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八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18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第一行:

      【其名曰普賢菩薩摩訶薩。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普寶焰妙光菩薩摩訶薩。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

      經一開端所列這二十位菩薩,前面十位同名,都有一個「普」字;後面是異名,每一位菩薩名號不相同。這裡面的用意很深,諸佛菩薩的名號可以說都是為了覺悟一切眾生、教導一切眾生而建立,因此從名號裡面就能夠顯示他的德行。古人說,佛菩薩名號多半是根據他的智慧德能而立。十普菩薩是自性德能的總說,異名的菩薩是自性德能的別說。我們必須要曉得,所謂別是總中之別,所謂總是別中之總。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薩都是普賢菩薩,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極樂世界如是,華藏世界也如是。不僅華藏世界如是,盡虛空遍法界無一不如是,這才顯示出「普」的意思是多麼的深、多麼的廣、多麼的圓滿。我們學這段經文,菩薩這個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夠領悟一些。

      上面已經將普賢菩薩給諸位介紹過了,我們對菩薩一定要有相當的認識,為什麼?這位菩薩不僅僅是華嚴會上菩薩眾的上首。我們知道華嚴眾,華嚴海會大眾,祖師大德們將他們分類,分為十類,十類裡面第一類是影響眾,這些菩薩大概都是屬於影響眾。而根據本經來講,總共有一百七十多類,普賢菩薩是上首,所有大眾裡面的上首。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告訴我們,正因為菩薩是「法門主故」,這句話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法門主,我們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主修的法門,他代表主修的法門。為什麼不用別人來代表,要用他來代表?前面清涼大師將普賢這個名號用四段為我們介紹,末後又加了一段,總共是五門介紹,我們了解「普」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是說的什麼?是我們自性的本體,所以他代表法界的理體、法界的本體。

      《華嚴》的修學,最後的目標是入法界,華嚴家所講「入法界」,就是禪家所講明心見性。法界是什麼?法界是心性。禪家雖然講明心見性,見性不見得是圓滿,少分、多分,不是說的圓滿。《華嚴經》是講究竟圓滿的自性,所以用「普賢」這兩個字來表法。因此佛才講一切菩薩都要依據這個法門修學,他才能成就。菩薩修學最後的目的是成佛,成佛,不入法界你怎麼成得了佛?不但要入法界,要入究竟圓滿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賢行。由此可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如來,也是修普賢行而成就。菩薩在因地上、如來在果地上,真正是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通常我們簡單為大家介紹四大菩薩:地藏菩薩主孝敬,主修的課程是孝敬,觀音菩薩主慈悲,文殊菩薩主智慧,諸位要曉得,都是性德裡面的一部分,普賢菩薩是全體,不是部分,是全體。我們介紹普賢菩薩是落實,落實在全體上。這裡面有一層很深的意思,希望我們見到這樁事,聽到這部經,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賢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楞嚴經》上講如來藏性。目的是要我們自己回過頭來明心見性,見到自性裡面的如來藏,行普賢行,菩薩名號的功德利益我們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通常念佛人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可思議,讀了《華嚴》才知道每一尊佛號、每一尊菩薩的德號,功德都不可思議。雖然是差別的德號,差別是總中的差別,總別不二,總別圓融,顯示出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普賢菩薩,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是十位,這個十位,第一位是普賢。十位裡面也以普賢為總,其餘九位是別。普德,第二位菩薩的德號是『普德最勝燈光照』。我們先說「普德」,稱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親這個孝稱性,尊師這個恭敬稱性,見到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惻隱之心油然而生,稱性。儒家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佛家講慈悲心。這是我們在差別事相裡面來說。可是這一一差別的智慧德相,沒有一樣不稱性,所以這個德,差別之德,也是普賢,也稱普,「德普」。正因為這個德行,縱然這個德行透露少分,也許在我們凡夫感觸當中微不足道,小事一樁,但是這個小事稱性,就不是凡夫能夠見到的。這個地方,什麼叫稱性?必須要了解。智慧、德能,應用在生活上,用在對人、對事、對物上,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就稱性。如果才起分別執著,給諸位說,當然還是稱性,不能說不稱性,稱性不圓滿,分別執著就畫了小圈圈。一看到這個人在受苦,我要幫助他,為什麼幫助他?他是我的同鄉,他是我這一族。那個圈圈小,不能說不稱性,說不稱性那是不對;稱性很局限,不是圓滿。由此可知,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的德能常常會現前,現前的時候與清淨心相應、平等心相應、覺心相應,在《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那就稱圓滿的性德,這個功德不可思議,那就叫普德。

      微善、小善都遍虛空法界,這就是「最勝」。他的名號裡面有最勝燈光照,「燈光」也是比喻智慧,最殊勝的燈光;最殊勝的燈光是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虛空法界。德號裡面稱為普德最勝燈光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一切眾生自性德能,實在講時時刻刻都現前,非常可惜凡夫業障習氣很深重,第一念現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礙住,這是佛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第一念是正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譬如我們睜開眼睛看外面的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見性見。《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十番顯見告訴我們,這是真見。見性見的是什麼?色性,不是色塵,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哪個人不見性?人人都見性。可是到第二念就糟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凡夫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糊塗,就迷惑顛倒。諸佛如來的本事,永遠保持第一念,絕對不會落在第二念,這叫法身大士。換句話說,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永離妄想分別執著,他就永遠保持第一念。換句話說,在一切境緣當中,他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他成佛了。六道凡夫到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別執著,這一定是先起妄想,再分別、再執著,每況愈下。我們不是沒有德能,眼能見是性德,耳能聽是性德,六根的作用是性德,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所以《楞嚴》裡面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佛如是、菩薩如是,哪個眾生不如是?就是說這樁事情。

      第三位,『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普光」,光表智慧。「師子幢」是比喻,幢是高顯的意思。高,非常顯著,像現在世界上許多大都市,一定有一座很高的樓、建築,代表這個城市的特色,做為它的標誌。這標誌一定很高、一定很明顯,人家一看就知道,這裡頭也就有代表形象的意思。「遍照嚴剎」,這是表法,什麼高?智慧高。諸位要曉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問題,只有智慧才能夠明瞭,只有智慧才能夠解決。世出世間所有的疑難雜症,任何方法都解決不了的,智慧能解決得了,所以智慧就有遍照莊嚴這個意思。既然是遍照莊嚴,遍也就是普,普照莊嚴,決定高顯,幢的意思就很明顯。獅子是表勇猛,獸中之王,取這個意思,表大無畏。在野獸裡面,其餘小的獸怕獅子,獅子威猛,對任何獸類牠無有畏懼。這是表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大無畏,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我們學習也要留意它表法的意思。學佛學的是什麼?學智慧,你就真的學佛。智慧從哪裡來?智慧一定從定當中來。定從哪裡來?定從守規矩、守法來。這是古聖先賢他們修學的經驗,不只是我們講祖師大德,那這個人數太少,時間太短,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都是這個方法修成,你就曉得這個方法用了多久。在時間上講,真正是無量劫來;從人數來講,也是恆河沙數不可說不可說微塵世界數。這麼多人都是走這個路子,我們說今天不走老路子,自己要找一個新的路子來走,你試試看,如果走不通,你這一生的光陰就空過。實在講不如老老實實走前人的路子,前人的路子已經開了,現成的道路。決定是守規矩、守法,從這個地方得定,這個定叫正定。不守規矩、不守法,自己去想一個門道,得了定,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裡面開正慧,邪定裡頭也開慧,邪慧。這是我們學佛四眾同學不能不知道。要知道佛家的規矩不是釋迦牟尼佛訂的,你要以為釋迦牟尼佛制訂的規矩,錯了,釋迦牟尼佛都是以古佛代代相傳的規矩。清涼在註解裡講得好,世尊說法「述而不作」,跟孔老夫子的態度一樣。所以說佛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為什麼?字字句句都是古佛說的,世尊沒有創意。無量劫以來佛佛道道相傳就是這個法,哪裡會錯?這才真的叫有一點智慧。有一點智慧的人肯守法,沒有智慧的人自作聰明。所以老實人了不起,老實人是真有智慧。世間那個世智辯聰他沒有,他真有智慧,他這個智慧與性德相應,真有智慧。

      他的成就就像師子幢一樣,令人見聞自然生景仰之心。譬如倓虛法師在《念佛論》裡面跟我們舉的例子,哈爾濱極樂寺修無師念佛往生。那個時候倓老是哈爾濱極樂寺的住持,東北一些寺廟都是他老人家一手創建。他的老師是諦閑老法師,寺建立之後,開一堂戒來做慶祝,請諦閑老法師當得戒和尚,開戒。我們知道,這是佛門裡面最大的法會、最殊勝的法會,一定需要很多人手來幫忙。修無師也是從外面來的,發心到戒壇裡面來修福、來幫忙。當時寺裡面的當家師是定西老法師,以後倓老跟定西法師都到香港,兩個人都在香港往生。定西法師來接見修無,問他︰你能做什麼事情?修無師就說︰我願意照顧戒期當中的病患。這是很重要,傳戒當中受戒的人傷風感冒一些小毛病,必須要有人照顧。他發心做這項工作,很好。修無師不認識字,沒出家之前作泥水匠,是個做工的人出身,以後發心出家,也不懂得經教。他的好處,老實念佛,對待人謙虛恭敬,什麼樣苦的工作他都很歡喜、很樂意的去做,從來沒有推卸過,別人不願意幹的苦活他去做,這是他的德、這是他的光。定西法師就把這個工作派給他。

      可是過了沒幾天,他就找倓老跟定西法師告假。倓老是很有修養的人,你是外面來的法師,你願意來就來,願意走就走,不以為怪。定西法師就要差一點,沒有老和尚這種修養,當時就責備他:你這個人未免太沒有恆心,傳戒才兩個月,你要幫忙就幫到底,兩個月幫完再走,來了沒幾天,你怎麼就想退心,就想走?修無師就告訴他,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到極樂世界去。這兩個法師一聽愣住了,你要往生?真的?真的。求老和尚給他準備一、二百斤柴火,走了之後火化,做這個用。老和尚一聽,這是大事情。定西法師說︰大概多久?他講大概十天。真有這本事!十天還是有一段時間,聽了也就沒在意。到第二天,修無師又來說︰稟告老法師,我今天就要走了。趕快在柴房裡面給他準備一個鋪位。他有要求:能不能請幾個法師幫我助念,送我一程?當然,戒期當中聽說有人要往生,又不生病,活著往生,要人來助念,哪個不歡喜?念佛送他。念佛的人、送他的人要求修無師:修無師,你今天往生,從前聽說往生的人臨走之前都要作幾首偈子、作幾首詩留給我們做紀念,你也不能例外。修無師說︰我不會作,我是個苦惱的人,不認識字,做粗活的人,但是我有一句老實話可以告訴你們,「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這個話覺得很紮實,說的是老實話。大家給他念佛,念不到一刻鐘,一刻鐘是十五分鐘,他告訴大家佛來接引他,他就走了,瑞相希有。以後諦閑老法師來的時候特別來看他,燒出來舍利還都在,諦老法師對他非常讚歎。

      諸位要曉得,智慧之光,這是真有智慧,這不是假的。一生當中除了念佛之外,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工作,北方人叫做苦活,他有這樣好的瑞相,真正希有。我們聽到老法師說這樁事情,《念佛論》是倓虛老法師講,大光記錄。我們看到這個文字深受感動,這不就是法幢高樹?這是師子幢。所以佛法我們要真修,每一位菩薩都是我們的學處,學習的處所。前面跟大家講的道場,每一位菩薩的名號就是道場,我們依名字裡面所顯示的智慧德行,都能成無上道。

      第四位,『普寶焰妙光』,這位代表的是「行普」。「焰」是表智慧,在佛經裡面如果講到光、講到焰、講到日月、講到燈明,都是表智慧。內裡面的智慧往外透,照亮虛空法界。智慧從哪裡來?從修德上來。這個意思我們要辨別清楚,不能夠含糊籠統。智慧是自性裡本來具足,我們在普賢名號裡面說過。今天為什麼要修德?沒有修德,性德不能透露,性德雖然是本有,本有的智慧德能,我們是被煩惱障礙住,佛法裡面講二障、三障。二障是所知障跟煩惱障,所知障障慧,煩惱障障住定,定、慧都是性德,必須要把這些障礙除掉,這就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是修別的,除煩惱習氣而已,是修這個東西。自性裡智慧德能怎麼能修?不能修,圓滿的、究竟的。是要把我們自性圓滿智慧德能那一重障礙把它修掉、把它去掉,這個就對了。所以古人講「只要除妄,不要去覓真」,妄除掉之後,真就現前。你再去找個真,又變成妄,又變成妄想。這個道理跟事實都要很清楚、很明瞭,但除妄想就對、就正確。

      所以他的功夫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個水平是什麼?心地清淨就生智慧。煩惱除一分,就生一分智慧;除二分,就生二分智慧。見思煩惱,見惑三界八十八品,除一品就生一品智慧;思惑八十一品亦復如是。我們煩惱斷多少,智慧現前的時候要記住不要滿足;得少為足,好了,你就停到這個地方,不能再前進。哪些人得少為足?阿羅漢、辟支佛,見思煩惱完全斷了,智慧開了,在佛法裡面講正覺,他已經得到正覺。他就很自滿,認為行了,就不再前進,自己以為證得大涅槃,相似的涅槃境界現前,佛在大乘經上說「偏真涅槃」,偏是偏在一邊,不是圓滿的,不是究竟涅槃。他終止在這個地方,不肯再前進,所以佛說「墮無為坑」。墮到那裡去,他要停多久?佛在經上常講,阿羅漢二萬劫,這個劫是大劫,辟支佛是一萬劫。諸位必須要知道,雖然是二萬劫這麼長的時間,決定會迴小向大,小乘一定會迴小向大,就是他要耽誤這麼長的時間,不能夠提升自己境界,很可惜。所以一定要虛心,勇猛精進,決定不可以得少為足,這樣耽誤自己的修學就很可惜。

      阿羅漢雖然得正覺,不是真的正覺,相似的。為什麼?無明沒破。所以他跟佛還是異生性,還不是同生性,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什麼時候再更進一步,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明心見性,這才跟如來同生性,同用一個真心,可是依舊不能得少為足。得少為足,你這四十一個階位需要很長時間修學。為什麼?你會停頓。如果你勇猛精進,每一個階位都不停留,你進步就快,你證得究竟圓滿無上的菩提,提前了。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他跟彌勒菩薩過去是同學,彌勒菩薩的成績比釋迦牟尼佛好。因為釋迦牟尼佛修行勇猛精進,彌勒菩薩大概是比較鬆散一點、大意一點,所以成佛釋迦牟尼佛提前,他落在後面,照理他在前面。懈怠懶惰,落後了;世尊勇猛精進,提前了。這是給我們很好的教訓。所以行,要真幹。行,著重在內心,心地到清淨,清淨放光;這個光就像火焰一樣,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妙光。

      第五位菩薩,『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這很好懂,意思很明顯,「音普」。什麼音聲?當然是讚佛的音聲、念佛的音聲、說法的音聲。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具足一切音聲,演說佛淨土。這裡面當然影射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淨土,我們怎麼會知道?本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於是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再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所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的是什麼法門?念佛法門。他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這是要發大勇猛心,一定得三寶加持,為什麼?九十天不睡不眠,我們現在哪個人有這個體力?一天晚上沒睡好,到第二天沒精神。九十天不能睡覺,而且不可以坐下來,九十天只可以走動,站著,經行站著,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來。從前人有,現在恐怕很難,沒有人有這個體力,也就是沒有人有這種善根福德,身體好是善根福德,還要得三寶加持。善財童子見德雲比丘在別峰,別峰是什麼意思?特別法門。特別法門,不就是告訴你,彌陀淨土是特別法門,它這個含義很深很深。善財頭一個接觸是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連修行的方法德雲比丘都表演給他看。最後一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個開端、一個結束就告訴你,徹始徹終念佛求生淨土。

      普音菩薩具一切音讚彌陀淨土。佛淨土確確實實無盡的深廣,菩薩如果修學不相應,不得佛力加持,他怎麼能讚?即使世尊讚佛淨土都得一切諸佛威神的加持,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就是讚歎西方淨土,念頭才一動,他的容光煥發,光顏希有,阿難看到都非常驚訝。阿難是佛的侍者,從來沒有看到佛容光煥發像今天這個樣子,他覺得特別驚奇,向佛請教,這什麼原因?佛要讚歎彌陀淨土,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為什麼?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歎西方淨土。所以世尊在經上講,稱讚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曉得,世尊一個人讚歎,就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讚歎,這個希有。我們講這個經如果講得有幾分相應,在講台上也得諸佛如來加持,這個形象跟台下不一樣,你才能說得出幾分。往往加持的力量是跟你自己發心完全成正比例,也就是說你有一分相應得一分加持,你有十分相應得十分加持;你要是講得完全不相應,決定得不到加持。

      像哪些講經不相應?我過去確確實實見到過、聽說過,這個地方有人啟請講經,啟請講經多半是在家居士,也有一些出家人請法師講經。法師接受邀請之後,談條件要多少供養,供養多一點我講好一點,供養差一點我也講得差一點,這個得不到感應的。最初我聽說的時候我感覺到很驚訝,哪有這種事情!到以後,真的,還不是假的。不但講經說法談條件有價碼,經的長短、經的淺深,價錢不一樣。我在美國看的花樣就更多。美國密宗很盛行,密宗灌頂都是收費,有價碼,看上師是什麼樣的身分,訂下來灌頂價錢是多少。顯教裡面傳授三皈、五戒都有價錢。而且價錢訂得愈高,來的人愈多,為什麼?靈!如果價錢太低,這個法師大概沒什麼本事,不要去。我有一年在邁阿密,那邊的同修就告訴我,他說:法師,你收不收皈依。我說:沒問題,傳授皈依可以。價碼多少?我聽了,頭呆了,怎麼還有價錢?他們才把這個地方的情形告訴我。我說:我這裡沒價錢。他說:沒價錢,瞧不起你。我說:沒有價錢才高,有價錢就不高。我們不收錢。那是佛在經上講「裨販如來」,他們有膽,不怕因果,我們沒這個膽量。

      行,修行,一定要相應,一定要從真實心中作才行。真誠心就相應,才能得佛力加持,使我們這個經,縱然講得不好,沒講錯,講的意思不夠圓滿、不夠深廣,但是沒把它講錯,那就算不錯了。從前李炳老常常教初學,初學人一定要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無過就好。自己一定要很認真、很努力,這個樣子你的德行自然就高超,你的法音才能夠遍讚佛土,幫助佛接引大眾。接引有許多的技巧,到後面我們看到這些神眾裡面再說,他來教我們哪些技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

      第六位,『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訶薩』。這個名號的意思很鮮明、很清楚,這是「智普」,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就是無分別智,這是真實智慧。佛在《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差別的智慧,無知是根本的智慧。佛家講二種智:根本智、後得智,後得智也叫差別智。差別智是從根本智裡面生出來的,沒有根本智就決定沒有後得智。這個道理,現代人懂得是愈來愈少,這對我們修學產生很嚴重的障礙,我們不能不知道。為什麼?現代人所謂知識爆炸的時代,這個世間每個人求知的欲望很高,能不能求到智慧?求不到,你所求得的是佛經裡面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尤其是佛門裡面四眾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如果要發心講經,經是真智慧,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智慧。你學講經到哪裡去學?到處去找參考資料,蒐集一大堆到講台上來表演,這不是講經,這個講的與經不會相應,往往把經義講歪扭、講錯了,自己都不曉得。所以要發心講經,一定先求根本智。根本智怎麼求法?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怎麼學法?讀誦,讀經,讀經是求根本智。你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念的這部經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沒有念顛倒。念的時候老老實實念,不要想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這一段是什麼意思,你要這麼一想就把你的根本智破壞掉。老老實實念,沒有意思,天天這麼念,這就叫修根本智,智慧在裡面。你念得很熟、念得很清楚,不定在什麼時候,遇到什麼事情,豁然開悟,很可能。你要是不熟,心地不清淨,開不了悟。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他念《法華經》三千遍,六祖給他一講他開悟了,他要沒有那個三千遍的功夫,佛來跟他講,他也不會開悟。三千遍的基礎在,從這個基礎上開悟的。

      諸位要知道,讀誦經典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規規矩矩、恭恭敬敬的讀誦就是持戒,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讀經的時候一個妄想沒有,就是諸惡莫作;經是如來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沒有比這個更善,你在讀這個就是眾善奉行;戒律,大小乘戒,圓圓滿滿具足。讀誦的時候,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不起一個雜念,老實念,不起心、不動念,修定!就是修禪。禪的意思,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在讀一部經就是修禪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顛倒、沒有念漏,慧!根本智。所以讀經要會讀,讀經絕對不是研究,研究另外找時間,研究是學後得智,讀經是修根本智,不一樣。所以你會讀,時間久了,根利的人三年五載得智慧,根性鈍的人說不定十年、二十年,只要持之有恆都會有成就,這是真智慧。學講經哪裡需要參考好多那些資料,不需要。你平常這個經,講座裡頭穿插這些東西,不用特別去預備,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這些人、一切事、一切物,看看聽聽,在這裡頭穿插就用不盡。哪裡還要刻意去蒐集資料、去找資料,那不就太麻煩。

      最重要就是要得佛力加持,要得佛力加持,你心地要清淨,一定要與這個經上講的「大方廣」相應,就是與自己的性德相應。性德在哪裡?所有菩薩神眾的名號都是性德。總說是普賢,普賢是總說;別說,名號說不盡,全是我們自性的德能。菩薩代表要修,菩薩表修德,佛的名號表性德。但是華嚴會上這些菩薩不是普通菩薩,都與大方廣相應,所以稱他作法身大士。無論他是哪一種差別,差別的形相無量無邊,他都與大方廣相應,所以叫稱性,所以叫他們做法身大士。換句話說,他們已經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已經離開了。這是智照法界,法界、佛的境界無有窮盡,深廣無盡,它是照如來境界。

      下面第七位,『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髻,像我們看觀世音菩薩的變相,觀音菩薩示現女身比較多,而且示現在家的身,在家的女身。古時候女子梳頭,頭上挽一個髻。寶髻華幢,髻上面多半是戴花,花有珠寶之花,寶花,也有鮮花。在我們中國古時候,唐朝人喜歡戴花,不但女子戴花,男子都戴花,我們看到古書上的記載。這位菩薩是表「心普」,諸位要知道,智就是心。寶髻華幢是說智慧才是真正的寶,為什麼說它是心普?智慧之寶莊嚴在心頂。髻是我們人身最高的一部分,它在頭頂,把頭頂比喻作心頂。心裡面,我們說起心動念,三業當中這叫意業。菩薩的意業,就是心裡面兩樁事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薩沒有其他的念頭,這個念頭非常單純。高出一切,這就是華幢的意思,華表行,六度萬行,華代表這個。這個地方比較難懂一點、難體會一點的,寶髻比喻心頂,這比較難體會一點。前面加個普,當然也是遍虛空法界,我們在這個地方學,學菩薩的發心,上求下化的心要遍虛空、遍法界。這是第七尊菩薩他所表,也就是他所教我們的。

      第八尊,『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訶薩』。這尊菩薩名號裡面的意思比較明顯,「覺普」,覺是覺悟,遍覺法界,這才是普的意思。這個名號對我們此時此地的眾生來說,此地指我們這個地球,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確實要有高度的覺悟。佛在《八大人覺經》跟我們講「國土危脆」,我們在這個時代確確實實深有所感,讀了佛這個經典會有很深的感觸,國土真的是危脆,危險脆弱。一個地震,幾秒鐘的時間,再堅固的建築物都毀掉。人的生命很脆弱,生命無常。我們看到全球的資訊報導,天天都有災難,災難的次數愈來愈多,災難的嚴重性愈來愈大,我們過的是什麼日子?所以活在這個世間,如果諸位天天詳細看報紙、詳細看電視,收聽這些新聞廣播,這個日子還能過?豈不是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你身心怎麼能夠安穩?最好還是統統都不看,每天問你,「不知道,今天天下很太平,沒事」,這個日子比較好過一點。古德有所謂「知事多時煩惱多」,現在新聞知道多時憂患多,你怎麼能不憂慮?「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人多,是非就多,麻煩大了,所以最好少認識人最好。一天到晚事少就好,這個人真有福報;少事,少煩、少惱。現在是沒人找你,如果你在家裡每天看報紙、每天看電視,自己找自己麻煩,沒人找你,不是自找麻煩嗎?自己坐在家裡面恐怖、不安、憂慮,不得了。

      一定要覺悟,實實在在講只有真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今天縱然是聽到許多災難的消息,我們心裡很清楚、很明白它的前因後果,這個災難到底怎麼來?什麼因素造成?如何能夠避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覺不行!不覺,憂患恐怖你決定不能避免。我常聽同修們說,現在很多這些做生意甚至作官的人,天天都要吃安眠藥,不吃安眠藥不能睡覺。為什麼要吃安眠藥?讓他的頭腦麻醉,他就可以休息一下,否則的話他不能休息。憂患這種意識太多,叫他憂患的事情一天到晚不曉得有多少,身心都不安,在現代這個社會是個普遍的現象。真正能過一點日子還是鄉下的老農、農夫,他過的很貧窮,家裡電視也沒有、報紙也沒有,他還過一點悠閒清淨的人的生活。一定要有高度的覺悟。

      「悅意聲」,唯有覺悟的音聲,才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實在說,真實悅意之聲就是一句佛號,佛號實在講是太好太好,是盡虛空遍法界共同的語言。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印度話,你以為是印度話,不是的,盡虛空遍法界共同的語言。你要是到其他諸佛國土,如果言語不通,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人不恭敬你,他都懂。你說別的不懂,念阿彌陀佛都懂,沒有人不懂。在我們這個世間,六道眾生都懂。這句佛號雖然外國人不懂,外國人聽起來喜歡。我們在美國,佛堂裡面常常放念佛機,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不中斷,有些外國人來訪問:你們這個音樂從哪裡來?很好聽。你喜歡聽,我們就送給你。就給他結緣。在加拿大也遇到。然後他問我:這個音聲裡頭什麼意思?我們簡單給他介紹,這個音聲是清淨的意思、快樂的意思、歡喜的意思、健康長壽的意思,他一聽高興得不得了。為什麼?這都是他要的。常常聽這個聲音就能滿願,你就能得到。叫他常常聽,也教他念,他就會念。

      如果念到相應,你就會得法喜,法喜充滿,欲罷不能,你在這裡真正得受用。沒得受用之前,你念的時候比較辛苦、比較困難,念得很累。如果念到法喜就不會累,不但不會累,你要是做事情做得很累的時候,念幾句阿彌陀佛,疲勞就消除,比什麼都有效果。你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這種殊勝的利益你沒得到。要怎樣才能得到?誠敬心去念,一心稱念。如果能夠依照《無量壽經》上講的方法,效果很快會得到。《無量壽經》講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發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你的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時一切處都保持著清淨、平等、覺悟,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只要與這個相應,你再專心去念佛。一心,不夾雜。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就得力;功夫得力,這個境界就現前,非常有受用。念念不僅是跟阿彌陀佛相應,給諸位說,能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讀這段經文應該相信,為什麼?普覺,普!你心地清淨平等,沒有界限,就與虛空法界相應。相應,就是我們俗話常講,得一切諸佛菩薩的保佑加持,是這麼個道理。我們今天得不到加持、得不到保佑,是因為自己劃的圈子太小,處處都造成許許多多的障礙;這個障礙不是別人建立,是自己建立,應當要覺悟。

      再看第九位,『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訶薩』。這位菩薩是表「福普」。說到福報、福德,可以說是一切眾生普遍的希求,哪一個眾生不想得福報?福報裡面的類別也很複雜,《了凡四訓》裡面講,福有真有假、有偏有圓、有大有小,種種不等。最究竟、最圓滿的福報從哪裡來?從清淨心裡面生來的。清淨心所生的福報稱性,自性裡面本具無盡的福德現前,這個福報就大。換句話說,這個福報不是修來的,自性的福報現前。可是我們今天自性的福報被煩惱障礙,自性的智慧被所知障礙;所知障障我們的智慧,煩惱障障住我們的福德,兩樣東西都不能現前。我們把這兩種障礙除掉,福德、智慧都現前,那就是我們對佛的讚歎: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二就是智慧、福德,如來智慧、福德圓滿。所以諸位要曉得,福德是從清淨心裡面得來,清淨心破煩惱障;智慧是從平等心裡面得來,平等心破所知障。

      《無量壽經》,古人講那是中本《華嚴》,是《華嚴經》的精華,這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無量壽經》經題字數不多,把全部《華嚴》裡面修因證果統統都顯示出來。「大乘無量壽莊嚴」是如來果地的境界,「清淨平等覺」是菩薩因地的修學,因圓果滿都在這個經題上,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今天有一些執著的人,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無意那是愚痴,有意是煩惱障在作祟,排斥會集本,一定要好像廢除會集本才好,去念原譯本,不知道他用心何在?讀原譯本一定要讀五種本子,會集本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把裡面重複的部分捨掉,寫成一個完整的本子,對後來修淨土的人得大方便,依照這個本子修學得大利益。確確實實我們將五種原譯本一一來對照,你不能不讚歎會集本。經題這樣的圓滿,與《華嚴》心行境界完全吻合,實實在在是難得。

      所以真正的福報,清淨心修的,這個諸位要懂得。清淨心裡面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少許的財布施得的福報無量無邊。同樣一個道理,少許的法布施,得無量智慧;少許的無畏布施,就得健康長壽。為什麼?稱性。你修這三種布施,布施是修福,只要有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得的福就小,不稱性。我們會修行的人,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論修哪一種布施供養,都能夠把自性裡面無盡的福德引出來,這樣的功德利益說之不盡。

      最後這一位,十普裡面最後一位,『普光明相菩薩摩訶薩』,這位菩薩代表「相普」。相,諸位一定要明瞭,什麼相?形象,這個很重要。什麼樣的形象?智慧的形象,慈悲的形象,清淨的形象,平等的形象,從我們身相上表現出來。為什麼要這麼做?利益一切眾生。佛家接引一切眾生,形象是第一要緊之事。菩薩這個形象與性德完全相應,所以菩薩能夠在盡虛空遍法界普度一切眾生,我們要學。我們的形象不好、招牌不好,讓眾生一接觸就討厭、就掉頭而去,你怎麼能把佛法介紹給他?所以我們不能不注重形象。要注重形象,不能不注重細節,不要認為小的事情可以隨便一點,不可以,小節都不能夠失。不重小節是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疏忽之事,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是錯誤,你自己修行沒有問題,你要想度眾生不行。度眾生一定要注重小節,才能令一切眾生接觸到你生歡喜心、生恭敬心。你跟他講經說法,你教導他,他能接受,他願意奉行。末後講到形象,擺在最後它很重要。今天我們把十普菩薩介紹出來,時間恰好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