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0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00卷)  2002/11/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00

      諸位同學,請繼續看這十八首偈頌的最後兩首,「明人天樂」。請看經文:

      【或有諸剎土。七寶所合成。種種諸宮殿。斯由淨業得。汝應觀世間。其中人與天。淨業果成就。隨時受快樂。】

      這個兩首是說「人天樂」。前面曾經讀過諸佛菩薩的淨土,也讀到過三途六道裡面的穢土,末後這兩首特別為我們說明,我們現前所居住的是樂土,人天的果報。在六道裡面,人天是善道;三途是惡道;修羅,善惡混雜,他的福報固然是很大,煩惱習氣很重!享福,多造惡業,所以福報享盡,多半都是墮地獄。這些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因此,修養善德這是最重要的一樁事。我們學佛能夠明白這個道理,能夠認真努力的學習,向佛菩薩學習,這個人真正有大福德。

      在前面,我們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天台大師(智者大師)在《法華經》裡面,跟我們講「百界千如」,每一個法界都圓滿具足了十法界,這是事實。如果再要微細深入的觀察,這一百界裡頭,每一界又具足十法界,千法界了;再深入觀察,無量無邊的法界,一法界裡頭圓滿包含無量無邊法界。這種現象怎麼產生的?還是經上告訴我們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境界是唯識所變的。由此可知,我們今天雖然得人身,像不像個人?形狀上像人,心行上像不像人?這點重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像不像人?得人身,我們又學佛法,既然修學佛法,那我們像不像佛菩薩?這一點不能不反省。

      佛教我們做早晚課,早晚課的用意在哪裡?就是這樁事情!早課用意是提醒,人很健忘,聖賢知道,實在講轉眼就忘記了,早課提醒你;晚課的用意在反省,在懺悔,在改過自新,這樣德行、道業才會有進步,這是早晚課的用意。早晚課不能一天間斷,一間斷就迷惑、就顛倒,隨業流轉,不曉得流到哪一道去了!人天善果,很不容易保持。經上說的這第一首是講的果報。

      『或有諸剎土,七寶所合成』,跟前面所講的不一樣。『種種諸宮殿』,這是舉一個例子,舉他們居住的環境,顯示他的福報。這些福報,末後一句是說的因,『斯由淨業得』。人天的果報是從清淨的善業,十善業道,佛在一切經論常講是人天的真因。我們得人身,生活環境雖然不是大富大貴,都能過得去。這是往昔今生,修淨業、修十善所變現的果報。

      十善業道是最重要的修學綱領。要把十善業道圓滿的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當然還要許許多多的助行。助行裡面最重要的,是不能離開聖教,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這個不能離開,要常常學習。古大德教導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這是真的。年歲大了,求學的時間已經過去,不能說:算了!不要再學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諸佛菩薩、羅漢、辟支佛,他們是怎樣學習的?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生生世世無量劫中,學習從來沒有停止過,天天在學,時時處處都在學習。沒有證得無上菩提,學習是為自己,希望自己真正如同諸佛一樣,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的智慧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獲得究竟圓滿的德能,獲得究竟圓滿的相好,這大圓滿!學是為自己,一面學一面教,教是為別人,期望一切眾生各個都圓滿作佛。要有這樣的心量,要有這樣的德行,認真的幫助一切眾生,這裡面就是幫助自己。幫助自己什麼?幫助自己消除了嫉妒的煩惱,成就自己隨喜的功德。

      嫉妒障礙是嚴重煩惱,這個煩惱與生俱來,不是這一生學的。我們細心觀察,幾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夠覺察到他有嫉妒心,他還不會說話。你看兩個小孩,五、六個月的小孩,兩個小孩在一起,你拿一塊糖,你仔細去觀察,這糖只有一塊,兩個人都想要。那個拿到了很歡喜,拿不到的就哭了。誰教他的?沒人教他。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過去生中帶來的習氣。所以,心量的拓開,煩惱的化解,要靠教育,要靠聖道。長時期親近善知識,接近聖賢的教誨。

      善知識、聖賢我們找不到!經書在,善書在,經書就是聖賢,善書就是善知識。展開書本就是親近聖賢,親近善知識,接受教誨。在每一天接受教誨的時間愈長愈好。在初學特別要明瞭,要懂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的德行才能夠扎根,我們的淨善才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被外境所轉,這樣就叫做功夫得力。福報現前的時候,自己對於因果要很清楚、很明瞭,善因善果。

      我們希望善果相續,那要怎樣做才能滿我們的願?善因善緣相續,善果才能相續。不要為自己,為自己心量太小了。做好事,為別人做,為大眾做,這是好事。稍稍夾雜一點自私自利就錯了,果報不一樣。我們過去在新加坡做了不少好事,對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廣修布施供養。我們用居士林的名義,用淨宗學會的名義,不要用個人。我們在此地也做了不少好事,我們用學院的名義,用淨宗學會的名義,不要用個人。我們每個同學都有這樣的共識,我們的教學有了成果,這是幫助大家拓開心量,遠離污染,恢復到自己清淨心。

      為公,一切能夠為公,心就清淨。這裡頭夾雜絲毫自私自利,就被污染了,污染修福總歸會得福報,那個福報不清淨。我這個說法,我相信同學們都能體會得到,或者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或者在我們周邊,我們六根能夠接觸得到的。我們見到了,我們聽到了,接觸到了!周邊確實也有富貴人家,這享受富貴的人家,你看他快樂不快樂?他有沒有煩惱?有沒有憂慮?有沒有牽掛?如果都有,他的福報不清淨。如果這一個人一生當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他的受用清淨。

      什麼是究竟圓滿的福報?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究竟圓滿的福報,在物質上受用不缺乏,衣,可以飽暖;食,足以能夠養這個色身,不必要奢侈,不必要豪華,豪華奢侈,折福!自己有大福報,這個大福報轉過頭來,供養社會,供養眾生,這個福報就愈來愈大。愈大,我們的布施供養範圍就愈擴大。如同諸佛如來,他們的福報是供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這一切眾生當中有愚痴的眾生,不知道修福,不知道積德,他依然還能夠生活在這個世間,為什麼?這不能不說是佛力加持。佛心是平等的,不論你信不信佛,不論你對佛尊不尊敬。我們信佛,尊敬佛,佛加持我們;那個人毀謗佛,侮辱佛,破壞佛,佛還是加持他,沒有絲毫偏心。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這是真正的清淨心,純淨純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對九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都是清淨的、都是真誠的,我們學佛在這些地方學。從哪裡學起、用心,不要忘記,念念不離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佛心,這是自己的真心,這是自己的正覺。這裡面摻雜著絲毫虛偽、染污、我慢,我慢就不平,你就迷失了真心,你就迷失了自性。凡夫跟佛差別就在此地,一念覺,與這十個字圓滿相應,那是佛菩薩;一念迷,與這十個字完全相違背,那是凡夫。

      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知道淘汰無始劫以來所薰染的煩惱習氣。初學的人要有標準。我們淨宗學會的同學依靠淨宗的經論,現在我們所依據的是「五經一論」。經論的教誨怎樣能夠落實到生活?那一定你要抓到綱領,要牢牢的記住。總的綱領,我們選定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淨業三福,「斯由淨業得」,這三條,總共十一句,常常要想到、要做到;第二個科目,六和敬,教導我們人與人相處必須要遵守這六個條件;第三個科目,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菩薩六度;第五個科目,普賢菩薩十願,好記!我們在這一天當中,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五個科目相應不相應?這就是真修行,不必再搞複雜。能夠這樣修行,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不往生的。

      三福裡頭,「讀誦大乘」。初學的同學,這個根還沒有扎穩,讀誦大乘選一部經就夠了,決定不能搞得太多太雜,那會把你搞亂,你得不到好處,一定是一門深入。古大德給我們做出榜樣,有人一生就念《阿彌陀經》,他得利益,他心是定的,得念佛三昧,開智慧。念到心清淨,淨生智慧,善生福德。所以一門深入容易得到純淨純善。淨心善行,福慧雙修,在人間天上,哪有不享福的道理!但是福報確實很容易迷人,把人的正念迷惑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覺。

      像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福慧雙修,而且是多生累劫,有大福報大智慧,所以他不受,他不受福報;他把他的福報拿去供養眾生,他不受,自己只需要衣食溫飽,他就夠了。居住的地方,他沒想到,一切隨緣,所以他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得失,你說多自在!他需不需要宮殿?不需要,釋迦牟尼佛不要,住在什麼地方?住樹底下,晚上坐在大樹底下休息一個晚上就夠了。他教化的許許多多眾生,這裡面有很多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他們的宮殿房舍很多,有時候也請釋迦牟尼佛去住,佛不拒絕,佛隨緣。你家有多餘的房子,請我去住,我好,就去,帶著學生一起去;佛很隨和,不執著。

      有人提供,佛沒有生歡喜心;沒有人提供,佛也沒有生瞋恚心,永遠是清淨心,永遠是平等覺,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那麼有這個供養,一切供養,一切都很順利,決定沒有貪戀,這個很要緊,決定不被外面境界所迷惑。如果沒有這個本事,最好是不接受。為什麼?這一接受,迷了,一接受,墮落了,最好不接受。有這個本事,佛門裡面所謂「八風吹不動」,行,有這個本事,可以。心裡面永遠不被外境影響,不被外境所轉,可以,一切隨緣,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

      沒有這個能力,就是說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怎麼辦?聖賢人教導我們,擇善固執,你沒能放得下!那你要有能力辨別善惡,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利害,你要有這個能力,擇善固執;成就自己的善業,不受人天福報。一定要到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才能夠隨緣,隨緣裡面得大自在;分別執著沒有放下,要記住擇善固執是正確的。分別執著沒有了,你可以跟諸佛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只成就功德,不會造罪業,不造業。不但染業不造,淨業也不造;惡業沒有,善業也沒有,真清淨。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學。

      經典是我們的增上緣。佛家講四種緣,親因緣,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一切眾生阿賴耶識裡面都有佛的種子,都有菩薩種子。你為什麼成不了佛,成不了菩薩?那是其他三個緣不足。其他三個緣裡頭最重要的,所緣緣,這是最重要的。你起心動念,你所緣的是什麼?這個關係太大。如果我們起心動念所緣的是諸佛如來,你這一生當中肯定成佛。有沒有這種人?有。在哪裡?《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所緣的是佛境界,所以人家一生成佛。

      經上講所緣緣,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立志,佛法裡面講的立願,這是所緣緣。志願堅固,永遠不退,永遠不失掉,那叫無間緣。你的志是不錯,今天立了志,明天就沒有了,就轉變了,那你這個人一生一事無成。為什麼?見異思遷,拿不定主意,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這是你失敗了。

      我小時候我的父親教我,無論是做學問,或者將來在社會上創業,要記住一門深入。他自己一生失敗,失敗的原因就是常常轉業,改行。今天喜歡這個,不錯,他就去學去做,做個一、兩年,看到那個好,他又去搞別的,沒有一定的方向目標,常常更換,所以一生一事無成。他把他這個教訓教給我,讓我們做兒女的不可以學他這個樣子。他的同學朋友都有成就,怎麼成就的?搞一行之後,沒有改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成就了。

      學道亦復如是!佛法裡頭八萬四千法門,學一門,你就成就。你要常常換新花樣,你也會一事無成。大的方向來說,佛教有十個宗派,今天修淨土,明天學禪,後天又要去學密,保證你一生空過了,什麼都不能成就。就是一門裡面,淨土有「五經一論」,你專一一門,肯定成就。你這個六門都搞,你就很難成就。這六門東西,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很多,註疏不少,你要是每個人都跟,你就糟了,只能跟一個老師,你才會有成就。門門都成無上道,門門都明心見性,你懂這個道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在《金剛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我們選擇一門,堅定在這一門,永遠不改,這一生當中就成就了。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接著看末後這一首,第十八首:

      【汝應觀世間。其中人與天。淨業果成就。隨時受快樂。】

      這一首偈含義很深,我們要細心去觀察。『淨業果成就,隨時受快樂』。這個快樂怎麼個講法?為什麼會隨時受快樂?我們要能夠體會得。世法裡面有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如果不能幫助別人,那不是快樂。飲食,我們舉這個例子來說,豐厚的飲食,一般人以為快樂,我們講吃得太好。那是不是真樂?不是。為什麼?樂極生悲!世間人不是不知道,也常聽,也能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過分豐厚的飲食是許許多多疾病的根源,他那個「受快樂」是樂中有苦。這是什麼原因?因為他不是淨業,他心地不清淨,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當然更沒有眾生。真正的快樂是與人共樂,與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那是真樂。

      昨天晚上正好遇到星期六,學院照例舉辦的是溫馨晚宴。我看了一看,我們院子裡面的車輛停滿了,所以我也想起停車場一定要做,這是刻不容緩的。我們的齋堂坐無虛席。我只吃了一點點稀飯,我看到那麼多人來應供,非常快樂!齋堂坐不下,我走出去,客廳裡面,客廳不大也坐滿。客廳後面,平常同學們在那裡研究討論的一個小教室,那裡面人也滿了。每一個人看到都歡喜,都快樂,「隨時受快樂」。一定要記住,與一切眾生同樂,最快樂了。

      現代這個社會,懂得這種享受的是愈來愈少了,為什麼?自私自利蒙蔽了他的清淨心,蒙蔽了他的真誠心,在他的心裡面,苦樂顛倒。許許多多的眾生以苦為樂,真正的樂,他從來都沒有享到過,這種人可憐,佛經裡面常講的「可憐憫者」。苦樂不能認識,是非、邪正、真妄,當然他沒有能力辨別,這叫愚痴,愚痴哪裡來的快樂!他那種生活裡面感覺到快樂的,我在講席裡頭常講,譬如服毒,譬如打嗎啡,那是刺激,哪裡是快樂?唯有心地清淨的人,他隨時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人生不能不修淨業,你要想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幸福美滿,清淨心重要,清淨身重要,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你的生活當中才有真正的樂趣。有一絲毫的染著,真樂你就沒分,永遠被障礙住了。

      我們的同學,難得的是我們有這個緣分,天天在一起學習,我們依靠的是大乘經教。尤其是這幾年來,我們一起學《華嚴》,《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換句話說,就是《無量壽經》的細說,我們沒有離開淨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接受,我們體會到。所以修行一定要抓住綱領。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同學修行守則,前面列的是總綱領,五個科目;後面我們節錄了《無量壽經》,佛在經典上最重要的教誨,我們節錄了六十幾條;後面又附了《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也節了四十幾條,這是針對我們現前毛病習氣對治節錄的。我們怎樣學習?怎樣改過自新?怎樣真正懺除自己的業障?這個小冊子好,不要再求多,把這個做到就行了。

      出家的同學還要加一點,加什麼?《沙彌律儀》,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要真正做到。不能不念,不能不講求,不能不落實。只要把這一點東西做到了,念念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經典這個地方講的淨業,我們皆有分。淨業的果報我們不希求,會不會現前?自然現前。現前的時候,最重要的,要看破放下,決定不能有歡喜心去享受;你歡喜心享受,立刻就墮落。

      這個果報現前,剛才說了,一定要知道把它轉過頭來,供養一切苦難眾生,與一切苦難眾生共享,那你就完全對了,你不會墮落,你沒有過失,你的福慧會時時增長。我深深相信,你自己能夠覺察得到,月月不相同,我不敢說日日不相同,月月不相同,每一個月你會覺察跟上個月不一樣,有進步了。心地愈來愈清淨,善行愈來愈踏實,愈來愈多,果報不可思議。這個時候的進步不是一分、兩分的往上加,就像幾何級數一樣,倍倍往上加,你感覺得非常快速,這裡頭有真樂。

      我們說的是修淨業的同學們,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世間眾生也不例外。但是世間人與天,天上我們不知道,人間我們常常接觸。世間人在過去,確確實實接受聖賢教誨,愛好聖賢教誨,尊重聖賢教誨,他們善福成就幸福美滿的人生,有。我們在古代許多典籍裡面記載看到了,但是今天社會裡面沒有了。

      今天這個社會,實實在在講,可以說有史以來未曾有的動亂的社會。我們在這個社會裡頭習慣了、麻木了,連知覺都失掉了,這很可悲。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在這個世間?這個很可憐。不知道自己每一天要做些什麼事情?真正是麻木不仁,隨順自己的妄想、煩惱、習氣,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茫然無知。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把古聖先賢的教誨拋棄掉了,沒有人教了,也沒有人提倡了。

      我這一次有這個機緣到日本去參學,許多日本的朋友跟我講,日本現在有危機。他們所看到的危機是經濟蕭條,失業率不斷在上升,生活愈來愈不容易。可是我的看法跟他們不一樣,我覺得真的有危機,而且危機非常嚴重。這危機是什麼?是一般的人民對他們傳統喪失了信心,這個問題嚴重。中國最近這兩百多年來,受盡了苦難,原因是什麼?原因是這個國家民族對於固有文化、倫理道德、古聖先賢教誨,喪失了信心,造成這麼大的苦難。日本人對於固有文化傳統喪失信心,是二次大戰以後。他們要不能夠改進,要不能夠覺醒,他的苦難還在後頭,我們就看得很清楚,比中國還要苦。

      所以真正能帶給眾生幸福美滿的,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從聖人教誨裡面才能得到。佛法裡講得清楚,真實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心不清淨,縱有聰明不是智慧,佛法講「世智辯聰」,跟真實智慧是有差別。智慧是從清淨心,從禪定當中生的。所以佛法的教學,「因戒得定」,戒是修福,定是修清淨心,「因定開慧」。中國諺語裡頭也有所說「福至心靈」,所以先教你修福,福報現前,人忽然聰明了。所以,佛法是先教人持戒修福,然後進一步教你修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圓滿。

      佛家講大圓滿。這個大圓滿具體而言,三種圓滿:智慧圓滿,無所不知;德能圓滿,萬德萬能,無所不能;相好圓滿,相好就是我們講的福報,依正莊嚴,福報圓滿,三種圓滿。這三種合起來,佛法裡面稱為大圓滿。從哪裡來的?戒定慧三學裡頭來的。如果把戒定慧三學捨棄了,你到哪裡去求圓滿?所以眾生苦!在現前這個社會,難得還有很少數學佛覺悟的人;學佛自己真正有受用,覺悟!覺悟的人一定要發心,要把覺悟的形象做出來,啟發眾生的愚迷。這就是度化眾生,佛經裡面常講的度眾生。度眾生要自己做出樣子給人看,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樣。

      我是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次到美國,跟萬國道德會,他們在洛杉磯召開第三次世界的會員大會代表會。我是他們這個團體裡面的顧問,這跟美國就結了緣。以後在那邊遇到許許多多的同學,慈光講座的同學,大專佛學講座的同學,他們跟我的緣都很深。所以以後每一年美國我都要去兩、三次。到第二年(八三年),我在舊金山講經,時間不長,好像是講一個星期。講經的處所是老人公寓,我在這裡面講了七天,感受很深。

      我就想到,二十一世紀佛教的自行化他的道場,可能不是寺院叢林,而是什麼?老人公寓。舊金山這個老人公寓有四百多個單位,大多數都是單身的老人,有少數是夫妻兩老住在一起,這個都是退休養老。如果像這種老人公寓裡面有講堂,有念佛堂,有禪堂。他們一天到晚沒事情,吃飽飯什麼事情都沒有,喜歡聽經的,去研究經教,聽經;喜歡念佛的,念佛堂念佛;喜歡參禪的,禪堂去坐禪,他的時間不空過,他真的會有成就。

      我就想那才是真正道場,這些修行人都能夠集中居住在一起,像我們古代淨土宗初祖遠公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他那個念佛堂人數固定的,不是說常常有來去的,沒有,他固定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志同道合,我們住在一起,一起來共修,各個有成就。這些人住在山上,平時不下山的。遠公大師,這是有道的高僧,他有一些道友來參訪,他送客,虎溪為界,不出這個界線的,所以各個有成就。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只能結個法緣,決定不能成就。

      所以真正成就的應該是老人公寓這種形式。我那個時候就想到彌陀村,那個念頭就是一九八三年在舊金山老人公寓講經的時候,動了這個念頭。往後我在美國、加拿大許多城市弘法,我就喜歡參觀美國、加拿大的老人公寓。所以到澳洲來,我想看的,澳洲的老人福利事業,他們這邊叫退休村,在物質生活,居住環境比美國好。澳洲土地大,人口少,所以居住的環境非常好,在物質生活方面,照顧也很周到,我看了很歡喜。所以我到澳洲來,也常常想著如果有這個機緣建一個彌陀村,讓這些退休,一切都放下了,這些同學們,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這個緣比什麼都殊勝。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面面顧到,這才真正是人的一生晚年享福,真的在這兒享福。

      人有善願,佛菩薩、天神,我相信一定會照顧,我希望有一天這個願望能夠實現。許許多多老人雖然退休了,身心還是很健康,但是要沒有精神生活,他的健康維持不了多久。為什麼?每一天吃飽飯在打妄想,這個對於健康有很大的妨礙。天天在想他的過去,所以跟一般人談話都是講老故事,一遍一遍,永遠講不完。這什麼原因?他內心的苦悶,他用這個來發洩。新的東西他記不住,很快,你跟他講,馬上就忘掉;幾十年前東西,他念念不忘。

      我們了解,所以讓他聽經,讓他念佛,給他精神寄託,跟他講解佛法的道理,跟他講解三世因果。讓他明瞭,人有來生,人不是一生。這一生了結,來生就開始了,我們要多想想,我們這一生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欠缺、不如意,怎麼改進,來生做得更好、更美滿,就把他氣就提起來了。誘導他不必去想過去,要想未來。在過去這個基礎上改過,這個佛法裡面,世人常講改正,把過失改過、修正,未來就更美好。宗教裡頭也常常講悔改,這個意思都非常好。

      人天淨業修成了,一定要知道往上提升,往上的境界無量無邊。哪一個方向,哪一個目標最好?佛在大乘經上給我們介紹的,《華嚴經》講得最圓滿,方方面面都說到,一切諸佛的剎土,十方無量無邊染淨的世界。但是文殊普賢在無量無邊世界剎土當中,勸導我們歸心於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剎土,這是這兩位菩薩介紹的。釋迦牟尼佛跟十方諸佛如來極力的在勸導。我們聽到,我們見到了,哪能不信!對於這個真正建立了信心,培養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一心求生彌陀淨土,我們的大事圓滿。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希求而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居然能夠如願以償,這個機會多難得!

      我們的心量要擴大,希望與一切有緣眾生共享。我們建彌陀村,彌陀村就是淨業的道場。我們希望將來每一個淨宗學會都是這樣的道場。彌陀村就是淨宗學會,淨宗學會就是彌陀村。專修專弘,大家同住在一起,互相照顧,彼此就像父子兄弟姐妹一樣。我們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居住在這個村就是一家人,就是兄弟姐妹。我們把儒家孔孟教導我們的倫理道德,在這個彌陀村裡頭落實。世尊教導我們的三福、六和、四攝、六度、十願,也在這個地方落實,這是真正佛法的道場。

      我們這麼多年來所學所修的,彌陀村就是我們的成績展覽館。我們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統統展示出來,讓社會大眾看,這是佛法,這是淨宗。沒有成績具體表現出來給人看,怎麼能幫助社會?怎麼能幫助眾生?佛門裡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怎麼度他?你把成果展覽出來給他看,就度了眾生。他看到很好他想來,他進來他就得度了。所以這個退休村要做到模範的退休村,讓每一個退休的人都嚮往,都很想到你這個地方來。這個地方就是老年最幸福、最美滿的生活方式。

      這個裡面服務的人員,現在我們講義工,這些志工都是修行人,用現在一般的話來說,都是接受過聖賢教學訓導的善友。他們有愛心,他們有親情,對待所有的大眾。使居住在這個地方的老人同修,他們的感受就像跟家人、兄弟姐妹、兒孫、親朋好友,天天團聚,天天團圓。在佛光普照之下,身心安樂,無憂無慮,增長清淨心,增長善心,將來往生,共成佛道。不做出成績來,你就做不到,一定要做出成績出來。

      當然這個事情不是容易事情,我們想了幾十年,我們的心願沒有間斷,沒有捨棄。新加坡居士林在做,我們希望它能做得很如法。新加坡地方小,居民多,生活不容易。大環境當然澳洲好,澳洲地大人少,土地容易取得。所以我參觀澳洲的退休村,每一個人老人,有很多都是住獨棟的房屋,跟住家沒有兩樣。有三房兩廳的,有兩房一廳的。次一等的是雙併,就是兩個單位一棟房子,當中有一個牆是共同的,這我看了很多。年歲大的,身體欠佳需要專人照顧的,他們居住的房子就像公寓一樣,一個單位;我去參觀,一個房間,房間是套房,有一個小客廳,也有一個小陽台,面積不大。這是對於行動已經不方便的,退休村裡頭有專人照顧。我們都看到了,我們也都想到了。

      宗教團體辦的,它裡面有教堂,有牧師、神父,每個星期在裡面帶領大家做禮拜講道,好!我參觀一個天主教辦的,它裡面有六十多個單位,也就是有六十多個老人,規模不很大,做得很好,我們看到生歡喜心。多看、多問、多學習,希望我們將來做的,比他們做得更好。他們的缺點,我們能夠改進;他們的優點,我們完全接收,那就後來居上。這是講到「隨時受快樂」,這個快樂一定要與一切眾生共享,真快樂。獨自一個人,一家人享,決定不快樂,這個道理要明瞭。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