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4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四十九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49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七面第三行:

      【復有無量主水神。所謂普興雲幢主水神。海潮雲音主水神。妙色輪髻主水神。善巧漩澓主水神。離垢香積主水神。福橋光音主水神。知足自在主水神。淨喜善音主水神。普現威光主水神。吼音遍海主水神。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常勤救護一切眾生而為利益。】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說的是我們現前社會一些主管水利的這些專家。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切有情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現在許多科學家觀察太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球,如果觀察這個星球上沒有水,沒有水蒸氣,就能夠判斷這個星球沒有生物,這是說明植物、動物都離不開水分。我們地球,水比陸地要佔得多。佛在說法裡面以水來代表佛法,代表他的教法,因為水能夠潤澤一切眾生,佛法能潤澤一切有情眾生的心靈,所以含的意思很多很廣,我們從上首德號當中能夠理解到。他的數量也跟前面一樣無量無邊,都顯示這個法會超越時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會。上首也舉了十位,都是代表圓滿的意思。

      第一尊,『普興雲幢主水神』。「普」是普遍,離一切分別執著才叫做普,如果有分別、有執著就有界限,那就不是普的意思。《華嚴經》上所說的這個字,這個字用得非常之多,幾乎我們在每一類大眾裡面都看到有這個字樣,它的標準是盡虛空法界才叫普。如果局限一個地區、一個世界都不叫普,必定是包括所謂盡虛空遍法界這才叫普。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眾生的心量原本就是普遍的意思,為什麼心量會變得這麼窄小?這就是迷執。迷跟分別執著決定分不開的,迷了就有分別、就有執著,心量就小了。我們要學佛,要想在佛法裡有一點成就,就知道第一個條件就是把心量拓開,恢復到自性清淨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怎麼恢復法?我們念佛堂是非常好的方法。進入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放下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個時候以真誠心提起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普的意思,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我們自性的德號,自性彌陀。名號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無量就是普,覺就是底下這些事情;那個覺包括的意思就太多了,可以說全部《華嚴經》統統都在其中,都在「覺」之中,叫無量覺,所以普。如果能用這個心來修行,成就就快,成就無比的殊勝。

      「興」是興起,從真心裡面生起,生起雲幢。這個地方的「雲」,我們佛家講慈雲法語,取這個意思,就是普遍興起大慈大悲。此地雲字表慈悲,因為他是主水神,水當然是有雲有雨。所以我們看這個經,它這個字是在哪一段,看看它上下文的意思,用一個妥當的解釋,這樣就很好,與它的意思都能夠連貫起來,此地是慈雲。「幢」是形容、是比喻,以大慈大悲,末後德裡面講,「救護一切眾生而為利益」,沒有大慈大悲怎麼能救護一切眾生?特別是在眾生有大災難的時候。我們看看這兩天報紙裡面所報導的、新聞報導的,幾乎全世界都有災難,人為的災難我們不說,今天我們講自然災害。不但中國長江氾濫,東北松花江有災難,我們在新聞報導看到西藏也有災難,雲南這邊也有災難。在外國,日本有災難,美國現在也有災難,美國有風災,災難遍及全世界。我們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眾生災難愈多,諸佛菩薩化現也繁也多。這就是「普興雲幢主水神」他表的意思,這是大慈大悲的流露。

      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這些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我們這個道場很多。大家以真誠、恭敬、慈悲心,目的是求這個世間減緩一切災難,我們在這裡認真努力修學念佛迴向,你們也是這些神眾,也是菩薩化身,這是實在的。你離開念佛堂,你的心又亂了,又去想東想西,你就恢復到凡夫;進到念佛堂,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你就是這些神眾出現。我們每個人的身分剎那剎那在變,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常講佛力加持,在某一個時間,我們的心跟佛的心相應,這個時候就得加持。諸位也許聽說過,發心講經上了講台得佛力加持,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看看往年諦閑老法師講經,講《圓覺經》,那個時候有徐蔚如、江味農、蔣維喬這些居士,這都是我們熟知的民國初年有名的大居士,這些人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持,聽諦閑老和尚講經。諦老講經平常有充分的準備,他自己寫的講義,《圓覺經講義》是他老人家自己寫的,他上台之後就稱性發揮,沒照講義預備的來講解。這些大居士隨堂記錄,他們有三、四個人,記錄下來之後統統交給江味農居士整理。整理出來之後,第二天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之後問他們︰這些話是我講的嗎?是!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在講台上自己講出來之後,下了台自己也不曉得講什麼,人家記錄出來,這是得佛力加持。

      所以講經的法師在上台之前,禮佛三拜求三寶加持,這個很明顯,下了台走出去又恢復凡夫,佛不加持你,妄想分別執著又起來了。同樣一個道理,進入念佛堂念佛,這是大眾,講經是一個人,進入念佛堂是大眾,大眾都以清淨心念佛,都以真誠、慈悲心念佛,豈不是得諸佛如來加持?就是,確確實實是《華嚴經》上講的這些神眾。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古德所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相應,這一念就得諸佛如來加持,念念相應就念念都得加持。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講大家容易懂,諸佛如來的心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是諸佛如來心;佛對於一切眾生是大慈大悲,大慈悲是從清淨平等心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如果我們的心也能夠一念清淨、平等、慈悲,這個時候跟佛心,我們講思想波,它的頻率相等,就感應道交,就接通了,這個力量就很大,不可思議。由此可知,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在此地講經,講的人心地清淨、平等、慈悲,聽的人現在在這兩個小時你也放下萬緣,一心一意來諦聽,經上常講「諦聽諦聽」;講的人得佛加持,這能講,聽的人也得佛力加持,你才聽得懂,你聽了才覺悟。如果不得佛加持,我們聽不懂,不相信你可以試試看,你講幾句佛法,在外面講給別人聽,你去看他能不能接受,他聽得懂聽不懂。他為什麼聽不懂?他心不清淨,沒有誠敬心。印光老法師講得很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誠敬就是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的條件。這是說到「普興雲幢」的一點意思,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要能夠常常學習,常常相應才好;希望能做到念念都相應,我們距離佛就愈來愈近了。

      第二尊,『海潮雲音主水神』。名號裡面「海潮」,在前面有「海潮雷音主海神」,這個意思很相似,那個地方講的是大海,此地講的是水,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海潮它所代表的不失時節因緣,我們講觀機說法,這樣才能夠做到契機。這裡面的意思包括就非常的深廣,你要是能夠懂得掌握一切的機緣,你都能夠抓住,在世出世法裡面沒有一法不成功。成功的人就是把機會抓住,機緣並不是很長,也並不是常常會遇到,所謂是一縱即逝,你一放縱沒有抓到,它就過去了,再想遇到不是容易事情,所以機會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你要認識它,你要能掌握它。做生意的人懂得商業的機會,我們弘法的人要懂得弘法的機會,乃至於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飲食起居,使我們生活環境過得更舒適、過得更美滿,生活環境的機會你也要認識,你也要能把它抓住。這句德號裡面是講弘法利生,教化眾生的機緣,叫海潮雲音。這四個字裡面有三個意思,海潮,剛才說出來了,你認識機會,你能夠抓住機會。「雲」是慈悲心,沒有慈悲心不能度眾生,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他來幹什麼的?他來教化眾生的。他是什麼原因出現教化眾生?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心實踐他的誓願。過去在因地當中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自己道業成就、智慧成就、德相成就,那就義不容辭要度化眾生。所以十方世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不失時節因緣,這是從諸佛菩薩那邊來講的。我們應該怎樣學習?首先你要有心、你要有願,你沒有心願就沒法子,有這個心願還真正有慈悲心,慈悲心推動你的心願,讓你的心願兌現,不至於是個空願。那就是時時刻刻都歡喜幫助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以我們自己的智慧方便來幫助別人,幫助別人認識佛法,非常重要。

      現在這個世間,說起來佛教徒很多,這個數字相當可觀。可是這些佛教徒,他對佛教明不明白?只是到寺廟去燒香拜拜這一類的佛教徒,對於佛法確確實實他不知道。你問問他:佛是什麼,教是什麼,佛教是什麼,他能答得出來嗎?佛教給你的是些什麼?在佛教學裡面你學了些什麼?幾個問題一問,答案都是否定的。所以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家認識佛教、明瞭佛教,然後發心來修學佛教。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就要懂得機會教育,要知道幫助一切大眾,這就是海潮雲音,音是說法。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自己同修在一起,公共場所裡面一問一答,或者是我們自己確實有疑問提出來,請善友為我們解答;或者是我們觀察,我們周邊有一些人他們不知道,他們跟我們不熟,也不會問,我們這一問是代他們問,佛法裡說「利樂有情問」,不是自己不知道。

      我們要認真學,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常常勸導,大家都不肯學。我們在外面公共場所,附近同修好多個陪我,他都不肯問,都沒有人問一問:法師,什麼叫佛教?他都沒有問過。所以要學著問,學問兩個字,「學問」,你們要學著問。你要是真的學會問,在公共場所裡面,我們遇到有學佛的人,無論他是在家、出家,就向他請教,歡喜請教、樂意請教、喜歡請教,你們就能夠把佛法的水平提高。為什麼?每個學佛人都要認真,說不定在路上遇到這些人一問,答不出來多難為情。大家有問的風氣,特別是出家人總要多念一點書,多看看,否則的話出去被人問,問倒了很難為情,所以這就能把水平提升。希望大家喜歡發問,隨時隨地都問,就能把整個社會佛教育提升起來,這就叫海潮雲音。我們學了之後,一定要把它做到,落實在我們生活之中,時時要問。問的時候要人愈多愈好,不要說沒有人的時候我再問;沒有人的時候問,你一個人得利益,這個利益很小;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你問好,那個利益無量無邊。

      第三尊,『妙色輪髻主水神』,這德號裡面含的意思非常好。「妙色」,前面「海潮雲音」是用音聲說法,博攝機緣,這個地方是現相,妙色是現相,也就是表演給人看,以身教化眾生。「輪」是講三輪,三輪不空。三輪是講身語意,身要表演,口說法,意是智慧慈悲,諸佛菩薩以身語意三輪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很著重外表的形相,外表形相不好,他的興趣就沒有了。現在商業裡頭非常注重外表的形相,內容好壞還在其次,包裝一定要很漂亮,裡面未必是好東西;但人家一看包裝就喜歡,買回去上當那是以後的事情,賣家他的目的達到了。佛不欺騙眾生,但是外表的包裝也很重要,所以道場為什麼要建立得富麗堂皇,那就是外表的包裝。我們講堂,為什麼也要布置得這麼莊嚴?花這麼多錢、花這麼多心力?這樣一布置,每位同修到這裡來聽經,坐在這裡跟從前感觸就不一樣,「妙色輪髻」,這是不能不注意的。是不是為自己?不是的。如果為自己就錯了,這裡面你就增長貪瞋痴慢。不是為自己,是為接引眾生,為令一切眾生接觸之後生歡喜心,這就對了。是度眾生的一種手段,度眾生的一種方式,佛法裡面講的善巧方便。講到最基本處就是要包裝自己,我們自己這個色相,要能令眾生接觸到之後生歡喜心,他就願意接受佛法了。

      諸位同修必須要記住,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保守的,依照佛的戒經老老實實去修學,樣樣都很拘謹、都很樸素,給諸位說,適合於古時候封建時代,那個社會大眾看到你尊敬你,生歡喜心。現在是什麼時代?現代的人心跟過去人的心理、看法、想法不一樣,現在你要是那種樸實、老老實實態度接觸大眾,大眾有善根的人對你合掌恭敬,但是理都不理你。為什麼?不合時代,你是古人,我們是現代人,你已經落伍了,不適合時代了。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講,末法時期要弘揚大乘,什麼道理?大乘很適合於現代人的思想,大乘是開放的,雖開放不失規矩,這就叫善巧。小乘是善而不巧,凡夫是巧而不善,菩薩是既善又巧。巧是跟社會大眾和光同塵,善是不離規矩,這是善;也就是說決定沒有破戒、沒有犯戒,嚴持戒律,但是表現在外面活活潑潑。如果像菩薩這高一個階層來講,他們這個戒不是斤斤計較戒條裡面,不是執著這個,他們是定共戒、道共戒。有定有慧絕不會做錯事情,決定沒有過失,戒律的精神就是防非止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有定功、有清淨心、有智慧,他怎麼會作惡?不但身口不作惡,念頭裡面都沒有惡,沒有惡念,所以他的戒是圓滿的。他的行持表現在外面是開放的,這是很適合現代眾生的根性,我們用這種方法來幫助眾生、接引眾生,就是海潮雲音、妙色輪髻。

      說到這個地方,我們現在的感觸尤其是深,也感覺得我們作佛弟子使命更重,如何能把社會大眾這些觀念誘導到正確的方向。今天世間人審美的觀念,乃至於價值的觀念都有很大的偏差,我們怎樣把他喚醒?怎樣幫助他回頭?諸如美術、音樂、舞蹈、戲劇,乃至於雕塑,包括建築,大家都很重視美觀,這些都在「妙色」範圍之內。如果這些色相能夠令一切眾生,接觸到之後生起感情,這裡面就有善惡了。使人接觸,聽到唱歌、看到跳舞,你動了感情;感情是一念善,這是善法,如果是一念瞋恚、一念嫉妒、一念貪愛,這是惡法。今天的藝術,今天一切色相表現的,是叫人家起什麼樣的念頭?善念少,惡念多,與德行相應的少,與邪惡相應的多。我們如何把它糾正過來?這不是一個人的力量,一定要有許多人真正覺悟、真正明白,我們從本身做起,做一個好樣子,做一個好的形象,也能令這些人接觸到之後生歡喜心。這是正面的,是善的,是清淨的,是沒有污染的,這才能挽救世道人心。這是佛家三輪教化的落實,而不是僅僅在經典上講這句空話,一定要把它做到。

      「髻」這個意思很明顯的表達出來,能令一切眾生回頭是岸。在事相上說,無論是哪一種行業,無論是某一樣的工作,一定要幫助他了解事實真相,明白事實的道理,他就知道應該怎樣去做。譬如我們要建一個道場,為什麼要建這個道場?現在有這麼多人共修,場地不夠,這是有理由,這是應當要建立的。有些人發心建道場,並不是有很多人共修,沒有人來共修,他也建很大的道場。我在台灣看過很多,道場建得富麗堂皇,宮殿式的,裡面住幾個人?三、四個人,五、六個人,每天清潔打掃都做不完。於是乎有法會的時候,一年做幾次法會很熱鬧,不做法會的時候門都關起來、都鎖住。這種道場可建可不建,為什麼?沒有這個必要。一年做個幾天法會,可以租借場地來做。像我們講經,如果不是天天在這裡講經,就不需要這個講堂。偶爾講個一天、二天,講一個星期、十天,都可以租借講堂來用,不需要花這麼多冤枉錢。所以你要懂得是不是必要,不是必要不應該做。我們建立一尊佛像,現在到處都喜歡建大佛,就像建大樓一樣,我的樓要比你高一點,再過幾天又有個人再建一個新的,又比你高了,大家在比高,是不是真的高?不見得。真的高要德行高才是真高,樓蓋得高不行。

      大的佛像有沒有價值?有沒有必要?如果沒有必要,我們把建道場、建大佛種種這些建築,不是眼前迫切需要的,為什麼不把這個錢拿去救災?這麼多眾生在遭難,如果我們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之下建立一個大佛像,我看那個大佛像看到許多災民受苦受難他都流眼淚。你要是把這些錢拿去救濟這些苦難,這個好,菩薩捨身救人,這是多麼大的功德。諸佛菩薩曾經捨身救苦,這些受難的眾生對佛菩薩真正感恩戴德之心。災難過去了,經濟復甦,生活條件好了,這些人一定會想到菩薩當年捨身救我們,我們要給菩薩做一個大像。別說造一尊像,造十尊像、一百尊像都不難。那是感恩戴德,那個時候是時節因緣成熟應當做的。現在舉世都有災難,所以我們一切經營都要仔細去想想,應不應當做,有沒有必要去做,這非常重要。

      第四尊,『善巧漩澓主水神』。這個名號特別是教導我們現在的眾生,意義就很深了。「漩澓」,要落實到我們生活上就是應變。現在這個世間大家都曉得,確確實實就像在險灘上行船一樣,處處都是急流、都是漩渦,小船在這裡面通過非常危險。新加坡地區沒有見過這種狀況,在中國大陸來的印象就很深,你親眼所看到的。比喻社會的險惡,在複雜的社會裡面,你有善巧方便,能夠應付。這個德號跟四大天王的西方天王表法意思很接近,西方是廣目天王。我們看到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條龍,也有造形是一條蛇,蛇跟龍意思都一樣;左手拿的是一個珠子,右手是個龍。龍跟蛇都表變化,善變,代表什麼?代表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變化無常。這顆珠是表示在一切變化裡面,你掌握一個不變的原則,你才能夠控制這個局面。跟這個意思一樣,「善巧漩澓」,漩澓是變化,善巧就是你有智慧、有定力、有能力應付複雜變化的局面。不但你能夠應付,更重要的你能夠誘導,使他能夠恢復到正常,這才叫善。如果你能夠應付,不能夠改變他,你是有巧沒有善。一定要有能力幫助這個社會,中國古人所講的「移風易俗」,如何能把風俗習慣誘導到淳厚善良。有主水神救護一切眾生,你才真正在做救護一切眾生的工作。

      這個工作的項目無量無邊,社會上任何一個行業都包括在其中。它的總綱領、總原則就在教育,古來這些大德,中國人常講古聖先王,這是有大智慧、大福報的人,他們能掌握到這個機緣,能掌握到這個原則,教化一切眾生。所以真正的教育,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起,一再的重複;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重複的很多,一百次的重複、一千次的重複、一萬次的重複、無數次的重複,為什麼要這樣說法?看看大家還沒有聽懂、還沒有做到,重複就不算是病,是應該的。幾時大家統統都做到,就不必再說了,沒做到就得要說。教育教的是什麼?教育一定要從家庭教起,家庭教育。教育的內容是教他做人,小朋友一開端就教他學禮,學規矩、學禮貌。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法,等到他開了智慧的時候再給他講解,先教他做,強迫他去做,他能做得到。智慧開了再跟他講解,講解為什麼要這樣做,說明這個道理。教他明瞭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應當如何互助合作,如何共同創造繁榮興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是教育,基本的教育。像一個國家建設,這是基礎建設。像我們蓋棟大樓,這是整個結構的架子,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的教育是慢慢再填充、再美化,這是基礎教育。我們今天把基礎教育疏忽、失掉,所以社會才動亂,世間才有這麼許許多多的自然災害。

      今天實在講非常困難,難在什麼?難在已經沒有人知道了。今天你再提起古聖先賢的教育,人家說你已經落伍,你不合時代,你忽略現實了。拿這些帽子套在你頭上,你還敢開口嗎?可是我們曉得,這些事情又勢在必行,所以你就有善巧,如何把古聖先賢這種教誨的精神方法,能夠在今天把它變成現代化、本土化,讓現代人也能欣賞,讓現代人也能夠歡喜接受,這就行了。我們要取它的原理原則、精神,至於在形式表達方面要現代化,大家才能接受。我在講席裡都曾經說過,我提倡,可是真正聽懂了,真正肯做的人不多。譬如禮節,禮節是表達我們的真誠、恭敬。佛家的禮節,見到法師要趴在地上磕頭,這不是現代的禮,這是古禮,清朝以前可以,大家看到歡喜,應該的。現代人再行這個禮,你要曉得障礙了多多少少眾生不敢入佛門,他知道佛法很好,他不敢進來。為什麼?要向和尚磕頭,這事情做不到,就把他嚇倒了。所以我們提倡,在任何場合當中、在寺廟裡,見到出家人合掌問訊就好。

      我們要改革,什麼叫改革?我們要現代化,我們要做現代人,不要去做古人。誠敬沒有變,但是方式變更了,大家容易接受。拜佛,平常拜佛問訊就可以,不必要趴在地上磕頭頂禮,用不著。真正在地上拜佛,你一天拜三百拜、拜五百拜、拜一千拜,那是什麼?那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行,這也值得提倡。那是一種修行的方法,不是普通的禮節。我們普通見人、見佛,我們用問訊都可以了。所以在這些事相上,如果不能做到現代化,對於佛法的弘揚決定會產生障礙。我們出家人自己本身要知道、本身要宣傳,要勸導在家的同修,怎樣使佛法在這個大時代裡面,能夠廣泛為一切大眾所歡迎、所接受。日本的法師他們連服裝都換了,他們穿西裝、穿皮鞋。袈裟他有沒有?我們這麼大一塊布,他只有小小的二、三寸,用個紅線套在脖子上。做法會的時候,誦經,他就套上;不用的時候,他捲一捲放到西裝口袋裡。他是完全做到現代化,跟大家生活打成一片,所以在一般場合當中,他除了剃頭之外,完全看不出來他是出家人。

      這個事情曾經大概在過去總有二十年前,台灣的佛門裡面曾經熱烈討論過,希望台灣的出家人也都能學日本,我們的服裝換成現代化的。有些人贊成,有些老和尚不贊成。不贊成原因是什麼?如果萬一完全是統統跟在家人一樣,出家人去唱歌、跳舞、戲院看戲的時候,都沒有人曉得了。穿上這個服裝,歌舞廳你總不好意思進去,酒店裡面,你總不好意思到那邊去喝酒、吃肉,服裝穿著就受很大的限制。有好處,所以那些老和尚提出這個意見,我贊成。實實在在講,我們穿這個服裝是最有學問的服裝,怎麼說最有學問?最舒服的服裝,寬袍大袖子。穿西裝,腰那麼緊縮在身上,袖子那麼小,穿得好難過,哪有我們這個穿得自在,這麼舒服!穿西裝不能拜佛,拜下去恐怕做得不好線都綻線,衣服就破了,這是真的。所以我非常喜歡中國從前這個服裝,這個服裝是中國人的文化,也是中國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生活總是過得非常舒適,衣食住行都非常講究,比外國人確實是不一樣。外國人想飛,中國人也想飛。中國畫的飛天,長袍大袖,飛天畫得多美、多優美。外國人飛天是太空人,一身包得緊緊的,不一樣。所以這個服裝我覺得保留,不但可以保留,而且還可以能發揚光大。為什麼?在家人也可以穿,不一定限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也可以穿;你喜歡舒適,你就可以穿。

      我有一年在美國菲立士,那是個很熱的地方,我在那裡住過一段時期。我們家裡有幾位比丘尼,女眾,穿的是我們羅漢裝,頭髮剃了。她們跟著館長常常到市場去買東西,外國有一些年輕的小姐看了之後就問她們,你們這個衣服看了很舒服,哪裡買的?她也想買。她看到她們剃頭,過幾天她也把頭髮剃掉,跟我們不一樣的是:她頭髮剃掉,她戴耳環。她們回來告訴我,我說你去多買幾件衣服,她要送給她,讓她去穿。這是方法許許多多,如何把社會能夠誘導往善良的地方去,移風易俗,我們要有心。你有這個念頭,你就會生智慧,你就會得三寶、得善神的加持,自己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做,怎樣去幫助別人。實在說,在家同修要穿上這個服裝也好,為什麼?那些不是好的場所,他也不好意思去了。人家一看你穿這個衣服,雖然你沒有剃頭,他總覺得你跟別人不一樣,你怎麼會跑到這裡來?就不相同。對自己會有約束,對社會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誘導。

      第五尊,『離垢香積主水神』。「垢」是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經上所講的全都離了,因為這是大乘經。所有這些神眾都是法身大士,諸佛如來應化變現的形相,決定不是凡夫。所以此地講的離垢就是斷煩惱,一定是破無明。「香積」是說甚深禪定,香積在此地表甚深的戒定。我們在「香讚」裡面常常唱戒定真香,香積在此地表甚深的戒定。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首先要曉得,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是我們學佛,初入佛門第一堂課,我們要學習的。善惡的標準很多,而且這些標準還常常變化,古今的標準不同,中外的標準也不同。我們中國人以為善的,外國人並不以為你這個是善。譬如我們舉一個最基本的,大家都曉得,中國認為孝親是善,外國人聽到孝親搖頭,不能接受,他不懂得這個。中國人認為父母年老了,應該要伺候、應該要孝養,這是善。外國人你要跟他講這個,他不以為然,外國人沒有養老的觀念。年歲老了,老了進老人院,那是養老的地方;國家津貼,國家養老。

      所以每個地方風俗、習慣、文化不相同,善惡標準不一樣。我們讀古書,三代的禮就不相同,這是很古老,夏、商、周就不一樣。每一個地方,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尤其像我們新加坡這個小地區,多元文化,很多的種族,他們的風俗習慣都不相同,所以善惡的標準也不一樣,一定要能夠辨別。辨別之後一定要能夠隨順眾生,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區,跟哪些人接觸,要隨順他的善惡標準,這樣就行了。決定不可以用我們的標準來強迫他接受,那是錯誤的,這樣就行不通了;一定要符合他的標準,慢慢的再改變他。所以佛的教學是很有耐心,他可以完全隨順,到最後他把你的觀念、你的思想、你的見解,把你改變得與自性相應,但是你的生活方式還是完全照常,那就叫佛化,那才叫真善真美。

      事上雖然如此,可是在理上,確實善惡有一個很高的標準,這個標準是決定不會改變,而且這個標準能夠適應一切不同的標準。那就是佛講,利益眾生是善,利益社會是善,利益自己是不善,這是佛法講的一個絕對的標準。但是我們講利益社會、利益大眾是善,這是一切大眾都能接受,不同的文化也能接受;如果說利益自己是不善,很多人不能接受。佛教初學怎麼講?只說前頭一句,不說後頭一句,後頭不講,保留著。善惡就是:利益大眾的是善,於大眾沒有利益的是惡;不利大眾的是惡,大家都可以接受,先講這一套。慢慢再過幾年,他逐漸心地清淨,逐漸智慧開了,再給他講後半句,為什麼利益自己是不善?這一定要懂得六道怎麼來的,輪迴怎麼來的,再說十法界怎麼來的,你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後才曉得佛說這句話的道理。因為你有一個自私自利的念頭,造成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薩、神仙造的,與他們統統沒有關係。誰造的?自己造的。怎麼造成的?佛講是分別執著造成的。分別執著裡面第一個就是分別我,我所有的,你在這裡頭產生嚴重的分別執著,這就錯了,就變現出六道輪迴,你在這裡面就有得受了。

      雖然這個事情不是真的,就像作夢一樣,佛講這個世間夢幻泡影,就像作夢一樣。我們晚上睡覺作夢的時間短,現在活在這個世間幾十年,作夢的時間比較長一點,都在作夢,不是事實真相,是個夢境。可是你有執著才發生這個夢境,如果你把我破掉,不再執著我,不再分別我,你夢就醒過來,六道就沒有了。我們要問,醒過來之後是什麼境界?諸位要曉得,醒過來之後是一真法界。就跟我們在作夢一樣,我們夢醒了,回到現實的世界,現實世界是個夢境;這個夢境醒來之後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夢醒了,那個境界不可思議,那個境界裡頭沒有生死,沒有輪迴,佛經裡面常講的無量壽。無量壽是對我們講的,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講不講無量壽?不講了,沒有這個概念。我們這個世間執著有個壽命的概念,佛講無量壽;到那個地方,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了,那叫真的無量。所以我們自己修學知道從哪裡下手,我們幫助別人也曉得從什麼地方勸導,這就是善巧方便、就是智慧。哪些話、哪些法是應當說的,哪些在現前這個階段不應當說的,他在初學,他境界沒有達到這麼高,一個階層、一個階層來教導;我們自己亦復如是,也是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向上提升。這是離垢香積的意思。

      第六尊,『福橋光音主水神』。這個名號的意思非常明顯。「橋」是橋樑,從此岸到彼岸。什麼才是此岸、彼岸的橋梁?我們把上下兩個字連起來,這是基督教講的福音。什麼是福音?佛所說的話才是真正的福音,佛的言語是從自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真實圓滿的福音。經上告訴我們種福,佛比喻福田,福田裡面最殊勝的是三寶,三寶是一切眾生真實福田。你要種福,你一定要供養三寶。先教你修布施,到最後是教你供養。供養,怎樣供養才是真正的得福?佛在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當中,第一條「如教修行供養」。可見得佛教你供養,沒有叫你拿錢出來供養,不是。拿錢出來供養得福很小,依教修行供養,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到,那就是真正供養,這才是「福橋光音」。我們要落實來說,「福橋光音」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我們星期六所講的《大乘無量壽經》,那是真正的「福橋」,可以幫助我們渡過苦海。六道、十法界都是苦海,渡過苦海,到達彼岸。大小乘經裡面常講涅槃彼岸,涅槃彼岸就是一真法界,在《華嚴》裡面稱為華藏世界,那是涅槃彼岸;在淨土宗裡面,西方極樂世界是涅槃彼岸。涅槃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華藏世界不生不滅,極樂世界不生不滅。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證得涅槃彼岸。「福」這個字,我們也要把它認識得很清楚。「音」稱為光音,充滿智慧的音聲,充滿智慧的教學,充滿智慧的說法,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見一切人,開口跟他說話就是「福橋光音」,真正幫助他消災得福,我們真正有這個願望。「幫助一切眾生消除一切業障,得智慧、得福報」,一切言說都是這個目標,都是這個方向,我們就是在行菩薩道,就是在做佛事了。

      第七尊,『知足自在主水神』。「知足」這兩個字非常重要,知足就自在,知足是因,自在是果。我們要想得自在,一定要知足;我們要想得快樂,也一定要知足,知足常樂!佛在經上常常說,教我們常生歡喜心。我們歡喜心為什麼生不出來?不知足。觀世音菩薩又稱觀自在菩薩,她為什麼自在?也是知足,她要不知足就不自在了。諸位同修要曉得,菩薩最後身,菩薩的最後身是等覺,後補佛,再往上提升一級他就成佛了,所以等覺菩薩是菩薩的最後身。他要示現到這個世間來作佛,度化眾生,統統是示現,應以佛身而得度,就現佛身而為說法。現佛身,八相成道第一個相,他要住兜率天。菩薩為什麼不住在別的地方?為什麼要一定選擇在兜率天,去候補佛位?兜率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知足。諸位要曉得,知足就是兜率天。你現在知足了,你住在你家,你那個家就是兜率內院,一點都沒錯。你要不知足,天天拜彌勒菩薩,天天念《彌勒菩薩上生經》,你也沒有在兜率天,兜率天跟你不相干。你如果真正知足了,你住的地方就叫兜率,知足天。所以佛經裡頭字字句句都是活的,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義。我們要想明白了,要想親近彌勒菩薩,你就曉得怎樣才能真正親近彌勒菩薩?知足了。

      我們在古德傳記裡面看到,像最近《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記載,老法師入定的時候,在定中上升兜率天。他怎麼能夠到兜率天?他要不知足,決定定中現不出兜率天的境界,也見不到彌勒菩薩。他真正知足了,於世出世間法毫無希求,這個念頭斷了。心地清淨平等,這個時候有求必應,他求生彌勒淨土,果然就能滿願。諸位要曉得,往生彌勒淨土的條件就是知足自在,你修彌勒法門要得不到知足自在,你去不了。那個地方人統統都知足,你一個不知足的跑去,那怎麼行?你跟人家怎麼能相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跟他不相應。一定要做到知足自在。實在講到這個境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願生哪裡,你一定就可以到哪裡。為什麼?條件具足了。這也就說明,彌勒是唯識專家,通常要親近他要學法相,跟他才相應。可是宗門裡面修禪定的,也有很多人嚮往彌勒菩薩。實在是什麼原因?他有個妄想,他不希求西方淨土,希求彌勒淨土。他那個妄想是知道彌勒菩薩將來要到人間示現成佛,佛經上講的。他打什麼妄想?他來成佛,我做他的弟子,做他的常隨眾。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目犍連、舍利弗這一大批人天天跟繞著佛。他想當佛的弟子,跟佛一同下來度化眾生。因為這個原因求生彌勒淨土,將來跟彌勒菩薩一起下來度眾生。

      每個人學佛的願望不一樣,佛菩薩大慈大悲,都能滿足各個眾生的願望,你喜歡什麼願望,都能滿你願望。可是你得要達到這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一定要做到知足自在,你才能親近。實在說西方淨土比彌勒淨土殊勝,我們在這經上看到。往生彌勒淨土,將來隨著彌勒菩薩下生到這個人間,彌勒菩薩示現成佛,這些人是佛的常隨弟子,像釋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樣,常隨弟子。我們在這經上看到,許多大乘經上看到,世尊講經說法,他方有許多菩薩來聽。我們往生西方淨土之後,將來彌勒菩薩講經說法,我們來參與法會,我們是他方菩薩來的,身分不同,不比他差,比他還殊勝。他是本土的,我們是外國來的,諸位你要很冷靜細心去想想,算算這個帳,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好,比他們高出很多。又何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要想去看看彌勒菩薩,天天跟他見面。怎麼知道?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無量壽經》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我們不必到兜率內院去,彌勒菩薩天天都要到極樂世界去觀光,我們天天跟他見面,在極樂世界見面。在極樂世界跟彌勒菩薩見面是朋友,我們地位是相等的。你要是生到兜率內院,地位不平等,他是老師,你是學生,你在他面前不敢隨便。到西方極樂世界把手同行,同學、同參、學長,不一樣。像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然後對於求生淨土這個心就堅定,決定不懷疑、決定不動搖。我在此地,過去演培法師在的時候,我跟他是老朋友。我修西方淨土,他修彌勒淨土,可是我們兩個交情很厚。我們各修各的,彼此互相尊重。現在佛門裡面修這兩種淨土的人很多,我們對於兩種淨土的狀況都能夠理解、都能夠明瞭,知道我們自己怎樣選擇,怎樣努力的來修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