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9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九五卷)  2008/1/20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89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經文第五段「請佛居殿」,從這裡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爾時帝釋。奉為如來敷置座已。曲躬合掌。恭敬向佛。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唯願哀愍。處此宮殿。】

      這段經文不太長,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說的經文,說的是「三業崇敬,以為請儀」,請法的儀規最重要的是三業崇敬,三業是身、語、意,我們把經文對一對就明白了。『爾時』是世尊升忉利天,到達忉利天主的宮殿這個時候。帝釋天王,我們中國人稱為玉皇大帝,就是佛經上講的忉利天主。世間也有些宗教稱他為上帝,稱他為天王,都是指的『帝釋』。『奉為如來』,這個奉是三業恭敬奉請,佛是老師的地位,是師長的地位,帝釋天跟世尊在一起是弟子,就是以學生對老師的禮節,這點他給我們做榜樣、給我們做示範,非常重要。為如來『敷置座已』,在講堂裡給老師布置一個坐席,我們現在講布置坐位。『曲躬合掌』,這是身業,『恭敬向佛』是意業,『而作是言』是語業,身語意你看看三業恭敬。世出世間求學、求道要怎樣才能得到?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說得很多、說得很好,他老人家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看看忉利天主對待老師,釋迦如來是他的老師,你看他是多麼恭敬。

      所以自古以來老師傳法給學生,在中國人講師承,傳給哪個學生,老師決定沒有私心,如果老師有私心那就錯了。老師要找個真正的法器,法器是個比喻,器是個器皿,好像這個茶杯,這是個器,它可以盛茶水,這個器皿裡面很乾淨,茶水就可以盛在裡面去。如果它不是一個器,你想給他一杯茶,沒東西裝,用手不能捧,必須要是個法器。法器的條件是什麼?沒有別的,就是誠敬,這印祖講的,你有一分誠敬你能接受一分,你有兩分誠敬你能接受兩分。老師教學,一個課堂裡面,我是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我們同學二十幾個人,每天都在一個教室上課,老師說法沒有偏差,同學得益不一樣,得利益不一樣。我們講哪個人聰明,哪個人有善根,這些話都不可靠,聰明、善根都擺在第二位,不是第一位。第一位是什麼?第一位就是誠敬,真誠心、恭敬心,對於老師沒有懷疑。這個老師,第一個對於世尊沒有懷疑,對於世尊所傳的法沒有懷疑;傳的法是經典,原文的經典是梵文寫的,從梵文傳到中國翻成中國文,對這些翻經的大德沒有懷疑;對現前的老師有信心,沒有懷疑;對自己有信心,我能學得好,我能學得像佛、像菩薩,這也沒有懷疑,這才叫誠敬。我說了這麼多,有一樁懷疑,那就什麼都得不到,你對佛懷疑,那你根本不相信。如果你對經典懷疑,你什麼也得不到;你對於翻譯的人懷疑,同樣。對於現前老師懷疑,真的,你所學的充其量是什麼?現在講的佛學常識,佛法裡面的精髓擺在你面前,你不認識。所以你能學到多少東西,確實不在老師,在你的信心,如果信心達到純淨的程度,你就開悟了,你就成佛了。

      你看我們在古來祖師大德裡面,在傳記、語錄,禪宗的這些語錄我們讀到,這個學人在老和尚座下聽經聞法,一句之下豁然大悟。那什麼原因?現在我們知道,《金剛經》上說的一句說得好,可是很多人疏忽了,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沒有別的,他怎麼會開悟?就是信心清淨。以清淨的信心來聞法,一句話當中大徹大悟,他就成佛,他就通了。我們今天聽經、今天學教,為什麼不能成就?貪瞋痴慢疑,現在上面不講,疑,疑沒有斷,大乘教裡面佛說得很好,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菩薩對世間法一無所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所求的是道、是想開悟、是想成佛,你有疑這就產生障礙。無論你是讀經、你是聽教或者參禪、念佛,都不能成就,就壞在這個字。然後我們就能夠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這些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的是什麼?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中斷過!天天講,不休息的講,上課時講,下課還是講,對一個人也是講,兩個人也是講,幾百人幾千人也是講,只要開口講話都是講,沒有一句廢話。完全是在教人,幫助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諸佛菩薩一生幹的這個事情。可是聽的人怎麼樣?聽的人不信,疑慮很多。佛知道眾生業障、習氣很重,那要怎麼樣?不斷重複的薰修,這樣才能培養他的善根,才能夠增長他的善根。一定要到什麼時候開悟?「信心清淨」就開悟,就是《金剛經》上這句話,是開悟的祕訣。你的信心不清淨,你就沒法子開悟,老師或者沒開悟,為什麼?老師信心不清淨,他能講,沒講錯,學生信心比老師信心更清淨,哪個人先開悟?學生先開悟。這事情很多,世法、佛法裡面都有。你看看古時候科舉時代考中狀元的,你問問他老師是不是狀元?很多狀元的老師是秀才。在佛門裡面,我們現在知道成名的這些大師、大德,在中國非常著名的玄奘大師大家曉得,智者大師、永明延壽大師、慧遠大師,這都是真的大徹大悟,他的老師呢?他的老師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什麼學生有這麼大的成就,老師沒有?一個就是信心程度有差別,另外是福德、因緣有差別。

      所以老師教我,我也常常勉勵同學,大家都想一生有成就,成就在自己,不在別人。你看看佛給我們講四緣生法,大家都知道。「親因緣」,這不必說,統統具足,平等的,親因緣是你本來是佛,《華嚴經》前面我們讀得很多,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親因緣,你阿賴耶識裡有佛種子、有菩薩種子,十法界種子統統具足,你也有地獄種子,你也有畜生、餓鬼種子,你也有佛菩薩種子,統統具足,人人平等,這是第一個,這最重要。第二個「所緣緣」,這不一樣,你有佛種子,你天天想作佛,這是你的所緣緣,天天想作佛。想作佛的念頭一時一刻都不間斷,這叫無間緣。你看看四種緣,這三個是自己身上具足的,我這三個緣要是統統具足,剩下就是增上緣,就是外面緣幫助你,這是增上緣。增上緣再好,這三個緣缺一個你不能成就。三個緣當中第一個不會缺的,會缺什麼?第二、第三,所緣緣,你去緣名聞利養,你去搞這個,那你就成不了佛。你去搞貪瞋痴慢,你成不了佛,道理在此地,你要懂。我們這一生想成就,那個目標、方向要正確,一絲毫不可以偏差,我這一生就是想作佛。自己業障重,我們的外緣不好,這一定要知道,知道怎麼樣?我們自己要知道防範,我盡量少跟外頭接觸,盡可能的避開,不受它的干擾,盡可能天天接近佛菩薩。佛菩薩在哪裡?在經典。這個諸位要曉得,佛陀在世,你要親近他老人家。他不在世了,他講得很清楚,三寶,佛陀在世佛寶第一,佛法僧;佛不在世的時候法寶第一,法佛僧,甚至說法僧佛,佛都擺在最後。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個道理要懂,我們這一生才能有成就。你要是搞錯了,搞錯了吃虧的是自己,與佛菩薩、與佛法都不相干。

      你這一生怎麼樣才能成就?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給我,看破、放下,你就會成就。我第一天跟他見面,第一句話我就向他請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是世出世間無比的殊勝,這個我知道。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很快能夠契入境界?每位老師傳法的方式不一樣,我這一生親近他老人家,見到特殊傳法的方式。我的問題提出來,他不說話,他眼睛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兩個對看大概看了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之後他老人家說了一個字,有。我等他的開示,等了半個小時才等到一個字,「有」,我們的精神馬上就提起來,很注意去聽。說一個字他就不說了,大概又等了五分鐘,慢吞吞的告訴我,「看得破,放得下」。我講得很快,他語氣比我這還慢,字字句句都好像在定中出來的,在那樣的氛圍裡。我年輕,章嘉大師大概大我三十八、九歲的樣子,那是我們祖父一代,我二十六歲跟他,那個時候他六十五歲。我們沒有那麼深的定力,我聽了之後隨口又問了一句,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從布施」。這是頭一天見面。我一生奉行,學了二、三十年才體會到他的密意,密意是什麼?傳法真的像他老人家那個態度才真行。但是他老人家那個方式,我們現在用不行,不契機,為什麼?聽眾都跑光了。大家在一個講堂,一句話不說,坐在那裡坐半個鐘點,人都跑光!我們體會到:你提出問題,你的心不清淨,你還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給你講的東西,耳邊風,你聽了之後你做不到,你不得受用。所以必須等到你、看到你整個的心情定下來才跟你說,那個管用,一生不會忘記,而且真的會依教奉行。

      這種教學方法很特殊,我一生沒有遇到第二個,方老師給我講課的時候滔滔不絕,李老師亦復如是。只有章嘉大師一、二個鐘點講不了十句話,所以你跟他在一起完全在定中,他老人家給我們的印象,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所以佛經上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你見到章嘉大師你才懂得這兩句話的意思,你見到無有不定時。你們看到他老人家照片,這他送給我的,他這個服裝一年四季就是這樣的,冬天很好,沒有問題,穿得很暖,他夏天也是如此。在台灣第一次印《大藏經》,翻印日本的《大正藏》,這些老一輩的大德們,法師、居士,請章嘉大師率領,在台灣環島宣傳,推銷《大藏經》。夏天,夏天很熱,道源老和尚年輕多了,他大概大我二十歲,也隨行跟著一起去。看到章嘉大師穿了那麼多衣服,不覺得熱,他好奇,向大師請教,他說「大師,你穿得太厚,熱不熱?」大師回過頭告訴他一句話,「心靜自然涼」。他是個講經法師,聽了之後很慚愧,穿得很薄,還得拿著扇子不斷在搧,看到章嘉大師如如不動。這是道源老和尚告訴我的,不能叫人不佩服,心淨、心定,定生慧。

      所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實相般若現前,那就恭喜你,就是禪宗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學東西最怕的是心浮氣躁,沒有耐心,那這個人不但佛法不能成就,世法成就也很有限。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你一定要記住,嚴持戒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如果把戒律放棄了,你還會有什麼成就?戒律是基本的規矩,叫你一切都有規矩,有規矩就能得定,你的意志、精神能集中;沒有規矩,這就什麼都做不到。我們現在看看全世界,佛門弟子在家「十善業道」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佛法為什麼衰?你懂得這個道理就明白了,當然衰!確實沒有耐心。許多大學請我去上課,我不願意去,原因在哪裡?學生沒有耐心,學生心浮氣躁,那我去白費時間,我不如在自己道場講經。我在澳洲每天講經四個小時,我們的聽眾有耐心,四個小時從頭到尾全神貫注在聽講。到學校去上課,你看看大學生,他們的耐心大概只有十分鐘到十五分鐘,然後就東張西望,心神不定,這個課還有什麼好上的,他們一堂課只有五十分鐘,所以就不用去了。我到學校主要的,參加學校教授們的座談會,跟老師們聊聊天、談談話,這個有意義,學生讓他們去教去。

      我們要成就,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提倡《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是基礎。為什麼要學《弟子規》、要學《感應篇》?這個道理要懂。世尊在《佛藏經》,不是《大藏經》,經集部裡有一部經叫《佛藏經》,分量不大,這個經上講的一句話,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很重視循序漸進,就像我們讀書一樣,你一定從小學、中學、大學,不能夠躐等,循序漸進。因此佛法傳到中國,小乘經翻譯得相當完備,就是《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我們的《四阿含》,跟南傳巴利文的經典比較,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大概巴利文經典比我們多五十幾部,你們想想看,《阿含經》分量都不長,《四阿含》總共合起來,差不多也將近三千部的樣子,它只多五十部,太少了,我們翻得很完整。所以在隋唐時候小乘有兩個宗,這兩個宗是必修課,不管哪個宗派都要學小乘,小乘是基礎。可是唐朝中葉以後,我們中國佛教無論在家、出家不學小乘。不學小乘,怎麼學法?用儒、用道代替。確實儒道裡面的思想,跟小乘差不多,如果在心量上來講,比小乘人心量大,更容易接受大乘。所以這兩個宗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宋朝中葉以後這兩個宗都沒有了,現在變成歷史的名詞。

      所以古時候無論是在家學佛,或者是出家學佛,沒有不學儒、不學道的。你看看古來祖師大德他們的註疏,像清涼,我們學《華嚴》,用的是清涼大師《疏鈔》,李長者的《合論》,李長者是在家居士,一僧一俗,他們的註解當中引用儒、引用道,引用《莊子》、《老子》、四書五經很多,都通!我們今天儒不學,道也不學,小乘也不學了,那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話,非佛弟子。我們自稱皈依了,稱三寶弟子,上面佛給我們加了一個字,非,佛不承認,我們自己要好好去想想。儒從哪裡學?最接近的,我們找近路,找近路什麼?我們找行門,我們不要去找解,解,大乘經裡面有,全都包括,我們找行門,行門就是戒律。儒家的日常生活規範是什麼?《弟子規》,道家的生活規範《感應篇》。我們只要把儒跟道這兩樣東西學好,再學佛的基礎,基礎的規範是十善業道。我們這樣子做法還是有依據的,不是我創造、發明的,我沒有這個能力。我依什麼?我們是依《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淨業三福,修淨土宗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佛這個三條一共十一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頭一條。這一條你做到佛稱你為「善男子善女人」,經上這個話太多了,沒有這第一條,你不是一個善男子善女人。入佛門的基本條件是善男子善女人,就第一條做到。所以我們孝親尊師學《弟子規》,慈心不殺學《感應篇》,然後再學十善業道。有這個基礎之後,這第二條,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你這就明白了,這才叫為佛弟子。沒有前面那一條你就想作佛弟子,假的,這個佛法叫什麼?叫結緣皈依,跟佛結個歡喜緣,實際上不是的,你對於佛法真的還是一無所知,所以結緣。

      密宗,你看密宗的大德,這些活佛,呼圖克圖仁波切跟大眾接觸的時候,都是給你做結緣皈依。給你摩頂,傳你一個咒,結緣的,為什麼?你基礎什麼都沒有。在佛法也可以,顯教結緣皈依,為什麼?你不具備這條件。有這個條件,這才能夠正式傳授三皈、傳授五戒,出家有三皈五戒的基礎,才能傳授沙彌律儀。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做到,才是真正的出家人,這是佛弟子。比丘戒、菩薩戒,說實在的話,現在人很不容易做到,尤其是比丘戒。這一生我們要學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受三壇大戒之後,自動退比丘戒,他知道做不到。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修什麼?菩薩戒沙彌,真能做得到。他的弟子,我們俗稱為徒弟,他的徒弟,他的侍者成時法師也了不起,《蕅益大師全集》能夠流傳後世,這是成時大師的功勞,他把它整理、編輯、刻版、流通,成時大師。成時自己一生,老師是沙彌,他不敢稱沙彌,所以他稱什麼?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是在家居士,我是出家的居士。這什麼?名實相符,這不是普通人,佛菩薩來示現給我們看,要我們做個名實相符。在佛門裡面我們稱呼很重要,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要名正言順,名分很重要。

      現在一般人對年歲大一點的,稍微有一點聲望都稱大師,這不可以。在佛門裡面大師都是稱佛的,祖師不稱大師,翻譯經典的人不稱大師,你看翻經的人稱三藏法師,他通達經律論三藏,等於說他的學歷,稱三藏法師。禪宗裡面稱禪師,教下稱法師,密宗裡面稱阿闍梨,沒有稱大師的。但是有個例外,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不是他自稱,後人尊稱,而且什麼?都是他已經往生,他不在世。他在世的時候還是稱法師,你看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都稱法師,老法師,沒有稱大師。他老人家往生以後稱《印光大師全集》,最初是《印光法師文鈔》。這個我們要懂,人家稱我們大師,我們給他解釋,這也是上一堂課,佛學常識,不可以隨便稱。我們稱他法師這是真正對他尊敬,稱他大師你說是什麼味道?譬如你是個平民,我見了面稱你總統先生,你聽了怎麼樣?不是當面挖苦你嗎?你不是這個身分,我用這個來稱,是當面來挖苦你。不可以稱大師,稱大師不是一個恭敬的話,他真的成佛了才可以,他沒有成佛不可以,所以這些常識不能不知道。我說了這麼多話,最主要的就是斷疑生信。我們對佛、對我們的本師,最初的老師,我們也沒有稱大師,我們稱本師。現在稱南無本師,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恭敬的意思,它有三個意思。我們恭敬本師,我們根本的老師,沒有稱大師釋迦牟尼。佛翻成中國意思是聖人、聖者,它本來的意思是覺者,就是覺悟的人,佛是個覺悟的人。釋迦牟尼佛覺者,釋迦牟尼佛智者,是智慧的人、有大智慧的人、有大覺悟的人,這個意思。

      帝釋,這忉利天主,是學生,對待老師你看這樣恭敬,為如來接待他,把講堂布置好,講台布置好,坐席布置好。『而作是言,善來世尊,善來善逝,善來如來應正等覺』。我們先講「善來」,善來是好來的意思,古印度歡迎詞用這個術語,古印度對於貴賓來的時候,都稱為善來,你來得太好了,是這個意思,這是歡迎的敬詞,敬重的詞。下面說了「世尊」、說了「善逝」、說了「如來」,印證這句,這是對佛的讚詞,佛的十個號,十號是對佛的稱讚。這也是佛學常識,我們先把十號簡單介紹一下。在佛經上說,遠古的時代,佛講這個世界的形成,專門講我們現在賢劫這個娑婆世界,一個大劫裡面我們知道有四個中劫「成住壞空」,我們只講成住,壞空就不講了,壞空什麼都沒有。劫剛剛成的時候,我們用這個地球來做比喻,地球上形成這是成劫,成一定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地球上才有人住,那叫住劫。地球上的人從哪來的?外國人講進化,人是猿猴進化成為人,這個說法很難講得通。為什麼?因為我們現在還看到有猿猴,為什麼猿猴一部分變成人,還有一部分還在做猿猴?這講不通。如果人是猿猴變化成的,現在猿猴應該找不到。佛說的是從外太空來的,也有人這麼說法,地球上的人是別的星球移民過來的。佛是這麼說的,光音天移民過來的,光音天是二禪天。

      所以講劫初,那個時候人還沒有什麼污染,光音天看到地球的形成,在太空當中是藍色的星球,真的是很美,喜歡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來住,大概也來了不少。那時候對於佛菩薩的讚歎就有萬名,不是十號,萬號,對他的讚詞。時間久了,眾生被外面環境染污愈來愈嚴重,根性就遲鈍,那怎麼樣?這名號太多了不行,太多記也記不住,減為千名。現在我們人間千名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在世,二千五百多年前不說千名,說十名,講佛十號,沒有講千號。但是天上還比人間清淨,所以帝釋就千名。你到忉利天,忉利天上讚佛是千名,忉利天人對天主的讚歎也是千名,這我們能想得通的。所以人間比天上染污嚴重,所以「眾生彌昧,則減為百名」。到現代,現代就是我們講最近的三千年,「眾生更愚,則減為今之十名」,就十個名號。「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天人根利還有百名,佛經裡說「大日如來」,實在講大日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在天上示現成道,在天上應化,在忉利天,所以他有「百八名號」,一百零八個名號,釋迦牟尼在人界成道,「故亦應之而立十號」。這是把佛的十號,為什麼有十號這段事實說出來。現在我們能夠領會應該比古人容易,古人實在是難,為什麼?沒有資訊,交通不便,老死不相往來,生活的知見都有侷限。現在我們得利於高科技,有網路資訊、有便捷的交通,地球變成一家。就在這麼一個小小地球上,居住不同膚色的人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習俗。對於佛經上講的這個事情能理解,天上人間當然更不一樣。所以古印度有十號。

      十號裡面第一個是「如來」,這個意思《成實論》裡面講,「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故名如來」。這個意思我們說得白一點,如來是什麼意思?如真實之道,實是真實,真實是什麼?真實是法性,乘是比喻。他是乘如實之道而來的,來到這個地方示現成正覺,示現成佛,這稱如來。把它的範圍要是延伸來引用,菩薩也是乘如實之道,阿羅漢也是乘如實之道。佛給我們說,如實之道是人人都具足的,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你有沒有如來的德號?有,你有,他也有,大家都有,自性覺。在佛法裡面另外一個名詞叫佛性,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將來必定作佛」,這不就大家都有的嗎?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現在你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你迷了,你迷失自性。怎麼迷的?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是三大類的煩惱。妄想叫無明煩惱,你糊塗了,你迷了,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第二大類叫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像塵沙那麼多,多到沒辦法計算,這是什麼?這在《華嚴》上講的分別,你有這個煩惱,所以你的自性不能現前。第三個是更嚴重的執著,執著叫見思煩惱,就是你的見解錯了、你的思想錯了,自以為是。佛說得很清楚,你能把見思煩惱斷了,你就成正覺,成正覺就是阿羅漢。你再更進一步,能把分別斷掉,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真的分別沒有了,你就成正等正覺,正等正覺是菩薩。再把妄想放下,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如來、就是佛陀。所以大家要曉得,佛法裡頭修學沒有別的,徹始徹終就是教你放下,放下你就看破,看破你就更放下。所以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幫助放下,就是這兩個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

      我到二十年之後,非常感謝章嘉大師,為什麼?第一天就把這個祕訣傳授給我。當時傳授給我,我並不了解,我了解得很淺,學布施。確實學布施破除慳吝,我貪心不多,但是很吝嗇,為什麼?自己生活太苦,所以非常珍惜,自己生活所需的東西很愛惜。喜歡讀書,書都不肯借給別人看,為什麼?別人看的時候把我的書看髒了,我很喜歡乾淨。所以從受章嘉大師教誨之後,心量慢慢拓開,我能夠更刻苦的去幫助別人,心愛的東西人家要喜歡也能夠割愛,不像從前那麼計較。五十七年了,年年在放、年年在放,愈放愈寬。所以老師頭一天就教我,凡夫要想作佛就這麼個方法,你先放下。放下你才開一點智慧,這一點智慧幫助你再放下,再放下智慧又增加一點。放下什麼?放下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是煩惱,這個東西障礙智慧,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所以到信心清淨的時候,你自性的實相智慧完全現前,不要學,這個諸位要曉得。學也是個增上緣,不是很重要,放下很重要。

      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跟我們示現的,做的樣子,他學了十二年。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我們中國古人講尋師訪道,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印度當時這些大德、高僧、名流學者,他統統見過,都跟他們學過。十二年之後他就沒地方學了,沒地方學就是我們講畢業了,畢業之後管不管用?不管用。所以到恆河旁邊找棵大樹底下去入定,要知道他這個入定是放下,把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這才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問題解決了。如果十二年所學的不能放下,給諸位說,變成障礙,叫什麼?所知障。這個我們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不可以不懂,學了要放下。放下什麼?不執著、不分別,我們只要做到這兩個就行了。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做不到的不說,我們就做這兩個。學了之後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智慧,就是後得智:如果學了之後有分別、有執著,就變成所知障,虧吃大了。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疑是煩惱障,所學的東西不能夠放下分別執著是所知障。

      在中國出現了一尊佛,就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給我們表演的,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學。雖然參訪五祖忍和尚,在五祖道場住了八個月,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是廚房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用現在話說做義工,在常住做義工。講堂沒有去過,禪堂也沒有去過,最後傳法,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什麼原因?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放下。這個你要懂,放下才行,放不下不行。這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學,放下!六祖大師放下,沒有學也行,六祖悟的跟釋迦牟尼佛悟的完全平等,是一樁事情,是一個境界。這就是告訴我們,學跟無學不重要,重要是真正放下,把你的煩惱習氣全部放下,你就成功了。為什麼?佛在《華嚴》上講得很好,智慧、德行、能力、福報,是你自性裡頭統統具足,外面沒有。所以佛家稱內學,一切向自性當中去求,不要向外面,外面沒有,外面找不到。向外求的很辛苦,得到的有限而且副作用很多,副作用不說別的,跟一切眾生結不善的緣,這個麻煩就大了。所以連世間善人都教導我們,一個人知足常樂,應當是於人無所爭、於世無所求,這就對了。這些都是講的乘如實道而來,所以這稱如來。

      第二個名號叫應供,「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為什麼?他是老師,他不為自己,他一生為教學,老師如果我們不供養他,他就沒有法子生活。所以在古時候,在中國兩種人應供,第一個是老師,第二個是醫生,中國從前醫生是救人的,他不是賺錢的。所以大夫來看病,給你治病,病治好了他走了,家裡送一點禮物給他。家庭富裕的多送一點,清寒的少送一點;實在貧窮沒辦法供應的,大夫都是布施醫藥。他的存心、行事是救人,所以這種人要供養他。老師是終身教師,從前教學沒有收學費的,所以家長對老師逢年過節送點禮物,送錢、送糧食來供養老師。佛、菩薩、阿羅漢他們的身分全是老師,你說要不要供養?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像現在,現在做老師,他在學校服務,學校裡面有工資給他,不像從前,從前教私塾沒有人給工資給他。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職業教師,教學四十九年,他沒有道場,沒有學校的硬體設施,沒有,他教學的場所在山林、在樹下、在野外,老師坐在樹底下講學,學生們圍繞著一起來聽,這樣的方式。他的生活托缽,每天出去托缽一次,他們中午就吃一餐,一天吃一餐,接受供養。所以佛在戒經裡面接受供養四大類,第一個是飲食,第二個是衣服,第三個是臥具,第四個是醫藥,生病的時候接受醫藥供養,叫四事供養,應受人天之供養。所以接受的道理要懂,我真正發心,不從事於生產事業,那你就要接受人天供養。

      現在由於科學技術發達,生產事業也提升了,一般人也漸漸富裕,供養的財物多了。多了怎麼辦?你說人家來供養法師,他好心想來種福田,我們自己要衡量一下,我們有多少的福田來給他修福。如果不是福田,他也種下去了,行,佛門裡面有句諺語,「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就變成債務,今生道業不能成就,來生要還債,這不能不知道。我們自己沒有德行怎麼辦?接受過來之後,要知道要替他培福這就對了。決定不可以拿來自己享受,你自己享受那你就完全錯了。佛教給我們「以戒為師」,還有句話「以苦為師」,這要知道。佛陀當年在世過的是什麼生活,我們要常常記住,今天我們修學有這麼好的環境,比世尊在世的僧團,你說超過多少倍。他們真幹,還怕自己沒有福報,我們今天幹假的,還以為自己福報很大,這個帳怎麼算法?今天我回到這個地方來,正好遇到過年,大家喜氣洋洋。我們恆順眾生,歡度這個豐年,過年之後,我們想想我們應該怎麼做法。佛門裡面常說「一缽千家飯」,我們的飲食起居要簡單、要簡化。所以將來我希望還是能過著叢林的生活,一個菜、一碗飯。過堂吃飯是佛門的規矩,佛法特別是大乘,重實質不重形式,但是佛門現在形式也沒有,所以好的榜樣還是要建立,給大家看看,傳統的佛教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佛法傳到中國,在當初,可以說一直到清朝雍正、乾隆年間,依舊是正法住世,還沒有變質。佛教變成宗教,大概總是在同治以後,或者更前一點道光,道光、咸豐、同治以後才變質,在過去是教學。你看中國叢林制度,叢林是中國佛法的特色,就是把佛法正規的學校化,叢林就是學校,就是大學。叢林的主席,就是方丈、住持,是校長,他下面三個綱領職事,你細細一看你就曉得,這是大學。首座和尚管教學,維那管訓導,監院管總務,你看現在大學也是這三個執事。在佛教就是稱呼不一樣,稱首座、稱維那、稱監院,實際首座就是大學的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工作完全是這麼分的,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就是學校。天天上課,解行相應,寺院它有禪堂、有念佛堂,禪堂、念佛堂是行門,喜歡參禪的有禪堂,有堂主領導,喜歡念佛的進念佛堂。學教經典也是分座講經,如果這個寺廟人多,講經的法師也多,同時可以開「華嚴」,可以開「法華」,可以開「般若」,可以開「方等」,有好幾個講堂,喜歡到哪裡去學習的一門深入,有解有行。初學的進懺悔堂,學戒律,奠定基礎,有考試,它是學校,跟宗教真的沒有關係。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是供老師,尊師重道,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他也不是仙,而且都著重在表法的意思。

      大殿裡面供佛菩薩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報本反始,不忘記以前老師教誨的恩德,念念不忘。從釋迦牟尼佛以來,代代相傳這些老師、歷代祖師大德,我們今天才能學到佛法,這個恩德不可以忘。我們學得好才能報答,才對得起他們。第二個意思見賢思齊,看到他是佛,我本來也有佛性,我這一生要學得跟他一樣,看到觀音菩薩,我要像觀音菩薩那樣的大慈大悲;看到地藏菩薩,我要像地藏菩薩那樣的孝親尊師;看到文殊菩薩,我要像他一樣有智慧,他是表法的。常常看到這些像,提醒自己不要忘記認真努力學習,他代表這個意思。現在這個意義都沒有了,都把它當作神明去膜拜,錯了。佛教教育變成了宗教,非常不幸,他是大智大覺,現在變成迷信,你說冤不冤枉?我們怎麼能對得起佛菩薩?怎麼能對得起祖師大德?所以今天我們回到這個地方來,志同道合的同學們,我們發心一起來做,把釋迦牟尼佛本來的面目呈現給這個時代。前幾年我在澳洲,我們在澳洲辦淨宗學院,澳洲政府註冊的時候我們是屬於宗教,這出家人辦的是宗教,學院還是宗教。可是我們學院辦了一年之後,澳洲政府跟澳洲這些大學,到我們那裡參觀之後,他們說:他們不是宗教,他們是學術。我們不必自己辨別,做出來讓別人自己說,這就對了。宗教,我們要給它加以新的解說,照中國的字來說,宗是什麼意思?「宗」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主要的,第二個是重要的,第三個是尊崇的,值得尊重、崇高的,「教」是教育、是教學。用中國字來說,宗教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是值得一切人尊重、推崇的教育,這個意思好,這跟外國的講法不一樣。

      第三個名稱,佛的第三個號叫「正遍知」,正是正確,決定沒有錯誤;遍是圓滿,沒有欠缺。就是我們一般俗話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話很難說,誰敢說這個話?佛告訴我們,全知全能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華嚴》,在「出現品」裡面,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這就是遍知。究竟圓滿的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要是讀《壇經》,看了能大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說的二十個字五句話,這個正遍知你就會肯定,你不再懷疑。他開悟之後,等於說是給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報告,說明他的境界。他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頭一句話,清淨不是學來的,你本來清淨,你現在被染污了,你把染污的放下,你本來清淨不又浮出來了嗎?第二句話說「本不生滅」,印度許多宗教、學術界都追求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就是不生不滅,能大師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沒有生滅。第三句說「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行、具足才藝、具足福德因緣,沒有一樣不具足,你什麼都不欠缺。第四句說「本無動搖」,你的心是定的,像章嘉大師一樣,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他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怎麼會變成心浮氣躁?末後一句話「能生萬法」,這個宇宙萬有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自性變現,自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沒有不知道的。不知道是什麼?你迷惑了,你要是不迷,樣樣知道。能大師這二十個字說得太好,佛是這些意思散在大乘經裡面,他老人家用二十個字把它描繪出來,很難得,很不容易。叫正遍知。

      我們現在這兩個都做不到,我們的知見很多錯誤,自己不知道。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實際上錯誤的,而且我們的知見很有限。到阿羅漢都還不能稱正遍知,可以說他正知,但是他不能遍。阿羅漢六種神通恢復,恢復的能力有限,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個能力恢復。我們都沒有,要怎樣恢復?佛告訴我們,放下執著就恢復,於世出世間法不再執著,你的障礙就去掉,能力恢復。你有天眼,別人看不到的,你能看到。你有天耳,有天眼、有天耳不要用電視、不要用手機,遠方朋友談話,你只要一作意,就是心裡想著我要聽他的,無論他在哪裡,講話你聽得見。這個一作意,我想聽他的,就等於說頻道就接通。神足,飛行自在,到任何地方去,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哪裡身體就到了,三果阿那含就有這個能力。四果,漏盡,不生煩惱了,見思煩惱斷了。我們真的要想得到,沒有別的,放下就是,只要你肯放下,你就得到。

      底下一條「明行足」,三明之行具足叫明行足。三明必須要簡單解釋一下,在佛叫三達,通達的達,叫三達,在阿羅漢就叫三明。要知道,三明跟三達是一個意思,淺深不同,三明淺,三達深。「智之知法顯了,故名為明」,這是講智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在起作用,對於一切法顯了、明顯、明瞭,所以稱之為明。三明也稱為智明,也稱為智證明,「證智之境而顯了分明」。這講什麼?講三樁事情,第一個是宿命,第二個是天眼,第三個是漏盡,實際上三明就是六通,比六通更殊勝、更圓滿,能力更大、更強,是這個意思。「宿命明,知自身他身宿世之生死相」,知道自己、知道別人,你想知道哪個人,你心裡一想,就好像按鈕按通了,那個人過去生生世世的,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相不相信?你要問我,我相信,我為什麼相信?有科學證明。科學怎麼證明?現在西方有很多精神科的心理醫生,他用催眠的方法。但他不是自己催眠,是把那個人催眠之後讓他回到過去世,讓他回去再過去世。我們曾經看到一個報告,他回到好像八十世之前,要算時間四千年,四千年前他是男的、還是女的,家庭環境什麼樣子,他都能說出來。把它錄音記下來,等他醒過來之後放給他聽,這個跟這個類似。有一個催眠自己,不催眠別人的,美國的凱西,凱西是做自我催眠,在催眠當中他能知道病人過去生,就是在催眠狀況之下他有這個能力,知道別人過去生生世世所造的一些業報,這一生的病因是從哪裡來的。很多病因與過去世的行業有關,他能把人的病治好,這個現在科學家承認。凱西在美國有個圖書館,完全收存他自己的資料,他一生當中好像幫過有一萬四千多個病例,完整的記錄,很值得做參考。所以,全世界有很多人專門去研究這些事情。這是宿命通。

      第二個,「天眼明,知自身他身未來世之生死相」。宿命是知過去的,天眼明是知未來的,知道過去、知道未來。你看阿羅漢就有三明,所以阿羅漢知道過去、知道未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能力五百世,宿命知道過去五百世,天眼能見到未來五百世,這是普通的阿羅漢。大阿羅漢就不能說了,我們講三明是講大阿羅漢,不是小乘阿羅漢,小乘阿羅漢還是講六通。也就是說他的能力只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小乘阿羅漢,很難得了,不容易!

      第三個叫「漏盡明」,漏是煩惱的代名詞,這是指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稱為漏盡。「知現在之苦相,斷一切煩惱之智也」,這個智慧叫漏盡,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沒有了,就是見思煩惱斷盡了。也就是佛在《華嚴經》上常常講,執著斷盡,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他就得到了。所以,執著不是好事情。有人說:我不執著不能辦事。對的,你可以用執著做手段。你心裡有沒有執著念頭?有執著念頭你是凡夫。心裡確實沒有執著,而用它做手段,你是菩薩。菩薩在這個世間沒有分別,因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這個東西眾生叫它毛巾,我也叫它毛巾,眾生執著是毛巾,我知道這個沒有名字。像《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們大家都叫它毛巾,我隨著你們叫毛巾,你們執著真的有這個,我知道這個沒有東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菩薩就更高了,菩薩不但沒有執著,分別心都沒有,清淨,到分別心沒有的時候才生實相智慧。阿羅漢還不行,阿羅漢只是不執著,他有分別,他的信心比我們來講清淨多了,我們不如他,比菩薩來講他不清淨。所以清淨必須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的清淨心才現前。清淨心現前,菩提心生了,我們常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就現前。這個心浮現出來這是佛,佛就是這個心,這是你的真心,這是你的本善。中國古聖先賢教給我們,「人之初,性本善」,你有分別執著,不善,善沒有了;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本善、本性現前。放下到一定的純度,自性的智慧開了,這就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金剛經》上講的「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一個意思。所以它是斷一切煩惱的智慧,這是看破,煩惱看破了,看破之後你才真放下。為什麼你現在放不下?沒有看破,這是老實話,看破難,太難了;放下容易,太容易了。

      為什麼不能放下?就是沒有看破。早年親近章嘉大師的時候,大師曾經跟我講佛法知難行易。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四十九年,我們都沒有搞清楚。為什麼行易?惠能大師一放下就成佛了。凡夫作佛,你說要多少時間?一念之間。一念迷你是凡夫,一念覺就成佛,就在一念,容易!這一念轉不過來,是因為你不明瞭。我們天天在讀經,天天在學教,這是一種增上緣,是一種方法,為什麼?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迷得太深了。如果不在經教上用功夫,你一定是胡思亂想,你會增長你的煩惱習氣。我學經教是可以把煩惱習氣能降溫,降一點,好處在這裡,我聽佛的話,要怎樣聽了才能受用?要聽很久才會受用。如果聽的時間很短不起作用,一出門跟外面境界一接觸又被染污,自己做不了主。那要聽上多久?每個人根性不相同,有人三、五年,這是上根人;二、三十年,中根人;四、五十年,下根人,下根也不錯,四、五十年他起作用。我跟諸位同修說,我是中下根人,我天天讀佛經,天天跟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講解,實在講是自利,不是利他,利他我還做不到,自利,到今年五十七年了,才得一點受用。要不是天天幹,早就被世間欲流、欲望埋覆掉了,你就迷了。所以唯一,這是我自己的經驗,能幫助自己的,天天讀經、天天講學,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也好,兩個也好,不必要講堂,不必要很多人,不必。一、兩個,碰到人就講,天天講、天天學,才能保得住。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