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0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0六卷)  2002/1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906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最後偈頌第五段,偈頌的第五段,有五首偈說「莊嚴際中」。這個裡面講到三世莊嚴,最後結歸「一塵普見」。我們現在看這五首裡面的第一首:

      【諸修普賢願。所得清淨土。三世剎莊嚴。一切於中現。】

      這個偈頌雖然只有二十個字,這裡面的境界廣大沒有邊際。華嚴會上,諸位一定要看清楚都是修普賢願的,都是修文殊行的。文殊行是「十波羅蜜」,普賢願大家都很清楚,「十大願王」。大經佛告訴我們,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修淨土的同學,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往生,這一點我們過去在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說得很多。《無量壽經》序分裡頭,還沒有到正宗分,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一開端就為我們說出「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所以我們要知道極樂世界是華藏的中心(就好像一個都市一樣,極樂世界是這個都市最精華的地區),各個都是修普賢行的。我們讀《華嚴》,學習《華嚴》,對這個事情沒有疑問。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一定要記住,他導歸極樂的是些什麼人?不是普通人,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這些人;聽從文殊、普賢的教誨,同生極樂國。在這個地方能夠顯示出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真的是無比的莊嚴!

      我們說淨宗初祖,中國人說淨宗初祖是廬山遠公大師;沒錯,中國的淨宗初祖。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那就不是遠公大師了,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是什麼人?普賢菩薩。怎麼知道的?《華嚴經》裡面看到的。那要再擴大,擴大到法界初祖,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是什麼人?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說出來了,大勢至菩薩。他在《淨修捷要》裡面講「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我當時第一次看到這一句,我的寒毛直豎!想了一想,對!他講得一點都不錯。諸位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你仔細去讀讀就知道了,法界初祖。普賢菩薩是華藏初祖,我們娑婆世界初祖;遠公是中國初祖。

      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行差別在哪裡,我們要知道。修學的科目、修學的方法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用心不一樣。大乘菩薩他們的用心,我們看起來就不可思議了,用的是真心。你看看大乘菩薩,大乘菩薩的標準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通常我們所謂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大乘菩薩,是真正覺悟的人。

      《金剛經》上所說的四相四見都破了,不但都破了,破得相當徹底!《金剛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須陀洹已經破了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破得淺,不夠深。但是確確實實是破了,四相破了。如果這四相沒破,在佛法裡面講你沒有入門。

      天台大師給我們講六即佛,沒有破四相的是「名字即佛」,是名字位中,有名無實。真正發心依教修行,那就入了觀行位,那是觀行位的菩薩;四相沒破,觀行位菩薩。四相破了之後是相似位菩薩,就是說你有一點像了。相似位中,菩提心有沒有發?給諸位說沒有發,菩提心還沒發起來,但是他在學習。菩提心,哪有那麼容易!可是這樣的菩薩,他在練習。依中國人說法,他在做克己的功夫,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在《華嚴經》上講,要克服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他在這裡用功。一定要放下,先放下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統統放下,你才能夠入相似位。

      再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分別心斷掉;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就是說見思斷了,塵沙也斷了,破一品無明,分證位,真菩薩了,這不是假菩薩,這個時候菩提心發起來了。所以,《華嚴經》圓教初住叫發心住,發什麼心?發菩提心,這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入的位子是正等正覺。相似位是正覺,還不能叫正等,叫正覺,正覺是相似。正等正覺那就是真實的,那不是假的,真菩薩。不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實實在在講是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大乘菩薩活動的空間,我們講法身菩薩,他們活動的空間是遍法界虛空界,不是一個地區。《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們是無住。不但是身無住,身無住是什麼?沒有身。沒有身,他能夠隨類現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所以他能現無量無邊身。眾生的感逐漸逐漸消失了,菩薩就滅度,菩薩就不住世了,身就沒有了。所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緣示現,隨機說法。佛沒有一定的身相,也沒有一定的說法,活的,活活潑潑,這是我們要學的。

      首先我們要學破執著,特別是在《華嚴》顯示的,我們一定要把心量拓開;起心動念,當然最殊勝的是能夠與法界虛空界相應。起心動念決定不能想自己,想自己麻煩大了,想自己是增長我執。換句話說,增長執著,增長見思煩惱,你怎麼能破得了?這個念頭錯了,念佛都不能往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世界、是普賢行的世界,我們妄想分別很重就跟它不相應,想去也去不成,不具足條件。這些道理你總要懂。

      所以,一定要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放下,我們凡夫從這個地方下手,現在就是這麼做法,起心動念我們想到全世界人民的福祉,想到全世界的安全、和平,想到全世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互相尊敬,互助合作。不能想自己個人,不能想自己的小道場。我這麼多年在經教裡頭修學,這一點的利益我得到了,我沒有「自己」這個觀念,沒有自己道場的觀念,這確確實實。我在哪個地方沒有一定,連自己也不曉得,哪裡有緣哪裡去。這是這個身體在,還不能離開這個地球。我是想將來能夠捨這個身之後,像法身菩薩一樣,我的活動空間要能夠真正達到遍法界虛空界。

      這是大乘菩薩,不是普賢,普賢比這個還要殊勝!殊勝在什麼地方?我們知道世間重重無盡,真正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重疊。佛在這個經上跟我們說的,毛孔,我們的汗毛,毛端、毛孔這是正報裡最小的,依報裡面的微塵,每個毛端、每粒微塵裡面都有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諸佛剎土。絕對不是說「芥子納須彌」,那是小兒科。芥子納須彌,已經不可思議了,微塵、毛端比芥子小得太多太多!裡面納什麼?納虛空世界,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眾生都在裡面。誰知道?普賢菩薩知道。普賢菩薩不但能知道,普賢菩薩能契入,能入一切毛孔裡面諸佛世界,能入一切微塵裡面的諸佛剎土,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華嚴經》最後一品,諸位看「四十卷」品題就顯示出來了,「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大,遍法界虛空界;小,微塵裡面的世界。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但是微塵裡面的世界跟外面這個世界是一樣大,而且重重無盡。就像鏡子,兩面鏡子互相照一樣,無法想像!這個現象是當人自性所顯現的境界,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才叫宇宙人生的真相。如何能契入?那我們不能不修普賢行。

      所以這第一句說,『諸修普賢願,所得清淨土,三世剎莊嚴,一切於中現』。「三世」講的過去、未來,現量境界。普賢行,我在此地不厭其煩再重複一遍。為什麼?沒做到!全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說的行門統稱普賢行,普賢行包括大乘菩薩所有的行門,一門都不漏,這樣我們學起來難了!普賢菩薩給我們一個修學綱領,這就太好了!這個綱領,一切時一切處,我們都要把它抓住,決定不能夠失掉。

      行門裡面,無論修學哪一個行門,必須要跟這十個綱領相應。念佛,我不離開這十個綱領,那我這個念佛法門是修普賢行。我持戒(一般在家同學們,你們受過三皈、五戒),我受持三皈、五戒與普賢十願相應,你把你這個三皈、五戒立刻就轉變成普賢行願了,不可思議!你學教,現在有不少同修發心學講經,好事!決定不能離開十願。你研經學教,那也是普賢行願。只要你與這十個綱領相應了,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任何一門要與這十條相應。

      這個十願,第一願「禮敬諸佛」。「諸佛」說的是誰?過去諸佛,世尊曾經給我們介紹過,諸位今天讀《三千佛名經》,你就看到過去千佛;現在千佛,「現在」是講「賢劫」這一大劫;未來千佛,未來是底下一劫,底下一個大劫,「星宿劫」;這是明顯的告訴你「過去、現在、未來」。實際裡面真正的意思,我們要懂得。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一切眾生包括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包括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是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泥沙土石,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華嚴經》上,大家都知道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這個「禮敬諸佛」怎麼修?你對一個人,無論是哪一個人,對一個人不恭敬,你「禮敬諸佛」這一條沒有修到,你有缺點。尤其是對你的冤親債主,你心裡頭還有忿恨、還有分別、還有執著,普賢這一條就沒有了;這一條沒有,就統統都沒有了!這個十願是後後勝於前前。就好像蓋樓一樣,這十層大樓,「禮敬諸佛」是第一層,你第一層沒有,你哪來的第二層、第三層?所以從哪裡入門?從禮敬入門。

      這個禮敬是一切恭敬,不但講的是一切諸佛菩薩、羅漢你恭敬他。我今天要問你,你現在學佛,你對於佛教以外其他宗教恭不恭敬?不恭敬。那這個「禮敬諸佛」怎麼講法?外教的那些人,試問問他是不是人?他有沒有佛性?他具不具足法性?具足。佛經上說,既有佛性,他就是佛,你怎麼能不恭敬佛?所以這條就是我們現前,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在我眼睛當中,他們統統都是未來佛,我對他們的恭敬跟恭敬釋迦牟尼佛一樣,跟恭敬阿彌陀佛一樣,跟恭敬父母一樣,絕對沒有差等。能做到嗎?既然能夠做到禮敬,你還會動個念頭去傷害他嗎?哪有這個道理!這是第一步。

      再進一步,你對所有一切畜生,蚊蟲、螞蟻,你們常常討厭的蟑螂、蒼蠅,牠是有情眾生,牠有佛性。牠過去造的業重,投胎投這麼一個身,將來也是未來佛,你對牠有沒有恭敬?你有沒有去害牠?你有沒有隨便去殺害?不可以。這些螞蟻蟑螂、這些小動物通人情,我們學了佛之後明白了。我們自己居住的房子裡面,特別是廚房裡面,常常有這些小動物來騷擾。我們現在明白牠是未來佛,所以看到之後我們合掌恭敬,請牠們到廚房外面院子裡面。牠們來找食物的,我們把牠需要的食物放在外面供養牠。我對牠恭敬,牠對我也恭敬,牠就不到廚房來了,彼此互相尊重。真做到了,很容易溝通。

      不但這些有情動物我們跟牠能夠溝通,真的有感情。你沒有法子溝通,是你沒有誠意。中國古人說得很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些小動物,我們跟牠商量、跟牠說話,這是表達我們的意思,好像牠不知道,我們誠敬心不夠。果然有十分誠敬,牠感動了。我們這個感動、溝通是心靈的感應。

      提升一級的時候,花草樹木,無情。無情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樹神、花神、草木神,我們可以跟它溝通,跟它和睦相處。我們照顧它,它有回饋,花開得特別鮮美,特別香,它用這個回饋、用這個來供養。樹木茂盛,果實纍纍,它的回報!

      我們在澳洲,居住環境土地面積大,所以我們就闢了兩塊菜園,種了很多很多的菜。我們道場每天吃飯大概將近一百人,吃不完。菜園裡面我們照顧得非常周到,沒有蟲,我們不用化肥,不用農藥,決定不傷害動物。我們還放佛號,放讚佛偈,供養這些蔬菜,供養那些樹木花草。所以你走進那個地方,磁場不一樣,我們跟天地萬物融成一片,我們不需要用言語,心靈來溝通,落實普賢菩薩這一條的教誨,「禮敬諸佛」。

      對於其他的宗教,澳洲土著他們的族類繁多,都是小族群。每個族類都有他們自己信仰的神教,供奉的神明,我們都能溝通。不但跟人溝通,跟他們所奉祀的鬼神都能溝通,科學家所講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

      宇宙的和諧,沒有別的,「禮敬」二字而已。只要我們能夠奉行,遍法界虛空界,通暢無礙,活動的空間無窮大,這個生命多麼充實。這是大乘佛法,尤其是《華嚴》的殊勝利益,我們學了要有受用,學了沒有受用,我們學它幹什麼?所學非所用,那種學問,浪費時間,浪費精神,浪費體力,那是錯誤的。學了,它真管用,真有受用。

      所以要學禮敬,「敬人者人恆敬之」;敬鬼者,鬼恆敬之;你敬動物,動物尊敬你;你敬花草樹木,花草樹木也尊敬你。所以,我們要想別人尊重我們,我們先要尊重別人,一定要知道尊重別人才是真正知道尊重自己,愛護別人才是真正愛護自己。對一切眾生不能有絲毫虛偽,不能有絲毫染著,不可以有絲毫傲慢。這些都是什麼?都是給一切眾生製造誤會,製造敵對,給自己找來的麻煩,讓自己生生世世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原因在此地。所以,能修普賢願的人,遍法界虛空界,障礙全都消除。

      佛法對「禮敬」這個教誨非常重視,擺在第一堂課,第一個科目;儒家教學亦復如是。我們展開《禮記》,《禮記》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你想想,這句話跟「禮敬諸佛」意思相不相同?「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聖人的學問,聖人的大道,也就是聖人走的路,「禮敬」而已。

      過去有人向印光大師請教,怎樣才能夠入佛門?這個「入」不是普通一般來受個三皈、五戒,不是這個意思。他講的入佛門,意思是說「入佛的境界」。印祖的回答都在《文鈔》裡頭,我在《文鈔》上看的。他老人家回答,「有!誠、敬二字。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真誠恭敬,這是契入佛境界的不二法門,就是普賢菩薩第一願。

      記住,一切恭敬!誤會我的人,毀謗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怎麼樣對他?真誠恭敬!誤會能化解,毀謗也能消除,陷害也會終止,這才叫真正解決問題。化敵為友,化怨為親,真誠恭敬。決定不能有一絲毫怨恨的心、報復的心,麻煩大了!為什麼?這結下冤仇了。冤仇結下來之後,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是苦不堪言,那叫大錯特錯!誰懂?佛菩薩懂,法身大士懂,這是化解怨結,就是我們佛門一般講消業障。

      你們都想消自己的業障,但是你們所作所為天天跟一切眾生結新的業障,你的業障怎麼能消除的了!聽到一句不高興的話,心裡頭要懷恨好多天都不能化解,業障現前,你怎麼能把它消除?這是小的。受重大的傷害,念念都有報復,那個報復心的強、堅固,千萬年都不會忘記。這怎麼辦?

      現在這個社會動亂,這是大家都擔心的,恐怖分子的報復,身心都不安穩。你果然契入大乘,身心安穩。化解怨懟,從哪裡化解?從自己本身心地裡面化解,不是在外頭。你在外面化解,那你錯了,這不是佛法;佛法是內學,佛法是內證。我在我自己內心裡面,把所有一切矛盾化解,衝突化解,是非人我化解了,外面一片和諧,天下太平是從這裡來的。

      所以真正要想消弭衝突,落實和平,從哪裡做起?禮敬,後面還有稱讚、供養、懺除業障。實在講,這個十願裡頭,只要你做到這四條,世間所有一切怨懟衝突都沒有了,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

      佛法的教學,目的在哪裡?目的確確實實是教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世間人所希求的安和樂利,佛法所教的就是這個。世間人雖然是這樣想,真善美慧,有名無實,他做不到。佛法裡頭有理論、有方法,幫助你達到這個目標。世間人有這個希求、有這個目標,沒有理論,又沒有方法。他所依據的理論、方法全是錯誤的,全是跟自己希求這個目的是相反的,這非常可悲。所以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句經文,也是無限的感慨。

      從哪裡做起?從本身做起。從我自身解脫,我得利益,我得利益,別人就得利益。這個話怎麼說?你以不善對我,你毀謗我、侮辱我、傷害我,我統統化解了。我心目當中,你是菩薩,你是未來佛,你是善人。這是我們一定要肯定,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肯定你的本性是善的。你今天對我這個不善,不是你的本性,是你的習性,不是你的本性。你的本性是善的,我尊重你的本性,我不計較你的習性,我本身解脫了。

      你對我的毀謗、侮辱、陷害,是不是我真的受到傷害?一絲毫都沒有受到。我解脫了,我也不會報復你。你放心,我決定不會報復你的,我也不會怨恨你,你那邊也解脫了。兩邊問題都解決,沒事!如果要是不懂得佛法這個道理,這是真理!不懂得這個真理,你毀謗我、你誤會我的時候,我一定忿恨。我忿恨,好了,我跟你結上這個帳,來世我一定報復,來生後世我一定報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麻煩大了。彼此兩邊都受害,彼此兩邊都痛苦。

      佛法妙,妙在此地;高,高在此地,高明到極處!儒家常講「極高明而道中庸」,佛法的確是如此,我們從這裡才真正解決問題。尤其現代社會的衝突,許多人在想方法解決,想不出方法,方法全在《華嚴經》裡頭;得到《華嚴經》,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要繼續看這第一首,這個意思很長。請看經文:

      【諸修普賢願。所得清淨土。三世剎莊嚴。一切於中現。】

      這一首偈後面三句都是講的果報,是我們非常希求的。『清淨土』,我們現在世間這樣的混亂,所以對於「清淨土」非常嚮往,它的因就是普賢行,普賢行願。前面跟諸位說過「禮敬」,一定要修,修禮敬決定有好處。我是個過來人,我所得的這種殊勝的利益、好處,許多同學你們都看到的。

      在外國,過去演培法師曾經有一次特別請我吃飯,在新加坡一個素菜館,靈芝素菜館。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今天請我吃飯是為什麼?他說:今天我有一樁重要的事情要向你請教。我說:請教不敢當,演公是老前輩。我說:什麼事?他說:你的法緣殊勝,這是什麼原因,你要教給我。我說:這個容易!誠敬、讚歎、供養,我只做這麼三樁事情;我對別人好,回報的是別人對我好。他聽了之後很有感觸。所以像演培法師這樣觀察的人很多很多。法緣殊勝,實在說這是我們一般講人緣好。我在前面跟諸位說了,不但對一切人好,對一切畜生好,對花草樹木都好,沒有一樣不好。

      我離開新加坡,寫了一副對聯,也曾經向諸位報告過。上聯是「處逆境」,環境不好,處處是障礙;「隨惡緣」,你所遇到的人,冤家對頭,都是存心傷害你的,造謠、生事、毀謗,處處給你為難。這樣的境界,我們應該怎麼來對待?佛告訴我們「無瞋恚」,一絲毫瞋恚的念頭不起。「業障盡消」,這是消業障,我的業障消除了。所以那些逆境、惡緣,我感恩,它替我消業障。我為什麼能消業障?不起一絲毫瞋恚心,沒有一念報復心,業障消了。那是善知識,不是惡知識。所以我離開台灣的時候,我寫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一生永遠感恩,你說多快樂、多自在!

      下聯是「處順境」,環境好,一切都很順利;「隨善緣」,遇到這些人事都是善的,對我都是誠心誠意來幫助、來贊助的,善緣。「無貪痴」,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貪戀,你愚痴,你就墮落了;無貪痴。「福慧全現」,處順境決定不能起貪心,決定不可以迷惑,絲毫貪心迷戀生起來,你立刻墮落。

      經典上有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的感觸很深。我從小非常重視情義,就是重情義,這也是業障,情義太重。感恩的心重,確實「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所以,我要離開一個地方,那真的是被逼不得已;否則的話,於情於義講不過去。我怎麼可能過去跟韓館長在一起合作三十年,台北我們那個小圖書館,再小,我也不能捨棄。這是遇到什麼?逆增上緣,逼著我不能不離開,沒有法子!離開之後,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上,在教學講經的事業上,有大幅度的長進。所以這個離開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更殊勝!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

      但是我對於高貴民先生這一家人念念感激,每天誦經迴向給他祝福。我常常關懷,他們家人要有困難,我立刻要幫助,義不容辭。人,做人一定要懂得有恩有德、有情有義,這才算是個人!

      離開台灣,到新加坡,接受李木源居士的供養。在新加坡三年,在那個地方講經教學,附帶團結當地的宗教族群,做了不少事情。

      離開新加坡也是逼不得已,這在澳洲建立一個小道場。這個道場建立,是為從台灣離開的這一批出家人,原來在圖書館出家的,安置他們,讓他們自己有一個修學的環境,身心安穩,他們可以辦道。

      我自己並沒有意思移民到澳洲去長住,沒有,念念還有個落葉歸根的念頭。這是往年每次我到北京看趙樸老,樸老常常提醒:落葉歸根,早一點回來。我非常感激他老人家,所以念念都想回中國,等待這個機緣成熟。

      兩千年的年底,就是有些人造謠生事,把我跟中國宗教局的關係破壞了。我知道回中國沒有希望了,所以這樣才決定,真正下定決心,落葉歸根歸到澳洲去了。沒有想到到澳洲,跟澳洲這個地區緣分非常之深。無論是官方民間,跟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教族群,在那裡都能夠和睦相處,這是意想不到的。所以都是逆增上緣。

      如果中國宗教局歡迎的時候,我哪裡會有在外國居住的念頭?沒這個念頭。但是現在在外國,外國人對我這麼好,我是重情義的人,你說我能離開嗎?不可能。我要是離開它,就變成忘恩負義了。這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了,你還能學佛嗎?這一定要懂得。

      尤其是學佛的人,佛有沒有家?沒有家,佛是以虛空法界為家。所以你看佛經,你們仔細注意看,你看經典一打開,如是我聞,佛「在」什麼地方。它沒有說他「住」什麼地方。要是佛「住」某個地方,那佛就有家了。佛「在」。我們今天在香港,說不定明天又在別的地方,「在」,這是不住。《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這個話就絕對正確。心開意解,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哪裡有緣哪裡去,一點都不勉強,永遠感恩。我到澳洲遇到這樣殊勝的緣,我感謝宗教局,我感謝葉局長,他給我的這個機緣,要不然我沒這個念頭。

      到那邊,大學裡面送我博士學位,請我去擔任學校教授。這個東西需不需要?不需要,出家人要這個幹什麼!為什麼接受?校長來勸我:法師,現在這個社會動亂非常嚴重,許許多多學術團體在想方法消弭衝突,促進和平。多半都是些學者,有些重要的集會討論這些問題,希望法師參加。但是用學者的身分參加,不要用宗教人士。這麼一個原因,我同意、答應、接受,所以接受這個學位,接受這個名義,也就是接受他們的邀請參與他們的會議,我們提供一點意見能夠幫助解決問題。不是為這個,我們要這幹什麼?

      早在三、四十年前,清度法師在世的時候,他是韓館長的表哥,到台灣來看我。他說:淨空法師,要不要在日本給你搞個榮譽博士?我那個時候拒絕了。我們台灣有幾位法師在日本拿到榮譽博士,清度法師他幫助那個活動拿到的,當時我拒絕了,沒有用處,我們不做這個事情。今天在澳洲,校長說工作上的需要。所以諸位要了解,名聞利養邊都不能沾。但是幫助這個世間化解衝突,促進和平,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一定要貢獻自己綿薄之力。

      這些因緣可以說都是逆增上緣成就的,我怎麼不感恩?感恩戴德!我怎樣報答?我要把佛法學好,我要把佛陀教育在全世界發揚光大,我用這個來報恩,我用這個來祝福。

      所以,化解衝突,我跟這些許許多多大學校長、教授交流的時候,跟他們說明化解從自己內心化解,把自己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內心的矛盾先把它解開。這個理論的依據,在中國《三字經》上頭一句,要肯定「人性本善」,在佛法裡面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我們的理論依據,聖人的教誨。所以我說「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一般人看到這是個惡事、不好的事,你要看結果。結果是好的,所以它真的是好事,真的是好人,真的是好事。

      我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緣?我自己想到,自己的情義太重了,所以一定都是逆增上緣來幫助我,順的境界裡頭不能幫助我。我確實是非常重視情義,如果不是逆增上緣,我受人之恩,我永遠都是一個報恩念頭,永遠不會離開。不是他有意思叫我離開,我絕對不會離開,我這一生會幫他幫到底,我是這麼樣一個人。所以佛菩薩安排逆增上緣來讓我拐彎抹角,要不然我不會拐彎抹角。所以世間事只有佛法才講得圓融、才講得通,到這個地方來一切明朗了、明瞭了。

      第二願,「稱讚如來」。你看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第二個稱讚如來,變了。他為什麼不用稱讚諸佛,他換個如來?這裡面就有講求了。諸佛是從形相上講的,所以從形相上說萬法平等,一切恭敬,一心恭敬,決定沒有分別的。諸佛如來如是,法身菩薩亦如是,沒有分別;恭敬心決定沒有分別,真誠、恭敬沒有分別,永恆不變!

      但是,凡夫雖然性善,雖然有佛性,他現在在迷,他不覺悟!儒家所講的「性相近,習相遠」,那個「習」是習性,習性是迷了。迷了本善,迷了性德,他就胡思亂想,叫妄想;從妄想一定生分別、生執著,那就會造許許多多的過失。過失是什麼?跟法性相違背的,跟本善相違背的,他會做出這些事情來。做出這些事情來,我們從他的行業上來講,他所作所為與本善相應、與性德相應,稱讚!這是如來,所以如來是從「性德」上講的。如果他所作所為與本善違背、與性德相違背,佛菩薩怎樣?佛菩薩不說,絕不毀謗,不說、不讚歎就是,也不毀謗,也不批評,這一點要懂得。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他,讓他自己覺悟,讓他自己回頭,這是教育。

      我小時候在學校念書,我們學校的訓導主任,標榜的訓導是「身化教育」,佛法真的是身化教學,以真誠的心去感動他。眾生業障深重,不是說幾天、幾個月他就會回頭的,不可能。你要有耐心,有時候十年、二十年,他才會覺悟到;有時候到臨終的時候,他才想想一生:某個人是好人!到臨終的時候他才覺悟。有的人死還不覺悟,怎麼辦?他還有來生、還有後世,佛菩薩生生世世照顧你,你總有一天會覺悟、會回頭,肯定有一天。這一天說不定是千萬年,說不定是千萬劫。菩薩有耐心,他所以能夠這樣做,就是肯定你的性是本善的。你的性是本善的,你有佛性,這是「稱讚」,不一樣。

      諸位必須要記住,看到一個人做一切不善的事情,與十善業完全相違,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造十惡業。我們遇到時候,合掌,「阿彌陀佛」。絕對不起心、不動念,絕對不把他的惡放在自己心上。反之,那你就錯了,那你就變成一切眾生罪惡的垃圾桶,你的虧就吃大了!永遠保持自己心地純淨純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容毫分不淨夾雜」,重要!成佛,沒有別的,佛就是純淨純善;菩薩是非常認真努力在學純淨純善,還沒有達到「純」。

      這是第二願的意思,要懂、要知道怎樣去學習。所以遇到的人造作一切惡業,不放在心上,「合掌令歡喜」。你看看,佛在經上這樣教給我們的,決定不讓他生煩惱,合掌令歡喜。他討厭我們,我們迴避他;不喜歡見我們,我們看到他來了,遠遠躲開,他歡喜了。不要去頂撞,不要去冒犯,修養自己的道德。不是他不好,我的道德不夠,不能感化他。所以回過頭來問自己,自己不行!這個樣子我們自己才會有長進,就有進步。如果小小的一點事情都把它怪別人,自己沒有過錯,過錯都是別人的,這個人永遠不能離開三途,那真是佛經裡面講的「可憐憫者」。這些道理很深很廣,自己一定要有能力體會,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第三,「廣修供養」。「廣修供養」裡面,這條特別重視「四攝法」。普賢菩薩,那不是普通的供養,對一切眾生歡喜布施供養。修自己,度眾生,要知道修自己跟度眾生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情。歡喜布施度自己的貪心,無量劫來我們慳貪的根,從這個地方拔掉了。歡喜布施供養,能夠捨己為人,一般宗教裡面講犧牲奉獻,你要真能做到!

      看到苦難眾生,他有需要的,不要等人開口,不要等人求你,你主動的去幫助他。拔自己慳貪煩惱,跟眾生結殊勝的法緣,用現在話說,你交了好朋友。知心的朋友,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難得遇到幾個人,患難的時候真的肯幫助你,真靠得住!這個朋友有仁有義、有情有德,這種朋友可遇不可求。我們學佛的時候,佛、菩薩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就用「四攝法」來落實。廣修供養!對於社會也不例外,社會有許許多多慈善公益的事業,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融入這個社會。

      我到澳洲圖文巴這個地方,建立一個淨宗學院。這個小城不大,只有一家公立醫院。我看到了,我說我們的學院,我跟同學們說明,我們學院要發心,給這個醫院每個月捐獻一萬塊錢醫藥費,一年十二萬,年年決定不能中斷。地方政府歡喜,我們的錢一年送一次,每一年的元月送十二萬。因為你送一次,這個醫院可以做一些事情。醫院給我們就有回饋,現在我們出家人有病痛到醫院,一概免費,照顧特別周到,人都是有情有義的。

      地方政府對我們好,地方人民對我們好,人民主動要求要我們給他開一個講座,講解佛教的道理。所以我們就辦一個多元文化講座,這個講座每個星期五舉行一次,晚上兩個小時;有介紹佛法,有解答問題,歡迎大眾來參加。每個星期六,我們有個溫馨晚宴,免費招待大家來吃飯,我們用素齋來供養他們,有中餐,也有西餐,歡喜!

      當地人民對待我們,說他們一生當中,從來沒有看見這樣一個和善的團體。佛教我們的,落實四攝法。我們關懷當地的社會,我們照顧當地的教育,我們對當地學校捐獻有獎學金,每年有二十萬。還有現在有些吸毒的青少年,這個問題很嚴重,政府辦了一個戒毒中心,幫助這些青少年回頭是岸,這個中心我們對它也有捐助。這都是屬於「廣修供養」。

      我不用我的名義,我用團體的名義。在新加坡亦復如是,我用居士林的名義,我用淨宗學會的名義,我不用我的名義。希望這個社會、希望群眾能夠歡迎這個團體,擁護這個團體,不要搞個人。有個人,沒有團體,這是絕大的錯誤。個人會死,希望團體常在世間,正法久住。

      無論在哪個地方、在哪個地區,一定要知道融入這個社會,融入這個人群,把佛法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佛法在哪裡?佛法在我的生活當中,佛法在我們日常表現裡面,活的,不是死的。讓人看到我們的形象,跟我們接觸沾到佛法的氣氛,在外國人講的是磁場,他就感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我們要懂得做。讀這個經文,讀了要知道怎樣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讀了跟自己生活脫節,那我們讀它幹什麼?我們何必再浪費時間?讀了馬上就有用!所以四攝法裡頭,布施供養,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愛語」。我們接觸這些人,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愛護,我們的言語,我們的態度,表現真誠的熱愛。愛語,都是對他有利益、有好處的。在外國,我們對於學佛同學他們自己的兒女,勸導他們學《弟子規》,把《弟子規》用英語翻譯出來,中英文對照的這個本子。我不曉得此地有沒有。外國人看到生歡喜心,他們跟我說:做人應該是這樣的。我們給他介紹,這個小冊子、小教科書是中國古時候,對於小學生,剛剛啟蒙上學的小學生的教材,他們看到很感動,把中國固有文化介紹給西方人。我們建立這麼好的感情,我們送給他們,他認真學習,把我們當成自己人。

      「利行」,我們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末後是「同事」。同事,用今天的話來說,互助合作,真正做到捨己為人。我們自己寧願生活艱苦一點,把多餘的節省下來,幫助社會,幫助一些苦難的眾生。我們關係處好了,我們就可以把中國的倫理道德與佛法介紹他,他歡喜接受。

      我接受這個學校,實在講,我也想因為這樣子,這是一個方便,我們能夠把佛法、能夠把中國倫理道德傳統的東西帶到學校去。首先「同事」,就是教授,教授就受影響,常常接觸、常常聽我說。他們這些人非常聰明,接受的能力很強,一說他就懂,感到非常歡喜。他懂得了,他就會教學生,就影響學生。這就是「利行、同事」,都是屬於普賢的第三願,「廣修供養」。

      所以我們供養,真正的目標是供養什麼?供養智慧,供養倫理道德,這是我們真正的目標,其他的都是輔助的。在佛法講,中心的供養是法供養,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重要!幫助他轉凡成聖。

      第四願是「懺悔業障」。這句是自利,純粹是自利,自利當然利他。「懺悔業障」是什麼?天天反省,天天改過。無論是在生活上、工作上,處事待人接物,每天要想想,我今天做得夠不夠好?有沒有缺陷?每天要反省。好的要繼續發揚,過失馬上要改,明天不能再犯。

      所以說到「懺悔業障」,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哪個法門不是懺悔業障?「懺悔」兩個字是我們佛經裡面的術語,梵華合譯,合起來翻譯的。懺是懺摩,梵語;悔是悔過,這是中國的名詞。印度懺摩裡頭有悔過的意思,把它合起來作為一個專有名詞。

      「懺」著重在過失不覆藏,所以叫「發露」。就是我做的過失希望人人都知道,絕不隱瞞,絕不覆藏。過失別人都知道,當然人家批評你、責備你,罵你幾句,這都是果報,就報掉了,這個業障就消除了。如果你要掩飾得很好,藏起來,人家不知道,你這個罪過永遠在那個地方,愈積愈深,愈積愈厚,最後是墮三途。所以做錯事情,知道的人愈多愈好,罵的人愈多愈好,罪消掉了。善事千萬別讓人知道,你做好多好事情都叫別人知道,人家到處都讚揚你、稱讚你,果報報掉了,福報完了。人家稱讚是福報,你當時就享掉了。現在這個社會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罪業自己覆藏,做一點點好事巴不得人家都知道、都讚歎。所以,罪愈積愈深,福,一點點小福現前,統統報掉了。這是不懂事,這是真正叫愚痴。

      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這個世間人有,有很多人做好事,他不用自己名字,用別人,用團體。佛門同修,我知道很多用道場的名義。最普遍的,像我們現在印送經書,有很多人拿錢自己印,印哪裡?印道場贈送的,不印他自己名字。這個人聰明,有智慧。這個行的善,分分它都存在那個地方,所以積善,在我們中國人講積陰德。陰德是什麼?沒有人知道。積陰德,天報之厚!所以過失,不要說別人說,自己都要常常說出來,說給別人聽,讓別人原諒你,責備你幾句,這個罪業就報掉了。這個道理,古聖先賢苦口婆心的在教誨,我們要能體會到。

      佛經裡頭,無論大小乘經論,處處都看到,這是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大慈大悲,從這個地方顯露。我們知道要感恩戴德,怎樣報答?依教奉行。我有過失,像青天白日一樣,大家統統看到。所以,即使別人對我惡意的毀謗,我聽了之後,我自己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很好!我的罪業,他這樣子到處給我宣揚,我這個過失不就報掉了,我自己也覺悟了。因為有時候自己做錯事情不知道,他提醒我,我改過自新。所以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是我的恩人,沒有他,我沒有發現自己過失。

      如果他說的是無根的謠言,他是惡意的毀謗,我想想,我沒有這個過失,更好!為什麼?我現在沒有這個過失,我無量劫前有這個過失,那個消業障消得就更大了,好事,決定不是壞事。

      歌利王,忍辱仙人要沒有遇到歌利王,他哪有那麼快成佛?他忍辱波羅蜜哪有那麼快圓滿?幸虧遇到歌利王,遇到這樣一個大善知識,把他提前了。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說的,他本來在賢劫是第五尊佛,第四尊是彌勒菩薩成佛。他提前了,彌勒菩薩退後了,什麼原因?歌利王割截身體,遇到這麼一個好緣。在別人看這是惡因緣,因為這很悲慘的事。好因緣,把他自己業障快速消除,把他的功德提早成就。

      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那對於一切傷害我的人,你還會起惡念嗎?一個惡念都不會起了,感激都來不及,消我的業障,把我向上提升,加速度的提升,大恩人!怎麼會恨他?只有報答的念頭,決定沒有一絲毫瞋恨的念頭;沒有瞋恨,自己德行成就了,這是功夫。

      修「普賢願」,你才得「清淨土」。為什麼?修普賢願得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得清淨土就這麼個道理來的。

      這一條恐怕我們還需要兩個小時,才能把「修普賢願,得清淨土」給你講清楚、講明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