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5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五九卷)  2008/5/2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大段偈讚分,第三小段勝慧菩薩,偈頌第六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這首偈含義非常之深。『暗』是無明,『寶』是自性,就是佛性跟法性,實在講佛性、法性都是一個性,通常我們用自性就全包括了,自性是寶。成佛沒有別的,就是見性,回歸到自性了,佛學的術語叫明心見性。心是什麼?心是阿賴耶,性是佛性,阿賴耶裡面有佛性。實在講,迷了自性就叫阿賴耶,覺悟阿賴耶原來就是自性。明是明瞭,我們現在對這個心不明瞭,變阿賴耶不明瞭,迷在裡面,所以就不見性。什麼時候明白了,明白之後,阿賴耶就是自性,阿賴耶裡面不會再有麻煩。迷了的時候,我們叫八識、七識、六識、前五識,起心心所的作用。覺悟之後,八識就成為四智,阿賴耶是大圓鏡智,第七末那是平等性智,第六意識是妙觀察智,前面眼耳鼻舌身五識叫成所作智,成是成就,所作的是什麼?所作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那就是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事業統統成就了;要靠眼耳鼻舌身才能成就,沒有這個東西就不能成就。佛法修學可貴之處就在此地,這是不能不知道的,這個才是寶。

      現在沒有辦法見,得要找個『燈』,燈是什麼?燈就是佛法。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跟六道眾生、跟十法界的眾生把這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讓這些眾生聽到之後豁然大悟,這問題才能解決,不悟不能解決,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下面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什麼人說?覺悟的人說,在古時候的標準是證果的人才能說,這一點要知道。所以,講經說法不是容易事,誰有資格出來講經?明心見性這才行。沒有達到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初住以上的菩薩,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了,真的沒有了。為什麼沒有?緣沒有了,所以佛菩薩不來。譬如我們把農夫比喻佛菩薩,樹上的果實比喻眾生,這個果實沒熟,還是生的,農夫再看看不去採它,像桃樹,紅了熟了,農夫才來採。所以它紅的時候那叫感,農夫去採它叫應。那你就明白了,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要真有幾個熟了,成熟了,來一講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菩薩就來了;如果眾生沒有熟,不來,來了沒用處。將熟未熟,佛不來,菩薩來;能有一點小悟,菩薩不來,羅漢來。這就是說,如果我們真的把執著放下,於世出世間不再執著,你就能感得阿羅漢來,為什麼?他來幫助你、提升你脫離六道輪迴。這就是說,你只有小學的程度,你所感得來的是小學教師;你有大學程度,你所感得來的是大學教授;你有博士的這種條件,你所感得來的是博士班指導教授,那是佛。大學教授是菩薩,小學老師是阿羅漢,這麼回事情。

      這樣一說,我們還有資格講經嗎?不但我們不敢,老師也不敢。我跟李老師十年,老師鼓勵我們出來學講經,為什麼?沒人講了。我們行嗎?不行!不行怎麼辦?講古人的註解。這倒是個辦法,講錯了是古人註錯了,責任他負,我只要把他的註解沒有講錯這就行了。古人註解是文言文寫的,就是等於我們的講經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讓大家好懂。可不能摻雜自己的意思,摻雜自己的意思那要負因果責任,這要明白。古註裡也有很深的地方看不懂,自己搞得不很清楚,怎麼辦?不講,念過去就算了,念得沒錯,講會講錯,念不錯。這是老師教我們現代這代人,真正發心弘法利生應有的心態,這就對了。選註是智慧,註解的選擇是要看現前這個時代這些眾生,他們能信、能解、能行,你要選這個。如果選得太深,現在人不相信、不能理解,你就不要選這個;太淺了,與經教意思不相應,這個也不要選它。所以老師教我們一個原則,選註要選古註,《大藏經》裡有的。《大藏經》是個標準,是在那個時代高僧大德們所肯定的。如果他的註子被當代這些有修有證的人經過他們的審查、認定,報給皇上,那時候皇帝,皇帝批准才能入藏,所以非常嚴格。國家負責任,僧團大德負責任,就是保證他這個註子沒有問題,這是靠得住的。現在人的著作,沒有經過人的審定,我們不依靠它,但是可以做參考。古註太深了,不懂,看看他怎麼講法,講得要有幾分相應,可以採取,做為補充教材,這樣就對了。所以學習不能不謹慎,不能沒有理智的選擇,這很重要的,不可以感情用事。

      譬如《阿彌陀經》,我早年在美國的時候,我們學會裡面有位同學問我,他說:淨空法師,如果在整個佛教經典裡面只准你選一部經,你會選哪一部?我沒有考慮,我說我會選《阿彌陀經要解》。他感到非常驚訝,他說為什麼?《要解》最契我的機,我也是最歡喜的,如果我沒有別的這些緣,我非常樂意一生專講《要解》、專學《要解》,絕不分心,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有成就。我這一生講了不少經,那是什麼?自己沒有福報,沒有緣分,自己沒有道場,接受別人邀請,別人提出的經,我們就得要講、要學;自己有道場,我就不會幹這個事情了。自己有個道場那是大福報,這是我常常跟諸位說,我前世沒修福,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一門深入容易得三昧,容易開悟,縱然不能大徹大悟,也可以像古人所說的積小悟成大悟,這是肯定的。終極的目標就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到極樂世界去明心見性。所以,終極目標是相同,八萬四千法門,淨土也不例外,見性成佛,不見性不行。

      佛性、法性,昨天跟諸位做了簡單的報告,今天我們談談三因佛性。佛性是什麼?梵語佛陀,中國人把它翻譯成「覺」,所以佛是覺的意思。覺,三種智慧圓滿了,這三種智慧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我們簡單的說,一切智是講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是空,叫真空,也叫第一義諦。真空不空,因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不能說是無,它是空,它能生有,能生萬法,能生虛空法界。為什麼說它是空?因為我們六根接觸不到,你看不見它,你也沒有辦法想它,因為它不是物質,你看不見,你聽不到;它也不是精神,所以你沒有辦法想它。雖然不是物質、不是精神,它能生物質、能生精神,精神跟物質都是從它來的。這真性,真空,才是自己本來面目。佛根據這個事實,這不是理論,是事實,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你有自性,你怎麼不是佛?個個都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佛在《華嚴》上講得很清楚,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淪落到六道,還免不掉三途苦報,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造成的。而妄想分別執著確實沒有,自性清淨心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是錯誤的思想、見解。凡夫迷失自性之後,把它當真的,以為是真有,錯在這裡。你的自性清淨心裡原本所有的、具足的,本有的,不是外來的,是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佛把能生萬法歸納起來,三大類,智慧、德能、相好,一切具足,你什麼都不欠缺。迷失自性就把這三樣東西變質了,智慧變成煩惱、變成習氣,德能變成業,相好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如果你一覺悟,一覺悟馬上就還原了,這個世界原來是一真。由此可知,眾生跟佛沒有差別,只在迷悟之間,眾生覺了就成佛,自性迷了就叫眾生。所以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才是真的離苦得樂。

      今天我們並沒有真的回頭,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在經教裡面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教我們要用真誠心懺除業障,用迴向心(迴向心是廣大心)包容法界,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為什麼?古人常常教我們,有句話說量大福大,所以遍法界虛空界誰的福報最大?佛的福報最大。為什麼?他量大,他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一個人能跟佛相比。但是你要知道,我們自己是佛,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本來的心量就是包太虛周沙界,現在心量變成很小,一個人都容納不下,對一個人還要懷疑他,還要防範他,你說可憐不可憐?甚至於更可憐的,對自己都不能包容,所以他自生煩惱,苦不可言。這是迷惑到極處產生這種現象,我們講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就是這個情形,迷得太重了。如果我們真能把執著放下,不再執著,這個世間執著人可多了,他執著,我不執著。現在這個世間人有個嚴重錯誤觀念,就是競爭,他爭怎麼?他爭我讓,讓到底。那讓怎麼辦?給你說愈讓福報愈大,愈讓智慧增長,一點不吃虧。人家要這個道場,道場讓給他,道場布施給他,這修大福報。你這裡讓了,肯定沒有多久又有一個新的道場起來,比這個道場更殊勝、更莊嚴,為什麼?它加利息在裡頭。這就是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問題你相不相信佛說的話?佛說的這些事情,那是什麼?那是性德,佛證得圓滿的智慧、大覺,哪裡還會有錯?

      我從二十幾歲剛剛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在修學五十七年當中,我處處都是退讓。很多跟我時間久的老同修都知道,愈讓好像福報愈大,愈讓好像前面的路愈寬、愈殊勝,證明佛經上所講的不錯。不可以障道,障道果報都在三途,而且你要是讀讀戒經你就曉得,在三途的地獄道。所以,世間沒有便宜好佔,也沒有虧真吃了,沒有。特別是學佛,學佛的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道場你要是捨不得,你還是有執著,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人家要,歡歡喜喜送給他,他搞六道,你出輪迴。六道之外的道場至少是阿羅漢、辟支佛,比我們這個世間莊嚴多了,沒法子好比。所以,捨掉世間的道場,你得到天上道場;捨去天宮道場,你到六道之外的聖人的道場;捨掉羅漢、辟支佛,你得到是菩薩、佛的道場,愈捨愈殊勝。所以,學佛要常常抱這個「捨」的心,放下。我接觸佛法,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就是想知道用什麼方法,有沒有好的方法讓我很快能夠契入佛法,老師就是教我看破、放下。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從哪裡放?他就給我講三種布施。我也算是勉勉強強是小悟,小善根成熟,怎麼是小善根成熟?他說的我能相信,我能理解,我就照幹。在這個之前,我很小氣、很執著,名利看得很重,老師這一說我就明白了,把自己這個毛病習氣改過來。不是一下改過來的,老師限我的時間是六年,真的我在六年改過來了。改過來之後就有感應了,這個感應,有很多沒有發生的事情大概在兩、三個月之前就有預感,預料、判斷都相當的正確,會要發生什麼事情。也就是說你的心慢慢清淨了,佛法裡講煩惱輕,智慧長。對於經教產生濃厚的興趣,一天不學就覺得很不舒服,就覺得很難過,看到經教就很快樂,樂此不疲。這是什麼?這是古德講的法味,你嘗到法味了。世間什麼最樂?讀經最樂,明白經義,依教奉行,比什麼都快樂。

      所以,知道事實真相,相有體無,體是體性,性是空的,所以相是幻相,相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可以欣賞,不可以佔有,佔有不到。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看電視一樣,你可以欣賞,確實可以在這裡面得到很多智慧,你決定不能佔有它,剎那不住。不但是外面境界不能佔有,身體不能佔有,你看彌勒菩薩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一彈指就有三百二十兆的生滅,你怎麼能佔有?不但身不能佔有,連我們的意念都沒有,我們起心動念趕不上這個速度,這才叫真正明白了。明白之後,不會對所有一切現相起妄念,會起一個正念,這個正念是什麼?叫借假修真。這是假相,我在假相裡面學習、鍛鍊,在假相裡見到真性,性相不二,在假相裡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回歸到自性,這真正叫借假修真。成佛、成菩薩是這樣成就的。知道一切智,不著相了,真放下;知道道種智,就懂得借假修真;最後成就的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究竟果地,就完全回歸到自性。頭一個是放下,幫助你放下,一切智是幫助你放下,道種智是幫助你看破,一切種智是圓滿成就。老師當年給我講看破放下,我容易懂,如果講一切智、道種智那可費事了,我完全不能理解。所以,老師的教學善巧方便,是一樁事情,換個方式來說他就懂了。

      說法要契機,所以佛法沒有定法,這要懂得。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沒有一定的身相,隨類化身。《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三十二應就是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絕不加自己意思在裡頭。到底現什麼身?那邊是怎麼樣感,這邊怎麼應。感是有心,是凡夫,有有心、有無心的,但是應決定是無心,有心不能應。無心是真心,真心才能起應的作用;有念是妄心,妄心不行,妄心不能起這個作用。所以我們要學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從哪個地方學起?從不妄語開始,別人打妄語騙我沒有關係,我絕不欺騙別人,這都是很好的方法。古大德們用這個方法修行證果的效果卓著,從不妄語開始。在《無量壽經》裡面,世尊也是這麼教導我們,講到善護三業,《無量壽經》他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第二個是「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修淨土法門必須要做到的,為什麼?你身心清淨,你就取得淨土。我們常常聽古大德有這麼一句話,「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清淨心你自然跟極樂世界起感應道交,到壽命終了的時候,極樂世界就現前。為什麼?你清淨心所感應的,阿彌陀佛現前,所以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個信叫真信,比正信還高一級,這叫真修行,夏老居士講真幹,你不放下你就沒法子修。

      所以一定要捨,一定要放下,放得乾乾淨淨,心裡不能有絲毫痕跡。事上擁有沒有關係,只要心裡沒有;事上要沒有,心裡想怎麼樣有,那就不行。最重要是心,心裡頭沒有,事是假的,遇到緣他當然能捨,他自然能放下。這些要懂、要清楚,不能誤會,不能聽說放下,把什麼都到處去送人,那你就完全錯了,你就沒有懂得佛真正的意思。道場要送給誰?送給有道的人,這是主動放下,給他。如果別人要佔有你,那是沒有辦法,我們不跟他抵抗。他佔有,他不守佛法,為非作歹,我們是沒有能力跟他抗爭,沒有福報護持這個道場,那就給,我們就退出,另外再找道場修行。所以有常常遇到不可抗爭的勢力,不要爭,像前面有人提出問題,遇到這個事情要不要上法庭?不要上法庭,上法庭是把佛教形象破壞了,人家一般社會大眾,你看學佛的人他上法庭,他還要爭!這個事大,我們要顧慮到佛法的形象。你讓了,外面人看得很明白,你看看學佛不錯,不跟人爭,這是做個很好的示範。佛法,佛法叫無諍道人,有爭執不是佛法。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這些,佛法永遠沒有爭論,你看六和敬裡面「口和無諍」。

      佛法在中國,用世間的術語說,也起了革命性的變化,這就是叢林制度,這中國特有的,全世界佛教沒有,日本、韓國是從中國學去的。在這個之前,這之前是馬祖、百丈之前,叢林制度是這兩位大德興起來的。馬祖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也就是六祖惠能的徒孫,《壇經》上也有記錄。「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叢林是什麼?叢林是大學,就是制度化,佛法的傳承、教學走向制度化。在這個之前沒有制度,沒有制度就像我們中國世世代代辦私塾,私人教學,釋迦牟尼佛開始是私人教學,沒有辦學校,沒制度。到中國來之後,在唐朝這兩位祖師看到什麼?看到眾生根性比不上過去的人。過去人自律很嚴,所以能成就,他不需要人督促,不需要人管理,自動自發,這樣成就的。人不能自動自發,就要靠好的制度,這個好的制度的概念就是依眾靠眾。跟大眾生活在一起,過團體生活,到時候上課你不去也不行,把你規定了。所以這才形成正規的學校,叢林就是佛教大學。它有主席,主席就是方丈,校長,有首座,首座是教授,維那是訓導,監院是總務,跟現在大學裡面的分工完全相同,只有職稱不相同。現在大學裡的教務長、教授,這些在叢林裡面都稱為首座。所謂分座講經,分座講經就是我們現在說不同的教室、不同的科目,都由首座和尚來教導。學《華嚴》的,華嚴講堂;學《法華》的,法華講堂;學《楞嚴》的,楞嚴講堂;學《般若》的,般若講堂。所以叢林講得很多,你學哪一門你就進哪個講堂,也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不能這一堂上這一科,下一堂又上另一科,那是不許可的,也都是跟一個老師學,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它有很多堂口,叢林的堂口現在叫教室,它有很多教學室。現在叢林沒有了,教學沒有了,有的寺廟還稱叢林,那是從前的學校。現在學校停辦了,學校校址還在,還有人在裡面住,不上課了,裡面沒有學生,也沒有老師。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佛法要再復興,從前方老師至少給我講過十幾次,我的印象很深刻。因為我出家了,他就告訴我,要把佛法興旺起來還是要恢復中國叢林制度。我們是不是恢復從前老叢林制度?不是的,叢林制度就是辦大學,辦佛教大學,用現代化學校的規模,叢林的精神。叢林的精神是什麼?是把你所學的東西落實,不是只是在書本上的知識,你學了之後,變成你的生活、變成你的工作、變成你處事待人接物,這是叢林的精神。儒家教學亦復如是,你看「學而時習之」,習就是落實。你能落實在生活裡,生活化,把你所學的這些道理變成你自己的思想、見解,所修學的德目、知識都變成你日常生活,你真得受用,叫「不亦說乎」,我們佛法叫法喜充滿。你在這個科目裡不能得法喜,你沒有學到,法喜肯定超越世間任何的味道。所以古人有句話說,世味,就是世間這些快樂,「世味哪有法味濃」。你嘗到法味,世味就丟掉了,不但人間你不要,天上也不要了。像在中國,古來祖師、高僧大德,你請他做國王,他做不做?不但國王他不願意做,天王讓位給他,他也不幹。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讓位給他,他都不會接受,為什麼?法味比他濃,這個生活比那個快樂,你真正嘗到法味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做國王?他去教學去了,這不就是給我們表演出來了嗎?托缽苦行僧,天天講經教學,這個快樂國王比不上。王位尚且能捨,何況其餘的?他怎麼會去爭,哪有這種道理?讓都來不及,你就想到絕對不會爭。還有一種爭的意念,是凡夫,沒有入門,雖學佛,沒有嘗到法味。嘗到法味,一定要落實,你學到東西你不能夠落實,不能落實是你完全沒有消化。消化,那個養分才被自己吸收,沒有消化你一絲毫都沒有吸收,聽多了你也能講,能說、能講,你得不到受用。這些我們都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中國傳統文化、大乘佛法,在今天確實是存亡興滅的一個分水嶺,再沒有人救,佛法會消失了,沒有了。怎麼救法?要自己真正發心。我在講席裡面講過很多次,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五比丘創教的,六個人,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五個學生,佛教這麼興旺起來的。現在如果有五、六個人志同道合認真把佛教真做到,我相信五、六個人可以把佛教興旺起來。別人怎麼做法不要去管,我們自己是依教奉行。從哪裡做起?這四個根要知道,沒有這四個根,縱然你有這個願,你的願會落空。《弟子規》是儒的根,《感應篇》是道的根,這兩個根代替小乘,《十善業》是佛的根,《沙彌律儀》是出家眾的根,在家也可以學,四個根。這四個根真正做到,六和敬就自然現前;沒有這四個根,六和敬做不到。所以真的有五、六個人,佛法可以興旺。但是這五、六個人到哪裡去找?找不到,也用不著去找,這是什麼?叫緣分。這五、六個人,如果真的出現這五、六個人,我們知道這五、六個人不是凡夫,佛菩薩再來的,肯定眾生的福報現前,才會感動佛菩薩出世。眾生沒有福,佛菩薩不出世,眾生心邪,所感應的是什麼?都是妖魔鬼怪,魔子魔孫,人心感應。

      明白這些道理之後才知道,最重要的是自己,從我自己做起,絕不要管別人。別人怎麼做,如法不如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批評,為什麼?如果你要是批評,你心就不清淨,你心就不慈悲,你的真誠、清淨、平等、智慧完全失掉了。見到如法的,鼓勵他,用什麼方法鼓勵?我們用行動來鼓勵;見到不如法的,感動他,用什麼感動?用自己的行為去感動,絕不是言語,要把明心見性做出來給人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跟這五個學生就是做出來了,才感動人,所以後來參與這個僧團一起來學習的人愈來愈多。經典裡記載的叫常隨眾,一生不離開團體的,你看最初是五個人,到最後形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團體生活方式是托缽,所以他不需要財物,不需要供養,每天吃飯分頭出去托缽。也沒有住處,晚上休息在樹下,他們真的是很了不起,各個都是不倒單,盤腿打坐。幾乎所有的時間,聽佛開示那就是講經,跟佛在一起討論,研究討論,同學在一起分組討論。累了的時候經行、入定。這是他們的生活,沒有雜心閒話,沒有妄念,沒有煩惱,你說多快樂。物質生活過最簡單的生活,他一無所有,這得大自在,所以他心是定的。有物質、有積蓄就有累贅,你心就有牽掛,那就是煩惱習氣,你放不下。

      我們了解這些事實的真相,了解這個道理,今天雖然有,要做什麼?要做沒有想。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了凡教訓他的兒子,縱然生活在富貴裡面要常常作貧賤想,擁有這些物質,要常常作缺乏想,你就不會驕傲、不會傲慢,你就能夠心平氣和,遇到別人需要的時候你會主動的去幫助他。我擁有的,不是自己的,是眾生的,好比是我代他看管,哪裡有需要馬上就送過去。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精神,無論是財、無論是法,不要擁有;擁有怎麼?增長無明,尤其是增長我執。我們現在知道我執這個害太大,因為有我執,有我、我所有的,就這麼個錯誤觀念造成了六道輪迴。放下我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是大眾所有的。這個身也不是我所有的,是大眾所有的,我用這個身為大眾服務的,我不是用這個身來享福的。想來貪圖名聞利養,那我就造業,這一念,你所作所為全是業,你的果報在三途。我這個身是眾生的,為眾生做什麼事情?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身是眾生的,不是我的。壽命長短與我不相干,長,多做幾天,短很好,趕快極樂世界去,去親近阿彌陀佛去。你說多自在、多快樂,對這個世間、對壽命沒有一絲毫貪戀。

      有我,就有業報,你得承受業報,無我,業報在哪裡?誰承受?沒有人承受。經上佛講得太多,講得太好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現在世界災難這麼多,科學家天天在做報告,大家都憂慮。災難能不能化解?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境隨心轉,只要大家回心向善,災難就沒有了。我一個人真的回心向善,我的災難沒有了,我居住的地方也不會有災難,你真轉過來了。所以我們很清楚、很明白,一切災難都是貪瞋痴慢疑惡見造成的,佛講六個根本煩惱,所感得的天災人禍。我們現在處在這個環境裡,這環境對修行人好不好?我覺得很好,這是外面給我們的壓力,叫我們你非放下不可;你不放下,這個關你逃不過去。你能放下,不但自己這一關過去了,你還能幫助許多苦難眾生,為什麼?你所住的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就是這個地區人托你的福,他雖然有災難,你不在這個地方災難會發生,你在這裡不會。這個理太深了,這才叫事實真相。所以,這個環境逼迫我們你要真放下,你不能搞假的,非放下不可,否則的話必定還要搞六道輪迴。我不想再搞六道輪迴,這個壓力給我,我一下就醒悟過來,徹底放下,回歸自性。

      身體在一天,也不要打妄想我趕快往生,我身體馬上就不要了,這都是妄想。佛教導我們隨緣,身體在一天為眾生服務一天,身體不在了,我的服務功德圓滿,沒事了。身體是屬於眾生的,身體是屬於三寶的,能夠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這就好修行了。煩惱輕,智慧長,智慧才能照了一切,我們現在人講不犯錯誤。沒有智慧,犯錯誤是不能夠避免的,為什麼?因為你的心是貪瞋痴慢疑,是個煩惱心,貪瞋痴慢疑惡見也叫做輪迴心,輪迴心、煩惱心哪有不犯過失的道理?所以他犯過失是正常的。只有斷煩惱,恢復智慧,過失自然就減少了。智慧增長,逐漸就沒有過失了,才能真正成就法身、般若、解脫,這真正法喜充滿。

      法身是什麼?知道這不是我的身,整個宇宙是我的身。法就是萬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想想萬法是不是他的身相?自性是法性,能生萬法是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成佛之後,他的觀念當中什麼是身?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能生,法是所生,所以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所現的現相是真正的圓滿。如果你要不相信,我們把宇宙縮小,縮小成一個身體,你想想身體,許多器官組成的,不同的器官,每個器官是不同的分子所組成的,分子再一分析,原子、電子、粒子;然後你再想想它們在某一個部位,彼此互相不往來,但是它和諧,它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合作,人身體健康。這個人有智慧,沒有煩惱,他快樂;煩惱就憂慮,煩惱就有苦。沒有煩惱,他快樂,心情快樂,整個身體和諧,這健康,宇宙亦復如是。我們地球在整個宇宙裡,像身體裡頭,地球是什麼?是一個粒子。這個粒子出了毛病,但是不影響整個宇宙,好像身體這麼多細胞,一個細胞出了毛病,這個身體一定要幫助這個細胞恢復正常,這就是感應。

      我們眾生業感,佛菩薩來示現,示現種種災難,天災人禍,那是什麼?幫助你消業的,幫助你覺悟,幫助你回頭。你真正在受盡苦難之後覺悟,錯了,你要認錯,這一認錯災難就化解了;你不承認錯,不承認錯災難繼續,什麼時候覺悟了,我真錯了。所以地獄,墮地獄沒有時間限制,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離開,就出來了。你不覺悟永遠不能離地獄,為什麼?地獄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頭真有,就好像作夢一樣,夢裡有地獄,醒來就沒有了,覺悟就醒來了。可是人有堅固的執著,不容易醒過來,從什麼地方知道?從佛法裡知道。佛菩薩千言萬語、苦口婆心的勸導,好像是明白了,可是一轉眼又迷了。這是事實,為什麼?他迷得太深,迷的時間太久,想回頭回不了頭來。到什麼時候回頭?一定到地獄受盡了苦,他才真的回頭,不能再幹了!不受盡苦頭,他不肯回頭。小小的苦受到馬上就回頭,這是上根,這根性利。受極大苦頭,回不了頭來,這種人很多。

      佛在經上有「五馬喻」,佛比喻,把馬比喻作眾生。這馬駕車,駕車這個人比喻作佛菩薩,要叫這個馬走。這個馬夫鞭子一揚,還沒有鞭牠,一揚,那個馬看到地下的影子,主人鞭子拿起來了,要我走了,趕快就走了,鞭子不必碰牠身,這是上上根人,他知道了。根性次一等的,那個馬看到鞭子還不在意,沒放在心上,必須鞭子打到牠身上,牠曉得這是要我走了,這是次一等根性。再次一等的,鞭子打輕了不行,狠狠的打,牠才會開步走,這第三等。第四等怎麼樣?第四等是根很鈍的人,鞭子怎麼打,馬還是不肯走,必須要用什麼?馬靴後面帶著馬刺,這個馬刺刺到腹部,那真痛了,不能不走了,這第四等的根器,很鈍。最後一種是什麼?刺死了,倒下去了,牠也不走,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叫一闡提,沒有善根的人。可是沒有善根,佛還是慈悲給他種善根,種種子,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能夠聽到一聲佛號,聽到幾句經文,或者是看到佛像,阿賴耶識有了種子。這個種子不會磨滅的,總在受盡苦頭之後,他將來再得人身會遇到佛法,就有個好印象。由此可知,佛的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度盡眾生,沒有善根的給他種善根,有善根的幫他增長,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幫助他圓滿,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幹這個的。但是你要曉得,他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事情做得比什麼都圓滿,決定沒有後遺症。如果有分別執著,事情做得就不圓滿,所以有副作用、有後遺症。大乘的道理確實很深。

      三因佛性裡面,「正因佛性」,一切眾生本來具足。正是中正的意思,你的心不偏不邪就叫中正,不偏是中,不邪是正,這兩個字就是真心。心要偏了,心要邪了,那是妄心。所以我們常常講真誠心,真誠心從哪裡發?你知道這兩個字,你就把握住了。我對人對事對物沒有偏心,這就是中。我沒有邪念,什麼叫邪念?有分別、有執著就是邪念,裡面有好惡、有感情就是邪念。從這個標準你就曉得,六道裡頭偏邪就太多了。為什麼聖人要立教?所以現在是教育非常困難,不要說比過去,就是半個世紀,我們這一代、我們上一代。李老師明白的教訓我們,他說你們今天到我這裡來求佛法,是跪到地下磕頭向我求的。真的,我們是這樣的。他說將來等到你們要傳法給別人,你們向別人磕頭,把雙手捧著佛法給人家,人家還未必要你的。我們遇到真的是如此,人家不見得要你的。有些人要了,接受了,到最後我們明白,要你什麼?利用你,他的目的在名利,名聞利養,名聞利養得到之後,他不要你了。我們都親身遭遇到的,不止一次,很多次。

      我們稟承著佛陀教導的原則,你叫我走我趕快走,不要等人趕著你走。禮貌衰了,你就要知道,警告已經提出來,你應該準備走路了,這就是待人的禮節。初見面很尊重,很有禮貌,處處都尊敬你,兩年、三年衰了,對你也就無所謂了,這個時候你就要知道是準備走路的時候。等到人家開口叫你走,都不好意思了,以後怎麼見面?這都是老師教導我們的。他對我們已經不重視,對佛法也不重視了,我們要走。走要好走,離開以後還好見面,永遠不跟人樹敵,這個好。他敵視我,我不敵視他,我們永遠尊敬他,永遠關懷他,必須要幫助的時候我還是要幫助他。這個樣子怎麼樣?這樣會感化他,他會回頭,他會想到他在一生當中沒有遇到這麼樣的朋友。朋友斷交,以後再不往來了,這個朋友斷交,他還常常念著我,還常常在讚歎我。人之初,性本善,他有良知,只是一時被煩惱蒙蔽,煩惱輕的時候他會回想,他會懺悔。所以總要幫助人回頭,不可以陷害人,叫他愈陷愈深,那錯誤了,這個不是良知,這是煩惱習氣。所以,侮辱我的人、毀謗我的人、陷害我的人,實在說他對我們並不了解,他要真正了解他不會做這個事情。他做錯了事情是可以原諒的,不要放在心上,這對的。學了大乘佛法之後更明白了,原來他跟我是一體的,他在迷位,我雖然是迷,我比他迷得輕,我比他看得清楚。他用煩惱習氣對我,我要用般若智慧對他,這就對了。永遠不能跟一個人作對,為什麼?跟一個人作對,是跟你自性作對,他是性現的,他跟我是一體。就跟身上的一個細胞,這細胞跟那個細胞對立,它要把它消滅掉,要去傷害它,你真正明白之後,你就曉得它是一體。不但對一切有情眾生,對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一體,法身,這你才真正得佛法受用。

      所以正因就是學中正,換句話說,沒有偏心,沒有不正的心。正的標準,邪正的標準,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就是五倫八德,特別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正,這十二個字反面就是邪。中是中道,佛法講中道,中國傳統講中庸,你看《四書》,「大學」、「中庸」,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邪,跟我們此地正因佛性裡面講的中正是一個意思。做人這樣做就能避免過失,才真正能生智慧。所以,中正是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迷了會錯用了它,就變成偏邪,迷了;覺悟了,就回復中正。

      第二個叫「了因」,了是明瞭,是照了,這就是智慧起作用。智慧從哪裡起的?智慧是從中正起的,你的心一中、不偏不邪,就生智慧。你有偏心、有偏愛、有偏好,你的心就不正,迷了。中是什麼?中是平等的,平等心待人,平等一定是清淨的,清淨就不邪。邪裡頭有惡,邪就是染污,心就不正。我們能夠真正捨去煩惱習氣,放下自私自利,心就正;有自私自利決定引起貪瞋痴慢,這心不正。我們真正要想往生淨土,這個重要。只要心正、心中,做到中正,智慧生起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了因。所以了是智慧起用,中正能生智慧,那是了因的根。

      可是正因不迷,了因開慧,還要助緣,所以有「緣因佛性」。助緣,古人講了一句話,「一切功德善根資助了因開發正因」。緣重要,緣是什麼?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給我們做助緣,他來幫助我們。還有佛菩薩示現在道場做護法,也是助緣。這是佛門裡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就像唱戲一樣,舞台的表演總有一個唱主角的,這個主角就是佛,還有許多配角的,還有許多工作人員,那些都是屬於助緣,少一樣,你這個表演就不圓滿。所以這一台戲,所有參與工作人員的都是佛菩薩。一尊佛唱主角,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唱主角,他的弟子當中,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大半都是古佛再來的,還有在家的護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這裡面很多都是古佛、菩薩再來的。這個戲唱得圓滿,殊勝,表演得殊勝。今天我們發心,我們是凡夫,我們來唱戲唱主角,所有搭配都是來湊熱鬧的,不是來真幫忙的,甚至於很多幫倒忙的,來拆台的。我們要知道,你要能忍受,你要能看清楚。

      真正覺悟,這些雖然是扯腿幫倒忙的,他還是佛,他有佛性,不過是迷惑顛倒的佛,所以你要很有耐心,要做出更好的樣子去幫助他,去感化他,念念不捨眾生。真的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誘導他,這就講到教育。宗教是教育,佛教更是教育,教育與被教育者第一個理念就是《三字經》上頭兩句,一定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初不是講開始,初是講本來,原本就是這樣的,所以說本性本善。一切眾生的本性都是本善,不但有情眾生,六道有情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他的本性還是本善。這個一定要肯定,你才能把教育辦好。所有一切不善,正因為他不善才要辦教育,跟他做助緣,他要善心都發了,那還辦什麼教育?不需要辦了。對於這些迷失了自性的人要很有耐心,要有善巧方便引導他讓他覺悟,這就是給他做助緣。助緣的方式太多了,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想想看是不是都是助緣?門門皆能證無上道。所以法門是平等的,沒有高下,契機它就起作用。契機就好像治病一樣,這個藥正好對治他的病,應病與藥,藥到病除,他就好了。法就好比是藥,實在並沒有法,幫助你開悟,悟了之後法就沒有了,就不需要了。悟了之後全通了,這一服藥治你的病,應病,病好了,你整個身心健康,不就這麼回事情嗎?

      所以,一下開悟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部貫通。這個道理就好像我們生病,生病的時候全身不舒服,病治好之後,全身舒暢,是一個道理。我們人身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大小不二,小宇宙的複雜性跟大宇宙完全相同,沒有毫分的差別。對物質的世界只有隱顯不同,動物因為有眼耳鼻舌身,顯;植物它不顯,它沒有眼耳鼻舌身,它不顯。不顯,這個智慧德能在不在?在。大家想一想日本江本博士水實驗就知道,證明了,水是礦物,有見聞覺知,有色聲香味,跟有情眾生沒有兩樣。所以整個宇宙之間,即使像很微小的一個沙粒,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有見聞覺知,它有色聲香味,只是隱而不顯。我們認為它沒有,其實它有,有,它跟我們的心、念頭才起感應。如果它真的沒有,就不會起感應,那說境隨心轉這個話就講不通了;如果它真有,這句話就講通了。所以人心善,山河大地全變善,所有這些自然災害全都沒有了;我們的心不善,外面山河大地統統不善,什麼災難都出來了。我今天早晨聽一個同學說,他在網路上得到的訊息,好像是俄國的科學家提出報告,大概在十年之內他說全世界有非常嚴重的大地震,都是九級以上的,這是很可怕的一個訊息。科學家沒有法子對治,佛法裡頭曉得,地震什麼原因?傲慢、貢高、心不平所感得的。這個煩惱是在根本煩惱裡頭,根本煩惱你看貪瞋痴慢,佛告訴我們,貪是水災,瞋恚是火災,火山爆發,愚痴是風災,傲慢是地震,這引起自然災害。

      疑惑是愚痴,不能夠破迷開悟,所以大乘教裡講,菩薩最嚴重的災難就是對於聖教的懷疑。菩薩為什麼不能夠修因證果?就是對佛法懷疑,他不知道見性的人他見到是圓滿的,所謂親證。他說出來的東西,我們沒有見性,我們懷疑他,吃虧不是他,是我們自己。佛法有個最大的好處,符合現在所謂的科學精神,那就是佛法所說的,諸佛如來所說的,他不是說你相信我說的就對了,不是的,他叫你去求證。你沒有證得,相信他,這叫正信;你自己證得,那叫真信,是你親證的。你證得的這個境界相、現相,跟佛所說的一點不差,那叫真信。佛的終極目標是希望你真信,希望你自己證得,你才真正明瞭,不是聽人所說的。要真正證得,怎麼證法?就是教你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親證,不騙人。你放下執著,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你證得;分別放下,四聖法界下面兩層沒有了;起心動念放下的時候,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現前。是叫你去證的,不是說給你聽的,人人都能證得。說幾時證得?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一下放下,馬上就證得,有人慢慢的放,這個時間就不等。佛是希望我們證得,這是科學的精神,不是說佛講了就算數,一定要親證。我們根性差的人慢慢的證,分分證,也就是慢慢的放,不放你就決定沒有辦法證得,哪一個放下哪個就證得。

      所以我們感謝老師,第一天我向他請教,他沒有隱瞞,就把這個方法告訴我,「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你的心恢復到正常。正常是什麼?是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你就恢復了。可是真誠心要幫助你再放下,放下幫助你真心不斷的提升,到最後達到圓滿。所以佛法不難,難在我們對佛所說的懷疑、不相信,不肯放下,一定要從實驗,一點一點放下,一點一點證明,佛說的沒錯。人現在最捨不得的是財,佛講愈捨愈多,你就捨,果然愈捨愈多,你相信了。對財貪不貪?不貪了,為什麼?要多少有多少,這多自在。真的做到心想事成,你還要它幹什麼?就是看有沒有需要,有需要它就來,不操一點心,這叫得大自在。法,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在自己一念之間,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所有一切不善是不善心所變現出來的、感召的,念頭一轉,外面災難化解了,裡面業障消除了,這真話,不是假的。每個人都是本來佛,都是金剛不壞身,智慧、德能、相好無與倫比。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