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63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六三卷)  2006/11/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6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明十地位第三小段,末後這首偈:

      【若獲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現世間。則獲十地十自在。修行諸度勝解脫。】

      『諸度』裡面,前面講到方便波羅蜜,今天接著講下面第八,願波羅蜜。願是禪德,也就是後面「方便、願、力、智」是從什麼地方來的?這是從禪來的。前面方便是從般若來的,願是禪的德,力也是禪德。菩薩成就一切眾生,供養一切諸佛,為什麼?因為眾生本來是佛,這是佛在這部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明白。

      禪就是真心,真心裡面自然具足大願,這個大願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不是別人教的。看到一個二、三歲的小孩要掉到水裡面去了,旁邊的大人看見,很自然的去把他抱起來;看到他受傷害,受傷了,立刻就去幫助他。你問他為什麼?這是性德,沒有任何條件。你跟這個小孩也沒有什麼關係,跟他父母也不相識,偶然見到,當他遇到危險,尤其是生命交關的時候,你肯定會去幫助他,所以這是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德行。

      禪跟智是一體,禪是體,智是用;智是體,禪是用,它可以互為體用。禪德裡面就有幫助眾生的願望,所以說成就一切眾生。供養一切諸佛,諸佛就是眾生,眾生跟諸佛不二。現在我們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分別執著?為了自己的利益會做些傷害眾生的事情,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把自性迷失了,中國先儒所謂良知良能,世俗所說的天理良心。現在好像良知良能、天理良心沒有了,這個沒有問題就嚴重了。如果良心沒有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就像《地藏經》上講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不是善業是罪業,罪業的果報決定在三途。人墮三途很容易,在三途裡面的眾生想出離可不是那麼容易。經論裡面的教誨很多,句句都是實話,都是真實的意思,絕對不可以把它看作「這是佛菩薩勸人為善,哪裡有這種事情」。你要這樣想就錯了,這種想法是愚痴沒有智慧。為什麼說他愚痴沒有智慧?他連個好人、壞人都不能夠辨別。好心好意去幫助他,他對人還懷疑,還不相信,這就叫愚痴。佛教化眾生,愚痴是最難感化的。

      什麼是智慧?相信老人言,這個人就有智慧了。可是這樁事情說得是容易,做不容易,為什麼?我們從小沒有人教,不懂這個道理。諺語裡面所說的老人不是一般的老人,所謂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指誰?孔子、孟子、釋迦牟尼、歷代的大聖大賢,這些老人。真正學聖學賢,不跟世俗人一樣,這種人值得尊敬,這種人可以信賴,這就是智慧。

      所以這樁事情總的來說是家教,小孩這從小教起,中國諺語所說的「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嬰孩不是小孩,比小孩還要小,一出生就要教。懂得教育的,真正愛護自己兒女的,講求的是什麼?胎教。懷孕的時候就教。身懷孕之後,對自己思想、言行、生活起居就非常注意控制,為什麼?影響胎兒。你有不善的念頭、不善的言語、不善的動作會影響他,善的也會影響他,所以在懷孕的時候就懂得斷惡修善,這胎教。小孩一出生,他睜開眼睛會看,他小耳朵會聽,雖然不會說,他還不會動作,他看在眼裡,聽在耳裡,記在心裡。從出生到三歲,三年一千日,他已經學了一千天,這一千天是他一生的根基。他如果所學的全是善的,這個小孩將來是善人;他學的是不善的,你要教他做善人就難了,很不容易。

      培養一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嬰兒開始。三歲以後教他,遲了,他的根已經壞了,你怎麼教他?六、七歲開始就太晚了。現在多少年輕的夫婦(我們遇到多)來告訴我,小孩不好教;中小學的老師告訴我,學生不好教。我知道原因在哪裡。我們從小好教,沒有不聽老師話的,沒有不聽父母的,什麼原因?真的是從生下來父母就教,大人就教。六、七歲上學懂得尊師重道,你才曉得教育是多重要!成就、供養,都是在嬰孩時候受到父母身教的感動,記在心裡,一生都起作用,自然不會違背,沒有什麼刻意的,已經養成習慣,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的。

      一生當中最高的享受是什麼?與人為善,最高的享受,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自己行善,而把自己的善行、善德與大家分享。這個地方的願,範圍非常廣大,可是無論多少願、多大願,佛的教學把它歸納成一個願,這個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就是自性裡頭的本願,就是儒家講的惻隱之心。我們看看現在的社會,眾生迷失自性,違背性德,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樁事情可麻煩了。我們怎麼樣幫助他?你教他、勸他,不相信。甚至在前幾年,何守信先生訪問我,問一個問題,諺語常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問我這麼一句話。這是什麼?現在社會上普遍的現象。人為自己,那就要損害別人,所以說損人利己,認為這是應該的,要不這樣做法就天誅地滅。我告訴何先生,我說孔夫子沒有為自己,天沒有誅他,地也沒有滅他,孟夫子亦如是。釋迦牟尼佛一生不為自己,天也沒有誅,地也沒有滅,幾千年之後還有多少人去拜他。我這一生從小沒有為自己想過,這麼多年來天也沒有誅我,地也沒有滅我,可見得這個話是錯誤的,這個話誤導很多眾生。他說:是嗎?我說:你冷靜去想想是不是?所以錯誤的觀念確實誤導眾生的思惟,誤導眾生人生的方向。大聖大賢為億萬人所尊重敬仰,他一定有道理。損人利己的人,自私自利的人,誰去崇拜他?誰去尊重他?多想想就明白了。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人,理念上產生問題,所以言語造作就大幅度的偏差。佛在經律論裡面所說的與他們完全相反,我們要知道這個相反的是對的,不是錯誤的。譬如佛基本的教導我們不殺生,要愛護一切眾生,決定不能傷害一切眾生。眾生怎麼樣?眾生愛吃眾生肉,人愛吃眾生肉,這跟不殺生恰恰相反。我們怎麼做法?我們遵守佛陀的教誨,我們順從自己的性德,決定不吃眾生肉,決定不傷害眾生,這是願。迷失的時候也造了這個罪業,跟著世俗流轉,一旦覺悟之後就回頭了。我二十六歲,二、三月間接觸到佛法,大概到同一年九月,好像是半年的時間,我明白了,發心素食,我吃素五十五年,知道這是正確的,這是對的。這麼多年來年年都有進步,這個進步就是愛心的擴充,不傷害眾生。

      初學佛的前十年,夏天睡覺我還趕蚊子,點個蚊香。點蚊香不錯了,我們那個時候已經是比一般人好多了,一般人點蚊香要把蚊子燻死,殺牠;我們點蚊香,我們門、窗戶統統打開,希望牠出去,那不出去實在就沒有法子。到最近的十年不點蚊香,我們跟蚊子溝通,發現可以溝通,我不傷害牠們,牠們也不傷害我。偶爾也會被牠叮一口,當然多半時間不知道,睡覺睡著了不知道,被蚊子咬了,不過不多。有時知道蚊子叮的時候,歡歡喜喜的供養牠一餐。牠叮就是想吃飯,牠吃得也有限,供養牠一餐,趕都不趕牠。牠來問我討,我不願意給牠,可以把牠趕走,牠沒有死罪,不可以殺牠。願意供養牠是好事情,供養諸佛。蚊子有佛性,牠是眾生,願意供養,供養牠一餐;不願意供養,趕牠走,決定不能殺牠。蜎飛蠕動,真正我們接觸到就會起愛心,真誠的愛心,這是舉個例子。你對於小動物都那麼樣愛護,對人哪有不仁慈的道理?怎麼可能有傷害人的念頭?我們不能不知道。這是覺悟的人對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傷害的念頭,而且一定做出很好的榜樣,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許多人看到我們的做法,感到這方法是好,省事,跟小動物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不但是互不侵犯,而且能互助合作,這多快樂的一樁事情!在家裡面,蚊蟲、螞蟻、蒼蠅、蟑螂、老鼠,這都是一般人很厭惡的,我們跟牠處得非常好。小動物想找點東西吃,我們都會幫助牠,而且可以指定一個地方,我天天在那個地方放一些供養,你們要吃都到那邊去吃,不要到處亂跑,到處亂跑就妨害我們的生活起居,要做到互相不妨害。小動物有靈性,都能感動。讓我們想想,為什麼人不受感動?你看小動物很容易感動,人無法感動,這就說明人的煩惱習氣比牠們嚴重;還有另一個說法,牠們比較單純,所以容易感動。人在社會上受到極其嚴重的污染,尤其是對於事實真相、因果報應的理論跟事實一無所知。他看到我們的行為,認為我們是迷信,哪有這樣對待這些小動物的,他不容易接受,必須要長時間,所謂是要深化才能感動。

      前面善巧方便裡面,我們講了兩個小時,實在講哪裡講得盡!不懂得善巧方便就沒有辦法教化眾生。真的,佛的真實智慧、無量智慧,真實智慧是般若,無量智慧是方便,知道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方式、最妥善的方法,來感化眾生、來教育眾生。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認識最初方便,最初方便要從教孝開始。對人他不知道尊敬,對祖先也不知道尊敬,你說這兩種從哪裡下手比較方便?從祖先。一代一代的往上去追,你知道你的父母,你知不知道你的祖父母?你知不知道你的曾祖父母、知不知道你的高祖父母?如果一代一代都清楚、都明瞭,對於孝順父母的念頭自自然然就生起來。如果對於這個家族前幾代是一無所知,你要他生起孝心,太難了。

      所以小孩懂事,跟他講故事,講什麼?講家裡的歷史。祖父的一生,曾祖父的一生,他們當年在世從事的行業,是如何尊重先人(他的長輩),愛護子女、教導子女,教些什麼?代代相傳叫家規、家訓、家範,有不少還寫在族譜裡面。中國這個民族歷五千年還能夠屹立存在,靠什麼?就靠這個教育。這個教育就是菩薩的大願,度眾生要從這個地方開始。中國每個族姓都有祠堂,源遠流長,老祖宗總都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到四千五百年,祖先可以追到那個時代。當然這以後的子孫多了,多了之後就生支派,這是一定道理。像一棵大樹一樣,樹根是一個,樹幹就好幾枝,以後就變成大的宗派;樹幹又生樹枝,樹枝又生樹梢,所以宗派就形成堂口。

      中國人的祠堂也就是家廟,祭祀鬼神的,鬼神是指祖先,稱堂號,同一個姓幾十個堂號。大的姓,人口多的,幾百個堂號,甚至幾千個堂號,這真的。像一棵大樹一樣,根深蒂固,非常的茂盛,中國倫理道德的教育根源於是。所以佛教的根真的也是從這裡開始,怎麼知道的?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跟中國五千年的教誨不謀而合,完全相同,根是一樣的。中國這個國家民族的優點、特色沒有別的,就是家教,講到終極也是家教的擴充。我們講經講很多次,多少年來一直都在講,家教是根;學校教育,從前私塾是家教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教的擴充。佛教到中國來之後,佛陀的教育是家教的圓滿,佛教就變成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是外來的,跟中國是合而為一,水乳交融,沒有辦法分開。

      度眾生要靠教育,教育裡面特別要重視倫理、道德、因果、智慧,最後才是科學。社會是祥和的,世界是和平的,人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和諧、美滿的生活。覺悟的人教我們做什麼?教我們覺悟。覺悟的人在社會上選擇的行業,幾乎全部都是選擇教學。教學雖然是很辛苦的事情,像在古時候教私塾教一輩子,生活很清苦,叫窮教書。他為什麼不改行去幹別的,可以多賺些錢,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真正覺悟的人他絕對不會,釋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不改變。

      我們冷靜想想,他從事於任何行業都會做到頂尖的人物。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哪一樣做不好?為什麼過這麼苦的生活?這使我們想到苦中有樂。現在追求物質生活的,追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人間好像是很快樂的生活,我也常說那個樂中有苦。這個意思很深,幾個人能體會到?教書的生活,雖然一生非常清苦,他苦中有樂。他樂在哪裡?一生真的是積累功德。栽培青少年,功在社會,功在國家民族,這個教書先生來生必定是人天福報,這個因果律你就看到了,所以苦中有樂。樂中有苦,你存的心行不善,損人利己,來生三途果報,那就苦了,所以它不一樣。

      我們今天要教孝,孝道、師道,我們怎麼做?教人孝順父母,教人尊敬祖宗,所以我們提倡萬姓先祖紀念堂,我們讚歎孝行、表揚孝子,表揚孝子這方面現在社會有人在做。我們自己在湯池有個文化教育中心,農曆年我們敬老尊賢,這是教孝。對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我們請他們吃飯,大家在一起團聚。每個老人我們都送一份小禮物,做個晚會,敬老的晚會,希望社會不要把老人忘記。每年的教師節,我們有特別的活動,尊敬老師,表揚老師,我們不能把老師忘記。而我們自己學佛的人,每天早晚功課,我們要迴向給祖宗,要迴向給老師;我們學佛的人,這個道場還有護法,所以我,老師跟護法在一起迴向,養成什麼習慣?念念不忘,民德則歸厚矣。

      所有一切都要從自己本身做起,你不能求別人,求別人錯了,別人做不做是他的事情。現在的社會講求民主自由開放,各人是各人的事情,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要做,做人應該是這個做法。別人做不做與我不相干,他做我們讚歎,他不做我們對他還是恭敬,沒有讚歎,日久天長,他就起感化的作用,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們在此地只能舉這幾個例子,事太多了,都要知道、都要曉得怎樣做個好樣子,來幫助社會,來啟發人心,回歸到自性本善。這一切善法是你自性裡頭統統具足的,一切的不善是迷失了自性,所以才落成這樣的地步,我們很清楚、很明白。

      要想真正把這樁事情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有效果,你就必須要斷煩惱,要學法門,幫助一切眾生你才能做好。你自己煩惱習氣不能改過來就造成你自己的障礙,自己都做不好,怎麼能幫助別人?自己做不好就是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你所做的是不好的樣子,不好的樣子讓別人看到,讓別人學習,這就罪過。《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個意思很深,你沒有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你不知道。如果細心觀察、思惟,我們所做的形象不好,讓別人看到,別人看到別人學習,他不是看到就完了,他學。你不要以為沒有人學,看你樣子跟你學的人可多了,你不善,許多人跟著你學不善。

      今天早晨有兩位從台灣來的同修告訴我,那個地方現在貪污很嚴重。我說我知道,理所當然,為什麼?上行下效。前一代的人貪污,譬如貪十塊錢,底下一代看到,學會了,下一代他一定貪一百塊錢,再下一代一定貪一千塊錢,上行下效,他下效肯定做得要超過你十倍。你對社會有沒有責任?社會的好壞,我們起心動念有責任。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接著再討論這個問題。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接著我們來學習第八,願波羅蜜。前面說過,雖然發願要成就眾生,要幫助眾生,如果自己沒有德行,煩惱習氣還很重,你就幫不上忙,甚至於有反效果,所謂是愈幫愈忙。這種情況古今中外都有,不但都有,很多,這就是把你的願妨害了,因此煩惱習氣不能不除。煩惱習氣在哪裡斷?最殊勝將你的煩惱習氣磨鍊得乾乾淨淨,無過於人事環境,就是我們講處人。會學的人,佛法裡面常講善學就是很會學,很會學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當中都成就了自己。我們常說,在順境善緣裡面,人容易起貪戀,那是煩惱,不是好事。佛法裡頭常常提醒我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兩句話可非常重要。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基本的條件念要專一,《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就決定生淨土。

      你要想離開娑婆世界,不再搞六道輪迴,慳貪一定要斷。慳是吝嗇,自己有的不肯布施,不肯給別人;自己沒有的總是念念都希望能得到,貪而無厭。只要有貪心,不論什麼對象,對世法貪戀;世法不貪戀,對佛法貪戀都不行。不管什麼對象,只要你還有貪、有吝嗇、有嫉妒、有瞋恚,你就出不了三界,念佛都不能往生,你說麻煩不麻煩?所以必須要捨棄掉。在理論上說,你這一生聞佛法,阿賴耶識裡頭種下善根的種子,可是你的習氣斷不了,雖然你將來肯定會遇到善緣往生淨土,李老師的話,你還要受長劫輪迴,這是沒有法子避免。輪迴六道,要知道人道的時間很短,可是其他的五道時間都非常之長。

      天道,四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四王天的壽命五百歲,他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你就想他的壽命多長!往上去,倍倍遞增,忉利天一天是人間一百年,壽命是一千歲,你看。往下面去餓鬼道,餓鬼道的一天是人間一個月,壽命大概也有千歲,日子不好過。地獄道就不必說,都論劫算的,你說麻不麻煩?畜生道壽命雖然長短不定,愚痴,牠很不容易離開畜生。佛經上記載個故事,祇樹給孤獨園那個地方有工程,工地裡面有一窩螞蟻,佛從那裡經過看到了,笑笑。旁邊弟子們看到佛看到螞蟻笑,就向佛請教,你老人家為什麼笑牠?很多地方都有螞蟻,你都沒有笑,為什麼你對這窩螞蟻你笑牠?佛就說,你們不知道,這窩螞蟻七尊佛過去,牠還沒有離開螞蟻身。這說明牠不是壽命很長,牠死了以後又變成螞蟻,還是在這個窩裡頭,你說牠多執著、多愚痴!我們通常講一尊佛成佛三個阿僧祇劫,七尊佛就二十一個阿僧祇劫,你才曉得脫身不容易。你不了解事實真相是迷惑顛倒,了解事實真相,想一想太可怕了。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他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誰徹悟?民國初年,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覺悟;大概時代都差不多,差不多的時代,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法師覺悟,念佛往生。修無法師出家,在寺廟裡面修苦行,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出家之前,他做泥水匠,出家之後在寺廟裡面就做義工。真正體會到人生太苦,什麼都不會,除了每天幹活之外就是一句佛號,他念成功,預知時至,走得很自在,諦閑老和尚非常讚歎。

      他是在開戒的時候,極樂寺建成,那時候住持方丈是諦閑老和尚的學生倓虛法師,以後在香港住了很長的時間,這些故事都是倓老說的,親眼看到的。開戒需要大家幫忙,歡迎大家來幫助戒壇,來做義工,修無法師就來了。老和尚就問他,你能做什麼?他說他願意照顧病人。戒期當中有傷風感冒需要照顧,他做這個事情。很好,就分配他這個工作,可是沒有幾天他來告假,告假就是他要走了。倓虛法師有修養,來去自由,可是當家師定西法師就沒有倓虛法師的涵養,就責備他:你既然發心要來幫忙就幫到底,戒期兩個月,等戒期滿了你再走,為什麼來了沒幾天就想走?那又何必來?他就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是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兩個老和尚一聽就緊張了,真的嗎?真的。他說:幾時走?不出十天。老和尚對他就非常尊重,他預知時至,所以就答應,好,我們常住幫助你。到第二天他又來了,跟定西法師說,我明天就走。定西法師趕緊給他一個寮房,還有幾個人幫他助念,第二天真的走了。這是什麼?真正覺悟了,什麼都放下了。以後戒和尚諦閑老和尚到那邊,知道這個事情非常讚歎。

      生到極樂世界就去作佛去了。在眼前,大陸上不少的道場,北方、南方都有,預知時至,念佛往生的。你看深圳在不久之前,黃居士念佛往生,這大家都知道。所以你沒有決心,你不把煩惱習氣捨掉,你怎麼能成就?他們這些人非常值得我們羨慕。黃忠昌的往生,三年,閉關三年,還差兩個月才到三年,他提前兩個月走了。統統都是預知時至,瑞相希有,在眼前給我們作證明。這個世間什麼是真的?這才是真的,除這之外全是假的,不能不知道。雖然是假的,就像作夢一樣,你做惡夢做得真辛苦,你還要繼續做下去嗎?

      所以人生在世,聖賢人告訴我們,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是什麼?提升自己的靈性。你要提升自己決定要斷惡修善,因為你自己本性本善,因為你自己本來是佛,這個你要知道。你要達到本善、要達到成佛,這個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本有,正是馬鳴菩薩所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三途六道本無,煩惱習氣本無,一切不善本無,本無你為什麼要死死抓住不放?這就是愚痴到極處。你要捨,你要把它放下,關鍵就是覺迷。覺了不要人勸,自然放下,一塵不染;迷了勸也沒用處,未必能相信,這是真的。他為什麼不信?我們再往前面深究,他不知道孝順父母,他不懂得尊重師長,迷惑顛倒,佛經上說的可憐憫者,佛菩薩只有這樣嘆息。他必須還要在六道裡頭輪迴,還要受很多苦報他才會覺悟,這一生當中阿賴耶識裡面種個善根也算不錯,也就很難得了。

      煩惱習氣怎麼斷法?我很想斷,怎麼斷法?學《弟子規》是斷煩惱的最初方便。從哪裡開始?從這裡開始,這個根紮得穩。昨天我們講善巧方便,講的四個根,這四個根一定從弟子規開始,然後第二個感應篇,第三個十善業,第四個沙彌律儀。這四個是有次第的,因為它有淺深不同,好像念書一樣,弟子規是一年級,感應篇是二年級,十善道是三年級,沙彌律儀是四年級。你可不能顛倒,顛倒了你很難成就,一定從弟子規開始。

      《弟子規》裡頭最重要的是孝親尊師,裡面一共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歸為七大類。孝,孝裡面包括孝親尊師;悌,悌是對平輩友愛,兄弟姐妹的和睦友愛,在社會上對於尊長知道禮敬;接下來是謹,諸葛亮一生的成就,後人對他做總結,「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個字他做得很圓滿,做得很成功。下面是信,然後才接著愛眾、親仁、學文,七大類,這是做人基本的德行,人性本善最基礎的表現。你要是覺悟,你一切日常生活自然就是這樣,這哪裡要學?自然就是弟子規,自然就是感應篇,就是十善業,就是沙彌律儀,哪裡要學?為什麼?性德,自性本來具足的。現在為什麼統統違背?違背是因為你迷失自性,迷失自性之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跟性德相違背,這是迷。知道迷就是覺悟,肯回頭就是修行。有人說覺悟了回不了頭,什麼原因?你覺的程度不夠,悟得不徹底。你煩惱習氣很重,你克服不了,怎麼辦?加強覺悟。加強覺悟最方便的就是讀經,讀誦大乘;聽教,要有機會聽到講經,多聽。如果果然真的聽,一天能夠聽八個小時,我相信迷惑再嚴重,煩惱習氣再重的人,兩年肯定回頭,就有這麼大的效果;他要求往生的話,三年肯定往生。

      這個事情,過去我們在新加坡,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他生病,體力衰,不能工作,躺在床上看光碟,聽我講經。一天聽八個小時,兩年他就預知時至,告訴李木源居士他想往生,他就有把握。李木源居士懇求他,你現在不能走,居士林的人事不穩定,只要你在,大家都安心,所以他又延遲兩年,還是每天聽經八個小時,聽了四年。他走的時候,三個月之前把走的日期寫在一張紙上,寫了十幾個,別人看到之後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也沒人敢問他,就是那天走的。那是什麼?覺悟就行了。為什麼放不下?不覺。所以再加強,在這個地方加強,真的明白了自然放下,沒有一點障礙。可是你覺沒有到那個程度,煩惱還是那麼重,那對你就非常困難,這是一定的道理。

      煩惱斷了之後才能學法門,不是說我現在想學什麼東西,你能學得會嗎?一般人都喜歡大經大論,為什麼學了一輩子功夫不得力,不如鍋漏匠,不如修無法師,連黃忠昌都比不上,什麼原因?沒有根。所以我常常勸同學,你真正要想研教,無論是儒釋道,真想成就,你這四個根必須要紮牢。儒跟道不是佛教,也學《十善業道經》,也學《沙彌律儀》嗎?可以學。說老實話,在過去中國幾千年當中,學儒的人、學道的人,這兩樣東西一定讀過。譬如學儒,《弟子規》是他主修的,佛、道是他選修、助修的。我們佛門講主修、助修,正助雙修,正修就是主修的,助修就是選修的,它來補助他。他是以《弟子規》為主,他一定選修《感應篇》,選修《十善業道經》,選修《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在家居士可以學。倫理、道德、因果的根紮得深,他在儒學上,無論他選四書五經、十三經,行,他真能通達,但是在這個範圍裡面他還是選一種成為專家。別的他都懂,但是一定是專攻一樣,學有專長,這成為大師級。如果學得很多,可以稱為一個好的老師,到大師級他做不到。

      學道的人,《感應篇》是他主修的,是他正修的,儒跟佛像弟子規、十善業是他的助修。在佛法裡面,這諸位都曉得,在家學佛十善業是正修,出家十善業跟沙彌律儀是正修,一定選修弟子規跟感應篇。這四樣東西,是過去中國儒釋道的共同基礎教育、共同科目,所以根穩,根深蒂固,他能成就。然後儒釋道三家無論選擇哪一門,五年、十年他就成就。有很多成就的人一生不改變,這都是為社會大眾做好榜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要懂。我們不知道講多少遍勸導大家,你要不從這個路子,你要想找個新的花樣,那可難了。千萬不要迷失自己,認為這個東西是古老的,不適合現代,你就錯了,最怕產生錯誤觀念。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輕視戒律,我重視經論,經論裡面這些道理確實超過空間跟時間。超過時間就是古今沒有障礙,古時候這個道理是正確的,現在還是正確。你說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個會變嗎?古今不一樣嗎?中外不一樣嗎?都一樣,這叫真理,超越時空。可是對戒律,我就產生錯誤觀念,認為戒律是生活規範。我就想到我們中國三代的禮不一樣,禮就是生活規範,夏商周不相同,古今中外不一樣,連法律、國家憲法過幾年都還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不適合了。所以對戒律就有這個錯誤觀念在裡頭,不能接受。章嘉大師那麼好的老師,對我那麼愛護,他老人家講,我雖然不敢辯駁,心裡不服,沒照做。老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他有善巧,這個我們非常感激他,那就是常常提,讓你印象深刻。我每個星期跟他見一次面,離開的時候他老人家通常都會送我到門口,一定會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不多說,就說這句話,所以這句話我聽過幾十遍,印象太深刻。

      老人圓寂了,他是火化,單獨做個火化爐,我在火化爐旁邊搭個帳篷,住了三天三夜。我在那裡反省,我跟他三年,他教我三年,我得到些什麼?這一反省,這個印象太深了,「戒律很重要」。為什麼他這句話要講那麼多遍?這就引起我非常認真去思惟。想了兩個星期,想出一點門道。世間的禮儀、生活規範是隨著時代不同要修訂的,隨著每個地區文化的不同,生活環境的不同,不一樣。我想到什麼?戒律不是世間法,它是什麼?凡聖的標準,凡聖的標準就不是世間的。我想到這點,總讓我悟出來,這是超凡入聖的一個標準,我想通這個道理很歡喜。我在經典裡面找戒律的書來看,我才接受,我要不把它想通不會接受,所以接受這點還是得力於章嘉大師幾十次的提示。他老人家要不走,我不會認真反省,所以我那時候感覺得老師是為我而走的,因為他走,我才會認真反省,才發現到這個根重要。以前錯誤的思想,邪知邪見,這個執著要不打破,我們對佛法就根本沒有辦法契入,再用功也變成佛學而已,那方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得不到。

      就像我這次在劍橋大學跟漢學系的同學們講話,他們用很多中國這些典籍做為研究論文的題目。我跟他們說,你們寫出的論文、做出的研究很好,可以拿到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但是你們的一生還是生活在煩惱、痛苦的世界。他們的教授聽到點頭,同學也聽到覺得很茫然,真的。為什麼?沒有根。當作一門學術來研究,你能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與你的心行不起作用。那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以前常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對你了生死、脫輪迴幫不上忙。你要知道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跟沙彌律儀,是對你了生死、出三界幫了大忙,要不要學?不但對這個幫大忙,你就是研究學問、研究經教,你選擇一門東西,自己愛好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將來成為大師級的人物。我常常說,時間不要多,十年,十年之後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流大師級的成就。

      我對於大家是一絲毫吝法都沒有,我知道多少貢獻多少。我感激老師的教誨,尤其特別感激章嘉大師,章嘉大師要不做如是的示現,我很不容易回頭。不回頭走上什麼路?走上佛學。就跟劍橋的研究生一樣,可以拿到佛學博士,走上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要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要跟阿彌陀佛一樣。佛學,那跟他們不一樣,把他們的教誨當作世間學問來研究。怎麼研究法?用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研究。開經偈講得好,「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這最後一句重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是搞佛學,你不可能理解如來真實義,這句你做不到,那變成什麼?曲解如來真實義,錯解了,你沒有理解;真正理解一定要把煩惱習氣放下。

      佛在這部經上講得太好了,你看你放下見思煩惱,你就成阿羅漢;再放下分別習氣,你就成菩薩;最後再把妄想放下,你就成佛,那才是真正契入如來真實義。世尊當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那是示現給我們看的,證得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不是在外面的,就是這個障礙,你只把障礙放掉它就露出來,就現前。所以我說,難得的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示現,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他只要一放下就徹悟了,世出世間法全通,不要學。

      我向章嘉大師請教,佛法殊勝,方老師告訴我了,我知道,我非常羨慕,向大師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叫我很快的就契入?他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似懂非懂,從哪裡下手?布施。布施就是捨得,你捨你後來就得。真捨,得是什麼?契入。這個契入,你得到的時候還要捨,你才真的契入;如果得到的時候不捨,你是接近、是相似的契入,不是真的,為什麼?你念頭沒有捨。真心離念,沒有念頭,你怎麼還有個念頭?這個道理就深。

      所以我常常用捨得勉勵同學們,你捨財一定得財,捨法一定得聰明智慧,捨無畏一定得健康長壽,你得到的也要捨,所以捨得兩個字好,意思很深。第二層意思,你得到的也要捨掉,決定不能執著。愈捨愈多,愈多愈捨,你可不能不捨。三樁東西,那好,我得到的財,我財可以捨掉;我得到的法,我可以做法布施;我得到的健康長壽,有健康長壽要為眾生多做些工作,你沒有健康長壽的身體,你不能幫助人。健康長壽不是為自己,健康長壽是為了多替社會做些好事,多多幫助眾生覺悟。所以這三種的得,所得到的全部都要為眾生、為社會,不可以為自己。

      自己什麼時候走?自在,緣盡了就走。緣盡了是什麼?社會不需要你,你隨時可以走。還有緣,就是還有很多人想跟你學,這不能走,不能捨棄他們。什麼時候他們跟我學,學討厭了,不想跟我學那就走了。所以住世是幫助眾生,捨生也是幫助眾生,你們懂這個道理嗎?章嘉大師要不捨生,我就不會覺悟,為什麼?不會認真反省。釋迦牟尼佛當年要不入般涅槃,百分之七、八十的學生不會開悟,多數。他一走了,大家慌了,跟我一樣認真反省,加功用行,所以佛走了以後沒有多久,證阿羅漢的人很多,道理就在此地。你看看,示現為眾生,入般涅槃還是為眾生,真正是無盡的利益。

      所以這樣學法門,法門無量學一樣,一樣真學通了,所有都通,妙不可言。世出世間法統統都通,你六根一接觸就明瞭,不用學,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通。四弘誓願最後一願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一願跟其他三個願不一樣,其他三個願是要你真修,這一願不能修,你要是修永遠不能成佛。這一願只有放下,把對世出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執著分別妄想統統放下,恭喜你,你佛道無上就成就了。可是放下從哪裡放下起?有個起點,這個起點我也常講,首先放下我們現前對人、對事、對物的對立,這個要學到,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你要學到之後,你身心就調和,這個調和對你身體健康大有幫助,你的身心和諧,為什麼?沒有對立。

      對立是根,從對立產生懷疑,從懷疑產生矛盾,從矛盾產生衝突,所以這個根是對立。對立就是五種見惑裡面的第二種,邊見,邊是兩邊,有兩邊他就對立。佛法沒有兩邊,佛法講不二,永遠你走不二法門,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永遠是和諧的,永遠是一體的,入不二法門,這就是真功夫。你還有對立的念頭,你就不得其門而入,你永遠沒有法子入佛門,也就是永遠沒有辦法斷見思煩惱,在《華嚴經》講,你永遠不能夠證得初信位的菩薩,這一年級,你永遠沒有辦法。今天時間到了,這條我們就學到此地。