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124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二四卷)  2003/10/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24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六段,東南方饒益世界苦聖諦第三句看起:

      【或名如賊。】

      清涼大師有簡單的註解,我們把它念一念,「五盛陰苦,劫害我故」,這個註解還是不好懂。此地說的我是真我,不是凡夫誤以為肉身是我。這個肉身正是大師在此地所說的五陰。五陰,五是五種,就是色、受、想、行、識。佛經裡面稱為五蘊,也稱為五陰。蘊是蘊集的意思,陰是蓋覆的意思,把我們的真性蓋覆住,使真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相好,都不能夠現前,所以把它比喻作賊。我們遭了賊的竊盜,把我們的財寶都偷去,這我們的損失就很大。實在說世間的財寶不值得重視,修道人所重視的是功德法財,這是在因地上。果地上,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像「離世間品」經上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自性本具真正的財寶,這個財寶是永遠不會失去,永遠不會損壞,永遠不會消滅,這才叫真的,而且永恆不變。

      我們每個人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諸佛如來有多大的智慧,我們也有;諸佛如來有多麼大的能力,我們現在人講才藝,我們也具足;諸佛如來有多大的福報,我們還是具足。毘盧遮那佛的福報是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福報是極樂世界,我們每個人的福報跟他相比,沒有差別。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但是現前你說我們有福報,我們的生活過得這麼苦;你說有智慧,實實在在我們很愚痴,這又怎麼個說法?這就是我們本具的財寶有小偷把它偷去了。

      『如賊』。這個小偷是什麼?不是外頭人,就是五蘊,就是煩惱;清涼大師這裡舉的是五陰,色受想行識,一般大乘經裡面講六賊。六賊是指的什麼?六塵,六識。塵是染污,六識,真的把我們的本能障礙了;眼識障礙了見性,耳識障礙了聞性。大乘經上常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是什麼?那是性德。《楞嚴經》裡面,佛給我們說,在眼真性,就是真如本性它起作用,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嘗性,它不叫塵。一般大乘經講的比較簡要,通常用四個字「見聞覺知」。除了眼是見性,耳是聞性,鼻、舌、身都叫做覺性,意叫做知性,見聞覺知四個字都包括了,這是自性的本能。在有情眾生,經上稱為佛性,在無情眾生,稱之為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性,經上說「法爾如是」,本來具有見聞覺知的能力,這要懂,這是事實真相。

      佛給我們說性沒有生滅,性沒有來去;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增不減,不淨不垢,經上說的這些話都是形容性德。它在哪裡?在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虛空,法界,剎土;這個剎土就是我們今天講星球,星系,銀河系、太陽系、無量無邊的這些星系,這是佛經上講的剎土;眾生,這些星球上所有一切動物、植物、礦物,包括自然現象,一法都不漏。性在哪裡?統統都是,無有一法不是。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講,離開了心性,無有一法可得。

      現在科學家也發現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是能量的結晶,能量從哪裡來?能量就是自性的本能。因此自性本具見聞覺知,一切動物有見聞覺知,這大家知道;植物有沒有?有。植物有見聞覺知;礦物有沒有?日本江本勝博士實驗水結晶,水是礦物,發現什麼?發現水有見聞覺知。所以我看到他的報告之後,我非常歡喜,我找他,他到這邊來訪問,我們時節因緣不巧,恰好這個時候我到中國去訪問,我們沒有遇到,但是我們這互相往來了。我希望我們見面,我也透一點訊息給他,不但是水有見聞覺知,所有一切物質統統有見聞覺知。所以我希望他把他的實驗擴大,證明佛在經上所講的,大到世界,小到微塵。

      佛經上講的微塵是最小的物質。現在大家曉得物質分析到最後,分析成原子、電子、粒子,還能分,分到沒有辦法再分的時候,那就是佛經上講的微塵。微塵我們肉眼看不見,它是物質,它是能量剛剛變現成的物質,很小。世界那麼大,星球那麼大,是這些小的物質積聚的。《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那個一就是佛經上講的微塵;人也是一合相,無論是什麼樣的物體,都是一合相,一合相是講物質。但是這一合相,一就是微塵,每一粒微塵它都有見聞覺知,這不可思議。以我們這個身體來做例子,我們身體,這大家都知道是許許多多器官組成的,這器官又是許許多多細胞組成,細胞是原子、電子組成的,這現在科學已經說得很詳細。但是科學家並不知道,器官有見聞覺知,細胞有見聞覺知,原子有見聞覺知,粒子有見聞覺知,這科學家現在還不知道,所以整個宇宙是活的。

      前一個時期有個同學送了一本書給我看,也是過去這半個世紀、一個世紀裡面,印度跟西方一些科學家在研究植物,發現植物有見聞覺知。在這個森林裡面,砍一棵樹,你還沒有砍,動念頭要砍這棵樹,這棵樹就非常悲哀,它知道它的壽命到了。不但它很痛苦,它周邊所有一些樹都感覺到很悲哀,都替它難過,有這麼一個現象。如果你念頭打消了,不想再砍它了,它就很歡喜,周圍的樹木花草也替它慶幸,發現這個事實,所以說明植物有見聞覺知。我們看到這個東西我們相信,你要說礦物也有見聞覺知,我們也相信。為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多,「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心有見聞覺知,它的體是什麼?體就是法性。法性不但有能,見聞覺知是能,它還有德。它的德就是說它的發展,它是有程序的,有次第的,一絲毫都不亂,這是德,這個德是自然的,沒有人去設計,沒有人去策畫,自自然然長成。

      所以聖人、佛菩薩教導我們要明瞭這些事實真相,這叫做覺悟,這叫做明心見性,這叫見道,中國人常講的道。隨順性能,隨順性德,這就是本性自然的法則,這就叫做德。能夠隨順道德,隨順大自然的原理原則,你是幸福的,你是快樂的,你是美滿的。如果違背了大自然的原理原則,麻煩就來了。我們人如果違背了自然法則,你就迷了,你就有煩惱了。煩惱裡面,你就有三毒,煩惱是毒,現在人講的病毒,所有一切病毒的根是煩惱裡面的貪瞋痴慢,你就有了病毒;裡面有病毒,外面要是受一點感染,它就發作。

      隨順自然的原理原則,沒有煩惱,只有智慧,所以你不會老,你不會生病,再跟你講,你不會死。這真的,因為自性沒有生滅,不但精神沒有生滅,物質也沒有生滅。你真的懂得,你會有很好的處理,這個處理完全跟性德性能相應,那是佛菩薩。佛菩薩是人,跟我們一樣的,我們叫他做佛菩薩;我們迷了自性,違背了自性,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薩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差別就是一個覺悟,一個迷惑,覺悟叫佛菩薩,迷惑叫凡夫。覺悟的人得大自在,覺悟的人能主宰宇宙,他跟宇宙合而為一。迷惑的人就很可憐,不了解事實真相,執著這個肉身是我,把自己無量的智慧、德相統統失掉,這個迷就是賊。

      所以迷了的時候,六根就起了錯誤的作用,它的起作用就是六識。覺悟的人,六根起作用的時候,它叫性,見性,聞性,見聞覺知是性。迷了的時候,所謂是,這是家賊不是外賊,自己劫奪家寶,眼識看外面色塵。如果是見性,見性見外面是色性,就是明心見性;聞性聞外面不是聲塵,是聲性,或者是音性,音樂的音,音聲的音,相應。見聞覺知統統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們迷了以後六根起作用都叫識。識怎麼樣?識就分別、執著、打妄想,生煩惱不生智慧。

      這個名詞在苦聖諦裡頭,苦是三界六道的果報,我們今天所說的果報,如賊,賊在哪裡又不知道,一天到晚在提防,你說多辛苦。這是比喻、是形容六道生活人苦!常常提防小偷。小偷把你性德、性能統統障礙住,使你不能夠發揮它正常的作用,跟諸佛菩薩不一樣。底下一個名字:

      【或名老死。】

      這個名字我們不難懂,但實在講,你也很難真懂得它的意思。真正的意思是什麼?變化無常。『老』跟『死』一般人都不喜歡,但是它是事實,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老不是突然之間老,一年比一年老,這我們知道。再細細去思惟觀察,一個月比一個月老,一天比一天老,一個小時比一個小時老;再給你講每一分鐘比前一分鐘老,每一秒鐘比前一秒鐘老,這叫什麼?行苦,念念不住。

      死的現象,死是滅。現在科學家發現,我們身體的細胞也是剎那生滅,現在的名詞叫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了、滅了,新的細胞生起了,身體細胞不斷的在新陳代謝,就好像一部機器一樣,發現這個零件用久了,壞掉了,把它壞了之後,壞的就滅掉,找一個新的來代替,這個現象都是自然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身體,整個身體細胞統統換成一個新的,舊的完全沒有了,全部換成新的,這個時間是多少?是七年,七年是個周期,它換不是全部一起換,它是局部慢慢慢慢的換,我們自己完全不知道。雖不知道,細胞的新陳代謝它受我們影響,受我們什麼影響?念頭。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

      人為什麼會老?這就像換零件一樣,老的零件不好用要換一個,換一個,他不是換新的,他還是換個舊的,於是人就老了。就好像我們現在用汽車,汽車零件壞了,他不去換一個新的零件,他去到舊的工廠裡面,找一個舊零件來換。全部車子換了,還是個老車,還是個舊車,就這麼個道理。我們一般人身體裡面細胞新陳代謝,就是這樣的。他那個觀念老了,尤其中年以後就想到老了,天天在想老,想老當然就老。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他不會想他年輕,他想他老,看到別人老,我也老了。年歲一年一年增長,老了。所以你怎麼衰老的?你心裡頭有「老」,你慢慢就衰老。人到老的時候就想病,不是想生病,是想防止疾病,想防止疾病,你心裡就有病,於是病就真來,防不勝防;病了以後就想死,所以統統是你自己心想生。你為什麼不想好的?所以你的念頭錯了,你想錯了。

      剎那生滅,生老病死,我們常講業報、業力。業力從哪裡來的?業力從妄想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業力,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法包括我的身體,我身體在一切法裡頭,不在一切法之外。大,這一切法包括法界,虛空;小,講到微塵,這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心想,想不是真的,這心想是念頭,念頭剎那生滅,前念滅後念生,生滅速度之快,無法想像。這個念頭違背了自性,就是跟自性性德不相應,這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把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把六道輪迴變成三惡道,誰變的?自己變的,統統是心想變的。

      所以修行,你仔細去觀察每個宗教,修行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原理原則相同。原理原則是什麼?觀想;換句話說,就是教你有個健康的思想。我們看到許多宗教,禱告,禱告是健康的思想。禱告的原則,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誠則靈,所以他禱告的時候要真誠心,他就起感應。如果心不誠,妄念夾雜,他那個禱告就不靈,沒有感應。為什麼會有感應?那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所以決定有感應。人與人有感應,人與天地鬼神有感應,人與動物植物有感應,人與礦物也有感應,甚至於人與自然界的一切變幻還是有感應。這個道理,只有佛法裡講得清楚,講得透徹,特別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哪有是有感沒有應的道理,決定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我們的心要清淨。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心是真心,這是性德。性德是你自己本來具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本來有的。你現在為什麼沒有真誠,真誠沒有了,都是虛偽?這是迷失了自性。虛偽本來沒有,染污本來沒有,自性沒有;高下本來沒有,愚迷本來沒有的,自私自利本來沒有的,那不是性德,那是從迷了以後才變現出來,所以叫煩惱習氣,叫塵垢。一切眾生不了解事實真相,誤以為真實。

      在中國禪宗,神秀法師做的那個偈子,大家都很熟悉,「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凡夫知見,誤以為是真的,誤以為身是真的,誤以為思想見解是真的。心如明鏡台,那個心不是真心是妄心,真心沒有染污,妄心有染污,妄心是阿賴耶,不是自性。所以惠能講的是自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個人一個是覺悟的境界,一個還沒有覺悟,還是凡夫境界,不一樣。所以覺悟,所有一切的德行是覺性裡頭發射出來的,與性德相應。性德的根本源頭就是孝、就是敬,孝敬是性德的根源,孝敬就是本善。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那是真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習性,本善是純善,這裡頭沒有善惡。有善惡那個善已經就不善,為什麼?你對立,善跟惡對立。

      這些年來,我跟許許多多的宗教領袖們,學術界的這些教授們,他們非常熱心從事於世界和平工作。這些年來,學術界、宗教界都在研討怎樣消弭衝突,促進和平。我說:我們只說促進世界和平,不提消弭衝突。有人問:法師,你要不提消弭衝突,哪來的和平?我告訴他:沒有衝突,世界就和平。你心裡頭還有個消弭衝突,你的衝突沒有忘掉,和平沒有指望。衝突如果在你心裡面,你的思想觀念裡面消滅了,和平才能落實。真正要從事這個工作的人,跟我們修道沒有什麼兩樣。修道,你要想有成就,你得要把內心的對立這個問題解決掉。

      佛法叫內學,功夫不是在外面做,在裡面做,把裡面的對立,把裡面的矛盾消除掉,你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一帆風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決定有圓滿的成就,你能夠入佛境界。如果內心你還有對立,內心還有矛盾,你是在原地踏步;換句話說,一寸一尺你都沒有辦法契入。記住,惠能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你怎麼還有這麼多妄想雜念?什麼時候到本來無一物,衝突也沒有,和平也沒有,真叫天下本無事,這些庸人自擾之,這個道理能懂嗎?

      所以這個名詞裡頭,真的每一個名詞裡面都含無量義,不能含糊籠統看過。佛說的這些話集結成文字,都是真實智慧。你細心去觀察一定有啟示,一定幫助你生智慧。更有許許多多幫你提高警覺,你自自然然曉得怎樣去處理問題,怎樣去化解問題。問題的癥結,佛講到最極之處,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的。一般大乘經上講的,我們很不好懂,它講的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不太好懂。無明煩惱就是妄想,塵沙煩惱就是分別,見思煩惱就是執著,這就好懂多了。

      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教菩薩,這一句話就夠了。在這句話裡面,你要真懂得,我本來是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原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搞得我不能證得。如果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拋棄了,放下了,那你不就是如如佛、你不就是本來佛嗎?一點都不錯。佛教一切眾生回頭是岸,見性成佛,這一句就行,哪還要多。只是因為眾生不覺、不悟、不懂,聽了好像懂,實際呢?實際沒有懂,這不得不麻煩佛不厭其煩的多說。佛對上上根人,這一句就解決。千經萬論,找麻煩的,但是佛慈悲,不厭其煩,什麼樣根性的人,他都很樂於接受。在他實在講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覺得厭煩,他不會有這個念頭。他要有厭煩這個念頭,他就真的有厭煩,真有厭煩,他還在迷,他沒有覺悟,他是凡夫,他決定不是佛。佛哪裡會厭煩,佛哪裡會有妄念,這才能夠幫助一切苦難眾生。

      苦難眾生是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他的苦難。老死,就是生老病死本來沒有,現在有沒有?現在也沒有,怎麼會有的?你妄念裡頭有,妄裡頭有,覺裡頭沒有。三寶裡面沒有,三寶是覺正淨,什麼地方有?三寶反過來,迷邪染裡頭有。有生老病死,有三苦、八苦,有無量無邊苦,迷邪染裡頭有,覺正淨裡頭決定沒有;覺正淨是性德,迷邪染是妄想分別執著,虧吃大了!搞這個幹什麼?

      我們今天不幸墮落在迷惑顛倒裡頭,墮落的時間太久,中的毒太深,現在一下回不了頭來。但不是不能回頭,只要你鍥而不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尤其是淨土法門,果然能夠薰修個十年、八年,過悟了。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如理如法的修學,違背教理,違背方法,那就難了。你的思想、見解、行為,修行的方法,能夠與教理,教法,教行相應,這個通常講「教理行果」相應,不難,決定有成就。無量劫能夠濃縮為短時間,時間是假的,短時間可以化為長時間,長時間可以濃縮為短時間。時間不是真的,空間也不是真的。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聖諦第五個名字:

      【或名愛所成。】

      這個名字也是講的苦報、苦果。雖然講的是報,講的是果,他把造成這個果報的原因說出來了。『愛所成』,正是佛門裡面常講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我們今天要想超越六道,要想永遠脫離苦海,娑婆三界統苦,欲界三大類的苦統統具足,苦苦、壞苦、行苦;色界天雖然苦苦沒有,他有壞苦,他有行苦。縱然到無色界天,這是真正高等的凡夫,確實比我們聰明多了,他不要身體;無色界我們通常稱為靈界,只有神識,沒有物質的色相,這最高級,但是他不能永恆保持,壽命到了,他還要輪迴,這叫行苦,所以佛說三界統苦。

      苦怎麼來的?真的,「愛所成」。我們真的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真正了解苦果之因,這個因是貪愛,這個東西要捨掉,捨這個就是捨六道輪迴,就是捨生死苦本。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要一,要專一,念不一,不生極樂;生淨土,念要一。一,一心就是清淨心,一心就沒有夾雜,一心就沒有妄想;疑慮是妄想,沒有妄想,沒有夾雜。

      《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是往生極樂世界必須要具有的條件。雖然是一心,大家念佛都念到一心不亂,而實際上這個一心有等級、有程度不同。也就是粗念我們沒有了,粗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還有微細,極其微細的,我們自己不能覺察。大乘經裡面佛常常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他見到阿賴耶識裡面所含藏的習氣種子,這是最微細的。七地以前,聽說,沒有見過;八地菩薩見到,他要不見到,他怎麼能斷?見到才有辦法斷它。治病一樣,你知道這個病,你才會治它。你有病,有病你不知道,你不會去想到要治病,這個病深,太深。八地菩薩才對治根本無明。都是一心不亂,你就曉得一心不亂裡頭有多少等級。

      但是只要得一心不亂,縱然是很粗的,不要緊,也能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最粗的!而且這個一心不亂並不是一得永得,他很容易失掉,功夫太淺。就希望他往生那個時候,不要失掉,他就成功。這就是祖師大德常常給我們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口氣,斷氣的時候,他的念頭是阿彌陀佛,他就往生。但是這個比中特獎還難,哪有那麼巧,在那個時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因為這麼一個道理,所以臨終助念非常重要。助念是提醒他,能不能往生是他自己決定。別人助念幫助他、提醒他,希望他臨終的時候能夠發這個念頭,發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念阿彌陀佛,他就成功。這就是《無量壽經》第十八品裡面所講的,臨終一念十念必定得生,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千萬不能誤會,誤會什麼?現在不念佛不要緊,臨終再念。確實有不少人動了這個投機取巧的心,到臨命終時你有沒有把握念佛?

      古大德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臨終一念往生,他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他行。第一個條件,臨命終時清清楚楚,不迷惑。這很重要,臨終一迷惑,你就不會念佛,人家提醒你,你也很難接受。所以臨終不能迷,這是頭一個條件。我們仔細觀察,我們看到不少親戚朋友,你在醫院裡面常常看到人過世,幾個人過世的時候很清楚、很明白?太少了,絕大多數的人臨走的時候都是迷迷糊糊,甚至於在臨走之前幾天,有的時候一、兩個星期就不認識人,這個很糟糕。在這種狀況之下,助念都沒有用,他神智不清,人事不醒。我們有沒有把握自己臨命終時不是這麼糊糊塗塗,而是清清楚楚?沒有把握,這是福報。

      臨命終時,神智清楚是福報。有這樣福報的人,縱然他不會念佛,沒有遇到佛法,他不會墮惡道。墮惡道都是糊裡糊塗去的,哪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會到畜生道去投生?會到餓鬼、地獄?不可能,凡是到惡道都是迷惑顛倒。換句話說,凡是清清楚楚的都生天,肯定他選擇天道。他七情五欲沒有斷,生欲界天;如果對於情欲真的放下,他生色界天。欲界有六層,色界有十八層。這頭一個條件,我們想想看自己有沒有把握?

      第二個條件,這是關鍵時候要遇到善知識提醒,這是講助念重要,在這緊急關頭之下,能不能遇到這麼一個人來提醒你「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放下萬緣」,給你說這些話。第三個條件,這人一提醒,你要接受,立刻就能接受,念頭馬上轉過來,不再對娑婆世界有絲毫的貪戀,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念佛往生,那一句佛號真成功。

      這三個條件,我們細心想想一個都沒有把握,哪裡那麼巧,三個條件在這個時候統統具足。這個世間不是沒有這個人,有這個人,太少太少。所以我們不能僥倖,平常要念;平常練兵,臨終那是打仗。平常念,目的就是希望臨終那一念不迷惑,不顛倒,不會忘失,就成功。真的要想走這個路子,最重要的是我們平常要放得下,什麼都要放下,不可以放在心上,身體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隨緣,自己一定要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你要相信因果報應。命裡面有的,決定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到,你的心就定了。

      像了凡先生一樣,他的命被人算定之後,果然年年應驗,所以他什麼都不想,他心定。這有很大的好處,定能生智慧,所以他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一開示,他馬上明白,知道命運是肯定有,但是命運是自己造的,前世造的。既然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自己當然可以改,所以他明白這個道理。怎麼改法?我要把命運改好,改好,那就修善,你要把好運改成壞運,那你就作惡。所以斷惡修善,往好的這一面改。要是專門作惡,那你就是往惡的那一方面改,那就錯了。

      命運這樁事情,天天都有加減乘除。我們的加滅乘除幅度不大,所以還會被人算定。如果是大幅度大起大落,一般算命的人算不出來,你做大善事,增福添壽;你做大惡事,折福損壽,這個一般算命就算不準,所以懂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懂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定,我們在生活當中隨緣不攀緣,我們也不求長壽,為什麼?長壽在這個世間受罪受苦,至少共業沒有法子避免,為什麼不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環境多好!每天親近不僅僅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天天在一起,十方諸佛如來,天天去拜訪,拜訪的時候供佛,供佛是修福,你想想看你修多大的福報;聞經,聽佛講經說法,開智慧。

      西方極樂世界一天所修的福慧,在我們這個世間,三大阿僧祇劫都修不到,沒法子跟它比,這不去,到哪去?所以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目標、方向就決定了,決定之後不會再改變,這一生哪裡會沒有成就。除了這個目標、方向之外,什麼都不想,一切隨其自然。不要有一點點自己的意思,自己意思是錯誤的,自己意思與法性不相應。一定要相信經典,經典裡頭字字句句是如來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我們稱之為真言。這個言語是真言,它不是虛妄的,字字句句,真經;寫出來是真經,說出來是真言,決定沒有差錯,決定得到你自己意想不到的殊勝果報。

      世間的愛(愛欲、情愛),你要把它看穿,為什麼?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要是以為真的,那你就錯了。為什麼說它是假的?這個愛從什麼地方生的?從阿賴耶、末那、意識裡頭生的,阿賴耶、意識、末那是假的。換句話說,它那個根是假的,阿賴耶、意識、末那怎麼會生真的東西出來?這是佛學的名詞,總的一句話來說叫妄心,妄心怎麼會生出真東西出來?妄只能生妄,不能生真。

      真是佛性、法性、真心,那個生出來的是真的。所以佛的慈悲是真的,慈悲從哪來的?慈悲是從真性裡面生的。因真果也真,因妄,果當然虛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那麼我們在世間就覺悟,就不再迷惑。別人對我全是虛情假意,所以他說我愛你,我對你還很好。你不要太喜歡,為什麼?假的,會變的。他說我恨你,我討厭你。你也不要在意。為什麼?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他會轉變過來。就像什麼?就像三歲小朋友一樣,一會我愛你,一會我討厭你,不是真的,變化太大了,轉個頭來他又變了。所以你要懂得這個事實真相。

      我們今天學佛,學佛,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換心」,這句話,李老師我聽他講,總聽了幾十遍,印象非常深刻。學佛最重要的換心、改心,這個意思是把妄心改成真心,把妄念改成正念,這就對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別人對我們一切都是虛妄的,我們怎麼會在意?我們清楚,我沒有學佛之前也是這樣對人的,很清楚。這一改回來,這是過來人,你說多自在!我們日子過得充實,真的充實,這種充實是用妄心的人他沒有法子想像得到的,怎麼想他也想不到。我們的煩惱真的天天輕,一年比一年輕。所以你對於這種生活方式,對於這種學習,你就樂此不疲,為什麼?煩惱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長,樂在其中。這個樂是法樂,這裡面沒有情,沒有迷情,這是真正樂,正是孔老夫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裡頭有幾句話,我真的是到幾十年才真懂。年輕的時候念,囫圇吞棗,不知道這裡頭味道。關於「學」這樁事情,夫子他老人家自己說,他說他十五歲有志於學(很難,很不容易),三十而立;要用現在的話說,十五歲開始學,三十歲畢業。畢業之後,踏進社會,那就是學以致用,產生效果。果然有效果,四十而不惑,不迷惑,五十知天命;知天命,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真正明瞭因果報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真的明白了。六十而耳順,耳順是什麼?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順境好,逆境也好,善緣好,惡緣也好,他的心永遠是平靜的,這是真正功夫成就。我們行不行?什麼樣的境界上都歡喜、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心能轉境界。到七十歲成功了,隨心所欲而不踰矩,那是什麼境界?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所以孔老夫子的示現,不是頓超是漸修,我們行,我們不是上上根人,學孔老夫子學得到,學釋迦牟尼佛學不到,釋迦牟尼佛是頓超。從哪裡曉得頓超?他老人家示現成道,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那個時候三十歲,在菩提樹下二七日中講《華嚴經》。《華嚴經》是頓超才講得出來,為什麼?它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孔老夫子七十歲的境界,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就說出來了,那是圓頓根性。孔老夫子示現的是我們一般中下根性的,所以老夫子這個路,能學!

      所以夫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我有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我在那裡想,想來想去,「無益,不如學也」。學什麼?學聖,學賢。這些實在講都是提供我們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標。人生,生生世世不斷在學習,不斷把自己提升。凡夫提升到佛的境界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但是這個問題麻煩在哪裡?麻煩在迷惑。一迷惑,你不但不能提升,往下墜落,這就是講進得少,退得多,所以那個時間才要無量劫,才要阿僧祇劫。如果只有進沒有退,《華嚴經》上示現的一生成功,善財童子做了榜樣。從初發心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一生,就是他的緣好。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他講淨土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遇到的緣好,太殊勝了,一生圓滿成功,他沒有退轉,天天在求進步。我們學佛,如果是天天有進步,那多快樂!取西方極樂世界絕對有把握,絕對不落空,你說這個人生多快樂。

      你要問怎麼樣才能做到?沒有別的,好學,天天幹,一天都不能夠休息。你真的幹上幾年,那你的味道嘗到,佛家講法味,法味嘗到之後,什麼力量都擋不住,你不會退轉。為什麼?這個東西樂,世間什麼樣的樂也比不上這個樂,你會樂此不疲,這就是你成功的動力。你為什麼會退轉?為什麼會不想再去幹?味道沒有嘗到。就跟吃東西一樣,囫圇吞棗,什麼味道,不知道;細嚼,你把味道嚼出來之後,欲罷不能。所以夫子到最後告訴我們「不如學也」。

      這個話,我也是搞了幾十年才懂,然後細細觀察釋迦牟尼佛一生,你看教學,教跟學不中斷;孔老夫子一生,教學也沒有中斷。再仔細看看全世界,古往今來這些大哲、大聖、大賢,哪一個不是終身都在做學問;再看看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跟釋迦、孔子沒有兩樣,都在搞學問,不如學也。搞其他行業的,縱然做到帝王,做到大企業家,死了以後真的默默無聞,誰知道他?在這個地球上國家很多,自古以來帝王很多,誰知道?幾個人能知道他?但是真正在教學上有成就的,不可思議。

      所以,我講經的時候說了不少次,孔老夫子他當年不是志在教學,他的志在求一官半職,周遊列國,遊說諸侯,可惜那些諸侯對他很讚歎,沒有一個人願意用他。這是什麼道理?我們旁觀的人看得很清楚,世間哪一個做領導人的願意用人才,而且這個人才比他聰明,比他能幹。欣賞你,讚歎你,你走吧!我不要你。願意用什麼?用奴才,聽我話的。孔老夫子表現的是個人才,誰用他?只有佛菩薩、聖人才會用他,他要不遇到聖王,他就無用武之地。所以回家去,去教學生。

      他回家的那一年,六十八歲了,他七十三歲走的,他實際上教學只有五年,但是五年教學,成績了不起。為什麼有這麼好成績?這我們要知道,是他的德積的厚,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假的不可能有這個成績;他是真的,他是真心,他不是妄心。佛家講實德能,他具足這三個條件,所以他教的都是他自己做到的,他自己做不到的,他不會說;他所說的,統統是他已經做到的,這能感動人。所以他三千學生,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我們今天所講的傑出的學生,真正傳他法的學生有七十二個人,這在中國歷史上沒有過的。

      歷史上一生從事於教育工作的人很多,學生也不少,真正出人頭地幾個?沒幾個人!孔老夫子有七十二個人,在中國歷史上真的是空前絕後,一直到今天都沒有發現過第二個人。成為萬世師表,是他作夢都沒有想到,五年能有這麼大的成就。真的,如果他作官,在我想頂多他也不過像周公、管仲一樣,是這一流的人物,那他的損失可就大了。

      釋迦牟尼佛聰明,他是再來人,他不搞這個,所以他不作國王,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專門幹教學工作,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有教無類;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釋迦牟尼佛學生裡面,很多宗教的傳教師,很多是宗教裡面的領導人,像我們在經上看到的婆羅門,像《華嚴經》上看到的遍行外道,這些都是宗教領袖,都是一般宗教的傳教師,不分,只要你來,你肯學,這釋迦老師都樂意教,很認真的來教導你,多元文化!

      釋迦教了四十九年,成績可觀,他有成就的人,我們不說別的,就是現在經典裡面打開,你看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都有成就的。孔老夫子五年教學,成就的學生七十二個人,釋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真的空前絕後。其他宗教,早年這些創始人,教學的時間也不長,耶穌教學好像也只有三年,都有傑出的學生。這是我們講「傳人」,代代相傳,把他的教誨發揚光大,到現在稱之為宗教,擁有億萬的信徒,不可思議。

      所以你想想,夫子說的話就很有味道,很有道理,「不如學也」。世間哪一行、哪一業、哪一種工作,不如學也。然後你再接著念前面,「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而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這樣念下去,非常有味道。真正把整個精神意志統統集中在學,自己學,一面學一面勸教別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道德相應。一般人講的道德,就是佛法裡講的法性,與法性相應,純真無妄,真正做到了隨緣而不攀緣,一絲毫攀緣的意念都沒有,什麼都隨順,什麼都好,你說多自在、多幸福、多美滿,尤其在這個亂世。

      所以我非常感謝老師的指導,念念不忘老師,不是老師我們怎麼會知道這樁事情?怎麼會走這條路子?我知道這門東西好,這是方東美先生教我的。學習的基礎,基本的概念與方法,章嘉大師教我的。我終身走這條路,是章嘉大師給我決定。他告訴我這條路好,比世間哪個行業都好,他替我選擇的。學習成就,那是跟李老師十年。這是我一個過程,非常單純,萬緣放下,嘗到法味。

      在現在,我們在此地有緣,跟這個地區有緣,跟這個地區的人民有緣,中國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圓滿,在這裡建一個小道場。希望有緣的同學你們能長住在這個地方,要覺悟,要認真努力學習,你這一生會過最幸福美滿的生活。希望把這個美滿擴大,帶給全世界一切眾生。現在比從前方便多了,從前古人講,一時勸人以口,勸人;百世勸人以書,著作。現在我們利用科學技術,利用網路,利用衛星,現前就能把效果擴大。尤其我們現在正在做一項工程,把網路跟衛星能夠連起來,這樣就方便多了。不需要架設天線,你在電腦裡面就能夠收到衛星,方便太多。真學,真覺悟,佛法不是別的,佛法就是叫你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所以我常常說,有很多初接觸佛法的,特別是一些外國人,我們見面常常問我,佛法裡頭講的是些什麼?我都是用很簡單的話,佛法所說的,第一個是讓我們真正了解人與人的關係,第二個讓我們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個叫我們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有些人不信宗教,聽到天地鬼神,他說這是迷信;前面兩個他不反對,這一條他反對。那我們就換句話說,現在科學講的不同維次空間,你承不承認?承認。他相信科學,那我就用科學的方法,不同維次空間裡面的生物,我們佛法就稱他為天地鬼神,這不就通了。這三個關係搞好,不就天下太平,社會就安定。這裡頭三個都重要,當然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係,這是佛法說的,佛給我們講的這個。

      學佛,學佛你求的是什麼?這我想很多同學,你們都很清楚,學佛為什麼?為求智慧。佛法裡頭有真實智慧;為求德能,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為求相好,相好就是福報。你看今天世界上哪個人不是求財富,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佛就是教我們這個,而且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展現的是這個。釋迦牟尼佛展現的是聰明智慧,他講這麼多經,沒有人能夠講得出來,也沒有一個人一生講得這麼多,量這麼大。承認世界上第一個聰明人。第二個,他的能力萬德萬能,他沒有不會的,雖然他從事於教學,他沒有從事於這些工作,哪一行他都通,他決定不外行,無論你哪一個行業,你去向他請教,他都頭頭是道教導你,能力。第三個福報,福報裡頭包含健康長壽。我們求的就是這個。

      求淨土那更明顯。我早年在美國,當地的美國人進到我們佛堂,問我們學的是什麼?我就叫翻譯的人告訴他,我們所求的是快樂。他說這個我們要;我說我們求清淨,清淨也要;我們求長壽,這個我們統統要。我說行,星期六到我這裡來,星期天他要上教堂,他是基督徒。我說沒有衝突,教堂裡面那是你們的神,是你們的父;佛堂裡面,是你們的老師。在家有父母,在學校有老師,絕對不衝突,星期日上教堂,星期六上佛堂,很快樂。

      所以「愛所成」,我們也不必反對它,也不必厭棄它,你要認識它,這個重要。只要你不迷,樣樣都圓滿;你要迷,那可就有罪受,那就有苦受。迷了就變成苦,覺了它就變成諦。苦諦兩個字很有味道,覺了就是諦,不覺就是苦,所以凡夫有苦無諦,二乘有苦有諦,真正覺悟的人有諦無苦,你說這個味道它多圓滿。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