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2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二四卷)  2002/2/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24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華燄髻菩薩偈第五首:

      【以佛威神力,觀察一切法,入住及出時,所見皆明了。】

      這一首偈很明顯的,給我們說的是攝受地上菩薩。清涼大師註解,「了見何法,謂一切法,地地三心」。地地三心,明顯說出這是地上菩薩,偈文很明顯是「入、住、出」這個三心。經文一開端還是要得佛力加持,『以佛威神力,觀察一切法』,這兩句我們如果認真努力一點,雖然不能像地上菩薩那樣『所見皆明了』,也能做到相似。由此可知,佛力加持的重要。這兩句要怎樣落實?「觀察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六道凡夫迷於世法之中,確實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這個原因並不難懂,無始劫來都是隨順煩惱習氣,因此見不到一切法的真相。佛在大乘經教裡面所說的,我們雖然讀了,不容易理解。

      前天有一位法師問我,對《心經》怎麼看法?他以為我們修淨土宗,大概對於「般若」就疏忽了,這是對我們的修學不了解。佛法的修學,無論修哪一個宗派,無論修哪一個法門,有主修的課程,有助修的課程。我們淨土宗主修的課程有「五經一論」,這五種是主修的;助修的課程,大小乘各個宗派主要的典籍,我們都要學。為什麼?你要是不學,你對於你主修的這一門經論,你不能深入;換句話說,你了解的有限,你不能夠「皆明了」。

      「佛法」,就這兩個字的名詞,意思確實已經是說圓滿了。「佛」是覺的意思,「法」就是一切法,觀察一切法,你就能夠覺了,你能覺悟,你能夠明瞭,這叫佛法。對於一切法能覺悟、能明暸,所以佛是覺了的意思。你對於一切法如果不涉獵,怎麼能覺了?祖師大德為我們講解諸佛如來的通願,共同的大願,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不能疏忽;但是學無量法門,必須先把你根本所依靠的法門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古大德修學過程當中,一般是十年,根利的五年。在從前一般來講五年,前五年著重在德行、在戒律,著重在律儀;第二個五年,著重在本宗的典籍。實際上本宗的典籍,在頭一個五年就要背誦,沒有講解,頭一個五年學戒律,學本宗經典的讀誦。對著本子,這叫讀;不對本子叫誦,誦是背誦。你必須有能力,本宗經典要背過。

      古大德是真下功夫,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你說學《華嚴經》的,這八十卷華嚴你要能背;你背不過,你學什麼《華嚴》?學天台的,你要背《法華經》,要背誦法華三大部,三大部合起來的分量不亞於《八十華嚴》;這三大部是天台智者大師的《法華經文句》、《法華經玄義》、《摩訶止觀》,這三大部是天台家主修的課程,五年要完成。第二個五年在講堂裡面聽講。所以本宗的東西一般講是十年,十年之後就廣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至少與本宗有關係的大經大論都需要涉獵,你涉獵要愈多愈廣,何況佛還教導我們要深解義趣。我們在今天,為什麼我不教大家涉獵這一切經論?因為我們沒有古人這十年的基礎,自己本宗主修的這一部經論還不通,你沒有能力涉獵,道理在此地。

      我學經教,前面五年是老師指定的經本,不是老師指定的經本不可以看。我也是半路出家,那個時候我三十一歲,古人學經教都是十幾歲二十歲。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古大德許多都是十幾歲出家的,這個時候的身分是沙彌,學律儀、為常住服務;我們今天講作義工修福,學規矩、學習本宗的經論。本宗經論的學習就是背誦,請年齡比自己大的老修,請他們教讀。古時候的經本沒有句讀、沒有段落,要找老修行的人教你,讀經的時候把句子圈出來、段落分出來,教你們句讀。你把它念熟,你把它背過,這是初學,五年初學。初學的成績經過老師認定可以了,你才有資格進講堂聽講;沒有前面這個基礎,沒有資格進講堂。不像現在,現在什麼條件都沒有,就可以進講堂聽經。

      所以今天的佛法比起古時候,我們講文化水平一落千丈,真的是落到谷底。這個過失是我們前一代的,甚至於前兩代、三代的這些老師們疏忽了教學,沒有堅持祖師大德的成法,造成今天的現象。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於這些事情感慨萬千。印光大師不原諒順治皇帝,我們在《文鈔》裡多次的看到,因順治皇帝把出家考試的制度廢除。這個事情三百多年了,這個制度廢除,出家人素質就低落。

      從前出家是需要考試的,像我們這些程度可能都考不取。為什麼要這麼嚴格的考試?因為出家人是代表佛的,人天師!你看你的身分多麼高貴。這個考試是帝王親自擔任主考官。為什麼?你要有能力、有資格做他的老師。你一出家,皇上就稱你老師,所以他要嚴格考一考,你夠不夠資格做他的老師。對於世間法、佛法統統要考試,考試及格他發給你證書,這個證書叫「度牒」。你拿到這個度牒,你就有資格出家。到哪裡出家?那是你的緣分,這個皇上不加干涉。你到哪個道場,哪個法師有緣,你去拜他作師父,跟他出家剃度。你的師父首先要看你的度牒;你要是沒有度牒,他收你作徒弟,他犯國法。《瓔珞經》講「不犯國制」;國制就是國家的法律、制度,出家人一定要遵守。你有度牒,這就沒有問題,收你出家,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育。

      那個時候出家人的水平高,帝王對你尊敬,稱你為老師,所以你居住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的地方官員沒有不尊敬的。社會風氣所謂「上行下效」,上面對出家人這麼尊重,這樣重視,人民對於法師具足了信心。所有一切疑難之事到哪裡去請教?向法師請教。法師在社會上擔任什麼樣的角色?現在我們很清楚、很明白,社會教育,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世出世間法都通達了,確實還要肩負起國家的正規教育。那個時候國家正規教育學校不多,正規教育的基礎,基礎教育,寺廟就分擔了,這在中國典籍記載裡面就太多太多了。

      古時候中國讀書人到哪裡去讀書?寺廟,別的地方沒有這個機緣。第一個是書本得來不容易,你想讀書,到哪裡去找書?不像現在書店很多,古時候沒有,而且古時候這個書的價值太高了。為什麼?木刻版本,人工一張一張的去印刷。不要說很遠,我這個年齡小時候所見到的,抗戰之前,民國二十幾年,我已經記事了,書是很昂貴的貴重物品。民國二十幾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精裝本上下兩冊,賣大洋五塊,五塊錢大洋是普通四口之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用。那個時候打工工作,一個月賺五塊錢不容易,你可以養家活口了。從這個地方去想,你就曉得那個時候的書籍多貴!哪有現在印刷術這麼方便,照相影印,成本大幅度的降低,這是印刷術不斷進步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以前這《大藏經》,哪一個人敢想自己能收藏一部,不敢想像。要很大的寺廟,裡面住眾幾千人這樣大的道場,才可能有一套《大藏經》。這《大藏經》是皇帝給的,一般人想讀經,到藏經樓去借藏經來抄,《大藏經》是不會離開藏經樓的。藏經樓就像圖書館一樣,你想學哪一部經,你要抄;你要學《華嚴》,你就要抄《華嚴》。抄的時候,寫的字還要規規矩矩,字不一定要求好,因為你不是書法家。但是要工整,一筆一畫要寫得規規矩矩的,不可以潦草,潦草是大不敬。從前學東西多麼艱難,佛法如此,世法也一樣,典籍流通量太少了。

      乾隆時候編《四庫全書》,總共只有七套,分在全國七個地方保存,供養全中國的人。你們要想讀書,最完整的圖書是《四庫》,也是借出來抄,原本決定不能絲毫損壞,保存代代相傳。哪有現在這麼方便?這是乾隆時代的人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居然今天有這麼便利的印刷術。《四庫全書》在中國大陸影印流通了,它影印的數量我不知道;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的,三百套。乾隆皇帝那個時候只有七套,現在是印了三百套,全世界許多大圖書館都收藏。我算是相當幸運,我也買了一套,現在收藏在圖文巴我們學院的圖書館。

      《四庫薈要》知道的人不多,當年乾隆皇帝的時候只有兩套,一套收藏在乾隆自己的書房,一套收藏在圓明園。圓明園有一套《全書》,一套《薈要》,八國聯軍的時候全部燒掉了,所以《薈要》只剩下一套,孤本。這一套非常難得,收藏在台灣故宮博物院,世界書局把它印出來,這一套是希世之珍,珍寶。我買了三十三套,送給中國每一個省、特別市、自治區,一個單位送一套,總共好像是二十多個單位。另外北京市圖書館問我要,我送他一套,上海市圖書館也送了一套,我自己還剩兩套,現在放在澳洲。這都是從前沒有法子想像的,現在我們讀書居然這樣方便。但是怎麼樣?不肯讀,不用功。

      從前人想讀找不到書,現在書擺在你面前不想讀。我們應當要多想想,不讀書你不開智慧。你觀察一切法,我們一般講俗眼觀察;經上講智眼、慧眼。智眼、慧眼,你不讀聖賢書哪來的智慧!你不認真學習,你怎麼能得到智眼跟慧眼!古人確實有求學之心、好學之心,真肯幹。現在見不到了,很少見。縱然遇到一兩個好像是好學,結果怎麼?不得法。法是有,典籍裡頭把學習的方法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能落實。為什麼不能落實?讀書很辛苦,懈怠懶散放逸慣了,現在叫你收心,叫你去學習,你受不了,所以你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所以現在人學習的精神毅力跟古人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別,沒有法子比。還貢高我慢、自以為是,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幫助別人!

      我在這一生經驗當中,我有很深刻的體驗。我們現代人的善根智慧絕不輸於古人,我感覺到確實比古人聰明,而我們一生的成就遠遠的比不上古人,原因在哪裡?失學。從小沒有能好好的教學,我們失掉了教學;父母疏忽沒教導我們,老師也疏忽沒有好好教我們。什麼原因?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他就沒有受過好教育,上一代對他們就疏忽了,他對我們的疏忽加一倍,我們對下一代的疏忽又加一倍,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如何挽救?真的要有大誓願、大的毅力、大的決心,從頭做起。

      這個從頭做起,今天學校不跟你合作,我們怎麼辦?唯一能做的,就像古時候私人建立書院,聚集少數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一起努力來幹,做出成效出來,社會大眾就注意到了,然後我相信學校他會考慮要接受了。為什麼?我們的成績超過他了。你要是沒有實際的成就拿出來,社會大眾誰相信你。我們依照古人的這個教學的理念、原理原則、精神方法,我們來做試驗,從德行奠定基礎。

      這個經上講的「以佛威神力」,佛的威神力在哪裡?要曉得就是經典。你每天讀誦、每天研究,天天有悟處,這個悟處就是佛威神力加持你,你對於宇宙人生一切的看法、想法,自自然然就不一樣了。我常常提醒同學們,要放棄自己的成見,要放棄自己的煩惱習氣,要隨順經典的教誨。經典裡面所說的是佛菩薩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我們要肯定他是正確的,要承認我是錯誤的;我要把錯誤放下,我要採取佛菩薩純正的想法、看法,他們的宇宙觀、人生觀是正確的,這個轉變就是佛的威神加持。讀孔子的書是孔子威神加持,讀菩薩的經論是菩薩威神加持,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行為,要肯定自私自利的行為是錯誤的,大公無私的行為是正確的。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宗派,他們古聖先賢留下來的教訓,絕對不是自私自利(如果是自私自利,他不是聖賢),都是大公無私,都是教我們愛護自己,也要愛護別人;愛護自己的國家,也要愛護別人的國家。在中國典籍裡面,聖賢人所教的,這個國家的後人腐敗,不遵守祖宗的教誨,把祖宗立的規矩都廢棄了。鄰國用什麼態度來對它?要想方法幫助它恢復,絕對不是乘這個機會把它滅掉,不是!存絕國,那是無量的功德,他們這個國家的祖宗永遠感激你。這個話是聖人的話,這個心是神聖的心。

      對一個國家如此,對一個人家也如此。每一個家族的祖宗都有智慧,都有家法,一套治家的方法,有規矩。我們在古人典籍裡面看得很多,陳弘謀先生收集的《五種遺規》裡面就收了不少。你看看古人治家的家法,那就是他家裡面的法律;如果他的後世、他的子孫代代都能夠遵守,他的家不衰,他們的家庭代代都會興旺。為什麼衰了?不遵守祖宗的這些方法、教訓,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那就完了,這家就衰了。仁人、長者看到人家家道衰,應當幫助他後世的子孫,勸導他、教導他,「你們的祖宗過去的德行事業功勳都值得人讚歎,你們要好好的繼承」,幫助他恢復家道,這種人叫志士仁人,我們佛門叫佛菩薩。只有佛菩薩能幫助一切眾生起死回生,但是在今天難。難在哪裡?難在今天的人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你好心對待他,他還懷疑。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你有什麼企圖?你有什麼目的?不但不接受,還對你產生嚴重的疑惑,處處提防你。這是世界末日的現象,是全世界恐怕要整個毀滅重新再來的現象。人不知道好歹,你說怎麼得了!

      我們處在今天這個時代,遭遇到這麼大的困難,可以說這是歷史上古聖先賢,我們的祖師大德,都沒有遭遇過這麼樣大的困難。我們遇到了,我們的前途這條路怎麼走法?我這麼多年的經驗,唯一的一條生路是要百分之百的依從聖賢教誨;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我們今天選擇的是大乘佛教,怎樣能走得通,能夠突破現前重重的障難?天天讀經,天天講學,一天都不可以空過。這個樣子能夠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成績就出來了,這是我自己一生的經驗。我從接觸佛法五十年當中,沒有離過經本,一天都沒有離過。出家之後,在講台上講經四十四年沒有空過,我有這麼一點成績。這個要毅力、要決心,要遠離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我們才能有成就。如果不能離五欲六塵,那你準定被誘惑,你準定被他們推下水,你墮落了!這一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謹慎,要避免這些誘惑,要真正能夠「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我們才能夠成就。

      『以佛威神力』,這句話一定要明瞭,不能夠誤會。學佛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要知道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果報是在三途。佛在經論裡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句句都是真話,「貪心跟餓鬼道相應,瞋恚跟地獄道相應,愚痴跟畜生道相應,傲慢跟修羅、羅剎相應」,所以佛在在處處都勸導我們要斷貪瞋痴。用什麼方法斷貪瞋痴?用戒定慧;用戒斷貪,用定斷瞋恚,用智慧斷愚痴。如果我們沒有貪瞋痴慢,給諸位說,佛就無法可說了。所以佛法是因緣生,因為我們有病,佛這才有藥、有處方;如果我們沒有病,醫生對我們什麼法子也不能夠施設,這個道理總得要懂。佛法不能夠錯會,所以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有疑,你要請教明師、請教善知識。世間確實有邪師說法,你要是跟錯了,那你的麻煩就多了。學佛這是難處,自己有業障,不但有業障,怕的還有魔障。

      我們做錯事情要懺悔。什麼叫懺悔?你要懂得,佛經上講的「發露懺悔」,那是對真正善知識,真正是有修、有證果的大德,不是對一般普通人;一般普通人,他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他怎麼能幫助你?所以記住,「後不再造,是真懺悔」。這是當年章嘉大師教我的,自己知道錯了,後不再造,真懺悔!我們對誰發露?對佛菩薩發露,佛菩薩為我作證明,後不再造,這是正確的,這些都是屬於佛威神力的加持。所以佛威神力的加持,最重要的讀經、聽經。

      現在確實每個人都有這個機緣,我們講經流通的這些錄相帶、錄音帶、VCD數量很多,你只要選個一兩種,一遍又一遍的去聽、去學,一門深入,一直到你心定了。這個「一門深入」,它的目的是教你得三昧,就是教你得定;心定,你的智慧就開。所以用這種讀誦、聽經的方法,把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裡面的煩惱習氣降伏住。《金剛經》上講:「云何降伏其心?」我們用這套方法來降伏心。經念多、聽多,理逐漸明白了;這個理明白,並不是因為你讀得多、念得多你明白,是你心定了,不想再去搞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你在佛法裡面得到法樂、得到法喜。換句話說,外緣能放得下,內裡面煩惱能夠不起現行,這個時候三昧現前,你的智慧就開了,經裡頭的意思逐漸你真的懂得、真的明白了。如果你還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財色名食睡還能夠動你的心,裡面貪瞋痴慢還會起現行,你沒有智慧,這個要知道。為什麼?你沒有三昧,你沒有定力,你哪來的智慧!這個時候你所學的佛法,說老實話,不管用。

      智慧開了,你所學的統統都有用處,你才能夠真正很靈活的善巧應用在你的生活當中,應用在你處事待人接物,這是大開圓解。三昧沒有現前,你不可能有圓解,你學的佛法是很生硬的,像煮飯沒有煮熟,半生不熟很難吃,吃了不容易消化;三昧現前,那你就煮熟了。煮熟,你的生活行為一定跟戒律講的一樣,戒雖然沒有學過,做的跟戒律講的相同,這叫「定共戒」,你心定了。到你開悟之後叫「道共戒」,自自然然就如法,不學也如法,展開《律儀》一看,我平常做的就是這樣的,不需要刻意去學!我們既沒有三昧,又沒有開悟,小時候又沒有學過,這亡羊補牢是要受一點辛苦。為什麼?幫助你得三昧,幫助你開悟。所以學戒是手段,成就定慧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經上講『觀察一切法,入住及出時,所見皆明了』,這就是清涼大師講的「地地三心」,他入初住,住初住,出初住,清清楚楚。這個「入、住、出」,你要是還聽不懂的話,我們舉個例子。譬如你上學,你今年上大學一年級,你進入講堂的那一天,一年級的教室,這是入;你在這個教室裡頭學了一年,那是住;一年學分學滿你離開這個教室,那是出。出了之後,你得升到二年級,你到二年級的教室上課,到二年級你就是入;二年級又要學一年,那一年是你住;學分修滿升到三年級,你二年級出來了,你就入三年級。我這個說法你就懂了。

      初地好像是一年級,二地是二年級,三地是三年級,四地是四年級,菩薩地一共有十地,有十年級。每一地入、住、出,每升一地都是佛威神力加持的,你懂得了嗎?為什麼?都是依照佛陀教誨來修行,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個提升就是升級。境界提升立刻落實在生活,落實在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叫住。清涼大師四分裡面,這叫「行」。行裡面證實我所學的、我所信的、我所理解的完全沒有錯誤,我在行裡頭證實自己的所信、所解,不是別的證。行又幫助解,解又幫助行,相輔相成,境界不斷向上提升。這個修學過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見皆明了」,無一不是佛的威神力在加持。

      這個話說得大家還是不容易懂,怕產生誤會;我換句話說,無一不是隨順佛陀教誨,你這就懂了,佛的威神力加持全是經典。經典的意思我明白、我懂了,我知道怎樣學,我對於經典具足深信喜,我把佛講的這些道理,確確實實變成我自己的思想見解,佛講的這些教訓統統落實,變成我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就是佛力加持。所以離開經典,不讀經典、不聽經典、不學習經典,佛怎麼加持你?沒有辦法。你千萬不要誤會,在佛菩薩面前磕幾個頭、燒幾支香、供香花水果就得佛力加持,那是迷信,沒有這回事。

      你要肯定佛陀一生所從事的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我們展開經卷就是接受佛菩薩威神加持,這才是正法。古時候讀書人講,「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憎是討厭,為什麼人家討厭你?你的毛病習氣都起來了。古人還能夠撐得住三天,現在人不行,現在人一天都撐不住,你不讀聖賢書怎麼行!你要不讀聖賢書,你必定跟妖魔鬼怪走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那就是妖魔鬼怪,你已經被誘惑牽走了。

      佛教導我們,每天早晚必定要做課誦。早課是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隨順佛陀教誨;晚課是反省、檢點,我今天有沒有過失,有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誨?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是每天不能少的功課,兩堂功課認真做,功德在其中。如果是敷衍,好像給佛菩薩一個交代,做完之後沒事了,生活工作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是罪過。這樣做功課,我常講,欺騙佛菩薩,每天早晨騙一次,晚上騙一次,你還想成就,哪有這個道理!佛菩薩並不在面前,泥塑木雕的形像,對泥塑木雕的形像你都忍心欺騙他,你還能稱為佛弟子?從這些地方細心觀察,然後你就曉得自己學佛應當怎樣學法,決定不能夠跟世俗同流合污,常常要想到超越世俗。

      讀經學教,親近佛菩薩。真正學佛人,經典不離身。現在確實比從前方便,我們印的許多袖珍本可以帶在書包、口袋裡面,教你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我們還特別為淨宗同學選擇經中最重要的開示,我們必須要做到的;選擇《無量壽經》六十二句,選擇《彌勒菩薩發起殊勝志樂經》四十四句,總共一百零六句,印成一個小冊《淨宗同學修行守則》,便利同學放在身上、帶在身上,時時刻刻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有沒有違背?佛在經上講的、要求我們做的,我有沒有做到?告訴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有沒有違反?這才叫做真修行。你這個修法,以此功德迴向淨土,這是你往生的條件。你不具足這些條件,心裡想往生,不行!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古大德這個警策慈悲到了極處。第六首:

      【一切諸法中,法門無有邊,成就一切智,入於深法海。】

      這一首偈,佛在《金剛經》上教導我們「深入義趣」,這是說這個。任何一部經典,不在文字多寡,無一不通一切法,真正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個「一」是任一,不是專一,任何一法都通一切法,所以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初學的人,一定要知道一門深入。要深到什麼程度?深到通一切法。怎麼會通一切法?見性就通一切法,一切法都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你把這個法的根、法的源頭找到就通了,所以「一門深入」重要!一門深入完全是修戒定慧三無漏學,慧一開一切法通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貫通。所以在沒有通達的時候,專注於禪定、三昧。我們一門深入,目的是求得三昧,三昧得到,慧一開了,一切法自然通達。對於一切法,你需不需要下什麼功夫?不需要。所有一切古聖先賢的典籍,你一展開意思都通。你能夠見到多少意思,見到多深、見到多廣,那是你定慧的功力;你定慧功深,你見到的就深、見到的就廣。

      在華嚴這個大會裡面,從圓教初住菩薩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位。這個階位是怎麼形成的?就是定慧功力不等。他能通一切法,通一切法的面廣狹不一樣、淺深不一樣,都是見性的菩薩,所以分四十一個階級。到第四十一位等覺菩薩,他深廣幾乎跟如來差不多,平等了,叫「等覺」,等於佛;他還沒有成佛,差不多了。三賢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跟如來果地還差很多。由此可知,「三學」我們學佛怎麼能夠忽略?佛天天講,時時處處都講,當然重要。如果不重要,佛何必常說?說一遍、兩遍就算了,常常在口中叮嚀囑咐,這個東西重要!

      尤其在我們現前社會,這麼大的災難現前,要想消災免難,什麼最重要?戒律最重要。你說定慧重要,定慧是重要,你根本沒有定,也沒有慧;戒都沒有,哪裡來定慧!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老人家住世,一生所提倡的因果教育。他一生自行化他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印祖傳法的法印,針對現代人說的,也可以說針對世尊末法九千年的修行人所說的。末法九千年修行人,佛弟子應當遵守祖師的法印。這個法印是什麼?「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十六個字,通世出世間法。「敦倫」,倫是倫常,世間有倫常,佛法裡頭還是有倫常。如果不知道敦睦倫常,你人法界都有欠缺,那還談什麼!換句話說,在十法界裡面,你來生就不能得人身,不能得人身,三途去了;人法界下面是畜生、餓鬼、地獄,你才曉得敦倫重要。「敦」是尊重、尊敬的意思。「敦倫」是尊重倫理,尊重五倫。怎樣才叫尊重?落實才叫尊重,要做到;做不到,你就不尊重它。

      佛門的倫理是「佛、菩薩、聲聞、出家、在家弟子」,佛教裡面的倫常。我們有沒有尊重?我們尊重佛,尊重菩薩。佛菩薩的教誨,我們做到沒有?佛法裡面也有五常,哪五常?根本戒,五戒。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樣東西失掉就不叫做人,古人說的話很不好聽,叫衣冠禽獸。你不是人,是禽獸、畜生,你是人的樣子,戴上人的帽子,穿上人的衣,你不是人;人一定具備五德。五德為什麼叫常?必須具備的,一時一刻不能離開的,「仁、義、禮、智、信」。學佛一時一刻不能離開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法的倫常。

      祖師提出頭一句話「敦倫盡分」,分是我的本分,這是我的義務,我一定要盡到。出家人是什麼義務?釋迦牟尼佛一生做給我們看,教學。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佛教變成宗教那真是大不幸。但是今天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不能不承認。為什麼?教學沒有了,真的變成神教,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膜拜,佛的本來面目湮沒不彰,沒人認識。我們怎麼認識的?從經典裡頭認識的,經典裡不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天天給大家講經說法,每天上課八小時,四十多年沒有休息過,逢年過節也沒有放假。你看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去度假?經典上沒有。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給人做過佛事?沒有,也沒有看到裡面做個什麼法會,統統沒有。釋迦牟尼佛幹的是什麼事情?教學、上課,佛的本分就是這樣的。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唐代百丈、馬祖這兩位大師建「叢林」,叢林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學校,正式辦學校。叢林的主席就是住持方丈、就是校長,監院是總務長,首座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執事名稱不一樣,跟現在大學裡面的分工執事完全相同。「分座講經」就是開闢許許多多的教室,像現在學校裡面開許多的科系,你願意學哪一門經論,你就到哪個講堂,有老師在那邊教導。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的時候,常常跟我講,叢林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在從前沒有,從前佛教教學就好像辦私塾,沒有正式建立學校的制度。唐朝百丈、馬祖是正式建學校,建立一個教學的制度。「百丈清規」,那就是學校的法規,我們今天講的章程規則。方老師給我提過不少次,佛教要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他跟我講的遍數多,我印象很深刻,但是我沒有這個福報,沒有這個能力。現在到晚年,好像這個機緣有一點成熟,有這麼一點影子了。

      我們在澳洲辦一個淨宗學院,我都是遵從老師的教誨,我們人力、物力、財力都有限,所以從小小的學院;這個學院,開頭我把它當作書院來辦。當地政府註冊是個學院,實際上我把它當作書院來辦,慢慢來擴展。希望在書院培養師資,有德行、有修行的這樣的老師。你沒有老師,你怎麼能辦學院?所以很多同學來問我:法師,你什麼時候能辦學院?我跟現在學院同學們講得很清楚,你們什麼時候有能力教學,我就招生,我就建學校。說老實話,今天建學校不難,硬體設備不難,師資沒有!

      我今天在那邊這樣嚴格要求大家,用意何在?是希望你們將來都是佛教叢林裡面的好老師,我對你們是這個期望,你們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教化眾生。我年歲大了,雖然你看我的身體好像還不錯,畢竟年歲大了,所以教學、講經這個事情,你們應當承擔起來,認真努力去學習。我會提供你們學習的機會,讓你們每個人在講台都能夠做到不中斷。當年韓館長對我的護持,這一分恩德我怎麼報答?我要建立講堂,讓你們每個人天天都有講台練習,我用這個報恩。

      我們預定建十個教室,這個圖已經畫好,現在等市政府批准就可以施工。建築師告訴我,六月底可以完工。教室建好之後,我們有十個教室,每天至少可以有二十個同學來練習,上午一堂課,下午一堂課。講台決定不能中斷,每天上講台,三年到五年你就成就了,這樣訓練就成功了。換句話說,你們三年成就,我三年之後建學校;你五年成就,我五年之後建學校。你們沒有成就,我建學校又有什麼用?學校校舍、講堂建好了,沒有人去上課,這個樣子浪費信徒們的淨施,罪過很重。

      所以我現在在等著,等著你們有成就。我看看你們講得不錯了,我來聽;我聽得很滿意了,你們教;教得不錯,有方法、有規矩,我下一步就正式建校。建校的土地已經買好,我們有二十英畝,二十英畝建這個淨宗學院夠了。不是沒有心,真正是有心有願,預備的工作都做得很完備,就等著你們能講能教。希望同學們不要辜負我的願望,我的願望是祖師大德們的願望,也是諸佛菩薩的願望。你們想想對不對!

      你們諸位的修學,根基要紮穩。學戒,一天學一條,真幹!我不要求太多,只要求「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建立你德行的基礎,你像個出家人;經教我只希望你們學一門,一門深入。『一切諸法中,法門無有邊』,希望你們一門深入,你們學一門,將來在學院裡頭就教這一門。這一門課程,你要能夠教十年,我相信你就有能力旁通其他法門;不能完全旁通,至少可以通一部分,肯定的!現在不能貪多,貪多你就一門都不通。

      現在一定是專攻一門,一門深入。學什麼?求三昧。你要是學淨土,念佛三昧;你要是學天台,法華三昧;你要學《華嚴》,華嚴三昧;你要學《楞嚴》,楞嚴三昧;你要學《地藏經》,地藏三昧,目的在此地。三昧是定,定能開慧,慧開了之後,就許可你「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可以能夠涉獵其他法門,你可以學不同的經教;慧沒有開,不可以。所以你們可以聽我講經,你們不能學,《華嚴》歡迎你們聽,有好處,拓開你的心量,幫助你得三昧,幫助你開慧,你的功力還是用在你自己一門上。

      我教你的不會錯,我這幾十年的經驗;你要是不聽,你要懷疑,你要另外搞你自己的,你就吃虧了,古德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五十年的修學,這個經驗可以提供大家作參考,我這個路怎麼走過來的。你有更好的路,當然好;你要是沒有更好的路,我這條路可以借給你走。這樣才『成就一切智,入於深法海』,「入於深法海」就是深解義趣,一部經裡頭求深解,然後才能貫通一切法。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