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128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二八卷)  2003/1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28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六段,東南方饒益世界,苦集聖諦第四句看起:

      【或名無力。】

      這個意思是在苦因上說的。因上『無力』,就是沒有智慧、沒有能力降伏煩惱。《金剛經》上所說的「云何降伏其心」,凡夫之人沒有能力降伏妄心,這個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能力降伏,於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妄想分別執著當家作主。它要是當家作主,當然造作一切罪業,因為它是與性德完全相悖,當然他要造作一切不善業,感來的是苦報。可是佛在大乘經上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有智慧,本來有德能,本來有相好,這是有力。這個話沒有錯,但是六道眾生迷失自性,迷得太久,所以這種能力等於喪失,它不起作用,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邪正,甚至於是非利害都不能夠辨別,這是可悲到極處,迷惑顛倒到所以然。現在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這是一切苦難的根源,就是我們沒有能力,於是長劫隨業流轉,這可憐可悲。於是佛菩薩這才應身示現教化,希望用教化這種手段,恢復一切眾生的本能、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這是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真實的功德事業。

      這使我們想起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他所說的幾句話,這幾句話很值得我們省思,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這句話說得很深。最後他找到了,他說「不如學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教導我們,人自從迷失自性之後,不幸墮落在輪迴,生生世世無量劫的沉淪,要想恢復自性只有一個方法,學、好學,學不厭,教不倦。古人說得好,「不學則不智,不教則不仁」。仁慈博愛,從哪裡落實?從教學。經典裡面佛常說「受持讀誦」,這是學也;「為人演說」,那是教也。學,這是開智慧,恢復性德,恢復本能;教是化他。唯有度盡一切眾生,自己才能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縱然好學,不肯教,我們一般人講吝法,你最高的層次只能到阿羅漢,不能再向上提升,再向上提升要歡喜教人。教學是一不是二,所謂是師資道合,教學相長,這樣才能真正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靈性,一直到如來地,究竟佛果。

      到達究竟佛果,這再沒得學,真的畢業。畢業之後怎樣?還是繼續不斷的在學,永無止境,你要問為什麼?這叫大慈大悲,這叫自己已經度了,以弘願普度眾生。度眾生要自己給眾生做示範,做什麼示範?好學的示範。真心的好學,不是假裝的,假裝的,那不是真的,雖然給眾生也有啟發的力量,那個力量不足,別人偶爾動一個善念,境界現前他又迷惑,這是我們常見的現象。你要問為什麼有這個現象?這裡頭牽涉的因緣無量無邊。總的來說,煩惱習氣染污的太重,時間太長,偶爾遇到聖教的薰習,時間太短,沒有強烈學習的願望,所以很容易退轉,我們常說無力感這個現象於是就現前。中國諺語常講「無能為力」。但是這些話多半都是對幫助別人說的,實在講,最要幫助的是自己。

      自己沒有能力克服煩惱,沒有智慧轉變煩惱,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我們從最粗顯的來說,那就是沒有真正好學的願望,所以菩提道是如此的艱難,進得少,退得多。這一生沒成就,使我們就聯想到生生世世都沒成就。所以佛法常講「信、願、行」三個條件,菩薩修行證果,缺少一條他就不能成就,三條要具足,這是世間人講的大學問。首先對自己有堅定的信心,堅定的信心又談何容易?凡是有堅定信心的人,成功。我們要問他堅定的信心從哪裡來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善根福德,智慧不能強求,我們做不到;善根福德人人可以修積。

      所以修善積德,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課題。夫子說「不如學也」,學什麼?就學的這個,學斷惡修善,學破迷開悟。但是真正的破迷開悟一定是建立在斷惡修善的基礎上,於是十善業就變成無量法門裡面的共同科目,這一入學首先上的第一堂課。你要真正理解十善是什麼?十善有什麼作用?修學十善對自己有什麼好處?我不學這個法門,對我產生什麼樣影響?你要搞清楚、搞明白,於是你的信心才有根,你的願心才不退,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行行與性德都相應,給你現前帶來的效果是離苦得樂,現前帶來的效果;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那就是離苦得樂的樣子。

      這個世間有沒有災難?六道眾生分上有,而你沒有了,這就叫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這句話是實說,實實在在有其事;出三界,那是虛說。為什麼?真正明瞭了,明瞭事實真相,世法、佛法不可得。你明白了,所以無論是十法界,無論是一真法界,你肯定隨緣,肯定不會在這個境界上起分別執著,要知道分別執著才起,那就叫一念無明。諸佛菩薩有能力應化在九法界之中,永恆保持住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就叫證果。

      行跟證是兩樁事,但是它也是一樁事,它的密切是分不開家的。證在行中,行在證中;換句話說,證中有行,行中有證,行證裡面都包括信願,所以《華嚴》說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信解行證,四就是多,每一條裡頭一定具足其餘的三條,這就叫一即是多,它跟其餘三條決定不能分開,分開就無力。信裡面有解、有行、有證;證裡面有信、有解、有行,這是你真正學到了。四個字缺一個字不圓滿,缺兩個字你沒學到;有信解行,沒有證,你不圓滿,有信解沒有行證,你沒學到。我們看看這個時代,眾生在學佛,在讀聖賢書,非常可惜他止於信解,能言善道。真的,與他的思想、見解、言行跟實際生活脫了節。實際生活是一回事情,聖人教誨是另外一回事情,他合不攏來,所以他得不到佛法真實受用。換句話說,他也沒有辦法正確的理解經義。如來所說義,他不懂。

      如來那個義是活的,不是死的。在一切時一切處他都能圓融,他都得自在。自在,解脫德;圓融,法身德;無知而無所不知,般若德,沒有一絲毫妄想分別夾雜,我們稱之為純善純淨。這個生活就是學習,表現在哪裡?表現在穿衣吃飯,表現在日常工作,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表現在敬業。你對於你的工作非常敬重(敬愛重視),你會全心全力把這一份工作做好。這個工作做好,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當然這個裡面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你要有能力辨別。雖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頭不落印象。這個功夫了不得,那就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講高層次的境界。

      如果心裡面還有少許妄想沒有放下,這一敗全就失敗。不要以為這小小一點分別執著,這算什麼,它障礙性德。修行這麼多年,要套一句佛法來說,你修行這麼多劫,不是短時間,不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百年、千年、萬萬年,不是這個,那都太短了。所以我們什麼時候真正能肯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體性德用無不自然,這是「學」真正有心得,「學」真正入境界,他才能得到法喜充滿。話講得容易。

      昨天我們南昆大前任的校長來看我,告訴我他在圖文巴住了十四年,對於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了解得很透徹,跟這個小城的居民,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相處的非常好。他告訴我澳洲人重視實質,不重視言說,他說:譬如我們開幕那天,我們說出我們的願望,我們的理想,大家聽了也都聽明白,是不是真的接受,真的生歡喜心?未必。他會給你打許許多多問號,看你所說的,你是不是真的會做到。他們重現實,我們一般講,真的叫現實主義,他們坦率、真誠、豪爽,完全看你,你講的是不是統統做到。長時間你所表現的是真實,才能夠得到大眾對你的信任,我們講信賴。你只會說,你沒有行動表現,沒有人相信你,沒有人支持你。所以跟別人建立互信,那是要時間,要知道那不是短時間,要有恆心,要有毅力。互信真正能夠建立,而後才有互動,我們講互助合作,互助合作是互動,這才能做到。

      這個小城裡面的居民都相當精明,圖文巴無論大小事情,經過二十四小時整個都市市民都知道,用不著廣播,用不著撒廣告,傳遞很快。這個人看到了告訴那個人,那個人告訴那個人,二十四小時全城人都知道了,這是很好的風氣,著重現實。所以他們的談話很直率,不懂得拐彎抹角、委曲婉轉,他不懂,直來直往。所以我們希望真正能做到這個小城像一家人一樣,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包容,尊敬,關懷,照顧,互助合作,這不是只是一個想法說法,不行,一定要從自己本身真正把它做到。佛法裡面講信解行證,我們真正去做,做是行。證是什麼?證是帶動別人的感悟。他很冷靜的在觀察,這個做得是好,對社會、對大家確實有好處,自自然然的把疑惑、顧慮就消除,這樣才真正能做到相親相愛,真正做到互相包容,把這個小城變成一家人,是要時間,是要誠心誠意去做,不能有一絲毫虛偽;恢復自性的德能,那就真正有力量。

      昨天我們談話的時間並不長,他還有事情要去辦,對我們來講非常有利益。學佛,就是要學佛菩薩,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第一個他要做的是什麼,我們要懂得,就是一切經裡面佛常常叮嚀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不如學也」,就是「學不厭,教不倦」。釋迦牟尼佛一生示現證道,這個證道就是大徹大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搞明白了。真相是什麼?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是自己的真心;剎土眾生是自己的身相,經教裡面所說的清淨法身,清淨法身在哪裡?剎土眾生是自己的清淨法身,這真正明瞭通達。

      我們說包容,包容是勸沒悟的人,勸他的;悟了之後,這個包容的念頭都沒有,他真的包容,遍法界虛空界變成一體。所以我們今天講,我們講平等、講和睦、講包容,講平等已經不平等,不平等裡頭講平等;講清淨就不清淨,染污裡頭講清淨;彼此格格不入,這講包容。已經契入這個境界,不但言說沒有,念頭都不生,「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如來境界。你能體會到嗎?我們世間人講,這是全部投入,佛法講契入。這個契入的意思比投入深,投入是到達,契入是融成一體了。投入還可以思議,契入不可思議,於是智慧、德能、相好就恢復了。

      你要問恢復之後是什麼樣子?再告訴你,就是這個樣子。那你的感受?感受跟從前是大大不一樣。你要問為什麼不一樣?從前是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換句話說,不明瞭諸法實相,在六塵境界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生煩惱,生無明,不生智慧,不生功德。現在通達明瞭了,還是這個境界,在這個境界裡生智慧,在這個境界裡生功德,在這個境界裡頭得無量的法喜,圓滿修學教化的弘願,那怎麼會一樣。迷的時候,這個裡頭是六道三途;悟的時候,原來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中峰禪師說得好,《三時繫念》上我們讀過,確確實實生佛只有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找不到差別相。

      由此可知,在凡夫地,我們所覺察到的一切差別相從哪裡來的?從迷悟當中來的,然後你才知道,才深深體會到覺悟可貴,世出世間沒有比覺悟更可貴的。真正覺悟了,所謂是一了百了,迴向偈子上我們念到「願得智慧真明了」,儒家講明明德,佛法講了生死。這些教誨很簡單,看起來很容易,實在講無比的深奧,無有邊際的境界,我們慢慢學。這一個科目、一個課題,生生世世鍥而不捨,成無上道。所以跟你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智力,這《法華經》裡面,「十如是」裡頭都講到,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一切眾生各個不無,不但有情眾生具足,無情眾生也具足,這句話很不好懂。我們早年剛出家的時候,在佛學院教學,幾個年歲大的老師,我們在一塊常常談話、討論,《華嚴經》上這一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沒有一個講得清楚。這麼多年來,我們稍稍契入一點境界,才明瞭那是事實真相。這就是說明有情眾生有佛性,佛性是什麼?是法性裡面般若的一分,就是覺性;無情眾生有沒有?無情眾生也有。日本江本勝博士用水來做實驗,反應裡面發現它有見聞覺知,覺性就是佛性,所以真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要靠聖教,聖教裡頭必須要具足信解行證,你才能契入,你才能恢復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你要是遇不到,就像現在「無力」,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覺悟,不能斷煩惱,無力。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五句,苦集聖諦第五句:

      【或名喪失。】

      『喪失』,這個名號的意思也非常的明顯,這是苦因。從事相上來說,今天這個世界所以動亂不安,人心沒有安全感、沒有依靠,人與人之間,甚至於夫妻、父子彼此互相不能夠信賴,彼此互相要隱瞞,現在法律美其名為隱私權,隱私權什麼意思?彼此互相不信任。最明顯的,眾所周知的錢財,夫妻兩個人,先生的錢財隱瞞太太,太太的錢財隱瞞先生,彼此不信任。這種結合,這一家人豈不就是古人所說的貌合神離,這是家庭不和、家庭沒有幸福,根源在這個地方,喪失了互信。互信、和睦、平等、真誠,那是道,那是德。宇宙之間原本就是和睦的,平等的,包容的,互相依賴,共存共榮,這是宇宙之間本來如是,佛經上常講,法爾如是。

      法爾如是就是道,我們能夠遵循自然的法則,那就是德。它本來是平等的,我們就以平等對待天地萬物;它本來是和諧的,我們就用和諧對待一切眾生。這像什麼?有人常講,我們這個人,一個人是個小宇宙,這個說法也很有道理,小宇宙隨順大宇宙,這就叫行道,這就叫行德。我們這個小宇宙,我們這個人的身體由許許多多不同器官組合的。這不同的器官就像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組成這個身體。但是它們雖然不同,眼跟耳不同,耳跟鼻不同,鼻跟舌不同,舌跟身不同,身跟手不同,手跟足不同,何況裡頭還有五臟六腑,許多不同器官組成,但是這些器官怎麼樣?這些器官都合作,都平等對待,都和睦相處,各個都第一,人健康長壽。眼第一,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舌嘗第一,各個第一,沒有第二,這叫平等,彼此互相合作是和睦相處。如果它要不平等,眼第一,耳第二,鼻第三,這人生病;它要不合作,不和睦相處,這人生大病。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樣子?

      我們把這個身體擴大,把地球變作一個人,地球上各種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國家,就像人不同的器官,不是一個道理嗎?如果你要不隨順自然生態,要破壞自然生態,你有第一、第二就破壞自然生態,你不能包容,不能尊重別人,這自然生態就破壞。破壞之後,彼此都不利,都要受苦受難,不是只是別人受苦難,自己不受,沒這個道理。為什麼?你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自他不二,理事一如,所以愛他是真正愛自己,敬他是真正敬自己,助他是真正助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再把這個範圍擴大,宇宙,宇宙是一個身體,不同的星系就像這身體不同的器官;不同的星球就像不同的細胞。《華嚴》的宇宙人生觀是講宇宙全體,你在這個地方看到這個大宇宙的和諧,大宇宙的平等,大宇宙的包容,大宇宙的互助合作,這叫法身,這叫事實真相。

      但是我們今天迷失了,這個喪失是迷失,怎麼迷了?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這就錯了。佛在楞嚴會上講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毛病的根源就發生在這裡。所以原本的樣子是什麼樣子?佛法裡面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是原來的樣子。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就是自然,法爾如是。所以隨順自然,自然沒有念頭,一念不生,我們也能做到一念不生就隨順自然;自然沒有分別,自然沒有執著,自然不會起心動念,自然沒有自私自利,自然沒有控制,自然沒有佔有,一切隨順自然這個人叫行道德。你動一念私心,想佔有想控制,違反了自然,違反了自然是造業,違反自然就是造業就是破壞自然。我們今天有個術語說,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你想想看,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破壞自己身體的自然和諧,所以你會生病。這個身體就像個地球一樣,你要不順著自然,你要破壞它的生態平衡、生態環境,你人就生病。嚴重的破壞,這個身體死亡。誰破壞的?你自己破壞自己,不是別人破壞。別人殺害你、傷害你,那是過去生中跟他結的不善業,冤冤相報,所以還是自作自受。一切天災人禍無不是自己感召的,這個感召就是你破壞了自然法則,破壞自然的理則,感召的這個災難。世間哪有突發的事情?哪有無因的事情?無因,我們這個後面還會講到,只有自然是無因的,有因就不是自然的。

      修行人,起步是從清心寡欲,自然是清淨平等的,自然是沒有一絲毫欲望的。我們要修道,這個道就是隨順自然,你就知道從哪裡下手,你就明瞭為什麼要這樣修。人能夠與大自然合而為一,這個了不起。在中國人講神仙,在佛法裡頭說的那更高,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是什麼人?是佛,是菩薩,菩薩裡面叫法身菩薩,與大自然合而為一。遍虛空盡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是禪宗大徹大悟的人說的話。這話什麼意思?與自然合而為一。心是虛空法界,身是剎土眾生,這什麼境界?這個境界是大乘法裡頭大般涅槃的境界。在這個裡面,你找生死、找菩提、找涅槃俱不可得,真的就是本來無一物,菩提、煩惱、生死、涅槃統統沒有。可是今天我們把這些全都喪失,迷失了,其實就在面前,它還天天起作用,念念起作用,從來沒有停止過作用,可是你就是迷,迷就把它失掉。失掉就是你隨順煩惱。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隨順妄想分別執著,隨順妄想分別執著,你把自然的法則改變了,就是你破壞自然法則,扭曲了自然的生態,把它變成六道,變成六道輪迴,變成三途,這就是佛法講的唯識所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要知道大自然裡頭不但沒有六道,沒有三途,十法界也沒有。現在我們迷失已經很久,無量劫來就迷失,到現前幾乎是全然不能覺察。我們要不是有幸接觸到佛法,聽佛所說的,這個經本是佛所講的,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還不是隨順煩惱習氣,還不是念念都在造業。聽到聖賢這個說法教誨,我們細心思惟觀察,發現他講的是真的。我們所想的、所看的是錯的,那就是要修正我們的思想,修正我們的見解,這個思想見解就是宇宙人生觀;修正我們的生活行為,與自然相應的是善,與自然相違背的是惡。我們再說得具體一點,說得明白一點,真誠是自然的,虛偽是違反自然;清淨是自然的,染污是違反自然;平等是自然的,貢高我慢、不平,這是違反自然;覺悟是自然的,迷惑是違反自然;慈悲是自然的,自私自利是違背自然。你慢慢去想,你就會想通,一通一切就通。凡是違反自然的,我們要把它改過來,回歸到自然,反璞歸真,這叫修行。你覺悟了、明白了,這叫大徹大悟,回頭了。

      把自己行為,生活行為改過來,完全隨順性德,就是隨順自然,這真功夫,這叫真修行。這是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真相,不能不知道。真正知道了,你不能不回頭,不要人勸,自己會回頭。凡是我知道了,還是回不了頭來,那是什麼原因?你知道的不夠徹底,你所知道的這個程度不夠,那怎麼辦?努力求學,你的知達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轉過來。為什麼?人哪一個不想向上,誰甘心墮落?真正搞清楚之後就曉得,你只往上提升,你決定不會墮落。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能,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那過的是什麼生活?極樂世界的生活,華藏世界的生活,一真法界的生活,不是十法界的生活。在這個境界裡面,佛法裡面稱他,叫法身菩薩,法身大士。

      所以我們聽了這一段話,怎樣把這一段話變成事實?那就是「心」確確實實是虛空法界,「身」確確實實是剎土眾生,這是圓滿的道德。行道履德,步步都是踏在道德上,把道德的根找到。儒家講的五倫八德,佛法裡面講的三福、三學、六度、十願,伊斯蘭教裡面講的五功、五典,都是道德這棵大樹裡頭的枝葉花果,根要找到!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讚歎聰明人從根本修,這個修行方法就是法界觀,《華嚴》裡面講的法界觀。宇宙人生觀是法界,我們講契入法界,融入法界,跟法界完全同一個體性,同一個法相,同一個德用。如若不能,那你就老實念佛。你聽到這個大法,有這麼一個概念,做不到不要緊,萬緣放下老實念佛,行,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說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入這個法界,這是什麼原因?善導講的遇緣不同。極樂世界的緣好,太殊勝了,讓你自自然然就契入了。這是真實的法界,真實的教誨,一真一切真,裡面不夾雜絲毫虛妄,使我們無量劫來喪失的性德圓滿恢復,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再看底下第六個名號:

      【或名乖違。】

      『乖違』的意思就是與自性性德完全違背,跟前面喪失的意思相同。喪失是你完全不知不覺,「乖違」是你現前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言行,包括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處事待人接物,與道德完全相違背。現在我們要問,道德,什麼叫道德?不懂。我覺得我講的相當清楚,相當明白,你能不能聽懂?你還是聽不懂。縱然聽懂了,你懷疑,為什麼?不是你的境界。不但不是你的境界,不是你常識所知的,怎麼能不懷疑。我的心是虛空法界,這個話不能接受;我的身是剎土眾生,我的身與剎土眾生有什麼關係?你不能接受。所以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還是用妄想,把妄想認為是心,把分別執著認為是心。

      這個世間哲學家所說的「我思故我在」,這已經是比較高明一點,他知道那個身不是我自己,什麼是我自己?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的這是我自己,這是心。所以他不會把這個肉團心當作心,現在人以為是腦,腦也不是,我能思惟、能想像的那是我的心,這算是高明。可是這都是妄心,這佛法裡面講第六意識。說第六意識,當然牽涉到第七識,牽涉到第八識,所以我思故我在這句話裡頭把八個識都包括在其中,這是妄心不是真心,虛妄的。這個心是我思,就思出六道輪迴,就思出三途,就思出十法界,都是從妄想裡頭把一真法界扭曲了。像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我們用我們的思惟,我們的想像,我們的意識把地球自然生態改變了。山河大地,我們能改變它,這地球上許許多多的生物,我們可以改變它,這一改變,本來面目破壞了,後遺症呢?後遺症是天災人禍。為什麼?

      許多宗教裡面所講的天堂、天園;佛門裡面所講的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淨土,這裡面一切諸法常住不滅。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生老病死,植物沒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沒有成住壞空,我們難以想像。我們說這是虛構的,這是理想,這不是事實。但是那些覺悟的人,他們說那是事實,而十法界六道三途不是事實。我們在思想上、觀察上跟他完全相違背。到底他說的是真的?還是我們說的是真的?我們很冷靜、很細去心去思惟觀察,應該他說的是真的。為什麼?我們這個地方所有一切萬物,真的是剎那不住,尤其是研究科學的人他懂得。現在科學發現物質是不存在的,這個物質的現象是什麼?波動的現象,是能量的波動,這個裡面產生物質,變現出物質這個現象。但是這物質現象存在的時間極短,一個振動它變現了,下一個振動它又不見。現在科學家發現,「有」,有就是物質,物質從哪裡來?是從能量,能量是空,佛家講空,他們一般人講無,這是無中生有,有還歸無。這個發現跟《般若經》上講的相同。《般若心經》大家念得很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個空就是無,色就是有,無中生有,有還歸無,所以科學家發現這個事實,才說物質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

      佛在《大般若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多,我總結三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乖違自然的法則,乖違佛經上的術語「法爾如是」,我們違背了,思想違背了,行為違背了;乖違「法爾如是」,產生幻境、夢幻泡影的幻境,扭曲了,這一扭曲就把它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變成三途苦報,人為的!乖違性德,或者是乖違道德,乖違自然法則,發生出來的異相,跟原本的境界相完全不一樣。雖然產生這個異相,你要曉得這個異相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不是真怎麼樣?這六道裡頭人把它當作真的,愈迷愈深,愈陷愈苦,佛菩薩眼睛裡面看的是迷惑顛倒幹的糊塗事,吃盡了冤枉苦。什麼叫冤枉苦?譬如作夢,這人造的是惡夢,夢中非常恐怖,非常害怕,嚇得一身冷汗醒了,醒了之後是一場夢,想起夢中境界還心有餘悸。六道三途眾生情況就像這個樣子,完全是不覺造成的。

      不覺是因,乖違是緣,因緣相遇,果報現前,這個夢幻泡影的境界現前。一念覺悟,一念歸真,那就是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講的六道輪迴,覺悟之後,覓三界六道了不可得。這也是宗門裡面所說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關鍵就在迷悟,迷悟的是諸法實相,這是諸佛菩薩現身說法、教誨眾生最精髓的教義,最根本的教誨,千經萬論皆是枝葉而已。善學、會學的人從根本學,中國禪宗大德特別主張的,從根本學。

      尤其是現代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環境,非常不安定,非常的不安全,隨時隨處都可能有災難現前。這個業因是多生多劫種種不善的心行,眾業所感!我們這一生遇到了,遇到了跟大家也是有共業,沒有共業怎麼會生到這個時候?怎麼會生到這個地方?知道與這個時代、與這個地區眾生有共業。雖有共業,緣不一樣,我們遇到的緣比他殊勝。既有共業,果報不能避免,這個要知道。但是果報來了之後,我們藉這個機會向上提升,那就對了。所以再大的災難不驚不怖,我們遇到了沒有一絲毫恐怖的念頭,不迷不痴,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常生智慧不生煩惱。

      要知道智慧幫助我們提升,煩惱是幫助你墮落的,你要生煩惱,你就往三途去了;你要生智慧,那你就往人天上去了。最高智慧的選擇是選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今天建祖先紀念堂,祖先紀念堂就是我們的念佛堂,我們的目的沒有別的,就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提升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究竟圓滿。誰能夠如願以償?把這一樁事情當作是自己一生大事去辦的人,這個人功德圓滿。還要迷戀於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那他就難了,他這一生求願往生肯定有障礙。這個障礙不是外頭給他的,是他自己,自己障礙自己。

      這就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看不破、放不下,憑你怎麼樣的努力精進,你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於性德過分的乖違,你的果報在三途。自己比誰都清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誰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清楚。《往生傳》裡頭有一個人是很好的例子,宋朝瑩珂法師他知道自己不守清規,常常破戒,要是依照佛經裡面所說的,他必墮地獄。他也很難得知道地獄苦,生了恐怖心,這墮地獄怎麼辦?地獄墮落進去容易出來太難,所以聽從同參道友的勸告念佛求生淨土,他真的把一切妄念放下,不吃飯,不喝水,一句彌陀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他真的往生。還有壽命,阿彌陀佛告訴他還有十年壽命,不要了,自己知道他自己根性不善,禁不起誘惑,如果再活十年不知道要造多少罪業,不要了,現在跟阿彌陀佛走,他真的走了。這是給我們很好的教訓,你要沒有這個決心、沒有這個毅力、沒有這樣的勇氣徹底放下,地獄罪有得受。瑩珂難得,給我們做了示現。所以你一口氣還在,造作五逆十惡的罪都有救。能救你自己的,還是你自己不是別人。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