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80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八0卷)  2006/6/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三宗趣,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鈔》,從第二個段落看起。我把文念一遍,「彼釋聞法云,謂聞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雖有三名,而無三體,雖是一體,而立三名,是三即一相,其實無有異」,上次我們講到此地。這在大乘教裡面是很深的境界,它確實是人生宇宙的真相,我們前面也做過詳細的解釋。這些事實真相就在眼前,任何一個眾生從來沒有遠離過它,但是不止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對於事實真相都不能夠了解,這是非常遺憾的一樁事情。

      現在的科學家、哲學家,還有許多心理醫生,在近代半個世紀也都在研究生死輪迴的這些事情。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現在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答案。縱然有了答案,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發生?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這是宇宙人生的大問題。我們也聽了許多科學家的研究報告,可是跟佛經一對照,還是佛經說得有道理,說得清楚。像這些話確實佛不常說,為什麼?跟初學人說這些話,會令人聽了產生疑惑。佛這些話對誰說的?都是對法身菩薩說的。在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已經脫離六道輪迴,他們生活在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佛對他們也不常說。所以我們要曉得,《華嚴經》是對法身菩薩說的,為什麼?法身菩薩已經證得這個境界。

      道理,世尊很清楚的告訴了我們,要想契入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放下對宇宙人生萬事萬法的執著,你就脫離六道輪迴,就證得正覺,佛學裡面的名稱則稱你為阿羅漢,阿羅漢是正覺。再要把對一切萬事萬物的分別也放下,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念頭都沒有,你就證得菩薩的果位,菩薩所證得的法叫正等正覺。菩薩還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無明如果破了,你就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薩,那就是華嚴會上的當機者。他們聽懂得了,那是真的懂,就是他已經契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他們已經證得,我們今天才聽說;換句話說,距離這個境界非常的遙遠。

      你要說究竟多麼遙遠?剛才我說的這三句,執著、分別、起心動念,你能不能放下?果然能放下,你就頓超,你就證得了。三個放不下,能放下一個也不錯,能把執著放下已經超越六道;換句話說,對於這個境界就愈來愈近,阿羅漢近了,菩薩就更近。菩薩,我們知道有小菩薩、有大菩薩。所謂小菩薩,執著雖然斷了,分別還沒有斷乾淨,這叫小菩薩。能把分別斷乾淨,再能夠把起心動念放下,這叫大菩薩,佛經稱為摩訶薩,摩訶薩是大菩薩,大菩薩的境界。

      這裡說了,雖然有這三個名稱,其實是一體,一而三,三而一。雖是一體,它有三個名稱,有法身、有般若、有解脫;法身是理體,般若是智慧,解脫是自在。自在裡面就包括德相,德是能力,我們一般講的神通廣大,那是屬於能力。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佛經上常講的。實際上如果證得法身,《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以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其實無異。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常常聽到,這叫三德祕藏,性德裡面的,圓圓滿滿的,圓滿的性德。

      阿羅漢只證得解脫,他得自在,為什麼得自在?煩惱斷了。也就是此地講煩惱即般若,他煩惱斷了,般若還沒有得到,這什麼原因?阿羅漢斷煩惱是靠定功,我們在《楞嚴經》上讀到的,他所修的定叫九次第定。世間禪定有八個等級,所謂四禪八定,這八個等級分配在,色界,色界有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上去,無色界天,無色界天也分為四個等級,那叫四空定,所以合起來八個等級。阿羅漢超越了,阿羅漢比他們還要高一個層次,叫第九定,出去了。世間禪定到非想非非想天,這最高的,第八定,智慧沒開,只是定功,但是這個定功還會退轉。到第九定,阿羅漢證得第九定,這個定功不會退轉,那是真的定。世間四禪八定,在佛法裡面稱它不是真的定,因為它會失掉。真正的定是不會失掉的,九次第定以上不會失掉,才稱為正覺,智慧開了一點,不夠。

      我們在大乘教裡面看到,像楞嚴會上看到四果羅漢富樓那尊者,聽佛講甚深的大法,他聽不懂;阿難雖然在楞嚴會上是初果,他懂了,他聽懂了。這是什麼原因?佛也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為什麼四果羅漢聽不懂,初果須陀洹聽懂了?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有兩種障礙,這兩種,一種叫煩惱障,一種叫所知障。煩惱是屬於情執,阿難尊者煩惱障重,就是情執很深。我們世間人聽到有人很歡喜,人很重感情,過分的重感情,智慧不容易開,情執很難斷。富樓那尊者跟阿難恰好相反,這個講什麼?習性,本性是一樣的,習性不相同。富樓那的習性是煩惱障輕、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所以他斷煩惱容易,就是說對於執著他很容易放下;所知障重就是分別重,所以甚深的大法他聽不懂。阿難聽懂了,阿難是所知障輕,煩惱障重。當然彼此都有關係,這是就偏重在某一方面。

      我們也看到世間人,有些人很有智慧,感情很重,特別是世間學哲學的。早年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哲學的一定是有很深的感情,那個感情是什麼?悲心。佛家講的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所以智慧開了之後,這就是四弘誓願,就是大悲心。問題在你能不能轉得過來?轉過來,就跟此地說的煩惱即菩提,把煩惱轉變成般若智慧。所以前面我給諸位同學報告,凡聖的關鍵在覺迷,凡夫覺悟了就是佛菩薩,不覺就是凡夫,就在覺與迷,其他的都沒有。佛陀一生的教誨,四十九年的教誨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事實真相講清楚。怎麼樣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為法身,轉結業為解脫,這就是佛法。

      接著我們看下面的文,「法身究竟,般若解脫亦究竟,般若清淨,餘亦清淨」,餘就是其他的兩項,法身跟解脫,亦清淨。「解脫自在,餘亦自在」,確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究竟就是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終極,在佛法裡面也稱之為圓滿,這叫究竟。再沒有一絲毫欠缺,這才叫究竟。宇宙之間有沒有終極?有,但是現在學術界還沒找到,現在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佛法裡面確實找到了,怎麼找到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佛是天天在講,天天在教,天天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我們總是學不會。為什麼學不會?不肯放下,那佛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諸位要知道,佛法是師道,佛是老師,老師對於學生的幫助,經上講得很清楚,「開示悟入」這四個字,老師幫助學生只有前面兩個,開示,悟入是學生的事情。開是開啟,中國人常講茅塞頓開,接受老師的教誨豁然大悟,明白了,這叫開。這是對於上根人,聰明人,老師一說,他就明白。中下根性的人還不行,老師講了,他還聽不懂,怎麼辦?用示,示是指示,多分身教,所以老師要做出榜樣來給學生看,就在日常生活當中。

      《金剛經》的發起就是在「示」這個字,實際上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大城去乞食,每天都去,你看看,沒有人看懂。須菩提尊者是非常聰明的人,在釋迦牟尼佛的會下,也是天天跟著釋迦牟尼佛一起去托缽,也沒有看出來。突然有這麼一天,他看出來了。這就是說開悟要有根性,還要有時節因緣,不定在什麼時間,不定在什麼處所,你有所感觸,豁然大悟。諸位在金剛般若會上,你很清楚的看到,如果須菩提不說出來,我們怎麼會知道?這一說出來之後,我們也明白了。我們沒有須菩提尊者悟得那麼深,可是我們明白一樁事情,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圓寂,在這一生當中七十九年,他是七十九歲過世的,七十九年當中,起心動念、一舉一動都含著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在其中。一般人看不出來,只有這些大阿羅漢、大菩薩們,他們看出來,為我們說出來,我們這才理解,這才知道。

      我們從這些現象又深一層的體會,就是看到許多的聖賢人,在中國像老子、孔子都不是凡人,他們一生一舉一動又何嘗不具有甚深教育的義趣。我在前面跟諸位提過,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是王子。你看世間人,古時候說士大夫,現在講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一生所追求的是名位。中國自古以來,所謂是學而優則仕,這是說明讀書人,讀書人讀得好,學問成就了,終極的目標是希望做官,把他一生所學的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服務。古時候,這是我們孔子最佩服的一個人,周公,他做到了。他的成就恐怕在歷史上只有孔子認識他,其他認識他的人不多,所以孔子非常想效法他。孔子學成之後,周遊列國,目的何在?目的求個一官半職,可惜當時這些國君、諸侯沒有人肯用他。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已經有學生跟著他,人數不多,因為他沒有正式開班教學。可是學生當中確實有傑出的人才,我們在《論語》裡面讀到,周遊列國的時候,這些學生都是夫子的隨從,也陪著夫子一道去旅遊。

      我們想想,這些國君對孔子尊敬,為什麼不用他?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孔孟都是講仁義道德,那個時代是春秋時代,道德仁義雖然講,已經在社會上不被重視。社會上重視什麼?重視名利。大家看到孔子的思想是保守的,他們是要競爭,是要進取的。如果任命他做宰相,這是保守的宰相,這不是國君的意願。夫子如是,孟子亦如是,孟子生在戰國,那個時候爭名奪利比孔子的時代又提升一級。如果每個做領導人的,都著重在爭利,這個世界不會安定,不會有和平。所以漢統一了中國,漢武帝高明,就用儒釋道三家教化人民,教化他的幹部,朝廷裡面文武百官,提倡倫理道德。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倫理道德墮到谷底,漢武帝把它振興起來,使中國這兩千年來社會上得到安定和平,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觀察。

      今天的世界跟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沒有兩樣,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時候的幅員小,只限於中國大陸這一片土地上,現在由於資訊跟交通的發達,已經遍及到整個地球。整個地球上,今天社會動亂跟戰國不相上下,有些真正有智慧、有學問的人看到了。這個動亂的時代過去之後,至少有一千年的太平,這是外國很多學者說的。他們說的經驗,也就是中國經歷春秋戰國的動亂,後面你看由漢一直到清,有兩千年的太平盛世。今天全世界的動亂,一定會有一個長久的安定社會。

      安定社會怎麼來?統一重要。如果不能統一,這就沒法子。甚至專家學者提出來,如果不能統一,這個地球會走向末日。現在製造的武器,核武、化武,足以能夠消滅全人類。所以英國湯恩比博士說,要想拯救人類,不至於走上整個人類的滅亡,他說只有一個方法,全世界統一。統一是不是現在的國家都廢棄掉?不需要,統一就是組織世界聯邦政府,於是每個國家就像現在的一個省、一個州一樣。這個世界上國與國之間都是一家人了,所以軍備、戰爭可以能夠消除,地方上只需要有警察維持秩序就行了,不需要軍隊。這個構想是個很好的構想,我相信他這個構想是從中國歷史上得來的。

      所以在去年十月,我在吉隆坡做了兩場講演,丹斯里李金友他們主辦的,聽眾有一萬六千多人。在這個期間,我有個機會跟前首相馬哈迪先生見面,我們談了一個多小時。他卸任之後,對於化解衝突、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非常關心,很難得,我對於這樁事情非常的尊敬。他曉得我這些年來也在做這個工作,所以就問我,消弭衝突跟促進世界的定安和平,用什麼方法才能落實?問得好。

      我參加多次聯合國的會議,深深的體會到,這樁事情用武力鎮壓、用報復收不到效果;召開和平會議,聯合國已經搞了三十多年,每年不曉得開多少次會,也收不到效果。所以我跟馬哈迪先生講,真正要能收到效果,只要把四樁事情做好,這個問題能解決。他說哪四樁?第一個,國家跟國家要能夠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第二個是派系,就是每個國家裡面的政黨,也要能做到跟全世界不同的這些政黨,也要能達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然後族群、宗教都要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問題就解決了。可是這四樁事情都非常棘手,不容易,是個理想,不容易。

      可是這四樣如果從宗教下手比較容易。我們曾經在新加坡做過宗教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新加坡九個宗教,我做成功了,我們在印尼團結宗教也做成功了。宗教的和睦相處肯定會影響到政治、影響到黨派、影響族群。馬哈迪先生聽我這個話,他很肯定,他也很歡喜,第二天他就下決定邀請我參加他們十二月的世界和平論壇。所以,我們決定不能把宗教疏忽。馬哈迪先生本身是國際回教的領袖,雖然在政界上他退下來,但是他在世界回教,宗教的方面,他的聲望、影響力還是非常可觀。年歲雖然大了,身體不錯,我跟他講,我說你還可以幹十年,希望十年為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來努力。所以,我們一直保持著很好的聯繫。

      湯恩比的想法非常有價值,一定要走向世界聯邦,把國家的界限要突破。我們起心動念,無論是哪個行業,特別是政黨跟國家的領導人,起心動念都要為全世界、全人類的福祉去著想,這是真實智慧,人類在地球上才能夠繼續生存。一定要做到互相尊重,不再有國家的界限,不再有種族的界限,也不再有宗教的界限。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同來創造神聖文明、光明幸福美滿的世界,使每個人真正能夠得到幸福美滿。

      宗教是智慧,凡是宗教,裡面決定包含著倫理、道德、因果、智慧,這四種教育。漢武帝明白,所以當時中國國內只有兩家,儒跟道。正在這個時候,佛教到中國來了,這是漢明帝派使節到西域,把佛教請到中國來。那個時候摩騰、竺法蘭兩位法師,帶著佛像、帶著經典到中國來。跟中國這些領導人、學者專家在一塊討論、交流,非常融洽,中國就正式接受了。由於帝王的推動,所以影響力很快遍及全中國。在那時候這三家是學派,不是宗教。學派變成宗教,這是很可悲的一個現象,很晚,就是從學派變成宗教,大概不超過三百年。我們看到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它還是屬於學派,變成宗教是乾隆以後的事情。現在確實學術的跡象、形象看不出來了,現在真的全都是宗教。學術是教人的,真的是教育,我常講的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智慧的教育,教人的。宗教現在是為死人服務。

      我們看看中國古代的這些學佛的出家人,他們終身從事於教學工作,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兩樣。只是在中國沒有托缽的制度,因為中國人尊師重道,學生決定不能讓老師出去托缽。佛教是帝王請過來的,帝王也都尊重這些法師們做老師,自稱為弟子。哪有學生做皇帝,讓老師出去討飯?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乞食的制度在中國自然就廢除了,接受四眾的供養,供養都在寺院。寺院庵堂多半是國家建立的,以後也有大臣、長者、居士建立得很多,這些我們都應該知道。

      所以你看看經典裡面,這是講什麼?現代的尖端科學。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天地萬物的演變,其所以然的道理是什麼?你看看東西方一直研究到現在,都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論。可是這些東西,三千年前佛教經典裡面說得很多。非常可惜,近代這些科學家沒有認真去研究佛學,他們要是研究佛學,我相信他們所理解,所得到的啟示、發現會比現在更豐富,那要超過我們太多了。

      科學家、哲學家,乃至一切宗教家,為什麼跟佛法不能相比?原因是學習的態度跟方法不一樣。現在科學,它的方法用數學,用精密的儀器來觀察,這稱之為科學。而佛法不是的,佛法是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契入甚深禪定,用禪定的定功突破空間維次,所以他不是在推想。佛法認為理論上推想,那叫做比量;他在禪定裡面突破空間維次,他親自看到的叫現量,所以佛菩薩是現量境界。科學家是用推理,用精密的儀器來觀測,自己並沒有達到,就免不了產生錯誤。這是觀念跟方法不相同。

      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如果沒有清淨心、沒有定功,你就沒有法子理解。佛所說的這些現象,全是禪定境界裡面他所看到的。他看到生死跟法身是一樁事情,煩惱跟般若是一樁事情,造業跟解脫也是一樁事情,太深太深了。覺悟了是一樁事情,迷惑了是兩樁事情,迷了的時候不是一樁,迷了你造業要受報。所以給我們說出這個真相,迷悟,如何破迷開悟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境界是究竟、清淨、自在,這是你得的無比殊勝的利益。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的鈔文,「聞一切法,亦復如是,是名聞圓法」。這是總結前面所說,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聞一切法亦復如是。生死的現象是對有情眾生說的,就是動物;就植物來講,植物也有生滅,生滅即法身。礦物,像星球有成住壞空,成壞跟生死的意思一樣,成壞就是法身,這就叫聞一切法亦復如是。宇宙之間,無論是物質的現象、精神的現象,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三句好像是公式一樣,可以統攝一切法。法身不生不滅,生滅是現相,法身是本體,般若是智慧、是覺性,我們講覺性更好,就是見聞覺知。煩惱有起滅,有時候生起,有時候滅了,覺性沒有起滅。

      解脫是大自在,結業為什麼是解脫?結業是造作,造的業,善惡業。我們都知道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所以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迷了的時候就有報,就有結業,覺悟了的時候沒有。一切法不生不滅,試問造作這些業在不在一切法之內?在,不在一切法之外,一切法不生不滅。所以這三句,三是一,一是三,最重要就是第一句,生死即法身,後面兩句是陪襯說的。你能夠把這句參透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可是怎樣才能參得透?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才能參透。只要有一絲毫放不下都是障礙,不但障礙你契入,我們講證得,它甚至障礙你開悟。就是你對它真正的明瞭,解悟,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都造成障礙。富樓那他有嚴重的分別,你看那個分別就障礙他開悟,證果就更不必提了。所以我們真正的功夫,諸位一定要曉得,要從放下下手。

      我學佛可以說是很幸運,遇到的是好老師,老師不騙我,老師所教的句句真實。那時候老師在晚年,我跟他認識,他六十五歲,我二十六歲。所以他看我們這種年齡年輕人就是孫子輩,非常愛護,教給我們都是真實法,而且直截了當。教我從哪裡下手?看破放下。看破是明瞭,放下是功夫,兩個相輔相成。我們首先聽到佛說,說了之後,我們真的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放下一分得一分利益,放下二分得二分利益;換句話說,徹底放下那不就成佛了嗎?這不是凡人可以做到的,可是你真正懂得,我天天放。

      從哪裡放起?從身外之物,這容易放,身外之物就是我所有的。人總會有嗜好,喜歡這個,喜歡那個,能把喜歡的東西放下,所以老師教我布施。他教我看破放下,我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布施,我就懂得了。你能捨,什麼都要捨,不捨就是障礙。捨了之後,我要用怎麼辦?你要用,它自然來了,你要有這個信心。這個信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心想求個東西,東西會來。尤其你喜歡布施,布施是因,你想求的東西,那是果報,你的因殊勝,果報怎麼會不殊勝?財物,你想求財,你一定修財布施;你想求法,你一定要法布施;你想求健康長壽,你一定要學無畏布施。我二十六歲的時候,老師教我的。

      我在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看相,我自己都沒有,很多朋友們對我很關心,有什麼很好的算命看相,他們都把我的八字拿去算。算了以後告訴我,我跟那算命先生沒見過面。幾乎都一致的,說我這個人有一點聰明智慧,一點福報都沒有,而且短命。確實我青少年時代非常辛苦,尤其生活在抗戰期間,中國的社會跟日本八年戰爭打亂掉了,非常辛苦。自己也曉得沒有福,也短命,我自己肯定、相信,一點也不忌諱,也不懷疑。遇到老師,老師教我,財富可以求的,怎麼求法?布施。布施沒有錢,一塊、兩塊你有,一毛、兩毛有,那就可以。你有,盡你的力量去布施,圓滿功德,將來得的果報是圓滿的。老師給我說這些我懂得,我就真幹,而老師給我限定的期限六年。

      頭一天見面他給我講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講六個字。我問他從哪裡下手?從布施,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無畏布施怎麼樣?無畏布施我就選擇不吃眾生肉,選擇素食。所以我跟老師認識之後六個月,下定決心一生素食,這屬於無畏布施,不再跟眾生結冤仇了,這都是老師教的。所以算命說我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今年八十歲了,身體還不錯,全都是這一生遇到佛法以後修得的果報。所以我也是現身說法。

      財用,是沒有錢,可是要想做什麼事情就有人送錢來。國內、國外的,聽說我想在麗江辦個書院,來培養一批種子老師,有人聽到了,他就送錢來。所以支持的人很多,做事情不用操心,水到渠成。你要真心去幹,不為自己為眾生。自己很簡單,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足夠了,不必要多求。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苦難眾生著想,都是為傳統的倫理道德怎麼樣能夠傳遞下去,天天想這些事情。對自己來講,年歲大了,唯一的想頭就是求往生,除這個之外,沒有任何念頭。

      所以,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相有性空,事有理無,一切法無一不是如此。這麼多年來對於這些事實真相,就是在佛法講的所謂性相、理事、因果,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一絲毫疑惑都沒有,身心自在。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叫聞圓法。聞圓法之後,下面意趣就有五。

      怎麼起圓信?這底下講,「云何起圓信,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這是事實真相,空假中。任何一法,我們就以身體來做比喻,身體是一法,它即空。空是什麼?體是空的,無論是質體還是性體都不可得,所以從體上講是空的。從相上講,有。我們會起心動念,會分別執著,這是精神現象,有。有這個身體,物質現象也有,有是假有,不是真有。為什麼?相有體無,體不可得。精神的現象不可得好像還容易懂一點,肉體的現象不可得比較難懂,為什麼?我們一向都執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它怎麼會是空的?透過大乘的教學,再透過現在科學的證明,我們才知道真的是空。

      現在科學證明沒有物質,物質的現象是假相,科學家講的跟三千年前佛陀講的沒有兩樣。佛陀是親自證得,他們是從數理推論出來的,從精密的儀器裡面觀察出來的,知道物質現象是幻相。物質從哪裡來的?近代的科學報告,大概也才五年前,美國太空總署提出這個報告,物質是無中生有。在愛因斯坦他們這些科學家告訴我們的,他不承認有物質的存在,他說宇宙之間只有場,這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場是什麼?場是能量稀薄的狀態,它是周遍虛空,所謂是時空裡面充滿了場。能量集聚的時候它就變成物質,稀散的時候沒有物質。就是能量在集中的時候會變成物質,雖然變成物質,物質很快就消滅,它不是存在長久的時間。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物質現象,是這種剎那生滅的延續相,就是相續相,這個跟佛經上講的一樣。「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楞嚴經》上詳細說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比科學家講得清楚,講得透徹。

      所以佛與大菩薩(八地以上)的定功我們沒法子想像,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他能夠突破一切時空的界限,就是空間維次,看到宇宙真相。現在科學講宏觀、微觀,佛經上都有,我們前面讀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是宏觀。我們也在前面讀到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沒放大,世界也沒縮小,微塵跟世界是沒有大小,大小不二,這是講入不二法門。一粒微塵裡頭有世界,誰能契入?這句話難得了,科學裡頭沒這個說法,普賢菩薩可以進入微塵世界裡面去,我們在前面讀到的。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微觀世界。

      我們就想到,微塵世界裡面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面還有世界,世界裡頭還有微塵,微塵裡頭還有世界,重重無盡,不可思議。這個科學家沒說到,科學家只能看到最小的物質,不知道物質裡頭有世界。看到微塵剎那生滅,不知道佛法裡面講的生滅跟不生滅不二,就是剎那跟無量劫不二。一剎那可以變成無量劫,無量劫可以變成一剎那,這科學沒說到。佛法確實不可思議,在佛法裡講到究竟圓滿就是不二法門。二是對立,佛法裡頭沒有對立,有對立不是佛法。

      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間,就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宇宙是相對的,而佛法是不二法門,它不是相對的,也不是絕對的。為什麼?絕對跟相對就是二,對不對?不二,沒有二,你從這裡頭去體會。沒有二,那當然一切法你說它空,一切都空;你說它假,一切皆假。中是什麼?中是用,用中。怎麼樣用中?我們現在是假相,我用這個假相,怎麼樣用中?不執著假相,這就用中。

      我們再舉個例子,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能不能修中道?能。什麼是吃飯的中道?你吃飯的時候沒有分別執著就是中道。我吃飯的時候要挑剔這個菜好吃,那個菜不好吃,這個多吃一點,那個少吃一點,這就不是中道,著了假相。如果像修行人一昧修苦行,什麼都拒絕了,著重在空,空相。菩薩隨緣,你供養什麼他都歡喜,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中道。所以中道在哪裡?在穿衣吃飯,在日常生活。你要懂得的話,在一切法裡面全是中道,一中一切中。就是曉得相有體無,也不執著空,也不執著假,空假二邊都不執著、都不分別,這是中道,這是菩薩,這是諸佛如來。

      沒有一樣不好,我們常常提示同學,勸勉同學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就是中道。喜歡這個是好人,討厭那個是壞人,都偏在一邊。拒絕排斥偏在空一邊;世間人喜歡、愛它的時候,偏在假一邊,把假當作真。空不是真的,假也不是真的,再跟你說,中也不是真的。所以於一切法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妄想,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就是你真正明瞭一切法的這三種形態。

      你要會用,你就覺悟了,你就沒有煩惱了,沒有生死了,憂慮牽掛統統一掃乾淨。心是什麼?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那就是你的真心。雖然說了五個,跟此地講的一樣,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跟你講菩提心這個真心五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跟你講真誠心,真誠心裡面決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跟你講慈悲心,慈悲心裡頭一定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一個都不會缺的,圓滿的。全在生活、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用中是菩薩,用空是阿羅漢,用假是凡夫,他都執著在一邊。菩薩一切都不執著,什麼都隨緣,自己真正修到清淨平等。

      再看下面,「無一二三,而一二三」,這個一二三就是空假中,第一個是空,第二是假,第三是中,無空假中而空假中。無空假中是「遮」,遮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否定;「照」就是肯定。否定是什麼?本來沒有,一空一切空。照是什麼?照是肯定它一有一切有。我們作用,一中一切中,菩薩走中道,清清楚楚,二邊都不著,這叫解脫,這叫真正的自在。可是你用中,你跟凡夫往來,你用中,他用假,這時候怎麼辦?他假的,他真執著,他真的分別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分別,我不分別,他執著,我不執著。我因為不分別,可以隨順他的分別,我不執著可以隨順他的執著,我的隨順叫照。照是什麼?明瞭,明瞭事實真相。就好像戲台上唱戲一樣,我知道這是假的,我是在表演,照。沒有照的,那就是凡夫,他沒有照的功夫,假戲就真演了,那就錯了。所以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叫做什麼?遊戲神通,這經上常看到的。遊戲神通是什麼?就是照。

      「無遮無照,直入中道」,這是自己的功夫。遮照是二邊,也就是體相是二邊。體是空的,相是有的,體相是二邊;你要曉得,二邊是個方便說法,實際上體沒有,相也沒有。這個時候中是什麼?離二邊說之為中。實際上是不是有個中?你要執著有個中,那你又錯了,你還是在二邊。空跟有是二邊,空有都不要了,有個中,中跟空有兩個又是對立。這個事情很麻煩,要很細心去體會。什麼是中道?一念不生是中道。

      在應用的時候,凡夫是有念,佛是無念,菩薩走中道,亦有念亦無念。隨順眾生是有念,隨順佛道是無念,有念跟無念是一不是二,這叫中道。如果你要是沒有念,你不能跟凡夫交流。你不是要度眾生,要幫助他覺悟嗎?你用什麼方法幫助他?一定要隨順他。隨順他什麼?要現身,現同類身,一定要給他說法,要教他。教他要看他的程度,要看他的習性,應以什麼法得度,你就教他什麼法。這是假邊,你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即使在現相、教學裡面,心裡頭也不落痕跡,那就是中道。你要認為我現身了,我說法了,你早落在假邊,你跟凡夫沒兩樣。所以無遮無照是不二法門,遮照同時,遮照不二,這是中道的意思。

      「無遮無照,直入中道,皆究竟清淨自在」。現身,究竟清淨自在;不現身,究竟清淨自在;說法,究竟清淨自在;不說法,還是究竟清淨自在。我們在那裡工作,像我們道場的義工,工作的時候究竟清淨自在,不工作的時候還是究竟清淨自在。不能不懂!你要不懂,你在這個地方,說個不好聽的話,造業!

      所以在這邊,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無論什麼樣的身分,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你要是懂得,全是修行!修什麼行?修菩薩道。菩薩道怎麼修法?菩薩最重要是慈悲。所以有人問,什麼是佛教?祖師大德答得很好,你問什麼是佛教?他給你答覆八個字,「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八個字說盡了。由此可知,你只要把這八個字應用在你的生活上,應用在你的工作,應用在你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是修菩薩行。你在道場做義工也是如此,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給別人方便,將來你得到的果報是自在,別人也給你方便;你給別人不方便,你將來的果報是處處有人障礙你。

      所以因果教育,為什麼過去印光大師一生特別重視,而且全心全力提倡因果教育,為什麼?這裡頭意思太深了。那就是什麼?知道現在這個時代最缺乏的是因果。因果教育沒有了,其他的倫理道德也跟著沒有了,都不相信,那就是什麼壞事都敢做。有沒有果報?有,果報在地獄。他沒有看到地獄,等到哪一天看到地獄,後悔莫及。

      我們在這些年來,特別是最近的幾年,很多靈媒找到我這個地方來,都不認識。我在澳洲,達爾文那邊來了一個靈媒,他是澳洲籍的菲律賓人,講英語,我們說話也講不通,通過翻譯。那麼遠,好像要飛五個小時到布里斯本,然後到圖文巴山上來看我。我問他,你為什麼來找我?找我有什麼事情?他告訴我,通過翻譯告訴我,他說他是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叫他來找我,這個來頭可大了。我說找我什麼事情?他說世間眾生有很嚴重的災難,要我幫助。我告訴他,我自己救自己都救不了,我有什麼能力幫助別人?

      看他說話不是欺騙人的,這種靈媒我見過很多,可是訊息傳來了,我們也不能說無動於衷。我想什麼方法?就想到兩樁事情,一個就是要搞遠程教學,網際網路的教學,衛星電視的教學,是這個原因。我們錄相這很早了,至少有二十年的歷史,網際網路的教學才十年,衛星電視的教學才四年。另外一個方法,印《大藏經》。我就想到了,我們沒有能力幫助別人,《藏經》所在之處,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香港這個地區,我們送了三十多套《大藏經》,這個地區當中很多道場供養《大藏經》。我們相信龍天善神擁護,諸佛菩薩護念,這個地方縱然有災難,災難會減輕;有災難,災難的時間會縮短,這是我們肯定的。

      我講經、遠程教學原來都是在澳洲圖文巴,我不想下山。也是這些靈媒找我的,要我把《華嚴經》放在香港來講,而且還告訴我,這些鬼神他們護持,一直到《華嚴經》在此地講圓滿。所以這部經進入經文的時候,我們的速度要加快,不能像現在這樣一句、二句都講一、二個小時,速度要加快,否則這部經要到哪一年才講完?我自己給自己定一個日程,希望五年把這部經講圓滿。

      下面說「聞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是名圓信」。聽佛講甚深的大法不恐怖,講得非常深廣的時候不懷疑,非深非廣多半是對我們現前有利益的。意而有勇是依教奉行,我們能解能行,這叫圓信。信裡頭一定有行,它這五個字是信行位德用,也是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信了,不解不行,有什麼用處?沒用處,這是諸位同學一定要記住的。我們對佛法有信,但是很多人不理解,所以他根本沒法子做到,他的行為依舊跟世俗沒有兩樣。

      如果不能解、不能行,最好不要到佛堂做義工。什麼原因?因為你舊的那些習氣要帶到佛堂來,會破壞佛法的形象。破壞佛法形象,你的過失很重,為什麼?讓外面人,到這邊來參學的人,一看到這個形象,說佛教不過是如此,佛教裡頭的人並不是理想當中的好人,算了,不要學了。你讓很多人退心,這就是你造罪業。你到這個地方來不是幫助佛的,是來破壞佛的。破壞道場,破壞佛教形象,你一定要記住,這個罪是阿鼻地獄,你何苦來?所以學佛的人,他能解能行,他有智慧,智慧才能夠圓融的把問題解決。

      世出世間法,他不是佛教徒,念世間書的,都會說在任何場合不能發脾氣。發脾氣對你的身體傷害非常嚴重。凡是脾氣不好的人,你一定要知道他有病,所以你不能跟他一般見識。你要原諒他,要體諒他,他很可憐,他不是健康的人。一個健康的人身心和諧,清淨快樂,他怎麼會發脾氣?發脾氣是三毒裡頭最嚴重的。貪瞋痴,貪是墮餓鬼道的第一個業因,瞋恚是地獄道的第一個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第一個業因。真正學佛的人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戒能治貪,定能治瞋恚,慧能斷愚痴。戒定慧的反面是貪瞋痴,貪瞋痴是煩惱,戒定慧是般若;貪瞋痴是結業,戒定慧是解脫。所以一個人你在家裡也好,你在公司也好,你在道場也好,在任何場合裡面要和睦待人。你以和待人,人家以和對待你,報答你。你怎麼能發脾氣?

      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裡面講,有個念書人考試沒有考中,發脾氣大罵考官。有個道士在旁邊看到了,笑他。笑他,他當然很不高興,馬上目標就轉移,你為什麼笑我!道士就說了,他說一定是你自己的文章不好,你不能怪考官。你沒有看過我的文章,你為什麼知道我的文章不好?他說看到你發這麼大的脾氣,就曉得你文章不好,真正文章好的人,心平氣和。這個讀書人還是不錯的,聽了這個話一反省,覺得他說的話有道理,轉過頭來向他請教。

      所以我們曉得常常發脾氣的人,常常會罵人的人,他一定有病。如果他去檢查一下,肯定他有病,所以我們要對他體諒,事事要讓他一點,不要跟他計較。他罵我,我念阿彌陀佛,這個好。他罵的聲音愈大,我念的聲音也愈大;他罵的時間愈長,我念的時間愈長,變成什麼?他罵阿彌陀佛。要懂得道理,這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圓信。

      下面,「云何行圓行,一向專求無上菩提,不餘趣向,三諦圓修,不為無邊所寂,不為有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道,是名圓行」。時間過得很快,現在時間又到了,這個圓行我們留在明天再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