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1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一六卷)  2000/6/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316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摩睺羅伽王長行,第二句:

      【淨威音摩睺羅伽王,得使一切眾生除煩惱得清涼悅樂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除惑契寂,是清淨因。清涼悅樂,是涅槃果」。這兩句話將菩薩修學的法門,精髓的地方給我們點出來了。菩薩德號『淨威音』,這三個字表三個意思,但是「淨」為主。前面也曾經提到過「普現威光」,這個地方的「威」跟前面「神通」的意思是相應的。「音」是法音,流轉的意思也包含在其中。無論是威德,無論是演教弘宗,都以清淨心為主。唯有清淨心,才能夠『使一切眾生除煩惱』。「煩」,我們中國這個字,左面是「火」,人在惱怒的時候,全身都發熱,面色都是紅潤的,顯示出怒火燃燒。

      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原則是講清淨,但是怎樣才能得清淨,這是我們所渴求的。我們也希望得清淨心、得平等心、得慈悲心,像諸佛菩薩一樣,可是這個心就是生不起來。真正想成就自己的人,不能不在這個地方留意。我們這一生要不能成就的話,不懂佛法的人不知道,讀了一些佛經,稍稍懂得的人,逐漸就體會到,這一生要不成就就不得了,世間沒有比這一樁事情更恐怖了。如果不能成就,自己冷靜的去想想,想想前途、想想來世,必墮惡道。惡道不論是地獄、餓鬼、畜生,不論哪一道,墮進去容易,出來就太難了。佛講的話是真實話,絕對不是嚇唬人的。佛要是說話嚇唬別人,佛是打妄語,佛就不仁慈了。《金剛經》上所講,「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這不都變成假話嗎?那佛的話還能相信嗎?我們一定要相信,諸佛菩薩所說之法字字句句都真實。「如語」是完全講到真相,不添一點,也不減一點,這才叫如語,跟事實真相完全相應。由此可知,自古以來,凡是一生成就的人,沒有別的,「畏惡道苦」,他真正懂得佛的話,惡道太恐怖、太可怕了。決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好好的修學。

      修學裡面頭一個就是要除煩惱,除煩惱是克己的功夫。佛幫助我們,給我們很多的教誨,這一些教訓我們稱之為戒律。持戒的目的在哪裡?斷煩惱而已矣!最基本的教學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的目的是對治十惡,惡是煩惱,佛教我們從這裡學起。不但是佛,儒家也從這裡下手。人要不肯斷除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人就沒救了,諸佛菩薩再慈悲都幫不上忙。四弘誓願裡面,佛教學的順序,首先教你發願,這個願就是無上菩提的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度」是什麼意思?幫助眾生轉迷為悟,轉惡為善,轉凡為聖,「度」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想幫助別人,首先得幫助自己;自己要做不到,你就沒有方法幫助別人。所以佛法的修學,決定要落實在生活裡面。

      佛菩薩知道,我們自己在修學過程當中也體驗到,眾生不是好度的。《地藏經》上講得多清楚,「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菩薩以好心對眾生,眾生以惡意相向,這難度。眾生不領情,不知道你對他好,認為你妨礙他自由,他對你起怨恨心。在這種情況之下,佛菩薩只有退走,免得加重你煩惱,加重你造罪業。難!真難!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教導學生,他的方法是應機施教。我們在早年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跟我講過幾次,他教學對於所有學生態度方法不一樣。學生分三等:上根的人,佛經裡面講成熟了,他真想學。老師對這種學生從來沒有什麼好面孔的,有打、有罵,這真正好學生,幫助他改正錯誤。打他、罵他,學生感激老師,不怨恨老師,老師才可以這樣做。如果是罵他,他臉色就變了,馬上就不高興,老師對這個學生永遠不會罵他,對他都是笑嘻嘻、客客氣氣。為什麼?他不能接受教誨,他需要人奉承他,不可以責備他。這種學生,老師是把他捨棄掉了,你只可以隨堂來聽經,因為講經的時候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可以來隨分的聽,你能聽多少是你自己的,你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回頭也是你自己,老師絕對不會責備你,這是第二等的。第三等的是陽奉陰違,這種學生很不容易回頭,在老師面前是一個態度,背老師之後又是一個態度,煩惱習氣完全現前,老師也清楚、也明瞭,不糊塗。在他心目當中,每一個學生將來的前途,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會往哪一道去。可是老師對一切人總是苦口婆心的勸導,在一生當中決定不放棄任何機會,這叫大慈大悲。

      決定是從斷煩惱開始,儒、佛都一樣。儒家教學從「格物」開始,它講八個層次,第一步是格物。「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如何把物欲放下?「格」,格是比喻,格鬥,儒家所謂是「克己功夫」,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從這個地方下手。如果煩惱習氣不能克服,求智慧是決定辦不到的。煩惱習氣不能克服的人,他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念過書,他一生所做的壞事做得少、做得小;煩惱習氣不能克服,要受過很多教育,他懂得很多,將來做大壞事,會造極重的罪業,後果決定墮阿鼻地獄。所以聖賢人教學,為什麼把德行擺在第一?德行就是斷煩惱。

      我們現前這個教學,這是隨順世法,隨緣,不是古時候的教學方法。古時候出家人教學方法,不是說你一出家就能夠聽經,沒這回事情!就能夠涉獵經教,沒這個道理!「五年學戒」,五年學戒是什麼意思?用前五年的時間,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做這個功夫。在寺院裡他做些什麼工作?粗重的工作,做粗活。你們讀《壇經》,惠能大師一進黃梅道場,他做什麼工作?廚房裡去,柴房裡去,舂米、破柴,做這些工作。講堂裡面講經他沒有資格去聽,禪堂裡面參禪他也沒有資格。五年學戒,奠定你德行的基礎。為常住服務是修福,折服自己的煩惱是修慧、修定,我們常講是福慧雙修。折服自己的貪瞋痴慢,不管你是什麼身分、是什麼地位,你是什麼出身,你一出家一律平等看待。那個教學法正確的,所以古人成就的多,他受過基礎的訓練;今天我們這一代,成就的人少,沒有受過基礎教育。而現代人實在講,也很不願意受這個教育。現在人講的是民主自由開放,那你完全把他的民主自由開放扼殺掉了,他怎麼會願意?所以今天修學難,太難太難了!

      我們雖然遇到這個法門是最殊勝的,簡單、容易、快速、穩當,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如果煩惱習氣不能除掉,依舊是一個大障礙,我們能往生嗎?這個我在講經裡頭講過很多次,我們講真話。真正要達到往生的條件,你們想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上所講的做到沒有?道理要不清楚,佛的教誨要是做不到,天天念佛,那是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世界?諸上善人聚會的所在。我們是不是個善人?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善,怎麼能夠加入他們的團體?我們得想想這個道理,不可能的。

      我勸導大家,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中善、下善,我們最低限度也要有個下善。這三個等級從哪裡分?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下善真正做到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你全做到了,你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淨土,你決定得生。為什麼?你是善人,你與他相應,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再能夠落實「三皈、眾戒、不犯威儀」,你就能夠生方便有餘土。再能夠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十一句統統做到了,你生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佛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僅是修淨土法門,修所有一切法門,都從這三條十一句下手。佛說,這三條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淨威音」。我們不肯做怎麼行?做不到,那就是這一生當中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不能成就。你要問:我哪一生才能成就?答案很簡單,你哪一生做到就成就了。我現在做到,我這一生決定成就。

      其實我們每一位同學善根都很深厚,善根是怎麼來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為什麼沒能往生?不符合條件。好像這書念過,考試不及格,不符合條件,沒有辦法。這一世蒙過去善根福德,這一生遇到的因緣,又碰到了。所以有很多同修告訴我,聽到這個法門、看到《無量壽經》會流眼淚,有很深的感動,他問我這是什麼原因?這個事情經上講得很清楚,過去生中的善根現前,遇到生慚愧心;那一生遇到沒能成就,這一生又遇到了。遇到了,就要想到過去生中遇到,為什麼不成就?煩惱沒斷掉,習氣還是照樣起現行,那有什麼法子?

      學佛修道,頭一個就是要把煩惱習氣放下。放不下,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很好的辦法,你們大家知道,老和尚說我們常常把「死」貼在額頭上,死了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還有哪一樣東西能帶走的?他老人家這樣教人,自己也是這個作法。我們在蘇州靈巖山看他的關房,我去看過,關房裡面很小的佛堂,沒有我們這麼大,供養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背後寫了一個大字:「死」。天天看著這個字,常常想著這個字,這是真實智慧。諸位想想哪一個人不是如此?從生下來就往死亡的路上走,就往墳墓裡頭走,一天比一天接近,一步也不肯停,真叫勇猛精進,個個人都是這樣的,但是有幾個人能夠意識到?「黃泉路上無老少」,能想到這一點,他就什麼都放下了。我在這一生當中,我要的是什麼?如果你需要的,一部《阿彌陀經》,一句六字洪名,其他的都不要了;你再要都是累贅,累贅會牽引著你不能往生。在這一生當中,如果你有福報,有多餘的,布施給一切需要的眾生,自己不要求享受。一天三餐能吃得飽,衣服能夠禦寒蔽體,夠了,還要什麼?積德累功重要!

      煩惱裡頭最嚴重的,佛在經上講「貪瞋痴慢」,這是最嚴重的。這四個字害得我們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你要不把這四個字斷掉,你決定出不了輪迴。念佛法門也是把這四個字斷掉,它不是斷根,它叫「伏斷」,我有能力控制住它,它不起現行,就是它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起作用,不是根斷掉了。見思煩惱的根斷掉了,那你已經證阿羅漢果,你就不是凡人。我們今天修行的功夫是把它壓住、控制住,不讓它發作,這樣就能帶業往生。你不能控制,你佛念得再好,你也是往生不了,決定不相應。可是控制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練習,不要說現在沒有關係,我往生的時候控制住就行了。到往生的時候控制不住了,一定要養成習慣,現在就要把它控制牢,往生的時候才不至於產生障礙。

      煩惱能控制得住,然後求智慧就有好處,才學法門。所以這個次第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儒家教學也是這樣,先格物,後致知,「致知」就是佛家講的學法門。智慧開了,這才修身,修身是知道做人、懂得做人、懂得辦事、懂得應酬。煩惱斷掉之後,這個人的福報現前。我們自性裡頭無量的智慧德能,煩惱障礙我們的德相,所知障障礙了我們的智慧。致知破所知障,格物破煩惱障。四弘誓願裡面,「煩惱無盡誓願斷」,破煩惱障,斷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破所知障。兩種障礙都破了,這人成佛了,儒家講的「修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再沒有過失了,這叫身修。身修,他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現前了。我們現在總結佛的教誨,我們寫了五句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現前才叫身修。身修而後家齊,一定的道理。

      你的家興旺,社會安定繁榮,世界和平,根本就是在斷煩惱、學法門。儒家「學記」裡面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比什麼都重要。我常常勉勵我們同學,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基礎在教育。教育有四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這四個教育搞好,天下太平;如果這四個教育疏忽,天下大亂。今天社會的動亂,世界的不安,根源在哪裡?根源在教育疏忽了,大家沒重視。教育的根是在家庭,就是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解脫,解是什麼?解開煩惱,脫離六道輪迴。這個經上每一句講的「解脫」,這個解脫是小的解脫,不是究竟解脫。你脫離六道輪迴了,六道之外還有十法界,還需要修解脫。《華嚴經》上這個解脫是究竟解脫,不但十法界脫離了,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個品位也脫離了,每一個人所證得的都是究竟佛果。所以我跟大家說明,我們所看到這些人物,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倒駕慈航示現的;否則的話,他哪有這麼大的成就?究竟圓滿的成就,究竟圓滿的解脫,也就是說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斷盡了。

      這些話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我們從哪裡做起?世出世間聖賢都給我們提供建議,因為每一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從你最嚴重的煩惱習氣,從這裡下手。你最重的、最困難的,你能夠斷得了,其他的就比較容易。所以要想想我的煩惱習氣哪一條最重,我就從這裡下手,這個建議很有道理。貪心重的先斷貪,貪裡面還分很多類:貪財的、貪色的、貪名的,甚至於還貪圖佛法的,多了!自己要清楚、要明瞭,從最嚴重的習氣先下手。這跟治病一樣,人生病,病有很多種,哪一種病它要命,這病嚴重,先治它,其他的小毛病慢慢再治,首先治要命的病。我們煩惱習氣裡頭哪一條是真的要命的,我們從這裡下手。積功累德要認真去做、要努力去做,但是要隨緣不攀緣,攀緣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這是你的清淨心沒有了。又要勇猛精進,又要不失清淨心,這就對了,這才叫菩薩道。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道理,我們要懂得。

      佛法修學的提升,不外乎看破、放下,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沒有止盡的。你看破一分,你必定放下一分;你真的能放下一分,又幫助你看破一分。看破兩分,自然就放下兩分;你能放下兩分,你會看破三分;是這樣輾轉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看破是明瞭,我們今天讀經、研究經教,經教裡頭所說的道理、方法,我都清楚、明白了,這叫看破。放下是什麼?做到了,落實了,這叫放下。佛所教導的決定是正面的,我們沒有接受佛法教導,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是負面的,這個負面的要放下。負面的會幫助我們墮落,不是向上提升。

      菩薩用什麼方法「得使一切眾生除煩惱」?就是他名號裡頭三個字:「淨」,清淨心,清淨行;「威」是講他的德行,前面所講的「一切神通方便」,這一個「威」字就包括了;「音」是慈悲的教誨。「淨」是心,「威」是行,做出來給人看,「音」是言說。這個地方包的,佛家講三輪教誨:身、口、意;「音」是口,「威」是身,「淨」是意。這樣才能夠真正叫一切眾生覺悟,真正隨順佛陀教誨,認真來學習,漸漸的斷除煩惱。煩惱輕,智慧就增長;煩惱跟智慧就像明暗兩面一樣,黑暗減少了,光明就透出了。

      智慧為什麼不開?煩惱障住了,這佛家講的「業障」,這個業障就是煩惱跟成見。成見是屬於所知障,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我以為怎樣,所知障。諸佛菩薩沒有成見,所以諸佛菩薩無法可說;不但是無有定法可說,無法可說。我們有法可說,為什麼?我們有成見,我們有主張,我們有意思,這是凡夫,所以智慧不開。智慧不開,我們也能說一點,說的什麼?記問之學,聽得多、看得多,所以也能說一點。說得再好,說得很如法,一點沒說錯,給諸位說,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是什麼?福報,這叫法布施,來生得一點聰明智慧。這個聰明智慧是世智辯聰,你沒開悟。你開悟了,那是真實智慧,那就不是世智辯聰。但是世智辯聰決定沒有好處,你們看看歷史上,古今中外那些老奸巨滑,哪一個不是世智辯聰?造無量無邊罪業,死了墮三途。所以佛把「世智辯聰」定位在「八難」之一,遭了難,你還以為好事情?表面看起來好的,一轉世,你就曉得這個壞了。你沒有世智辯聰,你造的業小,你做的壞事不會多,不會墮得那麼重。所以佛教我們要求智慧,不求聰明才智,道理在此地。

      名號裡面身語意三業清淨,這才能給眾生做榜樣,教化一切眾生除煩惱。煩惱除掉之後,果德現前,果德是什麼?『清涼悅樂』。我們看到這一句,哪個不生歡喜心?哪一個不希望得到?這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三業清淨。《無量壽經》佛跟我們講得很具體,「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除煩惱。我們要細心體會,要知道怎樣去修學,不可以以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標準,要以佛經的教誨做標準,就不會錯誤。佛經的標準,決定是受一切眾生歡喜的,一切眾生尊重的、悅樂的;我們自己的標準,往往眾生討厭的、不喜歡的。你從這裡細細去檢點,你才能夠體會到這標準到底對不對?我這個作法能叫一切眾生都能生歡喜心,都能夠很尊重,這個標準不錯;如果叫一切眾生討厭,一切眾生對你敬而遠之,你就要反省,那個標準錯誤的。

      斷煩惱是第一層功夫,煩惱斷掉了,要是清淨平等真誠不能夠現前,這個斷煩惱的因不勝,果當然不圓滿。你的果報在哪裡?大概來生還能得人道,更好一點欲界天。這個我們在佛經上看得很多,欲界天大概最高只能夠到忉利天;你心不清淨,煩惱是少了,清淨心的程度不夠。所以一定要跟清淨心相應,身語意三業清淨。果然得三業清淨,這就是佛家講你入三昧,三昧就是禪定,你有定功,有這個功夫了,你的果報在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更高的生到四空天去,這是與清淨心相應。與清淨心少許的相應,還不夠這個標準,你還沒有辦法脫離欲界,欲界上面四層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些天人他們的功夫,佛家叫做「未到定」,他確實是有一點功夫,但是不及格,功夫不到,脫不了欲界。譬如我們在學校念書,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五十分,不能說他沒有成績,有,成績不及格,五十分不如六十分,四十分不如五十分;六十分可以到初禪,五十分只有到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四十分的只好到兜率天,三十分的到夜摩天,就好比這種情形。如果要脫離六道輪迴,相應功夫超過色界、無色界,你才能夠出離。

      我們想到這個地方,就知道這多麼困難,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然後才知道淨土殊勝,淨土只要少許的相應,少到什麼程度?真的有個一、二分的相應,就能往生,不可思議。好像我們去考試,考試得了多少分?只得了一分、兩分,一分、兩分就能往生,沒有交白卷,還有個一、兩分,這是不可思議,無法想像的。換句話說,我們只要這一、兩分,只要能拿到不失人身,就能往生。如果有能力生天的,迴向求往生,那是太容易了,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淨業三福,我們只要做到第一條,就決定得生淨土。

      由此可知,孝親尊師,決定不能夠缺少。尤其是在現代這個社會,兒女不懂得孝順父母,學生不知道尊敬老師,這還得了!佛法的根在此地,我們要是把這個根丟掉了,你修得再好,你都不能往生,這個一定要懂得。佛法的根在這裡,佛法到最後完成,圓滿菩提也在這裡。從這裡開始,到這裡圓滿,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你才不至於走錯路。孝親尊師怎樣做得好?佛經上跟我們講得很好,我們能夠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就是孝親尊師。父母對我們期望是什麼?是希望我們做一個好人,希望我們對社會、對眾生有貢獻,老師對我們的期望跟父母一樣。我們真正學好,這就是孝敬。我們不肯學好,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底下兩句是落實,培養慈悲心,「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修十善業」就是孝順父母,「修十善業」就是尊敬師長,底下這兩句落實。

      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知道孝順父母,哪裡會懂得尊敬師長?慈悲心決定發不出來,十善他決定做不到,這個人前途,我們就很清楚的曉得,他來生在三途。就跟《地藏經》上講的一模一樣,他很僥倖在惡道裡面遇到地藏菩薩教誨,一念善心到人間來,來了之後又糊塗了,壽命終了又墮落下去,地藏菩薩看到,「你怎麼又回來了」,「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就這個意思。這個原因就是他的煩惱習氣太深了,縱然遇到佛法、遇到善友,怎麼樣都提不起來,他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斷不了自己的習氣,所以我們讀這一節文感觸很深。

      佛法歸納到最後,修學的綱領就是覺、正、淨三門。禪宗、性宗從覺門入,覺而不迷,這個實在不容易;教下,像賢首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這些從正門入,正知正見,也不容易,也很難。淨土宗跟密宗是從淨門入,從清淨心入,比前面兩種容易。這兩種都是從淨門入,淨土宗比密宗來得方便,方便在哪裡?淨土宗遠離一切世法,比較容易得清淨心;密宗不離世法,它在世法裡面成就清淨心,這個難,相當不容易。也就是說,淨土宗是離開五欲六塵得清淨心,密宗是不離五欲六塵得清淨心,他的清淨心當然比我們殊勝,這一定道理,他的成就當然比我們高;換句話說,我們生凡聖同居土,他生實報莊嚴土,確實比我們高。可是他的實報莊嚴土要是生不去,就墮阿鼻地獄。所以說是穩當、有把握,淨土宗比它殊勝,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自己要衡量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學密?我的啟蒙老師是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師,他把這些事情給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想想,難!實在是難!不離五欲六塵得清淨心,我們自己不能騙自己,騙別人還可以,騙自己就愚痴到了極處,做不到。做不到,這才退一步修淨土。

      從這個地方得的果報是「清涼悅樂」,這裡頭也有等級差別;你能夠除一品煩惱,你就得一分清涼自在;你斷兩分煩惱,你就有兩分清涼自在。清涼自在,就是方東美先生早年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在世法裡頭講福報、清福,你真正享受到了。福報現前,智慧一定現前,中國古人常說「福至心靈」,福報現前,心思靈敏,智慧現前。這個東西我們現在很清楚,因為你煩惱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由此可知,這是好事,只要把煩惱伏住,把煩惱減少,你的福祉都現前了。我們天天想著、天天念著,求福求慧,不曉得從哪裡求。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燒香磕頭禱告,供養香花水果,求不到的,他不會給你的,那是迷信。真正求到的,是在此地教給我們的方法,斷煩惱而已!非常現實,煩惱少一分,福祉就多一分;煩惱少十分,福祉就多十分。所以這邊說「清涼悅樂,是涅槃果」,在菩薩這裡他們是「涅槃果」現前了;我們今天所修的是向著「涅槃果」的方向,決定沒有錯誤。所以小乘講四果有「四果向」,你方向很正確,雖然沒有達到,再努力精進,一定可以達到,「向」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淨威音摩睺羅伽王教導我們的,是他自己修學的,他從這個法門證果。此地「解脫門」就是無上菩提果,證無上菩提果報的門徑方法,他用這個方法成就的。在此地說出來,目的提供我們做參考,如果我們懂得這個意思,明瞭他所修學的方法,依教奉行,這種殊勝的果報,我們一定也能夠得到。

      佛法的修學,著重在行門,解門在其次。《華嚴》跟淨土都是相應的,我們從供養佛菩薩形像表法裡面得知。淨土宗,我們供養的西方三聖,當中是阿彌陀佛,兩邊是觀音、勢至,一佛二菩薩,這種供養的方式諸位一定要曉得,佛代表本體,代表法性,所以佛不說法,《華嚴經》上你們看到佛不說法;菩薩說法,菩薩代表從體起用,所以就有說。佛無說,清淨心中一法不立,哪來的說法?從體起用,那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就有說了。作用廣大無邊,不外乎兩大類,兩尊菩薩代表就夠了。一個菩薩代表知,一個菩薩代表行;或者我們佛法裡面術語,一個菩薩代表解,一個菩薩代表行。說解行、說知行,都是一個意思。觀音菩薩代表慈悲,行門;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解門;從體起用,總離不開這兩門。這兩位菩薩排名,觀音菩薩第一,大勢至菩薩第二,這什麼意思?重視行門,解門輔助行門,是這個意思。《華嚴》裡面的表法,我們在經上看得很清楚,文殊、普賢,普賢是長子,文殊是庶男,這《華嚴經》上說的。你們想想也是重視行門,普賢菩薩代表行門,文殊菩薩代表解門。

      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在一般寺院庵堂看到佛菩薩形像,要懂得它是什麼意思,如何去體會,如何去警惕,如何去學習,供養佛菩薩形像就有意義。不是把它當作神明來供奉,那就錯了。所以佛弟子供養佛菩薩的形像,通常說是兩個意思。一個是報恩,就像我們中國一般人家裡供祖先牌位一樣,紀念,不忘記、不忘本,知恩報恩,是這個意思。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的父母、師長都不在,都過世,往生了,我們今天還供奉他的照片、供奉他的牌位,紀念他,這是知恩報恩。紀念裡頭更重要的是要想到他的教誨,要依教奉行,把他的教訓落實在自己生活裡面,這是真報恩,這是真正的孝敬、真正的奉事,沒有迷信。很多人不懂,說是我們拜偶像,這是很大很大的誤會。我們要懂得誤會是怎麼造成的,我們佛弟子一定很清楚、很明瞭,幫助社會大眾解釋,破除這個誤會,佛陀的教學、佛陀的教育,必定受到廣大眾生的歡迎。這個教育能夠普遍推行,社會自然安定,世界自然和平,對一切眾生有大利益,我們要懂得、要明瞭。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