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94

      請掀開經本五十一面第二行,大科第七段,稱揚讚德分。

      清涼大師解釋本經都用十來表法,在第一品「世主妙嚴品」,他分為十個大段落,也是與《華嚴》以十來表圓滿的意思相應。前面六大段是本經的證信序,諸位聽經聽得很多,都知道佛經的體例,經本展開前面可以看到六種成就,六種成就是證信。序分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證信,第二部分是發起。從這一段以後總共有四段,都是屬於本經的發起。這一段第七「稱揚讚德」,這是稱讚本師的功德。本師在《華嚴》是毘盧遮那如來,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毘盧遮那是法身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的理體,哲學裡面所講宇宙萬有之本體。讚本師之德實在就是顯示我們自己的性德,如果不懂這層意思,經文念到你當然會感到乏味,你莫知所云。如果懂得這層意思,細細的揣摩經文,佛是教我們在這個地方明瞭自性有無量的功德,正如後面經文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是什麼?有哪些?在這一段稱揚讚德裡面就顯示出來。

      我們真心本性,跟毘盧遮那、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我想有不少同修曾經聽說,佛門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包括我們,三世更是包括我們;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佛說「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而《無量壽經》上更有一句偈子,實實在在了不起,他說的是「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成佛這一句,跟《華嚴經》上所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一個意思,比《華嚴》這一句講得還要圓滿、還要徹底,這是真實語。我們平素只聽到經上這麼說,但是沒有聽過有人詳細給我們解說,殊不知詳細解說就在《華嚴經》上。《華嚴經》上,世尊講經說法的技巧非常圓滿,真正是達到善巧到極處,我們常常讚歎善巧方便,我們在前面「眾海雲集」那一大段,這一大段是《華嚴經》上的眾成就,我們看過;它表法的義趣,在前面跟諸位詳細說過了。這一段一開端,經文有三段。第一段是「總結威儀住」,第二段是「總顯德行因緣」,第三段是「別明得法讚佛」。請看經文:

      【爾時如來道場眾海悉已雲集。無邊品類周匝遍滿。形色部從各各差別。隨所來方。親近世尊。一心瞻仰。】

      這一小段的經文裡面包含三個意思,第一個是總結前面所說的「眾海雲集」,意思非常明顯。我們要知道,「眾海」很不平常,因為每一個族類、每一個社團,人數都是無量無邊。這個意思,顯示華嚴這一會以什麼地方做道場?我想諸位一直聽下來都應當體會得到,它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一會道場,真正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邊品類』,無邊是無量無邊,品類就是種種類別,不僅僅是六道十法界,可以說虛空法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遺漏掉,圓圓滿滿的含攝在其中,『周匝遍滿』。『形色部從』,形色不相同,不但是六道眾生的形色不相同,就是以我們人道來講,以膚色來說,有白種人、有黃種人、有黑種人,也是形色不同。我們肉眼能夠見得到的畜生道,形色差別就更多;還有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諸天神眾,我們的世間以及餓鬼道、地獄道裡面也有神眾,形色差別無量無邊。「部從」是這些人隨從他們的領導人,來參加這個法會。

      這段經文,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我在此地給諸位提示一點。古人所謂「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這話說得沒錯,但是不切實際。實際是我們讀了《華嚴經》、聽了《華嚴經》,真正有用處,對我們的生活真正有幫助,這才值得我們學習。所以說「不讀華嚴,不能拓開心量」,你們想想,我這個說法如何?我們今天眼前的困難非常多,自古至今世間有多少聰明人,有多少有智慧的人,對世間問題束手無策,沒有法子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家與家之間的衝突,再擴大國家與國家利益的衝突,帶給世間許許多多的災難,所謂天災人禍。我們要問:天災人禍從哪裡來?很少人能給我們說出滿意的答案。滿意的答案在《華嚴經》裡面,這些災難從哪裡來?佛給我們講:從愚痴來的。什麼叫愚痴?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從這裡來的。不明瞭「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不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所以起心動念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我們看看西洋的文化,我在美國十五年,美國人起心動念第一個觀念: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別人的侵犯。人人都為自己,於是兩個人就有衝突,這兩個人就有矛盾,這個結永遠解不開。如果他要覺悟,我們是一家人,一家人總是自己人,想自己也能替別人著想,他這個家庭就和睦。如果各個人都為自己來著想,所以家不成家,你看現在社會,離婚率多高!甚至前幾天報紙上登的,這外國的事情,早晨結婚,晚上離婚,你說成什麼話!什麼原因?兩個人當中有矛盾、有衝突。佛在此地給我們說明真相,一定要把心量拓開,我們的心量本來是跟如來相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才是解決問題根本的辦法。家與家的不和,顧慮到自己的利益;地區與地區彼此要保自己的利益,就會跟其他地區衝突,這裡面就會產生矛盾;國家保護我自己國家的利益,決定與其餘的鄰國也發生衝突、也發生矛盾,這怎麼能解決問題?所以地區與地區有衝突,國家與國家免不了戰爭,戰爭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學了佛,接受佛的教導,我們明白了,我們今天考量,一切考量以全世界眾生的利益做為我們考量的水平,世界上戰爭沒有了,世界問題解決了。可是你要想想,問題有沒有徹底解決?沒有。為什麼?這一個星球,地球是個星球,我們這個星球是一家人,大家認同,別的星球呢?我們不肯認同別的星球也是我們一家人,於是將來還有星際戰爭,這也是麻煩事情。所以佛法講這個是徹底解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星際戰爭也沒有了。諸佛如來,我們知道他們的教化區,最小都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我們在佛經裡面讀過。有些佛的教化區很大,幾個大千世界、十幾個大千世界,為什麼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的教化區沒有極限,跟毘盧遮那佛完全相同,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他的教區,所以這裡頭一切的矛盾、衝突、隔閡完全消除了。

      現代的社會,新的名詞叫多元文化,「無邊品類周匝遍滿」,這不是多元文化嗎?哪個地區多元文化能夠跟華藏世界相比?哪一個團體的法會能夠跟華嚴海會相比?他們如何能把多元文化,無量無邊的品類,形色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能夠集合在一起?要知道我們生活在虛空法界,不是生活在一個星球上,不是生活在一個地區上,我們生活在虛空法界,虛空法界是我們圓滿的依報。這裡頭說依報、說正報,諸位要記住,正報只是講自己個人的身體,這是正報,個人身體之外統統是依報;其他一切人、一切有情眾生是我們有情的依報,物質環境是我們無情的依報。換句話說,都是我們生活環境,生活環境裡頭有人、有物、有事,而生活環境是遍虛空法界,確確實實是十方三世。我們對於所有一切的族類、形色、部從,這裡面的隔閡全部都消融,這樣才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這是一個大同的社會,這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究竟圓滿的大同世界,一真沒有離開十法界,不是十法界之外另外有一個一真,沒有這個道理。

      我們在這段經文裡面,要體會到這個意思,要認真努力學習,把我們的心量打開,也就是恢復我們自性本有的心量,我們在《華嚴經》上真正得到受用。別人跟我有隔閡,別人歧視我,是他不了解事實真相,他不能包容我,我要包容他。為什麼?我覺悟了,他還沒覺悟;我明白了,他還沒明白。徹底究竟的明瞭是佛陀,我們做佛陀的學生、做佛陀的弟子,那就是菩薩,我們才初發心的菩薩,初發心裡面的初發心,總算是跟諸佛如來走一條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我們才起步,他們已經到家了,我們才起步,方向沒有錯。所以學佛諸位要想功夫得力,我們就明瞭要恢復本有的心量;否則的話,你還是以小心量來對待一切眾生,不但你的問題不能解決,你修學佛法也不會有進步。這是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得到的啟示,拓開心量是正確的、是應該的,一定要這樣做法。

      末後這一句,『隨所來方,親近世尊,一心瞻仰』,這是我們更要學,這是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隨所來方」,這些人從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而來。意思說的是什麼?說的是我們自己,我們跟大眾相聚。譬如我們今天晚上講經這一會,諸位同修不是從四面八方雲集來到這個地方嗎?來到這個地方幹什麼?「親近世尊」。世尊雖然不住世,不住世是世尊的色身,世尊的法身沒有生滅,法身就是真如本性,永遠沒有離開我們。我們今天塑造世尊的形像,代表世尊的色身,見到這個形像如同見真佛一樣,我們「一心瞻仰」,表達我們的敬意。然後我們要想想世尊教導我們的,《華嚴經》上、《圓覺經》上佛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一切皆成佛」,這個話什麼意思?就是教我們對世尊這種真誠的敬意,要落實在生活上尊敬一切眾生,你要懂得佛這個意思。為什麼?「一切皆成佛」,這是佛眼睛裡面看到的,我們凡夫見不到,佛看到了;佛看到的是真相,我們看到是妄相。

      為什麼佛看到一切眾生皆成佛,我們看不到?佛把這個事情告訴我們,佛說「相隨心轉」,我們是什麼心?輪迴心,輪迴心看佛菩薩也是凡夫,所以一般人對佛菩薩一點恭敬心都沒有。我們在許多地方見到,有人將佛菩薩的頭,我們中國許許多多石窟裡面的造像,他們佛像搬不回去,把佛的頭、菩薩的頭取回去,供在那邊當藝術品欣賞。造罪業!佛講的話沒錯,愚痴!我們造佛像、畫佛像,諸位要曉得,不可以畫半身像,畫半身像不恭敬,有上身沒有下身;造像、畫像,畫佛菩薩像要畫全身的像,這是恭敬、完整、圓滿。所以,在在處處教導我們修什麼?修敬,誠敬,希望我們對佛菩薩這一分誠敬的心,能夠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都要修誠敬,這正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教給我們「禮敬諸佛」,諸佛,諸位要曉得就是一切眾生。佛為什麼看到諸佛?佛是用佛心看,就是相隨心轉,境隨心轉。你的心是佛心,看一切萬法都成佛,都是佛,而且是本來成佛;我們今天不是佛心,不是佛眼。可是你要曉得,佛心是我們的真心,佛眼是我們的真眼;我們今天輪迴心,輪迴心是妄心,不是真的。宗門裡面所謂「本來面目」,輪迴心不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如來果地上的面目。我們是妄心把這個境界轉變,所以見不到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道理在此地。

      佛所說的話高明的地方,令人佩服的地方,不是說叫我們聽他的、遵守他的,不是的。佛說出來之後,叫我們去證實,你要不相信,你可以自己證明。這就是信解行證,你自己可以證實,證實佛所講的是事實真相,不是理想、不是推測。他所講的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眾生都要一心,一心是真心,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真誠心,不要怕別人用虛妄心來欺騙我們,不怕。你用真心,人家用妄心對你,你立刻就覺察他那個心是妄心,他不是真心。他有沒有真心?有。真心在哪裡?妄心的背後是真心,所以我們對他還是尊敬,我們不看他的妄心,我們看他後面真心,他很可愛,他很值得尊敬;所以我們瞻仰,瞻仰他的性德,眼前所造那是假的。佛在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執著虛妄相,最好也不要分別虛妄相,我們真誠、清淨、平等、覺就現前。所以在這段經文裡,我們曉得應該怎樣學習。下面一段「總顯德行因緣」,這裡面也分三小段,前面這一段「離障見淨」。

      【此諸眾會。已離一切煩惱心垢及其餘習。摧重障山。見佛無礙。】

      這經文好。剛才說了,你要見到真實的境界,《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你必須要離障。現在為什麼見不到諸法實相?你有障礙,所以叫你離障,你就見到清淨法界。『障』是煩惱障,『垢』是所知障,煩惱就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是煩惱,所知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實在說是你錯誤的見解。這兩種障把我們的心性障礙住,就好比眼睛,眼害了眼病,眼睛有病,現在醫學裡面講白內障,眼有翳看東西看不清楚。佛用這個來做比喻,煩惱、所知這兩種障礙,障礙了我們的見性,所以我們看這個世界看不清楚,看不到事實真相。你看錯了,當然你的思想就錯誤,見解錯誤,你就會說錯也會做錯,怎麼能解決問題?前面這段經文裡面啟示我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是自己,這樣所有一切的障礙、衝突、誤會全都消除了。宗門叫明心見性,淨土叫理一心不亂,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我們自己第一個大難關,執著這個身是我,有了「我」跟別人就對立,相宗裡面說「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從哪來?從我見生起來,只要有「我」這個執著,四大煩惱就起來,這是煩惱障的根本。我們每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這裡面產生見聞覺知,你要是分別這些東西、執著這些東西,就變成所知障。

      所以說『一切』,一切裡面講的有俱生的二障、分別的二障。俱生二障不是這一生的,煩惱習氣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在阿賴耶裡面薰習成強有力量的種子,這些種子天天在造業,造業哪有不受報的道理?所以佛在此地勸我們要離開,華嚴會上的這些人,參加法會的人都已經離障,他們已經離開了。他們見到世尊這個廣大的法會,我們今天見不到是因為我們有障,他們能見到他們沒有障。華嚴法會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塵說剎說,永遠無間說,華嚴法會從來沒有停止過。諸位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二七日中所說的《華嚴經》,二七日中向我們報告有這麼一樁事,是這個意思。毘盧遮那佛給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從來沒有中斷過,我們知道毘盧遮那佛不中斷,阿彌陀佛又何嘗中斷過?不但阿彌陀佛沒有中斷,釋迦牟尼佛又何嘗中斷過?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你能夠體會得幾分,你這一生受用無盡,你就得真實的受用。

      『餘習』,「習」是講習氣,二障的習氣有粗有重,習氣難除。佛在經裡面,當年他的學生弟子當中,也都把這些事情表演出來給我們看。我們要知道他們是表演的,表演得很逼真,讓我們在這裡面體會什麼叫習氣,習氣何以那樣的難斷?佛在經上講「畢陵伽婆蹉尊者」,這是佛的弟子,畢陵伽婆蹉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餘習」,就是此地「及其餘習」,就餘習這兩個字。《法華經》裡說過,他過去曾經五百世為婆羅門。我們知道古印度階級觀念很深,婆羅門這個階級是社會上最高的階級,剎帝利還其次,剎帝利是王族,他比王族還要高,這一類是修行人,用現代話來講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印度古時候,尊崇道德、尊崇學問跟中國人一樣。所以在中國,你看看自古以來,我們對孔子、對孟子、對老子、對莊子,他們在人們心目當中受到尊重敬仰遠遠超過帝王,印度人對婆羅門的尊敬亦復如是。這一位尊者,畢陵尊者有修養、有德行,他五百世都轉生在婆羅門當中,不容易;換句話說,生生世世持戒都能達到一定的水平,你才能夠保住人身,才能夠得富貴。因為時間太長了,於是養成一種習氣,在《大智度論》裡面有這麼一段故事:畢陵長老常常患眼睛的毛病,也就是眼睛不太好,看東西看不很清楚,常常到外面乞食,要渡過恆河;恆河當然有很淺的地方。他渡恆河的時候,他在恆河水旁邊彈指叫恆河的龍王(我們中國人稱龍王),叫恆河的水神,叫她:小婢,你暫時把水停下來不要流,讓我過去。恆河的水神,我們中國叫龍王,常常受畢陵長者的氣,看到她叫她小婢,婢女是家裡傭人,恆河的河神是女性的,所以叫她做小婢。有一天恆河神遇到世尊,向世尊告狀:你徒弟常常罵我,叫我小婢,罵我。佛就叫著畢陵長者:你要向恆河神懺悔,致歉。於是畢陵長者就到恆河神面前合掌給她問訊,他說:「小婢,你原諒我,你不要瞋恨,我現在向你懺悔。」還是叫她小婢。世尊就講這是餘習並不是惡意,他是一個富貴人家,家裡傭人用慣,所以常常這種口氣,並沒有惡意,也不是罵你,是他一個習氣,說明這麼一樁事情。他這個動作就引起同學們大笑起來,說明習氣很不容易改。

      還有一樁事情,這是說到迦葉尊者,這些掌故我們也得要曉得。迦葉是定功很深的人,在同學當中禪定的功夫沒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禪宗是他承傳下來,他是禪宗初祖。傳說裡面說,香山大樹緊那羅王彈琴,音色彈得非常之好,禪定功夫第一的迦葉聽到這個琴聲,不知不覺跟著它的節拍跳起舞來,「迦葉不安」。這什麼原因?都是習氣,無量劫來喜歡音樂、喜歡跳舞,聽到這個音樂,不知不覺他就起舞,說明習氣難改。佛的弟子當中,實在講每個人都有習氣,習氣都不一樣。這種示現告訴我們有這麼一樁事情,但是也並不是非常嚴重,當然障道,只要我們有警覺性,雖障道也不會產生重大的障礙,尤其是修學念佛法門。所以這個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用意很深很深。如果不是修念佛法門,這些習氣決定障礙你明心見性,但是不會障礙你往生,為什麼?往生淨土只要伏煩惱,不要斷習氣,只要把煩惱伏住就行了;煩惱只要不起現行,沒有不能往生的。

      但是華嚴會上這些人,他們已離一切煩惱,煩惱障、所知障都破了,習氣也逐漸消融,所以說『摧重障山』,重障就是講煩惱、所知,我們一定要重視。每一位同修都希望我們將來往生自己有把握,能夠預知時至,能夠不生病,自在往生,最好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佛都來迎接。能不能做到?能。我們看看《淨土聖賢錄》、看看《往生傳》,以往的人做到不少,眼前我們聽到念佛往生、看到念佛往生的人也不少。都是真實的事情,讓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為什麼他們能做到,我們做不到?原因何在?他們把煩惱斷了,所以他做到;我們煩惱習氣沒斷,所以做不到。雖然念佛,問你往生有沒有把握?沒把握。如果我們不在這個地方反省,不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恐怕這一生要錯過。錯過了這一生,下一次再遇到這個機會,難!不曉得要到哪一生、哪一劫。絕不是說來生再得人身又會遇到,沒那麼好事,很不容易遇到。開經偈上所說的話是真話,「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這一生機會錯過,你要再等到百千萬劫,你才再遇到一次,你才曉得這個事情好難。

      諸佛菩薩慈悲、殷勤懇切勸導我們,不要把這個機會錯過,一定要斷煩惱。要斷煩惱,要改變我們的觀念,我們平常一般錯誤的觀念,天天念什麼?念自己,念自私自利,念利己損人,他念這個;念貪瞋痴慢,念是非人我,你觀念裡是這些東西,這叫造業!這種念頭起來是意業造業。意造業,口就造業,身就跟著造業,所以雖然念佛、雖然學佛,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還是要搞六道輪迴。要知道我們的病根在哪裡!怎麼辦?佛叫我們把念頭轉過來,經上常常講「六念」,這是佛提示我們、教給我們,「念佛、念法、念僧」這是念三寶,三寶要知道從形相上的三寶能夠融會到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覺正淨」這是自性三寶;覺是佛寶,正是法寶,淨是僧寶。《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那就是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清淨平等覺也是三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無量壽經》講的是什麼?這部經裡面就是講三寶、三學。佛教給我們念佛、念法、念僧,你要懂得怎麼念法;念覺正淨,念清淨平等覺,你就沒有念錯了。

      除這三條之外,佛教給我們「念天」,念天念什麼?天代表十善業道,生天都是修十善業道,教我們念天就是念十善。色界天除十善、禪定之外,還要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所以念天的意思就是教我們念十善、四無量心,你常常念這個。再下面教給我們「念戒」,念戒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規矩。最後一條教給我們「念施」,施是布施,布施的意思教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布施是放下,這些虛幻不實的東西不要放在心上,恢復心地清淨平等覺。六念,要把觀念轉變過來,這個「重障山」你才能夠把它摧毀。這樁事情佛只能告訴我們,把這個道理、事相、緣由給我們說明白,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靠自己,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能夠幫助我們的,諸位要曉得是開示,佛只能做到這裡,悟入要靠自己,佛不能幫我們悟,不能幫我們入,入就是證;悟入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一定要懂得。佛對我們的加持就是開示,為我們講清楚,為我們表演出來,做給我們看。我們看了、聽了要覺悟,要改習氣、要改毛病,這樣子『見佛無礙』,你才見到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是清淨法身。你能見到法身,報身、應化身當然都見到,哪裡有障礙?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如是皆以毘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於劫海中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種種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

      這一段是講與會這些大眾,他們自己本身具備的條件是斷煩惱,這才能見佛。我們不斷煩惱,天天面對著佛像,也沒有見到真佛,一定要斷煩惱你才能見到真佛,因真。這一段講緣殊勝,『如是皆以』,「如是」是指與會這些大眾。換句話說,你六根接觸佛法能夠生歡喜心,你能夠懂得,你能夠體會,你與佛有緣;這個緣是過去生中所結的,就像《彌陀經》上所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每一個念佛往生的同修,過去生中無量劫來,都跟阿彌陀佛、都跟淨土的經論結了殊勝的法緣,這一生當中成就了。也許要問:何以在這一生成就?為什麼過去遇到的時候沒成就?這個道理要懂得,過去遇到的時候,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放下,所以沒成就;這一生當中遇到,你如果不能將煩惱習氣放下,你這一生還不能成就,再等下一次,只好如此,事實也是如此。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一生當中要下一個狠心、下一個決心,放下!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一切的成見,一心念佛,這才能往生。《無量壽經》給我們講,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發菩提心?我前面講的那就是菩提心,心量拓開,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菩提心;對人、對事、對物再不要用小心眼,你心量拓開,念佛決定得生淨土。

      這些都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之時,於劫海中』,劫海是講時間之長,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毘盧遮那佛,『修菩薩行,以四攝事而曾攝受』。毘盧遮那佛跟他們結了緣,諸位要知道,跟他們結了緣,今天我們在此地讀《華嚴經》,也跟我們結了緣,我們法喜充滿。「四攝」,這是佛在行菩薩行的時候,接引眾生的方便。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結緣,你要不肯布施,你跟眾生沒有緣,結緣重要;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有智慧,第一個跟眾生結緣。第二個是「愛語」,愛語就是接引眾生目的,我們接引眾生目的是什麼?愛語就是關懷他、愛護他、照顧他,愛語是這個意思。愛語不是說些好聽的話,甜言蜜語,那你就搞錯了。愛護他的話,罵他,呵斥他,教訓他,都是愛語;不見得愛語都是好聽的話,有些話很難聽。父母教訓兒女,呵斥罵他是愛他,別的小孩犯錯,他為什麼不去罵他?你犯錯,你的父母為什麼罵你?父母愛你,那叫愛語。學生有過錯,老師呵斥是愛護他,不是他的學生,他才不管他。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愛語的意義要明瞭。

      第三個是「利行」,行是我們的造作,所有一切的造作決定是利益眾生,這是真正將眾生安立在善處。諸位要以智慧、以理性細心去觀察,釋迦牟尼佛一生在世的時候,他的生活、他的行為表現的是什麼,我們能體會到嗎?他那種生活的方式,是幫助一切眾生安立在至善之處。我們中國聖人曾經講「止於至善」,可是止於至善具體的方式,止於至善的落實,沒有詳細給我們說出來。雖沒有明說,佛菩薩、大聖大賢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有沒有能夠看出來?有沒有能夠體會到?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真的只是一句話,他做到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看看他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過得多自在、多幸福、多美滿!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自在;身沒有負擔,沒有壓力,身自在;身心自在這叫大自在,真正的幸福美滿。反過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生活狀況,心有憂慮,每天患得患失;身體有壓力、有負擔,生活在憂慮、恐怖之中,前途一片黑暗,哪來的幸福?自己這一生為什麼活的?不知道,真正叫醉生夢死,這一生糊裡糊塗過了,你說多可惜!

      學佛,實在講是學個明白人。佛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還能不覺悟嗎?至少我們看到佛這個樣子,要能體會到知足常樂。我們在這個世間,很多人遇到我都跟我訴苦。有一次我記得在台北坐計程車,計程車司機跟我訴苦,日子難過。我問他:你一個月收入有多少?你養家活口夠不夠?他說:夠了,能過得下去。我說:能過得下去,你就很快樂了,你為什麼還苦?家裡太太小孩,看到市場上新的產品,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又想隔壁鄰居過得比我好,我們至少要趕上他。俗話講「人比人,氣死人」,什麼原因?不知足,我就告訴他:你的苦是從這裡來的。假如你知足,你不就快樂了嗎?我舉個例子:你家裡買個電冰箱,電冰箱好好的保養至少可以用十年,沒錯!你做一件衣服,這件衣服至少也能穿個十年,沒錯!為什麼天天去做新衣服?月月做新衣服?你賺的錢不就浪費掉嗎?不要追求時髦,追求時髦觀念錯誤,你的日子就過得很苦。我這說了,他聽懂了,他想想是有道理。我說:更進一步告訴你,你工作一年,你可不可以休息一年?他想想:可以,我一年賺的錢,我兩年還花不完。你可以放假放一年,日子好過,錢不難賺,你想通你不就快樂了嗎?想不通天天跟人家比,那你就要命,你就死定了。你的死、你的活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悟你就活過來,一念迷惑你就死定了。

      所以看看佛陀的示現,我們就得到一個很大的啟示「知足常樂」,我們生活所需的夠了,不要再多求。如果命裡還有多餘的,讓大家享受,那你真正叫種福,你的福永遠享不盡,所以不要積財,要積德,這個重要;佛教給我們念施,常常念布施,積功累德。你只要有福報,再大的災難你不會受苦頭,不會吃苦頭,為什麼?你有福。沒得吃的時候,自然有人送東西給你吃,沒得穿,自然有人送衣服給你穿,為什麼?別人沒得吃的時候你幫助他,別人沒得穿的時候你也照顧人,你照顧別人是因,你將來得到的是果報。所以錢存在哪裡最可靠,不會貶值、不會丟掉?存在一切眾生身上。銀行靠不住會倒閉,新加坡政府不錯,制度很好,沒有聽說銀行倒閉,美國的銀行常常倒閉。我在美國達拉斯開了一個戶頭,銀行就倒閉三次,非常不保險。所以要知道,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財為五家共有」,不要以為現在你有財富、你有財產,假的,不過是在你面前給你看看而已,你能不能得到享受?沒有。

      現在人自己要老實想想,你說你有多少多少財產,其實身上一張鈔票也沒有。財產是什麼?銀行給你寄來那個數目字,看看是數字,你說假到哪裡去了!不但金銀財寶沒有擺在那裡,那到底還有一樣東西,鈔票是紙,連那張紙都沒有看到,只是通知單寫上阿拉伯字,那就是財產;過幾天貨幣貶值,那個字沒有了。你要是想通,有,你沒有得到,丟了,你也沒有失掉,想通了就自在,何必為這些東西操心?這個我們講得很多。財富從你面前流過的時候,好好的運用,好好的支配,拿去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幫助那些極需要的眾生,你就真正做了好事。所以你有財富是福報,你會用財富是智慧,你有福報沒有智慧,你的福報會變成禍害。老子曾經說過「福兮禍之所伏」,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你有福沒有智慧,不能善於運用你的福報,後來就變成災難,這個事情我們從歷史、從現實的社會冷靜去觀察,太多太多了。所以要懂得布施,知道怎樣修真正的福報,永遠享受不盡的福報,你要有智慧,要認識福田,要會種福。諸佛菩薩的行持,他們一生生活行為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決定不能粗心大意看過,細心去觀察、去留意,好好的學習。而且修福要趕快修,不能等待,再等待幾天你的福報也就完了、過去了,你的好運走完,那時候想修福沒有力量,所以一定要抓住機緣,認識機緣,掌握機緣,你就成功了。世間人所謂建功立業,佛門裡面講積功累德,這是佛的利行。

      最後一個「同事」,同事攝是高度的智慧,幫助一切眾生斷除一切疑慮,下定堅定的決心。佛菩薩接觸大眾都有這四個意思,我們要學。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接觸很多人,有沒有起過這個念頭?不但是你沒有起過這個念頭,所以你沒有法緣,不但沒有法緣,人緣都沒有。從早到晚所遇到的一些人都是冤家對頭,你看他不順眼,他也看你不順眼,什麼原因?你不懂得怎麼用心,不懂得怎麼做人。四攝法就是如何用心,如何待人處事接物。所以佛法的好處,學了馬上就有用處。大家不要以為佛的四攝法是接引眾生,你把四攝法的意思看得太窄小了,勸人學佛的;實在講,四攝法是我們結人緣、結法緣的方法。佛法裡面講求法緣,世間法裡面講人緣好,人緣好你就得到許許多多人的幫助,不論你做什麼事業,幫助你的人多了,你怎麼會不成功?所以要結人緣。佛度眾生要跟眾生結法緣,結人緣、結法緣都是這四個方法、這四個原則。你要肯布施,跟人家結恩惠,你要真正愛護他,你自己一生生活所作所為對他都有真實的利益,他怎麼不敬你,怎麼不愛你,你想做什麼事情,他怎麼會不協助你!

      事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這個地方共同來學習經教,正是如來的三轉法輪:示轉、勸轉、還有作證轉。現在全世界經濟狀況都不好,危機重重,說不定將來會有一天經濟總崩潰。在這樣艱難環境當中,李木源居士率同你們諸位同修,發心建彌陀村、辦佛學院,要相當的資金。籌募這麼順利,別人看到都非常驚訝,什麼原因?這麼多年來結法緣、結人緣結得好,再艱難、再困苦,你只要一號召,大家都熱心幫助,就這麼個道理。然後你才曉得,四攝法對於我們做人、生活是多麼重要。我們要養成一個布施的心,時時刻刻、在在處處總有一點小禮物送人,出門身上總帶一點東西,隨時遇到了都給人結緣,都修布施波羅蜜。跟人家說話一定是勸善規過,勸人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以種種方便、種種善巧,自己做出樣子給人看;你勸勉別人的,自己是真做到。不是勸別人,自己不肯做,那叫口是心非,別人不能相信,一定要自己做到。「同事」,今天我們生活打成一片,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幫助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我們統統都集合在一起,這是屬於同事。所以四攝不能夠輕易看過。這是說明佛在往昔行菩薩道的時候,跟我們結的有這些緣。

      下面說『一一佛所種善根時,皆已善攝』,可見得過去生中這個時間很長很長,不是一尊佛,一一佛所種善根時。這也正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的一段故事,「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佛講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一個億,佛在經上講,古印度人講億有三種:十萬叫億,千萬也叫億,萬萬也叫億。不像我們中國,我們中國是萬萬叫億,古印度十萬也叫億。我們就不多算,就算它十萬,一個億是十萬,四百億,那個數字也非常可觀,你才知道時間之長。在一一佛所種善根時,都曾經遇到毘盧遮那如來,他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接受菩薩『種種方便,教化成熟』,這個善根多深厚,關係多麼密切。也許我們讀了這個經文,對與會的這些菩薩眾們非常羨慕、非常嚮往,他們的運氣好,生生世世都遇到諸佛如來,我們運氣不好,從來沒有遇到一個。這個想法是錯的,不是正確的,我們生生世世跟他們沒有兩樣,都遇到;再跟諸位說得清楚一點,你們諸位同修天天遇到,時時刻刻遇到,從來沒有中斷過。你說哪個是?可惜你不認識,你要認識的話就行了,現在是你遇到了不認識。希望這一部《華嚴經》讀完之後,你就會認識,不要等讀完,讀一半、讀三分之一你就應該認識,那這個經就沒有白講。你就認識哪些是諸佛菩薩,在我們周圍環繞真正護念,慈悲到極處;他的確是善攝,的確是種種方便教化成熟。

      末後『令其安立一切智道』,一切智道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是諸佛菩薩尋求的智慧。「道」當作因講,我們要修智慧之因,然後才能成就智慧殊勝的果報,這就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真正的恩德,他把我們安立在一切智道;一切智道就是菩薩道。這個說法怕大家還搞不清楚,還有疑惑,我們再講得白一點,把你安立在覺悟之道,幫助你安立在一個明白人之道。諸佛菩薩就是個覺悟的人,是個明白人;換句話說,你不明白、不覺悟是糊塗人。也就是將我們這個糊塗人,轉變成一個覺悟的人,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經文要細細的看,細細的去體會,我們一定要把它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學了才有用處。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