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4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四六卷)  2002/9/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46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右旋十海,第一段,離垢燄藏海。這個經文在第九卷,《疏論纂要》第十七卷。請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復告大眾言。諸佛子。此無邊妙華光香水海東。】

      這是把方向指示出來,東方為首。

      【次有香水海。名離垢燄藏。】

      這是把這個香水海的名稱說出來,『離垢燄藏』。

      【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妙莊嚴。有世界種而住其上。名遍照剎旋。】

      這是『世界種』的名稱。

      【以菩薩行吼音為體。】

      這是說出這個剎種的體性。我們注意到它名稱是『菩薩行吼音』,大意也就是世尊在經典上常講的「為人演說」,演是行,說是吼音。

      再看下面經文,它也有,所持的剎種也有二十重。二十重當中也有七樁事情,大致跟前面所說的相同。第一個是指出遠近,第二個是講剎的名稱,第三是講形狀,第四個是講所依,第五是講上面的所覆,第六個是講眷屬,就是世界的環繞,第七個是說佛號。或者「有說體」,有「說清淨」。看到清淨就曉得這個世界是跟華藏、極樂相同,這裡面沒有六道,沒有九法界。這是第一層,第一層是從最下方:

      【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宮殿莊嚴幢。其形四方。】

      這個形狀是方形的。

      【依一切寶莊嚴海住。】

      依住。

      【蓮華光網雲彌覆其上。】

      這是這一個佛剎上空的莊嚴。

      【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

      這一句是講它的眷屬。

      【純一清淨。】

      我們看到這一句都會生歡喜心。

      【佛號眉間光遍照。】

      『眉間光』就是白毫光,佛三十二相之一。眉中間有根白毫,白色的毫毛。這個白毫很長,盤旋在一起像一粒珠子。我們看到佛像眉間都有個珠,它不是珠子,它是一根白毫盤旋在一起,像一個珠子。白毫是無量功德成就的相好。我們在讚佛偈裡面常常念,常常念到的白毫放光,光中化佛,佛在虛空法界接引有緣眾生。這是這個世界佛的德號,「眉間光遍照」。

      我們博地凡夫,雖然沒有累積功德,現在學佛,知道功德是怎麼回事情,曉得了。功德跟福德的差別大致上也搞清楚了,而福德跟功德的相,幾乎是相同的;斷惡修善,這是相同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古大德告訴我們,著相是福德;換句話說,不著相就是功德,這個話我們總要記住。

      菩薩行門,總綱領佛說了六個,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要認真努力去修學,修學要不著相。佛在經上舉例子,譬如布施,布施不執著有能施的自己,「我修布施」;不要有一個「我能施」這個意念。也不能執著「對方接受我的布施」,那你就著了人相。那個人接受我的布施,「我布施的這些財物有多少」。如果這個沒有忘掉,你心裡頭常常還在想著,福德。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是福報;施,得了,不是功德。

      功德怎麼樣?佛在經上常說三輪體空,與法性完全相應。修布施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也沒有布施當中,或者是財、或者是法,沒有這些相,一切都不執著,那是功德。財施如是,法施、無畏施亦復如是。乃至持戒亦如是,忍辱亦如是,精進、禪定、般若亦如是。這個境界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心裡頭什麼都沒有,真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地純淨!修布施,純善!

      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修布施。總不外乎這個三大類:財、法、無畏。你的形象是布施,做出這個形象給社會大眾看,讓社會大眾看到這個形象有所覺悟。形象絕對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可以隨便一點,是為眾生。沒有人在的時候,可不可以隨便一點,不可以!為什麼?我們有肉眼看不見的鬼神。肉眼看得見的眾生,我要教化他,要給他做榜樣、做模範。肉眼看不得到的眾生,我也要教化他,也要給他做榜樣、做模範。

      雖然認真努力這樣去做,心裡頭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這是功德,有絲毫分別執著是福德;福德好修,功德難修。但是福德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的果報是在三道之內,在六道裡面享福。我們今天看到社會上許許多多富貴之人,前生所修的因,這一生所得的果報。但是仔細去觀察,他在這一生享受福報的時候不知道修因。這是為什麼?修因的緣缺了,不具足。

      修積真正功德、福德的緣是什麼?是聖賢教誨。古聖先賢的教誨,現代人疏忽了。縱然偶爾提起,沒有全心全力去奉行,所以這個世間有大災難。這個災難就是《太上感應篇》裡面所說的「禍福無門,唯人自召」。教化眾生,沒有大智慧、沒有大福德,做不到。佛有大智慧,感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來護持,大福報!今天在我們這個世間沒有這樣的人,偶爾我們見到真的善知識,可惜沒有真正有力的人來護持。

      印光大師出現在這個世間,大善知識!感動有長者居士來護持他,沒有國王大臣,因此影響的面不大。決定不是佛菩薩的德行不足,而是眾生的業力太重。這個原因非常複雜,絕對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古時候的帝王福報大,現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那麼大福報的人。你看那個帝王他能夠傳十幾代,傳幾十代,傳幾百年,多大的福報!人民百姓有福,才遇到賢聖的君王,帶給社會長治久安。人民百姓沒有福,這樣大福德的人就不會出現在世間。

      現在這個世間走向了民主。民主,國家領導人是民選的,在位的時間不長,他的責任、任務是非常有限的。一般國家總統的任期只有四年,頂多再連任一次,八年。不像古時候的帝王,他要傳宗接代,所以他為國家、社會、人民想的很遠很遠,不敢做錯事。為什麼?做錯事,政權就被別人取而代之,家破國亡。

      我們不要看很古以前的事,你就看看清朝,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在《四庫全書》裡面,有很大的分量是帝王教導他的子弟,為人處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我們讀了非常感動。確確實實把人民的幸福常常放在心上,關懷,所以他才得到人民的擁護,他自己也想在歷史上留一個好名。他有責任感!自己做的好,希望這個好永遠保存下去,要選拔最好的繼承人。

      在現前這個制度沒有了,由人民來決定。這個總統任期到了,改選了,下面選哪一個,不是上面總統決定的,人民自己決定的。換句話說,這個領導人賢明與否,人民負責任。在過去,這個國家領導人賢明與否,上一代的帝王他要負責任。這些帝王大臣都是受過最好的教育,國家第一流的好老師,帝王禮請到宮廷裡面來教學,受過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老師來指導。老師一舉一動是學生的榜樣,是學生的模範。心正,形象正,言語行為端正,以前是這個教法。現在統統失掉,要想恢復,不可能!所以這個世界的前途到底是光明、是黑暗的?沒有人知道。

      在這個時代,過去李老師講過,只有自己覺悟,自己學習。走聖賢的道路,決定不走六道輪迴,這是聰明人,這是善根深厚的人。世間人哪一個不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我們清楚。回想過去一切所作所為,是善是惡,是染是淨?果報是禍是福,是吉是凶?要常常做反省。知道自己不能跟古聖先賢相比,趕快回頭,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佛菩薩的教誨。

      我們是在初學的這個階段,年齡也都大了,不是扎根教育,我們現在是補習教育。從幼稚園、小學,那是扎根教育。我們的根,實在說不是很好。但是即使中年,遇到的緣很殊勝,古人講「亡羊補牢」還不算晚,只要肯幹,方向、目標純正。到哪裡去?十方諸佛剎土很多,但是要曉得,到那邊去要具備條件,我們自己條件不足。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幸虧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指引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們要相信,我們對世尊要感恩。到極樂世界去從頭學起,佛給我們指出一條明路!我們如果不依照佛教導的這個道路與方法,我們無路可走。

      所以決定不能像社會大眾一樣存自私自利的心,貪求名聞利養的心,損人利己的心,決定不能有。你要隨順世俗,也許眼前能夠得一點小利,可是你要知道,你得的那一點小利,不是你用種種不正常手段得來的,肯定不是;你得到那一點小利是你命裡頭有的。所以印祖為什麼大力提倡《了凡四訓》,很有道理。那就是告訴你,無論用什麼手段,你得來的名聞利養都是你命中註定的。你命裡頭要沒有,用什麼樣的手段你都得不到。這何苦!

      所以君子不妄求,求不到!佛教人可不可以求?能求,有道理、有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應。這是佛講世間法,世間的因緣果報,佛講得透徹。求財,財布施;求聰明智慧,法布施;求健康長壽,無畏布施,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這個裡頭道理很深,果然你能契入大乘經教,你就明白。無求,所得的比有求的不知道要豐盛多少倍,沒有法子說得出來的。

      功德比福德殊勝多多,福德跟功德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在今天,無論在家出家,我們細心觀察,修福德的人多,修功德的人幾乎看不到了。鳳毛麟角,那還有幾個人。從這些地方觀察,眾生沒福!眾生要有福,修積功德的人多;眾生沒有福,這個世間修積功德的人就少了。

      清淨信心是功德,《金剛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今天對於大乘佛法,對於孔孟的教誨,我們沒有清淨信心。雖然在學,學怎樣?還是懷疑,心不清淨。幾時才真正對於聖賢教誨、聖賢的典籍沒有懷疑?頂戴信受奉行,這個時候才能從福德轉變成功德。方向目標絕對不是求富貴,而是求什麼?求作聖人,作賢人,作佛,作菩薩。這樣的方向目標,你所修積的是功德不是福德。

      所以無論世出世間,就是修真正的福報也得要有一點小智慧。沒有智慧,不認識福田!什麼是福田?你去種福田,種錯了,種到沙土裡面去,種到石頭上去了。那個種子不會發芽,不會開花結果,種子都會壞掉,你種錯了福田,所以你要認識福田。佛在經上常講,給我們講三種,大別,父母是福田,「恩田」!父母對我有恩,養育之恩,知恩報恩,孝養父母是種福田。老師對我有恩,我的智慧、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師,對老師要敬。佛菩薩是屬於師道,「敬田」!要尊敬。對苦難眾生,「悲田」!慈悲,憐憫他們在受苦受難,幫助這些苦難眾生。

      現在在這個社會,一般開發的國家,科學技術、工商業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都提升,物質生活沒有問題。他可不可憐?可憐,比起一般缺乏物質生活貧窮還要可憐,可憐在哪裡?不懂得倫理道德。這個福報享盡,就沒有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違背,與聖賢教誨違背,那麼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地藏經》上所講的。那他這一生福報享盡之後,他來生,來生就不得了了,果報在三途。他怎麼不可憐!覺悟的人要去救他,要去幫助他。幫助他不是在物質上,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對於聖賢教誨能生起信心,無量功德。救他的法身慧命,救他來世,比什麼都重要!

      今天這樁事情落在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不教了。所以現在做父母的不能為兒女的好榜樣,父母本身就不能做出一個好樣子。中國古老的諺語所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父母不正,兒女怎麼能教得好?我們現在要發心做什麼樣的人?時時處處,存心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了解社會眾生有哪些毛病,我們發願來為他演說,來為他表演。為他表演三輪體空,不著相,那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佛在眉間毫光示現出來,毫光遍照,怎麼個照法?我剛才所說的就是遍照的方法。盡形壽,只要我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一天,我就表演一天,我就做一天樣子。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沒有自己,這是毫光遍照的落實。

      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一生所表演的是不是這個樣子?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後世祖師大德,在家修行的長者居士,你要真看,你得要有慧眼,誰在真修?無論在家出家,他不是真修我們不能以他做榜樣。真的有修有學,我們才能夠向他學習。

      早年我親近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都是真修真學。他們有沒有證果我不知道,但是他們的修學我清楚、我明瞭。章嘉大師持咒,一切時一切處,我看他心是定的。他金剛持,我看他嘴唇微微在動,沒有聲音。我們接見,他跟我們談話,不談話、不說話的時候,我就看到他在持咒。無論在什麼時候我看他,他都是這樣的。我一生所見過的真正的大德!他言語很少,說話很簡單,一點都不囉嗦。我親近他三年,每個星期一次,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說話的句子簡短有力,一句廢話都沒有。這樣的善知識見不到了!

      李老師說經講道,他不但能講,做出來給我們看。而且還謙虛,教我學印光法師,他的德行還不夠。在現前社會像他那樣的人,找不到第二個,還那麼謙虛。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經文第二段,也就是第二層,這個「海華剎種」,種所持剎的二十重的第二重。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

      這是一個佛剎微塵數世界。

      【有世界名德華藏。】

      這個世界的名稱也很好。

      【其形周圓。依一切寶華蕊海住。】

      這一句是講依住。

      【真珠幢師子座雲彌覆其上。】

      這是這個世界上空的莊嚴。

      【二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

      確實是向上提升,圍繞的佛剎多了一倍。

      【佛號一切無邊法海慧。】

      這個世界的導師,是『無邊法海慧』如來。德號裡面最重要的是「慧」,是這個字。自性圓滿的智慧開演了,那就是「一切無邊法海慧」,這是圓滿的智慧。聖賢人的教誨,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所以佛法教學,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沒有例外。怎麼樣教人的?都是教人戒定慧三學。依戒得定,修定開慧,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來的。

      所以佛在經論上常常把心比作水,比喻只能比一個彷彿,不可能比喻的恰到好處,那是做不到的。心像水,水在平靜的時候,水平如鏡。這個時候水的作用就像一面鏡子,把外面的境界照的清清楚楚,那個照就是慧。水能照,這是水的本能。但是這個水如果動了,風一吹起了波浪,它這個能力就失掉了。如果起了大風大浪,能力就完全喪失掉。佛把這個心比喻作水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們的真心有智照的本能,但是現在這個能力失掉了。怎麼失掉?我們的心動了,心不定,這個心水起了波浪。從什麼地方覺察到我們現在的心在波動?從妄念。妄念從來沒有停止過,前念滅後念生,剎那不住,不停!六根接觸六境起貪瞋痴慢,那是大風大浪。理智完全喪失掉,隨著境界轉,自己一點主都做不了,你說可憐不可憐?

      所以佛教我們學戒,為什麼要學戒?幫助你得定的,戒是定的前方便。戒是禁戒!把你心裡頭的波浪,妄念,把它壓一壓,伏一伏,這用戒,用這個方法。告訴你這個不能想,那個不能看,那個不能聽。戒什麼作用,我們明白了:戒的作用,無非是叫六根從境緣上收回來,收回來的時候心就定了。不能完全定,那個波浪慢慢就小了。大浪變成中浪,中浪變成小浪,小浪變成微浪,這是禪定的功夫。到完全平靜,一點風浪都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成佛,智慧就圓滿了。性德裡頭圓滿智慧就透出來了。

      可是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的心裡頭的波浪,無量劫來已經成了習慣,像大海裡頭的波濤,從來沒有止息過的。能夠止息一點,就透一點智慧。所以這煩惱、妄念,妄念少一分就有一分智慧,少兩分就有兩分智慧。真正修行人做功夫在這裡做,這叫從根本修。沒有必要知道的事,不要去打聽。古人講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你要知道那麼多事幹什麼? 

      「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是非就多。尤其是現代社會,從前總是還有聖賢教誨,還好一點,現在把聖賢教誨全部拋棄掉;換句話說,這個是非、邪見比過去不知道要增長千倍、百倍。我們生在這個社會裡頭,唯一的方法是什麼?不接觸!所以有很多人問我:法師,你為什麼選擇在圖文巴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小城,比較清淨,六塵誘惑的少,財色名食睡誘惑的輕。我們選擇這個地方,不選擇大都會。大都會裡頭不容易修行。

      早年,中國大陸解放的初期,虛雲老和尚到香港。香港同修希望虛老和尚在香港定居,給他建了一個精舍,我去參觀過,環境很幽雅。聽說老和尚住了一個月,回到中國去了。告訴香港同修,這個花花世界誘惑的力量太大,沒有法子修行。幾個修行人能禁得起這樣大的誘惑?能在這個境界裡頭不動心?那是再來人,不是凡夫。所以他老人家還是回到中國。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

      所以古時候祖師大德們建道場,都是建在深山裡頭,人跡罕至,不是去拜佛的不願意走那麼遠的路去訪問。現在交通便捷,許多的那些古道場都修了柏油路,車可以開到門口。這還能修道嗎?這個道場變成熱鬧道場。從前佛家的道場叫寂靜道場,「蘭若」;蘭若是印度話,意思是寂靜處,非常清淨的處所。住在這個裡面的人修行,平常也不講話的,見面也不打招呼的,心是定的,這不是沒禮貌。眼觀鼻,鼻觀心,沒有言語,所以道業、學業容易成就。現在為什麼不能成就?雜心閒話,這難成就。

      真正道場,各人都用自己的功。或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大殿,或是在講堂,哪有聊天閒話,沒有。偶爾有客人到山上來參訪,你們看看中國古時候寺院的建築,它分內外。內院,訪客不能進去,修行的道場;外院,執事見客。什麼人?知客師,知客、照客,他們是負責接待的。不是這個職務,見到客人也不打招呼。從前人懂得,他不是傲慢,他是在修定,他是在持戒,他的功夫日夜不間斷。

      所以從前到山上去參訪,見到修行人,心裡敬佩,沒有言語,不打招呼。所以接待有接待的人,他們的職責。心都在定中,大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持戒修定,持戒的目的是得定,所以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是手段,是要得定。定還是手段,還不是真正的目的,定開慧!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開了,豁然大悟!

      修定,諸位同學要曉得,我們今天講清淨心,清淨心裡頭一塵不染,那是定!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能夠保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的沒有。也許有人聽了說:那這樣說起來,這個人不是變成白痴了嗎?是非人我都不分,男女老少都不分,是非善惡也不分?跟你講,真的是不分,心裡頭確實沒有。

      在應酬,對人對事對物,他分。他怎麼分?因你分而我才分。是因眾生的執著而執著,因眾生的分別而分別,外頭有裡頭沒有。你們說這是一個毛巾,你要問我,我說這是毛巾。不是我叫它做毛巾,是你們大家叫它做毛巾;我也叫它做毛巾,那我就錯了。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一切名相分別是眾生的事情。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句話很深。恆順眾生就是恆順凡俗,凡夫、俗諦,隨順你們。隨順你們,心裡面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那是功德,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的功德。《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禪宗裡面講的「一法不立」,那是真的。真妄永遠是和合在一起,只要不執著就是真的,執著就是虛妄的。不執著的時候,體是真的,相也是真的,理是真的,事也是真的。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個就是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要知道我們求的是慧,慧不能有心求,有心是慧的障礙。不能無心求,無心也是慧的障礙。無心是無明,有心是妄想。有、無兩頭都放下,叫「坐斷兩頭,中間不立」,這個時候真智慧才現前。所以真智慧,心清淨到極處,就像水,波浪慢慢統統平息,到清淨,外面的境界自然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照見」!

      我們供佛,供佛都是表法的,同學們都曉得。供具裡面最重要的是一杯水,水代表什麼?定慧。既然有定慧,戒在裡頭。戒什麼?有定共戒,有慧共戒,慧共戒就是道共戒。有定有慧,自然不犯戒。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今天學佛從哪裡下手?我們的年歲大了,按部就班修戒修定修慧,我感覺到來不及了。那怎麼辦?最好戒定慧一次修統統修。沒錯,現在我們就是走的這個路子,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戒,顯示在形象上,佛家叫威儀。形象,行住坐臥,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站有站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睡覺有睡覺的樣子,好榜樣!所以叫四威儀,四是四大類,我們不能不學習。《弟子規》就是戒律,就是威儀,裡面有戒條,有威儀。教童蒙的,那叫扎根教育。現在有不少人已經注意到扎根教育重要。這個根能不能扎好?未必!為什麼?父母沒有做到,教小朋友教他這麼做,他一看看做父母親的沒做,你們為什麼沒有這麼做?你們沒有做,你叫我做,他不相信。

      所以今天你要把你的兒女教好,將來成聖成賢,你自己要學。換句話說,那個《弟子規》,做父母跟兒女一起來學,就能收到效果。如果說這個只是教小孩的,我們大人可以不必要,這個小孩學不出來。在學校裡頭同樣一個道理,老師叫學生學,老師自己沒有做到,學生學不出來的。出家,佛門裡面,我們是以最低的要求,《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如果這個道場是佛道場,這個課程永遠不能間斷,一遍一遍的講。

      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唐朝道宣律師聽四分律,聽二十遍。哪個地方有法師大德講四分律,他一定去討單,聽二十遍,成為律宗祖師。接受四分律的薰陶,他成就了。所以這一門功課是道場主修的功課,天天要講,天天要聽,一遍一遍重複的去聽!為什麼要重複聽?沒做到。做到了,還要重複的聽。為什麼?做的不夠,沒有徹底,沒有得定;得定還要重複聽,沒有開慧。這樣你才真正了解,長時薰修,一門深入。

      這是德行的教育,有德行的底子,學其他的法門才能有成就,才能積功累德。如果沒有德行的底子,沒有這個基礎,修學一切經教都是屬於福德。這是從前李老師跟我講的,你是修人天福報。這個話沒有錯,為什麼?沒有德行的底子,我們的心是輪迴心。什麼是輪迴心?沒有離妄想分別執著。心裡頭還是妄想分別執著,輪迴心。

      輪迴心修大乘佛法是輪迴業,輪迴心持戒修定都是輪迴業。我只講到持戒修定,為什麼?他不會開慧,他沒有智慧。輪迴心裡頭,哪裡會有智慧?他能得定。能得定是四禪八定,他能夠往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出不了六道,定不會開慧。這就是六祖能大師講的「此事福不能救」。你是修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福德不能明心見性;福德那個修定是有界限的,不能夠突破六道。這就是古德也常講的,你錯用了心,你用輪迴心,錯了。

      我們今天希求的,是求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用這個心來學佛,來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不離菩提心,行行不離菩薩道。智慧開了,你就是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法身菩薩。這個智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以這個為標準的。這個一悟一切悟,在《華嚴經》上是圓教初住菩薩。往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三慧,聞思修三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叫三慧。

      我們可以這樣說,法身菩薩是過智慧的生活,自在。跟我們十法界的眾生不一樣,十法界眾生是過煩惱的生活。十法界裡面有四聖六凡,四聖法界煩惱輕,過相似佛菩薩的生活,諸位要記住,相似!六凡,那完全過的是煩惱生活,煩惱有輕重差別而已。人道以下煩惱很重,天道比較輕一點。

      所以天台家講「六即佛」,四聖法界「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才是真的,「分證即佛」,他的真並不圓滿,他確實是真的,叫分證。究竟圓滿佛只有一位,如來果地,只有一位,叫「究竟佛」。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分證位。這個分證,有少分,有多分,細細的去觀察也是差別不同。但是都見性,都明心見性,見思煩惱都斷了,習氣也斷了。所以他們的行,心行完全隨順性德,可以說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流露的樣子,佛菩薩、祖師大德示現的就是,就是那個樣子。

      所以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我們要想學佛菩薩,你就學釋迦牟尼佛,學諸菩薩、祖師大德的行誼,你就學到,樣子像了。外表影響內心,凡夫從外面的樣子,慢慢做到心地清淨,把這個樣子養成習慣,變成自然,心就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有受用,你自然法喜充滿,境界跟一般凡夫不一樣了。凡夫以熱鬧為快樂,到那個時候你以寂靜為快樂,跟人家確實不相同。寂靜樂,那是真的享受。

      接不接觸凡夫?有緣要接觸。接觸作用在哪裡?作用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跟眾生接觸是利他,不跟眾生接觸是自利。到高級的菩薩了,自他跟自利是一不是二。到這個時候,動靜一如,染淨不二,這個境界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如果有志向,世間人講有志氣,去作佛去!十法界,我們要向最上一層精進,達到目的再回過頭來幫助九法界眾生,這是真正覺悟的人。絕不迷戀九法界,希求真實智慧。

      真實智慧開了,這是佛門裡面常講,一切通達無有障礙。《華嚴經》裡面講的無障礙的法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此地講的「一切無邊法海慧」,能入能證;不思議解脫境界,所證所入。那就是四種無障礙的法界: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覺悟的人一生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其他的事情統統放下,統統拋棄。心裡面一絲毫都不牽掛,徹底放下,真正在行菩薩道。把其他的菩薩、聲聞、緣覺,諸天、修羅、人、餓鬼、地獄、畜生,統統放下,找到這一條成佛之道。

      我們今天的緣很殊勝,可以講無比的殊勝,能夠遇到《大方廣佛華嚴經》,無量劫來希有的因緣。開經偈是為這部經所提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遇到,後面兩句我們要想辦法落實,要兌現,「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解如來真實義你就契入了,你不契入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要契入怎麼樣?契入,你一定離世間。

      所以《華嚴經》末後的這一品,行門末後這一品「離世間」。這一離世間,接著就「入法界」,不離世間就入不了,離世間就入。離是心離,心離了,身當然離。身離,心不離,身還是沒有離;心離,身自然就離。身還在世間,還跟一切眾生在一起,那是什麼?即相離相,即世間離世間,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那是真離。真離又不妨礙教化眾生,你看多自在!這是真正叫無障礙。離世間,不能再教化眾生,它有礙;不離世間,又不能入佛境界,那又有礙。真正的大法無障礙。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們初學,所以遠離一切境界,特別是具有強大誘惑力量的境界,我們遠離。我們禁不起,在那個境界裡頭會動心,會起念頭,會被那個境界所轉,那我們只有躲避,遠離,這是初學。到功夫成就,得三昧了,三昧是禪定。得三昧,能夠在境界裡頭不被境界所轉,不被境界所影響,在境界裡頭真的不動心,不起念,不執著,這個本事才能夠普度眾生。為什麼?你入無障礙的境界。

      所以古人出去講經說法是有標準的。什麼標準?明心見性。沒有大徹大悟不能出去講經說法。到像法時期,標準降低。為什麼?這樣高的標準沒有了。標準降低,叫得法眼淨,可以離開老師去講經。不是輕易會受五欲六塵的染污,自己能夠保得住,不受染污,行!凡是自己還會被污染,就是你接觸六塵境界,你還會起心動念,還會引起自己的貪瞋痴慢,這個不能。你一接觸什麼?一接觸你大幅度的退轉。不是度眾生,被眾生度跑掉了。

      現在師道沒有了,完全靠自己。怎麼說師道沒有了?學生不聽老師的,老師沒有權利限制學生。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大家在一起是同參道友,朋友,這個關係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現在這個社會,我看再過幾年,父子沒有了,父子也是朋友。五倫滅了,在這個世間消滅,變成歷史的名詞。所以佛法常講要觀機,要認識,認識這個機緣,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自他兩利。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