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47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四七卷)  2006/10/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4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十地位行,請看第八段,第八段有兩首偈明第九地。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若為諸佛所授記。則一切佛現其前。若一切佛現其前。則了神通深密用。】

      我們先看這首,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第八段有兩首頌,「明」是說明,「第九地,作大法師,略辨四義」。兩句就是一個意思,兩首偈八句四個意思。「一諸佛加持,名佛現前。二解了諸佛深密之法」。這是第一首偈,我們細細的來觀察。前面第一句很重要,第一句是八地菩薩所證的,為諸佛授記。『若為諸佛所授記,則一切佛現其前』,這是第九地,九地叫善慧地。這五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凡是遇到第九都是法師,九是法師的地位,法師位,天人師範。不但在人間他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好樣子,連二十八層天都不例外。然後你才知道,出家人為什麼諸天都尊重你、都擁護你,道理在哪裡?因為你是佛弟子,佛弟子就是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我們要是不能做出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問題就嚴重了。嚴重在哪裡?不是真佛弟子,再說得不好聽,冒充佛弟子。

      現在這個社會跟從前不一樣了,人不誠實,樣樣東西都是假的,仿冒的,連賣藥也是假的,這害人!飲食裡面假的東西太多了。佛門裡頭也不例外,佛門裡頭也有假的,假的是什麼?假的就不是人天師範。果然他能夠依教奉行,你看世尊在大乘教裡頭這句話常講「信受奉行,為人演說」,這是真佛弟子。對於佛陀的教誨相信,決定不懷疑,佛陀所示現的,佛陀所說的,全是自性之所流露,所以說佛佛道同。你成佛之後,跟十方一切諸佛無二無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相同,為什麼?稱性,因為你見性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切諸佛現前了。

      你從這個地方就明白,我們發心要學講經說法,好事情,學講經說法就是學作佛,為什麼?講經說法是佛的事情,九地菩薩的事情。可是現在世間共業不善,共業不善是個什麼現象?佛菩薩不來了。這個道理不是佛菩薩生氣,不是佛菩薩不高興,《華嚴》念到這個地方應當明白,一切諸佛菩薩,阿羅漢例外,根本他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怎麼會生氣?為什麼不來?眾生沒有善業。諸佛菩薩現前那個道理你要懂,他是業感,我們以念佛的心感佛,佛就現佛身來教導我們,我們如果是菩薩心去感,他就現菩薩身來度我們。

      我們現在社會大眾是什麼心?貪心、瞋恚心、愚痴心,用這種心去感,佛菩薩應不應?當然也來應,為什麼?他沒有分別執著,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不止三十二應。三十二應是略略的舉個例子而已,你要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所以今天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現的是什麼身?我們要知道,肯定他來,他不能不來,眾生有感他一定有應,現在佛菩薩在社會上所現的是修羅身、羅剎身。他有沒有做阿修羅、羅剎的事業?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他沒有分別執著,這要懂。如果有分別、有執著,那真的是羅剎,真的是阿修羅,他沒有這個心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何以現這個身?現這個身,現羅剎身度羅剎,現阿修羅身度阿修羅,現餓鬼身度餓鬼,不分哪一道,不分哪一類,只要有感他就有應。

      正如同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一樣,任何一個人你以心念去感,那個水都會回應。絕對不會說,你是好人,它就給你回應,你是惡人,它就不給你回應,不是的,統統回應,回應的現相不一樣。你以善心,回應的現相很美,以不善心,回應的現相很醜陋,決定有回應,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要希求世界和平,你就明白怎麼求法?要以善心,純淨純善之心,沒有求不到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哪有求不到的。過去章嘉大師教我要如理如法,不如理、不如法,你求就沒有感應,如理如法一定有感應。

      這是講到法師地,法師的身分非常尊貴,值得大眾的尊敬,老師的地位。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給人做好樣子,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樣,我們照他的樣子學習就對了。釋迦牟尼佛無論在順境、在逆境,是善緣還是惡緣,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個事不能不知道,這是事實。

      我們明白了,我們怎麼學習?也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與大眾相處學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這個難,太難了,那怎麼辦?所以佛很慈悲,知道你業障習氣很重,這麼高的境界你學不到,再降一等。降一等學什麼?不分別;還不容易,再降一等,不執著,從這個地方下手。一切時、一切處我沒有成見,人家問你是怎麼想法、你是怎麼看法?沒有,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裡面要有智慧,如果他們做的是錯誤的,就要幫助他們糾正,這在佛法裡面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是高度智慧,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菩薩法!不是隨隨便便,隨便那是煩惱習氣。善巧方便是幫助眾生遠離過失,隨順法性,你看這是多麼難得。

      由此可知,清涼大師的解釋「一切佛現其前」,是諸佛加持。怎樣才能得佛加持?不能離開佛,離開佛,佛就加持不上。怎麼不離開佛?給諸位說,佛不在世,佛在世你也沒有緣分去親近佛,如何得佛加持?佛的經教普遍十方法界,不離開經教就是諸佛加持,這就是佛現前。懂不懂這個意思?每天讀經要養成習慣,至少要四個小時,天天不間斷,起作用。你們看到經教裡頭常常講「醍醐灌頂」,灌頂就是授記。醍醐灌頂是什麼意思?醍醐代表最高無上的大法,灌頂表示傳授給你。無上大法是經典,所以稱為法寶!不難得到,你們到這邊來都得到,得無上法,問題在哪裡?你願不願意接受?

      怎麼樣才叫接受?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信、解、行、證,就接受了。首先你真信,希有的法寶,比世間任何一法都可貴。今天這個世間給你一萬億的美金,好不好?不錯,很好,有沒有用?沒有用,為什麼沒有用?生死關頭到了不能買命,也就是說你得到全世界,你脫離不了生死輪迴,所以沒有用!為什麼說法布施那麼樣的希有?《金剛經》諸位讀過,佛在《金剛經》上比喻很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為什麼?四句偈是法寶,如果這四句偈,就是佛經裡頭任何經典的四句經文,你真正能夠做到信解行證,你就能了生死脫輪迴。大千世界七寶不能夠了生死,不能脫輪迴,所以佛為我們示現,不要了。你看佛是王太子,繼承王位不要了,人間的榮華富貴不要了,為什麼?那些東西統統都是輪迴的根。為什麼要出家去學道?道殊勝,道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超越十法界,能明心見性,成佛作祖,決不是世間法能夠相比的,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對這個不清楚,他不知道;真的清楚明白了,這是世間希有之寶,他怎麼肯放棄?

      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很多,誰認識?我們這裡經典很多,到處都是,誰把它當作寶來看待?堆得一大堆,希世之寶,沒有人認識,認為這是個土堆,一文不值,當面錯過,多可惜!這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這個地方因緣具足,就看大家有沒有善根福德。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證,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我們能不能信、能不能理解?信解之後能不能認真去落實?那個人就有福了。有信、有解,不能落實,他很聰明,很可惜他沒有福報,有一點智慧,沒有福報。所以行是福報,依教奉行是福報。

      行也有次第,就我們現前這個地位來說,我們現在勸大家學《弟子規》,弟子規是佛法。一般人說那不是佛經裡頭的,你查查看裡面,那裡頭哪一句跟佛經相違背的?一句都沒有。「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哪個經上有?經上是有,可惜你沒有看到。淨業三福頭一句「孝養父母」,這裡頭有沒有?《弟子規》裡面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些文字全都包括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裡頭。我們也可以廣義的來說,全部的《弟子規》,這兩句包括盡了,它怎麼不是?「慈心不殺」,這句包括了全部的《太上感應篇》,末後一句「修十善業」。所以說這一條四句就是儒釋道三家的根本,基本的課程,《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否則的話,這句話你只會念,四句念得很熟,什麼意思?不知道,怎麼落實?不知道,這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必須要落實。

      所以你能信、你能解又能行,這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是什麼?做到了,表演,做出榜樣出來給別人看,這叫演;別人提出問題向你請教,你能夠回答,那叫說。你看看,先演後說,不是說演,說在後,演在前。你們看看中國這個文字,妙極了!你做不到你怎麼能說?說也說不清楚,為什麼?自己不清楚,怎麼能讓別人聽清楚?自己迷惑顛倒,怎麼能叫別人開悟?哪有這種道理!首先要自己,這個要懂,我自己要做到。

      我學佛,最低限度弟子規要做到,《感應篇》要做到,十善業道要做到,這是什麼身分?在家居士,在家學佛必須要做到。沒有做到,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全是假的,佛不承認,護法神也不承認。如果是出家,出家沙彌戒、比丘戒一定要落實,不落實不是出家人。出家人最低限度要落實沙彌戒,比丘戒很不容易得,也很不容易落實。我們淨宗第九代的祖師,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給我們做了個榜樣,行為世範,我們要記住他的恩德。他是個研究戒律的,根據他老人家的研究,中國自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這是說真正的比丘沒有了,沒有真正的比丘就沒有真正傳戒的人。比丘戒,三壇戒裡頭沙彌戒、菩薩戒不算,比丘戒沒有真正比丘來傳,你得不到。蕅益大師清楚,所以受了戒之後,三壇大戒受戒之後,在佛菩薩面前退比丘戒,為什麼?有名無實。一生持沙彌戒,所以在有些著作裡面,我們看到他老人家提的名字,叫菩薩戒沙彌,這是名符其實,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怎麼敢稱比丘?稱比丘那是假冒的。因為蕅益大師自稱菩薩戒沙彌,他的徒弟不敢跟老師比,老師是菩薩戒沙彌,學生成時法師是他老人家的侍者,《蕅益大師全集》,大師往生之後,成時把它整理出來,刻版流通到後世,你說這個功德多大,而成時自稱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出家優婆塞。換句話說,他自己承認沙彌戒做不到,做不到怎麼樣?五戒做到,十善、五戒做到了,出家優婆塞,名實相符。這師徒兩個人都不是凡人,我們想想都是大權示現,應化在世間給我們末法佛弟子來做樣子。

      我們怎麼會有這麼個想法?印光大師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印光大師在《文鈔》裡提過好幾次,對《彌陀經要解》的讚歎,印祖說「即使是阿彌陀佛再來,親自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高過其上」。這個讚歎還得了!在過去演培法師曾經問過我這個問題,印光法師對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演培法師跟我講。我告訴他一點都不過分,我覺得他老人家讚歎是恰到其處。我們現在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暴露,我們猜想大勢至菩薩對他的讚歎,即使阿彌陀佛再來也不能超過其上,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所以我想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決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蕅益大師如是,成時也不是凡人,這師徒都是示現的,大權示現,給我們現代人做個樣子,我們現代人要謙虛一點。

      我們自己也出了家,在佛門裡頭也濫竽充數,敢不敢稱比丘?不敢,我們讀了祖師這些書,不敢。所以我就學成時法師,我自稱出家優婆塞,說老實話,我也不敢稱沙彌。可是我們勉勵年輕人認真的落實《沙彌律儀》,落實《沙彌律儀》就可以像蕅益大師一樣,你將來可以稱菩薩戒沙彌,你比我就高一等,佛教就有救了。我護持你,你有福報。我在年輕時候受盡苦難,沒有福報,沒人護持,受盡折磨,還算是諸佛加持,沒有退轉,沒有墮落,一直都保持著年年把境界向上提升,非常不容易。我總希望年輕人能夠後來居上,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就一定在我之上。如果成就在我之下,那我們真的是流眼淚了,為什麼?不能興教,不能度生。

      振興佛教,度化眾生,至少要蕅益大師那種形象,那樣的德行,那樣的學問。我們真正發心能不能成就?答案是肯定的,這李老師從前教給我的「至誠感通」,我們憑這個。至誠是真誠到極處,以大願、大行為感,佛菩薩就有應,就能夠加持你。幫助你成就,這叫加持,這叫佛現前。佛現前不是一尊佛,一切佛現其前。一切佛現其前這是華嚴境界,就是你真正明白、真正肯定了,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佛在經上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看是不是一切佛現其前?這個時候普賢行願十大願王就是你修學的綱領。頭一個學什麼?學恭敬,對一切眾生真誠恭敬,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對一切眾生的恭敬,不是恭敬他的形相,不是恭敬他現前的作為,他作善、作惡,不是這個,與這個不相干,我是真誠恭敬他的佛性,他的法性。你從佛性、法性上去觀察,他本來是佛。就跟《三字經》前面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我所恭敬的是他的本性本善,他造作的不善那是習性,我不要理會他的習性,我只恭敬他的本性。我們自己的心平等了,真誠心顯露了,你這樣的心態對人,別人會被你感動。

      今天湯池同修打電話告訴我,這個地方上有二十多位老人,你看看接受《弟子規》一年的學習,現在這二十多個老人,每天帶著掃把、畚箕到街上去掃垃圾,帶頭,感動了無限的人,難得,這些人多麼可敬!去年過年,我對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送一份禮物,過年的禮物,比照我們家鄉。那是我小時候,我是十歲離開家鄉,十歲以前我在家鄉,過年的時候家裡人對老人送禮,禮物是什麼?兩斤掛麵,長壽麵,兩斤肉(豬肉),一隻雞,大概還有一瓶酒還是兩瓶酒,我記不得了。這是一份禮物,過年供養老人的。我就照這個例子,現在出家人,我們總不好意思買雞、買肉,不好意思買酒,所以我就問要買這四樣東西需要多少錢?他們告訴我大概四十多塊錢。我就每個人包個紅包五十塊,八十歲以上再加一個拐杖,龍頭拐杖。這個小鎮老人還是不少。

      今年老人出來帶頭撿垃圾、掃街道,我聽了很感動。今年過年我還一樣來送禮,向這些老人致敬,這些老人給我們社會大眾做了最好的教導,他們是以行動來教人,那是上課。他們是演,沒有說,用表演感動人,真難得。我們的父母已經不在了,這些老人,《菩薩戒經》裡面所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要以孝養父母的心來對這些老人。非常難得,我聽了很喜歡。

      這是說佛現前的意思,你不要以為「我一尊佛都沒看到」,你真正明瞭之後,你的周圍沒有一個不是佛。覺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迷了,釋迦如來、彌陀如來在你面前,你也把他看成凡夫,這就說明什麼?境隨心轉。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講得多清楚、多明白,「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你看講得多清楚。實在說只是迷悟上的差別,一悟就是佛境界現前,迷了,佛境界就變成眾生境界,差別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總是要記住,既然是出家,一定要以佛為師,要向佛學習。最重要的,學佛之行是戒律,學佛之德那是定慧,戒定慧三學。定慧是德,戒律是行,有行願才能夠感化眾生。現在這個事情非常的重要,處世待人的態度一定要做到誠敬謙和,真誠、恭敬、謙虛、和睦。有這樣的德行你就會得到諸佛護念,你會得到護法善神的擁護,真正是天人師範,這就對了。這是我們現前也能夠學九地菩薩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再看下面這句:

      【若一切佛現其前。則了神通深密用。】

      『了』是明瞭,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解了諸佛深密之法」,就是明瞭的意思,對於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深密之法你都明白,你都能夠懂得。諸佛深密之法是什麼?我們如何能夠理解?其實諸佛深密之法不出《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深密之法,真的是深,為什麼?每個字、每一句義理深廣無限。隨著我們自己的境界我們能看多少,程度深的人看得深,程度淺的人看得淺,沒有程度的人看不懂。很多會念,念得很好,什麼意思不知道、不懂,就跟念咒一樣。我們確實明瞭,自古以來很多不認識字,會念經,經念的是一個字都沒錯,他真的沒念過書,不識字。所以,大法沒有淺深,淺深在人,人要是心浮氣躁那就看得很淺,甚至於完全看不出裡面的意思,心清淨就能看出來,為什麼?我們在前面講了很多,佛所說的這一切法都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你為什麼會懂?因為你的佛性跟諸佛的佛性是一不是二,你怎麼會不懂?

      只要心跟佛的心一樣,就全都通了。這個例子,我們前面講惠能大師的例子,諸位應該清楚,我們真的看清楚、看明白,一點懷疑都沒有,為什麼?惠能大師的心是佛心,佛心是什麼?佛心沒有念頭。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佛的心就是禪,佛的行就是戒律,佛的言就是經教。所以他的言就是在講經,無論在什麼地方,只要開口說話,你把它記錄下來,真的是經教,非常好的教誨。最重要的是佛心,佛心是禪,什麼叫禪?《金剛經》上說的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惠能大師一生教人就是這個原理原則,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禪定的意思。

      真心,佛心,真的是相同,相是境界相,阿賴耶的相分,見是阿賴耶的見分。用阿賴耶的見分見阿賴耶的相分,這個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阿賴耶的見分是妄心,阿賴耶的境界相是妄相,妄沒有辦法破妄,那要用什麼?要用阿賴耶的證自證分,阿賴耶的證自證分是什麼?是佛性,就是自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佛在這個經後面跟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如來就是本性。如來的智慧就是本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通常我們也稱它作佛性。你用這個來觀境界相,那就是佛知佛見,那是佛心。

      諸位要曉得,阿賴耶的見分不是佛心,是凡夫心(凡心),因為它已經染污了,它已經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看看,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與生俱來的煩惱,一迷它就有。有我見這就有分別,起心動念就有分別,立刻就有執著,執著有我。誰是我?執著阿賴耶識是我。阿賴耶迷了之後的現象,我們一般講性質,是個什麼性質?它有我見、它有我愛、它有我痴、它有我慢,你們想想看,叫四大煩惱。頭一個是執著有我(這不是身,沒有執著身),就是我們一般人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神識從哪裡來?從執著來的,神識就是阿賴耶識,這個東西絕對不隨我們這個身體的生滅,身體生滅與它不相干,所以你要曉得。現在外國人懂得了,外國人說人不死,沒有一個人是真的死了,他不過是換個身體而已;阿賴耶識去投胎,又換個身體,他沒死,他換身體去了。有人到人間來,換個身體他又到人道來投胎,有人到天上去,有人到畜生、餓鬼、地獄去。

      換身體不是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自己做不了主,什麼人做主?也不是佛做主,也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閻羅王做主,業力做主。佛說得好,你自己所造的業,哪個業的力量最強,它就先起作用,善業強,三善道受生,惡業強,三惡道受生,業力牽著你去投胎。所以業有兩種,一種叫引業,一種叫滿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再去找個身體,這個力量叫引業,引導你去的;你得到身體之後,你的一生或者享福,或者受罪,一生的狀況,那叫滿業。滿業確實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因果報應。你一生行善積德,那你的滿業就非常好,你來生享福,有福報;一生心行不善,你縱然是得人身,你來生很貧賤,生活很苦,為什麼?你沒有修善業。

      而善業於自己,在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與布施有關係,這一生喜歡施財,來生得大富,滿業得大富;這一生喜歡布施法,法布施,來生聰明智慧;這一生喜歡無畏布施,來生健康長壽,這是屬於滿業,這個道理要懂。在儒家講五常,佛家講五戒,能持戒,持戒是引你到哪一道去受生,這是引業,這兩種業力。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的人會不會怕死?不會,知道沒有。知道這個真相的人要曉得什麼?要曉得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他才能把自己靈性不斷向上提升。決定不能搞貪瞋痴慢,所以你不能隨順煩惱,煩惱習氣很重。

      你要知道,四大煩惱第一個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然後那三個呢?那三個就是貪瞋痴。你們想想,我愛就是貪,我痴就是愚痴,我慢就是瞋,所以貪瞋痴佛家稱為根本煩惱,稱之為三毒煩惱。所有眾生都有,六道裡頭沒有一個沒有,但是它有厚薄不同,有人很嚴重,有人比較淡一點、輕一點,這與修學功夫有關係。凡是貪瞋痴淡的人,肯定過去世都是修行人,如果不是修行人就不可能。也有過去修行修得很不錯,這一生得大富大貴,他把過去修行忘掉了,貪圖眼前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產生嚴重的貪著,那他又要墮落,這一生福享盡了,肯定又回到三途去。這個佛法裡面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福享完了墮落。

      佛實在講很慈悲,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都給我們說穿了,我們要能體會,要相信,不可以疑惑,要認真的提升自己。知道眼前一切所有都是夢幻泡影,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何況身外之物!你愈看得淡你的心愈平靜,心愈平靜就愈有智慧,有智慧你看問題才看得清楚,你才有能力解決問題,有能力在複雜的社會裡面知道自己怎樣生活,怎樣應付,怎樣提升自己。總的一句話說,有力量的多行布施,你決定有好處,而且怎麼樣?布施愈施愈多。所以你要有高度智慧,為什麼?到多的時候往往人就又迷了,你在沒有錢的時候布施還很容易,錢一多反而起了貪心,不肯布施了,這就是迷!五欲六塵境界現前他就迷了,痴就增長,末那識裡頭我痴力量增長,這個很麻煩,肯定墮落。

      佛教給我們捨得,這好!布施你一定有果報,財布施得財,得財把得財捨掉。捨,把你得到的東西再捨掉,捨掉又會得,得了再捨。總而言之,我得少少捨,得多多捨,全部要捨乾淨,不要留,一等一的聰明人,真正覺悟人!財如是,法也如是。你這樣的施財,你自己要用的時候怎麼樣?要用肯定有,決不會缺乏。法亦如是,法要捨,捨的時候我要用怎麼辦?要用的時候自然就來了,真的是有求必應,那個求是什麼?心裡在動個念頭,他就得到了,這是我自己這一生的經驗。

      我在沒出家的時候,那時候真的是非常不容易,我請到一套《大藏經》,日本的《大正藏》,非常艱苦得到一部《大藏經》。李老師在台中建個慈光圖書館,我去一看,裡面的書不多,哪裡像圖書館?只有一套《頻伽藏》,可以說一部大部頭的書都沒有。我那時候還收集了幾個大部頭,我那時候有一套《十三經註疏》、有一套二十五史、一套《大藏經》,我統統都捐送給慈光圖書館,老師很高興。我還有個老師,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周邦道先生那時候是我們的校長,他也在台灣,也學佛了,跟到李老師,所以我們就常常見面。他看到我連《大藏經》也布施掉了,他跟我說你別的書可以送給圖書館,《大藏經》你要留著,你將來有用處。我當時說了一句很不應該說的話,到底是年輕沒有修養,我回老師一句話:我想要的時候一定就會來。這個話是真話,一點不假。周老師聽了之後就愣住,點點頭,不再說話。

      真的,到以後跟李老師學《楞嚴經》,需要參考資料,真的,想什麼東西它就會來。我把我想要的這些典籍寫信給智開法師,香港的智開法師,他跟我同年,他在此地經營一個香港佛經流通處;那時候我們沒有見過面,我們有書信往來,他對我很信任,他就給我找,找到就給我寄去,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付給他。因為我沒有錢,所以他的書要先給我,我有錢的時候一定給他。在台中十年,智開法師幫我很大的忙,幾乎我心裡所想的,他都能替我找到,只是時間長短。最長的時間是半年,我想要一套《中觀論》的註解,他找了半年找到一套。《中觀論》兩冊,註解十二冊,統統是線裝書,我很感激他。這就是應了章嘉大師的教誨,「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肯布施,你需要的時候哪裡會缺少?諸佛菩薩、護法神都照顧你。

      如果你吝嗇,不肯布施,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人,跟佛菩薩、跟護法神這個緣就斷掉了,他不來護持你,那你所得到的都是你命裡頭有的福報,你命裡沒有的你得不到。我是很清楚,年輕的時候算命看相的告訴我,我命裡財庫空空,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點點聰明智慧,沒有福報,沒有壽命,短命。我很相信,我也不求,為什麼?命裡注定,到哪裡求?求不到。學佛之後,我也不求福報,也不求聰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長壽,只求壽命到能往生就好了。所以章嘉大師教我放下,我真幹,我真聽話,沒想到以後真的是愈放愈多,愈施愈多,才真正懂得「捨得」這兩個字的味道。你所得到的一定要捨,不能不捨。

      這是講的『神通深密用』。必須把佛心、佛言、佛行完全融會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有受用。在日常工作當中,我們的工作是講經教學,在講經教學真用上了。在處事待人接物,你要守住一個最高的原則,「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要常常有心幫助別人,這個人願意接受,多幫助他;不願意接受,少幫助他;完全拒絕接受,也幫助他,為什麼?看到這個形象就是幫助他。聽到一聲佛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看到我們這個形象,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他跟佛就有緣了,這是拒絕的人也種善根,真的是不捨一人。如果他見到我們不討厭,還跟你點點頭,那我們就跟他談談話。談話決定是接引眾生,把佛法介紹給他,送他幾本書,送他幾片光碟,他看了要歡喜他就會來找,會再要。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能接受的,長時期一定要做出好樣子給他看。這個好樣子就是佛心、佛言、佛行,記住,這就是戒定慧。佛心是定,佛言是教,就是經,佛身就是戒律。

      戒律我們做到弟子規、做到十善業、做到五戒,就很好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如果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對還是錯,《五種遺規》裡頭有一篇「好人歌」,我已經請梵師把它打字打出來,我們在這裡去複印兩百張,明天放在這裡供養大眾。你拿這篇,這篇是標準,你去看看。常常看,天天看看,對照對照,我是好人還是不好人;把不好的盡量努力把它改正,讓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成為一個好人。修行要從這裡入門,從這個地方下手。你能照這個來改過,弟子規你肯定沒有問題,你會百分之百的落實。為什麼?因為你希望做個好人。弟子規落實了,《感應篇》跟十善業道沒問題。那你要是一看這小事一樁,很容易做到,儒釋道這三個根你就紮穩了。這三個根紮穩之後,肯定你不墮三惡道,你說你多麼快樂。縱然不能往生,你決定是人天兩道,決不墮三途,這個要重視,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要把戒定慧落實在生活當中,一定要變成自己的生活,就得受用。那就是《論語》裡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所學的東西,習就是落實,落實在生活,我們講實習。統統都用上了,這快樂,法喜充滿,大乘教裡面常講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你要不能落實,你得不到法喜。所以我們幹的是要學佛,學佛要學作佛,你才有人生最高的享受,這種享受不是世間的功名富貴,真正是最高的享受。像我們在不久之前,在英國訪問,我在倫敦大學、劍橋大學他們安排了一個小時的講演,也就是上一堂課。我面對這些漢學系的研究生,他們都是博士班跟碩士班,還有他們的教授,他們寫的論文題目告訴我,我聽了很歡喜。我在講演當中提到,大家研究都不錯,能看中國的文言文,將來論文拿出來之後,你拿到碩士學位、拿到博士學位,可是怎麼樣?你們還是生活在煩惱痛苦的世界。對,連教授都點頭。

      我說孔夫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你得不到,什麼原因?沒去落實,做不到!研究佛教的經典,拿經典做論文的題目,可以拿到佛學博士、佛學的碩士,得不到法喜。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得不到,還是生活在煩惱、苦惱的世界,這是什麼原因?沒有戒定慧。他們研究一部經,研究《法華經》,這都碰到的。《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什麼時候講的,在什麼時候翻譯到中國的,哪些人翻譯的,以後歷代的承傳,他研究歷史,每一代這些出家在家大德的註疏內容是哪幾點,就寫這些東西。這是他們的碩士、博士論文,不得受用,這就是什麼?佛學。

      所以我這次特別把佛學、學佛講清楚,儒學、學儒,道學、學道,這要搞清楚。你是學儒就學孔子,學道就學老子、學莊子,學佛就學釋迦牟尼佛,真有受用!如果你顛倒,我搞佛學,我搞儒學,我搞道學,把它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而已,寫成論文發表,跟那些專家學者在一塊研究討論,自己沒有做到,那個樂趣就得不到,法喜得不到,不得受用。所以我勸這些漢學家,不但你們要研究這個東西,最好還要認真落實,認真落實那你們這一生的精神生活是非常的豐富,你才真正得到學習的樂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夫子所說,這是《論語》裡面所講「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意思說我曾經有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我在想,當然想很多問題;「以思」,最後一句話,「無益」,我想來想去都沒有什麼好處,最後的結論,「不如學也」。所以這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生都在學習,學裡面才有真正的樂趣。這是夫子描繪他自己一生的受用,天天在學,一天都不放鬆。

      天天在學,天天在提升,他對自己提升的境界也略略的給我們敘說了一下,他說「三十而立」,三十歲的時候他的方向目標正確,立是這個意思,一生所求的目標方向正確。「四十而不惑」,到四十歲的時候,不惑就是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換句話說,在境界上自己能做得了主,不受影響。「五十而知天命」,這個知天命,對於大自然的造化,自己一生的命運有所體會。能夠到這個樣子,你這一生無論處順境、逆境可以做到什麼?不怨天不尤人,能夠在任何環境裡面都保持著心平氣和,五十歲!不容易。

      「六十而耳順」,這個耳順我們前面經文講過,順逆皆順,這是智慧現前,不是智慧現前做不到。順境順,逆境也順,善人順,惡人也順,沒有一樣不順。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內心深處跟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沒有了,跟一切人事物沒有對立,他就順了,有對立就不順。你看一般人對善他順,逆他就不順,對好人順,對惡人他就不原諒。你要曉得順逆皆順,那到什麼?知道人性本善,真的起作用了。「人之初,性本善」,他的不善是習性,沒有人教他,被環境污染了,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在此地,所以他能夠原諒。而原諒什麼?連原諒這個念頭都沒有,真的隨順。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人不是好人,我們佛門講「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就耳順了,六十歲。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到七十歲一切可以稱心如意,但是統統合乎規矩,那是什麼?在佛法講性德自然的流露。這是夫子講,他一生學習境界不斷提升的層次。我看了我很有體會,為什麼?我學佛五十五年,確實是跟他這個樣子差不多。天天在學,天天在讀,不斷的提升,這裡頭多快樂!有同學來給我講世間有什麼災難,我說沒事,天下太平。如何化解災難?要在自己內心裡面把對立化解,災難就沒有了。他說萬一第三次世界大戰,核子彈在空中爆炸怎麼辦?我說像看煙火一樣,沒有一絲毫恐怖。為什麼?毀滅是身毀滅,靈性不滅,外國人講靈魂不滅,身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東西毀滅有什麼關係?靈性不滅。

      所以佛門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將不去就是所有一切物質你都帶不去,應該把它放下,有什麼好掛念的,絕不放在心上。業隨身,那我們就知道,我們今天要修善業、淨業,我們決定不造惡業,決定不作染業,我們向純淨純善,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去邁進。災難與我有什麼關係?沒關係,它來了我馬上就提升,你說多快樂!這就是《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個苦厄就是災難,對造作罪業的人有,對不造罪業的人沒有,這就是佛菩薩常說的「境隨心轉」,心轉境界,這就是神通深密的作用。

      這個密不是祕密,深密,道理太深了,一般人看不到。佛法裡面沒有祕密,祕密不是好事情,不可告人言的。佛法裡頭光明磊落,沒有祕密,深密,道理太深了,一般人看不懂,為什麼看不懂?一般人心浮氣躁,深密的境界要清淨心,心愈清淨,我們通常講禪定功夫,定功愈深你就看得愈透,也看得愈廣。定功,這個功夫是沒有止境的,所以境界的深密也沒有止境。你看看前面我們講的八地菩薩,才看到阿賴耶識的動態。我們凡人沒有辦法,它那個動態真就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怎麼能看得出來?我們一般人連看電影,一秒鐘動態二十四次,我們就已經被迷惑了,這個一秒鐘是億萬分之一秒,我們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那是很清淨的心,清淨到極處,億萬分之一秒的動態他都能感覺到,佛說是八地菩薩。

      再往上提升九地,這才是法師位,這就說明當法師要修清淨心,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你對於一切法自然通達明瞭,你才能演,你才能說。演是什麼?完全表現在自己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為什麼那樣的安詳,為什麼那樣的和睦、那麼樣的慈悲,讓人接觸到就受感動,那就是神通深密的作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只講了一首偈,下面這首我們明天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