佛,學佛裡面也有一個目的:恢復我們的本能。阿羅漢,佛就講他得六種神通,六種本能恢復了,不是完全恢復,恢復一部分。剛才講,他的天眼只能看到過去五百年、未來五百年,只能恢復小部分,到如來果地上才究竟圓滿的恢復,這是我們修學重要的目標。我們的目標不是現前得一點好處,不是的,我們是要得到永恆的利益、自性的本能,這是真實的莊嚴。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