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0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0八卷)  2001/1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08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十普菩薩第五句:

      【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得於一眾會道場中示現一切佛土莊嚴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如一逝多林會,頓現一切淨土,會會皆爾,念念現殊。」這個意思我們能懂,境界不可思議。由此可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法身菩薩,特別是法身菩薩裡面的地上菩薩,經上稱摩訶薩都是登地菩薩。通常我們對三賢位稱菩薩不加摩訶薩,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初地以上我們加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這些大菩薩已經契入佛境界;我們這一段裡面念的這些大菩薩全是等覺菩薩,與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個地位都相等的,所以他們實際上契入佛陀的境界了。任何一會,這一會,佛法裡面講一會就是這個教學一個階段,這個時間長短不一定。像佛講《華嚴》這是一會,這是大會;大會裡面細分,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有九會,也就是說這部經是世尊在九個不同的處所講的。這個情形也很多。分量少一點、比較單純一點的在一個地方,一個時間可以講完,這個我們稱之為一會。像以後法師大德們講經,過去多半是選在休閒的時候。中國在古代是農業社會,大規模講經這些活動都訂在農閒的時候,大家有時間到寺院裡面來參加學習,時間大概是一個月到三個月,一年至少有一次這樣的法會。平常教學對象是以出家人為主,因為在家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只有在長假的時候,在家居士們他們發心想聽經。

      在中國過去道場多,各地方發起講的經論不相同,華嚴宗的道場講《華嚴經》;天台宗的道場講《法華經》,也有講《楞嚴經》;淨土宗的道場講《彌陀經》,講《無量壽經》。喜歡聽什麼經,你就到哪一個道場去參學,可以在那裡掛單;也就是我聽這部經這段期間,我要住在寺廟裡,寺廟裡要分配我房間、舖位。同時寺院也會分配一點工作給你做,像清潔環境、打掃庭院,也給你一個區域,你對道場有一點服務,生活起居跟出家人完全相同。這部經聽完那你就畢業了,你就可以離開這個道場,這個我們通常稱一會。像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可以利用網路、可以利用衛星電視做為遠程教學;這是在過去實在講夢想都想不到的,現在居然能夠實現。這個給一切大眾帶來很大的方便,不必一定要到道場去親近善知識,你在家裡面如果有這套設備;這些設備我想將來愈來愈進步,影像音聲畫面愈來愈清晰,成本愈來愈低,在我們預想五年到十年之後,幾乎每個家庭都會有這個設備,那麼遠程教學這就比什麼都重要。

      我在澳洲,澳洲南昆大的遠程教學是世界第一。他們自己有衛星發射台,涵蓋全世界六十二個國家地區,學生都不必到學校去,就在家裡學習,在網路上學習,考試也在網路,畢業的時候學校把文憑寄給你,寄到你家裡來。他們在網際網路的學生有一萬多人,成績非常可觀。我去參觀之後,我就想到佛教將來教學一定要走這個路子,所以我們今天在攝影棚充分的利用這段時間把我們的預備工作做好,我們儲存軟件,將來一有這個機會,我們就可以隨著網路來播放。能夠有衛星電視傳播,那當然還更好,現在這個衛星電視限制還很多;譬如接收要用特殊的天線,圓碟的天線,要對準衛星。我想將來科技一定會進步到不需要用這個電線,像現在這個手提電話一樣,會達到這樣方便,用不著加裝這些天線都能夠接收得到。所以這個會就廣泛,就跟此地菩薩所說的一樣,任何一會當中他都能示現無量無邊的佛菩薩的會場、教學的場所,而且都能夠互相連得起來,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菩薩的德號『普音功德海幢』,我們看到「普音」,這是說法;十方世界以音聲為教體的,我想絕對不只我們娑婆世界,一定很多很多,凡是以音聲為教體的全都連在一個網路上了。一個地方上課教學,盡虛空遍法界都能接收得到,無需要借用這些科學技術。我們凡夫沒有這個能力,需要借用科技的設備,佛菩薩不需要,他們六根恢復了本能,就像《彌陀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那些大眾一樣,人人天眼洞視,個個天耳徹聽。天眼洞視就是能接收畫面,天耳徹聽就是能接收音聲,盡虛空、遍法界任何一尊佛菩薩教學的場所都能夠接收得到。那麼我們現在這種講經的場所,試問能不能也像菩薩一樣遍虛空法界?給諸位說,在理論上講是可能的。理上講得通,事上就可能了。為什麼?我們六根是心現的,是識變的,障礙在我們本身,在我們的妄想。我們雖然有妄想,發出去這個音聲這個形相,如果沒有妄想的人他能不能見到、能不能聽到?可能。

      我們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說到西方菩薩境界,這些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六根通利,他要是想到他從娑婆世界去的,從我們地球上去往生的,看看現在地球上家人的狀況,他清不清楚?他看得很清楚。家裡面這些人在這裡聊天談話,他也聽得很清楚。所以古德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他們的色身跟我們的色身不一樣,我們看不見他,他能看得見我們;我們聽不到他的聲音,他可以聽到我們的聲音,所以我們的形相怎麼不遍虛空法界?我們的音聲當然也遍虛空法界,只是六道裡面煩惱習氣深重的眾生,我們常講自作障礙,他收聽不到。如果我們要作意,那就更容易。作意是什麼?佛家講的觀想。我們在此地講經,我的對象、我的聽眾是九法界眾生,只要有這個念頭,九法界眾生真的就來了。怎麼來法?不來而來,《金剛經》上講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自自然然應現在這個講堂之中,這個聽眾就多了,無量無邊。

      我們在經上讀到維摩丈室,維摩居士那個小房間只有一丈見方,那就叫方丈,容一萬多師子座。他跟人講經說法,聲聞、菩薩都來聽,每一個人都坐在寶座上,長者這個小房間沒有擴大,佛菩薩那個師子座沒有縮小,小大不二,為什麼?性現的。我們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體性上沒有障礙,事相上也沒有障礙;如果有障礙,事事無礙怎能講得通?障礙究竟從哪裡來的我們總要清楚、總要明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除去妄想分別執著,確確實實這四無礙的法界你就見到了。清涼在《華嚴》上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什麼人能夠見到、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法身菩薩,《華嚴經》圓教初住就入這個境界。

      在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他還沒有辦法做到,但是他可以達到理事無礙的境界。我們凡夫不行,凡夫是處處都有障礙,六根沒有一根沒有障礙;意根妄念紛飛,晝夜不停,心不能清淨,不能做到一心一念,這個障礙就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要知道我們學佛真正做功夫就是做的這個功夫,這是佛菩薩形象裡頭的根本。「普音功德海幢菩薩」這一門,就我們現前生活環境當中,我們應當如何學習?我們今天面對著攝影機,應當知道在網路或者電視畫面上觀聽的這些大眾,我們都要想到,精神要能貫注,而不是一個人在攝影棚裡面對著攝像機講話,這樣你的精神就不能夠貫注。畫面前面收看的許許多多的同修大眾,我們應當要學習佛菩薩,這些大眾如對目前。當然將來如果我們有這個能力,跟各個道場都能有雙向的溝通,那麼許多不同道場的觀眾我們在這裡畫面上也能看見;我們可以面對面討論問題,面對面交換意見,這個事情現在都不難了。這些設備要裝設,費用也相當可觀,但是我們統統都要能想到才好。第六句:

      【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得隨逐如來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解脫門。】

      菩薩名號裡頭意思含得很深,『普智光照如來境』,確實我們能夠體會到這是菩薩摩訶薩的境界,這個不是一般菩薩。他修學的法門是『隨逐如來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隨逐如來」當然是得如來威神加持,他能做得到,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怎麼學習法?要隨順如來教誨。如來的教誨現在都在經教之中,中文翻譯的三藏十二分經教,這是如來教誨。如果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想法、看法放下,不再隨順煩惱習氣,完全隨順佛陀教誨,必得諸佛如來威神加持。普智光照菩薩如是,我們可以學。清涼大師註解,「法界含攝無盡,故名為藏」,盡虛空遍法界真的是包羅萬象,這裡面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的眾生境界,差別個個不同,所以稱為藏。「觀察甚深」,甚深什麼意思?什麼叫甚深?我們在大乘經教常常看到「徹法底源」,那才能叫甚深。

      徹法底源是什麼意思?見性。從法相上見到法性了,這才叫甚深,這才叫「廣大法界藏」。相千差萬別,性是一個。所以能觀察的是甚深智慧,所觀察的是甚深廣大的法藏。法界是一,所以稱之為一真。迷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是一,所以在現前境界裡頭分自分他,你我他,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他。這是怎麼回事情?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真有,真的確實沒這回事情,妄心裡頭確實有這個境界,這就是古德常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是迷,迷的時候有這個境界,覺悟就沒有了。我們要問,覺悟是不是真的這個境界都沒有?不是的,覺悟了這些境界還現前;那怎麼說沒有?你心裡頭沒有了,你絕對不會把這些境界放在心裡。所以「覺後空空無大千」,不是說大千世界真的沒有了,是你在作夢的時候醒了,雖然醒了,是在夢中醒了,夢中是「哎,知道我現在在作夢」,在夢裡頭知道自己在作夢,於是對夢中所有一切境界你的看法不一樣了。夢中有一個人跟你說:「我現在要你的頭目腦髓」,你很歡喜:「我要行菩薩道,我給你吧!」為什麼?這作夢嘛!夢裡頭遇到一個老虎,老虎很惡,想到釋迦牟尼佛捨身餵虎,我也來幹一次,也來捨身餵虎。因為你不再在境界裡頭起分別執著,你知道它是夢境。

      但是我們現在就差這一著,不曉得我們現前境界是夢幻泡影,我們對於眼前的境界依舊是妄想分別執著,入不了佛境界,得不到大自在,得不到諸佛威神加持。佛教導我們「應作如是觀」,我們也聽得很熟,但是沒有落實。可能偶爾很短暫的落實一下,境界現前又忘掉了。這叫凡夫,這叫功夫不得力。功夫真正得力、真正落實,你就不會被境界所轉,你絕對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對上面說,你確確實實常隨佛學,菩薩在此地「隨逐如來」就是常隨佛學,自然是普賢十願,這不難了。那叫什麼?看破。

      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做不到?沒有看破。佛是教給我們了,落實才真正看破,落實在放下。果然放下了,你隨逐如來觀察又深一層了。所以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放下,菩薩修行沒有別的。所以章嘉大師頭一天就把這個方法教給我了。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相輔相成,功夫不能間斷,你就能夠精進不懈,你的境界當然不斷向上提升。功夫初得力的時候,你明顯的覺察一年一年不一樣,年年境界不相同。從什麼地方明顯覺察到?從讀經。同樣這一部經,今年再讀,比去年就明瞭更多一些。如果你要是講這部經,那就更明顯,你第二遍講的跟第一遍一定不一樣,有很大的進步;第三遍講比第二遍又進步,遍遍不相同。初學的同學要注意,你初學講經的時候要做講稿、要做準備,第二次講不能用頭一次那個講稿。為什麼?你沒有進步。你要重新做講稿,重新去準備,決定超過前面。這個工作至少要延續五年到十年,相當辛苦,這是古往今來那些成就的人必經的道路。我們想偷個懶,那你就放逸、懈怠、懶散,你不會有進步,很可能你就退轉,那就非常可惜。古今中外,說老實話,沒有例外的。

      我們跟一個老師學經教,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時候教導我們,學生將近有三十人,到今天剩十個都不到。那些同學到哪裡去?退轉了。為什麼退轉?不進則退。所以你們許多人知道我非常感謝韓館長,我這個不退轉是她幫助的,要沒有她的幫助,早就退掉了。為什麼?沒有講台給你講,你就退轉了;如果這個講台常常中斷,你也不會有進步。所以我跟同學們說過,一個星期至少不能少過兩次,你才能保得住。如果每個星期你能講三次四次,你會有進步,會有明顯的進步。講台不能中斷。我到了這個年齡,在講台上已經四十多年,我還發心每天講四個小時,一年講滿三百天,境界不一樣。你們同學如果仔細的聽我講經,常聽經的,你一定會發現月月不一樣,每個月的境界都不相同,這才能進步。你要不認真,你要不努力,怎麼行?講經沒有聽眾,不怕,現在你可以買一個小的攝像機擺在你面前,你把它接到電視螢幕上自己講自己聽,不一定要有聽眾。而實際上,沒有人聽,有鬼神聽,你多供一些鬼神的牌位。古時候道生法師講經沒有聽眾,他對石頭講,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人不聽,排一些石頭來聽。我們可以排一些座位,座位上供上牌位,有什麼不好?一樣非常認真,絕不含糊,做充分準備,這樣學才能學得出來。

      所以現在科技發達,比起我們從前學習真的方便太多了。我那個時候學講經前二十年都沒有這些設備,大概到十年才看到有錄音機,很笨重,圓盤式的;那個時候價錢都很高,我們聽眾同修有,我講經他們帶來錄,這我看到的。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成立,這才有電視;那是美國紐約那邊同修送了這一套機器來,我們就做了個視聽圖書館。這是台灣用電視、用錄音錄像我們是開端,我們永遠都沒有中斷過。弘法雖然沒有間斷,我們的福報還是不足,過去生中沒有修福,所以在硬體設備這一方面永遠都是落後。當然這也關係到大眾的福報,大眾沒有福分。護法是有一些很熱心,不是一心一意來護持。請法師講經,好事情,都願意做。我在一九七七年開始每一年都回到香港來講一個月,這一邊同修們邀請,但是始終沒有一個護法發心在這裡建一個講堂;到去年我們遇到陳老居士,他發心供養我們這個講堂。原本我們也想設立香港淨宗學會,但是這個名義已經有人註冊,我們只好改個名稱,改成「佛陀教育協會」,這樣可以長時間在這個地方講經、上課。由於現在網路方便,我們這個網路還算不錯,新加坡、澳洲、美國收看都還很清楚。那邊的同修打電話告訴我,我也常常詢問。現在換成寬頻道,方便太多了。

      所以常隨佛學,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你才能觀察到甚深法界藏。也就是說,在一切事物當中,你都能觀察到性體,我們常講的任何一法、任何一物,佛教是用法來作代名詞;小到微塵、毛孔,大到諸佛剎土、虛空法界都用這一個「法」作代名詞。一一法中,我們在相上能見性,在事上能明理;在因上能看到果,在果上能夠看到因,這就叫「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這種觀察開始學的時候是要作意,也就是我們一般人講做觀想,純熟之後就不必了,完全回歸到自然。法身大士完全是自然的,絲毫無須作意。我們知道阿羅漢、辟支佛還作意,權教菩薩有作意的,比這個更高層次不需要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一切時一切處,事事物物應作如是觀。

      諸位同學,請看「同生眾十普菩薩」長行第七句:

      【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得親近承事一切諸佛供養藏解脫門。】

      這個也是弘護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廣修供養」。清涼大師註解,「佛昔行因」,這是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無佛不供」,這句話裡面包含著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真的是廣修供養,現在他示現成佛了,「無眾不歸」,這結的緣廣,「猶如百川,馳流趣海」,末後這兩句是比喻。所以廣修供養非常重要,法供養重要,財供養也重要。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老師對於供眾結法緣非常重視,特別囑咐我們這些學經教的學生,常常說:「你們要跟大眾結法緣;如果不結法緣,不懂得結法緣,你將來經教學得很好,說法感動得天花亂墜,沒有人聽。」什麼原因?沒有緣。這就是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句話裡面的深意就是教你,你想成佛,要想廣度眾生,你要跟眾生結緣。不結緣怎麼行?所以結緣,法緣才殊勝,將來成佛的時候法緣就更殊勝了。

      結緣這個事情,普賢菩薩十願第三願就教我們,你說這個多重要。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普賢十願就是十個科目,我們如何去學習?跟大眾結緣怎麼結法?老師講經,我們這些學生在老師沒有升座之前,我們都做接待的工作,招呼、照顧這些聽經聽眾,給他們安排座位,帶領他們進講堂,給他們拿這些書本;今天講到什麼地方指給他看讓他好找,讓他歡歡喜喜坐在那裡聽經。我們做這些服務工作,這跟他結法緣。另外老師還說,如果有能力的話,常常買一些小點心來供養大家。我們那個時候自己生活很艱難,容易辦,買一包花生,一個人一粒,我們才恍然大悟,這個可以做得到。這不是叫我們天天做,偶爾你手頭上方便一點,買一點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來聽經的人在門口一個人一粒花生米,禮物雖然很輕,情義到了。我們這些同學們於是就學會了。有一些老居士,我們同學當中年歲最大的林看治居士,那個時候她六十歲了,有福報,所以這些物質上供養她最多;果然沒錯,到以後學成之後,她到任何地方去講經,法緣最殊勝。講得並不是很好,法緣殊勝。所以李老師常常用她來做比喻提醒我們,結法緣重要!

      結法緣,『普覺悅意聲』菩薩教我們廣修供養。菩薩的德號很有意思,法緣要不殊勝,哪來那麼多「悅意聲」?所以做人要懂這個原則,處處方便別人,你自自然然得一切大眾的愛戴。處處方便別人這裡頭有個重要的因素,處處要修忍讓;就是普賢菩薩後面有一句「恆順眾生」。如果不能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這一條做不到。要隨順別人,自己沒有成見,別人做的事情做得不怎麼樣,只要沒有大的錯誤,都可以隨順。如果這個錯誤影響很大,那我們一定要說;沒有很大的影響,得過且過。影響決定是對於大眾的,不是對於我自己;是對整個佛法,不是我個人利害的。個人利害得失要放下,時時刻刻照顧大眾。我們學佛的人,雖然古人講身在山林,但是對於社會的安定、社會的和平、社會的繁榮興旺,不能說置之不問,那不可以;佛法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那豈不是把學佛的目標都放棄掉了嗎?所以我們自自然然有這一份責任,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平、繁榮興旺。

      每天教學上課,幫助有緣的同學,他願意來聽經的,我們這個講堂沒有招生,只是發個消息,什麼時候這個地方講經,講什麼經,歡迎大眾有興趣來共同學習。只是把這個訊息發出去,所以來的都是有緣的同學。不但法師、護法要跟大眾結緣,同參道友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學菩薩這一句經文,也要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懂得與一切眾生結善緣。首先要懂得跟家人結緣,一家和睦。這個我們從前曾經詳細說過四攝法,如何把四攝六度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交友之中?懂得布施、供養、結緣。不但在佛法,世法也一樣,你從事於任何一個行業,我們中國人諺語上說你的貴人多,幫助你的人多,成就你的人多,這個人人緣好,在佛法裡面講法緣好。你不懂得結緣怎麼行?菩薩德號裡面,我們能夠看得出含攝著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才能真正成就「普覺悅意聲」。

      他所修學的法門『親近承事一切諸佛』,此地講的一切諸佛是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佛在經上給我們介紹的我們知道,但是過去佛跟現在佛都不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在佛他方世界,像世尊給我們介紹的,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是現在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是一切眾生。所以供養三世諸佛當中,統統都要照顧到,我們的緣才真正殊勝。供養過去佛、現在佛怎麼供養法?你要懂得,只有一個方法,「如教修行供養」。《普賢菩薩行願品》最後一段給我們說出來了,「如教修行是真供養」。對未來佛,那是一切眾生,這個我們知道,財、法、無畏這三種供養我們都要做。一定要知道,我學佛了,我現在明白了,不迷惑了,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就是來修供養的。換句話講,諸位更容易體會,我這一生到世間來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切眾生是未來佛。我把世尊教導我的盡可能的落實,就是「上供諸佛,下供眾生」。

      《華嚴經》普賢法裡面沒有布施,只有供養。為什麼?普賢心是平等心,眾生跟佛平等,所以用供養不用布施。一般菩薩沒有入普賢境界,他還有分別,所以對上供養,對下布施,依舊沒有做到真正平等。普賢菩薩是平等的法門,對佛供養,對人供養,對畜生也供養,那個真誠恭敬毫無差別。對花草樹木也供養,每天清掃這個環境,澆水、施肥,跟諸佛如來那個心態沒有兩樣,花神、草木之神。我們這樣修行,有些人不明瞭的認為我們迷信,學佛學呆了、學傻了,那是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誠敬的心周遍虛空法界,不是對佛菩薩我們才恭敬,對其他一切眾生就降等了,不是!完全平等,這樣性德才能夠流露。我們今天這樣做是修德,用修德把性德引發出來,然後性修不二,這樣就入佛境界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的生活境界,入這個境界就過諸佛菩薩的生活,不是過凡夫的日子,不一樣,大不一樣!所以誠敬的心周遍法界,讚美的聲周遍法界,供養的心周遍法界,懺悔的心也周遍法界。懺悔什麼?我們做得不夠,做得不周到,做得不圓滿。念念心無不周遍法界,果報自然殊勝,自然不可思議。我們有多少力量盡多少力量,圓滿功德!第八句:

      【普清淨無盡福威光菩薩摩訶薩,得出生一切神變廣大加持解脫門。】

      我想每位同學念到菩薩的名號跟他修行的法門,都會生歡喜心、會生羨慕心,我們也想得到。清涼大師註解:「遍剎充塵,劫窮來際,皆佛加持之力。」我們換句話來講,諸位就更好懂了。「遍剎充塵」就是橫遍十方,「劫窮來際」就是豎窮三際;這兩句話我們今天一般這個說法是講無盡的時空,無有邊際的時間和空間。說的是什麼?說的一個是身一個是心。心周遍法界,周遍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這個我們聽了好像沒有什麼大問題;我們的身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也是盡過去劫、遍未來劫,這個就難懂了。身這麼小,怎麼可能遍虛空法界?但是這是事實真相,這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事事無礙的法界。我們今天實在講是因為煩惱習氣覆蓋住,我們的身確確實實跟佛身一樣,佛有法身,試問問我們有沒有法身?有!

      佛有報身,我們也有報身。怎麼知道有?《華嚴經‧出現品》佛把這個訊息給我們透出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是眾生,「一切眾生皆有」,總不能說把我漏掉吧!我也有。佛後頭有句話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有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那個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德能是能力,萬德萬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今天能力失掉了,智慧也沒有了,相好也沒有了,不是沒有,都在,一絲毫沒有損失,只是我們有障礙,這個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佛在一般大乘經裡面把它講作三種煩惱、三種業障:妄想,無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執著,見思煩惱。這個東西障礙了自性。所以經論上說,祖師大德也常說,迷失了自性;這個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掉了。

      《楞嚴經》上有個比喻,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佛舉這個比喻,迷了,並沒有失掉。我們做學生的時代,早晨起來洗完澡之後,衣服穿好了,帽子戴上了,那一邊吹號升旗了,同學們真有這種人,忽然非常慌張,他問同學:「我的帽子在哪裡,你有沒有看到?」人家說:「你的帽子不是戴在頭上嗎?」一摸頭,果然如此。迷了,並沒有失掉。帽子是戴在頭上,忘記了,到處去找帽子。這個比喻就像這樣,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相好並沒有失掉,現在迷了,真的是慌慌張張到處去找,這樣的事情可能在我們身上都發生過,佛這個比喻比得好。

      現在問題在哪裡?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行了,從心裡上徹底放下。放下執著,在我們一般講你就證阿羅漢果,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就恢復一部分,六根的能力比我們現在就擴大了。阿羅漢天眼超過諸天的天人,阿羅漢有慧眼,天人只有天眼沒有慧眼。阿羅漢的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能力達不到,因為他只放下了執著,分別沒有放下。如果把分別放下了,他能力就更大了,為什麼?障礙又去了一分。障礙分分破,實際上就是講分分放下,一分一分的放下,智慧、能力、相好一分一分的恢復,到如來果地上完全恢復。等覺菩薩還差一點,還沒有究竟圓滿恢復,可以稱得上圓滿恢復了,但是還不究竟,如來果地上才究竟圓滿恢復。

      菩薩的德號『普清淨無盡福威光』,無盡的福、威德光明是從「普清淨」裡面透露出來的。《無量壽經》教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清淨平等覺,給我們開的這三門,這三門就是戒定慧三學:清淨是戒,平等是定,智慧是覺,就是戒定慧三學;也是佛法僧三寶,覺是佛寶,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你從經題上應當能夠體會到那個經的圓滿。那個經具足無量的功德,統攝一切法門,一切法門離不開三學、三寶,所以它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精華,我們要知道。

      『得出生一切神變』,「神變」是神通變化,做什麼用?他是在菩薩位子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神變是講德能,這個德能一定要得佛的加持,所以清涼大師註解裡這個意思就深了,意思好。我們要怎樣才能得到諸佛菩薩加持?特別是發心學講經的同學們,無論你是在家出家,你發心弘揚正法、護持正法,你要不得佛力加持,你做不到。在此地菩薩教給我們,如何求得諸佛如來的加持。往年我在台中求學,李炳南老居士教導我的是「至誠感通」,我們看看這句話跟清涼大師講的相不相應?清涼講的「遍剎充塵,劫窮來際」,話說得跟李老居士不一樣,意思相通。李老居士四個字裡頭關鍵的一個字是誠。什麼叫誠?心裡頭一個妄念沒有叫誠。一個妄念都沒有,所有障礙都突破了。想想看,有執著,不誠;有分別,不誠。那個妄想我們暫時不談,我們就談這兩個。離分別執著,你的意才誠。

      儒家講這個定義,《大學》裡面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在第三個。怎麼樣修來?格物、致知,你才能夠修到誠意。物是什麼?古德講得很好,物欲,物欲是煩惱。格是格殺,把物欲格殺掉。物欲是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對這些東西貪著不捨、貪求無厭,這叫物欲。格是什麼?是跟自己做一個格鬥,你要把它放下,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放下,遠離。為什麼?你才能恢復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誠心。「物格而後致知」,致知是什麼?是智慧。物欲障礙了你的智慧,你能把物欲淘汰盡了,你的智慧就現前。所以同學們要學經教,發心弘護正法,難得!諸佛菩薩都讚歎。如果你不能在這上下功夫,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格物就是克服自己煩惱習氣、克服自己的貪瞋痴慢,致知是克服自己的愚痴、邪知邪見,你的誠意不會現前,這是要真正做功夫。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佛家講的破煩惱障、破所知障,致知是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煩惱障。所知障是什麼?所知障最重要的,成見,「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這個不行!煩惱障是貪瞋痴慢。所知障是屬於成見,痴裡面的一分。如果我們說得清楚明白一點,貪、瞋、慢是屬於煩惱障;痴、疑惑是屬於所知障。這個東西要拔除,恢復清淨心,恢復真智慧,這個意就誠了。誠還要誠到極處,至誠,真誠到極處。極處是什麼?就是把這個心量拓開。真誠心遍虛空法界,這是至誠。我們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周遍法界,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廣修供養,這樣當然得諸佛如來『廣大加持』;普賢菩薩、等覺菩薩跟諸佛如來一樣,時時刻刻照顧你,真的照顧你無微不至。

      你要是契入這個境界,你自己會感覺到你跟過去不一樣了,過去好像很愚痴,現在忽然覺得自己很聰明;過去覺得自己好像很沉重,現在覺得自己很輕快;以前覺得自己總是常常昏沉,精神提不起來,現在精神飽滿,精神振作。這個氣象不一樣,自己能夠覺察得出來。尤其是在經教這方面,過去這個經文展開看不出意思,要叫你上台去講,不知道怎麼講法好;現在能看出意思了,而且這個意思愈看愈多,深解義趣,得佛力加持的。為什麼?我們自己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能入這個境界,不得佛力加持,你這個能力從哪兒來的?這就是證驗,是測驗,是證明。我們的心、我們的願、我們的身行跟諸佛菩薩相應,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為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

      諸佛如來的心願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諸佛心願;我們今天心願跟諸佛一樣,希望一切眾生個個都能夠回頭是岸,都能夠破迷開悟、轉凡成聖,真有這個心,這個心念念不失。這個心是什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那個心量、身量要不能夠擴展到虛空法界,你跟四弘誓願這一願就不相應。「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的心量要無邊,我們的身量、行量也要無邊,跟這一願就相應。然後我們學著斷煩惱、學法門,都要靠諸佛威神加持才能辦得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一切惡緣不能成就,一切善緣都能圓滿,這是什麼力量?諸佛如來加持的力量。諸大菩薩、護法善神在旁邊照顧你的力量,然後你才體會到三寶的恩德,不是父母恩德所能夠比擬的,我們要以感恩的心認真努力好好的來求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