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1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九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1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經本第九段︰

      【如來智慧無邊際。世中無等無所著。慈心應物普現前。廣大名天悟斯道。】

      這是廣大名稱天王他的讚頌。在前面長行文裡面,他所得的是「一切佛功德海滿足出現世間方便解脫門」,他的讚頌與他自己所修學的法門相應。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每一位菩薩,他們的身分代表著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這是異;異中有同,同得三昧,同證菩提,同得法身,同成佛道。我們在這裡就能很明顯的覺察到,同不礙異,異不礙同,顯示出《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無障礙法界。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必須理解,必須體會,也必須落實。落實我們就過佛菩薩的生活,就過「佛華嚴」的生活,當然也就契入「大方廣」的境界。能有這個體會,我們讀這個經文,感受自然就不相同;沒有這個認知,在一般講都是被經所轉。像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法達沒有遇到六祖之前,雖然讀《法華經》三千部,他自己說被《法華》所轉,這個意思諸位細細去體會。開悟之後,則能轉《法華》。什麼叫能轉《法華》?《法華經》落實,他完全得到《法華》的受用,這就轉《法華》。自己不得經的受用,那就被經所轉,被經所轉的現象是傲慢;見六祖,禮拜的時候頭不著地,那就被《法華》轉。這裡頭極其微細的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佛法貴在自己得受用,自己不得受用,那就變成玄學,對自己的確沒有真正的利益。

      菩薩讚歎,『如來智慧無邊際』。這個讚歎我們要明瞭,無論是說如來、或者是說佛,意思都是圓滿的。通常在大乘經裡面,稱佛多半是從事相上講的,說如來多半是體性上講的,但是在此地體性跟現相是融合在一起;我們從這裡面去會,意思就圓了。這個經是大乘圓教,一乘圓教,字字句句都是圓滿的法輪。從相上說這是稱讚毘盧遮那如來,從理上講是讚歎我們自性的功德,理事無礙,性相圓融。更重要的是要從體性上說,我們自己真心自性智慧是沒有邊際的。不但智慧沒有邊際,所有一切都是無邊際的;德能無邊際、福報無邊際、色相無邊際,所有的一切都無邊際,這是我們自己,是我們本人,我們要曉得。我們跟毘盧遮那如來,跟釋迦如來,跟阿彌陀如來,無二無別,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落到這種地步,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我們幾時也能夠證得毘盧遮那、彌陀的境界?要怎樣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真實話,這個關鍵在一念之間,就是這一念能不能轉得過來;一念轉過來,超凡入聖。我在講席當中常說,諸位也聽得耳熟。

      但是,怎麼轉法?轉自私自利的念頭,念一切眾生,要從這裡做起。我們今天壞就壞在自私自利,不知道自私自利是迷妄的根源,一定要把它突破,轉妄想心為清淨心。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我們六根接觸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念不生,這是如來智慧現前,如來智慧就是自性般若現前了。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起分別執著,就墮落成凡夫,佛就墮落成眾生;境界裡果然一念不生,眾生就成佛。成佛有什麼難處?就在這一念你能不能轉得過來。所以佛教導我們念念為眾生,不要去想眾生這是好人、那是壞人,這是好事、那是壞事,你又在裡面分別執著了。不分別,會不會幫助眾生做壞事?給諸位說,不分別你有真智慧,你不會做錯事。你在那裡分別,你以為是善,實際上未必是善事;你以為是惡,實際上未必是惡事。為什麼?你還有煩惱習氣,說老實話,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沒有能力辨別。佛在經上講得好,沒證阿羅漢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這句話說得好,為什麼?正覺沒有現前,凡夫往往把善看作惡,把惡看作善,你看的東西不圓滿、不透徹,往往只看到片面,你就依照自己意思去做,那叫造業。善業三善道受報,惡業三惡道受報,永遠出不了輪迴。善裡面有惡,惡裡面也有善,善惡混雜,你哪裡能搞得清楚?

      我們沒有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怎麼辦?佛教導我們,依據佛的教誨,以真誠、清淨、慈悲心去處理,這就如法。佛教誡弟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是教給你三皈依嗎?依三個原則,你就不會錯了。「依覺、依正、依淨」,覺正淨是三寶,沒有開悟的時候依靠它,開悟之後就是它。沒悟之前,是依佛菩薩的覺正淨;悟了之後,是依自性的覺正淨。什麼是覺?自己以為覺,錯了。什麼是覺?覺心不動。我們的心動呢?動是不覺,動是無明。什麼是正心?正心不邪。什麼叫邪?錯誤的知見叫邪。自以為是正的不行,與性德不相應,與事實真相不相應。第三教我們依清淨心,什麼是清淨心?不染著。這個地方有,『無所著』,那是清淨心。「著」是著相,心裡頭真正有了。譬如我們修布施,布施完了之後,痕跡都沒有。還要著布施的相,我做了多少好事;佛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個是好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真正事實真相是「無所有,不可得」,那才叫好事,那才叫至善。無所有、不可得,不是叫你不做,做。做了無所有,做了不可得,與自性才相應,那是諸佛菩薩之所做。與這個相應,給諸位說,惡也變成善;與這個不相應,善也變成惡。你們想想,為什麼善變成惡?不能出六道輪迴,只能感三善道的果報、福報,善也是惡。為什麼說與它相應,作惡也是善?雖作惡行,沒有果報,不落三惡道,也不在六道輪迴,那怎麼不是善?換句話說,能不能與性德相應,性德就是覺正淨。學佛一入門,就把這個傳授給你。你雖然在形式上接受三皈,三皈意思沒懂,三皈完全沒有做到,那怎麼行?

      我剛才說的這兩句話,還怕諸位聽不懂,還有誤會,我們就用《華嚴經》來做例子。《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有沒有作惡的?有,你在事相上看,有。勝熱婆羅門愚痴、伐蘇蜜多女貪愛、甘露火王瞋恚,這三個人代表貪瞋痴,他是善不是惡。貪瞋痴是三毒煩惱,他們去做不生煩惱,為什麼?無所著。不但沒有煩惱,是無量功德,實在講值得稱讚。但是善財不稱讚,為什麼不稱讚?這是怕我們眾生不懂得意思,天天搞貪瞋痴了;他搞貪瞋痴可以,我們搞貪瞋痴要墮三途。他搞貪瞋痴不墮三途,學不得,所以不讚歎。有禮敬,沒有讚歎,在我們世間傳頌《華嚴》。如果在諸菩薩當中,給諸位說,就讚歎,對象不一樣。眾生有善度、有惡度,恩威並濟,都是幫助眾生。他造作罪業,示現惡道、示現地獄,讓他在裡面是什麼?讓他在這裡面消業障。業障消除了,他哪一天後悔,一後悔就出來,就超越了。我們如果明白這個意思,你才知道古聖先王制訂法律、制訂刑法,叫你坐牢,把你監禁,是善心,不是惡意,讓你在裡面去反省,讓你在裡面懺悔,回頭是岸。所以說實在話,那是教育裡面一種手段。父母哪有不愛兒女的?疼愛他,有時候也罵他,有時候也打他;打他、罵他都是愛他。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也是如此,所以示現裡面有善有惡,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

      善我們感恩,惡行也感恩,為佛弟子永遠生活在感恩之中,所以念念都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下濟三途,怎麼濟三途苦?報恩就是濟三途苦。你能做出報恩的形象,讓一切眾生看到之後效法你,向你學習,那就是度三途苦。所以報恩跟濟苦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換句話說,我們為度一切苦難眾生,要做出報恩的樣子,要把報恩這個事情做好。為什麼?為這些苦難眾生,他們不知道恩德,一般講忘恩負義,沒人教他。我們怎麼教他?我們要做出榜樣來給他看,讓他看到,讓他聽到,他心裡有感動。一時不能感動,長時,一年;一年不能感動,三年;三年不能感動,十年;這一生不能感動,來生。生生世世,再頑劣的眾生也有回頭的一天。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那種耐心,我們要學習,永遠不捨棄眾生,就是永遠不捨棄菩薩行,永遠不捨棄報恩的念頭、報恩的行為,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為幹這樁事情來的。佛教導我們,「讀誦受持,為人演說」。讀誦是向佛菩薩求教,每天展開經卷就是向佛菩薩求法,聽到佛菩薩的開示要受持,要解其義,要認真的去修行。解其義之後,修行就是今天講要落實。你理解了,理解之後一定要落實在自己生活行為上,那就是為人演說。所以這第一句,顯示性德無有邊際。

      第二句讚歎,『世中無等無所著』。「世」是講世間,包括三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沒有能夠跟它相等的,為什麼?三世間都是現相,是所現。如來智慧是能現,所現的相分要跟能現的自性來比,當然自性殊勝,這是「無等」。如來智慧無邊際在哪裡?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原來就是六根的根性。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六根根性就是無邊際的自性德能。如果你要是恍然大悟,一下覺悟過來了,再給諸位說,所現的相分都是自性的德相。你看,不都轉過來了?一念覺轉過來了,所有相分都轉過來了。所以華藏世界是自性的德相,極樂世界是自性的德相。我們今天現這個相分是穢相,迷失自性變現出染污的現象,佛經上常講「五濁惡世」。我們的相是濁惡之相,人家那個相叫德相。這樁事情,實在講就是交光大師所講,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上說「捨識用根」。如果能捨識用根,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是識;捨識之後,你要用六根的根性,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大士。所有境界都轉了,你的身是德相,你的環境是德相。這個現相那就不是五濁,五濁反過來,五清世界,是清涼世界、清泰世界,豈不是境隨心轉嗎?佛經上講得沒錯,境是心造的,境是心變現的,境隨心轉。所以,能不能轉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今天轉不過來,實在是正法薰習的力量不夠,一定要靠薰習。古人有個比喻,如同薰香。現在沒有了,現在薰香沒有了。從前衣服要叫它有香味,用香料來薰,大概要薰個兩、三天,衣服才有香味。現在比從前進步多了,現在不必薰,衣服上噴一點香水就香了,很快,哪要那麼長的時間?人都喜歡香,古人用薰香的方法,一定要相當的時間才有香氣。我們拿這個做比喻,要有相當長的薰習,特別是圓教大乘,長時間薰習你就會覺悟。是不是每天讀誦、聽講,這叫薰習?這是薰習,薰習的力量很薄弱,這個薰習你要能吸得進去,什麼叫吸收進去?受持,也就是依教奉行。不能完全依教奉行,能奉行個一分、兩分,那叫受持。由一分、兩分,慢慢進步到三分、四分,再進步到五分、六分,到個七分、八分,就覺悟了。如果說完全不照做,雖薰,它滲透不進去,那個香味進不去。所以自己要接受,這個很重要。讀誦沒有受持,就一點用處沒有;充其量只給你說,阿賴耶識落一個種子而已,這一生決定不會起現行。所以要受持、要接受,接受就是真幹!我懂得多少,我就做多少,我真做。持是什麼?保持不失,我天天做,時時刻刻都在做,持之以恆,生生世世都不捨棄,那叫持。

      這個法是無等倫之法,後面這三個字非常重要。怕你執著,你一執著就錯了,「無所著」就對了,一定要照做,雖然做,三輪體空,心地完全是清淨的。布施不著布施的相,持戒不著持戒的相,忍辱不著忍辱的相,六度萬行是我們日常生活,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我們很熱心的在做,很精進的在做,心地又清淨、又一塵不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第二句的意思。你做了要是著相,就變成有漏的福報,這個要知道;有漏福報,不能超越輪迴。即使念佛堂念佛也無所著,念不念?真念。著相念佛,真正願意往生淨土那還行,比修其他的法門殊勝。殊勝在哪裡?它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但是除這個法門之外,別的法門那就不行,別的法門決定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個要知道。淨宗的殊勝,淨宗之所以被一切諸佛如來讚歎,就在此地;淨宗著相修行,可以往生。

      第三句,『慈心應物普現前』。「應物」,就是應付外面的境界。對人對事對物要用什麼態度?大慈悲心;這個慈心,就是我們現在講真誠的愛心。「普」是普遍,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就不普。這個人我喜歡他,我幫他忙,我不喜歡他我就不理他,這就不普,那就不是慈心,那是世間的感情。情愛,有分別、有執著;慈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不信佛,你侮辱佛、毀謗佛、消滅佛,佛還是愛你,你有苦難的時候還是幫助你;決定沒有說,你以前對我不好,我還要幫助你?他不會動這個念頭,沒有念頭,所以這叫大慈大悲。世間人何以做不到?世間人是無量劫來妄想分別習氣太重,無量劫來的恩恩怨怨永遠不捨,世間人講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他不捨棄。佛菩薩報恩無所著,佛菩薩決定沒有報仇的,只有報恩的,報恩還無所著。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才能普現前。「普現前」什麼意思?就是經中常講的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普現前,你說這個多自在!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眾生有感他馬上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看看他的程度,應該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隨機說法。這就是天王他所得「一切佛功德海滿足出現世間方便力」,這是我們應當學的。

      出現世間就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慈心應物普現前」是出現世間。為什麼要出現世間?給諸位說,沒有理由的,沒有道理好講,法爾如是,我們能不能體會得到?一切眾生即是法身,一切眾生即是自性,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你還有什麼理由好講?我們這個身體,一個身體哪個地方有點痛癢,立刻手就去搔癢,還有什麼理由?還問它:這手為什麼去幫它?一身一體。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性體,用我們現在粗俗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自己跟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能夠明白這個真相,肯定這個真相,「慈心應物普現前」,你就自然做到了,法爾如是,一絲毫勉強都沒有。再看末後這首偈︰

      【佛昔修習菩提行。供養十方一切佛。一一佛所發誓心。最勝光聞大歡喜。】

      這是最勝淨光天王他的讚頌,他所得的是「如來往昔誓願力發生深信愛樂藏」,他從這個地方契入的,我們講從這個地方見性的。法門雖然不一樣,最後都是明心見性,所謂是殊途同歸。現在講多元文化,這也是多元文化,每一個法門不一樣就是多元的,最後都是明心見性,都是見性成佛。讚頌裡面都是說明往昔誓願的力量。『佛』,這個地方用「佛」,從相上講。『昔』是往昔。『修習菩提行』,每一個字裡面含的意思都很深。首先要了解什麼叫「菩提行」,行是生活行為,這個字裡面包括我們現在所說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大致上把我們生活行為都包括了,思想見解是意業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造作是身業的行為,身口意三業與菩提相應,就叫菩提行。什麼是菩提?覺正淨。所以佛弟子,一入佛門就受三皈依。如果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都能夠遵守覺正淨的原則,而不違背這三業行,就叫菩提行。「修」是修正,我們三業行為跟菩提不相應,所以受三皈之後,就要依這三個原則來修正,將迷修正為覺,將邪修正為正,將染修正為淨。修是修正,修正之後要落實,落實是「習」,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去學習,學過菩薩的生活,學菩薩的行持,這樣子三皈就落實了。三皈戒到什麼時候才圓滿?給諸位說,成佛才圓滿,等覺菩薩都沒有圓滿,千萬不要把這樁事情忽略了。現在一般受三皈都是形式的,有沒有落實?沒有;所以學佛怎麼用功,怎麼發憤,怎麼精進,都得不到結果。你要曉得,為什麼得不到結果?三皈失掉了。這是修學的基礎,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基礎沒有了,你怎麼能成就?我們不能不重視。

      念念要與覺正淨相應,念念要與戒定慧相應,戒定慧是三皈的落實。什麼叫做覺?什麼叫做正?什麼叫做淨?不捨三學、六度就是覺,就是正,就是淨。戒定慧裡面的根本戒是五戒十善,我們今天從哪做起?從五戒十善下手。如果不能從這裡下手,那你與覺正淨就完全相違背,你就不是學佛;你有個學佛的樣子,實際上你沒有學佛。再講到菩薩戒,那就更高了。受菩薩戒的人很多,一受菩薩戒都自以為我是菩薩了,送人家東西落個款︰菩薩戒弟子某某。我是菩薩戒,是真的、是假的?我們念念《金剛經》,佛講:「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們想想,受菩薩戒作菩薩,最起碼的條件是四相破了,四相沒破,佛不承認你是菩薩;你自己以為是菩薩,佛不承認。換句話說,如果四相破了,你沒有受菩薩戒,佛也承認你是菩薩。可見得形式並不是很重要,形式要有實質。佛建立這些形式,無非是讓這些形式啟發你的道心,引發你的實質,用意在此地。絕對不是止於形式,那就錯了,那我們對佛法完全誤解了。所以形式是慈心應物,是表演做個樣子給別人看的,自己真實的功夫是實質。

      下面『供養十方一切佛』。供養,我們在《無量壽經》,最近講得很多。修習菩提行就是供養十方佛,你們想想對不對?普賢菩薩講的「如教修行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條;最後一條「不捨菩提心供養」,你看看這一前一後。我們用什麼供養十方佛?覺正淨。生活在覺正淨中,生活在五戒十善之中,就是供養一切佛。十善是性德,什麼人能把十善做圓滿?如來果地。我們常常看到佛的畫像,彩畫的,彩畫的佛像,在佛頭上圓光上面有三個字母,梵文字,通常是用梵文寫的「唵阿吽」。這三個字什麼意思?就是十善,十善圓滿之相。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身口意三業清淨,十善圓滿。所以佛不吝法,你一入佛門就傳授給你,就把三皈十善傳給你。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決定要依十善;違背十善就是迷邪染,就不是菩提行;遵守十善去做,是修菩提行、供養一切諸佛如來。

      「十方一切佛」,意思很廣。說現在佛,行!講得通;說過去佛、未來佛,也講得通。說過去佛、現在佛,我們是依教修行供養;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我們今天這樣做,做出一個榜樣來給他看,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這是真供養。我們如理如法的去做,在現前的社會也許有一些不方便,有一些要吃虧的地方,要吃苦頭的地方,要記住這是「代眾生苦供養」。譬如在生活上我們今天素食,社會一般人看到這很苦,許許多多好吃的東西他都不吃,都沒有分;穿的衣服穿得這麼簡單、這麼樸素;居住的環境這麼樣的窄小;五欲六塵的享受、榮華富貴,統統捨棄得乾乾淨淨,世間人所追求的我們全捨,「代眾生苦供養」是這麼修法。在哪個環境裡,完全看到眾生的狀況,修對治的法門。心心念念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學習佛的四悉檀、四攝法,攝受廣大的眾生,幫助他們、利益他們、成就他們,這都是屬於「供養十方一切佛」,我們要去做才行。

      這裡頭不能分族類,不能分宗教。我們學佛的人,一般人也很執著,沒有覺悟,學佛的人遇到學佛的人特別親切,全心全力幫忙照顧;不學佛的人,家裡的父母、妻子都不願意理他,都像仇人一樣。這不叫學佛,這樣學佛,一家人都反對,一家人都毀謗。你的家人反對你學佛,他們也勸他的親戚朋友不要學佛,要小心防止小孩決定不能讓他學佛。為什麼會變成這種現象?這是自己完全離開覺正淨,迷在佛法當中。從前李老師講,像讀書人一樣,不了解書中的意思變成書呆子,學佛變成佛呆子,不解如來真實義;還以為自己做得正確,以為別人業障深重、罪業深重,哪裡知道自己錯了都不曉得。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倓虛大師講的,學佛就是學做個明白人,通達事理,包括人情世故都要通達,決定沒有分別。如果能夠幫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更好,說明你的心量拓開了,你的分別執著化解,逐漸跟事實真相相應。事實真相就是一切眾生是自性,一切眾生是法身,一切眾生是自己,你還有什麼好分別?無論幫助哪一個宗教,無論幫助哪一個族群,都是真誠的歡喜心普供養。

      『一一佛所發誓心』。這是講菩薩修行時間很長,每一尊佛所,在佛的面前都發願心,我們現在通常所講的四弘誓願。「一一佛所」,我們沒做到,我們今天做的,只是在早晚課誦,在佛菩薩面前把這個偈子念一遍,有沒有發?不見得。這個地方法身大士他們了不起,「一一佛」是指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世裡面,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我們有沒有在所有一切眾生面前都發四弘誓願?念念要發四弘誓願,時時要發四弘誓願,處處要發四弘誓願,所以佛菩薩那個願心堅固。我們要不捧著經本,四弘誓願忘掉了,那怎麼行?諸位曉得「願以導行」,修行是願為先導,沒有願哪有行?「以行踐願」,你說這個多重要!我們今天的行不得力,什麼不得力?沒有願、沒有信。沒有信願,行怎麼會得力?所以要記住,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四弘誓願就湧現在現前,這是我們行為的引導、指標。

      第一願,淺而言之,像楞嚴會上所講的「最初方便」,也就是我們現在下手的地方,怎麼去做法,「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念頭提起來,幫助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念頭油然而生,你的願有力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個念頭起不來,你的願沒力。「煩惱無盡誓願斷」,重要!因為接觸外面境界的時候,凡情不可能沒有愛惡的念頭,順心的喜歡他,不順心討厭他,這一願馬上現前︰「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要把它解除掉,那就真做功夫,真在修行。一定以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來對待,不可以好惡的心;一定要恢復自己清淨平等,這是斷煩惱。我們最初方便是這兩願,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能現前,接觸一切眾生就要發心幫助他,要發心成就他。幫助他、成就他,一定要清淨,用清淨心,那就是斷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世尊在般若會上教誡須菩提尊者,度化眾生,接引大眾,必須遵守的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真的斷煩惱了。我們今天接觸外面境界是起心動念,做一樁好事還要仔細去盤算,你說那多操心!哪有菩薩做事那麼樣乾淨俐落,沒有考慮,沒有通過思考。通過思考,就是通過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像我們看古人筆記小說,裡面講閻羅王、判官審判那些罪人,他們說陰間沒有法律,不像我們世間有法律,根據條文來判斷,陰間沒有法律;可是他判斷的時候,決定沒有錯誤,判斷非常正確。為什麼?沒有通過思考。換句話說,閻羅王、判官心地清淨,正直無私。我們中國人對神有個定義,「正直無私謂之神」,這個人神而明之,他起作用的時候他就有智慧,他沒有感情。智慧做事情就沒有錯誤,情識裡面,依照法律條文來判斷還會冤枉人,情識在做主還會冤枉人。「一一佛所發誓心」,我們要著重在一一佛所。換句話說,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你的願心都能夠現前,這就是發心。這樣子才能把整個大乘佛法,統統落實到我們現實的生活,佛法真實的受用就得到。

      天王他所入的這個法門,是「如來往昔誓願力」,這是說明善根願力深厚,從這個深厚的願力裡面,「發生深信愛樂藏」。深信的是什麼?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深信的是理事、因果。這個深信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的現前,所以往昔的誓願,善根福德非常的深厚,今天有這個緣分,一接觸佛法,他對於理事因果深信不疑。這個「深」字味道很足,如果不能落實,這個信不深,一定要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那個信才是真的。愛樂是什麼?愛自己、愛別人、愛一切眾生,這是愛樂。何以故?因為他曉得一切眾生是自己,一切眾生跟自己同一個自性,好像我們這一個人身體,這是一個生命整體。我們自己是什麼?是這個身體的一個細胞,別人也是這個身體的一個細胞,別人不是外人,別人真是自己。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自己,誰知道?佛知道。佛為什麼知道?佛是究竟覺悟。他怎麼覺悟?他親眼見到,我們沒見到,他見到了,所以他不是假的,在諸佛如來是現量境界。

      我們要問,他怎麼見到的?障蓋斷盡了。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有障、有蓋,障蓋是煩惱的代名詞。我們有見思煩惱、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把自性蓋覆住,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完全不知道。每天在哪裡過生活?在妄想裡頭過生活,在煩惱裡面討生活,你說這個生活多苦!我們真的是非常有幸,在這一生當中居然能得人身、聞正法,有機緣接觸到如來甚深法藏、如來第一法藏,這個緣分很不可思議,沒有法子形容。經常我們看到,開經偈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個不只百千萬劫,百千萬劫難遭遇是一般的佛法。今天這個世界上學佛的人多少,他們遇到的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他們沒有遇到這個法門。我們是百千萬劫裡頭,還要加上稀有難逢,如果我們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掌握,那叫真可惜了,當面錯過。你要想下一次再遇到,恐怕又是百千萬劫,還不曉得能不能遇到稀有難逢。緣!要知道。

      前天我從香港回來,我們在機場餐廳裡面吃飯。機場人很多,送我的人也不少,我們一桌總共十一個人。我告訴大家,我說:你們看看來來往往的人,仔細看看,大家看了。你們曉得嗎?這些人我們跟他一面之緣,一生當中見一面,還有第二次會碰到嗎?不見得,一生當中只遇到一次。你要了解的時候,所以對每一個人我們都笑臉,太難得了!一生當中見一次面,為什麼不笑笑?為什麼瞪眼睛?那叫處處都是佛法,處處都是佛在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教我們珍惜緣的稀有可貴。在在處處自己有警覺、有認知,他不曉得,我們曉得;他迷惑,我們清楚。我們笑臉相迎,就是又結一個善緣。他對我們友善,我們就可以跟他結緣,送他一個小念珠,送他一個小卡片。他接受了,再歡喜,我們就再加一點,再送一本書給他,送個卡帶給他,看他們那裡反應。他要沒有什麼反應,那我們就到此為止,緣就到此為止。所以佛法全變成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在「大方廣佛華嚴」之中,這個生活多美好!所以最勝淨光天王,聽到佛所說法,生大歡喜心,他要不明瞭,要不得受用,要不能落實,大歡喜生不出來。能生大歡喜心,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充滿,他契入境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