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07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0七卷)  2005/7/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07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法首菩薩偈頌第一首看起: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佛子善諦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前面文殊菩薩所問的,我們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來學習。菩薩所問的,幾乎都是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修持上的通病,幾乎一般人都有。非常難得在華嚴會上菩薩給我們問出來,『法首菩薩』代表佛陀為我們開導。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知道他不是真正七信位的菩薩,不是真的,都是古佛再來作斯示現的。正是所謂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七信菩薩而得度者,即現七信菩薩而為說法,我們就明白了,「法首菩薩」所說的就是佛說的,我們一絲毫疑惑都沒有,要認真學習,依教奉行。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註了不少,這首偈註得很長。「十頌分二」,這就分為兩個大段,「初一」,就是我們剛剛念過的「勸讚略說」,略說可見得文字雖然很短,意思很圓滿。這四句,第一句「勸聽」,『佛子善諦聽』,特別著重這個「善」字,「諦聽」是仔細的聽,認真的聽。「善」這個字重要,這個字確實是大乘教裡面的關鍵,我們用耳聽,不善;我們很用心聽,我們這個心是第六意識,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也不善。那要怎麼樣才叫善聽?《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馬鳴菩薩說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叫善聽。

      宗門裡面常常講的參究,參究是善聽。為什麼?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就不善。心意識是什麼,你一定要懂得。心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不用心意識,也就是說我們聽經、讀經、看經都不要執著,都不要分別,當然最好不要有妄想;不要有妄想非常困難,說實在話,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得到的。所以,我們現在功夫就用在不用六、七識,阿賴耶暫時放一邊,為什麼?做不到,阿賴耶是妄想,就是我們常講起心動念,這非常困難。轉八識成四智是先從六、七轉,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是果上轉,這不就講得很清楚嗎?果上才能轉,我們在因上用功夫。因上,「善」這一字就是你不用分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善,認真仔細,所以這個字是個關鍵的字。我們學佛,說實在的話,學了這麼久,這麼多年,要用菩薩這裡的話說,不善學。聽經不善聽,看經不善看,所以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我們沒有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原因在此地,這不能不知道。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也很好,他說得非常具體,「初句勸聽,遠離貢高輕慢怯弱三種雜染,方名善聽」。馬鳴菩薩給我們說的是總的指導原則,離分別執著,看看此地,這個很具體了。貢高是傲慢,這個得不到利益,為什麼?真正得利益要虛心,你才得利益,謙受益,謙虛,自以為是就得不到利益。第二種是輕慢,慢也是驕慢,輕是輕視,沒有把這樁事情看重,貢高是自以為是。對於道學輕慢,對於經教輕慢,對於老師輕慢,你還能有什麼成就?正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說了很多遍,「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高、慢都沒有誠敬,這是不得利益的原因,我們不能不知道。

      第三個是怯弱,這是自卑。總覺得自己不行,自己無論在程度、在各個方面差太遠了,這樣深的經典我哪有資格來學習?正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的信心,這個人沒有信心,不能自信;對佛菩薩很恭敬,自己覺得這麼大的法,不敢當。還有一等人,都是好人,都非常難得,覺得自己一生造作許多的罪業,不敢見佛,在寺院裡面大殿,大殿上的佛像不敢看。實在講這種是很好的人,他有慚愧心,他在佛像面前覺得自己罪業深重,不敢見佛,不敢看佛,這個也錯誤;貢高我慢是錯誤,過分的自卑也是錯誤。諸位想想,這些是不是統統是分別執著?這是學佛不能得益的重要因素。

      那我們有沒有?肯定是有,有自己怎麼樣?不知道。怎麼曉得肯定有?我們的真誠心,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的恭敬心,我們的精進心,不到位。你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去檢點,發現自己確實有貢高、有輕慢、也有怯弱,這個東西我們沒放下,遠離就是放下。把這些煩惱習氣統統放下了,讓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現前,那是我們的真心。真心在哪裡?放下妄心就是真心,你可不要再去找真心,當下就是。用一個清淨心、真誠心來接觸佛法。

      「求悟解故,專一趣心」,此地講的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專心。我們佛門通常見面大家合掌,合掌就是代表一心。這十個指頭代表散亂,我把散亂收回來,所以合掌代表一心,一心是真正恭敬,佛法的禮節也是表法。我們掌是合了,我們的妄念有沒有收回來?這就有問題了。形式上做得不錯,還是有妄想,還是有雜念,心還沒有收回來。孟夫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合掌的意思。什麼叫學問?把你散亂的心統統收回來就是的。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求覺悟、求解脫,覺悟是智,解脫是行,我們求的是這個。如果你學佛還求名聞利養,錯了;你還想求五欲六塵的享受,你永遠不會開悟,永遠得不到解脫,解脫是離苦。所以我們學佛,方向、目標決定不能有差錯,這樣就對了。

      首先你看要專心,要一心,然後去聽教,「聆音屬耳,掃滌其心,攝一切心,方名諦聽」,把一切妄念統統都收回來,一心現前。所以,無論是讀經(文字是音聲的符號)、看經跟聽經都需要懂得消歸自性,隨文入觀,這個很重要;如果你有分別執著,你就沒有辦法隨文入觀。現在人的通病,普遍的病,沒有耐心,心裡面煩躁,靜不下來。所以現在在國外許多地方,我們佛門這些大德,確實也很難得,看到社會的病態,他們在寺院裡面辦靜坐班,很能吸引人。多少人到靜坐班裡來報名,來學靜坐,他並不是學佛。就是什麼?他太煩了,心靜不下來,到這個地方來,佛堂裡面來坐下來收心。這個也很有效果,總算得到一點安靜,坐一個鐘點,就是修清淨心修一個鐘點,坐兩個鐘點就修兩個鐘點。

      靜坐班常常人都是滿座的,確實是好事情。可是在這邊雖然靜坐了一、兩個鐘點,出了寺院之後他又亂了。這種情形我們很容易理解,因為你在禪堂裡面,在淨舍裡面,你跟外緣暫時離開。離開教室,離開寺院,你跟這個社會的染缸又投入了。這個問題就是你所學的,沒有把它用在生活上,沒有把它用在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你沒用上;如果用上,那就很管用。用上要相當長的工夫,無論是在順境、在逆境,善緣或者是惡緣,你都能保持著如如不動。

      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你要問難的原因在哪裡?古人說得很好,《華嚴經》上你看清涼大師判教,信、解、行、證,這是修學的四個次第。我們想把心靜下來,這是行,但是前面沒有理解,所以行就不得力。佛祖教我們放下萬緣,為什麼要放下,不懂,勉強放下非常困難;如果真的把這些道理搞通達,明白了,放下就不難,就很容易了。事實真相,也真是難為世尊,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把事實真相講了二十二年,《般若經》。般若的總綱領就是《心經》,你看《心經》多少字?二百六十個字,總綱!一展開,佛說了二十二年,所說的就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無所有,真相畢竟空,真相不可得,《般若心經》到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這是真實智慧。看到事實真相,你說他放不放下?當然放下,諸佛如來徹底放下。

      諸佛如來,廣義的說,包括此地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都是諸佛如來這個範圍裡面的,他們都放下了。九法界的眾生,雖然學佛,也學佛菩薩放下,不徹底,不究竟,不是真的放下;真放下,管用,真放下,沒有過失。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一樣的也要為大眾服務,在中國,我們在歷史上看到的,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應化來的,善導大師也是彌陀應化的,還有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和尚,這大家都知道的,是彌陀化身。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應化在這個世間,確實為大眾服務,也為大眾做了很好的修學榜樣。我們後學的人要會看,要能夠細心體會得到,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所以古時候人福報確實大,一個道場常住裡面的執事,住持、當家師、維那,許多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因為擔任這些事務操心,耽誤你修行,佛菩薩慈悲,他來照顧我們。你看,事他樣樣都做,做得很圓滿,做得叫大眾心服口服,心地裡頭一塵不染。凡夫要是做這個事情就麻煩了,佛門裡面有個諺語說,這是佛門自己家裡人說的,你想害那個人你就請他做當家師,你就請他做方丈。這話有道理,做了當家,做了方丈,如果沒有德行,就變成此地說的貢高我慢。一天到晚忙著這些事務,忙著交際應酬,哪有時間聽經?哪有時間去念佛?福報享盡了,道業不能成就,縱然為大眾服務說做得好,修一點人天有漏福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在佛門裡面修行,什麼人福報最大?清眾,不管事,對一切事務不聞不問,一心念佛,往往這種人有殊勝的成就。哈爾濱極樂寺,我們在倓虛老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所看到的修無法師,清眾。在寺院裡面沒有地位、沒有身分,做粗活,他也沒念過書。你看他往生多自在,預知時至,沒有生病。極樂寺建成,第一次開戒,他到戒壇裡面去幫忙,就是我們現在講做義工。那個時候方丈是倓虛法師,監院(就是當家師)是定西法師,這兩位大德香港人非常熟悉,以後都到香港來了。這是他們家的事情,修無師往生是他們親眼看見的。

      傳戒的時候,倓老請他的老師來做得戒和尚,他的老師是諦閑老和尚。住了時間沒多久,修無就來告假,大家很煩惱。你答應到戒壇幫忙照顧病患,傷風感冒的需要人照顧,照顧病患,他要告假,他要走了。倓老是很有修養的,沒有說話,可是定西法師就沉不住氣,就把他呵斥一頓:你這個人怎麼沒有耐心,戒壇才只兩個月的時間,你要走也得等戒壇結束,圓滿之後再走。修無師就告訴這兩位長者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他們兩個一聽,這個事情大了:哪一天走?修無師說,不出十天,請常住跟他準備兩百斤劈柴,準備火化,還希望能有幾個人幫助他助念。這都沒問題,這是預先告消息,不超過十天。

      到第二天,他又來了,老和尚問他,你有什麼事情?他就告訴老和尚:我今天就要走。常住立刻給他準備一個房間,也有幾個很熱心的人,聽說他要往生,大家都很歡喜,幫他助念送他。你看看一點病都沒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走了。助念的人就問修無師,這是恭喜他,真難得,他說過去這些往生的人,臨走的時候都要作幾首詩,作幾首偈子,留給後人做紀念,他說你也給我們留一點紀念。修無師說我沒有念過書,我也不認識字,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可是我有一句話留給你們,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了這個話,說得很老實、很踏實,很有受用。要真幹才行!

      我們學經教要真學,我懂多少我就做多少,經裡頭字字句句有無量義,所以經書讀的時候讀得有味道,你讀一輩子,天天生歡喜心。什麼原因?天天有悟處。如果天天念,天天沒有悟處,你會念厭了,念到最後不想念了,沒有意思;天天發現有悟處,學習的興趣就提高了。果然契入就欲罷不能,自自然然的不眠不休,吃飯忘掉了,睡覺忘掉了,經裡頭有法味,你嘗到了。聽經亦復如是,聽出味道出來,一聽就聽八個小時,聽十個小時,他不休息。我曾經聽說,大陸上有些同修告訴我,他們聽光碟聽得很得受用,一片一片聽。到第二天早晨天亮了,他不曉得天已經亮了,把睡眠忘記掉了。這是什麼?得法喜,如果能常常保持,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看屬於眼根,聽屬於耳根,都要懂得把心裡面那些妄想分別執著暫時的放下。掃滌就是暫時放下,你的清淨心現前,你聽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清淨心,聽兩個小時,兩個小時清淨心,時間愈久,你清淨心能保持長久。像夫子讚歎顏回,「三月,不違仁」,也就是說,顏回的能力聽到教訓能夠三個月不違背。他天天聽,永遠沒有間斷的聽,那他就長時期的保存,聽一次能保持三個月,真不容易。所以,我們要想能長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這個心常生智慧,我們只有一個方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做得到。

      諸位如果要問我,像我們這樣能不能做到?我可以告訴你,肯定能做到。你要問我,憑什麼能夠這樣肯定?我可以告訴你,我是過來人,我跟同學們說過,我不是上根利智,我是中下根性,中下根性能有一點成就,就是決定不能間斷。「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這就是說我們一般人,你讀聖賢書可以能保持三天,那我天天讀不就永遠保持了嗎?就這麼個道理。

      一面讀經,同時要把外面不善的緣斷掉,外面緣幾乎都是不善的。頭一個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把這些東西你要能遠離,你的心才得清淨,這個東西擾亂心思。你常常跟這個接觸的話,聖教都不產生作用,為什麼?自己煩惱習氣很重,這是你內心裡的因,外面這些東西是緣,緣在外頭一勾結,把你裡面的煩惱全部引爆了,你還能受得了嗎?所以外緣我們要遠離,內裡面我們用聖教、用經典來薰修,長時薰習,我們的觀念、思想轉過來了。要多少時間?根性利的要十年,我跟諸位說過,我不是利根,我轉過來是三十年。所以我才有這個膽量跟諸位說,長時薰修你也能成就。你能夠像我這樣三十年鍥而不捨,怎麼會不成就?

      外面的染緣決定要放下,對於聖學、經教真正生歡喜心,你就嘗到法味了,不要人督促,欲罷不能。這種境界很少人有,為什麼?很少人能這樣幹法,真幹你才能契入這個境界,你不真幹的話你得不到。懂多少學多少,依教奉行,天天有進步,天天煩惱輕,智慧長,他怎麼不快樂?所以方老師當年跟我說,就這句話把我引進門來,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他。確實,如果不是他,我不可能學佛,不可能接觸經典。幸虧他的介紹,我也非常認真的來學習,得到了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世界雖然是個大染缸,我不接受它的染污,現在人講免疫力很強,確實如此。

      經上講的這些隨煩惱,我們不是沒有,很淡薄,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自然有把握。佛在經教裡講得太多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我們天天想的是聖賢的教誨,天天接觸的也是聖賢的教誨,念念不忘阿彌陀佛,念念嚮往極樂世界,你說哪有不生的道理?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世界就沒有留戀。這個世界好像我們住旅館一樣,過兩天就要走了,對這個地方確實沒有絲毫留戀。這個世界放下了,一心一意想親近阿彌陀佛,決定滿願。所以,「善諦聽」這三個字的味道我們要明瞭。

      下面第二句,「次句讚問,顯行稱理,故名如實」。『所問如實義』,問得好,你所問的都是真實義,都是事實真相。菩薩修行如理如法,我們今天是在修行的道路上,道路遇到困難了。這個困難是自古以來,無量劫前,乃至於無量劫以後,三世諸佛在初發心的時候,我們都會遭遇同樣的問題,同樣的難關。文殊、法首都是過來人,這一問一答使我們警覺性提高了,原來我們迷在這個環境裡頭一無所知,沒有警覺心,如果有警覺心那就好了。墮落在這個裡面,所謂是「習慣成自然」,說個不好聽的,已經是麻木不仁。好像皮膚一塊地方麻木了,不知道痛癢,我們今天處的境界就是這樣的。如果知痛癢,你有警覺心,你就會回頭,回頭是岸,知道自己有毛病,要想辦法去對治。有很重的病,自己不知道,這是最可憐、最可悲的事情,佛菩薩在此地為我們提醒,提醒有緣人。跟菩薩有緣的,讀到這個經,聽到這個話,他會產生高度的警覺,他會反省,他會檢點,他會改過自新,這個人這一生就有救了,就成功了。

      再問與年齡有沒有關係?給諸位說,沒有關係。修行是要有時間,沒錯。你年歲很輕,二、三十歲,再有三十年,行,你能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控制得住,要很長的時間。如果我們今天已經六、七十歲,沒有這個時間,也行。你真正明白了之後,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就是要真正放得下,心地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短時間也能成功,一年、二年、三年、五年,行!《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哪有不能成功的道理!

      這個「若一日到若七日」我見過,這個事情二十多年前了,我在講經的時候提到過。美國華盛頓DC的周廣大先生,他是個開麵包店的,一生沒有接觸過佛法。臨終前三天,因為病重了,醫生放棄治療,說他只有幾天的壽命。這時候他家裡親戚有信佛的,找了一個老居士給他開示,勸他一切放下,念佛求生淨土。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吩咐家裡人:你們統統給我助念,其他的什麼都不要管了,就幫助我念阿彌陀佛。愈念他愈歡喜,本來他是癌症,很痛,愈念他的痛苦減輕了,很歡喜。三天他就往生了,念佛往生,真的是三天,這是我們很多人親眼所看見的。所以說年輕也好,中年也好,老年也好,關鍵在放得下,認真去幹,不要有任何疑慮,能成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第一首偈後面的兩句:

      【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這個兩句一開端給我們說『非但』,這個意思就是講,決不是只用『多聞』你就能夠『入如來法』。「入如來法」,如來是從自性上說的,入如來法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裡面講的大開圓解,念佛人所講的理一心不亂,單單只靠多聞做不到。所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言非但者,要兼修行,獨用多聞,不能證入」,這個幾句話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只用多聞沒有用處,古人說的「說食數寶」,一定要行,要修行。

      修行兩個字我們一定要把它的意思搞清楚,行是行為,修是修正。行為無量無邊,佛用身、口、意把它歸納,無量無邊的行為總不出這三大類。行為有了錯誤,這個錯誤的行為就是煩惱,就是習氣,就是造作一切不善。隨順煩惱的造作就是業,業就要招果報,果報是苦,所以我們要把行為修正過來。這個三大類,身的行為是身體造作,佛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譬如在《十善業》裡面講的,身的不善的行為有殺、盜、淫,怎麼樣把它修正過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就把身的行為修正過來。諸位要知道,佛在此地說三個是舉例,並不是就這三樁,那你就完全搞錯了;舉要言之。

      言語的行為(口的行為)有妄語;兩舌,挑撥是非,這是很不好的事情;綺語,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惡口,說話粗魯,很難聽。這是口業,無量不善的行為,佛舉四個。怎麼修正?從今之後不妄語。現在人說「這個我做不到,我不欺騙別人,我要跟人說老實話,那我處處吃虧」,怕吃虧;別人妄語欺騙我,我怎麼可以老實對他?怕吃虧。怕吃虧的人真吃虧了,為什麼?果報在三途。如果不怕吃虧,眼前吃一點虧是小虧,你是一個持戒有德之人,你來生生天,你看你吃虧了嗎?眼前好像吃一點虧,後來有大便宜佔,你念佛才能求生淨土。

      念佛的人還要造口業,還要欺騙人,還要撥弄是非,這種人能往生嗎?不可能,哪有這種道理?尤其在佛門裡面,諸位讀《地藏經》你就明瞭。過去我們還講過一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這個裡面都是講撥弄是非,破壞道場,那個罪都是阿鼻地獄。因為你破壞道場你是斷眾生的慧命,這個法師在這邊講經,講的沒有過失,你去舉發法師的種種之罪,讓聽眾對法師喪失信心,都不來聽了,你把他聞法的緣斷掉了,你要背這個因果。這個叫什麼?斷眾生法身慧命,罪很重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怎麼樣修正?不兩舌,這個事情決定不幹。法師、道場縱然不如法,也輪不到我說,我沒有說的義務,自然有人說他。即使沒有人說他,我們自己迴避就好了,也不跟道場結冤仇,也不跟法師結冤仇,也不跟信徒結冤仇。這就對了,何必幹這個?

      我們不要說是聽的人家不善的批評,就是我們親眼所看的,你也未必能看得清楚。為什麼?佛經教裡面說得很多,許許多多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是大權示現。看到他好像是瘋瘋顛顛的,幹這些傻事,殊不知那些傻事真的是救了眾生,救了人,我們看不出來。我們要等多少年之後,看到那個結果,才知道他做的時候是樁好事情,不是壞事。我們怎麼看得出來?道場裡頭龍蛇混雜,真正善知識做種種善巧方便的示現,他一個示現一定是有目的,一定是有用意的。我們不知道,以為他有過失,任意去批評他,讓別人起疑心,這個大錯,這個罪很重。綺語、惡口,這是佛教給我們修行從這裡下手。

      《無量壽經》上特別重視口業,把口業擺在第一位,就是說你從哪裡去改過起、修行起?從口業上修行起,從今之後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的腳跟才站穩,最容易犯的。第二句才講到身業,「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一般講身、口、意,《無量壽經》上講口、身、意,你想想這個排列的順序,用意很深。世間人最容易造的是口業,有意無意,有意是罪,無意是過,這罪過,統統對自己修行產生障礙。意所造的是貪瞋痴,貪名也好,貪利也好,甚至於學佛貪圖佛法,這都是過失,要改!不貪、不瞋、不痴。

      這個十條我相信每個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你都學過。學了之後怎麼樣?你也看了,《十善業》你都看到了,你也聽到了,沒有去做,沒有真正把三業的行為修正過來。念有什麼用?你念經,你每天念很多經,經上所說的,一句都沒做到,你所念的是白念了,只可以說你念經是口善。從前李老師常常跟我們講,勉勵我們,「念經比罵人好一點」,李老師說出這麼一句話,說明你得不到利益。

      所以,念經為什麼還要聽經?為什麼還要學教?道理是什麼?是解,你念經不解義等於沒有念,你要了解經裡頭的意思。你看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會念,你不解如來真實義,那你怎麼修行?解了真實義之後,你才能夠用經典做標準,用經典做依靠,來修正我們自己的行為。經典像一面鏡子一樣,面對經典就好像照鏡子,這身上哪個地方有骯髒的,趕快把它洗洗乾淨,你會。經典義理通達了,那是照心的,照身口意的;身口意天天造很多罪過,做很多錯事,你每天都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真修行。諸位要懂得,你才會真成就。你看經上常說,見思煩惱斷了,或者我們用《華嚴經》上的話來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執著放下了(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就證阿羅漢果,脫離六道輪迴。你再進一步把對一切人事物的分別也放下,分別是塵沙煩惱,證菩薩果位,脫離十法界,生到一真法界去了;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生到那邊去了。

      所以一定要真幹,真幹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所有一切不善統統放下,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我們的心要善、思想要善、行為要善,就是身業、語業都要善,三業清淨,三業純善,這才能證入。這就是要修,修什麼?天天修,為什麼要天天修?煩惱習氣太重了,天天要修正,不修正它就偏差,它就誤入歧途,時時刻刻要修正。你三天不念經,三天不聽經,你就會有很大的偏差,你自己要認真反省一下你會覺察到,真的,不是假的,思想、言行都出亂子。今天學了,今天能夠不出亂子,明天就靠不住了,明天怎麼?忘掉了。天天要幹,幹了什麼?天天要修,在哪裡修?在生活當中修。

      我常常教同學,也是一個從根本上修行,從心地上,從起心動念上修,這是效果最好的。你要真正有這個心,真正有這麼高的警覺,起心動念要把自己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對立的念頭放下,從這個地方用功夫。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我跟他不對立,你知道這個效果很殊勝。他跟我對立,我跟他不對立,他就變成孤立了,沒有對手;對立是雙方的,那一方沒有了,這一方就變成孤立,要懂這個道理。孤立一段時期,那個對立就沒有了,自然就化解掉了,所以化解對立就是化解矛盾、化解衝突的根本。是從我們自己本身下手,不從外面,不從對方,從我們自己本身下手。諸位細細去想這個道理,我們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不難放下了。放下說的容易做的難,原因在此地,你不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放下需要看破,我們學教,聽經、學教,就學著看破。看破是什麼意思?把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這叫看破。看破之後,放下就是修行,放下不善的心,放下不善的思惟、不善的見解、不善的言論、不善的行為,統統放下。所以說要兼修行,獨用多聞就不能證入。你只有多聞,你沒有修行,就是說你的思想、見解、言行完全都還是依舊隨順你的煩惱習氣,你所學的這些經教都沒有起作用,這怎麼能證入?你就曉得修行多重要。

      「故下諸偈皆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這是下面總共還有九首偈。這一首是「勸讚略說」,後面是法首菩薩要正式為我們解釋,說明為什麼受持正法還有這麼多的毛病發生,一樁一樁給我們解答,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順煩惱習氣。他向下九首偈頌統統用比喻說的,比較容易體會。每首的結論都是那兩句,「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這些人只重多聞,疏忽了修行,所以一生不得受用,最後還是要去搞生死輪迴,這就錯了。我們學佛真正的目標,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不再搞輪迴。不再搞輪迴,你要了解這一生當中決定不造輪迴業,你才有希望能夠超越;這一生當中還要造輪迴業,你想脫離輪迴就沒指望。

      輪迴的因(業因),那個不怕,因為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也很了解,因要是沒有緣不能結果。譬如桃,桃核、種子是因,它的緣是土壤、肥料、水分、陽光、空氣,統統具足,這個桃核它才能發芽,它才能夠生長,從樹苗長成大樹,開花結果,這個道理我們懂。如果這個桃核種子,我們把它放在玻璃杯上,放一百年它都不會生芽。什麼原因?緣沒有,這裡沒有土壤、沒有肥料、沒有水分,它不會生長的。這是說明我們自己阿賴耶識裡頭,十法界的種子統統具足,這佛在經上常說的。我們承認,我們肯定,一切眾生各個具足,這十種種子都有。我現在就是六道裡面的種子我把它的緣統統斷絕,六道裡面所有一切業緣不造了。佛所講的殺盜淫妄、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慢,統統是六道的緣,我們繼續還要去造,我們阿賴耶裡面的因就又增長了。佛法雖然聽聞,那個種子非常薄弱,沒有緣;六道三途的緣具足,雖然天天聞法,沒用處,還是要墮落,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菩薩在此地一再提醒我們,一定要修行。你看後面九首偈,每首偈都跟你說「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不斷重複在提醒我們,慈悲到了極處。後面清涼大師說得好,「此明不行之失,非毀多聞」,這是說明你不修行的損失,不是說多聞錯了。多聞沒錯,而是你多聞你沒有依教修行,依教奉行,奉行就是修行,這個道理要清楚、要明白。下面特別強調,「若無多聞,行無依故,是以不行為失,如調達善星」。這還舉兩個例子。你要不多聞,不多聞怎麼樣?你不能看破,就是你不能對事實真相通達明瞭,你不行,所以要多聞。

      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如果你要不多聞,你的修行就屬於盲修瞎練,盲修瞎練決定不會斷煩惱。你雖然好像很用功,你修行的還滿像那麼一回事,實際上脾氣很大,分別執著很嚴重,這就沒有用處。每天拜多少佛,念多少經,那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不是說你每天讀多少部經,念多少佛號,拜多少佛,這叫修行;那是形式,那是外表,不是實質。實質怎麼樣?實質要斷貪瞋痴慢,要斷煩惱習氣,這真修行。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特別是講擺在面前人情事故,通達明瞭。真正有修行的人,對人處事一定應付得面面周到,樣樣圓滿,這是有修行的人。真有修行的人他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他心地清涼自在,所以他有智慧,他沒有煩惱習氣。接眾以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慈悲心,表現出來的態度自自然然和藹可親,人人都樂意為他服務,他也念念為眾生服務。

      所以,修行要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經論,多讀多聞,標準拿到了,合乎這個標準是善的,不合這個標準是惡的,依照這個標準修正自己身語業錯誤的行為。你不多聞怎麼行?所以,你沒有多聞,你的行就沒有依據;你的修行沒有依據,你怎麼修法?用你自己的煩惱,用你自己的知見,我以為怎麼樣怎麼樣,這個標準是錯的。你的標準是三途六道的標準,不是諸佛菩薩、聖人的標準,不是,你是三途六道的標準。所以不能行這是過失,這是受持正法而不能成就,過失都是因為你沒有去做。

      下面舉兩個例子,這大家都知道的,提婆達多、善星比丘這兩個人都是佛面前的弟子,釋迦牟尼佛每一會講經他們都在,多聞。他也能說得頭頭是道,說得天花亂墜,一句也沒做到。統統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現在人所說,滿腦袋的胡思亂想,爭名逐利,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放不下。所以,出家修行造作種種罪業,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已經給我們表演得淋漓盡致,又何況這三千年以後的現在!出家人所造的這些罪業,造的種種不如法,看看提婆達多不就明白了嗎?不是現在有,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不少人,提婆達多是帶頭的,後面有六群比丘。所以僧團一開端就是龍蛇混雜,裡面有好比丘、也有惡比丘。不過佛陀在世那個時候,好比丘的人數佔多數,惡比丘人數少,那就是正法。

      「行之為得」,這是講不行的,你看看不依教奉行的,像提婆達多、善星比丘,兩個人都是墮阿鼻地獄。真正依教奉行的也舉了兩個例子,「阿難,身子」,身子是舍利弗,像阿難尊者、像舍利弗、像目犍連、像迦葉,這些人都是依教奉行的。行之為得,他們的「得」是得證果,得開悟、得證果。

      「故自利利他之行,並須明達,誓窮法海,為種智因,但應善義,勿著言說」,這幾句話是大師在這裡勸導我們,給我們提出好的榜樣。行門有自利、有利他,煩惱輕,智慧長,這是自利;斷十惡,修十善,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自利跟利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是永遠分不開的。你自行就是做樣子給別人看,我學佛了,我是佛弟子,我這一生決定不殺生,不但不殺生,不殺生這裡面的深意是決定沒有惱害眾生的心。害是眾生受到傷害,惱是令眾生起煩惱,我們要是讓別人因我而生煩惱,因我而受害,雖然沒有殺他,這也是屬於殺生的一種,也是罪業,不能有這個念頭。

      他害我,我怎麼辦?我也不能害他,這個道理很深。他害我,我去報復他,我要去害他,我還是要墮三途,我錯了,我沒有把我的行為修正;我把我的行為修正,這是對的。所以外面人家毀謗我,我們可不可以毀謗?不可以,外面別人陷害我,我不能陷害他。甚至於別人要殺我,你就學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一絲毫瞋恚,沒有一絲毫報復,完全接受。這是什麼道理?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肉身哪有不死的道理?有生必有死,死的方式無所謂,什麼方式都可以,你殺隨你殺,身就捨掉了,放下了,精神向上提升。忍辱仙人這一往上提升,升到佛陀,成佛了,你說這是多大的自利,自利真利他!歌利王墮地獄,地獄罪受滿之後出來,菩薩成佛了,他跟菩薩有緣,他過去殺他,有緣。菩薩發誓「我成佛之後頭一個度你」,菩薩沒有怨恨,不是說我將來成佛頭一個來整你,來報復你,沒有;我頭一個來度你。這叫正法,這叫自利利他。

      學佛你要懂得,你所學的全部要落實到生活行為上,你的心裡多快樂。別人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沒有怨恨,沒有報復,心裡多快樂;如果你有瞋恚,你有報復,你心裡頭多難過。你是心裡想受苦,還是想得樂?就在你這一念之間。你能夠像佛菩薩一樣,那就無比清涼自在,業障消了。外面對我們的傷害愈大,消業障消得愈大,傷害愈深,我們很深的業障也被消掉。怎麼能還去責怪傷害我們的人,哪有這種道理?人家做很多罪過來替你消業障,這個事情只有學佛,真正學佛的人懂得,多聞不修行的人不懂。為什麼?他還有怨恨心,他還有報復心,他還有嫉妒心,這個不行,這不是學佛。雖然受持正法,他只在聽聞,他沒有修行,關鍵在這個地方。

      我們到底是要真正修行,是真正要消業障,是準備在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親近諸佛菩薩重要,還是要跟人家爭這口氣,非報復不可,還搞這個嗎?非報復不可,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不是苦這一輩子,不曉得要苦多少輩子,哪一輩子真正覺悟,「算了,放棄了」,你才能得解脫;你要不懺悔,你要不回頭,無量劫之後都是報來報去,太苦了!所以說「故自利利他之行,並須明達」,明白通達,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你要明達你一定要聞經,你要多聞、多讀你才會明達。

      在初學,這個多聞,初學跟真修的人不一樣。初學,多聞是怎麼?一部經,不斷重複的聽,這叫多聞。不是說所有一切經論你都聽,不是的,初學的時候就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叫多聞。譬如初學佛的人,我教人的方法,你喜歡《無量壽經》,你聽《無量壽經》的講解,一遍聽完之後從頭再聽,聽第二遍,第二遍聽完,再聽第三遍。聽到什麼時候才可以換經?聽到明達,聽到誓窮法海,這是什麼?深入!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能不能把這部經聽一千遍?果然聽到一千遍,你成功、你開悟了,為什麼?一千遍的人心定了,不再向外攀緣,心定了;心定,智慧開了,大徹大悟。悟了之後,再廣學多聞,一切經你只要看一遍,你只要聽一遍,全都通達了。

      甚至於一部經要不要聽完?不要,你們看《六祖壇經》,法達禪師去見六祖的時候。法達是學《法華經》的,誦《法華經》三千遍,三千是個整數,決定是超過。我們知道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法華經》一天念一部,《法華經》很長,七卷,我們曉得他已經差不多在《法華經》,就一部經上用功,差不多十年了。十年在一部經上,心是定的,雖然心定了,智慧沒開。他向六祖大師請教,六祖說我不認識字,我也沒有聽過《法華經》,你念給我聽。他已經讀了三千遍了,熟透了,念給他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就止住他:可以了,行了,不要再念了,我都明白了。

      你看看,聽一個開頭,後頭統統明白了,不要聽了。給他講《法華經》的義趣,法達一聽就開悟了。哪個重要?一門深入重要!你開頭可不能搞多,你要是廣學多聞,那你虧吃大了,學一輩子什麼都不通。果然學一部經的話,真正用上十年的工夫,也能像法達那個程度,不定什麼一個啟示,你覺悟了。守住這個規矩就是持戒,長時薰修,就一門深入,那就是修定;戒定慧三學統統在其中,這個方法多高明。「為種智因」,種智是成佛,成佛的真因。

      後面這句話很重要,「但應善義,勿著言說」,你要明瞭經裡面所講的義理,決不能著相。著什麼?言說相。還不是馬鳴菩薩所說的嗎?「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看這個地方這句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