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70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七0卷)  2005/3/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70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寶首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

      【譬如淨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從這以下有九首偈(從第二到第十這九首偈)都是講比喻,「喻顯」,我們把他的文念一念,「通相而明,喻於業果從緣無性,不壞事相,別彰喻意,喻各不同」。這裡我們先簡單給諸位做個報告,十首偈前面第一首是「法說」,說得非常簡單,可是把文殊菩薩所問的已經答盡了,答得非常圓滿。我們也用了比較長的時間,特別著重於前兩句,就是「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這簡單講就是造業、感果,已經就包括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不能不知道。

      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一定要隨順性德,這個意思我們在講席當中講了很多次。在大乘教裡面,我們深深體會到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這種真實教誨,不厭其煩無數次的提醒我們,無數次的教誨我們。那我們要問,佛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原因是六道眾生業障習氣深重,就是無數次的教誨,還是回不了頭來。只要你沒有回頭,佛菩薩對你的幫助就不會終止,這叫大慈大悲。不像世間老師教學生,教幾遍學生還不會,這學生太笨了,算了不教了,連孔老夫子都不例外。夫子教學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教,所以這一點跟佛菩薩不一樣。

      這樣愚笨的學生要遇到釋迦牟尼佛,佛教他。這是周利槃陀伽尊者,大家都知道,可以說這個人沒有記性,隨聽隨就忘掉。他的哥哥憐憫他,勸他回家去:你不要來學,教上句,下句忘掉了;教下句,上句忘掉了,你什麼時候能成就?世尊給他哥哥、給大眾說,周利槃陀伽過去生中是大法師,講經說法吝法,他所知道的教給別人,不能夠完全教導。譬如他知道十分,他只教五分或者只教三分。我們在世間也曾經見到過這樣的人,為什麼?總是怕別人將來超過他,所謂是要留一手,不傳給人,吝法。吝法的果報愚痴,所以他這一生當中,那已經是多少生多少世的愚痴果報,這一生遇到佛,這個愚痴還是沒有辦法脫離。佛曉得、知道前因後果,所以佛就教他念掃帚,掃把,每天叫他出去掃地,現在講清潔環境,就叫他做這個工作;叫他念掃帚,天天掃地。佛的方法非常善巧,這樣做了一段時期之後,周利槃陀伽開悟了,證阿羅漢果,也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過去生中善根深厚,只是吝法受這種果報。這也是提醒我們後人。

      我們今天說老實話,你有沒有嫉妒心?你有沒有慳吝心?嫉妒心是見不得別人好,無論在德行、在學問、在教化或者在福報,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心裡就難受,總是惡意的批評、惡意的貶低,想盡方法來障礙、來打擊,這樣的罪報就像周利槃陀伽一樣,生生世世愚痴。造作業因很容易,「隨其所行業」,很容易,果報可就麻煩大!果報就要看你造的這個業它的影響。如果影響的人愈多,讓許許多多人聞法的機緣斷了,對於這個法師信心失掉了,要看人多少,要看時間多久,你的罪業跟這個成正比例,很麻煩,這不能不知道。所以周利槃陀伽實在講也是諸佛如來來示現的,無一不是點醒我們的。

      隨喜功德有多大?不可思議。很多人不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稱性!稱性的功德不可思議,沒有邊際。我們要是懂得這個道理,看到人家學得好、修得好,表現也很好,教化眾生法緣殊勝,我們能生一念歡喜心,能有一句讚歎,功德就不可思議。為什麼?我們心裡歡喜讚歎,就是幫助聽眾,我們對這個法師、對這個法門肯定,增長他們的信心,這些人只有從誠敬裡面才真正得到法益。

      所以隨喜功德,這個功德從哪裡來?功德就是幫助聽眾、幫助大眾建立信心,啟發他的誠敬,他真正能受益。他在法師那裡受多少利益,你這隨喜讚歎的人得的功德跟法師平等。決不是說法師有十分功德,我只得一分,不是的,圓滿的,圓滿功德。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生起歡喜心,嫉妒、障礙的念頭從根拔掉了。嫉妒、障礙誰受傷害?自己受傷害。別人受傷害只有一、二分,自己受傷害百分之百,你說怎麼得了!為什麼不把念頭轉起來修隨喜功德?

      隨喜裡面達到究竟圓滿的,那就是成就法師,成就法會,成就眾生。這種隨喜功德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怎麼成就?普賢菩薩十願裡面「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個法師講得好,諸位要知道,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稱法師,這諸位要懂得的。男女老少只要能講經說法,講得很如法,沒講錯,都稱為法師;和尚也是在家出家都可以稱的;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四個名稱一定是出家的,在家人不能稱。所以和尚跟法師是通稱。和尚是梵語,意思是親教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指導的老師。這個法師他直接指導我,他就是我的和尚,就是我的親教師,現在學校裡指導教授。

      所以我這一生學佛,我兩個和尚,早先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大師圓寂之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是我的和尚、是我的親教師。這諸位要懂得。和尚不是專稱出家人,現在人不懂得這個名詞的意義,往往錯會了。所以在家居士,無論是男女老少講得好的,都是佛門弘法的法師,弘法的大德。他的教化確實有成就、有成果,有很多人受益,這個法師也能稱之為和尚,在家居士都可以稱和尚。我初學佛的時候,初次跟李老師見面,看他的客堂裡面掛的有孔德成先生送他的字畫,上面題著「雪廬大和尚」。我們那時候剛剛學佛看到這個名稱感覺到奇怪:這李老師在家居士,怎麼稱大和尚?以後就搞清楚、搞明白了,他教化一方,跟他學的人很多很多,和尚這個稱號他老人家當之無愧。像我們這些人,他是我們的和尚、親教師,這要懂。就是有這些好的善知識,我們要請他來講經。這幾年我們發現楊老師講得不錯,蔡禮旭老師也講得很好,我就叫他到學院裡來講,果然不負所望,得到許許多多聽眾的讚歎。所以我又讓他到墨爾本去講十五個小時,在雪梨講十五個小時,一般反應都非常好、非常熱烈。今天下午他是在布里斯本我們學會裡面,大概是講二、三個小時。一般地方不知道請轉法輪,我替他們代請;像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也沒有人知道他們,我替他們代請,讓他們各地巡迴去講演。今年下半年,我現在已經接洽好了,南北美有四個國家一共有九處。在國外,講的時間最長大概是五天,再多他們就很難接受。一個地方五天,九個地方,這一巡迴大概要兩個多月,一天講五個小時,五天也可以,二十多個小時。這樣把中國傳統的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綱領「倫理道德」介紹給全世界。

      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在祈求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大家都知道,七十年代英國的湯恩比博士說過「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他說出來。孔孟學說是什麼?大乘佛法是什麼?沒有具體說清楚。我們今天非常具體的推薦出來,《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弟子規》就是孔孟學說,《十善業道》就是大乘佛法。決不能好高騖遠,高深的東西不切實際,我們今天一定要把它落實到生活教育,落實到我們現前工作待人接物。所以這個推出來之後,非常受大眾歡迎,真正有了效果。

      今天我收到一份鍾茂森居士的《聽講記》,寫得好!我也鼓勵同學們聽了之後,都應該寫一篇心得感想。這是什麼?這就是我剛才講的隨喜功德。你把你的心得感想寫出來跟一切大眾去分享,增長大家的信心,增長大家學習的意願,你這個忙幫大!你這個功德決不在蔡禮旭老師之下,他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他很辛苦,要上台去講四十個小時,你是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把他的功德全部拿過來。這個隨喜的理論、因果真正透徹了,你就不會懷疑。所以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沒有人會,我們要主動去想辦法。在這個地方講了幾天之後,有些人聽到了,自然他就宣傳,以後那個影響愈來愈大,聽講的人愈來愈多。我們很快就會把這些現場的錄相放在我們的衛視,放在我們的網路傳播出去,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都能聽到,都能夠受益。你們的心得、感想、報告這些文字,我們也完全在網路上發表。

      這都是如來教誨。可是後面兩句我們就講得少,幾乎沒有說,「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所以在前面,我只偏重造業感果,這裡說得很多,與我們現前有密切的關係。後面兩句,這是依真諦說的。前面兩句是俗諦說,後面兩句是依真諦說。雖然前面說得不多,後面這九首偈比喻裡面有很詳細的說明,這就是佛知佛見。所以這九首喻,清涼大師在前面這一行半的《疏》文裡頭總說,「通相而明,喻於業果從緣無性」,緣生,性宗裡面稱為緣起,緣起跟緣生一個意思,凡是緣生都沒有自性。「不壞事相」,這個意思很深很深,為什麼不壞事相?事相也沒有性,亦無性。

      第一首偈是用鏡子來做一個比喻,我們知道,這鏡子我們常用,鏡子能照外面的影像,影像照在鏡子裡面,『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古人常講「胡來現胡,漢來現漢」,講這鏡子裡面,胡是什麼?在中國人講,外國人都叫胡人,意思就是說外國人。外國人照這鏡子,鏡子裡面現外國人的面孔;漢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這個鏡子,它就現中國人的面孔,「現像各不同」。佛菩薩教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

      所以我們學這一首偈,要懂得活學。那就是你每天早晚照鏡子,你把這首偈寫出來貼在你鏡子旁邊,照鏡子的時候,你把這首偈念一念,久久可能你就開悟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為什麼?這就提起你的疑情,宗門裡面常講: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你不疑就沒悟。我們每天早晚照鏡子照了這麼多年沒開悟,為什麼?沒有疑情。提出一個問題沒有答案,這叫疑情。你不要去求答案,到時節因緣成熟,豁然就明白,答案就現前了。什麼時候這個緣才成熟?每個人不一定,但是基本的道理總不外乎清淨心。我們今天不能開悟,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太重,把我們的悟門堵塞;要真的開悟,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放下少分小悟,放下多分大悟,統統放下就徹悟。

      我們讀《華嚴經》,看到菩薩五十一個階位,我們現在念的是十信菩薩。十信菩薩,寶首是第三信,初信、二信、三信,三信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為什麼有這麼多位次?這就是悟入層次不相同。假如我們把菩薩五十一個位次比作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有五十一個等級,現在我們才放下三分,寶首菩薩放下三分,他就有三分的覺悟。初住菩薩放下十分,他就有十分的覺悟;十行菩薩放下二十分,他就有二十分的覺悟;等覺菩薩放下五十分,他就有五十分的覺悟,他還有最後一分沒放下,那一分放下,他的覺悟就圓滿了。所以古大德常講,初信位不知道二信的境界,二信位不知道三信位的境界;但是二信位知道初信的境界,上位知道下位的境界,下位不知道上位境界。

      悟有大小不一樣,總而言之一句話,要放下。你放下得愈多,對你愈有好處,不但你覺悟,智慧開了,你的福報隨之現前。真的,一個層次智慧、福德、因緣比底下一個位次殊勝多多!眾生最大的障礙不在外面,在自己裡面,自己內心貪瞋痴這個東西放不下。放不下的人患得患失,放下的人心開意解,智慧福德自然現前。你要問為什麼?佛在此地把真相給我們說出來「無有作者,亦無有所作」。就像前面引的《大智度論》裡頭說的這兩句,「有業亦有果,無作業果者」。無作業果者,這是真的,迷的時候有業亦有果,覺悟了,無作也無業果。有跟無同時存在,有無是一不是二,這妙極!

      有在哪裡?有在無中,無在有中。我們常常在經教裡頭讀到「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樣的句子我們讀得太多、聽得太多,有沒有懂得?沒懂。怎麼知道沒懂?因為你沒放下,你要真懂,你就徹底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就能入佛境界。你還是放不下,還是患得患失,甚至於見到別人好事還有嫉妒;即使你不障礙,你還有嫉妒,自己擁有的不肯布施、不肯供養。從這裡,這兩句話你沒懂。你要真懂,那你的做法就跟祖師大德、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真正做到隨喜功德、歡喜供養。歡喜供養的人福德無量,財供養,你的財物不缺乏,真正是心想事成;法供養,智慧無量;無畏供養,健康長壽無量。經上講的「無量壽佛」,哪一個不是無量壽?一切眾生皆是無量壽,只是他自己不知道。佛跟他講他也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你煩惱蓋覆了你的悟門,讀經雖然不反對,不相信,所以你做不到。

      一切法從緣無性,緣起性空。可是後頭這一句要知道,「不壞事相」,六道輪迴的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這個現象我們在這個經裡面,這經雖然我們講得還不多,還是在初分,可是已經透露的訊息也透露不少了。如果我們是利根,從這部經開講一直到今天,這二千五百多個小時,你要是真正聽進去,不能說大徹大悟,小悟、大悟總有。應當也有個小悟幾十次,甚至於幾百次;大悟應該有幾次、幾十次。哪有不悟的道理!這個悟,我們一般講解悟,解悟得不得受用?能得一點受用,煩惱輕,智慧長。可是真正得受用,得受用要證悟,怎麼證悟?落實就證悟。怎麼叫落實?你看每部經後面最後一句「信受奉行」,那就能證悟,對佛所說的深信不疑,完全接受,沒有條件,依教奉行。行,他就有證,證就是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你不行,哪來的證?一定要落實。

      行從哪裡行起,這個要曉得,一定要從十善業道行起。我們今天講《弟子規》,為什麼講《弟子規》?《弟子規》落實十善業道。佛在《十善業道》裡頭,特別在小乘經裡面講得很多,可是中國人現在不看小乘經;大乘經裡頭也說得不少,讀大乘的人都覺得自己根性很利,對於這些小小戒疏忽了,認為這個東西不重要。所以變成諺語所說的「高不成,低不就」,學了一生沒有成就。這沒有成就是真的,學教沒有大開圓解,學禪沒有明心見性,學密沒有三密相應。換句話說,你所修學只能算是世間的善業,你沒有造惡業就是,這一生不得受用。不得受用,那就是依舊要搞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就苦了,這一轉世,過去生所學的都忘掉了,叫隔陰之迷。即使你這一生做人還不錯,來生能得人身,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不一定。縱然遇到佛法,你又要從頭來起,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

      我們自己現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一生聞到佛法能生歡喜心,很想依教奉行,很想在這一生成就。要知道這一點善根是過去生中,絕對不止一世、二世,實在講也是多生多劫阿賴耶裡頭薰習的善根,才有我們今天這個樣子。這樣子還不行,為什麼?出不了三界,自己要很清楚、很明白。但是這一生的緣,實在講太殊勝,我們親近到善知識,有了很好的修學環境、同參道友、大乘經教,我們都遇到、都不缺乏。現在所缺乏的,那就是佛跟菩薩所講的「勇猛精進」,我們缺乏這個。我們不夠精進,跟那些真正用功修行的人一比,我們就是懈怠懶散,這一生要成就太難太難!

      學教,哪一個學教的人不是全心全力都在經教上!我們過去學教,難,在家,在家是你有工作。這一天工作完了下班,利用晚上的時間、早晨的時間,一天頂多三、四個小時。這三、四個小時真正不放棄,算不錯了,這算不了勇猛精進。勇猛精進的人,晚上讀書讀到二、三點鐘,很平常,我們現在能行嗎?第二天早晨工作還是照辦。長時間睡眠的時間不超過四個小時,很多時候睡眠只有二、三個小時,這算是勇猛精進,他的佛法跟他的工作都沒有耽誤。能夠把工作統統放下,專心學佛,那就很難很難。而實在怎麼樣?環境也很不容易,你真正是這樣做法,在一個寺廟道場,人家看到你這樣精進、這樣努力,別人的嫉妒心生起來,想盡方法要把你趕出廟門。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環境,不容易。

      今天我們的道場提供大家修行,我們這個道場沒有很多的事情給你做,絕對沒有叫你到外面去化緣,生活非常安定。你晚上工作一夜到天亮,人家看到只有歡喜讚歎,不會嫉妒你,不會把你趕走。這樣的環境很不容易得到,得到了要知道珍惜。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修,我們繼續看寶首菩薩偈頌第二首。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初三頌」,就是第二、第三、第四這三首偈;「喻業報無性,不壞虛相」。後面九首偈它也分四個段落,前面三首這是一段,都是比喻業報無自性,沒有自體,但是它有相,就是我們常常讀到的「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如果從體相用來說,也可以講相有體無。第五首偈是比喻「無造受者」,正是前面講的「作者無所有」,作者、所作都無所有。第六首是比喻「性一相殊」,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一樣,性是一,就像古人所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到做金器這些工廠裡面去參觀,現在的展覽室,展覽室一萬多將近兩萬件,它的樣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但是你看它什麼?性是一,全是黃金,都是金器。這個宇宙也是如此,整個宇宙這些所有的現相是無量無邊,性是同一個。這個性是法性,我們佛經講「真如本性」,是一,變出來的相無量無邊。末後有四首偈,從第七到第十,「體無來處」,體無來處就是自性、就是法性。清涼大師先把這個給我們指示出來。

      然後我們看這第二首「初中初偈」,這就是第二首,第一段裡頭第一首偈。「雙喻業果皆真心現,雖無實體,而相不同」。清涼大師給我們註解的,簡簡單單就是這四句,但是他老人家《鈔》裡面講得很多。我們先就這些年在大乘教裡面所學習的,我們來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提示。這首偈雙喻業果皆真心現,偈頌裡面是用一面鏡子做比喻,鏡子裡的現相,現相是果,果必有因,因是什麼?因是鏡子的光,照見這個境界相,佛菩薩用這個做比喻。可是諸位要知道,比喻只能比喻到彷彿,沒有辦法比到很逼真,這個道理要懂。佛說法常常用比喻,讓我們從比喻裡面悟入真實,這個教學就成功。中下根性的人,這個方法很有效果,古今中外好的老師善用比喻。

      「隨其所對質」,質是本質相,「現像各不同」,這個好懂,鏡子對著外面境界,這是因;鏡子裡面現的相,這是果,「雙喻業果皆真心現」。《華嚴經》上給我們說「心現識變」,真心能現,妄心能變。識,識變。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識能把心現的相,我們一般講扭曲、改變,無論它怎麼樣個扭曲,怎麼樣變化,佛家講的十法界或者我們一般講的六道,六道裡面的差別最大,很容易、很明顯的你能看得出來,現像各不同。為什麼會不一樣?業因不一樣,這就是好像這個鏡子它所對的這個本質相,它現的相就不一樣,「胡來現胡,漢來現漢」。

      註解裡面講「皆真心現」,這句話非常重要!不管怎麼變,沒有離開真心,都是真心現的,所以講現是真心,講變是妄想。這樁事情我們在此地可以說常常來做相當深入的探討。難得近代日本江本博士用了十年的時間,用水來做實驗,成績相當可觀。我們得到這個訊息,跟他聯絡,請他到此地來給我們做了幾場報告;我們也曾經兩度到東京去訪問他,參觀他們的研究室。我們想深入的明瞭通過科學實驗證明佛所講的「唯識所變」,這個道理非常重要!說明了什麼?說明我們的身體,我們生活的環境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所變現的、所主宰的。這個道理,如果我們肯定了,我們明白了,現在這個世間是個動亂的時代,有史以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動亂,真正叫大亂之世!無論生活在什麼地方,身心都不安,時時覺得有威脅的感覺。這是自古以來,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現象,這是苦!

      所以現在這個社會許許多多志士仁人都在尋求怎樣化解衝突,怎樣使社會能恢復到安定和平,幾乎變成全世界人民的共識,全世界人民第一個願望。雖然有這個共識,有這個願望,但是很不容易,一定要知道宇宙的真相。宇宙的真相是什麼?心現識變。真正把這一句參透,那就有方法,就不難了。這佛法裡面講的共業、別業,「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識。要知道此地講真心,真心裡頭沒有想,所以它只現;想,它就變。就好像那個水結晶一樣,你的意念傳遞給它,它就現相。善的念頭,這是物質,它就變成很美好的相;惡的念頭,它就變很醜陋的相,不管是美或者是醜都是心現。

      心現跟識變是同時發生的,同處發生的,它不是兩樁事情,它是一樁事情。所以不管怎麼變,真心不變,真心所現。真心要變的時候,那所現的就沒有了,能現是真心。正因為這麼一個事實,所以諸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他怎麼看的?他看心現。世尊在《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如果不知道是心現,這句話就講不通。知道整個宇宙,一真法界也好,十法界也好,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也好,全是真心所現。真心所現,真心在哪裡?真心就在所現上。就好像古人講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裡?金就在器上。器就是金,金就是器,它是一,它不是二。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觀察。你要真正明白了,所有一切眾生同一個法性、同一個真心,真心才是自己。所以明心見性,明是明白,我們現在是迷惑,不明白真心。

      既然所有一切法都是真心、都是自性所變現出來,你怎麼會不愛它?慈悲心從哪裡生起來?就從這裡生起的,大慈大悲。知道什麼?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我們現在用一般世間人所講的「一個生命共同體」。其實說一個生命共同體,已經落在二、三裡頭。但是不用這個話講,很難講,講真的聽不懂,無法接受,說一個生命共同體,比較容易能夠接受、能夠體會。譬如說地球,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要依靠地球生存,地球是我們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體,我們要不要愛惜地球?能不能任意破壞地球?

      科學技術發達,人確確實實破壞了地球,地球的生態失去平衡,這一失去平衡就出現許許多多的災難,我們稱這些災難為自然災害。實際上,這個地球上哪有自然災害?所有一切生物彼此都是相輔相成,維繫整體的均衡;破壞一種,一種它就會牽連一身,正如同我們人的身體一樣,這是非常奇妙的。你說這身體誰造的?什麼人製造的,造得這麼微妙?今天有什麼人能夠把這個問題解答出來?身體裡頭每個器官少一個都不行。過去我們聽說盲腸沒有用,這是有害的東西,要把它割掉,細細想想有沒有道理?沒有道理。它長這個東西它一定有用處,你要把它去掉,它一定妨害別的器官,會影響別的器官,為什麼?不平衡。所以我們的身體任何一個器官不可以破壞。

      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生病,現在西方的醫學很喜歡用外科手術,哪個地方要出毛病把它拿掉,或者給你換一個。拿掉(你這個身體、這整體)破壞了平衡,換掉也破壞了平衡,跟地球一樣。我們把身體當作一個地球,地球有自然災害,如果我們身體內部這五臟六腑要是哪個地方被拿掉一個,我們這個身體裡面就有自然災害發生,你身體不健康。人知道愛惜身體,你要知道愛惜地球,地球是我們大的身體。怎樣保護我們身心健康?佛教給我們,我們的生活要順應自然,你身體就會健康;違背自然,那你就會生病。

      中國的學術、中國的倫理道德是從大自然法則運作裡面得到的啟示,絲毫不違背,完全適應,跟大自然完全配合。中國古書裡頭所記載的(古人是這麼做的),飲食,一定是吃這個季節所生長的,這個地區所生長的。為什麼?這個季節、這個地區養活此時此地的生物,養活此時此地的人眾,最健康的食物。可是我們今天食物也出了問題,出了嚴重問題,為什麼?我們用農藥、用化肥,這農藥、化肥不是自然的,自古以來沒有過。你要說現在不用這個沒有辦法提高生產,那是絕大錯誤。中國在古代沒有發明這個東西之前,那些人怎麼活過來的?我們在許多文字記載裡面,他們生活很快樂、很幸福,不像我們現在活得這麼痛苦。細細要去想這個原因,這個與心現識變有大關係。

      我們今天是隨順我們的妄想、煩惱、習氣在生活;古人不是的,古人是隨順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法則就叫做道德。隨順道德,所以他的生活、生命非常充實,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想想我們現在過的什麼日子?現在我們要想化解衝突,化解矛盾,化解對立,促進社會安定和平(這個社會是整個世界),就用心現識變,這才叫隨順自然。不善的心行,就是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行為造成我們現在的果報,「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如果我們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行為,所以現在我們提倡《弟子規》的教學。你看多少人聽到之後,有痛哭流涕的,有跪下來懺悔的,後悔自己聽到得太晚了,早三十年聽到就不會做很多錯事。從這地方我們就體會到人性本善。

      中國《三字經》上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這不就把這現象都說清楚了嗎?聖人真是了不起,幾句話把現在這些現象、前因後果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性是善的。佛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一切眾生不單是人,一切動物,一切植物,一切礦物,包括自然現象。什麼叫佛性?這裡講真心,真心就是佛性,真心現的。所以你只要一回頭,我們中國人講:你的良心就發現了,明白了,有人教你,有人提醒你了,從今而後回頭是岸,我們要有一個善心。

      《弟子規》上教我們怎麼生活,在生活裡面,聖賢人常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道理佛法裡頭講得最透徹,為什麼?識變。天時裡頭沒有識,地利裡頭也沒有識,人有識,所以天時地利不如人和。人要是覺悟了,都能夠隨順道德,隨順道德就是隨順大自然的法則,不再破壞自然生態,自然生態包括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起的不善念頭,這不是自然生態。起心動念的自然生態是什麼?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起心動念完全跟自然生態相合,所以他們住一真法界,他們住的那個地方叫極樂世界、叫華藏世界。那個世界從哪裡來的?心現的。也就是說,這些人心裡頭沒有一個惡念,就是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

      佛講「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一切世間就是講的十法界,不只是六道三途,一切世間苦都能夠遠離,叫離苦得樂。我初讀《十善業道經》,讀到這一句眼睛都放光,這還得了,這一定要學,這太好!到哪裡找都找不到。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就遇到苦難,你要學會這一法,問題就解決了。要懂、要學,真管用,一個人學,一個人離苦得樂;一家學,一家離苦得樂;一國學,一國離苦得樂;全世界人都學,我們全世界離苦得樂。你才曉得我們為什麼全心全力在推廣。這一法是什麼法?佛講得很清楚,這是大乘教裡頭的根本法,「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純善,沒有惡!原來這樣就可以離一切苦。佛這裡頭還特別教誡,「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心裡面不夾雜毫分不善,念頭裡面不夾雜毫分不善,言語、行為裡面不夾雜毫分不善,你是個善人,就是大乘教裡面常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

      善法標準是什麼?佛說出來,不多,十句。我們的身語意永離殺生、偷盜、邪淫,身永遠要離,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永離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就是你的念頭裡頭永離貪欲、瞋恚、邪見(邪見就是愚痴)。佛講的這十句,我們今天學習就落實在《弟子規》。所以我們只要把弟子規落實,真正做到,十善業道也就落實,這是基礎。從這個基礎慢慢再向上提升。十善業道是什麼人修的?初信位菩薩修的。這個要是做不到,大乘的門你進不來,初信位的菩薩。所以你要看,不看別人看自己,自己有沒有契入大乘?能不能算大乘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你就從這裡看。為什麼?大乘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這個十善做到了,而且還是上品十善。你說這多重要!沒有上品十善,沒入佛門。

      我們淨土宗這麼多年來,從淨宗學會成立,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黃念祖老居士介紹給我的。我在海外弘法,他一再拜託:法師,你在海外弘法,最好勸導同修們成立淨宗學會。我非常歡喜,為什麼?淨宗過去的組織就是蓮社、念佛堂,這傳了一千多年。現在一般社會聽說蓮社,看到念佛堂,都認為這是迷信。夏老聰明,把修行的道場把它換個名字叫學會,把研究教理的道場換個名字叫學院,這是跟現代社會就能相應!大家覺得這個名稱不迷信,學會、學院。最初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加拿大成立的,第二個是在美國。現在美加地區大概將近有三十個淨宗學會,我在美國的時候。現在不曉得還有沒有繼續在發展。

      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寫了一個緣起,緣起裡面淨宗著重於實質,著重於修行。修行依靠什麼?我選了五個科目都很簡單。五個科目裡面第一個「淨業三福」,這是我們淨宗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接下來就是六和,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一定要遵守「六和敬」,再就是「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五個科目,很好記。我在洛杉磯的時候,當地那邊的法師,印海法師對我們這五個科目他就很讚歎,簡單,容易記,容易落實。行門不可以太複雜。

      三福裡頭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們就想到這是佛法的基礎,落在哪裡?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做到了,才真正是孝親尊師!《弟子規》很好,《弟子規》一開頭講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再有餘力則學文。所以《弟子規》就是《十善業道》的落實。我們把這兩樣東西合起來去觀察、去研究、去學習、去落實,這個根就穩了。有這個基礎,你才能提升自己,進入第二條。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二乘福,聲聞緣覺。頭一條是人天,人都做不好,你還能學佛嗎?學佛先要把人做好,十善業道是先把人做好,諸位看《十善業道經》你就明白。這個經我們講了八十個小時,講得很詳細。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它是從做人到成佛都不可以離開,十善業道究竟圓滿,那就是成佛,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修行人數這麼多,時間這麼久,我們今天問一問:你修淨土,你往生有沒有把握?我問過很多人,回答我都是搖頭:沒有把握。為什麼?沒有基礎,像樹一樣沒有根!花瓶裡面插的花,死的不是活的,看起來很好看,兩三天就謝了。我們的根本產生了問題,所以現在要用《十善業道》、要用《弟子規》來扎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根本都在《弟子規》跟《十善業道》。也許同學們說,這《弟子規》是清朝人編的,一切諸佛如來他怎麼也學這個?《弟子規》的文是清朝時編的,裡面的理、裡面的事是自然的法則,那不是人寫的,宇宙之間本來就是這樣。

      古今中外一切聖賢,他們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就是這樣,你把它記錄下來,這叫《弟子規》。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老人家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記錄下來,我們稱之為戒律。戒律是佛制定的嗎?不是,它本來就是,一個覺悟的人完全隨順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真相,叫「諸法實相」,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他通達明瞭,一點都不迷惑,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與自然的法則相應,這快樂無比!所以大乘教裡頭「常生歡喜心」,儒家講的「不亦悅乎」;佛法裡頭講「法喜充滿」,比那個不亦悅乎還要殊勝。

      所以你不從這上奠定基礎,不從這上培養我們的根本,我們像一棵樹,現在樹根爛掉了,非常危險,倒下來,這個樹就死掉了。現在要用《弟子規》、要用《十善業道》來救根,這真叫自救救他。我們自己能在這邊立足,能夠成就,別人看到了,他就模仿,他就向你學習,那就是利他,那就是救他;救他必須自救,自救才能救他。我們今天要幫助這個世界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從哪裡起?從我們本身落實《弟子規》做起,這就是對於現前這個社會,對於現前世界做出了真正的貢獻。這是中國傳統教育,這就是外國人講的「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孔孟學說的根,大乘佛法的根,我們從根本,從這地方落實,自己真正得到受用。

      所以這業果都是真心現,「雖無實體,而相不同」。相是什麼?相是隨著人的念頭不一樣。我們自己的相也是如此,中國諺語常講:四十歲之前,你這個相貌還受過去,有人講遺傳,其實不是遺傳,是過去的業力;四十歲之後叫後天,後天是什麼?你這四十年所造的,所造的善惡業,那相貌會變。你的心行善,相貌就善,身體好;你心行不善,你相貌就不好看,身體也不好。這是相為什麼不同,道理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