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4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四三卷)  2002/3/1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43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

      普賢菩薩示現入定,這個意義很深,清涼、賢首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說明。前面我們讀到賢首大師的解釋,講到如來藏身,他用四句話來總括。第一句是「身遍剎海」,第二句「剎在身中」,第三句「身遍身內剎」,第四句是「剎入遍剎身」,這就是「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是此三昧所作。」普賢菩薩入的是這個三昧,這是法界的大定。菩薩為大眾要廣說如是之法,所以先入這個三昧。「身遍剎海」,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一般講修行證果,證的是什麼果?這四句就是所證的實相,真實狀況。「身遍剎海」,無量無邊的剎土,海是比喻廣大沒有邊際,用它來做形容。這是世間人所知的,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地球上什麼最大?海洋最大。海洋的面積大過陸地,我們通常稱汪洋大海,汪也是大的意思。虛空法界廣大沒有邊際,這裡面確實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的剎土。

      諸佛剎土不是一個星球,是一個很大的星系,如果依黃念祖老居士所講的,一尊佛的這個剎土,我們講一佛土或者是一佛剎,黃老居士說是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是一佛剎土。這樣的剎土在虛空法界有多少?沒有辦法計算,佛在此地說世界海微塵數,用這個來形容。不是恆河沙數,微塵比沙還要小。「身遍剎海」,每一個佛剎都有身,都有佛身,都有菩薩身,都有眾生身,都有我自己的身。凡夫不覺,凡夫是不知不覺,叫凡夫;如果你知覺,你就是聖人,就不叫做凡夫。這個事實真相,佛在這裡說,我們聽了都搖頭,不敢相信。

      第二句「剎在身中」,無量無邊的佛剎在我們身中,身中在哪裡?遍身無處不是!佛在這個經上常常用毛孔做例子,剎入毛孔。佛經上講毛孔,現在科學家講細胞。每一個細胞裡面都有盡虛空遍法界佛剎微塵數的剎土,都在裡面,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都如是,剎在身中。身呢?身又遍身內剎,重重無盡,剎呢?剎又遍入剎身,依報正報混融在一起。所以底下說,「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四無礙的法界從這裡見到了,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悟,悟這個道理,我們要證,證這個境界。你要是悟了,就叫佛知佛見;你要是入這個境界,你就成佛,你就證果。什麼是無上佛果?這就是的。

      下面說:「是此三昧所作」,前面四句混融,你要是入這個三昧,你就曉得怎麼混融的,為什麼會混融,就是這個三昧,是三昧的實相。「故以為名」,所以這個三昧的名稱,稱為「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賢首國師說得好,簡單扼要,把宇宙之間的真相給我們說明了,很不容易!這個話若非過來人,說不出。清涼大師在《鈔》裡面講,為我們說明賢首大師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身包剎海,塵容法身,得藏身名」。這兩句話我們要把它記住,「身包剎海,塵容法身」。平常我們常常聽到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跟賢首法師講的這兩句,在境界上完全相同。我們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好懂!一般人沒有疑惑,其實意思很深;講到「身包剎海,塵容法身」,難懂!不容易領會。菩薩入這個三昧,這個境界就現前。這個境界就是前面講的四句,現量境界。這不是推想,不是猜測,不是寓言,不是想像,它是事實。

      為什麼能夠混融,無障無礙?這是什麼道理?法性所變的,法性空寂。能現能變的體空寂,所變的相哪裡是真的?所變的相,《般若經》上講得太清楚了,相叫幻相,有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為什麼說真空不空?真空能現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空有是一不是二。你要是參透、明白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想想看這個時候,你心定了沒有?這個定就是普賢三昧,普賢所入的三昧,這個三昧就是「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世出世間什麼疑難雜症,到這個境界完全消融了,哪有不能解答之理?我們今天為什麼入不了?我們入不了就是因為自己放不下,不肯放下,以為世出世間法有所得,以為世出世間法真有其事,而不知道它的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佛所講的話全都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從來沒有離開外面境界,麻煩的它就是不覺,麻煩在這裡。如果要是覺悟了,這問題不就馬上解決了嗎?

      為什麼不覺?我們在講席裡,實在講說得太多太多了,不覺的根源就是我執。不知道「我」亦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知道!什麼時候你真正要忽然覺悟;我這個身、我這個心,這能思惟想像的心,外國哲學家所謂「我思故我在」,他執著能思能想的那個,以為那是我;佛給我們講,統統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悟道悟的是這個,證道證的是這個,你悟道、證得了,你就成正果,我們就尊稱你為佛陀。你入寂滅的境界,清淨寂滅,確確實實一念不生,對於宇宙之中萬事萬物,無有一法不明瞭、不通達。就通達明瞭來講,這是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這個智慧現前了;就德能總的來說,你已經得到究竟圓滿的大定,清淨寂滅相,你已經顯示出究竟圓滿的相好。這個相好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你的相好。沒有入這個境界,他體會不到,他六根接觸不到。實在講,所有的一切都沒有離開他六根,他六根本身有障礙。

      這在前面說得太多,眼見不到,耳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就在眼前,樹木花草對你含笑、給你打招呼,你懂不懂?你麻木不仁,你不知道感恩;換句話說,中國古德常講「醉生夢死」。愚人確實如是,一生就像喝醉酒一樣,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糊裡糊塗過這一輩子。糊裡糊塗來到這個世間,糊裡糊塗死去,你能說這不是業障太重嗎?你能說他不是迷得太深嗎?縱然遇到聖教,每天在幫助他、在啟示他,依然不覺。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請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

      這一句經文,佛給我們說明普賢菩薩所入三昧的體、用,上面一句是講的定體,下面這一句是講定用。大定之體是『一切佛平等性』,大定的作用是『能於法界示眾影像』。清涼大師註解,我們念一念,「此定相用,無量無邊,皆悉依於如來藏說,略舉其要。句有十三,門乃有十。以後二門收五句故,攝為六對。後之二門,各一對故。」前面的幾句話我們特別要留意,「此定相用,無量無邊」,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凡夫的心是散亂的,佛菩薩的心是定的。定散之相又是什麼?散亂之相妄想紛飛,我們常講念頭不止,連睡覺念頭都沒有止息,如果念頭止息,這個人就不作夢。你睡覺還有作夢,夢境怎麼現前的?妄念起滅,所以你的心定不下來。為什麼你定不下來?你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這個說法是沒錯,但是初學的人聽不懂,不得受用,我們得換句話來講,我們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不下,起心動念想著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需求。

      現在人常常講保護自己,這個話在佛法裡面講是錯誤的,保護自己增長我執、增長妄念,那是妄念的根,這個念頭是妄念的根。為什麼?沒有自己,沒有我,沒有我就覺悟了。你還有我,你念念當中,你沒有離開我。諸位要曉得,捨棄這個身見,就是說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你才能入佛門,小乘證須陀洹果,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執著這個身是我,入不了門,學佛怎麼學法、怎麼用功,在佛的門外。佛好比一個學校一樣,你還沒有入大門,你在大門外;你執著愈嚴重,距離那個大門愈遠。只要有這樣一個執著,那起心動念樣樣都是為我,這個麻煩大了!為什麼世尊當年為我們示現的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你想想看他這個教學的用心何在?他可以不必這麼做,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別的,就是這一句所說的,「能於法界示眾影像」。示是示現,做個樣子來給迷惑、執著的眾生給他看看,讓他覺悟。

      所以修道先要放下,一定要經過這個過程,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放下之後再提起,提起是為眾生服務。這個時候提起,你沒有一點私心,你在行菩薩道,你入了無障礙的境界。還是有障礙,那就得放下,放下能夠幫助你破除障礙;你不肯放下,在理上講破除障礙是做不到的。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幾個真正學佛的人參透這個道理?普賢菩薩在此地給我們表演,「普入一切佛平等性」,這一句是定體。平等沒有高下,平等沒有分別,平等沒有執著,平等沒有妄想。沒有妄想就是真誠,有妄想就不真不誠。平等就覺悟,平等就大慈大悲,所以他能為眾生示現影像。平等的心沒有邊際,不平等有界限,換句話說,它有範圍、有侷限;平等,侷限沒有了,全部突破了。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不同維次空間從哪裡來的?從不平等變現出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普入一切佛平等性」這一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完全沒有了,這個時候是一切佛的平等性。

      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說的,「皆悉依於如來藏說,略舉其要句有十三」,往下這一共有十三句,十三句總說為十門,下面經文就說到了。十門裡面有六對,在這裡略微介紹一下。「初二句明體用一對」,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兩句,這兩句是體用一對。「謂無分別智,證平等性以為定體」,什麼能證?無分別智能證,平等性為所證,「影現法界為勝用也」,勝是殊勝,無比殊勝的德用。佛平等性就是如來藏,所以是依如來藏而說,菩薩已經證入佛的平等性。在十門裡面,這是第一門,「契合佛性門」。講它殊勝的大用,這就是第二門:「示眾影像門,謂能現能生身土智影」,這裡全用個影、影像,提醒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大般若經》上佛常常提醒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不是真的,這個相是無所有,楞嚴會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相是妄相,畢竟空,不可得。這個相你可以欣賞、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控制,你不能佔有。

      我們凡夫的麻煩在哪裡?想控制它、想佔有它,於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油然而生。菩薩為什麼在這裡頭種種享受,他為什麼那麼自在?他為什麼沒有這個罪報?沒有六道三善道的善報、三惡道的惡報,他為什麼沒有?因為他沒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他沒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就是說明他可以欣賞、他可以受用,他不造業。因為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根身六根、外面的六境,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佛的平等心,這就叫做如來藏,出纏的如來藏,超越了。超越什麼?我講最簡單的,超越控制的念頭、超越佔有的念頭。控制一切諸法的念頭、佔有一切諸法的念頭,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是你不能夠證悟的根本。你只要有這個東西存在,經講得再詳細、講得再白,你還是聽不懂,你還是不得受用。證得佛平等性,這是什麼人?普賢菩薩。他起的勝用:「於法界示眾影像」,這句話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講,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什麼?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眾生需要佛菩薩為你服務哪一項,他都來了,這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眾生需要吃飯、需要穿衣、需要喝水,普賢菩薩有沒有來幫助我們?有!你每天穿的、吃的、喝的,無有一樣不是!都在這裡布施供養,你知道嗎?我們每天吃的這碗飯,這碗飯從哪來的?稻米是土地上長的,人工去播種、去耕耘、去收穫,輾轉多少人的手到我們的廚房,廚房裡面還有工作人員替你把米煮熟,你就想有多少人在這裡給你服務,你才有這一碗飯。我們吃一口飯,我們挾一箸菜,有沒有感恩的念頭?我常常提醒同修,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們穿這一件衣,這個衣服的布料從哪來的?我們喝這一滴水,這一滴水從哪來的?「自來水龍頭一打開,水就流出來了」,你裝個自來水龍頭看看有沒有水?人人為我,我有沒有為人人?人人是諸佛菩薩的大權示現,眾生、國土都是佛菩薩「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幾個人知道?幾個人參透?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一般人看不懂。「示眾影像」是說,能現能生「身、土、智、影像」,一切眾生身、一切佛剎土、一切正智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所以佛提醒我們,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要是輕視一個眾生,得罪父母、得罪諸佛。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項目無量無邊,但是你要曉得,無量無邊項目裡頭最重要的項目是幫助眾生覺悟,最重要的一條。如果在服務當中有這樣一條,這叫做佛法;沒有這一條、缺乏這一條,那叫做世間法,世法佛法差別就在此地。覺悟這一條在哪裡?覺悟這一條混融在所有服務項目之中,就像前面講的四句一樣,智與行混融在一起,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細心體會。雖然我們常常勉勵大家細心體會,依舊體會不得,這個原因我們要把它找出來,找出來之後要把它消除,我們菩提道上的障礙、阻塞就通了,暢通無阻。你要不把它找出來、不把它消除,菩提道上寸步難行!雖然學佛、雖然出家,還是搞生死輪迴,還是搞造業受報,這個有什麼意思?錯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前面所說的這兩句經文,說明普賢所入三昧的體用,清涼在註疏裡頭還有重要的開示。我們一般同修常常聽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什麼是佛性?有幾個人能講得清楚?佛性是真性、是真心、是理體,這些話都不錯,但是不能給人一個具體的概念。清涼在此地提出,那就很值得我們參考。他說佛性含七個意思,第一個是「真」,我們常講真心,確實一切眾生皆有真心。真心起不起作用?給諸位說,起作用,剎那剎那都在起作用。為什麼?妄依真起,離了真,哪來的妄?就好像影隨身現,沒有一個身,哪來的影子?身譬如是真,妄就譬如是影子。祖師大德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第一念是真,我們眼見第一念是真心見、是見性見,見性就是佛性,可是第二念就變了,第二念就變成眼識見。

      什麼叫眼識?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他一見馬上立刻就起妄想分別執著,真就失掉了。耳聞聲第一念是聞性聞,聞性聞聲性,見性見色性,明心見性。所以祖師大德常說,只要保持第一念永遠不變,這個人就成佛了,這個佛是究竟圓滿佛。為什麼經上常講,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很有道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非常可惜的就是他不能保持第一念,第二念就變了,愈變愈離譜,就這麼回事情。我們如何懂得這個真的意義?如何能夠保持真心?如何能夠運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真心《大乘起信論》裡頭跟我們說得很好,「真心離念」,念是妄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心是真心。第一念真心,第二念就變了,變了怎麼樣?佛就墮落成凡夫。如果第一念保持不變,凡夫就成佛了。這個事實真相,希望同學們好好的去體會。

      第二個意思「實」,這個實我們可以把它說為誠實,也可以把它說為老實。實的反面虛偽,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用誠實心待人接物?誠不誠實?誠是真誠,誠是真。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把誠下一個定義,誠怎麼講?「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好,跟孔子說的、跟佛陀說的一個意思!起心動念不誠了。真是佛性,實是佛性。第三個「善」,是佛性,《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善這個字佛講得很詳細,佛講十種善,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佛把這個善講得很透徹、很圓滿。什麼叫佛?我們常常看到佛像,特別是畫的佛像,畫的佛像佛的這個頭上都有一個圓光,圓光上面寫三個字,這三個字我們常常見的,梵文寫的,也有用藏文寫的,或者是用中文寫的,這三個字發音叫「唵、阿、吽」。唵阿吽是什麼意思?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我請章嘉大師提幾個字給我做紀念,勉勵我,章嘉大師就寫了這三個字:唵阿吽,他是用藏文寫的。年代太久,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這是我二十六歲。這麼多年搬了不少次的家,他老人家給我寫的這一張字,也不知道搬到哪裡去了,但是這一句話永遠記在我心裡,唵阿吽。什麼字?善。這三個字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身口意,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善護三業」,佛頂上!豈不是就是《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嗎?

      身有三善,口有四善,意有三善,十善!五十年前章嘉大師教導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想到與善相應。如果與不善相應,果報就在三惡道;與善相應,果報是在天道。如果能再修學大乘求願往生,那你的果報是在佛道。人天以上到究竟佛果,都是以善為基礎、以善為圓滿,善是佛心;換句話說,善是自己真心裡頭本來具足的,為什麼失掉?所以對於一切眾生,我們勸善規過要有信心,再惡之人,我知道他本性是善的,他現在的惡習,那是習性所染的,習性是虛妄的,不是本有的,本有是真善純善。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我的性、我的真心本性是真、是實、是善,當然可以恢復。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習性,本覺是本性,我本性裡頭具足這些東西,哪有不能恢復的道理?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就是佛性,佛性裡面所包含:真、實、善。

      後面四個,佛法裡常講的四淨德:「常樂我淨」。「常」是永恆,沒有生滅。一般人不相信,看到什麼?釋迦牟尼佛也有死、也有生滅,好像釋迦牟尼佛對於生死他也不能解決。我們如果是這種看法,實在講看得太淺,不夠深度。如果你真正細心深入的去觀察,「一切眾生不生不滅」,哪有生死?生死是世間人一種錯覺,不是實相,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裡頭沒有生滅。你要是真正懂得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所有一切現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哪來的生滅?大乘法給你講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不生不滅。《中觀論》上講的八不,那是講一切法,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八個不,你才看到事實的真相,你才能契入境界。現前一般凡夫看到這個生滅、來去、斷常,這些現相又是怎麼回事情?這些現相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相續相裡面你所看到的是緣聚緣散,沒有生滅。

      譬如我們蓋一棟房子,房子蓋好了,房子有沒有生?不生。為什麼不生?本來沒有房子,蓋好了也沒有房子。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就不懂,本來沒有房子我們懂,這個土地上本來沒有房子,蓋好了怎麼也沒有房子?你們想想看,沒有房子之前,堆的是一堆建築材料,哪裡是房子?這建築材料我們把它排列起來、把它架起來,還是那麼多建築材料。排起來這個相,你就以為這叫房子,房子起了,錯覺!緣聚!我把這些東西拆下來還堆在那一堆還原,那房子又沒有了。所以架起來的時候,房子不生,拆開堆在那一堆,房子不滅。你去細細想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最明顯的是小朋友玩的積木,那是非常非常明顯。排出許許多多的形相,積木還是一塊一塊的。緣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八不,你看小朋友玩積木,你就能體會到八不的意思。然後再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哪一法不如是?所以你說哪一法有生滅?哪一法有來去?法法皆如。

      《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句話的意思你懂嗎?你要真正懂得了,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在哪裡?就是現實生活。沒入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現實生活一片死寂;入了境界,現前生活一片光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法性,像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的,無一不是真、實、善、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世尊在《法華經》上講,「世間相不壞」,這句話意思深!所以覺悟的人怎麼說法都是正確的,妙不可言;沒有覺悟的人,怎麼說法都是錯誤的,都與事實不相應。「樂」,這個意思是什麼?離苦就叫做樂。什麼是苦?妄想很苦,分別很苦,執著很苦;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樂。佛法裡面講的樂、講的大樂,世間人不懂,這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的境界,凡夫怎麼想都想不出。「我」,是自在的意思,自由自在!九法界的眾生都沒有。

      末後一個「清淨」,清淨是什麼意思?本來不染,那叫真清淨。佛性怎麼會染污!從清淨我們也能體會到,本來就覺悟,本來就純正;這個正是正知正見,對於宇宙萬物一切理事、性相、因果正確的明瞭,沒有絲毫的錯誤。我們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佛所講的句句話都是真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自性本具的,而是我們迷失了自性,隨順煩惱,所以搞得現在這個樣子。佛菩薩教我們,教什麼?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歸自性而已,除這個之外,他還有什麼能教我們?煩惱斷,你智慧開了,智慧是你自性本有的,不是佛給你的;你的德能也是自性本有的,也不是佛給你的;你的相好,像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你自性本具的,不是佛給你的。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都是自性性德,所以說「自性彌陀」。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心裡現出來的,淨土也不例外,「唯心淨土」。常說嘛!

      如果你要不相信,那你完全不能夠相信自性的德用,也就是說你不能相信有個佛性,你不相信人有真心,不相信人有佛性。你不相信真心自性有這麼大的能力,能現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能現一切諸佛清淨剎土。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釋迦牟尼佛又何嘗不是自性釋迦?毘盧遮那又何嘗不是自性毘盧遮那?唯心華藏世界,唯心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也是唯心。所以禪宗裡面講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心是一切法的根本。宗門大德常常教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心就是佛性,清涼在此地用最簡單的方法教導我們,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具足「真實善常樂我淨」這七個意思。本有的,不是外來的,不是佛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迷了,現在起心動念跟這七個意思完全相違背了。佛把我們點醒:「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我們覺悟,返妄歸真,返虛歸實,返惡歸善,不就回頭了嗎?所以說回頭是岸,你要曉得從哪裡回頭。

      其實清涼大師講的七個字七個意思,我們今天講的十個意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意思是佛心!清涼大師在此地講了七個意思,我給你介紹十個意思。他這七個意思裡頭有「我」,我十個意思裡頭有自在,自在就是我,「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所以從哪個地方回,哪個地方是岸,我說的這十樁十個意思是岸。果然回頭了,就是回歸自性,與性德相應。回歸自性的人就是佛菩薩,迷失自性的人,與自性完全相違背、完全相反,那叫凡夫,這是佛法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回頭的起步,起步是在戒定,所以不能疏忽戒定慧三學;你要不循這個道路走,你永遠走不通。

      清涼大師在後面這幾句話又說,「生佛之性,本末不殊」,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眾生的佛性跟諸佛如來的佛性,本來沒有兩樣,「況佛果果,豈不平等?」佛性是因,以這個為因,以佛性為因,修這個因你就能證得佛果,回歸到佛性,你就成佛了,「況佛果果,豈不平等?」哪有不平等的道理?佛平等性就是如來藏,這是說明什麼叫如來藏。今天普賢菩薩入的這個大定,名字裡頭有「如來藏身」,如來藏身就是佛的平等性。說佛的平等性是究竟平等,圓滿的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法法平等?萬法皆空。一切法都歸到空,那就平等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平等?一切法不空,所以平等的相沒有了,平等的念頭沒有了,平等的心沒有了。諸佛菩薩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平等,這才真正入平等性。平等性就是如來藏,它的別號就叫如來藏。「是故但入如來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性,此為第一契合佛性門也。」這是一句。「此為第一契合佛性門也」,這是把定體說出來了。

      下面說定用,「言勝用者」,你得這個定,得到這個定有什麼用處?這個用處就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經上的文字是示眾影像門,「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之中。諸位不要忘記,前面賢首國師給我們講的四句,「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在這裡面示現影像,這個影像是依正莊嚴,這個影像無量無邊。諸位要記住,這個像加上一個「影」像,影像是相有體無,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相你可以欣賞,你可以受用,你不可以控制,你不可以獲得,你得不到的。包括什麼?包括我們自己這個身。這是真實智慧,我認識自己,我這個身是夢幻泡影,我這個身相是虛妄不是真實。我可以欣賞它,我可以享受它,我不能說佔有我的身相,我不能控制我的身相。我要是有控制這個身相的念頭、佔有身相的念頭,錯了!你不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為什麼?你不能夠自在隨順,我們講的隨緣。

      最正確的理念是自在隨緣,最正確的享受也是自在隨緣。普賢菩薩十願裡面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這個身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我們隨順它。什麼叫隨順?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這就隨順;才有控制、佔有,不是隨順。唯有隨順隨喜,才成就功德。成就什麼功德?用這個幻身、用這個假相,成就自己契入如來真實境界的功德;換句話說,我用這個假身、這個假相、依這個假身假相證入真實的法性,證入真實善常樂我淨。或者用我們這些年來所提出的,用這個幻身假相證入「真實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證實、證入「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那你就很會欣賞這個影像、很會運用這個影像,這影像對你幫助大了,我們得感激這個影像。

      依正莊嚴全是影像,它對於我們,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轉凡成聖,所以這個夢幻泡影,我們生無盡感恩之心,善用!不善用,好了,這依正莊嚴幫助你造業,你在這裡面起自私自利、起貪瞋痴慢,三途六道這個幻相永遠不滅,這個麻煩大了!必須曉得,真如本性裡面或者我們講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寂靜。《壇經》上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事實真相。菩薩成佛,實實在在講,自證就是證到本來無一物,入寂滅的境界,清淨寂滅。清淨寂滅在哪裡?就在當前,你以為離開這個境界,別有一個清淨寂滅,錯了!再問你,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華藏世界在哪裡?也在此地。毘盧遮那在哪裡?毘盧遮那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幾個人懂?

      修行證果證的是什麼?契入這個境界之後,在形相上不一樣了,這就是入如來藏身。形相上不一樣,我們在經上讀到,第一個大慈悲心、無盡的慈悲心現前,生起來了,表現在對一切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種真誠的愛心、真誠的恭敬心生起來了。第二個是大智慧現前,第三個是大德大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為一切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說,熱心的服務。那就是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度就是幫助,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理由,自他是一不是二。契入這個境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眾生最好的榜樣,不會做惡的形象,做最好的形象,幫助一切眾生悟入。這就是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能現能生身土智影」,這個話的意思很深,我們要能體會、要能落實。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