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一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21

      請掀開經本,看第四尊:

      【普雲音梵王。得入諸佛一切音聲海解脫門。】

      他的法門並不難懂,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很相應,是以音聲做佛事。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得入』,怎樣入『佛一切音聲海』,海是比喻。十方世界有許許多多眾生,跟我們娑婆世界根性相同的,也就是耳根最利;對耳根最利的眾生,就一定要以音聲做佛事。海是比喻深廣。入,怎樣才能入?當然在華嚴境界裡面,這個入就是要證得如來的境界。宗門裡頭常說的明心見性,見性就入了,不見性沒入,見性就是法身大士,他們自行化他,可以跟如來果地上相應了。我們現在是凡夫,是業障習氣很重的凡夫,凡夫不是不能作佛,問題就是在我們修學相不相應,這是關鍵之所在。

      剛才有北京來的趙居士,他寫了一個劇本,觀世音菩薩的劇本,我叫他拿給濟公游本昌,交給他去看,做參考。使我想到「入」字,怎麼樣把這個劇本演好?演員要入這個境界。所以一個演員一定是熟讀劇本,徹底了解裡面的劇情,變成劇本裡頭人物的化身,他就演好了,這很值得我們做參考。我們要把經講好,你要講《普門品》,你就要揣摩觀世音菩薩,你自己能夠契入境界,變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那你《普門品》怎麼會講不好?你要講《地藏經》,你自己要入地藏境界,變成地藏菩薩的化身,這個經就講好了。「入」,這個關鍵重要。演藝人員能夠契入,變成劇中人的化身,我們講經說法也是演藝人員,也是在舞台上表演,我們演得不像。怎麼不像?劇本不熟。經本就是劇本,不熟,沒入境界,不能做為經本裡面這些主角、配角的化身,所以講不好,做不好。佛在經上不知道講了多少次,教導我們要為人演說,演就是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工作也是表演,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表演。我們沒有演好,我們上台也講不好,原因就是沒有入,入這個字是關鍵。怎麼樣能夠契入?還是一句老話,要依教修行。了解劇本,就是佛經裡面講的深入義趣。這個經裡面,我們也說過很多遍,一部經、一段經文、一句經文都具足「教理行果」,我們對於這四方面,都能透徹理解才能入。用什麼方法入?清涼大師教給我們「信解行證」,就入了。然後,哪有講不好的道理?不但講得好,你也做得很好,你所做的就是一切眾生的榜樣,修學這個法門的好樣子。

      清涼在這一段給我們一個提示,「圓音隨類,名音聲海」。這個意思更廣,比我剛才講的要深廣很多,圓是圓滿而沒有欠缺,隨類是隨眾生的根機,這裡面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都包括在其中。末後他這個提示很重要,「要無分別,方入佛聲」。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證入,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要無分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了,你就能契入境界。自己日常生活行為像佛,言語造作當然也像佛,可見得「無分別」三個字重要。為什麼佛教我們無分別?諸位想想,分別是妄心,無分別是用真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需要分別,你才見到諸法實相,稍稍有分別它就起變化了。諸位要曉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這個境界是什麼?唯心所現。唯心所現的是一真法界,那個法界就是一念自性;青蓮法師在《地藏經科註》,綸貫第一句就給我們說出來,那是一真法界。

      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怎麼回事?一念心性,這個話是真的,這是一體。才動分別,就變成十法界,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為什麼?一落分別是識,叫「唯識所變」,一真看不到,一真隱了,所變現的十法界、六道、無量法界現前了。所以你要真正做到無分別,你是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你就將十法界、六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怎麼回事情。你墮在十法界裡面,墮在六道裡面,你什麼都迷惑了,別說一真、其他法界你不了解,就是現前自己住的這個法界也迷惑不清楚。十法界,我們這個人法界,我們對於人法界知道多少?自住現前的境界都一無所知,你怎麼會知道天法界,你怎麼會知道餓鬼法界、地獄法界?一無所知。所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那個時候的見解是佛知佛見,不但音聲是圓滿,見圓滿、聽圓滿,六根的作用沒有一樣不圓滿。

      我們今天對這個道理懂得了,決定沒有懷疑,如何把這個境界變成我們自己的境界,這是我們當前第一個課題。這個課題還是夏蓮老講的話,要「真幹」!不真幹,永遠做不到;一定要將佛在經典裡面教給我們怎樣做,我們照做。在做的時候,當然我們對這個理還沒有透徹的理解,做的時候困難,困難在哪裡?心理上的障礙,絕不是外頭境界;外面境界是事事無礙,障礙是心理上的障礙。譬如布施,還有難捨,還有這個心;又疑慮,我布施之後我怎麼辦?這就是心理上的障礙。為什麼有這個障礙?理事沒透徹。可是理事要透徹,要不從事上去修,是永遠沒有辦法透徹;等到我統統透徹我再來幹,沒指望了。諸位要記住,解行是相輔相成的,你放下一分你又多理解一分,多解一分又再更放下一分,它是相輔相成的。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果地,就是這個辦法。

      你們看看,菩薩、聲聞、緣覺,這些人怎麼修成的?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就是「看破、放下」,這四個字說絕了、說盡了。所以,你不放下怎麼行?放下就是布施。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真布施,真幹!真幹的時候,他就有智慧,確實煩惱輕、智慧長。有智慧是更容易放下、更痛快放下、更歡喜放下,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實在講,放下是放下煩惱,五欲六塵是煩惱的根源,因為它,我們才生起貪瞋痴慢。所以外緣放下,貪瞋痴慢自然就減少;外緣斷絕,貪瞋痴慢自然就沒有了。為什麼?它是相對產生的,這是相對法;相對法,那一邊沒有,這一邊也沒有了。如果你說:等到那一邊沒有,我才沒有;那永遠不會成就的,它永遠存在的,所以必須自己主動的要捨棄一切。與法相應,這個法就是事實真相,它就相應了。所以「無分別」,這句話非常重要。這個無分別是心裡確實沒有分別,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無分別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佛知佛見,你看在《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阿彌陀是什麼意思?無量覺,無所不覺,這是阿彌陀的意思。由此可知,清淨平等覺就是無量覺,無所不覺,所以這才能夠真正入佛的音聲海。再看第五尊:

      【觀世言音自在梵王。得能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方便解脫門。】

      我們看梵王的德號,就知道他是修觀世音菩薩法門的。修這個法門是以大慈悲為主,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慈悲的落實,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一切苦難的眾生。哪些眾生最苦?六道,六道眾生最苦。在六道裡面,人道跟三途特別苦。但是佛在經上常說,所說的都是事實,六道眾生唯有人道容易得度,容易得度是容易教化。天道生活環境好,福報大,忙著去享福,對於佛苦口婆心的教誡不太容易接受。三惡道太苦,生活環境太苦,對於佛陀的教誨也不容易接受。這是佛在經上所說的「富貴學道難,貧窮學道難」,這是真的。換句話說,容易接受佛教誨是小康之家,生活能過得去,苦難也多,就是苦多樂少,它還有樂;三惡道是只有苦沒有樂。天人是只有樂沒有苦,他那個苦,什麼時候才覺得苦?快要命終的時候,五衰相現前,他感覺到苦了,那個時間不長。所以天人能夠得度,多半是在五衰相現前的時候遇到佛菩薩,那個緣分好,但是大多數的天人不見得遇到,這是要跟佛菩薩有緣分。沒有緣分,臨終的時候哪裡會遇到?所以菩薩示現成佛一定在人道,菩薩示現其他身分教化眾生,那是六道裡面都有,唯獨示現成佛是決定在人道,道理就在此地。這也是表演給我們看,為什麼其他道不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的身分,要在人間示現這個身分?告訴人身難得,人身可貴,可貴就是容易覺悟。苦多樂少,苦容易覺悟;樂,還有一點小樂,有時間去修道、去修行。

      菩薩對於眾生的狀況非常清楚,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教化眾生,能令眾生現前得殊勝利益,一定要應機,所以觀機是大學問,教化能不能收到效果,關鍵在此地。我們在《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面,也特別提示,觀機重要。觀機我們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人,第二類是時節因緣,第三是他現前所居住的環境。人、時、處這三方面,我們都能看得很清楚,都能看得很明白,你的教化就契機,契機決定能夠收到殊勝的效果。我們觀機的能力比不上菩薩,菩薩能憶念,『得憶念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方便門』,這是我們做不到的。雖然做不到,但是要學習,到哪裡去學?《華嚴經》就是很好的學處,這部經自始至終只要我們留意,細心去觀察,細心去思惟。他們展現這麼多的法門,每一個法門應一類的根機,如果這樣多我們記不住,就可以像本經最後把它濃縮,歸納為五十三參,無量法門歸納到最後是五十三個法門,好記了,容易學。你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是怎樣自行化他,這給我們做了參考。

      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所以勤奮的在修學;勤學佛法,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為自己可以不學,我自己墮餓鬼、墮畜生,自作自受,與別人無關。可是我學佛法為眾生,那就不一樣了,我要是學不好眾生受苦,我如果學好了眾生得樂,這個意思完全就不相同。所以佛勸我們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為眾生就是菩提心,為自己就沒有菩提心。為眾生,我一定要做;為自己可做可不做,自己早一天成佛、晚一天成佛無所謂,不在乎。可是為眾生就不可以,我們早一天成就,眾生早一天脫離苦難,我們早一天成就,一切眾生少受一天罪,發這樣的心,發這樣的誓願,就叫做發菩提心。

      菩提心頭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念念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眾生受苦受難,水深火熱,刻不容緩,我們怎麼能夠懈怠?只要自己勇猛精進,你就得一切諸佛菩薩威神的加持。為什麼?一切諸佛菩薩都有這個弘願,我們現在用這個身體幫助他落實,他怎麼不歡喜?怎麼不加持?他加持我們,就是他的慈悲,就是他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是我們自己的心願,跟佛菩薩的心願合而為一,這就感應道交。我們的心願跟佛菩薩的心願不一樣,這就沒有感應了。為什麼不一樣?早晨我們說過,自私自利,念念想著自己,想著自己的利益,跟佛菩薩就產生隔礙,就不通了。念念想眾生,盡心盡力去做,刻不容緩,這個感應就不可思議。在新加坡,你們仔細觀察李木源居士,為什麼他能做?他沒有私心,真的是念念為佛法、為眾生,他沒有想過他個人事情,這才有感應。道場,實在講,也並沒有多長的時間,發展這樣迅速、這樣殊勝,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的。佛家三轉法輪,這是作證轉,李會長個人給我們作證轉;居士林那個道場,道場也給我們做了證明。他能做得到,此地能做得到,諸位同學如果你們回去之後,你們也能做到,你們的道場也能做到,問題在你們肯不肯發心做。

      法身大士「憶念菩薩教化眾生一切方便」,那很容易,他對於時間、空間都沒有障礙,所以一切都是現成的。大乘經上常說,如來五眼圓明,《華嚴》說十眼。又告訴我們,如來果地上具足十眼,菩薩也有十眼;這個菩薩是講法身大士,從初住菩薩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具足十眼,都沒有障礙了,所有一切障礙都突破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這個境界。菩薩教化眾生種種方便,完全是性德的流露,此地加個「憶念」,對我們講的,哪裡他需要憶念?我們說憶念,他只是隨順我們的分別而分別,隨順我們的執著而執著,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他能憶念亦非意,我們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

      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沒有別的,就一樁事情,教化眾生。我們今天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苦難從哪裡來的?人為的,不善心所造作變現出來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教化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政治不能解決,經濟不能解決,科技也不能解決,戰爭更不能解決,乃至於宗教也不能解決。所以如來示現教學,他是來幫助眾生解決問題的,解決社會的疑難雜症,他這麼來的。他是王子出身,他不繼承王位,這就是說明,解決社會問題國王解決不了,政治解決不了。佛在當時,他的武功也不錯,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也是一流的,他不去當將軍,不去當元帥,軍事解決不了。示現出家,來當一個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能解決問題,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諸位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做一個偉大的人物,名實相符,什麼樣的行業才能做偉大人物?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在中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也是個義務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你看孔老夫子兩千多年來,多麼受人尊敬,無論中國、外國,提到孔老夫子都肅然起敬,我們才恍然大悟。

      所以佛家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那樣的教化眾生,不能教眾生,那就不是學佛了。教,還要有成績表現,光是教了,教了學生考試個個不及格,那也不行。化就是成績,他變化了,你教他,他能夠轉惡為善,這就化了。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化是成績,所以教了真有成績;不能只教,學生交白卷,那個不行;一定要教得學生有成績,這是教化眾生。一切眾生,那就是夫子所說的有教無類,不分類別,不分種族,也不分宗教,只要肯學的什麼人都教,老師的心決定是清淨平等,決定沒有厚此薄彼,如果有這樣的心,那就不是好老師。菩薩是好老師,菩薩的心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那個心是好老師。

      「方便」,這裡面包含得很深很廣,可以說無所不包。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對於這個學生,用最適當的方法。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用的適當方法都不相同,這個方法對他來講非常有效果、非常合適,這叫方便。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非常深重,福報很淺,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具足,遇不到好老師;遇到好老師,我們中國人講福氣;你沒這個福氣,這個時候怎麼辦?世尊非常慈悲,教我們淨土法門,淨土法門不可思議,沒有好老師指導,你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一樣成就。凡是成就的人,真心修學就能成就,夏蓮居老居士講的真幹,真幹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真幹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句彌陀念到底,道理懂不懂沒有關係,念到心地真正清淨,佛菩薩就現前,阿彌陀佛就現前了。正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就成功了。憶是天天想,想阿彌陀佛,心裡頭念著阿彌陀佛,什麼都不念了,專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了,專想阿彌陀佛,就會把阿彌陀佛想來。什麼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阿彌陀佛怎麼來的?心裡想來的。心裡面想什麼就變現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心想生,所以你想佛,佛就現前。我早年讀《觀經》三福,那是搞了很長時間,我才悟到「深信因果」,我才明白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憶佛念佛是因,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果。極樂世界也是心想生的,華藏世界也是心想生的,十法界、六道都是心想生的。由此可知,心想是真的,能變能生,所有一切境界是所變所生。我們能夠掌握到能變能生,你就得大自在;不懂這個道理,單單在所變所生裡面要想求殊勝的果報,沒這個道理。

      所以菩薩見性了,一切都是性德的流露,他從這個地方證得解脫。此地「解脫」兩個字,脫就是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因為這個經是大乘圓教一乘大經,它脫的水平決定是十法界,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所以這個地方「解」,就是解除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經上說三種煩惱,這三種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說法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我們這個說法,大家更容易懂得。所以一定要放棄一切執著,你要從這裡下手。我常跟大家說,放棄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這個念頭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得來的。你看嬰兒,幾個月才曉得爬,他都有意思控制,他想玩這東西他就要控制,別人拿它,他就哭、他就不高興;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不是學來的,誰教他?佔有一切人事物,這個意念跟行為也是俱生煩惱,我們要從這裡斷,你才是真正覺悟了。一切人事物,我們可以接觸、可以享用,決定沒有佔有的心,你就會很自在,你沒有痛苦。世間人痛苦哪裡來的?得失,患得患失,痛苦。沒有得失,那多自在、多快樂!不是不可以享受,可以享受,裡頭沒有得失,那就得大自在。這是無始劫煩惱習氣的根本,我們要斷要從這裡下手。宗門教下祖師大德都教給我們從根本修,根本在哪裡?這就是根本。再看下面,第六尊天王:

      【寂靜光明眼梵王。得現一切世間業報相各差別解脫門。】

      這裡面特別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都是『業報相』。相宗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業」無量無邊,什麼是業?我們要搞清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正在進行的時候,這是事,這些事影像落在阿賴耶識裡就叫業。所以極其輕微動個念頭,阿賴耶識就像一個檔案室一樣,已經列入檔案那就是業。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打個妄想沒事,打個妄想也造業了。阿賴耶識是檔案庫,不但這一生當中我們所造的業全有記錄,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都在阿賴耶識裡。所以阿賴耶識,不但是六道,也是十法界的總報主,相宗經論上說的。

      這樣多的這些業因到哪個受報?佛給我們講,業因裡頭「強者先牽」,哪一個業因它的力量強大,它先受報。這裡頭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你煩惱習氣很強;第二個是外緣誘惑,誘惑的力量很大,外面是緣,因遇到緣,果報就發生。雖有業因,外頭沒有緣,遇不到緣,這個業因種子永不消滅。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這個種子受報的時候,受報以後它又造業,不是說我受報之後這個種子就沒有了,沒有這回事情,它繼續不斷造業。像我們得人身,人身是引業,過去生中我們修五戒十善,這個因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得人身。得人身這是果報,可是在受這個果報裡面,我們又造無量無邊的業,這個事情麻煩!就跟植物一樣,種稻、種麥子,一粒種子下去,又不曉得生多少。無量劫來,佛在經上講的話是真的,假如業習種子有體積的話,體積再小,盡虛空都容納不下。佛這個話,我們想想是真的不是假的。好在這些業習種子沒有形相,但是沒有形相,它遇到緣,它會變出形相來。所以相分從哪裡來的?相分從見分變現出來的。見相同源,同一個自證分,自證分就是我們一念自性,那才是真正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樁事情,唯有佛說得清楚、說得透徹。

      因為一切眾生,過去、今生造作的不一樣,所以業報差別就不相等。這個差別的現象,在相宗裡面稱為滿業。我們同得人身,同樣的引業;得人身之後,我們相貌不相同,體質不相同,健康狀況不相同,生活受用不相同,這是屬於滿業。滿業這是講,你過去修善,善業得福報;你造惡,那你就是得苦報。所以五戒跟十善有差別,五戒是引業,十善是滿業;善跟戒一定要辨別清楚,雖然裡面條目綱領大同小異。五戒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十善裡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但是善跟戒不一樣,得業不相同,一個屬於引業,一個屬於滿業。所以五戒一定要在三寶面前受,沒有出家法師,自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也可以受;一定在三寶面前,自己發願要遵守,這是屬於戒;善則不必。所以引業跟滿業,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這就產生一切世間業報相,各個差別不相同。

      他「得現」,比「得見」還要更進一層,見是見到這個事情,現是自己可以示現。唯有自己能示現,才能夠真正度一切眾生,才能示現隨類化身。教化眾生,一定要示現跟眾生同樣的身,還得要同樣的業報,這個樣子才能相應。現同樣的身分,不同的業報,有時候還度不了人,幫不了忙,這種事情我們很清楚。像世間富貴人跟貧賤人,富貴人想幫助貧賤人,貧賤人一看到富貴人趕緊躲避,趕緊走了。那要怎樣去幫助貧賤人?自己要化妝貧賤的樣子跟他接近,他一看差不多,那一拍就合,就很談得來。菩薩有這個智慧,這都是屬於後得智、差別智,他用這個方法接近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他從這個地方得解脫,修行證果的。由此可知,我們要學習的,要學習幫助一切眾生,知道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與一切眾生相處只要掌握一個總原則: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無條件的幫助人,人家當然歡喜,願意接受也非常感激你。幫助別人附帶許多條件,人家雖然很困苦,沒有法子的確需要你幫助,心裡面不會尊重你,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充其量也表面應付你一下,不是真正的悅服,一定要無條件的幫助他。底下第七尊:

      【普光明梵王。得隨一切眾生品類差別皆現前調伏解脫門。】

      這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切眾生品類差別』,這句話就是我們現在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這個差別很大。要想讓這些不同的族群、這些大眾,能夠和睦融洽的生活在一起,這不容易。在這個世間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講古聖先王,現在人講大政治家,他們在世間建功立業,他建的什麼功、立的什麼業?就是調和不同的族群。他做成功了,他就是個成功的領袖,他做失敗了,他也必定隨之敗亡,所以這是很不容易做的一樁事情,真正是大學問、大德能。『普光明梵王』他能做到,用我們世間人的眼光來看,他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有本事、他有能力能夠和合大眾,能夠調和大眾。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是「於法自在,方能隨類調生」。這句話提醒我們,於法自在,法是一切法,在一切法裡面得自在,這不是凡人。怎樣在一切法裡頭得自在?前面第一位大梵天王告訴我們,行淨無染,就自在了。你能夠調和大眾,你決定是公平正直,絕對不會袒護任何一方;袒護任何一方,這個事情調伏不了。大公無私,你說的,每個不同意見的人他聽了都服、都能相信,這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你自己要不是大公無私,你就做不到。念念為國家、為人民,沒有一念為自己,你才能做得到。我們今天學佛,發心出家,更難得的我們遇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才知道學佛要怎麼學法。

      世尊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調和印度那個社會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以清淨平等的心,把這個事情做好了。我們在經上看到,許多國王大臣都以佛為老師,做佛的學生。我們也看到許許多多宗教的領袖,也是以佛為老師,聽佛的教誨,這就是今天大家所期望,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世尊當年在世,就把這個模式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在本經裡面所看到,你現在在此地所看到不同的族類,這些諸天天王,都是許多宗教裡面崇拜的主神,主要的神明。印度教裡面崇拜的三位大神:第一個大梵天王,我們現在念的全是大梵天王;第二位那羅延天王,我們在經上也都讀過;第三位是大自在天王。這是他們供奉的三位主要的神明,都在《華嚴經》上。小的神明就太多了,我聽說有兩萬多,我們《華嚴經》上比它更多,他都能夠融合,都能這麼融洽,才曉得現在人所講的多元文化教育,《華嚴經》真的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教科書。多元文化的對象,就是全世界的人民,一切族群族類,一切宗教。

      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我們要脫離宗教這個框架,走向大的教育。這個教育的對象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覺悟諸法實相,認識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跟自己是一體。他們有分別、有執著,他還在迷,跟我們一樣,我們以前沒有覺悟的時候也分別、也執著。我初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台灣基督教跟佛教辯論,我們辯贏了也歡喜鼓掌,哪個都是這樣的,唯一遇到一個不一樣的,章嘉大師。有一天我去看他老人家,我身上帶了一本書,他看到了:你在看什麼書?我說:我在看煮雲法師寫的一本《基督教與佛教的辯論》。他看到了,搖頭!我就感到很奇怪,我說:人家毀謗我們、批評我們、攻擊我們,我們辯答這應該的,煮雲法師辯得很有理。大師不以為然,他說了一個比喻,他說:基督教像三歲小朋友,佛教是個大人,大人還會跟小朋友打架?這個說法說得好,你跟他打架的時候,你們兩個一般大;三歲跟三歲會打架,三歲跟二十歲的人絕對不會打架。我們跟章嘉大師,真的是差一大截,這就看出不一樣了。當時在我們佛教界所有法師,跟章嘉大師見解不相同,這個我們不能不佩服。所以像這些地方,我們就要學習。

      普光明菩薩他得的法門,就正是我們現前所需要的。多元文化如何能夠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同一個地區,能夠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才能夠真正達到社會的和諧安定、繁榮興旺,世界永久的和平,真正的和平,我們就學這個法門。學這個法門,清涼講得好,我們首先的條件「於法自在」,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怎樣做到於法自在?必須斷煩惱,必須要改習氣,煩惱習氣要除不掉,於法是決定不會自在的;還有私心,還念念要為自己,於法不自在。念念為眾生,念念為佛法,佛法就是教化眾生,你於法就會得自在。底下第八尊:

      【變化音梵王。得住一切法清淨相寂滅行境界解脫門。】

      清涼在這個地方給我們說,「佛身無相,等法性之清淨,現而同化,為寂滅之行」,這個解釋得非常之好。佛身無相,我們自己的身有沒有相?給諸位說,也無相。一切眾生心都是無相,無相之相叫實相,那是真正自己的德相。佛能隨類現相,我們現在是隨業現相,你們想想看,這裡頭很有味道。佛隨類現相是隨他、隨眾生,我們隨業現相是隨自己、隨我;「我」就有業,隨我就六道裡搞輪迴,隨業現相,苦不堪言!佛,佛隨眾生現相,得大自在;眾生有感,佛就現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雖現相也是無相,那就是《般若經》裡面講的實相,無相無不相之實相。所以佛說法,說而無說,佛現相,相而無相;無相現相,無說而說,一個道理。我們把這個意思會通了,你就會真學佛,你會真幹,好處就太多了,真實利益。真實利益,有沒有真實利益這個念頭?沒有,念頭都沒有。所以我們才意識到眾生苦,眾生可憐,眾生愚痴!我們現在在眾生位,非常幸運從這個地方得到訊息,我們想到許許多多眾生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麼好運,沒有看到《華嚴經》,沒有聽到《華嚴經》,我們能夠遇到、能夠接觸,這多麼幸運。

      佛無論現什麼樣的相,現什麼樣的身,都跟法性相應,都跟一念自性相應,一念自性永遠是清淨的。我們跟佛的差別,我說得很多,就一念之間,一念之隔;他們是一念相應,我們是一念不相應。我們一念是跟妄識相應,他一念是跟自性相應;實際上,一念自性跟一念妄識是一樁事情,不二,一如。我們錯在哪裡?錯在迷,歸根結柢還是錯在執著,我們執著識心,佛沒有執著,生佛的差別關鍵就在此地。你要是真正透徹,才曉得破執著比什麼都重要,執著不破永墮輪迴,念佛念得再好,古人講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沒用處,也不能往生。所以我們要多想想,諸佛菩薩、古聖先賢所說的這些話,他的真正意思在哪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